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领导统筹规划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重要使命。今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我县始终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话20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尚、建立新机制为主题,以2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30个整治村为重点,围绕“村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班子强”的要求,科学领导,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谋划,确立新思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任何组织和群体要有效地进行活动,顺利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实施科学的领导。实施科学领导,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思路。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较低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因地制宜与典型示范,富民惠民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了《望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科学的建设思路。一是明确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2006年至2008年抓试点、闯路子,2009年至2010年建机制、促发展;第二步:再用5年时间抓完善、上水平,到2015年把全县农村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到一年启动,三年突破,五年变样,十年巨变。二是确立“六新”的建设目标。即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塑造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村级班子焕发新活力,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达到“六有”,即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科学规划、人人有创业技能、户户有致富门路、家家有文明公约、处处有和谐环境。三是开展两个不同层面的示范。第一个层面是今年启动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主要在交通干线、城镇周围、旅游景点周边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布点;第二个层面是搞好30个整治村,主要以偏远落后的村为重点。四是确定了示范村“三整三改一分离”(整修村组公路、整治生态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电、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村“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污水,改水、改厕、改灶、改猪圈)的建设内容。
二、突出重点,迈出新步伐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既是一项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工程。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掌握科学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把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做大。每年力争引进过千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过亿元的2个,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10个。二是把优势产业做强。发展特种水产养殖15万亩,扩张板块规模,做活百里水产走廊文章;将分散的农家乐升级为具有水乡文化的观光旅游线路,实现营业收入过亿元,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品牌。三是把传统产业做亮。发展大户养殖,扩大生态养殖小区,年生猪出栏达120万头;发展生态优质稻种植20万亩,实现“国家级优质稻生产基础县”目标;发展千亩以上连片蔬菜种植基地10个,万亩蔬菜种植板块2个,打造无公害放心菜品牌。同时,财政投资100万元,重点扶持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具有山水特色,生态优美的山丘型自然村落;水乡文化,田园风光的平湖型农民新村;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区型居民小区。二是从基础入手,找准切入点。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花钱最少、见效最快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以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建设为突破口,政府每年每村安排20万元办点经费,采用村民理事会管理与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用五年时间基本达标。
3、突出发展劳务经济。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今年除上级投入外,县政府投资300万元,对通过培训并已安置就业的农民工每人补助500元,属特困家庭的每人补助1000元,计划年内培训6000人,安置5000人。二是创新办学模式,畅通输出渠道。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培训模式,整合县农广校、县职业中专及社会办学机构教育资源,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委托培训的形式,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精心打造劳务品牌。形成农民培训、劳务输出、回乡创业、跟踪服务一条龙的长效机制。
4、突出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一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合理划分乡镇事业站所职能,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所改革试点工作,综合设置机构,精减
人员编制。二是组建三大公司:即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公路建设投资公司、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运作,盘活存量资产,加速资本运营,拓宽筹资渠道,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土地流转中心,继续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四是设立财政偿债基金,健全县乡偿债机制,落实化解村级债务试点工作,推进县、乡、村消赤
减债工作。
5、突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抓村干培训。一方面,组织示范村支部书记到市里培训,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拓视野、长见识,当好火车头;另一方面,组织第一书记、书记到县里培训,到兄弟县市参观学习,取人之长,学以致用。二是抓骨干培训,以村为单位,由县新农村办组织党员骨干在本村培训,到县内典型村参观学习,转变观念,激发热情。三是抓农民培训,由县新农村办牵头,县农科教办组织有关单位骨干下村,举行新农村知识讲座、法律知识宣讲、实用技术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突出推进和谐农村建设。一是解决“四难”问题。硬化所有的示范村通村公路,修好通组公路路基,解决“行路难”问题;鼓励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行大病救助,解决“就医难”问题;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助学工程,解决“上学难”问题;对受训农民实行直补,并安置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二是搞好扶贫帮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5的农村人口进低保,“一对一帮扶”工程,确保农村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三是实行县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三、强化措施,构建新机制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是一个探索积累的过程。对此,我们只有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创新工作机制,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1、创新投入机制。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我们提出了“六个一点”:吃透文件精神、用足用活政策,上面争取一点;预算后再追加一点;部门参加示范村现场办公会支持一点;采用“双赢”式建设模式融资筹措一点;鼓励创业成功人士支持家乡建设捐一点;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出一点等多种方式,全县共筹措资金6.88亿元,实行项目运作,统筹安排,集约投放。
2、创新领导机制。采用“一线工作法”,创新领导机制。一是“书记工程”制度,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领导、政府负责;二是“三级联点”制度,县级领导联点,县直单位办点,乡镇干部驻点;三是“第一书记”制度,从机关选派20个优秀青年干部到示范村任第一书记,增强班子战斗力;四是“一对一帮扶”制度,全县副科以上干部均联系一个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五是成立“新农村办”,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联系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做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3、创新激励机制。为了有力、有效、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县委、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关于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办法》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奖励办法》,各乡(镇)、村相应制定了有关《实施办法》,特别是7个都市区乡镇和20个示范村力度更大。县委、政府明确规定:凡捐资万元以上,上光荣册;10万元以上的由县委政府授予“支持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者”称号,实现了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建设。
4、创新参与机制。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明确县直单位新农村建设目标责任的通知》,县直各单位下基层排忧解难办实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一对一帮扶”活动,全县党员干部纷纷上户,进行产业扶贫;通过“示范组”、“示范户”评比活动,党员骨干带头筹资筹劳,农民积极自主建设;通过“双赢式”建设模式,激活民间资本,创业成功人士纷纷投资兴业,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形成了能人兴产业、农民建家园、干部搞服务的良好氛围。
5、创新竞争机制。示范村一定三年,实行动态管理。一是严把入口关。哪村农户热情高,自主建设好,班子战斗力强,工作基础好,并完善了申报手续,哪村就进入20个示范村行列。二是严把管理关。示范村建设实行一月一报告,一季一调度,半年一检查,年终一考核。同时,分阶段、分重点逐项考核验收,实行滚动式管理。三是严把出口关。实行“半年整改,年终淘汰制”,对考核验收不合格、整改不到位的个别村,实行“末位淘汰制”,由建设进程快、特色明显的村递补,有效地强化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推动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二篇:科学领导 统筹规划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重要使命。今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我县始终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话20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尚、建立新机制为主题,以2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30个整治村为重点,围绕“村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班子强”的要求,科学领导,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谋划,确立新思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任何组织和群体要有效地进行活动,顺利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实施科学的领导。实施科学领导,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思路。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较低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因地制宜与典型示范,富民惠民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了《望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科学的建设思路。一是明确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2006年至2008年抓试点、闯路子,2009年至2010年建机制、促发展;第二步:再用5年时间抓完善、上水平,到2015年把全县农村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到一年启动,三年突破,五年变样,十年巨变。二是确立“六新”的建设目标。即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塑造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村级班子焕发新活力,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达到“六有”,即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科学规划、人人有创业技能、户户有致富门路、家家有文明公约、处处有和谐环境。三是开展两个不同层面的示范。第一个层面是今年启动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主要在交通干线、城镇周围、旅游景点周边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布点;第二个层面是搞好30个整治村,主要以偏远落后的村为重点。四是确定了示范村“三整三改一分离”(整修村组公路、整治生态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电、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村“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污水,改水、改厕、改灶、改猪圈)的建设内容。
二、突出重点,迈出新步伐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既是一项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工程。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掌握科学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把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做大。每年力争引进过千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过亿元的2个,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10个。二是把优势产业做强。发展特种水产养殖15万亩,扩张板块规模,做活百里水产走廊文章;将分散的农家乐升级为具有水乡文化的观光旅游线路,实现营业收入过亿元,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品牌。三是把传统产业做亮。发展大户养殖,扩大生态养殖小区,年生猪出栏达120万头;发展生态优质稻种植20万亩,实现“国家级优质稻生产基础县”目标;发展千亩以上连片蔬菜种植基地10个,万亩蔬菜种植板块2个,打造无公害放心菜品牌。同时,财政投资100万元,重点扶持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具有山水特色,生态优美的山丘型自然村落;水乡文化,田园风光的平湖型农民新村;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区型居民小区。二是从基础入手,找准切入点。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花钱最少、见效最快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以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建设为突破口,政府每年每村安排20万元办点经费,采用村民理事会管理与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用五年时间基本达标。
3、突出发展劳务经济。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今年除上级投入外,县政府投资300万元,对通过培训并已安置就业的农民工每人补助500元,属特困家庭的每人补助1000元,计划年内培训6000人,安置5000人。二是创新办学模式,畅通输出渠道。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培训模式,整合县农广校、县职业中专及社会办学机构教育资源,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委托培训的形式,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精心打造劳务品牌。形成农民培训、劳务输出、回乡创业、跟踪服务一条龙的长效机制。
4、突出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一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合理划分乡镇事业站所职能,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所改革试点工作,综合设置机构,精减人员编制。二是组建三大公司:即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公路建设投资公司、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运作,盘活存量资产,加速资本运营,拓宽筹资渠道,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土地流转中心,继续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四是设立财政偿债基金,健全县乡偿债机制,落实化解村级债务试点工作,推进县、乡、村消赤减债工作。
5、突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抓村干培训。一方面,组织示范村支部书记到市里培训,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拓视野、长见识,当好火车头;另一方面,组织第一书记、书记到县里培训,到兄弟县市参观学习,取人之长,学
第三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首先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真正受益。其次,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在实践中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再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良好开局,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这两年粮食连续大幅度增产,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产需仍有一定缺口。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继续增产难度加大,长期保持粮食供求平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一定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这两年农民增收比较多,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扶持和价格因素带来的,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要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税全面取消后,要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同时统筹推进粮食流通、征地制度和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明年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加大“多予”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万众一心,扎实推进,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第四篇: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也是约束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工作,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稳步推进。
一、树立科学的规划理念
规划理念是规划的思想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规划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发展观不够明确,存在“以物为本”、“重物轻人”的倾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把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村居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二)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理念。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统筹城乡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规划和建设,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整体发展的格局。要以农村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城市化,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纠正“土地城市化”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问题。
(三)树立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全方位的、立体的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单纯就农村论农村建设,更不能就某一区域的农村论农村建设,需要放在更宽广的区域统筹考虑。事实上,区域的不协调发展,必然制约城乡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失衡,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的空间分离,以及经济分布与资源分布的空间失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切实改变重产业、轻空间的倾向,树立以空间均衡统筹区域发展的规划理念。在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人口与经济的分布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相对均衡发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做到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要素扩张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由资源扩张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经营型向产业化经营型转变。要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过分依赖工业带动向二、三产业共同带动转变。我国生态环境功能区绝大多数位于农村,要加大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的力度,切实保护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明确规划的重点和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要求,应完善规划体系,明确规划的重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三个规划层次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总体规划,明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各地在总体规划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两种选择:一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二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专门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专门编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和政策性,突出发展方向、战略布局和重大政策,突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要在城乡产业布局和村镇建设布局上要强化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确定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区、自然灾害频发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整合区等,明确各类区域的主体功能和发展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规划新农村建设,真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专项规划,明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任务和可行措施
各地在专项规划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两种选择:一是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专项规划中,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二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和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门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专项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领域。包括:农村水利(含农村饮水安全)、能源(含农村电网和农村沼气)、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土地和水等重要资源开发和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将成为政府安排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镇村规划,明确镇村的功能分工和建设要点
小城镇是衔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枢纽,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小城镇的载体作用,认真编好小城镇发展规划。首先要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完善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其次,要根据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的要求,合理规划城镇产业布局,培育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最后要根据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好镇村建设规划。镇村建设规划首先要规划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镇村基础设施体系。要通过基础设施规划引导农村居民点和工商企业合理集中,促进农村土地的高效利用。村庄规划既要注重历史、文化和风俗的传承,也要注重村容村貌的整治,避免违背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的形象工程和强迫命令的达标验收活动。村庄整治重点要抓好“五改”(改道、改水、改房、改厕、改灶)以及镇村垃圾处理、文化、卫生公共设施建设。
三、规范规划的编制程序
(一)做好规划前期工作
规划编制部门(包括发展改革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在规划正式编制前应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的论证等规划前期工作。前期工作中的重大课题研究可采用招标投标或者其他竞争性方式选择课题承担单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前期工作要重点研究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包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等)。
(二)实行规划立项制度
在做好规划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规划编制部门应向本级政府申请规划立项,经批准后方可进行规划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实行规划衔接制度
规划文本起草工作完成后,应首先与其它规划进行衔接。具体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总体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相衔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规划(包括农村水利、饮水安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与省级以及当地城乡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规划相衔接,农村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专项规划要与省级以及当地的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衔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规划还要与当地城镇体系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相衔接。
(四)实行规划征询意见制度
规划衔接过程中,要根据情况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本级有关部门、下一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再报规划批准部门批准。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可通过新闻媒体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
(五)实行规划审批和公布制度
规划编制部门要根据规划的类别和审批要求分别报政府或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经批准的规划,除涉及国家秘密外,应按程序及时向社会公布,以便广大群众了解规划的内容,监督规划的实施。
四、改进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一)改进规划的编制内容
要改变规划内容无所不包、涉及领域过宽的状况。减少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领域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发,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政府的规划、管理和财政支出向农村延伸,整合城乡资源,最终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
(二)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和政策性,突出发展方向、战略布局和重大政策,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原则,深化和落实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体现本领域的特点,发展目标要尽可能量化,任务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布局要合理,保障措施要可行。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力戒空话、套话。
(三)推进县镇规划体制改革
从我国的国情看,除沿海地区的城镇群外,县域是农村的基本区域,应积极推进规划体制改革,使县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该和城镇体系、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最贴近人民、有约束力、可操作的规划。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发,规划应更多地阐述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村镇建设等内容,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
(四)提高规划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既要体现国家利益,也要反映公众利益;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实施规划不仅要靠政府组织协调,更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利益,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更要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尽量动员各方力量,多方面参与,让社会各界参与规划、认知规划,以协调利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把规划目标转化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提高规划透明度和参与度的措施主要有:建立规划专家小组,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通过媒体广泛征询对规划的建议,公开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要采取社
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精神。
五、健全规划的实施机制
实施规划是规划编制的最终目的。要建立责任明确、行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解决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重编制、轻实施的问题,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各类规划的组织实施。
(一)充分发挥计划在规划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要通过建立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制度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行业发展计划时,要分解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经同级人大批准并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形式组织实施,使规划实施建立在法制保障的基础点上。
(二)以规划为依据安排政府投资项目和事业支出
要把规划体制改革与投资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按照“先有规划、后定项目”的原则,逐步做到按规划安排财政投资项目计划和事业费支出预算。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规划,做好有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取得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依靠法律和市场手段约束社会成员行为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项规划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企业、农户等社会主体的内容,例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点任务,这些任务单靠政府是无法完成,必须依靠市场和法律的手段来约束社会成员行为。政府要通过创新机制和完善政策,建立合理的利益引导机制,促使企业、农户等市场主体自觉使自己的行为与政府战略意图相一致。还需要以法律为准绳,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使规划中划定的一系列“不可为”的边界,真正成为约束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行为的“第二准则”,从而保障规划的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四)实行规划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
规划编制部门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关地区和部门也要密切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评估工作可以由编制部门自行承担,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和政府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依据。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规划编制部门应当提出规划修订方案(需要报批、公布的要履行报批、公布手续)。总体规划涉及的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有重大变化的,专项规划或区域规划也要相应调整和修订。经评估属于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或为认真履行职责导致规划无法实施或未能很好实施的,应追究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责任,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纠正。
第五篇: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短短的20个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展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农村形态。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点认识。
一、牢记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推进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政策,为此农民做出了巨大奉献。这在一定历史阶段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有关农村的两个尖锐问题无可回避:一是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农村的现代化若不能同步有效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将因此遇到阻滞。现在,这两个问题越来越迫切,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先后进行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第三次重大调整,其实质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出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大大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0%,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上升到85%左右,国家公共财力越来越雄厚,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已经有必要而且开始有能力转而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阶段性和现代化进程规律性的科学把握。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农村的面貌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关于“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历史上,我们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基本上属松绑和减负范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别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拉大。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机制问题、途径问题、组织保障问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职能转变问题,都亟待我们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解决。农村社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党群干群之间,也积累了不少错综复杂的矛盾,成为党长期执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隐患。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的结合点。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必将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闯出新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定,使农村不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包袱,而是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市在得到一定发展并具备相应能力后,必须带动和支持农村发展。目前农民的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单纯依靠农村自身发展来改变落后面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在巩固“少取”成果、加大“多予”力度的同时,注重在“放活”上下功夫,全面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努力使农民更加富裕,农业更加发展,农村更快变新。
(一)以发展城郊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高度重视城郊特色农业。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辐射带动效应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已经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第一,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只有把城郊发展起来,逐步变成城市,再发展新的城郊,滚动发展,梯次推进,才能不断推进城市化步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才能逐步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变成市民。第二,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农民利用身边的庭院、土地等廉价资源发展面向城市消费的高效产业,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能够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第三,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郊农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城郊经济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2、着力做强农村特色产业。要从实际出发,把优势用好,把政策用足,积极发展特色高效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和城郊农村经济共同协调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观光业。“农家乐”是以迷人的田园风光、舒适的休闲娱乐,满足城市居民精神和物质生活需求而产生的新的消费模式。它是个体农户自然组合的群体,对外是整体形象,对内是分点经营。发展“农家乐”已成为城郊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一大趋势。二要突出建设以蔬菜花卉苗木为主的高效农业。利用城郊交通优势,重点发展桂花无公害蔬菜,努力在提质上下功夫,在扩面上作文章,形成聚合效应,展现示范功能,发挥带动作用。三要突出抓好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要选择一批经济基础好、带动能力强、产品市(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场前景广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要通过整合、连锁等有效形式,加强同类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和壮大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引导各加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打造精品、做响品牌,抢占市场。四要突出搞活以农贸市场为重点的农副产品流通业。农副产品的流通是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目前我区虽然有中南蔬菜批发大市场等一批专业性市场,但大部分没有形成气候。要积极整合资源、提高品位,以市场带动产业壮大,以产业壮大促进市场发展。
3、认真规范农民合作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为宗旨,发展小协会,融入大城市,连接大市场,搞活大流通。
4、切实做好劳动培训工作。按照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的要求,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要创新培训机制。采取政府发放培训券、企业订单培训等办法,提高培训实效。把培训农民和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创特色劳动力品牌。要加强就业服务。积极推动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开展城乡统筹就业的试点,可以参考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制度。全面实行无“证卡”就业制度,进一步营造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
(二)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农村住房建设乃至整个村镇建设。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在具体操作中,应注重把握以下三条原则。
1、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我区公共财力仍很有限,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始终做到“三个符合”,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三个符合”,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个关系”,即急与缓的关系,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点与面的关系,鼓励基础好的村落先行一步,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
2、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以农民为本,因地制宜,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百花齐放,不搞一刀切。村庄改造宜“一村一策”,采取整治空心村、村庄整修、整体拆旧建新、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和自然生态农庄等不同的模式,引导农民在规划区修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决不能搞成千村一面。
3、要坚持科学引导的原则。一是要切实加强规划管理。牢固树立“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念,规范规划的公示、审批、检查和修改工作程序,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的轨道,不再浪费。二是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将扶贫、以工代赈、能源、水利等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适当捆绑起来,设立村镇化建设专项资金,把扶助的对象重点放在愿意自立自强的村镇和村民,资金投入主要面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抓好配套服务。要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明确专人联系财税、国土、审批等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策环节,凡涉及村镇建设工程收费的,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要加强检查督促,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把村镇建设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舆论引导。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快推介先进典型,营造推进村镇化的浓厚氛围。
(三)以改善基础环境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从实践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卫生、就业等保障措施滞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采取统一规划、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办法,调动各个方面力量加大投入,实施加强农村基础环境的“八大工程”,构建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的“八大网络”。即实施“命脉工程”,加强水网建设;实施“畅通工程”,加强路网建设;实施“动力工程”,加强电网建设;实施“生态工程”,加强林网建设; 实施“信息工程”,加强信息网建设;实施“基础工程”,加强教育网建设;实施“健康工程”,加强卫生网建设。争取通过5至10年的努力,让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户户用上清洁水,村村通上水泥路,看的是“数字电视”,联络有“手机网络”,出门有公交,就近有医疗,治病有保障,养老有依靠,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强化领导,夯实基层基础
加强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领导将“三农”问题放在什么位置,决定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力度。各级领导要善于把握关键,加强基层民主。在实践中,要把乡村基层好班子创建活动与推进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抓好乡村干部业务培训和农民素质教育,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一)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大力开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按照“建强一个领导班子、发展一批党员、培育一批农村经济亮点、引进一个项目或一笔资金、确保一方稳定”的工作思路,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战斗堡垒。
(二)全面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一个指导员就是一面旗,农村工作指导员要承担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职责,争取扶持资金,调处矛盾纠纷。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五大原则:
(1)一村一员。农村工作指导员要按照“一村一员”原则派驻,基本实现全区每个行政村有一名指导员。人口在300人以下的村可以实行“一员两村”或多村派驻,确保派驻工作能全面覆盖所有农村。
(2)按需选派。选派指导员要从农村基层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派那些熟悉农村情况、政治素质好、思路开阔、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力求把各个村的特点与干部个人的特长结合起来统盘考虑,做到“因村派人,因人定村”。
(3)分类指导。要在摸排的基础上进行分类,采取“抓两头,带中间”、“抓重点,带一般”的方法进行。重点是帮扶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环境整治村和信访集中村。对干部的激励也要根据农村条件的好坏和工作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
(4)统一管理。指导员实行统一派驻,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派驻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实行脱岗专职驻村,镇(街道)派驻的农村工作指导员要处理好本职工作与驻村职责的关系,确保主要精力投入到驻村工作中去。
(5)注重实效。派驻干部要确保素质,尤其是区级机关事业单位下派的干部,既要保证数量,更要确保质量。选派下去的干部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务求取得实效,真正体现农民愿望,维护农民利益,推进农村发展。
(三)切实推进基层服务硬件建设。今年重点抓好15个左右的村部阵地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将全区43个村的村部全部建设成为式样规范、功能完备的“农民服务中心”,使每个行政村都做到有阵地、有设施、有服务、有活动。同时,今年每个乡镇和带村的街道都至少要创建一个“全面建设小康村”示范点,确保新农村建设开好局。
四、加强民主管理,塑造新型农民
塑造新时期的新农民,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十一五”规划中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们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培育农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以村民自治为主导,塑造新气象。要通过外部支持和内源发展的结合,以市场化、民主化为导向建设新型的乡村社区。通过社区重建,构造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满足村民的社会化需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提供相应的载体相支持,开发村民自治有效运行的资源。
1、组织资源。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按共同居住、相互联系、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标准建设乡村社区,进行社区重建。这一社区组织既借助于自然村、生产队等传统组织资源,又不限于传统的、天然的、血缘的、行政的组织限制,主要取决于相互的自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合作。通过这种自愿合作基础上的社区组织,满足村民的各种社会化服务需求。如湖北省秭归县的农村按“地域接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社区。社区成立理事会,根据村民的需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民事调解、举办科技培训活动、提供经济信息等,这一社区组织是完全意义的群众自治组织,不承担行政功能。
2、财政资源。村民自治要开展自治活动,必须有相宜的财政资源。农村税制改革后的村民自治的财政资源应该是多元化的。首先是财政的转移支付,以项目的方式支持新村建设。其次是社区自我集资。再次是大户的捐资。通过各种方式鼓励那些先富人群捐资是当今乡村建设的重要财源。
3、文化资源。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化重建,形成传统与现代有机相通的文化价值和规范,使人们能够获得相应的意义、乐趣和安定感。如通过培育各种自治文化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实现乡规民约的创造性转换,形成现代“乡约”;开发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活动中心,以文化活动凝聚人心。
(二)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抓手,塑造新形象。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要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塑造新风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