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范服装干洗业中四氯乙烯的职业危害
潍坊市卫生局公共卫生安全警示公告
(2009)第3号
防范服装干洗业中四氯乙烯的职业危害
四氯乙烯作为一种干洗溶剂,具有去油污性强等特性,在干洗业已成功使用了60多年,被洗衣界公认为比较好的干洗溶剂。然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各类生活用品的副作用越来越重视,因此,四氯乙烯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四氯乙烯是一种不易燃烧的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长期过度暴露会产生乏力、眩晕、恶心、记忆力差、手脚顫抖、视力不良及手指麻痺等症状;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皮肤脱落和湿疹等症状;过度接触可造成肝脏损害。
鉴于四氯乙烯对干洗业工人造成的潜在健康危害,市卫生局提醒从事干洗业的相关单位及从业人员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操作管理:合理布局干洗业工艺流程,待洗衣物的收物台与洗毕衣物的发送台应分开设置。产生有害蒸汽的干洗机、烘干机和清渍台应尽量置于单独的房间或加以隔离,并设置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装置,将有害气体收集、净化后排放。放散有害气体和热的干洗车间,宜布置在多层建筑物的上层,如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的空气。盛放干洗剂的容器表面应有醒目的标签,标明干洗剂的名称、干洗剂的特殊危险性、干洗剂的化学成分、有害物质警示标志。
2、作业防护:用人单位应按规定发给职工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教育和督促职工按规定使用。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处理污染衣物时,必须戴口罩。进行清渍及维修干洗机及填充洗涤溶剂时,必须佩带个体防护用品。应定期检查个人防护用品是否损坏或失效,发现问题,及时更换。防毒口罩、面具应定期消毒,及时更换吸附剂。同时用人单位要加强职工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3、作业场所检测评价: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应委托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
4、健康监护:用人单位应对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从事相关的作业。卫生部制订的《服装干洗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GBZ/T199-2007),适用于所有从事服装干洗作业的企业、事业及个体经济组织(简称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九日
第二篇:关于职业危害防范
四川省人间印象家具有限公司
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
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范例
一、职业病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制度
三、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
四、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
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修管理制度
六、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原材料和设备管理制度
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估制度
八、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九、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十、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十一、作业岗位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举例)
1、木工切割类岗位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
2、木工磨光类岗位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
3、木工铣形类岗位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
4、木工刨光类岗位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
5、木工钻孔类岗位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
6、配漆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7、人工喷漆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8、自动喷漆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9、中央除尘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10、包装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附录A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表格
附录B 职业病危害告知内容及告知书范例 附录C 职业病防护设施使用、维护、检查表
附录D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材料和化学品一览表 附录E 职业病危害日常检查、分析、整改表 附录F 个人防护用品发放、检查表
附录G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体检项目、周期及职 业禁忌症
附录H 职业健康监护相关表格
一、职业病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一、总则
(一)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切实保障劳 动者的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 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制定本制度。
(二)本公司(厂)职业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源头控制、过程可控、综合治理”的原则,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 门、各生产部门和职工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做到人人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病防治,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本制度规定从公司最高领导到各部门在职业病防治的职责 范围,凡本公司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四)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 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第二、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一)法定代表人的职责
1、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 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对本公司(厂)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2、依法设臵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建立职业 健康管理网络,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健康专业人员,负责本公司(厂)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在制定本公司生产经营整体规划时,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并通过层层分解的目标使下属机构都有相应 的职责、任务、目标、进度和考核指标。
4、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本公司(厂)职业 病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职工对本公司(厂)职业健康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
5、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 报,亲自研究和制订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落实职业病防 治所需经费,督促、检查、落实各项职业病危害防范措施。
6、组织建立、健全本公司(厂)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规章制 度和操作规程。
7、组织建立并实施本公司(厂)的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组织 和预案。
8、新、改、扩建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 害的,其主体工程必须与职业病防护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9、及时、如实报告职业危害事故。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10、每年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上报本企业职业危害 管理的情况。
(二)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职责
1、根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在公 司(厂)负责人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并 依法承担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
2、制订公司(厂)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计划,确定明确的目标及量化指标,并组织具体实施,保证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3、组织制订(修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并督促执行。
4、根据公司(厂)机构设臵,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职业病 防治职责。负责确定职业危害识别、评价及其控制人员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并告知劳动者。
5、负责公司(厂)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测和职工职业健康监护。建立符合规范的“职业卫生档案”。
6、组织对全公司干部、员工进行职业病防治法规、职业病危害 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对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有贡献的进行表 扬、奖励,对违章者、不履行职责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
7、定期检查公司(厂)和各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制订整改措施,落实部门按 期解决。
8、定期了解各部门、车间、安全技术人员、职工关于职业病防治的有关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9、公司(厂)内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要科学应对、妥善处理、及时报告,并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和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予以 严肃处理。
(三)企业技术部门的职责
1、对本公司(厂)职业病防治在技术上负全面责任。
2、在组织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改造方案、设计、施工和生产过程中,贯彻执行国家职业病防治规程和标准。改善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
3、组织审定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文件、技术规程和预防重大职业病事故的技术措施。
4、对生产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检修,确保安全运行。
(四)生产调度部门职责
1、在编制生产计划时,同时编制职业病防治计划。在检查生产 进度时,同时检查职业卫生防护情况。
2、安排生产计划时,必须考虑生产设备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装臵 能力,防止职业病防护设施超负荷运行。
3、在组织制定新产品、新工艺的操作规程时,必须同时制定职 业卫生操作规程。
4、在考虑长远规划时,必须包括职业病防治规划,改善劳动条
(五)人事部门职责
1、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 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 瞒或者欺骗。
2、应对新工人进行职业卫生教育,未经职业卫生教育或教育不合格者不许分配到单位。
3、新工人进入生产岗位前应做好职业性岗前体检工作,分配时应执行有关职业禁忌和女职工保护规定。
4、严格控制加班加点,注意劳逸结合,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职业禁忌员工的调动。
5、保证全体员工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6、负责罹患职业病员工的善后事宜。
(六)专(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责
1、协助领导小组推动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 规和标准。汇总和审查各项技术措施、计划,并且督促有关部门 切实按期执行。
2、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
3、组织涉及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健 康检查档案。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如实告知职工。
4、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登记、上报、建档工作。
5、组织和协助有关部门制订制度、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或(和)操作规程的,有权责令改正,或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研究 处理。
7、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参加事故调查处理。
8、负责建立公司(厂)职业卫生档案和员工职业健康档案,负责登录、存档、申报等工作。
(七)车间主任职责
1、把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措施贯彻到每个具体环节。
2、组织对本车间职工的职业健康培训、教育,发放个人防护用
3、督促职工严格按操作规程生产,确保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严加阻止违章、冒险作业。、定期组织本车间范围的检查,对车间的设备、防护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报领导小组,采取措施。
5、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迅速上报,并及时组织抢救。
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制度
为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和《作业 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厂)实际,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法规、职业危害基本知识、操作 规程、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正确使 用、维护的培训,特制定本制度。
(一)相关规定
1、公司(厂)最高管理者、分管职业卫生的领导、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安全监管部门组织 的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2、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的新员工在上岗前,必须接受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对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的在岗员工,每年应至少组织一次职业卫生知识技能再教育和考核。
4、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的换岗员工以及长期停工后复岗员工,必须接受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5、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的临时员工,必须接受职业卫生知识培
6、培训方式为: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公司(厂)、车间、班组组织,委托培训机构组织。
(二)培训内容
1、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2、职业病危害基本知识;
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危害防 护用品;
(三)组织实施部门、经费保障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的组织、实施,并建立职业卫生培训档案。
2、公司把职业卫生培训经费列入职业病防治经费开支。
三、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止发生职业病危害事 故,切实保障企业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 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本公司(厂)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健康要 求的工作 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健康保护 的权益。
(二)告知范围:
本公司所有从事存在职业危害作业的员工;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 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危害作业 的员工;从事存在职业危害作业的临时员工。
(三)告知形式及内容:
1、公司(厂)人事管理部门与新老员工签订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 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11 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 的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时,企业人事管理、职业卫生管理等部门 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现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2、公司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臵,设 臵警示标牌及警示标志,内容应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中英文名 称、健康损害、预防措施、应急救援措施、防护措施等。公司通过公告栏、书面通知或其他有效方式将有关职业病危害防 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以及职业 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及评价告知员工。
3、如实告知员工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及应急职业健 康检查结果,发现疑似职业危害的及时告知本人。员工离开本企 业时,如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公司(厂)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4、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职业病危害告知事项 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5、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定期培训和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 制技能。
6、未如实告知从业人员职业病危害的,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企业不得以从业人员拒绝作业而解除或终止与从业人员订立的 劳动合同。
四、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
为规范本公司(厂)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申报工作,根据《职 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规定》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本公司(厂)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当按照国家有 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危害项目,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 监督检查。
(二)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由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相关 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采取电子和纸质文本两种方式。通过“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系统”进行电子数据申报,同时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加盖公章并由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连同有关资料一并上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四)申报内容有:
1、本公司(厂)的基本情况;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情况以及接触人数;
3、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五)当本公司(厂)有下列重大变化时,向原申报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部门申报变更:
1、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 日内进行申报;
2、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变化之 日起15 日内进行申报;
3、公司(厂)工作场所、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 日内进行申报。
4、公司(厂)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在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安监部门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修管理制度
为保证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有效配备及使用,保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 度或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降低职业病危害事 故的风险,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职责
1、负责制订实施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管理计划。
2、检查防护设施使用状况。
3、审查新采购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
4、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档案,内容包括设施名称、供应商 信息、购臵时间、安装地点、数量、使用状况、负责人、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等。
(二)设备管理人员职责:负责对防护设施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三)工作场所或车间负责人:负责记录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设 施的使用情况,并向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报告其运行不良情况。
(四)要求:
1、在下料、顺锯、钻孔、四面刨、镂铣、砂光、修边、封 边、打磨、精整、调漆、喷涂等岗位均应设臵相应的职业病防护 设施,并保证配臵有效齐全。
2、采购职业病防护设施时,应结合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状况,并充分考虑其防护效果,由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审查。
3、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每季度检查一次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设施运行情况,查看使用、检查、维修记录。
六、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原材料和设备管理制度
为减少或避免因原材料和设备所致的职业病危害,尽量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制定本制度。
(一)采购过程管理:
1、采购部门应建立原材料和设备管理档案,详细记录原材料和设备名称、使用量(数量)、使用岗位、供应商信息,以及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数等。
2、采购锯、刨、铣、磨、镂床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时,应当向供应商索取中文说明书,并要求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 措施等内容。
3、采购油漆、溶剂、粘结剂等化学品时,应当向供应商索取符合国家标准的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 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4、对成份不明或对供应商所提供资料存在疑议的化学品,可送样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成分分析。
5、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根据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化学品说明书 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验结果,制定具体的职业危害控制方案,报领导审批后执行。并对原材料和设备进行追踪,了解是否符合职业卫生要求,以利于修改方案。
(二)使用环节管理
生产部门要按照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要求,严格把好生产和使用关。特别强调在使用化学品之前,要先查看中文说明书,弄清其成份和毒性、中毒表现和防护要求,再确保防护设施正常使用,并督促员工使用防护用品等。
(三)贮存环节管理
油漆、溶剂、粘结剂应储存在专门的场所、库房中,其贮存条件、贮存方式、贮存限量应符合相关规定。作业场所盛放的油漆、稀料的容器应密闭。在开启使用后应加盖密闭或存放在通风柜中。
七、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为提高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 因素的浓度(强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制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目的,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指导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工作。
(二)本公司必须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粉尘:存在于下料、顺锯、钻孔、四面刨、镂铣、砂光、修边、封边、打磨、精整工序。
2、噪声:存在于下料、顺锯、钻孔、四面刨、镂铣、砂光、修 边、封边工序。
3、化学毒物(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丙酮、乙醛):存在于涂胶、擦色、喷涂、晾漆、总装工序。
(三)公司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工作,正常生产情况下每月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进行一次日常监测,每周对作业场所噪声强度进行一次日常监测,每日对作业场所夏季高温进行一次日常监测,并保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对作业场所的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丙酮、甲醛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监测,企业自身不具备监测能力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日常监测。
(四)公司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辨识和评估:
1、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公司生产现场情况,确定职业危害检测点,并绘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分布示意图。
2、苯、甲醛等高毒化学物,至少每个月检测一次;
3、其余化学物质或粉尘,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4、噪声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5、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制的检测地点或岗位,应该适当增加检测次数;
6、对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高毒物质作业场所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职业中毒 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7、当作业场所、工艺过程、设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开展辨识评估。
(四)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每年对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检查,对不符合防尘防毒要求的作业场所及时整改。
(五)检(监)测结果的记录、报告和公示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应建立检(监)测结果档案。
2、每次检(监)测结果数据应及时分析、充分利用。
3、每次日常监测、检测与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公示,公示地点为 检(监)测点及人员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如食堂),公示内容包括检(监)测地点、检(监)测日期、检(监)测项目、检(监)测结果、职业接触限制、评价等。
(六)检(监)测费用列入职业病防治经费开支。
八、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为建立、健全员工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使用规定,确保员工在生产过程中 能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有效预防职业病,制定本管理制度。(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管理工作
1、负责指导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制定各类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规定,包括使用、保存、维护、更换周期等内容。
2、负责制定个人防护用品采购计划,确定各工作岗位配置的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型号、使用人员名单,个人防护用品的防护参数应符合要求。
3、对采购部门采购的个人防护用品进行验收,保证采购的个人防护用品质量合格,有生产许可证“QS“标识和安全认证标志”LA" 标识。
4、指导仓储部门做好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登记,做好个人防护用品的出入库记录。
5、定期对工作场所劳动者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好检查结果记录及存档,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
(二)各类岗位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的使用
1、锯、刨、铣、磨作业时,员工应佩戴防尘口罩、塞栓式耳塞或耳罩。锯、刨、铣、钻作业时,员工应佩戴防护眼镜
2、干式手工打磨作业时,劳动者应佩戴防尘口罩和护发帽;
3、擦色、调漆、喷漆作业时,劳动者应穿着液态化学品防护服,佩戴防渗透手套、护发帽和防毒面具。
九、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为规范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鉴定与诊断、职业病人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 其相关权益,制定本制度。第一职责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1、负责职业健康监护的管理,组织员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及其管理档案,并按规定妥善保存。
2、负责职业病人的诊断与职业病鉴定工作的组织协调。
3、负责制定职业健康检查计划和经费预算。
4、负责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和人数的核定、职业健康监护计划 的制定。
5、根据职业健康监护结果,确定员工的作业工种。
6、发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时,职业卫生管理机 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确诊为职业病的,还应 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二)人事主管部门 配合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开展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第二、上岗前体检的管理
(一)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对象为: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 业的新录用
人员、转岗到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人员和拟从事接触 职业危害的临时(包)工。
(二)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健康检查不合格的,发现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第三、职业禁忌证的管理
(一)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应当调 离原工作岗位;
(二)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接触噪声和有机溶剂 的作业;
(三)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第四、在岗期间体检的管理
(一)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对象为:
1、直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
2、虽不是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但由于作业场所未隔开,防护 设施未到位,导致与直接接触员工同样的或几乎同样的接触的员工
(二)职业健康检查周期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见附录)
(三)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如实 告知员工。
(四)对健康损害可能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员工,应当妥善安
(五)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员工,应当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第五、离岗时管理
(一)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对象为:准备退休、调离或脱离原 从事的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
(二)对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员工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 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三)劳动者离开公司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本公
司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四)准备调离或脱离原从事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岗位时,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是在离岗前的90 日内,可视为 离岗时检查。
(五)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离岗后仍有可能产生慢性迟发性健康损害的员工,要安排离岗后的医学随访。第六、应急体检的管理
生产过程中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可能导致劳动者急性健康损害时,职业 卫生管理机构负责及时组织进行应急健康检查。第七、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的管理
(一)公司承担员工职业健康检查、医学观察、医学随访的费用。
(二)员工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视同正常出勤。第八、职业健康检查的准备
必须委托取得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并如实提供 以下资料:
1、基本情况;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接触人数、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浓度或强度资料;
3、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及原辅材料、产品名称等情况;
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及其他有关资料。第九、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
(一)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1、职业危害申报材料;
2、公司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出具的的委托书;
3、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测结果、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
4、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计划;
5、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评价报告书”;
6、对职业病(疑似)患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救治诊疗资料;
7、对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禁忌证者处理和安臵的记录;
8、在职业健康监护中提供从业人员体检结果告知的相关证明材料、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记录的相关资料;
9、其他相关资料。
(二)公司建立接触职业危害员工个人职业健康档案,做到“一人一档”,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
1、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疗等健康资料。
十、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厂)的实际,对 公司(厂)各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员工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由专人保管。
(一)职业卫生档案内容:
1、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档案
(1)企业法定代表人承诺遵守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法规、政策、标准的承诺文件
(2)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目录,有关文本及适应性分析报告
(3)职业卫生管理方针、目标,职业卫生管理制度(4)职业卫生评估报告(5)设立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的相关文件包括机构设立的书面文件、有关会议纪要和工作记录
(6)设臵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相关组织的书面文件
(7)专(兼)职职业卫生人员档案,包括书面聘用(任命)文件、个人资质文件和个人专业档案
(8)生产经营整体规划和目标分解、考核文件(9)职业病防治计划、实施方案以及评估报告书面资(10)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书面文件(11)生产经营财务报表
(12)工伤保险缴纳凭证(工伤保险号)
(13)职业卫生档案包括 —职业卫生基本情况一览表;生产工艺流程图; 职 业性有害因素分布图;原辅材料名称及用量清单;技术、工艺清单;有毒有害物质清单;作业岗位清单;劳动者名册;历年有毒有害因素动态监测结果汇总表;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表;职业病病人名单;疑似职业病病人名单;职业禁忌证患者名单;职业禁忌患者调离人员情况清单;职业病防护设施清单、运转及维护记录;其他有关资料。
(14)书面的岗位操作规程(或岗位的作业指导书)(15)工种台账
2、前期预防的档案
(1)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档案(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档案(3)建设项目卫生审查档案(4)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档案
3、材料和设备管理档案
(1)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使用的工艺、技术和材料的文件 以及适应性报告(2)设备管理档案包括 —设备管理制度书面文件;一般设备台账;设备中文说明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台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日常运转记录;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定期检查记录;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维修记录;应急救援设施配备档案;应急救援设施定期检查记录;应急救援设施维修记录。(3)危险化学品管理档案
4、工作场所管理档案
(1)生产布局平面布臵、竖向布臵图(2)合同档案(3)报警装臵管理档案
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档案包括:工作场所管理制度或作业环境监测制度书面文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管理制度书面文件;职业有害因素的监测点分布图;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委托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评价报告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上报材料复印件。
6、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档案
(1)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2)个人防护用品采购计划;
(3)个人防护用品发放登记记录,包括发放周期、使用方法、维修方法、保养方法等告知内容;
(4)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督促使用检查记录;(5)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标准、适用性评价报告。
7、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包括: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书面文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资质证明;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报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借阅登记和复印记录;投诉记录。
(2)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上岗前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在岗期间职业监护档案;离岗时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3)职业病危害事故档案(4)岗位津贴(保健费)发放记录
(5)职业禁忌证劳动者管理档案包括:职业禁忌证人员名单;职业禁忌证处理记录档案。
8、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档案
(1)应急救援预案档案包括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计划、演练记录、演练评估报告或总结。
(2)现场急救用品管理档案包括现场急救用品配备档案、定期检查记录、维护或更新记录、适用性评价报告。
(3)冲洗设备管理档案包括冲洗设备定期检查记录、维修记录及适用性评价报告。
(4)辅助设施档案包括淋浴间、更衣室配备档案及物品存放专用间管理档案。
9、职业卫生培训档案
(1)职业卫生培训计划
(2)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档案(通知、教材、试卷、考核 成绩等)(3)在岗期间职业卫生培训档案(通知、教材、试卷、考 核成绩等)(4)上级单位培训通知、培训合格证
10、职业病诊断管理档案包括:职业病病人诊断病例档案;职业病病人治疗、复查、康复疗养记录;职业病诊断、诊断鉴定证明书;职业病病人调离通知书;职业病病人调离记录;职业病病人劳动能力鉴定结果;职业病病人安臵记录。
11、群众监督档案包括
(1)建立工会组织
(2)设立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3)开展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活动(4)民主管理、民主监督(5)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
(一)职业卫生档案应按档案管理的要求建立目录、统一编号、专册登记;分永久、长期、短期三种期限及时进行归档。
(二)职业卫生档案资料应字迹清楚、图表清晰、文字准确 可靠,并管好和用好“两档”
(三)随时、定期地根据公司人员的变动,及时调整和补充档案资料,各表卡每年10 月前系统地调整一次。
(四)档案中各种资料按要求每三年复核一次;日常职业卫生工作须将测定结果、健康检查结果、职业病管理情况随时记录,以备分析。
(五)员工离开单位时,有权索取个人健康档案资料并复印,档案室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个人复印件上签章。
(六)职业病诊断,鉴定单位需提供有关职业卫生档案资料时,公司(厂)应如实地提供。
(七)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的收进、移出、销毁、管理、借阅利 用等情况要进行登记,档案工作人员调离时,必须办好交接手续。
(八)职业卫生档案库房要坚固、安全,做好防盗、防火、防虫、防鼠、防高温、防潮、通风等项工作,并有应急措施。职 业卫生档案库要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清点,如发现档案破损、变质时要及时修补复制。
(九)利用职业卫生档案的人员应当爱护档案,职业卫生档案室严禁吸烟,严禁对职业卫生档案拆卷、涂改、污损、转借和擅自翻印。
本规定敬请各部门认真组织员工学习,把职业卫生管理落到实处。
Χ
主页设置
2016年9月21日 是否将百度文库设置为主页?
http://wenku.baidu.com/
第三篇: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分析与防范对策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分析与防范对策
【摘要】 通过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探讨急诊科护士损害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社会性、暴力性职业危害因素的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将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点,有利于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关键词】防范,对策,危害,职业,护士,急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受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的影响,人类疾病谱和医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先进仪器和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也变得复杂多样。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患者的第一线,既承担院前急救的任务,又要负责院内急救的工作。患者流动性大,病情危、急、重且复杂, 对救治措施、应急管理程序、医疗器材、医务人员素质能力等要求较为严格,而且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情绪也相对处于急躁、不稳定的状态中,加之部分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使得工作在最前沿的急诊护士处在高风险之中,成为职业高危人群。职业危害在卫生保健行业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也威胁到护理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现综述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对策。
1职业危害因素
1.1 损害性因素
损害性因素中机械伤是急诊护士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急诊科护士在抢救病人时,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进行护理操作,工作中接触多种锐器,如注射针头、头皮针、针剂安瓿及手术刀片等,稍疏于自我防护,皮肤黏膜受到伤害,容易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据报道:急诊护士受以上4种锐器损伤,占伤害总数的85%以上。在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时,大批急诊患者来就诊,急诊护士应接不暇,更容易受到锐器损伤。有文献表明,医院感染中有80%与锐器伤有关[1];应菊素等人的研究显示[2]:急诊护士针刺伤受伤率为90.3%;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多种病原体都是通过锐器伤传播,如常见的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据报道:护士受锐器伤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0.3%;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护士乙肝感染率可高达30%;丙肝感染率为1.2%~10%[3]。
1.2 化学性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 急诊科工作环境中使用消毒剂较多,如戊二醛、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甲醛等,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这些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致中毒或致癌。有调查报道,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中,都含有环氧乙烷的成分,长期接触环氧乙烷的孕妇流产率高达16.7%,在早孕接触危险性更大[4]。
1.2.2 各种治疗用药 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治疗用药,而许多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一些化学药物具有相当的近期和远期毒性,化疗药物可以降低人体免疫力是得以认可的。
1.3 生物性因素
医院是各种细菌、病毒聚集的地方,病人是主要污染源。急诊科是危重患者救治的场所,急诊护士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接触,非常容易被传染。尤其许多急诊患者是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就投入到抢救中,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流感)等的感染是急诊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5]
1.4 物理性因素
急诊病人往往为突发意外,尤其是创伤病人。没有家属陪伴,经常需要做各项辅助检查,如床旁摄片、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遇到急危重病人,护士首当其冲作为第一责任人陪同在旁,经常接触电离辐射,长时间的蓄积作用会致畸、致癌、致突变。另外,消毒空气过程中,紫外线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使用不当可造成眼炎、皮炎等 1.5 心理社会性因素
护士这一职业主要是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急诊室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容易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经常接触各类突如其来危重病人、意外伤害及死亡病人太多,忧伤情绪影响护士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现在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现有的医疗条件还不能满足所有病人的需要,尤其护士的地位还没有被社会所完全认同,所以当病人的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时,护士经常是某些病人或家属的出气筒,有时,因为给小孩穿刺时没有一针见血就破口大骂,甚至打人、砸东西。这些问题给护士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性和紧张感。
1.6 暴力因素
近年来,医院暴力事件频发,急诊科作为一个特殊性的医疗场所,更是袭医事件的高发科室。发生暴力事件主要原因有:就诊病人及家属素质参差不齐、对医院的就诊流程和收费不理解、现有的医疗条件达不到病人和家属心中的标准和要求、接诊医生或护士态度欠佳语言生硬,加上不良的工作环境,半开放的抢救场所,使护士的操作多处于患者家属的直视下,护士心里压力大,穿刺时不能一针见血。这些来自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暴力侵犯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的诊疗秩序,同时也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2.防护对策
2.1加强自身保护,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护士首先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在进行各项操作时集中注意力,严格管理各种锐器,做到有效预防。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评定表明60%~80%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6]。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在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 体液的过程中应戴手套,每位急诊科护士都应该提高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为昏迷、烦躁及其他不合作的病人穿刺时要有人在旁协助。抢救病人采用安全型留置针进行输液。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 用肥皂水或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5~10min, 用安尔碘消毒后包扎伤口,意外受伤后48h内做HBV、HCV、HIV等基础水平检查。若可疑感染HBV病毒,应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若可疑感染HCV病毒,应在暴露4~6周后检测HCV RNA;若可疑感染HIV病毒,尽快检查HIV抗体;并在暴露后第4、8、12周及6个月时对HIV抗体进行检测,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进行相关的处理。意外暴露后必须在48h内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意外暴露报告卡[7],做好跟踪监测工作。管理层对护士要经常强调洗手和戴手套的作用,保证护士在急危重病人抢救时能沉着应对,有条不紊,避免遭受外源性的污染。损伤性污物,如针头、锐器使用后应及时放入专用容器盒内,密闭存放,禁止双手回套针帽。2.2防护器具的使用
一般情况下操作、接触病人时除工作服、鞋帽外,还要戴口罩、手套,特殊情况下需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手套要在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应更换,操作时手套破损及时更换,操作完成脱去手套后,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接触刺激性较强的含氯消毒剂,尤其是在更换或测试消毒液时,应带好口罩、手套,避免直接用手取放。辅助检查时,护士最好离开放射源区。如病情需要必须陪同,则必须带好铅帽、穿好铅衣。床旁摄片时应配备含铅屏障,以便拍片工作人员及时躲藏于背后,防止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2.3加强心理辅导,提升心理应急能力
急诊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护士应有自己的支持系统,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疲劳。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护士工作加以正面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8],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使护士的付出和获得的社会尊重之间平衡。教育护士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调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放松心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护理工作中。解决急诊护理人员缺编问题,减轻其工作量,管理层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构建合理护理梯队。管理层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繁忙时段加强护理力量,遇病人较少时,可合理安排人员轮休,每个班次均有高年资护士把关。重视护士家庭的因素,关心护士个人生活,及时解决护士实际困难,使她们没有后顾之忧,身心愉快的为病人服务。提升护士心理素质,对有负面情绪者应采取措施,或积极寻求社会支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宣泄、倾诉,也可使用姑息、转移、忽视等方法减轻心理压力,营造积极、健康、愉快的身心环境。2.4暴力事件防护
2.4.1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增强相应的应急能力。
2.4.2改进急诊就诊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配合,避免暴力事件。
2.4.3不断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各种急诊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暴力发生的诱因。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只有具备比较好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给病人更多的亲情关怀,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及暴力事件。医院应加强治安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保卫制度,我院在急诊科安装监控装置,增派保安人员巡查,以增强防范能力;同时,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接受和处理病人投诉,使医疗纠纷得到合理解决,避免和减少暴力冲突的诱因。
小结
急诊科作为急危重症病人相对集中的场所,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具有复杂、多变、不确定性,而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在我国,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9]。目前护士学校均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无相应的教材[10]。对在职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都不够。护士的职业危险
因素及如何安全防护正逐渐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患者在治疗中需要一个安全的就诊环境,护士也需要一个安全的操作环境进行工作。因此,应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护士教育课程,列入岗前培训内容,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工作。护理安全文化是一种护理管理思路[11],医院管理层也要加大在职业安全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管理制度,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把职业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降到最低。这需要各部门的重视,同抓共管,全员参与。只有加强职业风险防护知识的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严格遵守各种诊疗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才能使护士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保障患者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1]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90.应菊素, [2] [2]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3]Elis M B,Ian T W,Crag N S,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25 ofBlood Bom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J].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2000,13(3):385-407.[4]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5]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6.[6]兰赛金,郑祎升.临床护生针刺伤原因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9):94-95.[7]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18. [8] 孙宏玉,郭光霞.县级医院急诊护士与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3,3(4):10-13.[9]邓敬.临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新进展[J].当代护士,2008(7):112-114.[10]兰赛金,郑祎升.临床护生针刺伤原因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9):94-95.[11]申玉云,刘胜娟.护理人员如何搞好护理安全和护理管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22(4):490-491.
第四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范之浅见修改稿1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范之浅见
黄梅县中医医院(435500)钱巧平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手术室的各种职业危害,针对手术室护士工作在受空气污染、生物污染、心理危害的环境中的危害,采取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感染、防止身体疲劳等一系列防范措施。结果增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自身保护意识,促进手术室护士身体健康。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目前,我国的职业病危害十分严重,而且职业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全国不完全统计,2000年共报告各类职业病11718例,据有关卫生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今后十年将有大批职业病病人出现,因职业病危害导致劳动者死亡、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将不断增加,其危害程度远远高于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许多职业病严重损害劳动者的健康及劳动能力。手术室护士每日接触最多的就是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感染一些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概率变得很高,而我国是乙肝(HBV)、丙肝(HCV)的高发国,艾滋病(HIV)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长;另外,手术室内的挥发性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对空气的污染、仪器设备对人的污染及噪音、长期不规律的作息等都在不经意间威胁着手术室护士的健康,如何加强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正确防范各种危害因素,以最大程度来保证护士的健康,值得我们探讨。
一、手术室各种职业危害因素
1血源性感染危害因素经研究表明,护士发生针刺伤,只要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伤者感染HBV,概率为6%~30%;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3%;皮下接触HIV的危险性是0.3%,黏膜接触为0.09%;针刺感染HCV的危险性为1.8%。
2物理化学性因素
2.1消毒用的紫外线和臭氧消毒机释放的臭氧长期低剂量吸入可致肺气 1
肿、肺纤维化,同时对眼也有刺激。
2.2戊二醛溶液 我院一些不耐热的内镜设备如肠镜、胆道镜等消毒灭菌,均采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法。戊二醛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当其暴露于空气中时,可使人过敏,产生头晕、胸闷、恶心等感觉。
2.3手术中产生的各类废气使用电刀时产生的烟雾,病人和工作人员呼出的二氧化碳(CO2),由于手术时门窗紧闭,空调系统通风量受限制,室内空
气中的负离子降到最低水准。
2.4 手术时间无规律,生活不规律,造成胃肠功能紊乱、人体生物钟紊乱,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可致躯体疾病。
二、防范措施
1从事护理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相关疫苗的接种。
2护理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使护士深刻认识到各种危险因素的严重性,并熟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要求她们严格按照标准预防的措施来开展手术室护理工作。
3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接触患者前后,包括脱手套后,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被患者血液、体液、人体组织污染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
4检查、使用和测试化学消毒剂时,须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触。
5消毒、灭菌容器应尽量密闭,减少消毒剂在空气中的挥发。
6控制手术室参观人数,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
7平时加强营养,办公室常备零食,及时补充能量。注意加强身体及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耐受能力。
8发生意外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8.1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
8.2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8.3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挤出伤
口的血液,再用碘酒消毒并包扎。
8.4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
8.5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做基线检测。
8.6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做基线检测,专家评估,予PEP暴露后血液监测。必要时注射疫苗、药物预防。
8.7跟踪期间特别是最初的0-12周内,不应献血和母乳喂养,性生活时戴避孕套。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应充分认识自身所处的恶劣环境,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在工作中有意识地防范各种职业危害,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的健康不因工作而损害。
作者简介:钱巧平(1970-)女,大专,主管护师,护理部主任。邮编:435500
地址:湖北省黄梅县人民大道262号,手机:***,0713-3331017
第五篇:常见工种作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常见工种作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1、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1)化学因素: 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2.耐火砖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耐火砖生产中的主要的职业危害是粉尘,破碎、筛分、配料运输、出窑等均有粉尘产生,硅砖生产粉尘危害最大,矽肺发病率亦高。窑工接触高温和强热辐射。制沥青砖作沥青加热时,有沥青蒸气散发。供隧道窑燃烧的煤气发生炉,可有一氧化碳逸出。各种机器设备均可产生噪声。
3.油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油漆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有机溶剂蒸气。各种漆都是由成膜物质(各种树脂))、溶剂、颜料、干燥剂、添加剂组成。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剂,环氧铁红底漆含少量二甲苯。浸漆主要含甲苯,也有少量苯。喷漆(硝基漆)及其稀释剂(香蕉水)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在无防护情况下喷漆,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相当高,对喷漆工人危害极大。
4.电镀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电镀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接触多种有害气体和溶液。用有机溶剂去油时,有汽油、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蒸气逸出。使用强酸的工序均有酸雾逸出。浸蚀时酸雾逸出量最大,对粘膜有腐蚀作用,并可引起牙酸蚀病,强酸溶液溅到皮肤上可立即引起灼伤。铬电镀时镀糟周围空气中铬酸雾浓度较高,长期接触可发生鼻中隔穿孔、皮肤溃疡、皮炎、湿疹,有些人可发生支气管哮喘。镀镍时接触硫酸镍可引起皮炎和湿疹。采用碱性铬盐电镀时,可有氰化氢逸出,若镀液中的氰化物遇酸,可产生高浓度氰化氢,能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威胁生命。
5.水泥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水泥生产中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粉碎、研磨、过筛、配料、出窑、包装等工序都有大量粉尘产生。通常,生料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约10%,熟料含1.7~9.0%,成品水泥含1.2 ~2.6%。长期吸入生料粉尘可引起矽肺,吸入烧成后的熟料或水泥粉尘可引起水泥尘肺。水泥遇水或汗液,能生成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刺激皮肤引起皮炎,进入眼内引起结膜炎、角膜炎。原料烘干、立窑煅烧(145℃)等作业地带,有高温、热辐射。此外,各种设备运转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
6.印染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印染工业主要职业危害是高温、高湿及染料中的毒物。烧毛气温高。煮炼、漂白、干燥、染印等过程相对湿度可达80%以上,夏季室温可达40℃。用次氯酸钠漂白及最后酸洗都有氯气产生。染色中使用强酸、强碱可引起酸碱灼伤和酸雾刺激,在调配和使用苯胺染料时,可接触苯胺液体或蒸气。在不溶性偶氮染料重氮化过程中,有氮氧化物逸出。此外苯胺类染料和荧光增白剂可能有致癌作用。
7.砖瓦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砖瓦的原料主要是粘土,粘土中二氧化硅含量达55.5~71.6%。其次含有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和少量氧化钙、氧化镁。砖瓦生产基本过程包括破碎、过筛、搅拌、成型(制坯)、干燥、焙烧(小型砖瓦厂多用圆窑)、出窑。在破碎、过筛、搅拌直到焙烧出窑的过程中都有较高浓度的含二氧化硅的粉尘产生。焙烧、干燥工序有一氧化碳产生,并有高温和热辐射存在。用机械作砖瓦坯成型和切砖,可产生较强噪声。
8.铸造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粉尘是铸造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在砂型铸造中的碾碎、筛砂、混砂、造型、开箱、清砂、喷吵及蜡型铸造中的涂砂、消除砂壳等工序,都有粉尘产生。长期吸入铸造粉尘可引起铸工尘肺。熔炉、熔化的金属和热铸件都是热源,熔炼工和浇铸工受到高温、强热辐射影响。熔炼和浇铸过程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用酚醛树脂或脲醛树脂作型芯粘结剂时,可产生甲醛和氨。蜡型铸造也能产生大量的氨。铸黄铜时有氧化锌烟尘产生,吸入后引起铸造热。造型机、捣固机、喷吵机、落砂机、风动工具和砂轮,可产生噪声、振动。
9.锻造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锻造作业主要职业危害是高温、热辐射。旧式锻炉是敞开式的,温度可达800~900℃,危害较大。现在广泛使用的加热炉,周围是密闭的,条件较好,但打开炉门投入或取出锻件时热辐射强度亦大。锻炉也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但在通风良好的车间内,浓度一般不高。使用各种锻锤时,都可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锻造作业易发生设备事故和烫伤,以锤打时铁渣飞溅引起的外伤多见。
10.热处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热处理的职业危害是高温,各种加热炉和盐浴槽都是热源。用高频加热时,有高频电磁场产生。使用氰浴槽时可逸出氰化物蒸气。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气体渗碳时,可逸出苯、甲苯、甲醇等有机溶剂蒸气。
11.焊接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电弧焊接时,焊条的焊芯、药皮和金属母材在电弧高温下熔化、蒸发、氧化、凝集,产生大量金属氧化物及其他物质的烟尘,长期吸入可引起焊工尘肺,吸入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还可引起金属烟尘热。氧化锰是电焊烟尘中的重要毒物,长期高浓度吸入可引起慢性锰中毒。焊接时弧区周围还会形成多种有害气体,可产生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是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最高。焊接电弧是一种很强的光源,能产生中、短波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非熔化极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需借助高频振荡器激发引弧,在引弧的瞬间(2~3秒))有高频电磁场存在。等离子喷焊可产生90~123分贝的强噪声。非熔化极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使用钛钨棒电极,能放出α、β、γ三种射线。
12.蓄电池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主要职业危害是铅烟、铅尘。熔铅、浇铅球和栅板有大量铅烟逸散,球磨制粉(特别在出料、装卸和混料时)可有大量铅尘飞扬,涂板、修板和焊接也可产生大量铅尘、铅烟。极板化成是将干燥后的铅板放入比重1.05~1.15的硫酸化成槽中充电,有硫酸雾产生。熔铅、浇铸、极板干燥有高温和热辐射。
13.油漆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油漆生产中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各种溶剂蒸气,其中以苯的毒性最大。含铅油漆生产,在称料、拌料、加料过程有含铅粉尘习气,硬树脂、植物油熬制中,有刺激性烟雾和有害气体(如酚、醛)产生。生漆、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及溶剂、油脂都可引起皮炎。
14.磷肥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常见磷肥有磷矿粉、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通常以磷矿石为原料制成。在磷矿石粉碎、球磨、过筛中有大量含磷粉尘产生,可刺激皮肤产生皮炎、湿疹、皲裂。磷矿石中约含2.7%氟化物,在混合、化成、高炉熔融、出料等过程中皆可产生大量氟化氢、四氟化硅和二氧化硫,可引起上呼吸道刺激和慢性氟中毒。加温搅拌、高炉熔融均存在高温。
15.聚氯乙烯塑料加工中有哪些职业危害?
聚氯乙烯塑料加工成型原料为聚氯乙烯粒子,要加各种添加剂,如增塑剂、稳定剂等。增塑剂中毒性较大的有磷酸三邻甲苯酯及苯二甲酸酯类。硬脂酸盐类(如硬脂酸钡、锌、钙、镉)和无机铅盐(如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磷酸铅)是常用的稳定剂,在配料、捏和过程中有上述有毒粉尘飞扬。吹塑和注塑成形时,都可加热到一定温度,有热解的烟气产生,对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也有致敏作用,有些人接触后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聚氯乙烯粒子中有时可残留少量氯乙烯单体,加工时逸出。
16.服装加工有哪些职业危害?
服装加工主要有裁剪、缝纫和慰烫三个工序,成批生产多采用流水作业。缝纫机转动产生噪声,机器愈密、噪声愈强。缝纫工长期保持坐位前倾姿势操作,可发生腰腿痛。熨烫工长时间手拿熨斗,可发生右肢酸痛,工龄长者甚至发生腕部腱鞘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如照明不足,可影响视力。
17.印刷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印刷方法可分为凸印、平印和凹印。其基本生产过程包括熔铅、铸字、排版、打纸型、浇版、修版、镀铜或镀铬、装机印刷、装订等。熔铅、浇版、铸字都有铅烟产生。
印刷油墨多用苯、甲苯、二甲苯、汽油作稀释剂,或用来洗刷版面、胶辊,其蒸气可污染车间空气。轮印机有噪声产生。
平印和凹印在晒版、腐蚀过程中,使用苯酚、甲醛、间甲酚、冰醋酸、氧氯化磷、氨水、苯甲醛、醋酸乙酷、氯化亚矾等多种化学物,有一定刺激腐蚀作用。
18.制革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制革包括准备、鞣制和整理三大过程。准备阶段常用醋酸苯汞、五氯酚、对硝基酚等。鞣革广泛采用铬化合物(重铬酸盐、铬矾、碱式硫酸铬)鞣制,可有铬粉尘飞扬。在处理皮革过程中,如浸灰要接触生石灰、硫化钠、氢氧化钠,脱灰、浸酸接触硫酸、盐酸,均可引起化学灼伤。准备和鞣制工作环境潮湿,劳动强度也大,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痛。多个工序与水和碱溶液接触,易引起皮肤干燥、皲裂。原料皮如消毒不严,可带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
19.棉纺织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用棉花纺纱、织布的基本生产过程包括开棉、混棉、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整经、上浆、穿综筘、织布。开棉、混棉、清棉、梳棉有棉尘产生,吸入棉尘可引起棉尘病。多个工序有噪声产生,织布车间噪声最大,纺织车间在夏季如不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强烈的太阳辐射作用于屋顶和墙壁,也能形成高温、高湿环境。纺织厂中视力紧张的工作很多,如果采光照明不符合要求,可引起视力疲劳和近视。此外,纺织工人来回走动和站立作业多,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易生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
毛纺织工业生产过程基本同棉纺织工业,但原毛中可能含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必须注意消毒。
20.电子行业存在哪些职业危害?
电子行业主要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的生产与装配,接触的毒物种类比较多,常见的有四氯化碳、苯类、三氯乙烯、酸类、环己酮、丙酮、铅等,此外还存在噪声、粉尘、高频、电离辐射等有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