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析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最后环节交流分享
简析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最后环节交流分享
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是指在区域活动进行一个段落或活动即将结束时,老师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或分散在幼儿选择的活动区域内交流活动的“成果”。分享幼儿不同的经验。
一、区域活动中分享交流的作用
分享交流作为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一定的作用和意义。著名的High/Scope活动课程的实施就包括了分享交流环节(回忆环节)。“通过回忆他们做过的事,幼儿能开始看到他们的计划和活动之间的联系,能对他们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有更清楚的意识。”“回忆时间给幼儿提供了分享和学习别人经验的机会。”幼儿通过分享交流,进一步地学习与提高。
(一)在分享交流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下次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通过分享交流,幼儿能积极地展示自我,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思考讨论,激起幼儿再次探索活动的欲望。
区域活动时,很多孩子用报纸折小船,但没多久,小船便沉入水底。亮亮尝试用卡纸折,可是好景不长,亮亮的小船也慢慢地沉入了水底。下午,老师在美工区投放了一些蜡光纸,亮亮又用蜡光纸折了一艘小船,发现小船真的不会沉了,其他孩子也围了过去,看个究竟。最后大家就“为什么蜡光纸做的小船不会沉”展开了区域的分享交
流讨论,由此孩子知道了腊光纸可以防水,所以沉不下去,并开始搜索哪些纸也可以防水。
区域活动中,有时会出现幼儿不明确活动目的的状况,区域的分享交流就可以帮助解决此类问题。如在“小动物住几楼”的区域活动中,每种小动物的背面都有黑色圆点,需要点数以后记录下来。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们只记录了数字,当老师问:“请问小鸡住在几楼”时,孩子们只能拿起小鸡的图片,重新数起来。老师说:“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别人看得清楚呢?”这时,记录的几个孩子都讨论了起来,有的说“我在记好后,旁边就画上这个小动物”,有的说“我在小鸡旁边涂上红色,记录纸上也涂上红色”。记录好以后,相互比一比谁的又简单又容易看得懂。
(二)通过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将学习经验迁移应用。
分享交流中,幼儿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吸收内化,并将知识经验迁移运用到新的探索活动中去,孩子迁移应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一次,孩子们在探索如何让蛋宝宝站起来,前提是不能把蛋宝宝打破,但可以用一些辅助的材料。不一会,一个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你看你看,我用饮料瓶的盖子让蛋宝宝站起来了。”其他孩子看到后纷纷效仿。于是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瓶盖可以让蛋宝宝站起来呢”,孩子们想到了瓶盖是可以在地上放稳的,而鸡蛋又可以在瓶盖上放稳,两个条件满足的话,就可以让蛋宝宝站起来了。带着这两个条件,孩子们找到了很多的办法,有的用积木、有的用杯子,有的用瓶盖口等等。
(三)展现幼儿个性,展示自我,提供教师为幼儿指导的依据。
通过分享交流,幼儿可以充分展示各自不同的才能,而教9币可以了解幼儿在动作、思维、语言表达、交往合作等各方面的发展程度,更好地指导。例如在孩子们利用雪花片练习排序时,很多孩子练习的是ABAB的排序,这时甜甜练习出一个ABBABB的排序,其他孩子见了,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老师就让甜甜再排一次给小朋友们看,并让她说说有什么规律在里面,甜甜告诉小朋友:“我排的一直是红芝绿芝红绿。”这时,老师说道:“甜甜的这若方法真不错,我们一起来找找更多酶规律,然后告诉别的小朋友。”教师在这个分享交流中就可以看到:甜甜的发散生思维要比其他孩子好一些,可以指导地尝试不同的方法。
总之,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幼儿能发自愿地进行交流、讨论,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积极表达情感、共同享受快乐,享受经验,最终取得经验,利用经验。
二、生态式区域活动分享交流的策略
(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分享交流
区域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是个引导者,教师在活动中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关注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
展示新发明或者发现。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会组织一个幼儿交流的平台。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新发现或者新发明。例如,集体区域活动后,老师请乐乐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是一个用管子接成的多维的水管形状。平时,其他孩子玩的最多的就是用管子搭手枪,比
较简单,是个平面的东西。而乐乐搭的却不一样,他利用转弯的管子,向各个方向散开,是个立体的作品,孩子们在这个作品中能很好地感受到空间感。
针对幼儿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幼儿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于是教师需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或者指出幼儿在活动中应该努力的方向。如,嘟嘟在生活区里练习摁扣,刚开始练习的孩子只要摁进一个扣子,就完成了作业。难度随着扣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嘟嘟练习了一会后,教师发现他利用作业纸的形状把摁扣拼接成了兔子形,便说:“原来还可以这样玩,老师都不知道呢!过会你可以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嘟嘟欣然接受。虽然嘟嘟给小朋友们介绍玩法的时候,语言不是很流畅,但看得出绝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让幼儿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商量下一步如何解决,为下次摄作提供具体的步骤。一次区域活动时,理发店只有理发师,没有客人来理发,有个孩子就跑来告诉老师:“老师,没有人理发?我们都没事做了!”老师请他们自己想办法。这时,有个孩子马上吆喝起来:“理发啦,快来理发呀,搞活动啦!”这时,楼下玩娃娃家的孩子听到了,有个“哥哥”摸摸自己的头发说:。我的头发长了,去理发了!”于是,教师就马上接口:“好啊,你去吧,好像理发店正在搞活动呢!”“哥哥”听了高高兴兴地去理头发了。因此,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引导幼儿积极讨论、思考,激发幼儿进一步的主动探索。
师幼共同评价规则。在教师与幼儿共同分享交流时,教师可以从区域活动的规则上与幼儿进行交流,教师抛出问题:“今天哪些小朋友收拾玩具最快?区域活动里的玩具有没有放错?”让幼儿自主地的进行交流,并向他们学习。
与个别幼儿谈话。当个别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谈话,帮助他认识问题,提高规则意识,以免犯类似的错误,并善于发现他的点滴进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发扬优点,争取进步。
(二)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分享交流
孩子能从同伴的交流讲述中获得许多信息,又根据自己的操作经验理解并进行判断,产生新的想法。但孩子们的经验和表现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可能并不一定正确、合理、有效。在共同交流情景中,他们得到共享、互补、促进的机会,同时,同伴间的质疑,会不断地对孩子提出新的挑战。
通过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分享交流,幼儿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同伴之间的活动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反馈,知道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及时地进行改进,左分享交流中得到共同进步,提高积极性,提高合作意识。
三、区域活动分享交流的形式
小组型。一个小组的幼儿聚集在一个地方,寻找使用相同材料的方法。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因人数少,幼儿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讨论的气氛比较热烈、融洽,讨论的问题更深
入细致。孩子们通常用语言和作品讲述自己在活动中的经历、理解和想法。并相互询问了解彼此的活动,提出困惑和问题。孩子间的充分交流,能吸纳别人的经验,扩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共享经验的同时,情感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体验。作为教师,在倾听孩子们的分享交流时,要抓住有用的东西,并适时地归纳经验鼓励孩子努力地寻找答案,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和参与感。
集体型。当区域活动中遇到问题或结束时,教师组织全班的孩子一起进行分享交流。因人数较多,孩子的想法也多,组织起来群策群力,能广收思源。孩子之间的能力发展是比较均衡的,当把经验共享时,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集体分享时,孩子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还可以用语言进行描述。
全园型。所有的班级在一个特定的日子。进行走动,即“全园联动”。参观、观摩其他班级的所展示的、所讲的、所表演的东西。这种分享交流因为牵连的事物较多,一般进行得比较少。
另外,在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时。可以分享选择的材料,交流操作计划,这种交流讨论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小范围的。然后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遇到了问题,可以让幼儿做即时的讨论,范围也可大可小,总之,分享交流是贯穿整个区域活动的。
第二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巧”投放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它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和幼儿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在这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有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是对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较理想的教育手段之一。
一、投放适合幼儿的材料
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可为孩子创设角色区、探索区、美工区、音乐区、阅读区和运动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探索区里,天平、量杯、地球仪、放大镜等都成了幼儿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操作器材,尤其是师生共做的“天平”,吸引了不少幼儿的注意,它是由一个饮料瓶和一个旧衣架巧妙组合而成,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平衡、并且幼儿通过多次活动逐步发展出“比重量”、“找支点”、“做平衡物体”等内
容,因此扩大了平衡的内涵和外延„„从这里可以更多的发现孩子们智慧的萌芽、创新的火花。
二、投放安全性和艺术性的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虽然孩子具有一定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参加区域活动的经验,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不需要时时处在教师视线范围内,但毕竟是孩子,减少和消除环境中不安全因素是对区域环境的最基本要求。
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应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比较坚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装盒可用彩纸、丝带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还可选用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艺术加工。如动手区内练习系纽扣的活动材料,可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做工精美的玉米造型、花瓣造型等,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于操作,使其在具备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将其艺术性展现出来。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有层次性和计划性的投放材料
幼儿的能力有大有小,每个人的水平各不相同。为使每位幼儿都能在生活区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师应提供系列层次材料。如为了
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教师可设置练习使用剪刀的内容,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分成:剪块状纸→剪长条形纸→剪图形三个层次,呈逐步递进,并按难易程度分装在三个小筐内投放,同时在最简单的小筐上贴上一个红苹果,表示这是最简单的,依次贴上两个、三个苹果,这样改变了材料投放的无序、杂乱现象,使教师对哪个幼儿达到何种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再如在指导策略上,对较内向、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而对较自信、能力强的孩子则告诉他“我相信你自己会想出办法来的”,这样就能更大地发挥区域游戏活动的应有价值。如钉纽扣活动中,提供大小型号不一的针,手眼协调能力较强的幼儿选用小针眼的针,手眼协调能力较弱幼儿,用大针孔的针,这样每个幼儿既不会因完成不了任务而自卑,也不会因满足不了需要而苦恼。
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超市购物可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可设在中大班,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引导幼儿开展系列的活动,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的服务设施是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便于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可设在大班,让幼儿在充分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展。
层次性材料的提供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激发了幼儿参与活
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生活能力的增强,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
四、有目标性和针对性的投放材料
创设活动区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孩子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如学习《物体的弹性》,教师相应的为幼儿准备了一些气球、皮筋、弹簧、皮球、棉花、和海绵等东西,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弹性的秘密„„学习《物体的浮与沉》,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水缸、木块、铁钉、纸张和橡皮泥等物品,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为幼儿提供多功能材料、给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探究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老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如:把一些泡沫、碎布、贝壳、树叶、空瓶、纸盒等废旧材料,投放到操作区后,孩子们会把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小手中变化莫测,转眼间会被制作成娃娃、汽车、蝴蝶、螃蟹等他们所喜爱的玩具。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会从中体会到成功和快乐。
区域游戏的开展,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巧妙投放最适合幼儿的材料,创设最优化的环境,使之更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三篇: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交流评价环节
回归本真
崇尚自然
快乐体验
和谐发展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交流评价环节
常州市三井中心幼儿园 谢梅玲
在科学探索活动之后,幼儿会有一种想将探索中的体验、发现以及遇到的问题等倾倒出来的欲望。在这一环节,有效的对话交流对幼儿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交流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举手回答成为一种形式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时,一般喜欢说:“我喜欢让举手的小朋友来回答。”“你如果知道,举手告诉老师。”这就使得只要教师一抛出问题,幼儿就产生了举手的条件反射,举手的幼儿多了,教师一时不知道请谁先讲好,于是就常用“开火车”,或是随便抓住视线里的几个幼儿请他们讲。有些幼儿在一旁举手,直到火车快开完了才轮到自己回答,在这个“煎熬”的等待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早已转移到“为什么还没轮到我”的问题上,对刚才教师的提问兴趣也大打折扣。
(二)单纯语言上的互动占绝大多数 在科学活动的交流环节中,一般由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讨论的话题,而在引出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把一个具体的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对抛出的问题加以回答。对于语言加工较好的幼儿来说,可以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师的问题,也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来回答。但是,对于一些在语言加工方面处于“弱势”的幼儿来说,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这些幼儿看来也许是懂了,也许不完全懂,或者完全懂了,但他们不一定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以为幼儿还不知道,还不理解。于是就在心里给幼儿贴上一个标签“这个孩子不行”。是真的不行吗?如果换一种问与答的表达方式,或许是可以的。
(三)“一问一答一评”式交流占上风 教育实践中,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时,由教师针对幼儿之前的科学活动提出问题,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教师再针对幼儿的答复进行评价,只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再添加额外的梳理和归纳工作。这种交流模式中幼儿看似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整个过程幼儿都由教师的问题牵着走,顺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进行揣摩、猜测。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个追问,貌似可以激发幼儿的思考,实则是在强迫幼儿顺着自己的思维走。
通过学习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交流环节的问题后,我觉得科学探索要通过
1、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
3、接受检验;
4、不断完善。四个步骤来完成,让我明白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从而开发幼儿的智力。
二、注重科学活动过程的评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科学活动的评价已从注重结果逐渐转移到把握过程,因此教师对科学活动过程的评价是组织好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尝试此转移的实践过程中,我得到了以下的一些启示。
(一)注重过程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主动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注重了活动过程的评价,必然促使教师更自觉更全面细致地观察幼儿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挖掘他们更多的长处和闪光点,并通过评价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充分调动和保护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科学活动“沉和浮”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许多沉和浮的实物,有泡沫、有铁等,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
常州市三井中心幼儿园 回归本真
崇尚自然
快乐体验
和谐发展
自己去探索发现沉和浮的秘密。班上有一幼儿在观察中从观察沉浮转移到观察水的活动,观察的非常仔细投入。幼儿在相互交流评价时,有一幼儿说某某小朋友没有观察沉浮的实物,而是在玩水,对此幼儿的活动从结果来评价是不令人满意的。但就其参与活动的过程来说,那认真主动的态度、专心细致的观察行为无疑是积极向上的。于是我对其活动的过程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并同时鼓励他如果你观察沉和浮能和玩水一样认真,相信你会发现沉和浮游戏中有更有趣的东西。由于注重了活动过程的评价,挖掘到了该幼儿的闪光点,不仅保护了该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积极鼓励的态度使全班幼儿也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探索的积极性更高了,兴趣也更浓了。
(二)注重过程的评价,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不同的幼儿由于能力不同,即使是同样的认真参与,同样的积极思考,其获得的结果仍是有差距的,更何况还有幼儿获得了有关认知经验却不善与表达。因此将评价重点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就能更客观地评价每一幼儿的操作探索活动,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长处,使得到良好评价的不再是所谓聪明的或表达能力强的幼儿,从而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还是在科学活动“沉和浮”中,我还留意一位观察非常仔细的幼儿,他不仅观察了沉的和浮的物品,还将一些漂浮物使劲按到水里,观察它和其他悬浮物的不同,这位幼儿真正做到了运用多种观察方法,获得了多方位的感知经验。可在讲述结果时,这位幼儿反而描述的较为简单,不如其他的小朋友。如果单从结果看,该幼儿表现并不突出,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该幼儿令人欣喜的一面,因此我给了他较高的评价,强调了该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表现,引导该幼儿讲述“你除了看沉和浮的物品,你还看到其他什么物品既不浮在水面上也不沉在水下面”,通过这样引导该幼儿表达的就更具体了。由于注重了活动过程的评价,我们教师能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幼儿,特别是对那些虽尽努力但效果不佳或是不善于表达的幼儿来说,有了更多被鼓励和肯定的机会。
(三)注重过程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个性强的幼儿不善于与同伴合作,有些聪明的孩子承受不了失败,有些内向不善言辞的幼儿能持之以恒的参与活动中,有些幼儿不怕失败,愿多次尝试等,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为提高幼儿的非智力因素提供了有益的良机。如前面提到观察“沉和浮”的幼儿和不善于表达的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态度、专心探索的程度无疑是很好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现,是幼儿对周围世界积极态度的表现,更是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当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到其他的非智力因素,如肯定幼儿的合作意识,不怕困难的意志,爱护材料的态度等。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而合理的评价正是教师正确教育观念的表现。全面观察了解幼儿,注重活动评价过程,将更有利于提高科学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常州市三井中心幼儿园
第四篇:全区幼儿园区域活动展示交流材料[小编推荐]
区域活动的概念:
所谓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所谓活动区(或活动区域)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如把活动室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把幼儿活动材料按类别分别放人这些区域,并设有屏障构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半封闭区域。
区域活动的方式:
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
1.把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教师重点在某一个区域指导一组幼儿学习新内容,其余的幼儿或者在其它区域作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按教师预先提出的要求复习(包括应用)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然后交换。
2.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其因指导思想的不同分为三类:(1)考虑到集体教学不容易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故在集体教学之外,利用幼儿的其它自由活动时间,在相关的区域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作些必要的辅导;(2)有些内容的教学(如有些主题活动)需要多种活动形式配合或补充才能完成,才能加深印象,促进幼儿理解和应用;(3)有时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做不到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教师只能在课上演示,课后把操作材料投放到有关的区域,让幼儿自由操作。
3.把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活动的形式。幼儿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通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有关经验。
比起正规的教育活动,区域活动以其组织形式的灵活、活动内容的丰富,有力地推动着幼儿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有利地促进了新《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贯彻与落实。
活动区域的创设:
(一)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一是树立一个积极向上、比学赶帮的班风。
二是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气氛。
(二)收集、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
1.利废利旧,安全卫生。
2.给予的材料应丰富多样,能激发幼儿动手动脑。
3.物质材料的投放应考虑可变性。
物质材料的可变性受幼儿年龄特点、季节特征、教育目标、时代节拍的影响。
年龄特点: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对规则理解较差,控制能力弱,社会性发展不够,因此,小班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以成品为主,半成品为辅,设置幼儿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主题,如娃娃家等。中班幼儿以其认识能力及理解能力有所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较小班强,对扮演角色感兴趣,游戏逐渐走向集体化,所以中班活动区的材料在借助成品材料的基础上,还应多增设一些半成品的材料,使幼儿能使用这些材料做出简单的物品来。同时应增加活动区的种类,如商店、理发店等,培养幼儿的自由交往能力。大班幼儿已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智力活动的能力发展也很迅速,她们可以通过事物的表象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在物质此案料的投放上应更丰富、更多样。其一,增加有一定动作难度的半成品材料,使幼儿在积极开动脑筋后能做出比较复杂的物体。其二,投放可供幼儿动手操作的实验材料,如磁铁、天平等科学操作材料。
季节特征:比如春天可在种植区让幼儿播种,观察种子发芽过程,养蚕、养小蝌蚪,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等。夏季天气炎热,植物茂盛,可准备各色橡皮泥制作瓜果,提供纸张,让幼儿折叠扇子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可为幼儿准备树叶、枯树枝、棉花、棉签等物进行装饰和制作。冬天可以为幼儿准备剪刀、白纸剪雪花,观察水变成冰的过程。根据四季特征变换材料可以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奥妙,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
教育目标:围绕课程总目标、每周目标和本班特点制订、变化。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首先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学期目标,然后由各班的教师根据本周展开的主教学、本班幼儿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区域,提出适宜的要求。例如中二班根据本班较多幼儿进餐习惯差、不爱吃早餐、喜欢吃零食等习惯开展了“健康的身体”主题教育,相应地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了语言区:听故事“嘴巴里的小妖精”(保护牙齿)、“达达感冒了”(预防感冒);美工区:手工“煎鸡蛋”、画健康标记、“吃什么东西有营养”;科学区“吃的东西到那里去了”(知道食物在身体内的消化过程,要细嚼慢咽、少吃冷饮保护胃和食道、肠等),操作“营养配膳师”(懂得荤素搭配、营养全面、每天要吃早餐),通过相宜的区域活动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最优化。
时代节拍:
根据周围发生的事件及变化而变化,如北京奥运,可以创设有关与奥运相关的活动区域,再比如说家乡的新变化,在还有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可以开展有角色区的“环保服装店”;美工区的根据废旧物品展开想像并加工制作服装;操作区的用贝壳、小桃核等制作服装配饰;表演区的自编自演“环保时装秀”。能够体现时代气息。
活动区域中教师的指导:
活动区的指导应从以下三方面做:
(一)开始部分的指导
首先,强调活动区规则,如爱护公物,不乱扔纸屑,不争抢活动材料,活动结束能收拾物品,摆放整齐。
第二,幼儿凭自己的意愿自选活动区活动,当发现某一区幼儿人数较多时,教师可用商量的口气征求意见,引导幼儿到其他活动区活动。
第三,中大班幼儿活动时,可在每区内制定一个能力较强的幼儿负责,督促幼儿遵守规则。
(二)基本部分的指导
第一,根据教育目标、计划、有目的地因人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要对本班幼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二,跟踪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发挥随即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的实际情况,参与活动,将活动推向深入。
第三,引导幼儿进行区与区之间的交往,培养社交能力。如工厂的工人将做好的产品送往商店,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上街买菜、购物,将半成品送往加工厂加工等。幼儿通过自身实践学习正确交往的方法,懂得应该怎样与人协商,尊重别人的劳动。
(三)结束部分的总结
第一,幼儿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
活动结束,中大班的教师可组织幼儿谈一谈自己或同伴在活动区的表现,通过幼儿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评价,进一步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教师的全面总结。
既对全班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情况进行那个整体概括,教师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总结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其不足,帮助幼儿发展得更好。
区域活动的几个观念: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魅力。首先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活动使我们一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改变,逐步确立起“个性化教育”、“观察先于指导”、“教师的促进、指导、支持者身份”等理念;其次,师生建立起和谐、亲密的情感联系,集体氛围宽松愉快;再次,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得以“扬长补短”,在区域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幼儿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发展水平已明显超越了同年龄的一般发展水平。我们根据本园的探索实践,试提出以下观念:
1、让环境“说话”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有一种以幼儿与环境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设置,即区域环境创设,从深层的原因讲,是幼儿的认识发展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推动。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幼儿的这一特性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是受环境制约的。幼儿之所以会好奇好问,首先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其不熟悉、不理解的事物,正是因为周围环境中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幼儿不断地探索发现,其认识才会不断发展、提高。因此,我们应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有效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无声化”的教育。
2、过程重于结果的教育指导
儿童无论是对认识的兴趣,还是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不是也不可能由教师直接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幼儿自由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通过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发展起来。所以,幼儿早期教育应更多地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要太在意学习的结果。同样,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幼儿的活动态度上,放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重视指导中的适机评价而谈化“总结讲评”的形式,同时要把握好过程中的指导,做到不过多干预,指导应留有余地,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
3、计划性和随机性相结合
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与执行可以增强教师对活动制定的目的意识,避免放任自流,从而增强活动功效。然而幼儿是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不断活动的,在自主自由的区域活动中,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和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将指导的计划性和实施随机性相结合,随时掌握教育契机,因势利导。
4、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并非是任意的行为,而是有其内部规则的,包含着积极的约束,规则是行为和活动的准则,要使区域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就需注意规则的建立。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为了制约幼儿由教师制定一条条让孩子遵守的规矩,而是为了创设更宽松的环境,强调教室要运作顺畅,必须让老师和孩子都清楚区域的使用方式,不论是地垫或桌面的使用,轮流的方式或是材料的拿取和操作,甚至如何参与或观看别人操作,都是规则的一部分。教师应注意通过活动规则的建立,使幼儿的活动情况有规范有条理。这种活动规则既包括必要的一般性活动规则,如能自选区域活动,积极愉快活动;使用材料先来后到;用什么拿什么,不用放回原处;不把玩具拿走等等,亦包括各区角的活动规则,如美工区,要求美工活动时要专心、认真,保持安静;使用剪刀注意安全,注意坐姿和用眼卫生;做到会拿会放,并随时清理等。以上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制订,并且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增强幼儿的自主性、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在区域活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个别化随机性特点与集体教学的结构化组织化特点并重在幼儿教育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因此,行之有效的区域活动应结合幼儿园其他形式的教育,与集体教学互补,既重视儿童的自主探究学习,又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使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达到共存和相融,根据两者的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综合地、灵活地加以组合运用。只有如此,方能真正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落实新《纲要》、新理念,使教学得以最优化,建立起适宜于本园特点的园本教育课程。因此,区域活动对我们的幼儿教师提出了高要求的挑战,这也是我园下一阶段将继续努力的目标。
第五篇:数学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游戏导入环节的思考
数学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游戏导入环节的思考
摘 要:数学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导入,有组织、有计划的为数学活动创设丰富宽松可操作平台,精心选择数学区域游戏内容要点,发挥数学区域游戏导入的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学活动,幼儿园区域游戏,导入环节的思考。
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导入环节操作前的一个集体指导环节,教师要重在引导幼儿思考,不能有太多“教”的成分。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游戏即是数学活动的内容,又是数学活动的实施途径。教师应当懂得并充分利用孩子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鼓励孩子通过游戏与数学实践获得知识经验。激发求知欲。
一、数学教学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导入环节的作用
数学活动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幼儿的注意比较容易分散,在数学活动中怎样吸因引和保持幼儿的注意是教师通常都比较关注的问题,适当的导人幼儿区域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促 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适当的导入游戏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进入兴奋状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也给予了幼儿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引导幼儿实践和探索、而且使幼儿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并把实践数与数字化为语言意识之中,促进幼儿智力的提升的同时,增加 对实物的清点的认识,又体验成功的喜悦。由于幼儿与同伴语言上的交流,产生分享、合作,讨论……。在同伴的肯定质疑中、幼儿的思维不断梳理、明析,逐步向正确的数学靠近。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说”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就是在“说”和“做”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的。导入环节的“说”可以为幼儿儿提供一个们集体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幼儿掌屋操作规则,理解数学作用。
二、合理建构区域游戏环境,为数学活动提供可操作平台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曾经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 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数学教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幼儿的数学活动是一种有具体操作规则的思维活动。如何选择操作材料?按照什么方法和顺序进行进行操作?这些都需要教师向幼儿交代。例如;有序的搬椅子习惯—-正确地搬椅子,耐心地等待前一个搬椅子离开,在等待过程中不争前,不拥挤;收放材料的习惯—--每完成一个操作活动,就将操作材料收拾好,既方便后面操作的幼儿,又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三、精心选择数学区域游戏内容,彰显幼儿数学的内涵特征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说”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就是在“说”和“做”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的。例如:在开展数学活动“1”和“许多”时,教师一边示范做送小海豚礼物的动作,一边说:“小海豚”,我送你一个礼物。”在接下来的操作环节“送礼物”中,幼儿也摸仿教师边做边说:“小海豚我送你一个礼物”。这句话既可让幼儿对游戏更有兴趣、又可帮助幼儿理解“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喘?流,通过这扇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习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和求知的火焰。”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为幼儿创设一个他们喜欢的熟悉的游戏情境,可以使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投入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实物分类”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水果商店”的游戏情境,在“参观”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认识了游戏材料,还发现“小刺猬水果店”“的水果摆放得很整齐,变与购买者看清水果的种类,而另一家水果店却不太容易让购买者看清楚。经过比较,大家发现“小刺猬水果店”用了分类的方法,而另一家没有用分类的方法。接着,教师请大家也用分类的方法来帮助另一家水果店重新摆放水果。有了前面游戏情境中的参观和比较经验,幼儿大多很亏自主完成了任务。
四、数学教学活动导入游戏环节发挥作用及实施的要点
教师只有明确导入环节的目的,才能更好地通过导入活动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只需要明确活动内容,围绕重点设计导入活动;其次,教师只需要直接运用简单直观的方式或引导幼儿运用我发现的方式,帮助幼儿明确操作规则,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一种命令,也不是一种答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是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聆听者,专心的记录者„„当幼儿在游戏中遭遇困难的时候,教师用一句提示,一个动作来帮助幼儿发现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幼儿快要放弃的时候给予鼓励、支持、并共同排除困难,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有一次,在建筑区中游戏的几个孩子跑来向我求助,原来他们搭了一条美丽的小河,在河岸两边建起许多楼房,但是就缺一座桥来连接。他们也尝试用最长的积木做桥,但还是长度不够,最终失败。我肯定了孩子们的建构成果,并找来一张长方形的挂历纸,问:“我们以前玩过小纸片站起来的游戏,你们还记得吗?小纸片是怎样站起来的?”“卷成一个圆柱形。”“对折起来倒着放”。„„我点头赞同。这时,一个孩子突然说:“我们也可以用纸折出一座桥来。”“对啊,对啊„„”很多孩子附和起来,我也及时地给孩子一个赞许的大拇指,并鼓励他亲自来折桥。不一会儿,他就用折扇子的方法,整反折出一座小桥来,并连接了小河的两岸。问题就着样解决了,孩子们在把成功的喜悦中继续游戏起来„„
其实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发生,教师只有明确导入环节的目的,才能更好地通过导入活动来开展数学活动。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在日常活动中,从细微处见心意,把数学活动目标从有形化为无形,有机渗透到区域游戏之中,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探索发现、合作互动,成为爱思考并充满自信的孩子。
陇西县幼儿园
白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