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XX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XX县委、县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全面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认真谋划,确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XX县认真汲取江西赣州经验,结合实际,提出把“四有一新”作为XX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即:有一个富民的主导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有一个科学的村镇规划,通过10年左右时间的努力,逐步将目前1万多个自然村落优化成600多个农民居住集中区;有一个民主的治理制度,通过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民主监督等各项村民自治制度,形成布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通过“四清、四改”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基本实现试点村镇环境整洁,各项公共设施配套;培育一批新型农民,使每户农民至少把握一门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每户转移1—2名劳动力。明确把“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力争十年提前达小康”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三年打基础就是两年内完成所有村庄规划编制任务,三年内示范村镇工程和村庄整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五年见成效就是通过五年的实施,全县50的村镇基本达到文明村镇标准;力争十年提前达小康就是到2015年左右,全县80以上的村镇实现农业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农村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水平显著提升,农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面貌有较大改观,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二、以示范村镇建设为重点,制订配套措施强力推进。XX县选择了秦栏、汊涧2个镇和28个行政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试点村镇,制定了具体的示范村镇建设推进机制和配套政策。一是在领导力量上推进。县里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建立了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制度;对试点村镇实行一名县级领导牵头,3个县直部门帮扶,1-2个重点企业支持,并从县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担任指导员,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二是在宣传发动上推进。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宣传活动方案,并在县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开辟了新农村建设宣传专栏,由县委党校、农委、讲师组等部门组建宣讲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巡回宣讲活动。三是在资金政策上推进。财政拿出XX万元用于新农村试点建设,1000万元用于村庄规划和试点村的启动经费,1000万元用于扶持试点镇和经济强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投入。同时,还将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农业“三增”项目等各类扶持“三农”的项目优先向试点村镇安排。
三、以村庄规划和“四清”为切入点,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县里先后邀请了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建工学院、XX县规划设计院等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深入我县农村调研,编制村镇规划。预计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试点村镇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年底完成200个左右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同时,组织开展了以清除门前屋后垃圾、杂草、污水、乱堆乱放为内容的“四清”工作,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村镇脏乱差问题得到初步整治。
四、以培育经济强镇为结合点,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围绕加快经济强镇建设,重点加大了三个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是在园区建设上给予扶持。拿出1000多万元的资金用于2个试点镇和铜城、杨村、安乐3个经济强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今年以来,5个经济强镇已投入园区建设资金XX多万元,协议引进外资接近4.5亿元。二是在招商引资上给予支持。去年县财政兑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经费达到500万元。对于涉及全县经济发展、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大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由县财政给予试点镇一定的补助费用,支持经济强镇招商引资。三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上给予帮助。今年加大了县财政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通过多种渠道筹集1000多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经济强镇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关于组织工作情况的汇报材料
我们XX县域总面积XXX平方公里,辖X镇X乡,XXX个行政村。总人口XX万。现有党委(总支)XX个,党支部Xx个,党员XXX名。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的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把促进人的发展和依靠人谋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建发展型班子为重点,以实施“先锋工程”为载体,坚持用事业凝聚人心,用实践造就人才,营造出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帮助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XX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41.8亿元,同比增长9.7%。财政收入实现2.5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8260元和4218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5.5%。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7.95亿元,同比增长11.2%。我县先后荣获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县、公路网化建设先进县、科技工作先进县、双拥模范县和全省农村党建工作先进县等多项荣誉称号。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是:
一、以建设发展型干部队伍为重点,创建发展型班子。建设发展型班子,班子是主体,干部是关键。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养和使用发展型干部,创建发展型班子。一是选派干部挂职,培养发展型干部。为加强对干部的培养,提高工作能力,XX年底,我们选派XX名乡镇科级干部及后备干部包村,一包三年,与原单位脱钩,明确了抓增收、抓稳定、抓精神文明、抓班子带队伍四项重点任务。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办法及细则,加强对包村干部的日常管理,保证包村工作规范化实施。包村工作开展以来,包村干部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实现了能力素质的极大提高,实现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218元,比XX年提高了1042元,增幅达32.8%。14名包村干部因业绩突出被县委提拔为乡镇领导,其中X名包村干部被提拔为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二是加强轮岗交流,锻炼发展型干部。把干部交流轮岗作为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的一个有效途径来抓,干部交流轮岗的比例占每次干部调整人数的75%以上。
在轮岗方向上,我们注重向经济计划、招商局、项目办、信访办等单位倾斜,让干部懂经济、善管理、会协调,促进干部综合能力全面提高,使其尽快成长。近年来,我们先后选派60余名干部到担子重、矛盾多、压力大的环境中挂职,使他们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三是全面推行绩效考评,衡量发展型干部。将政府的绩效考评、人事部门的目标考评和其它部门的单项考评以及组织部门的乡镇实绩考评统筹起来,按照“突出重点、同类同考、打破平衡、形成竞争、重在发展、考以致用”的原则,分乡镇、党群工作部门、政府工作部门三个层面,对全县各级领导班子进行统一考评。采取述职述廉、民意测验、严格奖惩等办法,根据考核结果,对各基层班子做出实绩优秀、实绩良好、实绩较差的评价,在此过程中,发现和检验发展型干部。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把对乡镇工作实绩考评下延到村,把“村官”述职的成功做法上延到乡镇,使乡村干部领导发展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了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科学考评机制,几年来,共对5名能力水平一般、工作打不开局面或工作中存在重大问题的干部进行了降免职处理,对5名工作不力的干部进行了通报批评和诫免谈话。
二、以培养造就适用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特别是把人才资源开发、引进作为突破口,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一是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一批适用人才。从XX年4月开始,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选拔农村适龄青年到大学接受培训和教育,培养了一大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适用人才。目前,全县基本实现了每个村有1-2名大学生的目标,有8个村达到了3名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回村后,正式党员直接任命为党支部副书记,非党大学生在换届选举中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主抓科技工作。回村大学生积极开展万寿菊、西香瓜、玉米、大豆、水稻、蔬菜大棚种植等示范活动,有效地带动了广大农民由传统的种植方式向科学种植方式转化。
在回村大学生的带领下,全县农村涌现出近1000名种植高效示范户,现有农村乡土人才685人。回村大学生的示范引领,加快了我县乡土人才成长,推动了农村人才素质升级。二是建立“域外人才库”,引进一批适用人才。建立了117人的外埠XX籍人才信息库,全面加强联系与交流,引导他们帮助引进资金和项目,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几年来,外埠人才帮助引进项目26个,占总建设项目的40%。其中引进的碳化硅微粉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1550万元,年产高纯精细碳化硅微粉2500吨,可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税金740万元,目前已经试车成功,预计今年10月份正式投产。几年来,共为民营企业及各行各业引进域外人才38人。三是实行场(矿、校)县合作共建,帮带一批适用人才。依托高校、院所、企业,积极开展场县共建,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植技能,培养了大量适用人才。并将一批乡镇干部交流到农场部门,学习先进适用技术,使其掌握农场农业技术,指导生产。从国有大矿中引进煤炭技术管理人才62名,充实到我县煤矿采掘一线。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了5名主管煤矿安全的副乡镇长,让业务精、能力强、敢于碰硬的同志担当重任,有效地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
三、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为重点,开展“双争双带”活动、推进实施“先锋工程”。我们把实施“先锋工程”、开展“双争双带”活动作为党建工作总的载体来抓,坚持找准定位,抓住重点,分类推进,注重实效,真正把“先锋工程”抓成党组织的强化工程、党员形象的塑造工程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一是找准定位,科学谋划。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站在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高度,把实施“先锋工程”作为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开展“双争双带”活动作为基层党建工作总的载体。县委成立了实施“先锋工程”、开展“双争双带”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紧紧围绕目标抓实施、抓推进。在农村、社区大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县“五个好”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和“五个好”社区党组织分别达到82%、75%和60%。涌现出省级“五个好”村党支部2个,先进社区党组织2个。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抓规模以上私企党建联系点制度,调整了以科级干部和科级后备干部为主体的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私企“五个好”党组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二是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根据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等不同层面、不同单位党组织实际情况,从薄弱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工作指导力度,有针对性地落靠载体,推进“双争双带”活动、“先锋工程”整体上水平。围绕建设新农村,着力开展“一制三体”活动。即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抓好村级组织“六位一体”、致富带头人群体、党群致富联合体建设。乡村干部积极主动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共传递各类信息6317条,代办各类事务9683件,协调生产资金1081万元,办结率达95%以上;去年,新建10个村级组织“六位一体”活动场所,当年投入使用,今年新建的9个,10月中旬可投入使用;致富带头人总数达到5381个,其中党员、村干部带头人达到999个;935名有能力的农民党员牵头组建联合体162个,带动农户2.1万户,成员户人均收入达5800元。围绕构筑现代化新型社区,着力开展“特色社区创建”活动。将镇中、前进、东风、宝泉、振兴社区分别确定为先进文化、平安、优良人居环境、矿嫂保安全和党员联系群众社区试点,其它15个社区各选择一种特色进行创建,满足了不同层次居民的服务需求。
目前,全县已涌现省级以上典型社区3个。围绕促进私企又好又快发展,着力开展“强素质、提建议、建责任区”活动,党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有了“双提高”;共为企业提合理化建议150余条,70%以上被业主采纳,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200余万元;建立责任区148个,收到了“党员身边无事故、无违纪、无资产流失、无脏乱差、无经济指标下降”的“五无”效果。三是营造氛围,注重实效。全方位制定宣传计划,通过定期编发简报,在县电视台开辟“开展‘双争双带’活动、永葆党的先进性”专栏,在XX新闻网开设“双争双带”活动版块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张贴、悬挂永久性宣传标语417条,设立宣传栏40余个,召开形势报告会、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37场(次),组织演讲比赛、专题知识竞赛、专场文艺演出近20场(次),营造了浓厚的的活动氛围,收到了党员人人知道“双争双带”、个个积极参与“双争双带”、群众普遍支持“双争双带”的良好效果。
四、以树立良好形象为重点,切实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总要求,根据省市委的部署,坚持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目标,以作风转变为根本,不断加大落实力度,确保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常抓不懈,组工队伍建设常抓常新。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打造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组工干部队伍。按照省委“能力素质提高年”的部署,制定和落实了《全县树立和展示组工干部“五个形象”活动方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县委组织部机关干部行为规范、组工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重点工作督办检查制度、考勤及奖惩制度、部领导与干部谈心制度、保密工作制度、信息报送奖励制度等15项规章制度,促使组工干部用改进作风的实际行动不断促进公道正派长效机制的建立。同时,在社会上聘请了10名部风监督员,定期征求他们的意见,使组工干部随时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中。二是加强学风建设,打造政治坚定、本领过硬的组工干部队伍。
坚持把学习作为打牢思想基础、树立组工干部公道正派形象的固本之举,作为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的重要方法,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定期组织学习,推动政治理论学习的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坚持重要文字材料和组织工作业务集体研究制度,全面提升组工干部综合素质;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组工干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重新审视自己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态度、质量和效率。三年来,县委组织部先后在市以上媒介发表各类信息文章50余篇。三是加强作风建设,打造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组工干部队伍。按照组工干部要树立和展示“五个形象”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加强“五讲五型”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即讲团结,加强协作,建设和谐型组工干部;讲本领,提高素质,建设学习型干部;讲奉献,改进作风,建设勤奋型组工干部;讲纪律,树立形象,建设正派型组工干部;讲效率,创新业绩,建设效能型组工干部。通过“五讲五型”建设的开展,组工干部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组织部门形象得到确立,为进一步做好全县组织工作提供了坚强保证。
第二篇:建设新农村重在扎实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表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较为完整的思路。
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我们的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即使城市化建设顺利,到2020年时,仍将有5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统筹城乡”放在“五个统筹”之首,突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地位。此后,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论断,提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最后,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从这一思路形成的过程来看,高层决策者的目标明确,决心很大,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方针不可动摇。
怎样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贯彻下去?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如何扎扎实实的落实是关键。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四:其一,新农村建设不完全是市场行为,需要政府领导、政府支持。在道路、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在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各地政府需要直接加大投入。与此同时,不能盲目投资;该动用市场的力量就由市场去解决;该由政府主导的就由政府主导。两者都不可偏废。钱从哪儿来,花到哪去,怎么花才能产生“催化”效益,凡此种种都需要政府去考虑和运作。其二,新农村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涉及方方面面,与农业、土地、水利、交通、文化、卫生、财政、税收等各个部门有密切的关系。所有有关部门能否协调一致,步调统一,打破条条块块的界限,唱好“同一首歌”,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这当然是个不小的考验。其三,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各地各级政府部门能否在发挥领导作用的同时,明确领导就是服务,服务好才能领导好的观念呢?这同样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其四,新农村建设是基层农村组织今后若干年的首要任务。一个乡镇能否建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个村寨能否涌现出一伙高明的带头人,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在数千年农耕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彻底改革中国农村的面貌,还将像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改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一样,为执政党积累丰富的经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重要使命。扎实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第三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首先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真正受益。其次,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在实践中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再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良好开局,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这两年粮食连续大幅度增产,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产需仍有一定缺口。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继续增产难度加大,长期保持粮食供求平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一定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这两年农民增收比较多,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扶持和价格因素带来的,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要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税全面取消后,要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同时统筹推进粮食流通、征地制度和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明年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加大“多予”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万众一心,扎实推进,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第四篇: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新党发[2007]55号
新堡镇关于“旧庄点”改造、示范点建设工作
情况的汇报
县委办:
自2月26日以来,新堡镇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强镇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实现既好又快发展为主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进一步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创新模式,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立足镇情理思路,脚踏实地抓落实,很好地完成了“旧庄点”改造、示范点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镇党委、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扎实推进“旧庄点”改造、示范点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摆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经常深 1
入农户,调查核实,解决问题,探索和研究“旧庄点”改造、示范点建设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使“旧庄点”改造、示范点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新年伊始,镇党委、政府积极召开“旧庄点”改造、示范点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号召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拼搏、务实苦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通过刷写条副标语、出黑板报、发放宣传单和高音喇叭宣传,召开村两委班子会、群众代表会、党员代表会等形式,在全镇营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三、制定方案,分步实施
按照区、市、县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镇党委、政府安排专人与规划办有关人员联系,通过调查落实,论证研究,制定了 “旧庄点”改造、示范点建设的实施方案。此实施方案具体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2月26日至3月20日为调查、摸底、核实阶段。第二阶段自3月20日至11月底为贯彻落实阶段。通过制定实施方案,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加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第一阶段摸底、调查,镇党委、政府把吴桥村确定为“旧庄点”改造示范村。
四、旧点改造,初具雏形
镇党委、政府对“旧庄点”建设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并制定了具体规划方案,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方针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吴桥村进行了道路拓宽、硬化、绿化测量。现吴桥村“旧庄点”改造涉及1、2、3、4、5五个队,该村住户445户,庄点东西长500米,南北长308米,共有居民生产
生活道路14条,长4314米。在摸底、调查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相继安装了自来水设施,清理了巷道垃圾及障碍物,目前全村都通上了自来水,为了节约资源、清洁能源,沼气池建设将与“旧庄点”改造同步进行,统一建设沼气池,为吴桥村农民再添便利。
五、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此项“民心工程”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人大主席、副书记、分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其他领导、经济发展所、国土资源站、司法所、财经所人员为成员的“旧庄点”改造、示范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领导,明确了责任。
总之,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早安排、早部署,较好的完成了各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在下一步工作中,镇党委、政府将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拼搏,带领广大镇、村干部圆满的完成2007年县委、政府下达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目标任务。
中共新堡镇委员会
二00七年三月二十日
第五篇: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也是约束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工作,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稳步推进。
一、树立科学的规划理念
规划理念是规划的思想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规划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发展观不够明确,存在“以物为本”、“重物轻人”的倾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把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村居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二)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理念。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统筹城乡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规划和建设,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整体发展的格局。要以农村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城市化,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纠正“土地城市化”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问题。
(三)树立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全方位的、立体的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单纯就农村论农村建设,更不能就某一区域的农村论农村建设,需要放在更宽广的区域统筹考虑。事实上,区域的不协调发展,必然制约城乡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失衡,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的空间分离,以及经济分布与资源分布的空间失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切实改变重产业、轻空间的倾向,树立以空间均衡统筹区域发展的规划理念。在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人口与经济的分布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相对均衡发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做到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要素扩张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由资源扩张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经营型向产业化经营型转变。要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过分依赖工业带动向二、三产业共同带动转变。我国生态环境功能区绝大多数位于农村,要加大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的力度,切实保护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明确规划的重点和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要求,应完善规划体系,明确规划的重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三个规划层次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总体规划,明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各地在总体规划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两种选择:一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二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专门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专门编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和政策性,突出发展方向、战略布局和重大政策,突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要在城乡产业布局和村镇建设布局上要强化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确定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区、自然灾害频发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整合区等,明确各类区域的主体功能和发展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规划新农村建设,真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专项规划,明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任务和可行措施
各地在专项规划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两种选择:一是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专项规划中,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二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和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门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专项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领域。包括:农村水利(含农村饮水安全)、能源(含农村电网和农村沼气)、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土地和水等重要资源开发和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将成为政府安排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镇村规划,明确镇村的功能分工和建设要点
小城镇是衔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枢纽,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小城镇的载体作用,认真编好小城镇发展规划。首先要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完善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其次,要根据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的要求,合理规划城镇产业布局,培育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最后要根据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好镇村建设规划。镇村建设规划首先要规划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镇村基础设施体系。要通过基础设施规划引导农村居民点和工商企业合理集中,促进农村土地的高效利用。村庄规划既要注重历史、文化和风俗的传承,也要注重村容村貌的整治,避免违背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的形象工程和强迫命令的达标验收活动。村庄整治重点要抓好“五改”(改道、改水、改房、改厕、改灶)以及镇村垃圾处理、文化、卫生公共设施建设。
三、规范规划的编制程序
(一)做好规划前期工作
规划编制部门(包括发展改革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在规划正式编制前应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的论证等规划前期工作。前期工作中的重大课题研究可采用招标投标或者其他竞争性方式选择课题承担单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前期工作要重点研究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包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等)。
(二)实行规划立项制度
在做好规划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规划编制部门应向本级政府申请规划立项,经批准后方可进行规划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实行规划衔接制度
规划文本起草工作完成后,应首先与其它规划进行衔接。具体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总体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相衔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规划(包括农村水利、饮水安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与省级以及当地城乡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规划相衔接,农村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专项规划要与省级以及当地的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衔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规划还要与当地城镇体系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相衔接。
(四)实行规划征询意见制度
规划衔接过程中,要根据情况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本级有关部门、下一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再报规划批准部门批准。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可通过新闻媒体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
(五)实行规划审批和公布制度
规划编制部门要根据规划的类别和审批要求分别报政府或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经批准的规划,除涉及国家秘密外,应按程序及时向社会公布,以便广大群众了解规划的内容,监督规划的实施。
四、改进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一)改进规划的编制内容
要改变规划内容无所不包、涉及领域过宽的状况。减少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领域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发,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政府的规划、管理和财政支出向农村延伸,整合城乡资源,最终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
(二)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和政策性,突出发展方向、战略布局和重大政策,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原则,深化和落实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体现本领域的特点,发展目标要尽可能量化,任务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布局要合理,保障措施要可行。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力戒空话、套话。
(三)推进县镇规划体制改革
从我国的国情看,除沿海地区的城镇群外,县域是农村的基本区域,应积极推进规划体制改革,使县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该和城镇体系、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最贴近人民、有约束力、可操作的规划。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发,规划应更多地阐述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村镇建设等内容,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
(四)提高规划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既要体现国家利益,也要反映公众利益;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实施规划不仅要靠政府组织协调,更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利益,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更要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尽量动员各方力量,多方面参与,让社会各界参与规划、认知规划,以协调利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把规划目标转化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提高规划透明度和参与度的措施主要有:建立规划专家小组,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通过媒体广泛征询对规划的建议,公开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要采取社
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精神。
五、健全规划的实施机制
实施规划是规划编制的最终目的。要建立责任明确、行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解决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重编制、轻实施的问题,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各类规划的组织实施。
(一)充分发挥计划在规划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要通过建立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制度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行业发展计划时,要分解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经同级人大批准并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形式组织实施,使规划实施建立在法制保障的基础点上。
(二)以规划为依据安排政府投资项目和事业支出
要把规划体制改革与投资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按照“先有规划、后定项目”的原则,逐步做到按规划安排财政投资项目计划和事业费支出预算。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规划,做好有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取得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依靠法律和市场手段约束社会成员行为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项规划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企业、农户等社会主体的内容,例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点任务,这些任务单靠政府是无法完成,必须依靠市场和法律的手段来约束社会成员行为。政府要通过创新机制和完善政策,建立合理的利益引导机制,促使企业、农户等市场主体自觉使自己的行为与政府战略意图相一致。还需要以法律为准绳,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使规划中划定的一系列“不可为”的边界,真正成为约束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行为的“第二准则”,从而保障规划的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四)实行规划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
规划编制部门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关地区和部门也要密切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评估工作可以由编制部门自行承担,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和政府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依据。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规划编制部门应当提出规划修订方案(需要报批、公布的要履行报批、公布手续)。总体规划涉及的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有重大变化的,专项规划或区域规划也要相应调整和修订。经评估属于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或为认真履行职责导致规划无法实施或未能很好实施的,应追究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责任,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