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3 10:2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2005年2月又提出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总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工作共同愿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继续保持和发展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刻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了,农村繁荣了,才能加快构建和谐农村步伐,开创和谐农村的新局面。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但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民权利受到侵犯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农民的就业权力未能得到根本保障,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我们必须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从当前社会反映比较突出的收入差距来看,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当中,最大的是城乡差距。因此,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农村事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示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中具体体现。

1、生产发展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而生产发展是基本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根本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宽裕就是要逐步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家庭普遍增加,有富余的财富,不断改善生活条件,进一步提升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过上富足的生活。这当中既包括衣食住行的保障,解决最基本的生计问题,还包括生老病死等社会福利保障。必须通过各种渠道,逐步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3、乡风文明为构建和谐新农村营造了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

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的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变。建设文明的乡风,满足农民的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动力,而且可以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结稳定的社会氛围。

4、村容整洁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创造了和谐的美好家园。

村容村貌不仅反映农村形象,也影响到农村生产发展、投资环境和农民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农村赢得新的更大的发展创造条件。村容整洁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既要重视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又要合理规划布局村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树立崭新的形象,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缩小了城乡差别,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5、管理民主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民主自治水平,提高农民的参与层次,真正给农民平等权利,让农民当家作主。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切实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二、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还必须注意发展的协调性。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新农村建设,必须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着力培育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第三,全面推进

农村改革。积极稳妥的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第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投入,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第五,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开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最广大人民享广泛而充分的民主权利,是政治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切实保障农民在各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机制。第一,提高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水平和基层干部的管理水平,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真正办好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农民迫切想办的事。第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为保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落到实处,还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村级民主监督制度。第三,加强农村法制建设。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着重培养权利义务一致的法治观念,增强农村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法制宣传教育要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使二者互为促进,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第四,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面向农村、面积基层,为农民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及时为贫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措施,方便农民群众诉讼,切实解决农民官司难的问题。

(三)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明显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变。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多种原因,农村的精神文明程度还比较低,不少落后的价值观念、陈规陋习、生活方式,不仅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条件。因此,第一,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发农民的群众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第二,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尊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的和谐创建活动,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的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

(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完善社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使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新农村。不断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高度重视解决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经济繁荣、秩序良好、乡风文明的农村社会新秩序,加快推

进和谐乡村建设。为此,第一,要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做到方便农民、服务农民、明确责任、提高效能。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等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认真解决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等引发的问题,做到矛盾纠纷早发展、早调处、早解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第三,广泛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五)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健在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展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第一,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为此,要提高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本领。第二,做好群众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要增强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提高领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本领。第三,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第四,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制定好相关政策措施、发展规划,引导农村根据城乡统筹战略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强各个部门力量的整合,多种资源的整合和项目的整合,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求是》,2006(5),3-9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

(1)

[3]吴邦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人民日报》,2006.10.20.(2)

[4]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光明日报》,2006.10.19(9)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8,200-212

(原载于《乌蒙论坛》2008年第1期)

第二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首先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真正受益。其次,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在实践中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再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良好开局,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这两年粮食连续大幅度增产,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产需仍有一定缺口。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继续增产难度加大,长期保持粮食供求平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一定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这两年农民增收比较多,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扶持和价格因素带来的,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要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税全面取消后,要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同时统筹推进粮食流通、征地制度和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明年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加大“多予”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万众一心,扎实推进,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篇: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也是约束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工作,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稳步推进。

一、树立科学的规划理念

规划理念是规划的思想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规划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发展观不够明确,存在“以物为本”、“重物轻人”的倾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把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村居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二)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理念。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统筹城乡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规划和建设,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整体发展的格局。要以农村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城市化,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纠正“土地城市化”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问题。

(三)树立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全方位的、立体的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单纯就农村论农村建设,更不能就某一区域的农村论农村建设,需要放在更宽广的区域统筹考虑。事实上,区域的不协调发展,必然制约城乡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失衡,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的空间分离,以及经济分布与资源分布的空间失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切实改变重产业、轻空间的倾向,树立以空间均衡统筹区域发展的规划理念。在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人口与经济的分布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相对均衡发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做到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要素扩张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由资源扩张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经营型向产业化经营型转变。要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过分依赖工业带动向二、三产业共同带动转变。我国生态环境功能区绝大多数位于农村,要加大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的力度,切实保护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明确规划的重点和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要求,应完善规划体系,明确规划的重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三个规划层次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总体规划,明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各地在总体规划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两种选择:一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二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专门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专门编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和政策性,突出发展方向、战略布局和重大政策,突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要在城乡产业布局和村镇建设布局上要强化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确定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区、自然灾害频发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整合区等,明确各类区域的主体功能和发展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规划新农村建设,真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专项规划,明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任务和可行措施

各地在专项规划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两种选择:一是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专项规划中,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二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和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门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专项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领域。包括:农村水利(含农村饮水安全)、能源(含农村电网和农村沼气)、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土地和水等重要资源开发和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将成为政府安排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镇村规划,明确镇村的功能分工和建设要点

小城镇是衔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枢纽,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小城镇的载体作用,认真编好小城镇发展规划。首先要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完善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其次,要根据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的要求,合理规划城镇产业布局,培育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最后要根据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好镇村建设规划。镇村建设规划首先要规划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镇村基础设施体系。要通过基础设施规划引导农村居民点和工商企业合理集中,促进农村土地的高效利用。村庄规划既要注重历史、文化和风俗的传承,也要注重村容村貌的整治,避免违背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的形象工程和强迫命令的达标验收活动。村庄整治重点要抓好“五改”(改道、改水、改房、改厕、改灶)以及镇村垃圾处理、文化、卫生公共设施建设。

三、规范规划的编制程序

(一)做好规划前期工作

规划编制部门(包括发展改革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在规划正式编制前应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的论证等规划前期工作。前期工作中的重大课题研究可采用招标投标或者其他竞争性方式选择课题承担单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前期工作要重点研究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包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等)。

(二)实行规划立项制度

在做好规划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规划编制部门应向本级政府申请规划立项,经批准后方可进行规划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实行规划衔接制度

规划文本起草工作完成后,应首先与其它规划进行衔接。具体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总体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相衔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规划(包括农村水利、饮水安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与省级以及当地城乡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规划相衔接,农村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专项规划要与省级以及当地的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衔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规划还要与当地城镇体系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相衔接。

(四)实行规划征询意见制度

规划衔接过程中,要根据情况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本级有关部门、下一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再报规划批准部门批准。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可通过新闻媒体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

(五)实行规划审批和公布制度

规划编制部门要根据规划的类别和审批要求分别报政府或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经批准的规划,除涉及国家秘密外,应按程序及时向社会公布,以便广大群众了解规划的内容,监督规划的实施。

四、改进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一)改进规划的编制内容

要改变规划内容无所不包、涉及领域过宽的状况。减少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领域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发,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政府的规划、管理和财政支出向农村延伸,整合城乡资源,最终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

(二)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和政策性,突出发展方向、战略布局和重大政策,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原则,深化和落实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体现本领域的特点,发展目标要尽可能量化,任务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布局要合理,保障措施要可行。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力戒空话、套话。

(三)推进县镇规划体制改革

从我国的国情看,除沿海地区的城镇群外,县域是农村的基本区域,应积极推进规划体制改革,使县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该和城镇体系、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最贴近人民、有约束力、可操作的规划。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发,规划应更多地阐述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村镇建设等内容,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

(四)提高规划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既要体现国家利益,也要反映公众利益;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实施规划不仅要靠政府组织协调,更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利益,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更要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尽量动员各方力量,多方面参与,让社会各界参与规划、认知规划,以协调利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把规划目标转化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提高规划透明度和参与度的措施主要有:建立规划专家小组,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通过媒体广泛征询对规划的建议,公开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要采取社

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精神。

五、健全规划的实施机制

实施规划是规划编制的最终目的。要建立责任明确、行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解决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重编制、轻实施的问题,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各类规划的组织实施。

(一)充分发挥计划在规划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要通过建立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制度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行业发展计划时,要分解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经同级人大批准并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形式组织实施,使规划实施建立在法制保障的基础点上。

(二)以规划为依据安排政府投资项目和事业支出

要把规划体制改革与投资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按照“先有规划、后定项目”的原则,逐步做到按规划安排财政投资项目计划和事业费支出预算。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规划,做好有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取得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依靠法律和市场手段约束社会成员行为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项规划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企业、农户等社会主体的内容,例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点任务,这些任务单靠政府是无法完成,必须依靠市场和法律的手段来约束社会成员行为。政府要通过创新机制和完善政策,建立合理的利益引导机制,促使企业、农户等市场主体自觉使自己的行为与政府战略意图相一致。还需要以法律为准绳,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使规划中划定的一系列“不可为”的边界,真正成为约束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行为的“第二准则”,从而保障规划的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四)实行规划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

规划编制部门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关地区和部门也要密切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评估工作可以由编制部门自行承担,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和政府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依据。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规划编制部门应当提出规划修订方案(需要报批、公布的要履行报批、公布手续)。总体规划涉及的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有重大变化的,专项规划或区域规划也要相应调整和修订。经评估属于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或为认真履行职责导致规划无法实施或未能很好实施的,应追究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责任,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纠正。

第四篇: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短短的20个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展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农村形态。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点认识。

一、牢记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推进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政策,为此农民做出了巨大奉献。这在一定历史阶段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有关农村的两个尖锐问题无可回避:一是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农村的现代化若不能同步有效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将因此遇到阻滞。现在,这两个问题越来越迫切,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先后进行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第三次重大调整,其实质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出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大大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0%,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上升到85%左右,国家公共财力越来越雄厚,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已经有必要而且开始有能力转而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阶段性和现代化进程规律性的科学把握。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农村的面貌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关于“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历史上,我们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基本上属松绑和减负范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别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拉大。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机制问题、途径问题、组织保障问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职能转变问题,都亟待我们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解决。农村社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党群干群之间,也积累了不少错综复杂的矛盾,成为党长期执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隐患。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的结合点。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必将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闯出新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定,使农村不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包袱,而是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市在得到一定发展并具备相应能力后,必须带动和支持农村发展。目前农民的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单纯依靠农村自身发展来改变落后面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在巩固“少取”成果、加大“多予”力度的同时,注重在“放活”上下功夫,全面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努力使农民更加富裕,农业更加发展,农村更快变新。

(一)以发展城郊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高度重视城郊特色农业。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辐射带动效应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已经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第一,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只有把城郊发展起来,逐步变成城市,再发展新的城郊,滚动发展,梯次推进,才能不断推进城市化步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才能逐步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变成市民。第二,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农民利用身边的庭院、土地等廉价资源发展面向城市消费的高效产业,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能够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第三,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郊农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城郊经济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2、着力做强农村特色产业。要从实际出发,把优势用好,把政策用足,积极发展特色高效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和城郊农村经济共同协调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观光业。“农家乐”是以迷人的田园风光、舒适的休闲娱乐,满足城市居民精神和物质生活需求而产生的新的消费模式。它是个体农户自然组合的群体,对外是整体形象,对内是分点经营。发展“农家乐”已成为城郊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一大趋势。二要突出建设以蔬菜花卉苗木为主的高效农业。利用城郊交通优势,重点发展桂花无公害蔬菜,努力在提质上下功夫,在扩面上作文章,形成聚合效应,展现示范功能,发挥带动作用。三要突出抓好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要选择一批经济基础好、带动能力强、产品市(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场前景广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要通过整合、连锁等有效形式,加强同类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和壮大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引导各加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打造精品、做响品牌,抢占市场。四要突出搞活以农贸市场为重点的农副产品流通业。农副产品的流通是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目前我区虽然有中南蔬菜批发大市场等一批专业性市场,但大部分没有形成气候。要积极整合资源、提高品位,以市场带动产业壮大,以产业壮大促进市场发展。

3、认真规范农民合作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为宗旨,发展小协会,融入大城市,连接大市场,搞活大流通。

4、切实做好劳动培训工作。按照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的要求,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要创新培训机制。采取政府发放培训券、企业订单培训等办法,提高培训实效。把培训农民和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创特色劳动力品牌。要加强就业服务。积极推动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开展城乡统筹就业的试点,可以参考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制度。全面实行无“证卡”就业制度,进一步营造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

(二)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农村住房建设乃至整个村镇建设。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在具体操作中,应注重把握以下三条原则。

1、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我区公共财力仍很有限,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始终做到“三个符合”,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三个符合”,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个关系”,即急与缓的关系,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点与面的关系,鼓励基础好的村落先行一步,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

2、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以农民为本,因地制宜,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百花齐放,不搞一刀切。村庄改造宜“一村一策”,采取整治空心村、村庄整修、整体拆旧建新、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和自然生态农庄等不同的模式,引导农民在规划区修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决不能搞成千村一面。

3、要坚持科学引导的原则。一是要切实加强规划管理。牢固树立“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念,规范规划的公示、审批、检查和修改工作程序,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的轨道,不再浪费。二是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将扶贫、以工代赈、能源、水利等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适当捆绑起来,设立村镇化建设专项资金,把扶助的对象重点放在愿意自立自强的村镇和村民,资金投入主要面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抓好配套服务。要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明确专人联系财税、国土、审批等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策环节,凡涉及村镇建设工程收费的,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要加强检查督促,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把村镇建设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舆论引导。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快推介先进典型,营造推进村镇化的浓厚氛围。

(三)以改善基础环境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从实践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卫生、就业等保障措施滞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采取统一规划、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办法,调动各个方面力量加大投入,实施加强农村基础环境的“八大工程”,构建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的“八大网络”。即实施“命脉工程”,加强水网建设;实施“畅通工程”,加强路网建设;实施“动力工程”,加强电网建设;实施“生态工程”,加强林网建设; 实施“信息工程”,加强信息网建设;实施“基础工程”,加强教育网建设;实施“健康工程”,加强卫生网建设。争取通过5至10年的努力,让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户户用上清洁水,村村通上水泥路,看的是“数字电视”,联络有“手机网络”,出门有公交,就近有医疗,治病有保障,养老有依靠,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强化领导,夯实基层基础

加强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领导将“三农”问题放在什么位置,决定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力度。各级领导要善于把握关键,加强基层民主。在实践中,要把乡村基层好班子创建活动与推进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抓好乡村干部业务培训和农民素质教育,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一)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大力开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按照“建强一个领导班子、发展一批党员、培育一批农村经济亮点、引进一个项目或一笔资金、确保一方稳定”的工作思路,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战斗堡垒。

(二)全面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一个指导员就是一面旗,农村工作指导员要承担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职责,争取扶持资金,调处矛盾纠纷。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五大原则:

(1)一村一员。农村工作指导员要按照“一村一员”原则派驻,基本实现全区每个行政村有一名指导员。人口在300人以下的村可以实行“一员两村”或多村派驻,确保派驻工作能全面覆盖所有农村。

(2)按需选派。选派指导员要从农村基层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派那些熟悉农村情况、政治素质好、思路开阔、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力求把各个村的特点与干部个人的特长结合起来统盘考虑,做到“因村派人,因人定村”。

(3)分类指导。要在摸排的基础上进行分类,采取“抓两头,带中间”、“抓重点,带一般”的方法进行。重点是帮扶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环境整治村和信访集中村。对干部的激励也要根据农村条件的好坏和工作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

(4)统一管理。指导员实行统一派驻,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派驻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实行脱岗专职驻村,镇(街道)派驻的农村工作指导员要处理好本职工作与驻村职责的关系,确保主要精力投入到驻村工作中去。

(5)注重实效。派驻干部要确保素质,尤其是区级机关事业单位下派的干部,既要保证数量,更要确保质量。选派下去的干部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务求取得实效,真正体现农民愿望,维护农民利益,推进农村发展。

(三)切实推进基层服务硬件建设。今年重点抓好15个左右的村部阵地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将全区43个村的村部全部建设成为式样规范、功能完备的“农民服务中心”,使每个行政村都做到有阵地、有设施、有服务、有活动。同时,今年每个乡镇和带村的街道都至少要创建一个“全面建设小康村”示范点,确保新农村建设开好局。

四、加强民主管理,塑造新型农民

塑造新时期的新农民,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十一五”规划中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们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培育农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以村民自治为主导,塑造新气象。要通过外部支持和内源发展的结合,以市场化、民主化为导向建设新型的乡村社区。通过社区重建,构造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满足村民的社会化需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提供相应的载体相支持,开发村民自治有效运行的资源。

1、组织资源。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按共同居住、相互联系、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标准建设乡村社区,进行社区重建。这一社区组织既借助于自然村、生产队等传统组织资源,又不限于传统的、天然的、血缘的、行政的组织限制,主要取决于相互的自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合作。通过这种自愿合作基础上的社区组织,满足村民的各种社会化服务需求。如湖北省秭归县的农村按“地域接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社区。社区成立理事会,根据村民的需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民事调解、举办科技培训活动、提供经济信息等,这一社区组织是完全意义的群众自治组织,不承担行政功能。

2、财政资源。村民自治要开展自治活动,必须有相宜的财政资源。农村税制改革后的村民自治的财政资源应该是多元化的。首先是财政的转移支付,以项目的方式支持新村建设。其次是社区自我集资。再次是大户的捐资。通过各种方式鼓励那些先富人群捐资是当今乡村建设的重要财源。

3、文化资源。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化重建,形成传统与现代有机相通的文化价值和规范,使人们能够获得相应的意义、乐趣和安定感。如通过培育各种自治文化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实现乡规民约的创造性转换,形成现代“乡约”;开发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活动中心,以文化活动凝聚人心。

(二)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抓手,塑造新形象。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要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塑造新风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第五篇: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传统的农业已逐渐走到了尽头,农村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传统 的乡村社会正在加速消解,正在朝着民主、法制的社会方向迈进;传统的农民正在加快分化,正向着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现代农民转变,这是农村发展的趋势。适应这种趋势,必须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着眼于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关镇作为县(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三化”的龙头、全县(区)经济圈的核心,面积较大,人口众多,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点,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有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相对繁重,只有因地制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机制,用“三化”化“三农”,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一、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增收是核心。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现状是: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种养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农民非农业性收入比重偏低,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性因素。针对这一现状,必须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全力打造优势农业、市场农业、生态农业和项目农业,以此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一要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农村社区首先要充分利用近郊运输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针对县城人口多、消费潜力大等特点,研究和把握新消费方向,挖掘县城市场潜力,做好做足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和精神消费大文章,主动融入县城,服务县城,占领县城市场,在为县城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实现“双赢”,在巩固县城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县外市场,力争用优质产品和服务,逐步扩大县外市场的占有率。为此,农村社区要引导广大农民,立足本地特色,依托科技进步,主攻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建设好临河养殖基地、沿路花卉种植基地、环城蔬菜基地等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基地,形成特色养殖、优质蔬菜、花卉种植和高效经济作物四大优势农产品种养区域,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城郊特色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使农村富裕。二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通过创新机制,出台鼓励政策,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新业主集中,形成规模效益,拓宽增收渠道,扩大增收空间,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县城集中,向经济开发区企业集中,以工促农,以工兴农,既可以增加农民非农业性收入,又可以解决经济开发区用工难和农业季节性生产影响企业生产等问题。三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突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能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龙头企业,力争形成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四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鼓励扶持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各项政策,发展一批种养大户,全方位提升农村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带动农户增收。五要切实优化农业综合服务。利用城关镇人才资源优势,积极组织技术服务队,进村入户进行现场指导,为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努力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展为农民“引项目、跑资金、送物资”活动,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着力搭建信息平台,完善农业信息的采集、分析、发布体系,及时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政策、市场、技术、营销服务。

二、必须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动力点,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为了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任务。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12全文查看

下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6(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十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admin文章来源:甘肃日报点击数:11更新时间:2010-8-10★★★【字体:小 大】 水电路气房是广大农......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部署......

    真抓实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及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举全市之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太康县独塘乡轩庄行政村先进事迹材料 太康县独塘乡轩庄行政村共辖4个自然村, 6个村民组,1100口人,耕地1280亩,党员19名。 在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稿)

    ——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今年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特提出如下意见。一、......

    永固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永固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日,永固镇干部群众50多人,齐齐动手,在龙田豪播村拉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干部群众把村内的泥砖房、危房统一拆除,把猪舍统一规划......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文章标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