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过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的重要时期,幼儿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那么如何从身心发展的许多方面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呢?我园在区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开展了幼小衔接的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我们体验到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家长、社区、小学和幼儿园一起创设的一种互动的协作。因此,我们找准切入点,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将衔接活动纳入幼儿一日生活中,加重衔接的课程内容
为了保障幼小衔接的科学、有序,在课程管理上我们进行了相应的局部调整与加强,加重衔接的课程内容,明确幼小衔接的目标与任务,促进衔接工作的系列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1、作息时间逐渐向小学靠拢,减缓幼小衔接坡度 为了使幼儿能适应小学的作息制度,我们适当调整课程安排,一日活动作息时间,增加学习活动时间比例,适度减少游戏、生活活动时间。
一是延长集体活动时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25-30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40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我们将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幼儿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做好准备。二是增加集体活动的次数
在幼儿园,幼儿的主导活动是玩,常常做游戏,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上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他们的心理发展起了重大变化,学习成了最适合他们发展特点的活动。小学每天要安排5-6节课,而幼儿园每天的集体教学1-2节。为了减缓坡度,我们合理增加集体活动次数,5月份开始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周10次;6月份每天上午2次,下午1次,每周1 5次。
三是设置课间十分钟活动
在大班下学期,我们在集体活动之间增加了课间十分钟,变整段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分散的课间休息,并引导幼儿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比如课间要先解决入厕、喝水等问题,然后可以玩一些安静的游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总结出合理调整课间活动量和活动内容的方法,引入多种徒手游戏帮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尝试无玩具课间活动。
四是缩短午睡时间
在幼儿园中,采取全园幼儿同时午睡,大班幼儿提前起。在时间上逐步减少,5月份每天减少15~30分钟;6月份每天减少30-45分钟。
2、课程的内容以培养适应能力为重点,缩短幼小衔接距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年级新生不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原因,不是孩子入学前在知识准备方面做得不好,而是在入学态度、情感反应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缺少准备,造成了他们入学的障碍。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我们着重于幼儿学习兴趣、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一是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加强幼儿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坚持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通过 “我的小书包”等主题活动加强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开展区域活动“理理小书包”“削铅笔” 以及其他日常生活活动等,使幼儿熟悉和了解了如何爱护和正确使用学习用品,逐步习惯独立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用品。
二是加强规则,完成适当任务。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树立和养成规则意识。如:上下楼梯靠右行;回答问题要举手;别人发言不打断等习惯。同时在一日生活中我们也模仿小学生课间生活,如设置提示铃声。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提早适应小学的活动常规,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另外,我们通过让幼儿担当值日生、小组长和小小传令兵等工作让幼儿尝试做一些简单的任务,不但加强了任务意识,又能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三是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在我园,特别是大班坚持开展了阅读活动,通过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直接、有力地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二、以密切家园合作为载体,搭建幼小衔接平台
在幼小衔接的教育过程中,家长的“衔接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家长的参与作为改善教育、提高质量的一项重要策略,保持与家长经常性的开展双向沟通与配合,使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准备,而且更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以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定期组织体验式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为家长答疑,解决家长困惑问题。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家园有效的互动,为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奠定了基础。
三、以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互动为主渠道,激发幼儿入学的情感
幼小衔接的教育,只有通过幼儿园和小学的合作与互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萌发幼儿入小学的愿望。每年大班都组织孩子参观小学,让孩子们带着各种问题,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认一认、坐一坐、比一比、学一学、问一问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充分感知和体验,不断丰富经验,从而让幼儿加深对小学的整体印象。我园教师还利用毕业生的资源,请他们给弟弟妹妹讲一讲小学的学习生活和小学生的故事,让幼儿获得更多的信息。小学、幼儿园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要做到对接并非易事。虽然我们在幼小衔接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还将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力求有更大的突破,让我们的孩子们都能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
第二篇: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幼小衔接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苏莲琴 来源:上海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上传时间:2010-09-27 19:22:38 关键词:幼小衔接,课程,实践,思考
幼小衔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为此,上海市教委陆续出台《上海市幼儿园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与《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等文件,为幼儿园和小学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幼小衔接活动的三个目标:1.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3.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为落实市教委指导意见,有效减缓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我区启动了“区校联动、小幼结对”的市级课题,对两个学段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实现有效对接给予关注和重视,并聚焦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以点带面、幼小联动,以此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启动调研,了解现状
课题启动之初,我们开展了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明白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强烈的衔接愿望,但长期以来,两个学段各自为政、各行其道,缺乏沟通和交流,缺少实实在在的对接.教育重复或互相脱节的现象较多,甚至还有诸多衔接盲区。
二、统筹思考,寻找对接策略
我们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觉得小学和幼儿园进行真正的沟通和了解是关键,它有利于从宏观层面上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1.互访课堂、互动教研。小学和幼儿园敞开大门,我们和小学教研员、教师一起走进小学和幼儿园,进入课堂,了解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园大班教师都教些什么,是怎么教的,孩子的学情又是怎样的,内容是否衔接,教学方法的差异大不大。在随后的教研中,大家放开思想、畅所欲言。如关于坐姿问题,小学一年级教师强调课堂规范,要求学生“坐如钟”,稍有偏差即提醒,对此小学教研员是认同的。而我们则认为,孩子持某种姿势时间过长会产生疲劳,因此教师对孩子适当调整姿势应给予理解。又如用笔问题,小学一年级教师强调书簿整洁,要求学生用2H铅笔写字。而我们则认为孩子手腕乏力,用HB铅笔写字不仅能减轻手腕疲劳,而且有助于正确握笔姿势的形成。再如课间奔跑问题,我们和小学教研员、教师一致认为不能“堵截”而应“疏导”,因为奔跑是孩子体能释放和宣泄的途径,关键是要让孩子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奔跑,哪些地方不可以,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一些适宜的游戏内容和方法。此外,小学教师在赞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的同时,建议幼儿园教师更有智慧地设计和组织游戏。这种争论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它不仅使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更使我们彼此了解了对方,更为可贵的是它促使我们一起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努力寻找适宜的方法。
2.区校(园)联动、共拟方案。幼小衔接工作应成为学校、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在幼儿园“入学预备期”的研究刚起步时,我们就成立了研究小组,仔细研读、理解市教委指导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基层园的互动,出台了《杨浦区幼儿园“入学预备期”活动实施方案》,对作息安排、课程要求、衔接评价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从而在区域层面整体、有序地推进衔接工作。
第一,作息时间。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满足幼儿运动和游戏的需要,体现动静交替的原则,保证自由活动、自主选择活动的机会,在此基础上积累丰富的多样化的活动体验。
●强调准时来园:我们要求大班幼儿每天早上8:15之前来园,不迟到。
●调整午睡时间:5月份每天减少15~30分钟;6月份每天减少30-45分钟。
●设置课间十分钟:变整段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分散的课间休息,即在集体活动之间增加课间十分钟,并开发十分钟游戏内容。
●增加集体活动次数(见后)。
第二,课程安排。
确立大课程意识,坚持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思想,综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效应。
●显性课程
①课程内容
放大新课程中的相关主题。如将“我要上学了”设计为“我要毕业了”“我眼中的小学”“我喜欢的课堂”“我的小书包”四大主题模块,提供相关内容及活动方案。这些内容都上传到网上让教师共享,为教师有效实施衔接活动创造条件。
拓展集体活动的内容。为了不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我们建议幼儿园多增加体育活动、歌舞活动、智力游戏、阅读活动等。
②课时安排
合理增加集体活动次数,体现坡度:大班第二学期从3月份开始每周增加2~3次,即隔天增加1次,每周共7~8次;5月份开始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周10次;6月份每天上午2次,下午1次,每周1 5次。一次集体活动一般在30分钟之内。
●隐性课程
创设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影响。如创设“我的活动我安排”“天天来园不迟到”“我是值日生”等墙面布置内容,变全班统一规划安排的环境为个体包干管理的环境等,使环境成为幼儿自我安排、自我展示、自我激励的园地。此外,结合日常生活经常给幼儿布置一些小任务,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强化任务与规则意识。
第三,衔接评价。
以幼小衔接目标为依据,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等核心要素作为评价内容。大班幼儿成长档案中增加“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和内容,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运用活动即时评价、阶段小结评价、亲子合作评价等方式,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
区里出台的幼儿园“入学预备期”活动实施方案只是一种导向,我们期望以此引发大家的思考,倡导各幼儿园结合园情整体规划,实施方案。在这方面,研究小组里的幼儿园率先行动,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富有园本特色的实施方案。如同样是缩短午睡时间,有的是全园幼儿同时睡,大班幼儿提前起;有的是大班幼儿延迟睡,全园幼儿同时起。有的幼儿园结合课程特色,对区里的主题模块进行了部分调整。有的充分利用教师个人优势实行走班教学,受到幼儿欢迎。也有的实行暑期亲子评价,注入新要求,如连续用眼不超过30分钟,坚持运动,早起早睡,有规律地生活等。
小学、幼儿园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要做到对接并非易事。学科教育和综合教育两种不同的课程模式使衔接工作更显困难,但我们力求有所突破。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将聚焦小学一年级的综合活动,在内容、要求、方法上寻求突破。当然,我们深知这只是有形的、表层的对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的对接,我们将继续探索。
第三篇:幼小衔接的思考
幼小期衔接的思考
多年的幼儿园工作,让我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家长,也听到了来自不同家庭的声音:“我家宝宝三岁了,会背30多首古诗呢,就是不会自己吃饭上厕所,你们老师能管吗?”“我把孩子送到这来是学习的,不是来玩的,你们这教拼音写字和百以内加减法吗?”面对越来越多的这样要求我不禁愕然:一个已经三岁的孩子,连人的生存本能都不会,却急着先学古诗,有必要吗?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习拼音写字和百以内加减法,那上小学学什么呢?
起初我们质疑,是我们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出了问题?于是,我们组织幼儿毕业前到小学参观,体验小学课堂,观看课间活动,以减少幼儿上学的心理恐惧,萌发上学的愿望。但却并没有得到家长的多大认可,他们更需要的是小学一年级知识的储备!于是,公办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开始慢慢的流失进入到私立幼儿园的学前班。渐渐地,作为农村或者没有幼儿园地区孩子们入学前一年集中教育而开设的学前班,竟成了城内幼儿园三年教育后必上的数学语文“提高班”。于是,三年的幼儿园学前教育被硬生生的挤成了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四年,无论是公办、私立,乃至省级教育示范性幼儿园,几乎无一敢例外!为什么?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啊!一个连生存都有危机的群体是不可能有话语权和决定权的。于是幼儿园成了单纯的服务性行业,被动的随着市场、家长需求的指挥棒走,幼儿教育机构也就失去了他本该有的教育的社会导向职能。
也许您觉得存在即有一定道理,幼儿教育应该有一定的包容性。那么好,我们来看看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包容。首先,来看看我们的教育职能。幼儿阶段的教育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在幼儿期完整、健康的体验自身生长的步伐,充分调动幼儿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身心的塑造成型,完成人生第一个阶段的成熟期。这样,幼儿才能以同样的信心、力量和学习动机走向小学、中学,承担起下一时期的各种考验。这一过程中,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完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品德习惯养成、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等。但是,“课本”和“课堂”并不能让幼儿习得这些,唯有游戏。对幼儿来说,游戏并不是一种消遣,而是他对自身所认知的世界的一种模仿和再现,是由认知转化成行为的重要学习过程。与青少年的学习不同的是,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动力是来自幼儿内部的。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主动的,愉快的,有选择的,充满想象和创造力的。他们往往通过检讨家长和伙伴的态度与价值观,来塑造自身,渐进的由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这是一个惊人的羽化过程!蕴含着想象、创造、批判、认同、沉淀、内化等等复杂的思维,而这个过程及成果,又成为可以利用的“营养素”用以提供未来生命的生长。缺少了这一重要的学习过程,人格就因缺少了“营养” 而变得不完整。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在幼儿期的游戏中是“从众”还是“倡导者”,很大程度决定了他日后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定位。因此,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就如同学习之于学生,工作之于成人。所以,幼儿期的教育,并不是狭义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让幼儿用自己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获得比知识和技能更为广义的成长,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如果人生非要有起跑线,那么幼儿期充其量只是运动员的“备战期”,合理的营养,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当的训练甚至战略战术谋划等缺一不可,只有成功备战,方能从容起跑。
再看看我们的师资。幼儿园教师必须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而持有这类资格证的教师都没有接受过小学教育教法培训,也就是说,教幼儿汉字和拼音等,我们不是内行。全市几乎没有几家幼儿园的学前班教师持有小学数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公办幼儿园尚且如此,更何况私立幼儿园呢?然而知识的传授是容不得半点错误的,否则就是误人子弟!那么,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如何能够接受幼儿园里实施不正规的小学教育呢?
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了解幼儿守恒的形成。将两组数目都为5的棋子一组摆成紧密的一排,另一组摆成有间隙疏松的一排,问一群三岁的孩子:哪组棋子多?还是一样多?孩子们无一例外的告诉我:摆放疏松的一组更多。于是我引导他们手口一致一一对应点数,说出总数。目的让他们知道都是5个,暗示一样多。第二次我又将其中的一组摆成紧密的一排,另一组摆成大一点的圆圈,继续提问:哪组多?还是一样多?孩子又无一例外的告诉我:圆圈的一组多。我又让她们逐一点数…。如此这样,进行了五次,结果全部以失败告终。一年后,仍然是这群孩子,在丝毫不加训练的情况下,我再次试验,结果我惊奇地发现:无论我怎样摆放棋子,或是增加棋子的数量、变换棋子的颜色、形状,他们都会经过点数后理性的告诉我:一样多。就这么神奇!幼儿的思维经过一年的自然生长发育,已经突破直觉的限制向多维度发展,“守恒”悄然形成!可见,幼儿思维的发展是依托于特定的生长时期的,即便是教育也不可能违背其生长规律!
既然幼儿身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那么,处于学龄前期的幼儿当然不是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小学仅用一个月时间就过关的汉语拼音学习,在幼儿园要整整学习、巩固、练习一个学期,而真正达标的竟远不到八成。我们可以不去计较孩子牺牲半年的探索游戏时间,去完成未来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搞定的知识值不值得;也先不追究重复的知识学习对幼儿的脑发育是否是一种禁锢;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见大多数孩子存在着学习困难!他们正在渐渐地对学习失去兴趣!他们中不乏压力的逃避者,不再自信,不积极,咬指甲,甚至开始降低对自己评价,无法悦纳自己!难道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厌恶学习吗?教育只有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拔苗”焉能“助长”!教育若真想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就必须真正了解每一名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们有多少幼儿教育机构具备这样的能力呢?因此,我不相信这样的状态下能成长出更多的精英!更担心这种以爱的名誉存在的非理性教育,正成为幼儿成长的隐形杀手!
所以,在幼儿园阶段提前进行小学知识学习,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里,选择错误的人,在做错误的事情!这种“提前开始的学习”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差距有多大,教育的浪费就有多大,应该减负的空间也就有多大!所以,请关注一下幼儿的成长环境吧!请还给孩子一个正常、快乐的童年吧!请还给幼儿教育一片纯净的天空吧!……
我的呐喊近似于祈求。为了孩子们那一双双期盼的双眼,也为了那弱小的生命对我柔软的依恋。如果可以,老师的呐喊要为你在成人的世界里拨开一丝缝隙。亲爱的孩子,当清风吹过,你一定要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勇敢,飞出缝隙,奔向自由的天空,拥抱阳光煦暖!如果可以,亲爱的孩子,你一定要坚强的面对风雨,执着的生长在自己选择的土地,坚守心中的梦想,努力去绽放属于自己的奇迹!如果可以,亲爱的孩子,你要学会拒绝被复制,做独一无二的自己,要永远相信你解读世界的一百种语言,绝不是可笑的童言无忌,那正是世界前进的源源动力!
第四篇:幼小衔接工作
皮亚杰(J.Piaget)是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构造理论,强调了认知结构在认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关于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幼儿为中心,强调幼儿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幼儿,而是由幼儿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幼儿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在农村家长的观念中,幼小衔接的关键是知识的准备,家长总希望老师多教授一些一年级的知识,这种“填鸭式”知识灌输的落后观念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设置了障碍,由此,从家长和幼儿入手,做好农村幼小衔接工作。我们的做法是:
一、创设良好环境,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1、创设物质环境
在家中创设一种适合孩子学习的条件,让孩子顺利的完成角色的转换。让每位家长都为孩子准备一张小书桌作为孩子固定的学习场所,由幼儿自己设计物品的摆放。这样就给幼儿一个自主的小天地,为入学后独立自主进行活动提供了前提。
2、创设精神环境
农村儿童的主动性差,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幼儿主动性的形成,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让家长在家中注意挖掘孩子的优点,及时肯定鼓励幼儿的良好表现,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另外,利用幼儿园的宣传栏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意义,营造出幼小衔接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成为幼儿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动机。幼儿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幼儿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成人应当注意为幼儿提供一定的辅导。
1、以“小闹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教师引导家长在家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作息时间,让小闹钟做幼儿的“定时伙伴”,提高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任务意识及时间观念,为幼小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幼儿园开展“小主人”活动
几个孩子共同在一起学习和游戏,幼儿自己做主开展什么活动和怎么开展。这种活动,打破了孩子封闭式的空间模式,创造了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老师通过几个孩子活动的观察照顾,更能有效地鉴别孩子存在的不足,加强知道学习。
三、建立鼓励制度,保证长效发展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幼儿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幼儿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为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一致性、连惯性,我们组织开展以下活动:
定期组织“我长大了”“我是小学生”比赛活动
对比赛中的表现突出的小朋友我们会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鼓励活动的开展,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农村幼小衔接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综上所述,幼儿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幼儿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以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从家长和幼儿入手,对农村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但实现从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转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怎样充分发挥幼儿的建构知识能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索。
第五篇:关于英语幼小衔接的思考
关于英语幼小衔接的思考
中文摘要:本文对幼小衔接中的英语教育如何在课程与教学中,更好的适应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实现良好的英语启蒙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做了尝试性的探讨,以期发现英语教育的幼小衔接中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关键词: 幼小衔接、学习与生活适应、课程与教学
一、引言
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信、传真、资讯、以及欧洲二分之一的商业活动都以英语来处理,英语的使用在人际交流以及国际化的趋势下变得愈发重要,英语为公认国际语言,在全球化的国际趋势下,许多非英语国家在小学阶段,甚至在学前阶段都增设了“英语教学”课程,由此可见在国际上对英语学习的注重。而在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开展儿童英语教育,如何开展儿童英语教育也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部分双语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广州,深圳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已经接受了一个阶段的幼儿园的英语教育,而在小学一年级,孩子要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模式转向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小学学习模式。孩子要对小学的四○分钟的课堂教育教学要有一个逐步的适应过程,这就产生了我们的英语教育的幼小衔接[1]问题。
目前国内的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一、二年级;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三、四年级;第三阶段为五、六年级。英语教育的幼小衔接阶段主要指的是小学一二年级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一生英语学习基础和兴趣的启蒙时期,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各方面的具有极大的影响。
幼儿园阶段的英语教育英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小学英语教育才可以算是比较系统的正式的英语教育的开始。就目前的语言教育发展状况开说,英语教育的幼小衔接是一个崭新的探究领域,本文希望通过对幼小衔结英语课程理念进行梳理,以期总结出一些英语幼小衔接的基本理念,基本的规律和实践方法。
二、理解当前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国家中小学英语课程标注指出,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要求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方法,增进学生对本国与外国文化习俗之认识等英语科三项课程目标。
国家中小学英语课程标一级标准中进一步指出,小学一级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在没有考试压力之下,比较接近沟通教学的理想条件,接受英语启蒙教育,培养了对英语的基本语感以及使用英语的兴趣。此课程目标强调对儿童进行情感、兴趣、社会、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相互渗透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儿童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因为儿童时期正值身体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情绪与人格的基础发展阶段,唯有促进儿童在各方面的发展,才是我们儿童教育的根本,我们的国家英语课程理念也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而目前的小学低英语课程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新课程教学理念设定了关于数字、颜色、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家庭、学校、朋友、文体等一些生动活泼的单元,把环境教育和生活教育鲜活的融入到课文设计中,目的是改变传统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倾向,同时适应以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英语教育的幼小衔接阶段依然属于英语启蒙阶段,如果不能实现良好的英语教育的幼小衔接,这严重地损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产生不热爱英语学习或是厌学的情绪,其造不利影响将是终身的。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课时数有限,尤其在低年级阶段,广州地区平均水平以每周两小时为主,因此课程内容以浅显易学为原则。透过主题、沟通功能、及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儿
童对外语符号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和运用的动机。这可以说是英语幼小衔接的最核心目的。作为把英语学习作为外语学习的我国而言,缺乏语言环境,学生不容易在课后获得英语表达的机会,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英语教育的幼小衔接呢?
三、应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来设计英语课程
低年级儿童在学习心理上的思考能力,强调直觉感知,逐渐学会注意更多事务不同方面的线索,透过具体事物引起记忆,想象,思考、推理与判断,并且逐步发展出保留概念。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但任何的语言符号都具有概括性特点,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都需用直观性来解决这一对矛盾。使言语符号形象化,既有助于儿童对外语的理解和记忆。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学习外语,应经常采用各种游戏活动,让儿童在动手、动口等活动中感受外语,运用外语。寓外语教育于游戏中,让儿童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变枯燥的学“语言符号”,为玩“声音游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在注意力的发展上,低年级儿童易受外在环境的改变影响而分心,直接表现为好奇的外显反映,因此注意力集中的水准较低,亦不适合长时间又缺乏变化的课程与教学。低年级儿童注意力分配也较差,更不适宜同时学习过多的活动与事物。由于儿童得注意力不及成人,在儿童英语教学上需要更多元的活动来引导。但活动背景和场景不要设计得过于复杂和具有刺激性,以免偏离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同时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一些事情的兴趣不能持久,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会使小学生兴趣索然,教师应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法、视听法、结构法、功能法、全身反应法、沉浸法等,创设情景,促进相互交流。低年级儿童逐步了解可逆、互补、同一等特性,甚至能依照事物的不同特质加以分类,以掌握不同种类间的关系。我们在设计英语情境和英语问题的时候应该充分思考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感受英语情境和回答英语问题的同时,这些思考能力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语言学习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等。就像人生经历一样,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有成功的学习经验将有助于学习者往后的学习,反之不断失败的经验,会学习者产生习得无助感,会呈现较为负向的学习情绪。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进步,渴望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教师要善于从他们的语言学习经历中发现闪光点,给予他们及时而明晰的反馈和期望,有效地运用表扬和鼓励。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的进步都要加倍地珍惜和呵护。当学生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时,内心会萌发出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和进而对成功的追求就可转化为学习动机,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成就动机”。
四、应从语言学习的特点来设计英语教学
从语言学习特殊角度来说,我们要注意培养语言表达基本能力培养。在一二年级的幼小衔接阶段,根据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而言,语言理解力、声音模仿力是此阶段英语教育的重点。同时这两者也是英语语音意识的形成的关键。
为了促进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培育下列能力:首先,要注意培养听觉性注意力和辨音能力。第二,培养听觉性短时记忆能力。直接发展短时记忆力是困难的。要有意识地使之形成注意的态势,并反复地听。第三,培育表象能力。培养表象能力,就是使他们对事物的种种经验的丰富性及其能动性系统化。通过游戏、模仿、有目的的计划的活动,促进事物与动作的替代,这样就可以拓展有意义的世界。第四,培育复杂的概念和理解力。可以让儿童借助绘画和实际动作去深化经验。并使经验概念化。
而作为声音模仿力的英语教育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培养声音模仿力。为了提高整个模仿性,可以从边击掌边唱歌开始向口型模仿过渡。第二,培养想起词语的能力。当儿童理解了却难以表达的时候,教师可以显示出想了解的态度,询问他“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之类。第三,培养表达的意欲的培养和保持。尽可能的让儿童有开口表达的机会,有开口表达的成功感,要注意对儿童及时进行鼓励和赞扬。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表现欲强,当一听到一个英语单词时或是一个句子的时候,就急于模仿,往往是还没有听清楚就脱口而出。听清才能说好,因此低年级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且注意要适当的重复,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捕捉单词和句子的信息。
在儿童语言发展中,听音与发音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恰当的语言输入是制约儿童学习英语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的运用全英语进行教学,培养英语学习的氛围。有研究表明,儿童的语言的输出量是和语言的输入量相关的。教学起点应是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 不能盲目拔高;课堂容量也应适度, 容量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输入语言信息要具有合理性、针对性。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最佳语言输入的重要特征之一。Krashen用“i+1”来表示可理解的输入,即比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略高的语言信息。这种输入既可以保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因其具有学习者所不了解的语言内容而具有学习的价值。如果语言输入大大超出了学习者理解水平,如包含过多的语法现象或生词密度过高,学习者将难以有效地建构各种信息之间及其与先前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多媒体学习环境尽管可以提供较为丰富、形象的语言输入,但并不能保证所有的语言输入都是可理解的。TPR 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之前,先培养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不像其它教学方法那样要求学生即刻进行口头表达,TPR比较适合对初学者进行语言教学。
最后,在课堂教学方面,切忌只是单纯作为英语教学来对待,目标多为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多少英语单词和句子。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兴趣儿童学习动力的源泉,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仍具学前期的特性,他们仍需要在能用自然的、自主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儿童的语言是在生活中自然获得的,生活是他们学习语言的丰富源泉,生活为儿童提供了大量语言交往的素材和机会,能使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同时语言具有语言自身的特点,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因而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而言依然要强调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
五、应确保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确保有效衔接
优秀的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师是良好的课堂教学的保证。一个优秀的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第一,英语发音正确、规范,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流利;第二,有能力用英语组织儿童一日生活中的大部分环节;第三,组织英语活动时使用的英语应当是儿童化且符合英语文化特点的;第四,应当善于使用非语言符号和体态语与儿童交流和互动。
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因而我们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教学不仅是教,良好的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也是英语教学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在教室的布置上应该尽可能的符合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在专门的英语学习室进行学习。在教师布置上要多下功夫,多用图文相配的图片来装饰教室,让学生们能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英语的字母表达,培养学生的书写意识。同时教室的布置要适合活动教学的要求,应可任意变化室内的桌椅空间与布置,同时应重视学习角的自由操作与练习,可以有配合主题单元可以随时更换情景与学习区,儿童可依照兴趣自行操作,作品可以陈列分享。改革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地选择运用及改编外,还可以从一些优秀儿童读物、儿童杂志、儿童教育网上选取儿童喜爱的、能为我们所用的内容,充实语言教育,给语言教材输人新鲜的血液。我们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使之在英语学习和习得过程中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在活动中教学,使之在探究中发展,体现其“从学到用”的价值。同时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课堂气氛。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传口令、接力赛、有奖竞猜、各种表演、绘画、歌谣、绕口令、大书的讲述等。
学习评价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给了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节教学方法的机会,也让学生能随时了解自己课内课外的学习表现,对教与学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记录学生档案袋就是再现学生学习行为的最佳方式。对幼小学生而言,使用简单回答的问题的质问或是漫画所构成的自评表为宜。学生在小学最初学习英语时其的语言水准都很低。在考虑学生认知水准可编制适当的教学内容。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准,需要多方面考虑。我们在评价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时,可以评价其思考与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在世界的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沟通意愿,并以帮助其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在实际的授课提示不同的教学情景与多种游戏,并提供多种问题引导学生
解决,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
在幼小衔接的前期阶段,由于孩子刚上小学,为了使孩子在心理上不要有太大的反弹与不适,可以采取 游戏化的“闯关评价”。教师对于在英语课堂表现良好的儿童,除了用代币制奖励之外,也应该对孩子进行口头赞美或是用肢体语言进行赞美,或是以体态语对学生进行抚头,拥抱等不同的表示赞赏的动作。适度以个别或是团体竞赛的方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父母分享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方面,更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增加亲子之间的信任与互动。
教师应尽最大可能的要求每个孩子都能够开口说英语,小学一年级教师普遍认为大部份新生皆已在学前阶段学习过英语,因而进度加快速度,使得部分胆小和害羞和语言智能发展欠缺的孩子失去了表达的机会和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儿童终生的语言发展也将深受其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表达英语的机会,运用其中发展中的说话技巧来进行交谈,不断的发问、讨论于对谈,充实歌唱或是小诗中所具有的韵律和节奏感的预演活动能够充分享受到表达的兴趣与快乐。另外,要注意一些衔接策略的运用。小学一年级新生因为学前教育的差异,英语程度参差不齐,造成班上有的孩子可能已经学会了基本的26个字母的发音,和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但是有的孩子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此时可以和其它班级的老师协同将学生依程度分到不同的班级学习,在掌握到一定程度上再回到原班学习。
六、应充分实现家长,学校,教师、学生四方面的良性互动
在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国家里,英语学习环境并不佳,学生在学校上完英语课,回到家还是无法提供练习,这样的学习环境对孩童的帮助是有限的。在相当大程度上,英语学习在幼小衔接阶段仍然属于教室用语,学生离开教室后很少有机会练习和运用,我们应该社区和学校业余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英语表达的机会,当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使用英语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效。
认为儿童刚进入一年级就读,面临崭新的学习阶段,父母在入学前,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设教育,提供适切的辅导,布置良好的学习环境,入学后要协助孩子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幼小的督导孩子学习,配合学校措施做好亲师沟通,方能为以后学习历程做好稳固的基础。家长要做语言教育的有心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长辈,是孩子的玩伴。家庭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有利因素,不断强化家庭中语言教育的作用。父母亲在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给与正向鼓励,以及为孩子提供适合的英语图书以及DVD,让孩子得到足够的自我学习资源,同时使孩子在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得到正向的态度。家长每天花上一定的时间和和孩子一起共同阅读或是一起玩英语电脑游戏,或是一起编写英文图书都是创造家庭英语学习氛围的好方法。
教师要从发展心理学的社会、情绪、语言学习观点,提供给家长有关孩子此阶段英语语言学习的阶段性特征,改变部分家长的错误观念,协助为孩子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出发,改变家长对幼小衔接阶段英语教育的偏颇,强化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与小朋友和家长透过电话联系,或做面对面访谈,分享小朋友的学习状况,和在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同时帮助他们了解学校老师会相关要求及期待。建立家长信息档案,对于那些家长不能辅导自己孩子英语的家庭的孩子建立特别档案,给予特别的关注。
学校要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符合小学低年级语言难度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由参加。比如说学校可利用兴趣活动时间或是课外活动时间安排英语老师参与教学,每星期一至二次,和儿童在自然的情境下作互动,为有意愿的儿童说英语故事,以简单的英语适时和儿童聊天、互动; 利用早上入学、午睡、餐点及放学时间,播放英语小诗与歌谣之录音带或老师曾讲过、孩子喜欢的有声英语故事书;又或是利用小学生资源,开展混龄教育。此方法可将学生分组,每组由不同英语程度的学生组成,安排活动强化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鼓励每位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辅导教师则必须随时注意学生间的互动,使程度好的学生能乐于指导程度较落后的同学,而程度较差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学习历程。此种方式除了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助人的习性外,更能透过同学之间互动,养成合作互助的习惯,并解程度落差的问题,保持整个学习团队较高的学习动机。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网络在语言学习上的发展空间还是相当可观的。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英语信息,并且可以和同龄的孩子互动学习,另外通过BBS和博客等信息交流平台,教师、家长及学生可以互相交换关于英语学习的问与答。这些都是把英语教育延伸到校外,延伸到家庭的有益的办法。
英语幼小衔接是一个崭新的探究领域,要进行长期的探索研究。但是只要我们相信,只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从情感、兴趣、社会、能力的培养的多维度去发掘课本内容,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语言学习的天赋,多与家长、社区相互合作,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再加上我们小学低年级教师的不断探索,我们的英语幼小衔接定能结出硕果。
老狼老狼几点了?Old wolf old wolf what’s the time?
通过绘画,制作形式来表现英语绘画作品
The wolf is coming....Pass the flowerLondon bridgeskip to my Lou
拼动物游戏 用自然拼音字母操教小孩子学会简单的拼读,多做读的练习,多做图片和字母配对的练习,适当的要求他们写
1.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不同的水果或其他(简单一点,如数字1,就是one)然后同学甲说:“XXX(某个同学代表的事物,如one,one,one,o-n-e单词要拼出来)”被叫到的同学甲(one)就要说下一个人的代表事物。依此类推!
2.准备一个袋子和一些单词卡,把那些单词卡放进袋子里,同学们抽到那个就读,同样也要拼出来!
给你一个建议,你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组,答对的同学就加ta组的分,最后哪组最多分就奖小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