第一篇:学识、善行,让你魅力无穷——读周国平《人文讲演录》有感
学识、善行,让你魅力无穷——读周国平《人文讲演录》有感
近几年大学里流传一句话:“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我读过王小波的少量作品,也读过他妻子李银河怀念他的几篇文章。我觉得王小波作为一个有独自思想的思考者,作为一个敢于走异路的勇敢者,作为一个善于机智地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嘲笑社会弊端的作家,作为一个真心、真情、真诚待人又拥有至死不渝爱情的男人,是很让读者喜爱,可能也更受青年男子的崇拜。“女读周国平”,最起码说明周国平是当今女大学生或者女青年喜欢的作家,但是为什么“女读周国平”呢?
我并不是一点不知道周国平。周国平作为当代哲学家,作为“妞妞”的爸爸,我是知道一点的,甚至也浅显地教过他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课文。但是周国平到底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又有着怎样的特色,我不读他的作品是没有发言权的。我带着这个好奇的问题,在假期里读了周国平著的《人文讲演录》。试图走近周国平,阅读周国平,猜测“女读周国平”的缘由。
“远离不会流泪的思想家,远离不会微笑的哲人,远离不会向孩子弯腰的伟人”,保持真性情的人也许更真实可爱。冷峻、冷酷、甚至冷血的所谓“思想家”“哲人”、“伟人”,大概都不会被女人青睐。而周国平就是会“流泪”的思想家,会“微笑”的哲人。
且不说不幸的“妞妞”因为有了这个多情、充满慈爱的父亲成了幸运的“妞妞”。单是他的小小的二女儿,就有个哲学家“秘书”,记录她的一颦一笑,欣赏她的一言一行,学习她的美德,获取她的灵感。不是一个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为友的慈父能够这样吗?他具有真性情,是一个生活中极真实、本真的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也许正因为他有情、怜子,才让这个哲学家多了几分亲切,添了几许可爱。
对于爱情,他认为爱的本质应该是给予,是一种奉献的激情,这种奉献的激情完全是出于感情的,而不是观念的伦理道德的,责任的。心疼一个人,是爱的可靠标志,心疼是感情最自然的流露,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互相心疼且持久,才是爱情。认为人无法做到多向的性与专一的爱两全,并以哲学家罗素、萨特与波伏瓦的例子来证明观点。“性实际上是爱侣之间表示爱情的最恰当最热烈的语言。贞节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保护这种语言不被污染,为了不让丧失示爱的功能”,他引用史铁生的话加以佐证。在物欲横流甚至部分伦理得到颠覆的今天,周国平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人间美好感情——爱情的纯洁性与高尚特点,对于混沌中的青年,可以说是健康的积极的正确的生活指引。
关于“幸福”的探讨。周国平认为,幸福既来自于外在生活,更来自于内在生活。外在生活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而内在生活才是幸福更重要的源泉。家庭出身、财富金钱、社会上成功的地位与名声、婚姻家庭、健康、闲暇、平安等外在生活都会让人感受到幸福,而创造、体验、爱、独处、阅读、智慧、信仰等内在生活,更会让人感受到持久的幸福。内在生活是幸福的主要根源与方面,其理由是内在生活是自足的,不依赖于外部条件,这方面的快乐往往是外在变故所不能剥夺的。心灵的快乐是高层次的快乐。灵魂是感受幸福的“器官”,任何外在经历必须有灵魂参与才成其为幸福,幸福是一种能力„„作为“内在生活”的其他因素我且不探讨,就“独处”“阅读”而言,对青年是有必要拥有的。独处,是和自己灵魂相处,阅读就是和世界上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灵魂相处,和他们交流。一个人的灵魂成长是需要养料的,那些大师们写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养料。德国哲学家奥伊肯说:实际上那些精神财富,人类的精神传统,是外在于每一个个人的,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占有它。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那些被时间证明过的经典作品,从中获取营养,得到快乐的种子,幸福一生。
读了周国平著的《人文讲演录》,也许我依旧没有资格解释“女读周国平”的缘由,仅仅根据他的一本《人文讲演录》,试图想走近周国平也只是妄想。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对“人性”
“人文”的理解更深刻了。人性就是人道主义,一个人要活得有尊严,就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对人生的态度上要能够自己做主,负起责任来。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正如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学识、善行,才会让人魅力无穷。只有这样,才体现出知识孕育精神的真实意义,才显示出人文知识的真正价值。我们正需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培养学生,如果我们培养学生具有爱心,拥有知识,有阅读思考的习惯,那岂不是教育的成功?
光明中学
2008-9-21
类别:教师佳作 作者(信息来源):梁元
第二篇:读《周国平人文讲演录》有感
汉语言三班 杨雯 2011020306 读《周国平人文讲演录》有感
前阵子,在理学院学术报告厅里开展了周国平老师的名家见面会,对于文学特别热爱的我自然是抱着绝不放过的心态去参加了,在见面会上终于见到了周国平老师本人,坐在理学院的大厅里,安静的听着周国平老师讲述着“人生的幸福与哲学”,听着听着,便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突然之间发现,原来我们可以用哲学把生活过得如此简单和快乐,他的文字,将我从文学引到了哲学,我不得不承认哲学家的魅力。也出于偶然,得到了他的一本书——《周国平人文讲演录》,于是趁热打铁,获至宝般的开始了我的阅读。
这是一本记录周国平老师每次演讲内容的书,更是一本富有教益和充满知识、智慧和人格美感的大书,内容多是哲学,并多是以哲学来看待生活内容,他以自己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博学求实的治学态度向人们讲述了关于人生、社会、思想、道德、法制、教育、青年、爱情、婚姻、女性、子女、写作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引导人们以深入和科学的思想方式去认识问题。他对人生,他对生活,用他的态度,用他的智慧给予每个需要帮助的人以启迪。作为一位文学家,他将文化做了很好的诠释,授予世人以文学教育的享受,将文学的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已超越哲学,他将对哲学敬重的态度用于生活,同时把这种生活的智慧又传予其他需要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智者,精神丰富的人。
感触最深的,实周国平老师关于“人文精神”的阐述,这是一种上升到一定精神层面的思考与论述,已不单单是文字,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该具备的精神。下面我就其中周老师所谈到的人文精神谈谈我的感想。周国平老师说: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尊重精神价值)。
确实,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待人处事,是该要有人文精神。这是全世界倡导的一种精神。而对于人文精神又有着不同的说法,楼宇烈教授认为:中国历来讲究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小波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如傻大姐只会缝纽扣,又嚷嚷叫叫生怕别人不知道。周国平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也颇有微词。我们不介入人文精神的历史批判,中西文化批判。我们要掌握的是周国平老师所说的人文精神: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价值,并以此对照,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我个人是十分认同这种观点的,确实,生活中,我们不能缺少这种人文精神,这是我们维持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达到我们精神追求的必须品,它代表着每个人得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我们要时刻记得,人是有思想力的动物,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幸福或是精神幸福,我们的心中都有杆秤,去衡量世间的万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事情,而拥有人文精神,则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人文追求,让我们享受更高的精神享受,与人与事和谐相处,这是提高我们每个人道德素质的要求与需要,而当今社会也正好需要这种人文精神。尊重自己的生命,更加尊重他人的生命,孙志刚事件,毒奶粉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等不胜枚举的事件,不正反应的是我们当代人文精神的确实么?人文精神小到我们待人处事需要,大到我们整个社会需要,当今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人文精神来不断提醒我们和谐,和睦,追求更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人文精神,不只是现在,更可上溯到春秋时期,我们的先师孔子一直所提倡的“仁”,不正是如此吗?它是我们行为的导师,也是我们思想的至高点,我们理应学习并用于生活当中去,以达到我们精神的追求与享受。社会的素质需要全民共同提高,弘扬人文精神,是我们每个青年人的职责所在。
理性也是如此,理性是与人性相持衡的,若失去了理性,人性将会无限制的泛滥,理性更大程度上是作用于人类的发展上,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追求真理,真理使人前进,真理使整个人类社会前进,又因为真理是需要反复认证,反复实践的,又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追求真理,追求科学,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用我们的好奇心去打开位置世界的大门。周国平老师说,“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动物只注意与生存有关的事情,人超出生存而对世界万物感兴趣好奇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动物只注意与生存有关的事情,好奇心都是理性能力觉醒的征兆。”所以说,我们得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对身边得事物都持怀疑得态度,不断的去探究,不断得去质疑,不断得去实践,只有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我们才能产生更多得发明家,思想家,科学家。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愈加得充满乐趣,我们才会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
和理性的解说相对应,周老师把超越性(心灵生活)也归纳为三个要素:“第一,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因为这爱,不愿生命流逝,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发展出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爱,不愿生命虚度,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思考。每个人在世上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你重新活一次;如果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真正安慰你。如果你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些,对自己的人生怎么会不产生出最严重的责任心呢?我把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看作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责任心,因为其他的责任可以分担或转让,惟有这不能,必须完全靠自己承担。”确实,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仔细思考和认真对待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人得生命只有一次,过的精彩只有一次,过得悲惨也只有一次,过得悲惨痛苦的是自己,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况且人活着不仅仅只是为自己而活,我们还肩负着责任,我们还有亲人,朋友,为自己而活,也要为他们而活,这都是属于生命本身的,不是我们自己所可以为所欲为的。事实上,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确是沉重的责任,最需要毅力和勇气,而跟随习俗和时尚则最轻松,但前者的收获是拥有自己的灵魂,后者的代价是失去灵魂,究竟哪一种生活更值得一过,应该是清楚的。“第二,灵魂的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根据、价值的追问,要自己来为自己寻求一种人生信仰,自己来确定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 人们常常叹息和疑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哲学家、大诗人、大科学家等等。在我看来,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文化只注重实用性,对干净纯粹的精神性事业不重视。“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在我们的氛围中,这样的创造者不易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是孤单的,很容易夭折。现在的开放是一个契机,我希望我们不要只看到经济上的挑战,更深刻长远的挑战是在文化上。”中国若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定不能忽视文化的作用,若想扩大文化得影响力,就必须改变文化的实用特性。这就是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责任了,我们肩负着名族的希望,复兴中华是我们职责所在。我们要勇敢的站出来,提高我们的精神高度,提高我们的认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创作,培养出一批批时代的伟人。“第三,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人的生活,不能只停留在生活的层面,而要追求对生活的思考,而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又是十分的丰富,更多时候,我们应该多思考生活,多思考人生,要有自己的信仰,不能随波逐流。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人文精神,是因为我们人文精神得缺失。当代社会缺什么,我们就会呼吁什么,就像生病了要对症下药一般,社会病了,我们就得给它治治,时代营养不良了,我们就得给它补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是所以人所共知的,而他的弘扬与发展,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实现。
读完《周国平人文讲演录》,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仿佛与一位智者在对话,心底的触动,每一份共鸣,如遇知音一般。不得不佩服这位文学家和哲学家,把我们生活中最为真实贴切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却无法说完全得认知这么透彻,这么清晰的表达出来,这就是学者之所以为学者吧!
汉语言三班 杨雯 2011020306
第三篇:读《让学生服你》有感
读《让学生服你》有感
近日读了《让学生服你》一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书中从三个方面讲述了让学生服你的理由: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高明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折服。
1.用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正在成长中的一代少年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学校作为造就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育效果最直接取决于每一个育人者----教师的自身素质上。老师良好的思想品质、渊博的知识、宽厚的胸怀、强烈的自尊心、事业心和责任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有一种潜在影响;老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方法都会引来学生的评议;甚至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都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所以这就需要为人师者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身边的榜样。在工作中还要不断完善人格魅力,将不仅仅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培养出适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关承华老师认为‘亲其师,信其道。’这里的“亲”不是指亲情、亲近、亲爱,学生对老师的“亲”更多的是一种由衷的佩服。而真正赢得学生佩服的,是老师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这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在时间中不断修炼。”
2.用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
在她的《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书中用大量感人真实的事例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曾一次次的和学生谈心、沟通,但往往只是我说,他们听。因为我觉得我是老师,我是教育者,我是为他们好,所以他们就得听我的,一旦出现在我苦口婆心的教育下仍有不知学习,不知进取的学生,我就觉得很生气、恼火,甚至还会反感,绝望,觉得他们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然后就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这样使得学生和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更不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我,就使得我对学生越来越不了解,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来越大,教育效果也就越来越差。
一个让学生服的老师,首先得走入学生的心理。学生心中有事情,会向你倾诉;遇到困难,会寻求你的帮助。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自己做得还是很不够的。
虽然和学生的关系处得不错,但总好象感觉到和学生有一层隔膜,虽然平时总找机会和他们聊聊谈谈,但真正在我面前吐露心事的孩子为数不多,大多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理呢?
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做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所以,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
3.用高明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折服。
我们的学生还未成年,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他们的感情还很稚嫩,他们的性格还不稳定,他们的欲望还很虚幻,但恰恰就是因为这样,才需要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和老师们,走进孩子的心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才可能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如果站在孩子们的“心”外,一味凭主观意想而评头论足,指手画脚,甚至妄下结论,只会招致他们的逆反、沉默和对抗。而且我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大,老师想达到的教育效果越差。因此教师要给孩子一个“意料之外”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感情上的距离,让学生愿意讲自己的心理话,形成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良性互动氛围。
在《让学生服你》这本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教育案例,许多教育故事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几乎每位班主任都会经历过的事情。然而关老师在处理这些“小事”时却做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因此只要我们把每一件教育小事做精,把每一个教育细节做亮,才有可能成为让学生佩服、信服、折服、心服的老师。读好书,好读书。绿意绽放必将染翠角落,迎来教育的春天。
第四篇:读《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有感
爱与温暖伴随健康成长的心灵
——读《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有感
城西沈燕丽
“亲其师,信其道”,这里的“亲”不是指亲情、亲近、亲爱,学生对老师的“亲”更多的是一种由衷的佩服,而真正赢得学生佩服的,是老师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它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在实践中不断修炼。
——摘自前言
工作已经一年多了,整天出入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更多的是研读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而忽视了作为班主任所应该知道的班级管理之道。近日读了关承华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书中从四个方面讲述了让学生服你的理由: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高明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折服;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
今年任教一年级,他们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只有用宽厚的胸怀,用心去爱学生,理解学生,给予他们平等与真诚,才会赢得他们不设防的心服,才能真正“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
一、关注孩子的道德底线
在今天的教育形势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有一个既敏感又现实的难解之题摆在面前,即:分数和孩子的道德品质哪一个更为重要,哪一个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正确答案”在理论与现实之前并不统一,而为人师、为人父母者必须确立自己的坚定信念——关注孩子的道德底线,教会孩子做人,是我们的首要责任。
其实,从我们的孩子身上,一定可以看到家长的影子或者家长教育的痕迹,不管我们的孩子是否有进步,家长们永远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分数。这就引起我们思考:社会、学校、家长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们的道德底线,而不应该是分数或者学习成绩,道德起点的高低对孩子们的一生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班里都会有成绩落后的学生,但是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并不能以单纯的学习成绩为标准,而应该包括习惯、品格、情感、意志等等,只有关注他们内心的道德底线,才能真正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二、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
“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知识的“量”上对老师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要求。但是在知识、科技、经济调整发展的今天,且不说这一桶水够不够用,能不能很快被舀干,就是这一桶水的质量,如果长期不更新,成为一桶死水,也将因不被汲取者接受而成为废水。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的看到学生进步的结果,而不关注他们进步的过程,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是一间愉快的事,如果教室里充满笑声,如果每一个孩子在教室都被尊重,都有归属感,让学生上起课来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学生自然会视上学为乐事,并且视上课为不得放弃的权利,那么教室必然春意盎然,学生必然春风满面,每一位人师都应该学会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鼓励他们每天前进一点点。
三、用爱写就的学生评语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尊与自爱心,我们要精心地呵护。因此,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主动模仿,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
我们常说,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传统式的批评、管教、训斥已经不是灵丹妙药,婆婆妈妈、辛辛苦苦的工作方法显然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他们已经拥有了太多太多的爱,而更需要的是多一些心灵上的沟通、理解与尊重。让我们学会做一块“磁石”,把学生吸引到周围,聚焦在你的周围,用爱与温暖滋润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心灵吧!
第五篇:读《弟子规》有感:让我保护你
让我保护你
——读《弟子规》有感
七(5)王雨桐
那天,偶然在书架上翻到了那本陈旧的《弟子规》。我轻轻拭了拭书上的灰尘,坐在书桌前静静翻阅。
这本书以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并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当读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行醒目的文字,我忽然想到了什么,用手抚着那行字,陷入了回忆……
他是在我四岁时出生的。可惜因为感冒,我没能见到他降临人间的第一眼。但我从照片和家人的描述中得知,他小时候可胖了,抱起是肉乎乎的一团。我一开始并不喜欢他,这个新生的小生命夺走了父母对我的关注,我甚至在表哥表姐的怂恿哄骗下说过要把他丢进垃圾桶这样的话。但妈妈可不会同意,她郑重地告诉我,我应该唤那个小肉包“弟弟”,而他会叫我“姐姐”.我和弟弟是一家人,作为姐姐要照顾、保护、谦让弟弟。我撅撅嘴,跑开了,心中仍是对他不喜。虽说如此,可我与他之间也是很少有摩擦的。也是,那么小一个呢,连话都不会说,我自然不会跟他太过于计较。
突然有一天,他会说话了——
小肉包会说话后,是一发不可收拾,见人就喊,让爸爸欣喜万分。再大些会说句子,那些像是抹了蜜的话让妈妈眉开眼笑。嫉妒万分的我借助身高优势俯视他,他却毫无察觉,反倒抬起头对我灿烂一笑,露出一口小白牙。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他的脸上,散出一片耀眼的光芒。那一刻,我仿佛是看见了坠落人间纯洁无瑕的天使。我不自觉地揉了揉他的脸,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被什么触动。我逐渐接受了这个弟弟,也开始像个真正的姐姐,整天带着他到处疯玩。
那正是三伏天,外面的太阳毒辣不已。我实在是不愿意出去遭罪,便带着他在家中到处疯跑。我们一前一后开心的笑着,跑着,那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章节。我与他开心的嬉戏,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声尖叫。妈妈也并不阻止我们,只是静静的倚在门边微笑,目光柔柔软软的伴着太阳光撒了我们一身。()这一派景象,简直美好得像个童话。小孩子是不知累的,我与他跑入这个房间闹一会,又跑进那个房间无缘无故的大笑。也许是我太兴奋了,我的手随意一挥,就这么打倒了书柜。我一下子停住了脚步,也顾不上手的疼痛,看着书柜来回的摇摇晃晃,吓出了一身的冷汗。最后,一只瓷花瓶从柜顶径直落了下来,发出清脆的一声,便摔成了几大瓣。我脸色一下变得苍白不已,盯着那碎片手足无措。
妈妈闻声而来,看到此景,怒不可遏的问道:“玩疯了吧!谁打碎的?”我把头深深的低下去,准备承认。可就在我的话语呼之欲出的时候,弟弟替我背下了黑锅。妈妈双手叉腰,眉毛皱成了一个“川”字。可他仍是用平日中的甜言蜜语,让妈妈消了火。
妈妈走出房间,他也随之转过头来。我的心脏有一瞬的紧缩。害怕从他脸上看见对我的埋怨。可我随即便放了心——他的眼中依然天真一片。他用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握住了我的手,从指尖传来的温度让我有些愣神。他说:“姐姐,别担心,有我。”这句话犹如投入池塘中的小石子,在我心中溅起一圈圈涟漪。我的弟弟啊,与我血脉相连的弟弟啊,用他还稚嫩的肩膀默默替我挡下了本该属于我的责罚。
时光变迁,现在他已经九岁了呢。他开始变高,开始会数学,开始会写字。我看着他一点一点的成长,心中有欣喜,有欣慰。什么时候,也换我来保护你吧。
“姐姐,吃不吃糖?”稚嫩的声音将我从回忆中唤醒。眼前弟弟摊开了肉嘟嘟的手掌,里面是几颗水果糖。“嗯,吃。”我拿了一颗吃下,又拿了一颗塞进他的嘴里。我揉了揉他的头,我知道以后的岁月我将陪他走过。
评语:文章取材于生活,语言朴实,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波澜起伏,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结尾处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耐人寻味,首尾连贯,一气呵成,不失为一篇佳作,相信弟弟的未来定会有姐姐的一路相伴。(指导老师:卞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