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教育提纲
论 文 提 纲一、二、三、发挥园所优势,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英语。注重英语在各项活动中的使用。创设情境环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
1、利用墙面布置。
2、利用走廊布置。
3、利用有招牌作用的各类背景。
4、创设英语角。
5、设置游戏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四、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语言刺激。
第二篇:小红帽幼儿园学前教育专项调研提纲自查报告
石河子小红帽幼儿园专项调研自查
报告
石河子小红帽幼儿园位于石总场北泉镇北泉花园小区,成立于2000年7月,园舍建筑面积320平米,二楼楼顶户外塑胶活动场地250平米。开设大中小共5个班级,拥有教职工12人,其中专职教师7人,园长1人,副园长1人,厨师1人,保安1名,保健医生1名(兼职)。教师用书83本,儿童用书410本。炊事设备一套。园内现有5面攀爬滑梯1架,转车椅1架,木马、拱门、钻圈、跨栏若干,自制玩教具若干,桌椅68套,幼儿小床125架,钢琴、手风琴各1架,办公电脑、打印机各2台,各类办公用品若干。
石河子小红帽幼儿园,在石河子教委、社学办的领导指示下,严格贯彻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关法律,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教育教学目标,全面开展幼儿素质教育,提高幼儿的生活、学习能力为方向,为北泉镇小学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一年级新生,受到校部和家长的好评。
我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按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幼儿园办园水平评估标准(试行)》没有达到要求,本学期我园计划再招聘2名幼儿教师。
在卫生监督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对儿童用餐场地进行规范改造,添置新的用餐器具,严格卫生制度,未发生过一起儿童因用餐引起的中毒等事故,我园一直按照卫生防疫事项工作,晨检、午检和发热快报制度。
这些年来在总场警务区和我园的严格管理,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在安防方面,我园今年新添置一批安防器材,并在上学、放学时坚持实施门卫安防安检措施,使幼儿、家长放心,我幼儿园在做好幼儿启蒙的同时,确保幼儿安全为宗旨,消防、灭火、卫生防疫和各类应急预案,张贴在墙,并实实在在的保障幼儿安全和应急预案的实施。
环境创设与教育教学方面是我园这两年的工作重点,通过参观和观摩市区大园的环境创设和教学公开课,我园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教室主题墙、区角活动、以及自制玩教具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方面我们欠缺教研活动,通过学习我园也开展起来了,公开课的教学上我园确实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多多开展。
我园将继续做好幼儿园的各项管理,让家长放心的把孩子送到我园,实实在在的为社会做事。
第三篇:2009级学前教育专业《学前音乐教学法》自学提纲
《学前音乐教学法》自学提纲
第一章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一)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在开发幼儿大脑右半球活动、增进大脑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能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三)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
1、幼儿天生的好动性可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满足,从中获得快乐。
2、旋律和节拍给幼儿带来轻松和愉快,神情振奋,合拍的动作节省能量的消耗(不必要的过量消耗),在轻松中完成音乐训练,特别是舞蹈训练。同样是舞蹈动作,有音乐旋律相伴和无音乐旋律相伴,效果是不一致的。
3、集体的音乐活动能使幼儿的社会性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
4、音乐活动激发的创造性动作行为更有助于身心的和谐发展。
5、幼儿音乐活动使幼儿获得胜利的喜悦,喜悦的本身就是一种愉快情绪的表现,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
二、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语言与认知的发展
(一)能促进语言发展
(二)能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
(三)能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1、音乐教育能够增强记忆力——越早进行教育,效果越好。
2、音乐还能够帮助记忆,因为拍子、旋律和和声可作为语意内容的携带者。
3、音乐教育对于阅读能力能够产生迁移作用。
(四)能促进想象、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一)能促进情感的发展
(二)促进意志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一)促进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
(二)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1、学前儿童在感受和表现音乐时需要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身体的活动状况,并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身体活动,使自己的身体活动与音乐一致,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活动相互协调一致。
2、学前儿童在理解和享受音乐也需要不断地反省由音乐引起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体验。
3、学前儿童在集体音乐活动中可以获得来自教师、同伴的各种评价,而这些评价都会在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态度的形成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促进社会性发展
(一)促进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二)促进纪律性和责任感的发展
(三)促进民族团结意识与多元化意识的发展
第二节 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能力发展
一、促进歌唱能力发展
1、歌词
2、音域
3、节奏
4、音准
5、呼吸
6、表情
7、独立歌唱
8、合作协调
9、创造性表现
二、促进韵律活动能力发展
1、动作
2、随乐能力的发展
3、合作协调
4、创造性表现
三、促进打击乐器演奏能力的发展
1、乐器操作
2、随乐能力
3、合作协调
4、创造性表现
四、促进音乐欣赏能力发展
1、倾听
2、理解
3、创造性表达
4、音乐趣味倾向
第二章 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特点、途径及教育目标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
学前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是使幼儿逐步学会认识音乐、把握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的过程,而且更是使幼儿逐步学会认识人生、把握人生,养成对人生的积极态度的过程。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
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它的特殊性在于是通过审美感染的过程来塑造完美人格的,所以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审美感染过程。
幼儿园音乐教育主要是一种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中审美感染过程来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与音乐知识技能教育
让幼儿在追求把握感动了他们自己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将其中的知识、技能作为作品活生生的生命的一部分自然地同时把握。首先是作品情感的体验和表达,知识、技能是为了情感的活化和深化而存在的。离开了作品情感的体验和表达,知识、技能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二、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游戏性 内容中的游戏性 形式中的游戏性
1、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
2、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
3、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方法中的游戏性
在使用指示语言来指导和约束幼儿的行动时,教师往往更注意创造一种具有游戏性质的假象情境,以便使幼儿能够自然而然、自觉自愿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发起或终止自己的行动。例用“冻冰棍”的游戏情境和语言使小朋友安静下来。
(二)综合性 形式上的综合性 目的上的综合性
音乐活动既是“娱己”又是“娱人”的。幼儿主要是为了自己直接从与音乐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才参与音乐活动的。
(三)整体性
1、学习对象的整体性
2、学习氛围的整体性
为了确保学习氛围的整体审美性,教师通常会特意创造出某种与作品的内容、意境、情感相协调的环境或氛围,以更好地来帮助幼儿理解、体验、把握和享受作品。例如教师采用“假装”的方法
三、学前音乐教育的途径
(一)教师安排的与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
1.教师安排的音乐活动包括一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性或渗透性的音乐教育活动,也包括教师根据需要临时发起、组织的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活动。(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时间等基本由教师掌握)
2.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包括一切由幼儿主动发起的与音乐有关的活动。(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时间等基本由幼儿掌握)
(二)专门性的与渗透性的音乐活动
1.专门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的音乐教育活动.(提供比较系统的音乐教育,并为幼儿提供机会,对他们在日常音乐活动中获得的音乐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
2.渗透性的音乐活动是指:各种既应用了音乐有并非以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其他教育活动(音乐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与语言.美术.体育等教育活动结合;在早操.进餐.散步.郊游.节日中应用音乐,成为提高幼儿学习效益.生活质量的手段,使音乐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显性的与隐性的音乐教育课程
1、显性的音乐教育课程指一切由教师计划、发起、组织、指导的与音乐有关的教育活动。
2、隐性音乐教育课程泛指一切可受教师直接控制和不可受教师直接控制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或指氛围)对特定教育机构的儿童所产生的影响.
四、学前音乐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包括:
总目标——对幼儿在园3年发展的总体要求 年龄阶段目标——对各年龄班1年发展的总体要求 单元目标——月内或周内所要达到的目标
活动目标——“中心主体活动”时段内所要达到的目标(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总目标
1、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艺术表达能力。
2、发展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能力和进行自我情感调控的能力。
3、发展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积极.独立的个性品质。
4、发展幼儿的守纪.负责.公正,能合作.善交往的良好社会性品质。(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领域目标
1、歌唱活动的领域目标 1)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2)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3)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4)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
2、韵律活动领域的教育目标
幼儿园的韵律活动是幼儿运用身体来进行的一种游戏活动.使幼儿从活动中直接获得快乐是这种活动的第一目的。
1)让幼儿享受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2)发展幼儿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3)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4)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和艺术动语汇
3、打击乐演奏活动领域目标
1)让幼儿享受参与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快乐。2)发展幼儿运用打击乐器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3)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4)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
4、音乐欣赏活动领域目标
1)让幼儿享受参与欣赏音乐活动的快乐。
2)发展幼儿运用各种媒介表达自身音乐感受的能力。3)发展幼儿倾听和感受音乐的习惯和能力。4)让幼儿积累自己的优秀音乐主题或片段。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
1、提出音乐教育活动目标需要全面考虑:(1)音乐教育的总目标(2)本阶段的音乐教育目标
(3)本阶段本班教育工作的问题或重点(4)所选特定音乐教材的教育潜能
(5)提出和撰写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三个原则
2、撰写音乐教育活动目标时需要注意:
(1)必须固定使用幼儿或教师为行为发出的主体,陈述时主语可以不出现;
(2)必须陈述可以看得见的行为,必要时也可以补充说明该行为隶属于哪一类发展总目标;(3)必要时还可以补充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附加条件以及行为反应水平等方面的限定语
3、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
(1)三段式结构: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用于常规音乐课设计)(12)整体课结构:一个音乐、一个舞蹈(用于研究课或交流课设计)
(四)从其他角度影响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结构分析
从音乐实践类型分:歌唱活动、韵律活动、音乐表现活动、乐器演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音乐体验活动 从活动目的的角度分:音乐课(系统音乐学习)、音乐角活动(自由音乐实践)、音乐会(音乐共享)、音乐娱乐活动(音乐交流)
(五)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指导原则
1、有重复、有变化的原则
2、层层深入不断提高的原则
3、动静交替的原则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教学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教育内容
韵律活动是指伴随音乐进行并运用与音乐相协调的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活动。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主要教育内容有:韵律动作及其组合;韵律活动的知识技能和韵律活动的常规等。
一、韵律动作及其组合
(一)韵律动作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采用的韵律动作一般可分为: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基本动作是指儿童在反射动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活动作。如走、跑、跳、摇头、点头、弯腰、曲膝、击掌、招手、抓握等。
模仿动作是指儿童在表现特定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运动状况时所用的身体动作。如鸟飞、鱼游,刮风、下雨,花开、树长等。此外,还包括儿童模仿日常活动的动作(如洗脸、刷牙、拍球、打气等)和模仿成人活动的动作(如锄地、撒种、骑马、打枪、织网、采茶、开飞机、开火车等)。
舞蹈动作是人类在从事舞蹈活动的几千年中,经过多年的演化和进步而积累下来的艺术表演动作。儿童舞蹈动作的学习主要通过模仿:一是在幼儿园中从教师或其他幼儿处习得;二是从社区文化活动的现场或从大众传媒中习得。学前儿童学习的舞蹈动作主要是一些基本舞步。如3~4岁学习小碎步、小跑步;4~5岁学习蹦跳步、垫步、踵趾小跑步、侧点步;5~6岁学习进退步、溜冰步、交替步、跑跳步、跑马步、秧歌十字步等。此外,一些简单的上肢动作,如两臂的摆动和划圈也在学习的范围之内。在学前阶段,很少专门学习臂和手的舞蹈动作,一般幼儿园只在中班安排学习“手腕转动”,在大班安排学习“提压腕”。
(二)韵律动作组合
韵律动作组合指按一首完整音乐的结构组织起来的一组韵律动作。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采用的韵律动作组合一般可分为:身体节奏动作组合;律动模仿动作组合、表演舞、集体舞、自娱舞等。
1、身体节奏动作组合 如:《加沃特舞曲》
2、律动模仿动作组合
律动模仿动作组合中的动作多为模仿动作。这种组合一般也注意动作的组织结构,但更注意对模仿对象的表现。如《小鸟飞》的音乐结构是ABA的,则在设计律动模仿动作组合时也应该是ABA结构的,如小鸟飞,小鸟吃食,小鸟再飞。
3、表演舞组合
表演舞组合中的动作以舞蹈动作为主。这种组合比较讲究动作的组织结构,其中有的含有一定的简单情节。如《小卓玛上学》,有的仅表现一种情绪:如《哈达献给解放军》、《筷子舞》等。
4、集体舞(含邀请舞)组合
集体舞(含邀请舞)组合中的动作以舞蹈动作为主。这种组合比较讲究动作的组织结构,其教育重点在于适应空间变化和人际交流合作。因此,这种组合中的动作一般比较简单,也比较少,同一动作反复进行是比较常见的结构手法。
5、自娱舞组合
自娱舞蹈的重点在于自娱自乐。因此,自娱舞组合在结构类型和结构方式上都比较自由。可以一个人跳,也可以几个人一起跳。舞伴之间的交流配合方式也十分自由和即兴。
以上各种组合及舞蹈,除“表演舞”较适宜大班儿童学习外,其余各种组合及舞蹈均适合各年龄班儿童学习。
二、韵律活动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一)掌握动作的知识和技能
1、身体部位运动的方式。
2、身体部位运动的方向。
3、重心控制。
4、参与运动的各身体部位的配合。
(二)变化动作的知识和技能
1、变化动作的幅度。
2、变化动作的力度。
3、变化动作的节奏
4、变化动作的方向。
5、变化动作的姿态。
(三)组织动作的知识和技能 儿童可以学习的主要知识技能有:
1、按情节内容组织。
2、按身体部位的某种秩序组织。
3、按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规律组织。即音乐相同做相同的动作,音乐不同做不同的动作。
4、按对称的原则组织。
5、按主题动作组织。
(四)使用道具的知识和技能
1、合适的道具。
2、有想象的空间、能发展创造性的道具。
三、韵律活动的常规
(一)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
1、听音乐的信号起立和坐下。
2、听音乐的信号开始活动和结束活动。
3、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活动后不必按原来的座位就坐,而是自己找空位子就坐。
4、活动结束时自己收拾道具和整理场地。
(二)活动进行的常规
1、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2、在没有队形要求的情况下,找比较空的地方活动。
3、在自由移动的情况下,不与他人或场内的障碍物(道具、桌椅等)相撞。
4、在自由结伴的活动中,迅速、安静地在规定时间内寻找、选择和交换舞伴,分组和分配角色。
5、在自由结伴的活动中,热情而有节制地与舞伴交流、合作。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动作
1、托儿所和小班早期儿童应以“基本动作”的学习为主,“模仿动作”的比例可逐步增加。
2、中班阶段的儿童可以学习一些较有难度的“基本动作”,而且这些“基本动作”和音乐节奏、性质、结构等的配合难度也可适当增加。“模仿动作”的比例可进一步提高。同时,另一些难度稍高的基本舞蹈动作在总体学习内容中的比例也应开始逐步提高。
3、大班阶段的儿童应以“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的学习为主,“基本动作”的学习应逐步退居更次要的地位。
4、早期儿童学习的“舞蹈动作”应该主要侧重于富有童趣。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一些具有明显民族文化风格甚至带有异国情调的舞蹈动作也可作为儿童学习的内容。
在为学前儿童选择动作时,还应该从动作难度方面作如下考虑: 1、3~4岁的儿童,小肌肉动作、联合性动作发展得不太好,因此,开始可以选用一些坐着或站着不移动的单纯上肢大肌肉动作,如打鼓、吹喇叭、拍球等。随后,可以逐步学习一些单纯的下肢动作,如踏步、走步、小碎步等。最后,在上述动作均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做移动和不移动的联合动作,如边走边拍手、边走小碎步边学小鸟飞、边踏步走边绕动手臂做开火车的动作等。2、4~6岁的儿童,其控制动作的能力与节奏感都有所发展,因而可以较多地学习移动动作、联合动作和一些小肌肉的、细小的动作,如边走秧歌步边甩动红绸、边走垫步边手腕转动摘果子等。
3、就动作的变化来说,年幼儿童一般比较容易接受连续重复的动作。动作变换一般应在段落之间进行,偶尔也可以在乐句之间进行。随着儿童记忆和反应能力的提高,动作变换可以较多地在乐句之间进行,甚至偶尔也可以在乐句之内进行。
二、音乐
音乐的风格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托儿所阶段,以选择轻松愉快、节奏鲜明、性质较柔和的音乐以及重复性较强(整个幼儿阶段都应相对比较重视音乐中的重复性)的音乐为主,风格上可以比较随意,最好多选经典性的音乐作品。
2、在小班阶段,可注意逐步加大儿童音乐和一般性中国风格音乐的比例,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对这些类型的音乐获得熟悉和喜爱的感觉。
3、在中班阶段,特别是在中班的后期阶段,可有意逐步加入具有明显民族个性的不同中国风格的音乐。
4、在大班阶段,具有明显地域、民族个性的异国风格的音乐以及情绪健康向上、刺激适度的少量成人音乐都可以成为韵律活动音乐的选材对象。
在为学前儿童选择韵律活动的材料时,还要考虑音乐是否适应动作的需要,应注意以下特点:
1、所选的音乐应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鲜明。一方面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学前儿童用动作加以表演。
2、可以为同一种动作选用不同的音乐。3、可以为不同的动作选用同一首乐曲。
4、在实际的韵律活动中,要十分注意:为小年龄儿童选用的音乐,其速度不宜太快,在为3岁左右的儿童伴奏时,还应注意用音乐去跟随儿童的动作;待儿童逐步学会用动作跟随音乐以后,宜先选用中等速度的音乐;只有当儿童控制自己动作的能力逐步增强后,才可以采用稍快、稍慢的速度和速度的逐渐变化。
三、道具
1、所选道具能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且便于使用,不妨碍随乐动作。2、所选道具要便于获得。
3、所选道具要具有审美特点,既不过于粗制滥造,又不过于精致逼真,应有益于引发和丰富儿童的想像与联想。
4、有时,道具作为一个有力的教学手段,应能促进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起到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作用。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韵律活动的导入模式
(一)观察导入的模式
即让儿童在观察具体事物的外部形象或运动状态后,立即用自己的动作创造性地进行表现。
(二)回忆导入的模式
即让儿童在回忆有关具体事物的外部形象或运动状态后,再用自己的动作创造性地进行表现。
(三)基本动作复习或练习导入的模式
即先复习某个熟悉的动作,再自然地学习与原动作有联系的新动作;或直接观察他人的新动作并加以模仿。
1、从复习开始的活动 2、从动作模仿开始的活动
(四)队形复习或学习导入的模式
即先复习某个熟悉的队形,再自然地学习与此有联系的新队形;或直接从感知、理解、学习新队形开始。
1、从复习开始的活动
2、从感知、理解、学习新队形开始的活动
(五)舞谱导入的模式
即利用舞谱帮助幼儿学习舞蹈的方法
(六)动作创编导入的模式
即幼儿即兴创编动作,并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将所编动作组织到音乐中去。
(七)游戏导入的模式
即用游戏的方法来学习动作或队形。
(八)儿歌导入
即教师先带领幼儿朗诵儿歌,随后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探索动作,再逐渐过渡到边念儿歌(或在心中默念儿歌)边随乐做相应的动作,最后过渡到单纯听音乐做动作。
(九)故事导入
即教师先向幼儿讲述故事,随后幼儿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的动作表演。
(十)音乐欣赏导入
即先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较复杂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学习将动作与音乐匹配。
第四章
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活动
一、幼儿节奏乐演奏
幼儿节奏乐就是用特有的节奏乐器,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敲打演奏,教幼儿在数拍子的帮助下在运动神经上去感觉节奏,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节奏感。节奏乐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
通过节奏乐的演奏,使幼儿获得了通过声音表现事物、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通过节奏乐的演奏,可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纪律性和责任感。
(一)幼儿园常用节奏乐器
(二)幼儿节奏乐的配器
幼儿节奏乐的配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选择适当的节奏型以及合适的乐器,为幼儿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设计伴奏的一种活动方式。
1、幼儿节奏乐配器时从对比变化上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强弱拍的对比:声音低、音量大的乐器用于强拍;声音高、音量小的乐器用于弱拍,突出强弱对比,使音乐的脉搏更清晰。
音色的对比:在呼应性或重复性的乐句及不同的乐段中,更换出现不同的乐器,使音乐富有变化和新鲜感。力度的对比:可以通过齐奏与独奏,或音量不同的乐器的个别演奏来表现音乐中音量的大小对比。节奏的对比:除了某种乐器采用某种固定的节奏型以外,也可以根据乐曲中的节奏变化来打击乐器。
2、幼儿节奏乐中常见的节奏型可以有以下几种: 打节拍的强拍 打节拍 打节奏短句
打休止用动作打空拍,帮助掌握休止符和延长拍的节奏。
3、幼儿节奏乐的编配步骤: 熟悉音乐 揣摩、分析
安排节奏型和音色布局 试奏和调整 记谱和转换乐谱
4、幼儿节奏乐配器总谱——变通总谱的设计: 变通总谱是针对简谱和五线谱来讲的,简谱、五线谱的认知方式和过程都比较复杂,会给幼儿增加认知负担,减少幼儿感知音乐的乐趣,同时为便于幼儿形象的记忆音乐,所以在幼儿园现在普遍使用变通总谱,包括动作总谱、图形总谱、语音总谱等三种。
第五章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
一、歌唱活动的教育内容
1、歌曲
歌曲是用音乐的方式演唱出来的一种文学。幼儿既可以演唱成人为幼儿专门创作的歌曲,还可以演唱传统的童谣以及由儿童自己创作或即兴创作的歌谣以及节奏朗诵等。
2、歌唱的表演形式:独唱、齐唱、接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合唱、歌表演等。
3、歌唱的简单知识技能
正确的歌唱姿势、发声方法、正确的演唱技能、自然恰当表达的技能、正确默契的合作技能等。
4、嗓音保护的知识技能
二、歌唱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歌词的选择
1、内容与文字具有童趣并易于记忆和理解。
2、歌词内容应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想象、富于教益。
3、歌词形式与内容应适于用动作来表现。
(二)曲调的选择
1、音域较狭窄
2、节奏较简单
3、旋律较平稳
4、结构较短小工整
5、词曲关系较单纯
(三)歌曲的总体选择
教师所选择的歌曲应是幼儿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及内容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同时注意多选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也不忽视世界各兄弟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作品。
三、新授歌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由动作开始的活动设计
(二)由歌词创编开始的活动设计
(三)由情景表演开始的活动设计
(四)由故事讲述开始的活动设计
(五)由歌词朗诵开始的活动设计
(六)由游戏开始的活动设计
(七)由填充开始的活动设计
(八)由“副歌前置”开始的活动设计
(九)由“无意义音节玩唱”开始的活动设计
(十)由直观形象开始的活动设计
第六章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
什么是音乐欣赏?
欣赏音乐就是通过感知音乐作品中乐音的有规律的运动,听辩出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的不同所构成的音乐表现手段,具体来说,就是辨认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应从培养幼儿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培养对声音的敏感开始。听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第一步和出发点。
一、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容:
(一)、倾听周围环境中的音响
(二)欣赏音乐作品
(三)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技能
二、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材料的选择
音乐欣赏活动的材料包括:音乐作品和音乐欣赏的辅助材料。
1、音乐作品
2、辅助材料:动作材料、语言材料、视觉材料
三、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新授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由完整音乐作品开始的音乐活动设计
2、由作品的某个部分开始的活动设计
3、由某种辅助性材料开始的活动设计
从其他活动(如歌唱、奏乐、韵律活动、音乐游戏)开始的设计 从文学活动开始的设计 从美术活动开始的设计
(二)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一般过程:
1、分析教材
2、教学准备
3、初步欣赏
4、复习、检验音乐欣赏的效果
(三)组织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1、音乐作品必须具有鲜明的基本形象。
2、歌曲的歌词应该生动、形象、便于记忆。器乐曲应该符合作品主题的标题及与作品内容紧密联系的解说;
3、幼儿必须具有与音乐作品内容有关的生活经验及最初步的音乐知识;
4、在幼儿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作一些适当的动作,帮助理解音乐的情绪和内容。
5、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幼儿积累丰富的欣赏音乐的经验,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
第七章
外国儿童音乐教育体系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核心是“体态律动”。这个体系的最终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于视唱练耳的教学改革,后来是构建体态律动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最后是即兴创作教学的引入,从此确立了一个完整的、新的音乐教育体系。
1、视听训练。
首先应该让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使之产生印、象、感觉。再以动作表现音乐,以身体动作作为联系音响与符号的纽带,作为感性通向理性的桥梁。最后通过音乐符号使感性体验转化为理性知识。
2、体态律动。达尔克罗兹进一步探索运动和心理的关系,探索通过体态律动把人的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联系起来。他认为体态律动是刺激大脑的物理手段、身体手段,可以激活学生的神经系统,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对心理刺激作出反应,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位的载体。把节奏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作为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是达尔克罗兹的重要理论和贡献。
体态律动教学是从音乐本身入手,先让学习者聆听音乐,再引导他们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通过身体的运动、表现,使得音乐要素成为了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体态律动教学把人体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能够解释和表现音乐的乐器。通过这件人体乐器展示了音乐的核心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情感,强化了音乐的艺术性质。
3、即兴创作。在完成了一系列身体运动形式的设计和构建了体态律动的理论之后,达尔克罗兹仍然不断地探索着这个教学方法的整体性。他认为,既然学生能够通过身体动作使音乐的情感表现、宣泄出来,也应该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想象,通过情感的和理性的组织,再把它们转换成为音乐。学生既应该学习如何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通过身体的律动变成为可见的画面,也应该学习如何把个人的内心感受转化为可听的画面。达尔克罗兹通过自己即兴作曲的卓越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节奏训练、律动、歌唱、语言节奏、乐器合奏和即兴创作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引导学生体验、探索音乐,开发潜在的音乐能力。
1、语言、动作、舞蹈结合于音乐教学。
奥尔夫所编的《学校音乐教材》大多取材于民谣、民歌、谚语故事、舞蹈、游戏。配合着朗诵、配乐游戏、配乐故事、歌唱、舞蹈、器乐合奏等形式。充分体现了在对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动作、语言、舞蹈、音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行为领域”的原则。以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形式实现对儿童的素质培养,是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
2、节奏感培养
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以没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与动力。在奥尔夫体系的教学中,从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两方面培养儿童的节奏感。
3、器乐合奏
4、即兴的音乐创造活动
三、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2、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
3、以首调唱名体系培养全面的音乐能力
四、国外其它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
1、日本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2、日本田中堇子的彩色音符教学法
第四篇: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课程的改革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调整及整合
首先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础需要。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当从过去狭窄的、需求量较少的幼师教师转移到为幼儿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上来,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为此,我校确立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幼儿教师教学、辅导、创作及幼儿教育研究、管理方面的能力,取得外语证书、计算机证书、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毕业证书五个相关证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充分体现差异教育思想和拓宽就业途径,学生除必修课外,从第三学年起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学习家庭教育学或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也可以同时选修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的定位,是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需求的。
课程设置要遵循基础的原则,使学前专业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白己特点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与机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才能、特长因材施教,使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尽快地服务于社会。实行学分制,提供大量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前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和必修、选修课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情况下提前毕业。此外,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潜力,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在本专业课程学习达到良好或到三年级时,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取得第二学历。
我校课程体系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技能实训课程体系。从2006年到2009年进行了课程内容的调整,有些课程进行了整合。
1.素质教育课程体系。2006年设置的课程由马列、思想品德、大学体育、外语基础、文献检索、普通话、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和声学、素描、透视、色彩、中外美术欣赏、儿童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学、学前数学教育组成,经过修改后2009年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由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就业教育、体育、公共外语、计算机基础、学前卫生学、普通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游戏、学前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现代汉语、基础乐理、音乐欣赏、美术鉴赏、幼儿文学与学前语言教育、中国文化概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等课程组成。
2.能力培养课程体系。2006年设置的课程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儿童简笔画、手工制作、色彩、图案基础、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计算机基础、教师口语。现在修订为主要由素描、色彩、声乐基础、舞蹈基础、图案基础、幼儿舞蹈、即兴伴奏和声学、教师口语、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歌曲与创编、社会心理学、蒙氏幼儿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等课程组成。
3.技能实训课程体系。2006年设置的课程有学前教育教学法、幼儿舞蹈、营养学、即兴伴奏和声学、学前游戏论、音乐欣赏、中外美术欣赏、幼儿歌曲创编、儿童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书法、现代汉语、实习艺术实践等。修订后由钢琴、手风琴、电子琴、视唱练耳、儿童简笔画、幼儿手工制作、硬笔书法、普通话、中国画基本技法、儿童心理咨询、多媒体课件制作、心脑珠算、艺术实践、教育见习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组成。
三、培养措施和特色
为培养独具特色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我校学前专业一方面坚持强调学前艺术教育的特色,在加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设置与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推行“七项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即:一做二说四艺,“一做”是指课件制作,“二说”是指说课与讲故事,“四艺”是指弹、唱、跳、书画;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时力求取得“心理咨询师”或“育婴师”职业资格。
第五篇:学前教育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相关建议
建议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没有具体的措施方案和完成任务。内容必须有实施和可操作性,具体到哪些老师,按照哪些资源,完成哪些任务。任务落实到人,有完成目标。
建议二:基地建设方面,如何实现理论一体化,如何重点营造校内的教学环境,都需要具体方案。弄清楚体系的概念,如何将体系做细,做实。其中,建设内容包括,对外教育、哪些是师资队伍建设、哪些是教师深造,需要具体阐述。
建议三:预期效果方面,提到学生毕业率是
100%,有些言过其实;以及建设专业群,前提是搞清楚何为专业群、建设专业群的目的、还有如何建设专业群。对于重视升学,中专学生对应的高职是什么?升高职和就业?关于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幼师专业证书,开设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执业证和教师证,普通话证书,究竟哪一个更重视,考证依托的依据是?
如:酒泉的学前教育培养整体情况,是否事先做了具体的调查。酒泉周边有几所学前教育的学校?毕业生需求市场是否饱和?文章所有的表格和图都分离,欠妥。精品课的提法,是校级、市级或者省级。
建议四:专业建设基础方面,里面提到其相关条件和人才培养模式,二者表述的是不同的内容。全文整体前面讲到有培养模式,后面又谈构建培养模式,前后有矛盾。院级精品课需改为校级精品课。(原因)
建议五:课程设置方面,职业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成人的成分大于成才的成分。学前教育办学“2+1”,存在很大的缺陷,让未成年人教未成年人,是需要深思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建立在文化课上的,艺术幼师专业,缺少美术专业,后又提到画室。资源库,建设资源库管理中心,是如何?资源库整个体系庞大,全部删除。应用性,能力型人才,共同提出是否合适?提炼出关键词,并做出实质性实施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定位,最完整的是:培养幼儿园的文艺团体,培养一线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出的观点矛盾。没有操作过程,缺乏实质内容。专业建设中,有了岗位能力分析问题,才有后面对应的教学系统。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一定要明确。有多少个专业,就要有多少专业带头人,必须要明确。
补充:学校将建造住宅楼,会有学校自己的幼儿园,解决幼师专业学生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