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新解

时间:2019-05-14 09:5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新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新解》。

第一篇: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新解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深入实施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教育评价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重视。近十年来,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评价在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各种先进理论的介绍方面,无法将理论与具体实践中的适宜性联系起来。在实践层面,比较侧重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聚焦教师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即时、非正式评价,探讨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虽然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正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但由于之前的研究更多指向的是游戏本身,对幼儿游戏中的发展评价研究十分缺乏,因而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一、评价的路径

1.幼儿表现: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即探究多种适应性、实用性的幼儿评价方法,如发展目标阶段检核、个案观察、档案袋记录、轶事记录、幼儿故事、作品取样等多元评价方式。评价者可以从中获得幼儿发展的真实信息,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进行非统一标准的多元评价。2.游戏环境:评价游戏的环境与材料。对所提供的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的科学合理程度,与幼儿经验水平、发展能力的适应程度作出评价,以促使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的投放更适应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

3.教师指导:评价教师的指导策略。对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包括游戏预设、观察指导、游戏讲评等,是否对幼儿的发展有效作出评价。旨在帮助教师在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基础上作出游戏计划、游戏指导与游戏评讲。

二、评价的工具

针对幼儿在游戏中显现的发展水平,我们借鉴《作品取样分析系统》一书中的“幼儿发展检核表”,对游戏中关键因子评价系统进行了分析与选择性的检索,确定并初步形成了游戏中的评价工具系统。

工具一: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检核表

从幼儿游戏显性的“语言与表达能力”“运用与操作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个性与社会发展”四个维度对幼儿进行发展评估。每个发展维度都有具体的分类发展目标:“语言与表达”——倾听、会话、表演与表征;“运用与操作材料”——材料的运用、材料的操作;“思维能力”——问题意识、规律与关系、探究;“个性与社会发展”——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学习方式、互动与冲突。每类发展目标均有细致的分类描述与不同发展进程的描述。运用此工具对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每学年在学期初、学期末、学年末进行三次评价。每周对5个~6个幼儿进行观察,经过4周~5周的周期性观察,获取人均3次的发展状况信息。

工具二:幼儿发展多元叙事性记录

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是即时、多变的,随着游戏交往的深入,游戏情境的变化,幼儿的动作、行为、语言、情绪均在发生着难以预测的变化。为及时有效捕捉幼儿发展的信息,我们采用叙事性记录的方法,尝试多种适应性、实用性的幼儿发展状况记录,如个案观察记录、档案袋记录、轶事记录、作品取样等,这些叙事性记录可以生动地显示幼儿的发展,反映幼儿的游戏过程,为教师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分析评价提供支撑。

工具三:游戏环境与幼儿发展需要适应性评价检核表

检核表从“游戏场地的占用面积”“不同游戏区的数量”“游戏区内容的适龄、适宜性”“游戏区的外部结构”“游戏区的内部结构”“游戏区的安全、卫生”六个维度对游戏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对每个主题进行两次观察,分别在主题开展的初期和中期,获得两次环境方面的评价信息,为主题开展中游戏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调整作出指导。

工具四:游戏中教师指导与幼儿发展需求适应性评价

以“教师在游戏进行中的指导行为”为评价依据.从游戏开始、游戏过程、游戏讲评三个环节对教师的指导进行评价与反思。这一观察工具的使用与教师的日常游戏观察记录相结合,既可以获得幼儿行为表现方面的描述性记载,也有助于及时获取教师的分析与反思评价。

三、可行性与实效性检核 1.促研究新进展

一系列新工具的使用,会改变教师以往很多的工作习惯,并带来意见与建议。反馈意见的改进与优化是研究能不断持续深入发展的生命力。我们定期对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展示与交流,通过观摩游戏现场,让教师在游戏现场开展发展评价。教师在亲身经历中谈感受、摆问题,共同面对问题与困难,集体商讨改进的策略。通过一次次的分享、交流、修改、调整,观察、评价的工具越来越完善,也更易于操作与使用。2.构研究新模式

对于不同的幼儿园,我们遵循“量力而行、辐射全区”的理念,以开发区直属幼儿园为龙头,将区内43所幼儿园划分为相对独立的4个片区,启动“片区重点领题——深入开展研究——总结梳理经验——区内资源共享”的联动模式,充分发挥区内优质幼儿园、骨干师资的引领作用,辐射片区内所有幼儿园,共同参与研究,研、展、训合一,并以此作为全区青年教师重点研训的内容,从师资源头保证游戏的质量。3.显研究新视角

幼儿发展评价一直是一线教师的操作瓶颈,教师们缺乏科学使用观察工具的指导与实践。随着科学评价观念的引入,尤其是在适宜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幼儿发展评价渐渐地从关注定量评价走向定性评价,体现出过程取向的评价理念。这使得一些贴近幼儿教师实际操作的故事描述、作品分析、日常轶事观察、档案袋记录等方法进入了日常评价的视野。我们针对幼儿园现状、幼儿实际情况创建的这些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使得定量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转变了教师的关注视角,将幼儿发展放到了研究的首要位置上。

四、方向与价值再究

对于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我们既要向研究的深度要质量,又要向研究的广度求延展。研究如何渐进深入,如何取得更有价值的突破,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考。1.获得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结果

幼儿发展评价需要综合整体地获取多侧面、多维度的信息,在众多原始信息基础上,教师需要透过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梳理和分析,通过价值判断与分析了解幼儿的需求。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的重要内容。

2.依据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教育目标

在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行计划的修正、材料的更新、环境的创设等后续跟进工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需要教育行为的落实,而教师的自觉主动成长是教学研究持续深入发展不变的主题。

3.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性并形成有效的个体教育方案

幼儿发展评价更多地转向了幼儿个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因人而异更好地为幼儿个体设计教育方案。其中的视角、策略都会发生较大的转变,也会产生新的问题。4.与其他类型活动发展评价的有机结合

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仅仅是幼儿发展评价系统中的一个内容,除此之外,幼儿的发展评价还需要关注教学、日常等活动,不能顾此失彼。[参考文献] [1]刘俐敏.幼儿发展评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9—253.[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2005.[4]周为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14.[6]麦索尔斯,朱迪.雅布隆,阿维娃?多尔夫曼.作品取样系统[m].廖凤瑞,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乔.l.弗罗斯特,苏.c.沃瑟姆,斯图尔特.赖费尔.游戏和儿童发展[m].唐晓娟,张胤,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62—208.

第二篇: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动作模仿了,而是喜欢扮演各种游戏角色,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发展了其社会性。

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二是游戏中离不开想象。幼儿游戏的主题、情节以及玩具等都是自行选择、设定的。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娃娃、司机、医生等来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具有真实性也有虚构性。角色游戏中几乎都是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这就决定了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程度直接反映了幼儿社会性水平的高低。心理学家帕顿曾研究发现,幼儿进行合作游戏,(角色游戏为其中一种)是社会性水平发展较高的标志。也就是说幼儿的角色游戏开展得越好就表明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愈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

首先,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发出的社交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 等很常见。幼儿再游戏中不断练习巩固自己已有的社交经验。如一个幼儿卖烧烤,开始时只埋头做,结果没人 买。老师见了以顾客身份参与游戏,问他:“你卖的是什么东西呀?”老师试着尝了一口说:“好吃。”这话给了幼儿鼓励,老师接着说:“我来帮你卖吧!”然后老师就吆喝起来。这个幼儿就试着跟老师叫卖,不一会儿就吸引了许多幼儿来买。幼儿掌握社交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并逐步运用掌握,幼儿对于别人的请求等也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

其次,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也不同,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所做出的表现各不相同,存在差异。当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同伴间相互模仿、学习,扩充了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如两个幼儿的妈妈分别在医院和饭店上班,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社交环境使其认识也各不相同。当他们在交往时,就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经验,提高认知水平。开展角色游戏成了提高幼儿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幼儿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学会了对事物作客观评价,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正确的认知水平评价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的发展,为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重要的基础。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交往,认知水平的提高,自控能力的加强以及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同情、、关心并帮助他人,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能相互指出、纠正。幼儿到大班后,同伴间基本能共同商量角色、玩具分配,而不会用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伴间会互相谦让。可见角色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该如何组织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迅速、全面的发展呢?

第一、帮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以便在角色游戏中能灵活运用。幼儿知识经验越多,想象越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越新颖、有趣。幼儿知识经验的传授者主要是教师和父母,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组织幼儿参观、游玩,但这些活动是有限制的,而父母则不同,可以根据条件让幼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接触范围更大,更有利于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知识。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知识经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难免全盘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在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时,不要只注意“物”,更要注意“人”。角色游戏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带孩子参观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时于幼儿在开展游戏中学会了分配角色、协调同伴间关系有很大影响,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创设良好环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角色游戏。

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幼儿游戏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布置的环境、材料的投放。教师所选的材料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爱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到了大班就不适合了。其次,材料的投放种类丰富,不一定要形象、逼真的。材料简单,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果提供的材料是现成的,分工非常细,幼儿就不需要协商讨论,更不需要想象与创造,那么孩子就不感兴趣,材料就成了摆设。再次,定期增添或更换部分材料,吸引幼儿兴趣。在幼儿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如在“娃娃家”放一支笔,会使“妈妈”教娃娃画画,放上牙膏、牙刷,会让“父母”提醒“娃娃”刷牙,保护牙齿健康。材料的投放可以是逐渐增加,变换的,不要一步到位,这样就限定了游戏情节。

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角色游戏也是有许多的优点。一是活动范围扩大,幼儿可以大胆的游戏而不受场地限制。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二是可以就地取材,以物代物,变废为利。游戏中树叶可以当餐具,小草做菜,泥土做粮食„„。三是可以减少幼儿间的矛盾纠纷。幼儿可以按意愿结伴游戏,司机、警察等,可以请几个幼儿扮演餐厅、医院可以设好几个,这样避免了因场地窄而引起的纠纷。

第三,教师认真观察游戏,适时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开展。

在游戏中教师先观察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情况,如果情节简单,应考虑如何丰富幼儿这反面的经验。然后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如有的幼儿用手拿东西“吃”,“司机”开车到处跑,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需要教师纠正。

幼儿特别喜欢教师跟他们一起玩,教师参与游戏时,幼儿非常兴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在一次游戏中,司机开了很久的车都没有乘客。教师看见了,就当乘客乘车并问:“这车的售票员呢?”幼儿回答生病了,老师说:“我来帮你卖票怎么样?”幼儿高兴地答应了。其他幼儿看见了,纷纷乘车,司机开车特别带劲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各有分工但有相互协调配合,教师要鼓励得到锻炼与发展,为幼儿以后的社交提供必要的准备。

第四,让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教师应该进行简单讲评。

要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就需要教师掌握时机,即在幼儿游戏兴致尚存的时候结束游戏让幼儿还盼着下次的游戏。收拾整理材料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好的结束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玩具,做事有始有终。游戏结束后应进行简单的讲评。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游戏得失,更有利于促进下次游戏的开展。

总之,角色游戏的价值重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角色游戏材料的使用、角色选择的范围、角色扮演技能、游戏时间、互动行为和语言沟通6个方面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直接表现,这些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师只有组织好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篇:幼儿游戏中的困惑

幼儿游戏中的困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一脉相承,再次强调了幼儿的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而大力推动了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对幼儿园如何开展游戏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现例举如下。

困惑一:游戏到底要不要教

在观摩幼儿园游戏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教师在努力地帮助孩子们还原真实生活,教幼儿游戏。比如,在医院游戏中,他们告诉幼儿,医院要分“挂号部”“门诊部”“注射室”“手术室”等;看病时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针应该怎么打,盐水应该怎么挂……当我问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而不放手让幼儿自己玩时,教师们感到十分困惑:我们也想让幼儿自主地玩,不要教,可孩子们的游戏常常让人感觉玩得不够“好”,玩得不够“透”,难道我们不该引导一下吗?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幼儿游戏真的需要教吗? 教师为什么会常常觉得幼儿的游戏玩得不够“好”,玩得不够“透”,而需要教呢?我觉得这与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游戏的本质有关系。有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那么幼儿的游戏就应该反映生活、再现生活。否则,教师就会觉得幼儿违反常理,就要去纠正,并教给幼儿“正确的玩法”。然而,游戏到底是什么?众所周知,游戏虽然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同于生活,是儿童对生活的虚拟反映,或者也可以说是其对生活非常幼稚的认识。比如说医院游戏,人们看病的程序应该是“挂号一门诊一配药一打针”。这是谁的经验?是成人的经验,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挂号看不了病。但是,据调查,幼儿对医院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打针”。所以,孩子玩医院游戏时,绝不会想到扮演病人先去挂号,他们肯定先抢针筒、白大褂,争做医生。那么,当孩子们都成为“医生”百无聊赖时,情况会怎样呢?这时,如果教师放手,幼儿的游戏会出现多种可能。比如,“医生”会自己给自己打针,那么他同时也在体验病人的角色了;两个“医生”会互相给对方打针,那么角色的分化就自然产生了。如果孩子们商量着到娃娃家去邀请爸爸或妈妈来做病人,或者他们去抱个娃娃来做病人,那么游戏情节便自然展开了。这样开展的游戏,显然和教师教给他们要怎么做医生、怎么去看病不一样。在有些教师看来这似乎不符合现实生活,孩子们玩得不够好、不够透,但他们是在真正自主地游戏,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而不只是在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实现教师的意图。

如此说来,孩子的游戏不必教。首先,如果孩子不会玩,说明他们还不具备相关经验,那为什么非要他们玩这个游戏呢?其次,如果孩子的游戏行为和成人的经验或者和生活常理不一致,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只是“玩”。教师须知,这种不成熟的表现才是孩子对生活的“真”体验。

因此,在游戏中教师最需要做的不是去设定幼儿应该怎么玩,然后去教,而是用好奇心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孩子们究竟想干什么?他们是如何做的?他们在其中发展了吗?发展了什么?就像在医院游戏中,孩子们虽然没有学会医院看病“应该有的”一般流程,但是他们在吵吵闹闹中分出了医生和护士,他们主动出击去娃娃家找病人,这其中不是发展了解决矛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了吗?在游戏中,教师应重视幼儿自发产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弃让幼儿得到“应该有的”学习与发展的念头。

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放弃“应该是这样”的理念,让孩子玩符合他们自身逻辑的游戏。

困惑二:游戏需不需要预设

如果说,游戏是孩子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动,那么游戏还需要教师预设吗?很多教师感到很困惑:如果游戏不需要预设,那么我该如何投放游戏材料呢?需要创设医院、娃娃家等区角环境吗?美工区、数学角的活动算不算游戏呢? 教师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困惑?据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们混淆了教学与游戏的概念。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目的明确、流程清晰,教师对儿童在其中的学习与发展有针对性的期待。其成效也是显性的。

但是,游戏中快乐是目的,学习并不是儿童追求的目标,而是其附加值。为了玩,孩子会努力地尝试把珠子等串起来做成“妈妈”的项链,会为了买“菜”而设法分清1元还是5元钱币,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但又具有不确定性的学习机会。也就是说,今天,孩子想到扮演妈妈了,就可能会涉及对人物关系、装饰打扮等方面的学习;明天,如果这个“妈妈”对一辆自行车有了兴致,那么她可能会骑着车到处学习绕障碍而忘了还有个娃娃躺在家里。如果教师对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强烈的目标预设,就一定会想着控制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期望。比如说,教师创设娃娃家时,如果预设的是让孩子能学会扮演爸爸妈妈,模仿爸爸妈妈买菜烧饭、照顾娃娃,那么对于孩子骑着车到处溜达就一定会不满,认为他偏离了游戏主题,轻者可能会诱导孩子回来继续扮演好爸爸妈妈,重者可能会认为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不好,没有学会如何做爸爸妈妈,没有坚守岗位等,从而加以批评、指责。同理,在美工区、数学角,如果教师投放了玻璃弹珠后规定孩子只能练习“夹”,那么孩子一旦玩“打弹子”就会被认为是“违反规则”。如此,幼儿只能算是在完成“个别化”或“小组式”的作业,难以感觉到游戏的自由和快乐。

要解决这个困惑,关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教师须知,孩子在游戏中从事的活动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要去学、去做、去尝试的,而不是由教师设定好的。孩子的游戏不是为了实现教师的预设意图,不是为了得到教师的“你今天玩得真好”的表扬。

笔者认为,在游戏中,教师的重点是为孩子创设游戏的条件。教师要明白创设条件只是为了给予孩子可能发展的机会。比如说,教师创设医院、娃娃家等,不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做医生、做爸爸妈妈,而是给予他们模仿、扮演、体验社会角色的机会;教师创设美工区、图书角,也不是为了教会孩子制作一只企鹅或看懂某一本书,而是让他们有动手动脑或养成专心做事习惯的机会。在机会面前,孩子们想如何学习和发展,则应该由他们自主决定。比如,他想在娃娃家扮演爸爸还是扮演狗得由他自己决定,她想在美工区画一只蚂蚁还是折一只鸟也由她自己决定。这期间孩子都在学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孩子扮演爸爸是对社会角色的认知,而扮演狗则表达了他对一种动物的认识。孩子无论画蚂蚁还是折鸟都会经历探究的过程。

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最重要的是——降低预设期待,允许孩子在游戏中有自己独特的表现。

困惑三:教师如何进行指导

幼儿的游戏无需预设、不必教,那么教师面对孩子们丰富的游戏、多样的行为、多元的发展,可以怎么做呢? 笔者曾与教师们一起研讨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天,两个孩子在娃娃家非常投入地游戏,他们一起买菜、烧饭、照顾娃娃。后来,他们想出给娃娃过生日的情节,一起去蛋糕店买来生日蛋糕,打算召集很多人为娃娃庆祝生日。正当教师满心欢喜期待游戏出现新的高潮的时候,这两个孩子忽然被桌上的一副飞行棋吸引了,他们放下“蛋糕”开始下起棋来,完全把生日这事抛到了脑后。于是,教师纠结起来:是提醒他们回到游戏中呢,还是让他们尽情下棋?面对这个情景,参与话题讨论的教师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提醒,因为“促进孩子发展”是教师的责任,在这个情境中,继续玩生日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另一派则认为,游戏应该是孩子自主的活动,所以当孩子兴趣转移的时候应该允许孩子进行当下更感兴趣的活动,因为下棋也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这个话题貌似在讨论教师的指导策略,实际上是在讨论教师在游戏中应承担的角色,或者说是在讨论教师与孩子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儿童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是更让教师喜欢、接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成长.做一些“促进”孩子成长的事是很多教师认为应该承担的责任。于是,“干预”甚至是隐形的“命令”等都会成为教师的指导策略,这非但没有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令孩子失去游戏的快乐。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到底进行了怎样的指导,而在于教师以怎样的角色进行指导。笔者认为,教师把自己定位于“合作者”和“支持者”而非“指导者”,更利于孩子游戏的开展。因为“合作”和“支持”是从满足孩子游戏愿望,让孩子快乐游戏的层面出发的,而“指导”和“促进”则会让教师不知不觉地对孩子的游戏加以控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指导转化为“建议”.供幼儿参考,幼儿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比如说,到底要不要继续庆祝生日呢?教师只要提醒“刚才你们不是打算开生日会吗”就可以了。至于到底开还是不开,由孩子自己决定。

所以,把游戏还给孩子最可贵的是——放低姿态,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

第四篇:给幼儿游戏中的自由

给幼儿游戏中的自由

——有感于幼儿角色游戏中的点滴

松江区华亭幼儿园 金晓燕

在徐则民老师的精彩游戏讲座中,她提及到,我们要还给幼儿游戏中的自由,这所谓的“自由”包括以下几点:角色选择的自由、情节选择的自由、主题选择的自由、玩具选择的自由、同伴选择的自由和交流选择的自由等。结合我日常活动中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具体情况,我对于“如何真正地给幼儿游戏的自由”有所思考和体会。

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快乐成长,他们体验着游戏中的自由、体验着和同伴交流时的自由;中班幼儿的语言能力较小班而言有了一定的提高和发展,他们尝试着与同伴和老师交流沟通,他们享受着交流的快乐;在游戏中,幼儿的选择是自由的,他们会动脑筋使用替代物,享受着创造性玩游戏的快乐。

徐则民老师的游戏讲座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听完讲座之后,在观察和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我尝试着把领悟到的经验运用到我的实践游戏指导过程中: 【案例描述】

小医院里一个病人也没有,医院里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闲着,几个在医院工作的幼儿坐在一起,似乎着在讨论着什么。(对于幼儿此时的行为,我并没有介入到他们的游戏中,而是选择在一旁静静地观察)镜头一:

游戏时间已经过去一半了,医院里的四个孩子不知道在商量些什么,我观察了很久也没见医生给病人看病,最后忍不住走过去听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雷烨:没有章怎么开单子啊?

王佳颖:啊呀,那怎么办嘛,陆佳怡你怎么老站在那里,你想想呀!

陆佳怡:我可想不出 张思雨:去问问老师吧

雷:我不问!王佳颖我们再想想办法 他们继续讨论着…… 镜头二:

雷:我告诉你们,我去医院的时候医生用这样一个章的,你看,就是这样一敲,再在上面写上字,把纸头撕下来给我妈妈,叫我们拿着这张纸到检查的地方去检查。

王:那个张是什么样的? 雷:就像这个一样圆的呀!王:那你用笔画一下么好了。

雷烨就拿笔来画了一个,他们看了以后又讨论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章不好,因为没有颜色,医生的章是有颜色的。镜头三:

终于这几个小家伙来找我了:

王佳颖说:老师,我们要一个章,就是医院里医生用的,有个东西一按再在纸头上一敲就好了,就是那个方的,有颜色的。(印泥)

雷:我刚刚画了一个,可是这个颜色不好

师:我猜你们说的是印泥吧?以前我们用来画手指画的? 孩子们:是的是的!

师:这好像是你们保管的吧,找过没有啊?

他们一下就跑到放材料的柜子去找,可是找到的印泥因为时间长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黑色了,于是他们很失望。镜头四:

王:印泥用不了了。

师:我们有这么多的材料,没有能用的了吗? 雷:你看,蜡笔也可以,它是圆的,在纸上一敲就是一个圆,还有颜色的呢

师(笑着):恩,这个是你想要的颜色吧,快去试试吧

几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医院,在纸上敲了半天。

师:可以了吗? 雷:不行,你看

唉!像满天星一样,哪像是个章啊。这是游戏时间结束了,孩子没有找到合适的章,但是他们孩子很开心,很骄傲地和同伴谈论着刚才找章的过程。

【案例分析】

感悟一:幼儿是游戏创设和形成的主人

前两天听了徐则民老师的讲座以后受益匪浅,对孩子的游戏也有了新的认识。孩子眼中的游戏和老师眼中的游戏不一样,孩子的游戏就是自由的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什么都是当真的玩;而老师眼中的游戏是有预设的,有主题的游戏。所以我反思我的带班经验,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玩来玩去就玩不出点新花样呢?原来,是老师预设的太多了,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感悟二:教师少点控制和安排,多点自由给幼儿

以上这个案例,如果是在听徐老师讲座之前,镜头一中我肯定就会去问孩子:“你们在商量什么呀?让老师也来听听看”这时候,雷烨肯定会说:“恩,没什么。”因为平时在常规管理中,有时孩子们会把玩具弄的乱七八糟,几个游戏主题穿来穿去:超市里买了东西,去看病,饮料瓶就留在了医院里;小羊村的孩子去超市转了一圈,把水果带到了羊村,和那些积木放在了一起……为了教室的整洁和玩具的整齐好管理,就会对孩子说:“不要把**的玩具拿到**地方去。”于是孩子们就把这句话记住了,以后当我想引导他们“到超市买了东西去看病人”的时候,孩子们有些犹豫。其实这些都不能怪孩子,问题出在老师的身上,在老师的高控制下,孩子能有自由吗?

于是今天我就想着要尝试还孩子们“自由”,当孩子们在讨论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观察,观察孩子是怎么商量解决问题的。当孩子解决不了,来求助我的时候,我用了认同他们的话来回应:“老师,我们要一个章,就是医院里医生用的,有个东西一按再在纸头上一敲就好了,就是那个方的,有颜色的。”“我猜你们说的是印泥吧?”。但是我没有帮他们去找,也没有告诉他们在哪里,而是把问题抛回给了孩子:“这好像是你们保管的吧,找过没有啊?”当孩子高兴地找到蜡笔做替代物的时候,我也笑着跟他说:“恩,这个是你想要的颜色吧,快去试试吧。”我认同了他们,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虽然最后这几个孩子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章,但是他们一样很高兴,因为“这个过程对儿童来说是有价值的”。

第五篇: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

角色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的高级阶段,是随装扮动作和以物代物以后出现的一种活动方式,它完全是儿童自发自主的活动。角色游戏很重要,因为它不但代表幼儿开始对他人的了解,而且也是幼儿对角色分配、角色间关系及角色行为的认同。游戏的权利是儿童的。在游戏中,儿童是主人,是儿童在游戏,而不是成人在游戏儿童。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当迎合儿童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

一、把握时机,介入游戏

游戏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使他们感到情绪愉快,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教师的合理介入和指导是很重要的。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介入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孩子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那么教师何时介入游戏才是较为合理的呢?

1、首先,当游戏中孩子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时,教师应当介入。

在这种情况下,是孩子的兴趣先激发了头脑中的表象,从而在没有材料刺激的条件下构思了游戏的内容。此时,如果教师不及时介入,孩子刚形成的游戏主题就很有可能因不能开展而就此消亡。例如:一位幼儿由于昨天刚去医院看过病,对医院及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在游戏中产生了做医生的兴趣和愿望,当孩子向教师提出这一愿望时,作为教师应马上与孩子共同准备一些医院所需的用品,并为他提供合适的场地,于是一个新的主题——医院产生了。医院开张了,却没有一个病人去看病,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既可以自己扮演病人以平等的身份介入游戏,也可以抱着娃娃去看病,并以娃娃需要住院为由留下娃娃。从而使他做医生的需要得到满足。

2、其次,在游戏中,当孩子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当介入游戏。

困难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动机困难,有的是伙伴关系发生困难,还有的是孩子一再重复自己原有游戏行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有困难等。面对孩子在游戏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也应以不同的方法介入。例如:当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只是简单地一再重复买菜,烧菜,吃饭等一些简单的情节时,教师则可以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可以抱着娃娃说:‚哎呀,娃娃今天怎么这么脏呀,满身是汗,她一点也不开心!‛就这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激发孩子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洗澡,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游戏行为——替娃娃洗澡,当孩子发现缺少水龙头、浴盆时,还可以激发孩子使用替代品。如用积木围成一个浴盆,一块长条形积木做成莲蓬头……,这样一来孩子们玩得更高兴了。又比如:孩子们在玩开汽车的游戏时,由于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和警察起了冲突,警察说:‚现在是红灯,车子不能开过去!‛而司机却硬要开过去,这时教师可以也以司机的身份出现,并做到绿灯时开车,红灯时急忙刹车停下,以自己的行为来暗示那个司机应有的规则,从而使那位司机能遵守规则,使游戏得以继续进行。总之,在游戏中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的介入仅仅是起到支持孩子解决困难的作用,最终解决问题的还应是孩子自己。

3、再次,在游戏中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教师也应该介入。

使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成功体验的肯定和欣赏,从而激发孩子更高的游戏热情。替代品的出现和使用能丰富孩子的游戏内容,增加孩子游戏的趣味性。因此,每当出现了新的替代品时,教师必须介入。例如:在快餐店,一位收银员将一块大雪花片塞到了‚电脑‛里,咦,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教师应该介入询问:‚你刚才放到‘电脑’里的是什么呀?‛‚是光盘!‛孩子说:‚这个光盘放在电脑里可以抗病毒的,这样算钱就可以算得更快了。‛‚哎呀!这个光盘的本领这么大呀,真不错!‛听了这话孩子更高兴了,电脑也打得更欢了。通过教师的及时介入,运用语言表示赞赏,以及游戏结束时孩子的自我介绍,最终达到了替代物的一致认同,也丰富了游戏的情节。由于教师的合理介入,替代物也会日渐丰富,当孩子对材料有新的需求时,他们会自己寻找物品替代。如圆柱形的积木既可以是蜡烛,也可以是灭火器,还可以是打火机等。大雪花片既可以是方向盘,也可以是肥皂盒,还可以造围墙,等等。可见教师的合理介入是十分重要的。

4、最后,当游戏中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也应当介入。

有时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如果不及时地介入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他孩子游戏或带动一些孩子一起模仿他的行为。但如何介入又是一个十分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如果介入后指导不恰当,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随机应变。例如:一次,‚快餐店‛里因一位‚服务员‛抽烟而引起了火灾,虽然火很快被消防队熄灭了,但他依然抽着烟,十分得意。(香烟由圆柱形的积木代替)这时,快餐店的另一位服务员走到他身边说:‚快别抽烟了,否则店里又要着火了!‛对于别人的劝告他毫不理睬,(看来他对抽烟的动作十分满足),于是一场争执开始了,一会儿服务员见劝说无效,跑来告诉老师,此时教师如果直接介入让他不要抽烟,肯定会使孩子感到不满足而产生不愉快情绪,因此,我只是问来告状的孩子:‚他抽烟好吗?为什么不好他不知道,你去告诉他呀!‛于是告状者再次来到抽烟者的身边说:‚你快别抽了,抽烟会着火而且还会生病的。‛同时,我还暗示另一位服务员一起去劝说,在同伴们的一再劝说下,他终于说:‚好!好!我不抽了!‛可他的手中依然拿着那根‚香烟‛,于是我走过去问:‚你不抽烟了,香烟拿在手里干什么呢?‛他说:‚这又不是香烟啰,这是人家家里着火的时候,可以喷出水来灭火的东西呀。‛‚噢!这是灭火器,真好!‛于是游戏又愉快地进行下去了。正是由于教师的合理介入,使‚香烟‛变成了‚灭火器‛,既保护了孩子的游戏愿望,又没有使这不良的行为蔓延开去。

可见,教师把握合理的时机,恰当地介入游戏是十分重要的。

二、对于孩子的不同游戏行为,教师必须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

(一)当孩子出现嬉戏行为时 例:虫子事件

一天,‚医院‛有两位男医生正在给一个娃娃看病,只见其中一位医生先把娃娃的衣服打开,然后在它的肚子里塞进一条细长的绳子,接着又拿起一把‚剪刀‛把刚刚塞进去的绳子剪了出来,再对着另一位医生的脸前面晃呀晃,边晃边笑,另一为医生开始一愣,好象有点害怕的样子,接着也跟着笑了起来,于是他们两人嘻嘻哈哈闹了起来,两人各拿着一条虫你吓我我吓你,吵闹的声音十分响亮。

这一现象被老师看见了,于是走上前问:‚你们在干什么呀?‛‚娃娃肚子里有虫子,我们帮它剪出来。‛‚剪完虫子你们干什么呢?‛‚我们去洗手。‛说完,将剪刀上的虫子往地上一扔,走到墙边一个自制的水龙头边,拧开龙头,搓搓手,作洗手状。(老师继续在一边观察)洗完手,又来到娃娃身边,继续重复刚才的动作,塞虫子——剪虫子——吓对方——扔虫子,老师见状又上前干预,问:‚你们洗完手又去玩虫子呀?‛(孩子没有反应)老师继续问:‚你们再拿出来娃娃害怕极了,你们看看娃娃的病好了吗?‛(老师的本意是终止孩子的以上行为,但孩子并不理会,老师继续在旁边观察),只见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以上的动作,始终是嘻嘻哈哈,十分高兴,而且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幼儿。(老师观察了一会儿,离开了医院)

针对以上事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 教师介入的时机

在此事件中,教师一共介入了两次,介入的目的是想转移幼儿的兴趣所在,担心他们的嬉戏行为影响到其他幼儿。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幼儿,因此,教师其实可以不介入,而是可以站在一边多观察一会儿,让幼儿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当他们的嬉戏行为影响到同伴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入,并引导同伴说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从而终止他们的嬉戏行为;当他们的嬉戏行为太过分时,教师则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也可以终止他们的嬉戏行为。

 教师的提问方式

在此事件中,教师始终以平等心与幼儿进行沟通,不是以一个权威的形象出现,而是俯下身来,贴近孩子,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提问也仅仅以转移幼儿注意力为目的,不是以成人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因此,孩子并没有因为教师的介入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依然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愉快地做着游戏。

总之,在此事件中,虽然教师介入的时机并不恰当,但由于提问的方式合理,因此,并没有影响到孩子游戏的情绪。

(二)当替代物没有达成一致认同时 例:钟的替代

一天,娃娃家真热闹,有的在烧饭,有的在抱娃娃,有的在打电话,只看到一位幼儿跑出来说:‚曹老师,7点半到了,你到我们家来作客好吗?‛

师:‚7点半到了,你怎么知道7点半到了呢?‛ 幼:‚是爸爸告诉我的。‛

老师边说边跟着幼儿来到娃娃家。坐在桌子边,一男孩端水给老师吃,师:‚你是谁呀?‛ 幼:‚我是爸爸。‛

师:‚爸爸,你怎么知道现在是7点半呢?‛ 幼:‚我看钟的呀。‛

师:‚你家有钟的,钟在哪儿呀?‛

幼儿指一指墙面上无数花中的一朵,说:‚这就是钟呀。‛

师:‚哦,原来这就是钟呀。‛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指着‘钟’问娃娃家的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呀?‛ 幼(妈妈):‚这是花。‛ 师:‚爸爸,妈妈说这是花,你告诉她这是什么呀?‛

幼(爸爸):‚这是钟呀,怎么说是花呢?‛妈妈看看花说:‚哦!这是钟,我知道了。现在几点钟了?‛……

分析:

 教师介入的时机

教师能按照幼儿的需要及时介入娃娃家,把握的时机十分合理,由于教师的合理介入,满足了幼儿需要有人来作客的需求,从而能使幼儿的一系列招待客人的动作得到发挥。另外,通过介入,教师及时地发现了幼儿的替代行为——用花代替钟,同时也发现了幼儿间关于‚钟‛的替代没有达成一致认同。在此次介入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与幼儿平等的身份——客人出现,因此幼儿没有感到拘束,情绪十分愉快。

 教师的提问方式

在娃娃家中,教师始终以客人的身份与幼儿进行交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但在关于钟的替代的一致认同问题上没有很好地解决好,由于钟的外形不是十分象,不利于同伴间的一致认同,因此教师对于钟的引导可以更深一步,如:‚这么多都是钟呀,我怎么看不清楚呢?‛‚水龙头和钟都是一样的吗?‛……因为,替代是一种主观行为,教师的目的是挑起矛盾,使同伴间经过解释以及游戏中的共同使用等活动以达到替代的一致认同。

总之,有效指导游戏的关键是准确估计幼儿行为意向的线索,以一种有益于幼儿行为的指导方式,去顺应和扩展幼儿的游戏行为。而教师对幼儿行为控制得越少,幼儿所体验的自由度越大,其各方面的潜力也就发挥得越好。

三、教师良好的指导策略,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

(一)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角色游戏是幼儿社会化的一种需要,也是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再现。在游戏中所体现的活动性、模仿性、自主性和儿童情趣,能使幼儿获得快乐和满足,也是幼儿的语言交往技能日臻丰富。

首先,孩子通过语言的交往获得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如:晚来的幼儿回来到自己想玩的主题前问:‚我可以做××吗?‛‚××已经有人做了。‛‚那么我做××好吗?‛……通过一系列的交谈,同伴双方不断修正自己的意愿,也不断产生新的解决方法。如:用猜拳的方法确定角色,以增加角色的方法来确定角色等等。此时教师既不当裁判也不当调解人,因此,教师如果此时介入游戏的话,表面看来矛盾化解了,问题解决了,但在无形之中却剥夺了孩子的交往机会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其次,孩子通过语言交往还能自己制定规则,这样游戏起来更愉快。例如:在公园,四、五个孩子都想做卖票的工作人员,那么到底谁做呢?于是一场争论开始了,有的说:‚是我第一个来玩的,应该我做!‛有的说:‚这票子是我拿来的,应该我来做!‛ …… 这是一位能力较强的幼儿走过来说:‚别吵了!别吵了!听我的!‛‚为什么要听你的?‛同伴不服气了,‚因为我是这里的老板!‛就这样,一场争吵结束了。在结束争吵的同时,也认同了一个规则——既由老板分配角色。可见在游戏中,角色关系复杂了,就会发生种种矛盾,此时,教师应该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矛盾,这样也同时让孩子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性。总之,角色游戏试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只有在和幼儿共同活动中对游戏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

(二)角色游戏,给孩子提供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所喜爱的一种游戏方式,它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同时在不经意间也发展了幼儿的各种能力。

一天,在角色游戏中,徐子逸(兰兰家的哥哥)和陈之寅(理发师)发生了争执,于是,徐子逸跑来告诉我说:‚陈之寅说也不说一声就把我们家的开关(管状积木)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拿你知道吗?‛‚我问过他的。他说他要做水龙头,但是百宝架里已经没有这种积木了。‛‚那么,他也要用怎么办呢?‛ 徐子逸想了想,跑到理发店去跟陈之寅讲道理,但是各讲各的道理谁也不想让。接着,徐子逸又想了一个办法:扳手腕。陈之寅也表示同意,于是他们就展开了比赛,并说好谁赢了谁就用这块积木。比赛开始了,徐子逸赢了第一次,陈之寅不服气说:‚你赖皮!‛于是比了一次又一次,却始终没有结果。此前教师一直注意着他们,但这时另一位幼儿叫走了我,再等我回来时,他们已经回到了各自的主题,高兴的玩着。‚他们解决了吗?‛我连忙介入并进行询问,才知道事情已经解决了。原来徐子逸帮陈之寅想了一个办法,用其他积木帮理发店搭了一个水龙头,这次,陈之寅感到非常满意,就这样,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圆满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在此事件中,徐子逸作为能力较强的一位幼儿,起着主要作用。而陈之寅则能力一般,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不盲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徐子逸一共采用了四种方法:

1、告诉老师;

2、与陈之寅讲道理;

3、扳手腕;

4、帮陈之寅寻找到另一件新的替代品。很显然,前三种方法均未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第四种方法,不仅让自己拿回了‚开关‛,同时理发店也有了新的水龙头,这样双方都得到了满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位观察者,静静地观察,了解着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并通过提问,给孩子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正是由于教师不急于介入,让孩子有了思考的机会,有了经验迁移的机会,结果产生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获得了满足。

(三)角色游戏还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如往常一样,孩子们一早来园便开始了他们最喜欢的活动——角色游戏。只见他们有的再推橱,有的在搬桌子,有的在搭围墙……不一会儿便大功告成了(各主题区隔完成),他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喜欢的角色玩开了……

突然,我发现在银行旁边多了一样东西,我从来没有见过,是什么呢?只见他由四块扁扁的正方形积木组成,在最上面的一块积木上贴了张大大的长方形纸,另外还有几张小的不规则的纸胡乱的贴在一边,在平放的那块积木上放着两只蜡笔盒。我猜:‚也许是自动取款机。‛到底对不对呢?于是我介入游戏问银行的工作人员:‚这是什么呀?‛‚这是自动拿钱机。‛‚有什么用呢?‛我又问。‚如果你有卡的话,就可以到机器里来拿钱了,就算我们银行关门了也没有关系,也可以拿到钱。‛‚真的,这么方便,这机器可真棒!‛我的语气中充满了惊喜与赞赏。‚这机器怎么用呢?‛我又问。接着他又教了我使用机器的方法。……游戏结束了,在大家交流分享时,我请他介绍了‚自动取钱机‛,他非常高兴地进行了仔细地介绍,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提出来要当场试一试。

第二天,我发现‚自动取钱机‛有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一位幼儿在机器下面放了一块管状积木,说:‚这是发动机。‛

第三天,‚自动取钱机‛上的不规则小纸片被1、2、3、4、5、6、7、8、9、0这十个写着数字的正方形纸片所代替。……

从以上可以看出,发明这台机器的孩子是一个观察力和创造能力都比较强的孩子。他在日常生活中曾经跟妈妈到银行的自动取款机上去取钱,这一生活经验让他知道了这一机器,也观察到机器大致有几个部分组成,从而将此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但在游戏材料中,并不存在可以完全照搬、完全模仿的材料,于是他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再创造,生成了游戏中的‚自动取钱机‛。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从机器刚一产生教师便观察到,并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介入、询问、赞赏,不但了解了孩子的意图,更让孩子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同时,在游戏交流时为孩子提供一个自我介绍的机会,不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同时同伴的羡慕进一步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产生了进一步观察、创造的愿望。这不仅作用于孩子本人,也作用于全班幼儿。于是,有了第二天、第三天的‚自动取款机‛,这是一台不断变化的机器。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有更多的幼儿去观察、去创造。

因此,教师必须在观察的基础上,合理介入游戏,并运用开放式的指导语言,使幼儿通过游戏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正如前苏联学前教育家阿尔金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让我们为孩子营造一个真正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孩子自由地放松地表现自己,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人!

下载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新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新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幼儿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内容摘要: 摘 要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式并有一定的规则。蹦蹦跳跳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化教......

    论文《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 》大全

    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 游戏 健康 成长 摘要:近年来的幼教改革,人们十分重视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并且更加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游......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地位[合集]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地位 2009-3-7 来源:教育论文 作者:幼儿园 【大 中 小】 点击:1968 次浅谈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地位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

    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

    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大全

    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同时也明确地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游戏......

    在游戏中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小结

    在游戏中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小结 托班:薛2013.12 纵观当今幼儿教育的形式,深思幼儿教育中所关注的话题,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将是幼儿教育中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为此......

    在幼儿表演游戏中应用程序教学

    在幼儿表演游戏中应用程序教学 作者: 来源:《学前课程研究》 上传时间:2008-04-23 08:00:00 关键词:游戏,数学 在幼儿表演游戏中应用程序教学一、表演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的意义......

    论游戏中的幼儿学习论文

    论游戏中的幼儿学习 游戏这两个字既是动词也是名词,不同的研究领域对游戏有不同的定义。从体育学的观点,游戏是一种运动,是体育活动的一种;从社会学的观点,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