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五篇)

时间:2019-05-12 17:5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第一篇:论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论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摘要]:幼儿正处在创造力的启蒙时期,教师应更新观念、重视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最具综合性的活动。通过游戏能让幼儿有真正的 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是一种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通 过色游戏活动,幼儿从中能获得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创造力。充分发挥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 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开展角色游戏中要以遵循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来体现幼儿 教育中的主体性,从而来实现幼儿教育的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育主体性角色游戏

在知识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时代,这种整体素质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可以说,主体性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角色游戏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和想象,幼儿再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和创造自身的生活,其实现了幼儿、教师、材料三向交流的可能性,为实现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创造了自己学习的物质条件和形式,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一.角色游戏在幼儿主体性教育中的作用

(一)角色游戏能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让幼儿主动去学习

能动性是构成主体性的根本特征,人的能动性是和动物消极适应环境的被动性相对而言。能动性表现在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改革客体,人是主观能动的,幼儿也不例外。能动性强的幼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作出积极的反应,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角色游戏中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会去探索去创造。游戏前让幼儿自己去探讨确定游戏的主题,主动构思主题如何去延伸,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一次有趣的角色游戏就能在幼儿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开展下去。如:游戏“超市”,就是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情况下产生的,他们本来对现实生活中的超市就非常好奇,很想像爸爸妈妈那样去买东西,像服务呐喊那样去卖东西。所以孩子们的积极性特高,主动为超市取名、布置环境、制定工作人员职责等等,教师在一旁适当地给他们出谋划策,他们玩得可开心了。那一次的游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由此可见,角色游戏能充分满足幼儿的需要,从而发挥了幼儿的能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不断尝试探索,获得更多的成功,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角色游戏能促使幼儿的社会性,让幼儿主动与人交往

社会化是人所必需的,如果个体不接受社会,不学习和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所需求的规范、规则和方法,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幼儿来到这个社会,就必然要学习这个社会和文化所要求的各种规范、规则和方法,学习这个社会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包括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对待事物、如何处理问题等。

角色游戏是最能体现幼儿的社会性,角色间的交往在游戏中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快餐店”中,“店员”必须要主动去招呼“顾客”,热情大方地介绍有什么吃的,这样才能吸引“顾客”,开好店子。在游戏过程中,就连班上最不爱说话的幼儿,在这里当“顾客”也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要吃什么,可见,幼儿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与他人交往的角色中,由此培养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主动交往能力。

(三)角色游戏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幼儿主动克服困难

我们把重视因势利导、启发想象、引导创造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称为“诱导天使的灵感”。一个轻松、活泼,富有启迪性的氛围,可引导幼儿的想象,产生创造的欲望。在幼儿园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利用角色游戏是教师营建这种氛围的关键,因为想象、创造是角色游戏的特征。在游戏中多数是以物代物来满足幼儿对材料的需求,替代材料越丰富,幼儿选择余地越大,想象、创造的空间也就越大。如“餐厅”的“顾客”提出要吃牛排,在讨论中幼儿提出可以用泡沫切成一块一块,涂上颜料来替代牛排,很快就解决了这一困难。又如:“菜场”的“顾客”要买“海带”,可正缺货,于是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寻找合适材料(如纸条或布条)来替代或制作,由此激发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幼儿想象、创造能力。

二、角色游戏影响幼儿主体性发挥的原因

考察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这是影响幼儿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原因。不少教师严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在开展幼儿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包办代替,超出“主导”范畴,即由教师确定主题,分配好角色,讲解各角色的玩法、规则,而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又过多干涉,让幼儿的思维随教师走。结果,角色游戏成为了教师“导”幼儿“演”的表演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这样忽视幼儿主体性的活动,达不到其教育的作用。上述种种,突出地反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孩子的主体性是一种自身的自然存在,3至6岁是孩子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黄金期。但决定其能否发挥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孩子的内因,没有孩子主体地位的真正回归与自身自然存在的主体性的释放,教师再怎么卖力对教育活动进行“发动”也是没用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条件;教师如果取代孩子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主体),视幼儿教育活动是一种“我教-你学”的过程,必将限制孩子主体地位的到位与主体性作用的释放,其主体性的发展尽管有其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难以真正成为现实。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幼儿是游戏主体的思想,在游戏中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三、如何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区最重要的就是创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交往、大胆表现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环境,投放开放性的材料来影响孩子主动地学习。在环境创设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在超市的游戏生成后,教师就问幼儿:“我们可以在哪个位置开超市,需要怎样布置?”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建议:“在活动室外的走廊里。”“可以设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还有收银台,如果人少就一个,如果人多就设两个。”等等,每次的游戏环境创设时,教师总是让幼儿说一说怎样布置新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参与收集材料,参与制作游戏材料,参与环境的创设,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参与的积极性更强烈。有时我发现孩子们玩了几次后,对原有的游戏区兴趣不大,于是在讲评活动中,教师及时提出来,大家一起添置新的游戏材料,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个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主动地,不断地创造游戏。

(二)让幼儿自由选择,放手开展角色游戏。

我们承认了“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那么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1、自由选择主题:幼儿游戏主题的来源往往是幼儿周围生活中见过的或者体验过的事和物,从熟悉的家庭或者幼儿园的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人和事,如从“娃娃家”到“照像馆”、“图书馆”。教师在主题确定上要给幼儿选择的余地,平时多收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利用自由活动时间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主题,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如:许多孩子喜欢去麦当劳吃汉堡、薯条。利用此机会,教师为他们新增设了快餐店的主题,收集了许多有关的游戏材料,许多去过快餐店的幼儿就有了喜欢的新主题。大大满足了幼儿主体选择的权利。在角色游戏中每个幼儿都能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主题,大大满足了幼儿主体选择的权利,享受到个性自由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自我意识。

2、自由选择情节:主题确定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游戏怎样玩,以此来发展游戏情节,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不要过多干预,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情节,如:娃娃家里的妈妈总是在那里做饭,教师见到后就让妈妈去买菜,可是妈妈却不愿意,这时,教师就应尊重幼儿的意愿,了解原因,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游戏情节。

3、自由选择角色:在选择游戏的角色时,要体现按意愿选择角色,年龄小的幼儿可以问一问愿意担任什么角色,中、大班幼儿则鼓励幼儿自己商量分配角色。

4、自由选择玩具:角色游戏中的玩具就是游戏材料,在选择时,教师也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如我班的何青松小朋友在一次医院的游戏中,突然萌发了 “做手术”的情节,因为没有口罩,他将理发店的毛巾当口罩,这是很有创意的想法,如果教师没有观察清楚而误认为他乱拿别人的物品,就会抹杀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5、自由讲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有许多开心的事情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讲述的自由与时间,每次游戏结束后都可以让幼儿分组讲一讲,特别是大班的小朋友,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针对问题让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游戏,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三)坚持多样的指导方式

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有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常运用游戏外直接指导的方式,即以教师的身份指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方法常使幼儿的游戏出现中断,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教师可采取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指导,更好地融入游戏中,使教师和幼儿处于一种平等的人际氛围中。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如:幼儿在开展“理发店”的游戏中,扮理发师的幼儿常弄错理发顺序,不知理发前该做些什么。为此,我扮成顾客去理发,提示“理发师”:先帮我洗个头,这样剪的时候才不会疼。忘了围围布,就对“理发师” 说:“想个办法别让头发丢在衣服上。”在我的提示下,幼儿很好地完成了理发的过程。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说步骤好得多。

其次,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班里的宣宣小朋友胆子小,不爱表现,每次开展角色游戏时只抱布娃娃。于是,我鼓励她说:“宣宣,你是娃娃的妈妈吧娃娃肚子饿了,你给她喂点吃的。”引导她带娃娃上超市买,或到饮食店里吃。这样,明确了她当妈妈的角色,也调动了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个体差异的随机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

(四)创设轻松的游戏氛围,让幼儿享受游戏的快乐。

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营造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以及教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成功的角色游戏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思想上要克服怕常规乱的思想,多给幼儿参与的机会,以幼儿为主体,采用引导性的互动方式,积极引导幼儿的主动活动,使游戏过程成为幼儿自由交往、自由创造、自由探索的形式,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享受到个性自由的快乐,主动地参与角色游戏,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何磊:《角色游戏的理论与实践》,早期教育编辑部,1992年12月

2.惠敏:《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优越性》,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11月

3.金祥: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199年底1-2期

第二篇: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埃里克森的关于人格成长的八阶段理论,在教育界甚至是社会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其所阐明的幼儿期(3-6岁)也就是学龄前时期是一个人主动与内疚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的主动探究受到了鼓励,那么他的自主性就会形成,将来为形成一个有创造力、有责任感的人奠定了基础,反之如果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讥笑,那么他渐渐地就会失去信心,对于将来的生活只会固步自封,失去主体性。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同样对本文所讲的游戏中儿童主体性的发挥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幼儿时期是儿童创造力的启蒙时期,在儿童游戏中多见的是角色扮演类的活动。角色扮演让幼儿在游戏中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经验对游戏中所创造的场景应用自己的想象力充分的表现自己。幼儿教育注重的的是幼儿自主性、独立性、主体性的发挥,角色游戏中教师作为儿童成长的领导者,应遵循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下面,本文作者将从具体的方面对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进行阐述。游戏在幼儿主体性中发挥的作用

1.1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能够激发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主动的去学习。教育知识理论曾深刻的探究过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动物是消极的适应社会,而人是主动的适应社会。幼儿同样的在对外界的新生事物也有主动探索的好奇心,好奇心促使幼儿求知欲的产生。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主动的扮演角色,并且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作出适当的反映。长久的习惯促使幼儿主动的学习新东西,促使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笔者在实际的一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动物本身,增加对动物种类的熟悉度,由于幼儿的年龄过小,先组织儿童通过视频观看动物,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并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让其他的学生进行竞猜。通过此游戏既娱乐了儿童,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1.2 游戏中的参与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学期教育中,一般都会创设许多新的环境、模拟许多游戏的场景,能够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根据自己的记忆力想象力发挥。幼儿在所创设的环境中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主动的与人交流,扮演好学龄期儿童需要扮演的角色,增强儿童的自主性。

1.3 游戏中主体性的发挥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场所。“主体性的发挥”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主张儿童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儿童在参与游戏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教师创造能够促使其主动性发挥的场景。所以,在游戏中激发主动性的发挥是素质教育创造的重点。游戏在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的角色扮演中更好的发挥幼儿主体性。

2.1 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幼儿创造开放的活动空间,为幼儿的主动参与创造条件。在幼儿的教育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应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创造游戏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游戏场景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材料的制作、场景搭设的过程中,并适时的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行为,采取鼓励式的教育方式。正如上文笔者所提到过的实例。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事先对幼儿进行询问,询问他们最喜爱的动物,然后利用实物创造模拟的环境,并鼓励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这样的做法充分的引导了幼儿主动性的发挥。

2.2 游戏过程中的选择,应充分的尊重儿童的意愿。素质教育一直提倡儿童是游戏参与中的主体。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人意愿,下面将从具体的方面对此主体展开论述。

2.2.1 在游戏主题中尊重儿童的意愿。幼儿在参与游戏中对于游戏主体的选择一般都来源与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而大部分取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应主动的多与孩子交流,发觉儿童的兴趣,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创造更多的主提,为孩子选择主提提供更多的余地。例如:幼儿教学中,有的孩子选择“菜市场“角色的扮演,几个孩子在一起分别扮演菜市场中买与卖的角色。此儿童对于此主题的选择可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所见所闻,也有能折射出一个孩子的心中所想。

2.2.2 在游戏中充分尊重儿童对于游戏情节的选择。不同的游戏具有不同的情节,同样的游戏各个情节的扮演角色大大不同。情节角色扮演的不同姓能够激发孩子的参与性,对情节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情节选择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不能强加于他们。正如上文所提到过的,菜市场角色的扮演有“买和卖”两种角色,具体到个人来讲,有的孩子想要扮演“买”,而有的孩子想要扮演“卖”的角色,不同角色的选择决定的情景也会不同。所以,教师在情景的选择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

2.2.3 游戏参与中尊重孩子对不同玩具的选择。游戏过程中,玩具的选择对孩子主体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不同的孩子面对不同的玩具所萌生的创意也有所不同,在游戏参与的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也不同。小结

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同情境的选择、不同角色、玩具的选择都对幼儿主体性发挥的影响程度不一样。所以,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采取鼓励式的教育,促使儿童主体性的发挥。

第三篇:论游戏中的幼儿学习论文

论游戏中的幼儿学习

游戏这两个字既是动词也是名词,不同的研究领域对游戏有不同的定义。从体育学的观点,游戏是一种运动,是体育活动的一种;从社会学的观点,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表现;从人类学的观点,游戏是了解人类发展的途径;从教育学的观点,游戏和学习及教学有关。儿童游戏研究是游戏研究中最具吸引力的研究领域。已经尝试的对游戏定义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根据心理学上的意向,提出假设,通过思辨,抽象本质,来辨别游戏。这是把游戏看成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这种方法在对游戏进行研究之前,就对游戏的含义作了预先的假设,对游戏作出一种抽象性的解释。第二种方法,根据外显的行为类型,提出一些标准来辨别游戏。这是把游戏看成是一种客观的行为过程,先确定游戏的行为类型,每一种类型设定一个范例,然后通过观察记录与范例匹配的个案行为,分门别类地进行描述。这两种方法,前者是概括性定义,后者是分类性定义。第三种方法,根据可能引起某种行为意向的环境,并创设环境,辨别游戏。不同的环境将会引出不同的游戏行为,这是把游戏看成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通过对游戏行为的环境进行研究,解释游戏的意义。虽然对游戏本质的定义很难统一,但对游戏的标识有一个大致的准则:游戏是愉快的、自由的、假想的、重过程的等等。

“学习”一词在西方学习理论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联结派主张,学习是把刺激与反应连结起来;认知派认为,学习是零碎知觉信息的再组织化过程;综合两大派的联结──认知说,又把学习理解为是对环境中的刺激,依其关系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意义的获得和实现期望的过程。“学习”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礼记月令》“鹰乃学习”一语。“学”是效仿的意思,是获得知识,有所启示,提高认识,效法先知先觉者的意思,也就是获得经验、知识和技能等;“习”是形容小鸟频频飞起的形状,反复不断地练习,使知识达到巩固,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中国《学习科学大辞典》对“学习”是这样界定的:第一,从学习的外延来看,第一层次是泛指包括动物和人类在内的学习活动;第二层次是指人的学习;第三层次是指学生的学习;第四层次是指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第二,从学习的内涵来看,学习就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内化而获得经验并外化为行为表现的活动。学习的含义是极广的,首先,我们理解学习不单指行为变化与经验获得,而是重在人的整体发展变化。第二,学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的。第三,学习是“知行统一”的。第四,学习不仅是重已有的经验,还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学习过程是获取经验过程。传统学习观把学习理解为一个接受由他人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现代新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

第四篇:论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观念转变

各国幼儿教育家、心理学家对目前游戏产生的共识是“游戏是儿童为了寻找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并具有多样化特点。”就是说一种活动能使幼儿感到开心、好玩、有意思,并以此为目的主动投身其中,积极从事的,这就是游戏。而角色游戏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幼儿通过模仿、想象、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又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具体表现在扮演角色、选择主题、选择玩具等,幼儿是一切的主人。角色游戏的概念,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观念问题。如何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关键是教师在游戏中作用的体现。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可信任的,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的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的生活,积极主动地活动和学习,获得最好的发展。随着各种教学理念的更新,促使我的教育思想有新的转变,在方式上也与以前不同。

现在我就角色游戏中的观念变化谈一点体会。

从游戏的整体上来说,我以往的教学总是尽量要求全班幼儿“齐步走”,而现在我从一开始就把幼儿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是能有明确的游戏目的,和同伴一起合作游戏,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并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制作一些简单的替代品,第二是独自游戏并不影响他人活动,交往能力较弱些,第三是旁观者或者不参与者。过去我不允许幼儿旁观或不参与,不管幼儿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我总是尽量的把幼儿“推入主题中”。现在我允许幼儿“旁观”,因为这些幼儿还未达到进入游戏的水平,那么“旁观”对他来说不也是一种游戏吗? 我班的陈诗雨,她就是属于这一“旁观”队伍中的一员,这其中有许多原因,原因之一她是内向的女孩,不愿与其他同伴交往,往往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对于这样的幼儿我没有用老师的威信来强制她,而是先顺其自然,稳定其情绪,使她做一个欢乐的旁观者,当其看到同伴游戏入迷时我就向她介绍同伴今天玩的是什么角色,现在在干什么等,以引起她更大的注意,其二请能力强的幼儿带他玩,久而久之她慢慢的进入游戏中,现在她也能主动参加游戏,不在做“旁观”者了。同样是幼儿参加了游戏,但前者是被动,是老师要我参加,没办法,然而后者是主动的,是在同伴良好的游戏环境下形成“我自己想参加活动,我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

以游戏的观察来说,以往在游戏时主要是看幼儿玩得象不象,玩得好不好,是不是符合教师的要求,而现在观察的侧重在幼儿的角色意识、角色扮演的能力;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幼儿象征性思维的发展;能否寻找替代物;幼儿游戏中矛盾的产生及幼儿是否能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想知道这幼儿是否有角色意识,于是我就询问:“你是谁呀?你在干什么呀?”等等,这时我就会发现不同层次幼儿的不同表现,有的幼儿具有一定角色意识,会有一连串角色动作和语言积极与其他的同伴交流,有的幼儿只限于伴随动作的自言自语。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自由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幼儿象征性行为水准的基础。幼儿象征性思维在角色游戏中主要体现在幼儿寻找替代物上,这也是我观察的重点。幼儿寻找替代物往往是无意识的,由于以往我没有仔细的观察及时的捕捉,使得幼儿象征性行为逐渐消失,而现在我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捕捉幼儿的无意识行为和动作,并及时肯定,使之变成有意想象和有意替代。

从游戏的评价来说,以往每天进行游戏评价时,大家都说时间不够,因此我常常是一个人唱独角戏,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游戏的好坏,游戏的 对与错,而现在我把评价目标变为分享快乐,展示自己的想象,让每个幼 儿充分地表现,讲述自己开心的事,然后让大家同享这份快乐,同时又把游戏中的疑惑让大家来讨论解决,这样使游戏真正做到承上启下。

另外我觉得作好游戏的记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这样有利于及时的调整目标。

总而言之,以往我是游戏领导幼儿,我指挥幼儿,而现在是幼儿领导游戏,在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下,我认为教师应该是游戏中的一个媒体、一个桥梁,把幼儿和游戏有机的联系起来,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引导幼儿更好的开展游戏,其次我认为创设美好的游戏活动环境是成功地开展角色游戏的基本条件,教师的观察则是提高幼儿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措施;分享快乐是角色游戏不断发展、提高,承上启下的关键纽带。

第五篇:幼儿游戏中的困惑

幼儿游戏中的困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一脉相承,再次强调了幼儿的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而大力推动了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对幼儿园如何开展游戏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现例举如下。

困惑一:游戏到底要不要教

在观摩幼儿园游戏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教师在努力地帮助孩子们还原真实生活,教幼儿游戏。比如,在医院游戏中,他们告诉幼儿,医院要分“挂号部”“门诊部”“注射室”“手术室”等;看病时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针应该怎么打,盐水应该怎么挂……当我问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而不放手让幼儿自己玩时,教师们感到十分困惑:我们也想让幼儿自主地玩,不要教,可孩子们的游戏常常让人感觉玩得不够“好”,玩得不够“透”,难道我们不该引导一下吗?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幼儿游戏真的需要教吗? 教师为什么会常常觉得幼儿的游戏玩得不够“好”,玩得不够“透”,而需要教呢?我觉得这与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游戏的本质有关系。有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那么幼儿的游戏就应该反映生活、再现生活。否则,教师就会觉得幼儿违反常理,就要去纠正,并教给幼儿“正确的玩法”。然而,游戏到底是什么?众所周知,游戏虽然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同于生活,是儿童对生活的虚拟反映,或者也可以说是其对生活非常幼稚的认识。比如说医院游戏,人们看病的程序应该是“挂号一门诊一配药一打针”。这是谁的经验?是成人的经验,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挂号看不了病。但是,据调查,幼儿对医院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打针”。所以,孩子玩医院游戏时,绝不会想到扮演病人先去挂号,他们肯定先抢针筒、白大褂,争做医生。那么,当孩子们都成为“医生”百无聊赖时,情况会怎样呢?这时,如果教师放手,幼儿的游戏会出现多种可能。比如,“医生”会自己给自己打针,那么他同时也在体验病人的角色了;两个“医生”会互相给对方打针,那么角色的分化就自然产生了。如果孩子们商量着到娃娃家去邀请爸爸或妈妈来做病人,或者他们去抱个娃娃来做病人,那么游戏情节便自然展开了。这样开展的游戏,显然和教师教给他们要怎么做医生、怎么去看病不一样。在有些教师看来这似乎不符合现实生活,孩子们玩得不够好、不够透,但他们是在真正自主地游戏,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而不只是在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实现教师的意图。

如此说来,孩子的游戏不必教。首先,如果孩子不会玩,说明他们还不具备相关经验,那为什么非要他们玩这个游戏呢?其次,如果孩子的游戏行为和成人的经验或者和生活常理不一致,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只是“玩”。教师须知,这种不成熟的表现才是孩子对生活的“真”体验。

因此,在游戏中教师最需要做的不是去设定幼儿应该怎么玩,然后去教,而是用好奇心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孩子们究竟想干什么?他们是如何做的?他们在其中发展了吗?发展了什么?就像在医院游戏中,孩子们虽然没有学会医院看病“应该有的”一般流程,但是他们在吵吵闹闹中分出了医生和护士,他们主动出击去娃娃家找病人,这其中不是发展了解决矛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了吗?在游戏中,教师应重视幼儿自发产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弃让幼儿得到“应该有的”学习与发展的念头。

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放弃“应该是这样”的理念,让孩子玩符合他们自身逻辑的游戏。

困惑二:游戏需不需要预设

如果说,游戏是孩子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动,那么游戏还需要教师预设吗?很多教师感到很困惑:如果游戏不需要预设,那么我该如何投放游戏材料呢?需要创设医院、娃娃家等区角环境吗?美工区、数学角的活动算不算游戏呢? 教师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困惑?据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们混淆了教学与游戏的概念。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目的明确、流程清晰,教师对儿童在其中的学习与发展有针对性的期待。其成效也是显性的。

但是,游戏中快乐是目的,学习并不是儿童追求的目标,而是其附加值。为了玩,孩子会努力地尝试把珠子等串起来做成“妈妈”的项链,会为了买“菜”而设法分清1元还是5元钱币,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但又具有不确定性的学习机会。也就是说,今天,孩子想到扮演妈妈了,就可能会涉及对人物关系、装饰打扮等方面的学习;明天,如果这个“妈妈”对一辆自行车有了兴致,那么她可能会骑着车到处学习绕障碍而忘了还有个娃娃躺在家里。如果教师对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强烈的目标预设,就一定会想着控制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期望。比如说,教师创设娃娃家时,如果预设的是让孩子能学会扮演爸爸妈妈,模仿爸爸妈妈买菜烧饭、照顾娃娃,那么对于孩子骑着车到处溜达就一定会不满,认为他偏离了游戏主题,轻者可能会诱导孩子回来继续扮演好爸爸妈妈,重者可能会认为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不好,没有学会如何做爸爸妈妈,没有坚守岗位等,从而加以批评、指责。同理,在美工区、数学角,如果教师投放了玻璃弹珠后规定孩子只能练习“夹”,那么孩子一旦玩“打弹子”就会被认为是“违反规则”。如此,幼儿只能算是在完成“个别化”或“小组式”的作业,难以感觉到游戏的自由和快乐。

要解决这个困惑,关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教师须知,孩子在游戏中从事的活动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要去学、去做、去尝试的,而不是由教师设定好的。孩子的游戏不是为了实现教师的预设意图,不是为了得到教师的“你今天玩得真好”的表扬。

笔者认为,在游戏中,教师的重点是为孩子创设游戏的条件。教师要明白创设条件只是为了给予孩子可能发展的机会。比如说,教师创设医院、娃娃家等,不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做医生、做爸爸妈妈,而是给予他们模仿、扮演、体验社会角色的机会;教师创设美工区、图书角,也不是为了教会孩子制作一只企鹅或看懂某一本书,而是让他们有动手动脑或养成专心做事习惯的机会。在机会面前,孩子们想如何学习和发展,则应该由他们自主决定。比如,他想在娃娃家扮演爸爸还是扮演狗得由他自己决定,她想在美工区画一只蚂蚁还是折一只鸟也由她自己决定。这期间孩子都在学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孩子扮演爸爸是对社会角色的认知,而扮演狗则表达了他对一种动物的认识。孩子无论画蚂蚁还是折鸟都会经历探究的过程。

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最重要的是——降低预设期待,允许孩子在游戏中有自己独特的表现。

困惑三:教师如何进行指导

幼儿的游戏无需预设、不必教,那么教师面对孩子们丰富的游戏、多样的行为、多元的发展,可以怎么做呢? 笔者曾与教师们一起研讨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天,两个孩子在娃娃家非常投入地游戏,他们一起买菜、烧饭、照顾娃娃。后来,他们想出给娃娃过生日的情节,一起去蛋糕店买来生日蛋糕,打算召集很多人为娃娃庆祝生日。正当教师满心欢喜期待游戏出现新的高潮的时候,这两个孩子忽然被桌上的一副飞行棋吸引了,他们放下“蛋糕”开始下起棋来,完全把生日这事抛到了脑后。于是,教师纠结起来:是提醒他们回到游戏中呢,还是让他们尽情下棋?面对这个情景,参与话题讨论的教师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提醒,因为“促进孩子发展”是教师的责任,在这个情境中,继续玩生日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另一派则认为,游戏应该是孩子自主的活动,所以当孩子兴趣转移的时候应该允许孩子进行当下更感兴趣的活动,因为下棋也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这个话题貌似在讨论教师的指导策略,实际上是在讨论教师在游戏中应承担的角色,或者说是在讨论教师与孩子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儿童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是更让教师喜欢、接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成长.做一些“促进”孩子成长的事是很多教师认为应该承担的责任。于是,“干预”甚至是隐形的“命令”等都会成为教师的指导策略,这非但没有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令孩子失去游戏的快乐。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到底进行了怎样的指导,而在于教师以怎样的角色进行指导。笔者认为,教师把自己定位于“合作者”和“支持者”而非“指导者”,更利于孩子游戏的开展。因为“合作”和“支持”是从满足孩子游戏愿望,让孩子快乐游戏的层面出发的,而“指导”和“促进”则会让教师不知不觉地对孩子的游戏加以控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指导转化为“建议”.供幼儿参考,幼儿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比如说,到底要不要继续庆祝生日呢?教师只要提醒“刚才你们不是打算开生日会吗”就可以了。至于到底开还是不开,由孩子自己决定。

所以,把游戏还给孩子最可贵的是——放低姿态,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

下载论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给幼儿游戏中的自由

    给幼儿游戏中的自由 ——有感于幼儿角色游戏中的点滴 松江区华亭幼儿园 金晓燕 在徐则民老师的精彩游戏讲座中,她提及到,我们要还给幼儿游戏中的自由,这所谓的“自由”包括以......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领头羊”,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过去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抽象、模糊而缺乏区别对......

    小班幼儿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内容摘要: 摘 要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式并有一定的规则。蹦蹦跳跳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化教......

    论文《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 》大全

    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 游戏 健康 成长 摘要:近年来的幼教改革,人们十分重视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并且更加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游......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地位[合集]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地位 2009-3-7 来源:教育论文 作者:幼儿园 【大 中 小】 点击:1968 次浅谈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地位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

    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

    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大全

    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同时也明确地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游戏......

    在游戏中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小结

    在游戏中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小结 托班:薛2013.12 纵观当今幼儿教育的形式,深思幼儿教育中所关注的话题,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将是幼儿教育中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