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实践研究
基于幼儿体验分享的角色游戏重构的实践与研究
——小班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实践研究 我们都知道,“幼儿期是游戏期”。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我们幼儿园非常注重体验分享的理念,而对于小班的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主要体验分享些什么呢?“积极的快乐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如何来帮助幼儿获得呢?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如:看、摸、闻、尝等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获得情绪情感体验。
角色游戏做为幼儿一日活动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在过程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尤为重要,其实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包括两个方面:对人的积极情感、对社会的积极情感。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爱憎分明,是我们角色游戏中重要的教育内容。之所以这么说是角色游戏本身性质所决定,角色游戏就是幼儿模仿成人活动、反映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游戏。
那么角色游戏中如何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呢?如何带领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朝着培养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方向去研究呢?我们的老师是不清晰、也没有方向的。于是前期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设想,以下是我对本课题研究的一个汇报。
一、前期的思考和准备 1.确立研究重点和方向(1)组建课题核心组:成员
(2)学习总课题报告,确立研究参考书籍
我们课题核心组的成员先对总课题报告进行全面的学习,然后确定以下资料做为此课题研究的参考书籍《儿童游戏通论》、《幼儿园角色游戏指
导手册》、陈善娥培训讲座《幼儿园自主性游戏——角色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朱幼课程目标——游戏目标》、《课程实施方案——体验分享目标》、《创造性游戏指导手册》。
2.确定子课题的研究名称与内容
(1)子课题名称:《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实践研究》(2)研究线索:确立一个重点研究的主题(娃娃家、美食店等)——分析该主题下幼儿体验分享的目标——研究达成目标的策略和方法(环境、材料、交流分享、老师观察与指导)
(3)研究内容:
小班角色游戏体验分享的目标 优秀角色游戏案例
促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积极情绪情感的策略和方法(环境、材料、指导、交流)
3.确立子课题的研究形式(1)理论学习
教师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必然需要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征、教育目标及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了解和感悟,才能够在角色游戏的实践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所以我们进行了以下学习:
朱幼课程目标中游戏目标的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体验分享目标的学习。通过这些大方向目标的学习让老师们清晰我们朱家角幼儿园体验分享的理念,使教师们将体验分享的理念渗透于角色游戏中乃至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年龄特征、教育目标的学习。帮助教师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从而有效的开展角色游戏。
什么是情绪情感、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游戏对幼儿
情绪情感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这些也都必须通过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清晰,让老师们在有一定的理论积淀的基础上去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通过角色游戏来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实践观摩
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班级角色游戏中,通过各班角色游戏展示,重点从幼儿的游戏状态、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策略及分享交流的内容进行认真观摩,并通过交流研讨分析材料、指导策略及分享交流内容对幼儿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作用。
(3)专家指导
有时组长的组织学习可能视角不够广,讲述不够生动和详细,所以为了提高我们研究教师在角色游戏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还聘请了区教研室的陈善娥老师进行角色游戏的专项讲座,让我们老师从理论、实例中进一步感受如何去指导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
二、研究过程
1.调整游戏时段,确保游戏的顺利研究
原先:我们班级的角色游戏是放在早上来园时间段的,一段时间角色游戏组织下来,发现幼儿陆续的来园,老师又要接待来园的幼儿,根本无法集中的去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游戏,而且游戏前也没有集中的交流,因此孩子们的游戏中比较随意、游戏水平提升较慢,游戏的情节也没有进一步的拓展。
调整: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将角色游戏的时间与下午个别化学习的时间进行了对调,角色游戏放在下午之后,游戏前老师可以先和孩子们进行一个集中的交流,让孩子们带着一定的游戏主题去进入角色游戏,这样一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更强了,游戏也有了一个主题,班级的角色游戏一下子变生动了,孩子们角色游戏的积极性也更高了,角色游戏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自学相关角色游戏书籍,明确角色游戏阶段目标和指导要点 自学《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手册》、《创造性游戏指导手册》,通过自学,让老师明确小班不同阶段可开展的主题有哪些?梳理:各主题下的价值取向,指导要点,形成一份学习资料,也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3.自拟本班各角色游戏主题下体验分享目标,了解教师对相关的内容的内化程度
每个主题下到底发展幼儿什么?(目标)教师是模糊的,所以我提供了自学的平台(《朱幼课程目标——游戏目标》、《课程实施方案——体验分享目标》),效果怎么检验,怎么内化,所以输出,设计了一张表格,让老师尝试自拟。
4.核心组分析教师梳理的内容,调整并确立典型游戏主题区域的体验分享目标
组长怎么判断教师梳理的目标是否适宜,最终梳理出适宜小班角色游戏体验分享目标,由于组长自身能力的有限,需要借助核心组的共同商讨,于是核心组通过几次思维碰撞,最终梳理出娃娃家及服务类游戏主题下的体验分享目标。
5.组织学习梳理后的体验分享目标、以实践观摩的形式进一步深入研究
(1)思想上储备好了,实践中要进一步验证,于是指导教师围绕体验分享的目标进行材料的调整、指导方法的调整及分享交流内容的调整,并通过实践观摩共同研讨进一步分析、改进。
(2)实践观摩中的问题:
有目标、有话题,但是教师在研讨中不聚焦目标和研讨话题,研讨的过程往往一盘散沙,研讨的点很多,没有办法聚焦。
(3)自我反思:没有给老师观察的方向和方法 观察方式的调整
原先观摩班级角色游戏时老师们可以随意看、扫描法、定点法都可以,虽然观察全面了,但深入性不够,个体对问题的分析是流于表面的——定点,有针对性、要求更加明确,让教师记录孩子的实录,有了观察的指标,但由于观察指标比较笼统,老师的分析也是流于表面——不但定点、还根据观摩人员的特长进行分角度观摩,这个人可以观摩材料的研究,另一个是对情绪情感的研究。 观察工具的调整
从原有只有研讨话题——有过程性提示,比较笼统——把观察中的要点和方式方法都写进去了。
(4)表格用了之后的好处:
观察的点更聚焦了,分析的角度更明确、更深入了,更关注孩子的游戏、他们的情绪体验,我们的指导策略是让孩子更多的关注生活,迁移生活中的点滴经验,为孩子获得游戏的快乐,积极情感服务的,而不是让孩子玩我们的游戏,教会孩子怎么玩?怎么扮演更像?评价幼儿游戏的角度不断发生转变,以前总是找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现在我们找的是“快乐一刻”,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积极情绪,快乐的缘由,即使是问题,也更多的让孩子帮助孩子,而不是老师帮助或教给孩子。
实施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游戏有了很大的改观: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积极性更高了,每天都盼望着角色游戏时刻;游戏中幼儿更会关心、爱护他人了;孩子们开始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出现了更多的文明用语;游戏中看到的是每一个孩子忙碌的身影,开心的笑脸。
三、实践研究
(一)我们的收获 1.教师和幼儿的转变
观念和行动上的改变:原来,孩子的游戏状态不佳,我们会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孩子玩不来是孩子小,没有经验不会玩,孩子笨,教了半天不
会玩,也会在学校层面找原因,提供的材料太少,教室空间太小了,甚至会认为家长不配合。
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其实都会玩,他们在游戏中总能找到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源泉,只是我们不懂得去欣赏和分享,对小班孩子游戏的要求太高,以至于让孩子玩我们设定的,和生活实际完全契合的游戏(仿真度很高),如小医院的游戏,我们总是教孩子有病人来看病,他今天咳嗽,我们应该先要请病人挂号、再请医生给病人看病,咳嗽的病人必须用听诊器听一听、再量体温、再看喉咙、再配药打针或挂盐水,让孩子们玩程式化的游戏。
现在我们了解到:当我们更多的关注孩子在游戏中的积极情绪情感,并通过我们的分享交流与之放大,我们发现孩子越来越爱游戏;当我们不再纠结于结果和规则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其实孩子很会玩游戏,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当我们把游戏中的问题抛给孩子去互相解决的时候,孩子的游戏会更独立,更有创造性;当我们学会适当的等待,不急于扩充游戏情节,而是让幼儿慢慢积累生活经验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的游戏情节自然而然会丰富起来的。
2.目标的梳理
通过核心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及实践观摩的不断调整,我们梳理出了娃娃爱及服务类游戏主题下的体验分享的目标:
娃娃家主题下体验分享的目标:培养幼儿爱家人的情感;学做爸爸、妈妈,体验做大人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服务类主题下体验分享的目标:喜欢所扮演的角色,积极模仿老板收银、服务员招待客人的行为,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能够与同伴友好互动,有买卖交往的愿望和意识,体验参与买卖游戏的快乐。3.组织的策略方法
根据角色游戏体验分享的目标在组织的策略上我们也进行了调整,幼
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教师更多的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不过多少介入幼儿的游戏。
当幼儿的游戏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我们老师更多的会以角色的身分介入,以减少对幼儿游戏的破坏性,使幼儿的游戏能自然的发展。
每次游戏结束我们都会抓住幼儿游戏中积极、快乐的点进行分享交流,让所有孩子共同体验游戏中快乐的、积极的情绪情感,为幼儿后续的游戏提供支持,对于游戏中的问题我们也会在交流分享中通过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想出进一步解决的办法,同时根据幼儿的交流及时的跟进和调整材料以支持幼儿的进一步游戏。
4.教师的案例收集
通过一次次的观摩、交流、研讨,老师们对于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老师们在自己的实践中也有各自的收获和想法,并撰写了生动的角色游戏案例,这些案例中有的是关于角色游戏中材料的提供的、有的是关于角色游戏讲评的、有的是关于角色游戏指导方法的,但都是紧紧围绕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展开的。以下是收集的教师撰写的各类案例: 案例一:我很忙
实录:四个孩子,他们分别当了一个娃娃家中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妈妈在为宝宝穿衣服,然后把宝宝放在了推车里。爸爸说:“我来烧菜,你去买点菜。”妈妈推着宝宝走了。爷爷坐在桌前玩电脑和玩具。奶奶就在洗衣服,折叠衣服。爸爸叫奶奶帮忙洗菜,奶奶说:“你去叫爷爷,我忙着呢。”爷爷没有反应,我对爷爷说:“我今天来你们家做客吧。”爷爷就马上去倒茶给我喝,然后帮爸爸洗菜了。而奶奶开始为另外一个宝宝洗澡换衣服了,直到妈妈回来,爸爸和爷爷烧好菜了,大家坐在一起吃饭了。
皮皮家 暖暖家 分析:娃娃家中的孩子渐渐有了角色意识,他们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情,而且愿意做这些事情。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想自己尝试。他们想自己吃饭、穿衣,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参与游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游戏中角色的意识,并享受到参与角色游戏的快乐。他们在娃娃家中尝试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自我服务中的洗手、吃饭、拿茶杯取水、挂衣服等。游戏活动中自己取放玩具、整理活动用品等,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完成一些事情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快乐,激发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产生。 案例二:能干的理发师
实录:诗颖走进了理发店,因为还没有客人,她就对着“娃娃头像”,仔细端详了一番,“妹妹,我给你卷个头发吧。”然后拿起一条卡纸将两头粘住,贴在了娃娃的头上,随后又拿起了一条卡纸重复刚才的动作,一会娃娃头上装满了彩色的卷头发。一旁的“理发师”孙新乐则将剪好的长条形的卡纸撕成一段一段的,我好奇的走过去问:“你在做什么发型啊?”乐乐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这个娃娃是弟弟,头发是短短的。”
分析:由于前期开展过“漂亮妈妈”的集体活动,让孩子们尝试为妈妈设计过不同的发型,孩子们已经了解了几种简单的发型的做法,比如用毛线、卡纸既可以做直发也可以做卷发。我们在理发店中投放了“卡纸、毛线”等半成品材料,没想到孩子们很快派上了用场,从游戏过程来看,孩子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漂亮的头发,但是这个游戏中最让我惊喜的是乐乐的创意,其他几位小朋友做的发型都是我们以前尝试过的,而且都是长长的、适合妹妹的发型。而乐乐能抓住弟弟头发的特征,将卡纸变短然后粘贴,做成一个帅帅的短发。简单的半成品材料的投放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方式、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是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见,角色游戏中材料投放的种类、投放的时机等都会给幼儿的游戏行为带来影响,我们应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并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不断地跟进、调整材料,使幼儿在游戏中能不断地获得新的游戏体验,从而不断激发出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 案例三:娃娃家的好妈妈
实录:一天在娃娃家游戏中,娃娃家的妈妈先是在家中为娃娃洗澡、抹香香,穿衣服,衣服穿好后,妈妈将娃娃抱进童车,又叫来娃娃家的爸爸给娃娃的奶瓶里装满水,然后爸爸妈妈推着娃娃车去了大舞台,让宝宝看表演,在看表演的过程中妈妈时不时的有拍拍哄哄娃娃、喂娃娃喝水的行为;接下来几天的游戏中妈妈又出现了带着娃娃去看病,并将配的药带回家喂给娃娃吃;带着娃娃来到肯德基吃东西,妈妈除了自己吃,还伴有喂娃娃吃薯条、汉堡等行为。
分析:近段时间一直围绕娃娃家的好爸爸、好妈妈在进行交流分享,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游戏的情节也越来越生动,孩子们开始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在游戏中再现。因此做为老师我们应认真地观察幼儿的游戏,及时地将幼儿游戏中精彩的片断记录或拍摄下来,并通过交流分享把幼儿的游戏情节再现,把个体的游戏经验变为集体的经验,并通过讨论、交流,不断拓展幼儿游戏的内容,让全体幼儿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分享不断地拓展游戏经验,这样不仅提升了班级幼儿整体的游戏水平,也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了角色游戏带来的快乐,做到了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
从老师的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从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去实践的思路是正确的,对于幼儿的游戏我们不在追求结果,而是更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
(二)后续研究的方向
对于“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我们才实践了一学期,我们实践的每一位老师都在努力尝试指导观念的改变、讲评方式的改变,但观念的真正转变是需要一段过程的,只有每一位老师将新的观念转变为自己的行动,我们的研究才会进一步深入,对于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才能真正做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
1.大量积累实践的经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不断积累交流分享的案例,特别是一些好的交流分享的案例,通过好的交流分享案例的交流研讨,为教师们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提供支持,使教师们在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角色游戏的指导水平。
2.围绕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角色游戏材料推进的策略是很重要的,如何根据幼儿的游戏状况调整和跟进材料,何时跟进材料、怎样跟进来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3.围绕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教师的交流分享尤为重要,每个角色游戏主题我们可以抓哪些交流分享的点,如何去交流分享才能有效地围绕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分享目标,这些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最喜欢的游戏,大家都说“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不会指导游戏的老师不是个好老师”,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既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指导幼儿的游戏,引领小班幼儿走进角色游戏世界,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进而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体验。
第二篇: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
角色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的高级阶段,是随装扮动作和以物代物以后出现的一种活动方式,它完全是儿童自发自主的活动。角色游戏很重要,因为它不但代表幼儿开始对他人的了解,而且也是幼儿对角色分配、角色间关系及角色行为的认同。游戏的权利是儿童的。在游戏中,儿童是主人,是儿童在游戏,而不是成人在游戏儿童。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当迎合儿童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
一、把握时机,介入游戏
游戏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使他们感到情绪愉快,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教师的合理介入和指导是很重要的。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介入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孩子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那么教师何时介入游戏才是较为合理的呢?
1、首先,当游戏中孩子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时,教师应当介入。
在这种情况下,是孩子的兴趣先激发了头脑中的表象,从而在没有材料刺激的条件下构思了游戏的内容。此时,如果教师不及时介入,孩子刚形成的游戏主题就很有可能因不能开展而就此消亡。例如:一位幼儿由于昨天刚去医院看过病,对医院及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在游戏中产生了做医生的兴趣和愿望,当孩子向教师提出这一愿望时,作为教师应马上与孩子共同准备一些医院所需的用品,并为他提供合适的场地,于是一个新的主题——医院产生了。医院开张了,却没有一个病人去看病,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既可以自己扮演病人以平等的身份介入游戏,也可以抱着娃娃去看病,并以娃娃需要住院为由留下娃娃。从而使他做医生的需要得到满足。
2、其次,在游戏中,当孩子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当介入游戏。
困难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动机困难,有的是伙伴关系发生困难,还有的是孩子一再重复自己原有游戏行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有困难等。面对孩子在游戏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也应以不同的方法介入。例如:当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只是简单地一再重复买菜,烧菜,吃饭等一些简单的情节时,教师则可以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可以抱着娃娃说:‚哎呀,娃娃今天怎么这么脏呀,满身是汗,她一点也不开心!‛就这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激发孩子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洗澡,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游戏行为——替娃娃洗澡,当孩子发现缺少水龙头、浴盆时,还可以激发孩子使用替代品。如用积木围成一个浴盆,一块长条形积木做成莲蓬头……,这样一来孩子们玩得更高兴了。又比如:孩子们在玩开汽车的游戏时,由于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和警察起了冲突,警察说:‚现在是红灯,车子不能开过去!‛而司机却硬要开过去,这时教师可以也以司机的身份出现,并做到绿灯时开车,红灯时急忙刹车停下,以自己的行为来暗示那个司机应有的规则,从而使那位司机能遵守规则,使游戏得以继续进行。总之,在游戏中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的介入仅仅是起到支持孩子解决困难的作用,最终解决问题的还应是孩子自己。
3、再次,在游戏中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教师也应该介入。
使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成功体验的肯定和欣赏,从而激发孩子更高的游戏热情。替代品的出现和使用能丰富孩子的游戏内容,增加孩子游戏的趣味性。因此,每当出现了新的替代品时,教师必须介入。例如:在快餐店,一位收银员将一块大雪花片塞到了‚电脑‛里,咦,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教师应该介入询问:‚你刚才放到‘电脑’里的是什么呀?‛‚是光盘!‛孩子说:‚这个光盘放在电脑里可以抗病毒的,这样算钱就可以算得更快了。‛‚哎呀!这个光盘的本领这么大呀,真不错!‛听了这话孩子更高兴了,电脑也打得更欢了。通过教师的及时介入,运用语言表示赞赏,以及游戏结束时孩子的自我介绍,最终达到了替代物的一致认同,也丰富了游戏的情节。由于教师的合理介入,替代物也会日渐丰富,当孩子对材料有新的需求时,他们会自己寻找物品替代。如圆柱形的积木既可以是蜡烛,也可以是灭火器,还可以是打火机等。大雪花片既可以是方向盘,也可以是肥皂盒,还可以造围墙,等等。可见教师的合理介入是十分重要的。
4、最后,当游戏中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也应当介入。
有时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如果不及时地介入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他孩子游戏或带动一些孩子一起模仿他的行为。但如何介入又是一个十分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如果介入后指导不恰当,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随机应变。例如:一次,‚快餐店‛里因一位‚服务员‛抽烟而引起了火灾,虽然火很快被消防队熄灭了,但他依然抽着烟,十分得意。(香烟由圆柱形的积木代替)这时,快餐店的另一位服务员走到他身边说:‚快别抽烟了,否则店里又要着火了!‛对于别人的劝告他毫不理睬,(看来他对抽烟的动作十分满足),于是一场争执开始了,一会儿服务员见劝说无效,跑来告诉老师,此时教师如果直接介入让他不要抽烟,肯定会使孩子感到不满足而产生不愉快情绪,因此,我只是问来告状的孩子:‚他抽烟好吗?为什么不好他不知道,你去告诉他呀!‛于是告状者再次来到抽烟者的身边说:‚你快别抽了,抽烟会着火而且还会生病的。‛同时,我还暗示另一位服务员一起去劝说,在同伴们的一再劝说下,他终于说:‚好!好!我不抽了!‛可他的手中依然拿着那根‚香烟‛,于是我走过去问:‚你不抽烟了,香烟拿在手里干什么呢?‛他说:‚这又不是香烟啰,这是人家家里着火的时候,可以喷出水来灭火的东西呀。‛‚噢!这是灭火器,真好!‛于是游戏又愉快地进行下去了。正是由于教师的合理介入,使‚香烟‛变成了‚灭火器‛,既保护了孩子的游戏愿望,又没有使这不良的行为蔓延开去。
可见,教师把握合理的时机,恰当地介入游戏是十分重要的。
二、对于孩子的不同游戏行为,教师必须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
(一)当孩子出现嬉戏行为时 例:虫子事件
一天,‚医院‛有两位男医生正在给一个娃娃看病,只见其中一位医生先把娃娃的衣服打开,然后在它的肚子里塞进一条细长的绳子,接着又拿起一把‚剪刀‛把刚刚塞进去的绳子剪了出来,再对着另一位医生的脸前面晃呀晃,边晃边笑,另一为医生开始一愣,好象有点害怕的样子,接着也跟着笑了起来,于是他们两人嘻嘻哈哈闹了起来,两人各拿着一条虫你吓我我吓你,吵闹的声音十分响亮。
这一现象被老师看见了,于是走上前问:‚你们在干什么呀?‛‚娃娃肚子里有虫子,我们帮它剪出来。‛‚剪完虫子你们干什么呢?‛‚我们去洗手。‛说完,将剪刀上的虫子往地上一扔,走到墙边一个自制的水龙头边,拧开龙头,搓搓手,作洗手状。(老师继续在一边观察)洗完手,又来到娃娃身边,继续重复刚才的动作,塞虫子——剪虫子——吓对方——扔虫子,老师见状又上前干预,问:‚你们洗完手又去玩虫子呀?‛(孩子没有反应)老师继续问:‚你们再拿出来娃娃害怕极了,你们看看娃娃的病好了吗?‛(老师的本意是终止孩子的以上行为,但孩子并不理会,老师继续在旁边观察),只见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以上的动作,始终是嘻嘻哈哈,十分高兴,而且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幼儿。(老师观察了一会儿,离开了医院)
针对以上事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介入的时机
在此事件中,教师一共介入了两次,介入的目的是想转移幼儿的兴趣所在,担心他们的嬉戏行为影响到其他幼儿。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幼儿,因此,教师其实可以不介入,而是可以站在一边多观察一会儿,让幼儿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当他们的嬉戏行为影响到同伴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入,并引导同伴说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从而终止他们的嬉戏行为;当他们的嬉戏行为太过分时,教师则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也可以终止他们的嬉戏行为。
教师的提问方式
在此事件中,教师始终以平等心与幼儿进行沟通,不是以一个权威的形象出现,而是俯下身来,贴近孩子,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提问也仅仅以转移幼儿注意力为目的,不是以成人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因此,孩子并没有因为教师的介入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依然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愉快地做着游戏。
总之,在此事件中,虽然教师介入的时机并不恰当,但由于提问的方式合理,因此,并没有影响到孩子游戏的情绪。
(二)当替代物没有达成一致认同时 例:钟的替代
一天,娃娃家真热闹,有的在烧饭,有的在抱娃娃,有的在打电话,只看到一位幼儿跑出来说:‚曹老师,7点半到了,你到我们家来作客好吗?‛
师:‚7点半到了,你怎么知道7点半到了呢?‛ 幼:‚是爸爸告诉我的。‛
老师边说边跟着幼儿来到娃娃家。坐在桌子边,一男孩端水给老师吃,师:‚你是谁呀?‛ 幼:‚我是爸爸。‛
师:‚爸爸,你怎么知道现在是7点半呢?‛ 幼:‚我看钟的呀。‛
师:‚你家有钟的,钟在哪儿呀?‛
幼儿指一指墙面上无数花中的一朵,说:‚这就是钟呀。‛
师:‚哦,原来这就是钟呀。‛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指着‘钟’问娃娃家的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呀?‛ 幼(妈妈):‚这是花。‛ 师:‚爸爸,妈妈说这是花,你告诉她这是什么呀?‛
幼(爸爸):‚这是钟呀,怎么说是花呢?‛妈妈看看花说:‚哦!这是钟,我知道了。现在几点钟了?‛……
分析:
教师介入的时机
教师能按照幼儿的需要及时介入娃娃家,把握的时机十分合理,由于教师的合理介入,满足了幼儿需要有人来作客的需求,从而能使幼儿的一系列招待客人的动作得到发挥。另外,通过介入,教师及时地发现了幼儿的替代行为——用花代替钟,同时也发现了幼儿间关于‚钟‛的替代没有达成一致认同。在此次介入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与幼儿平等的身份——客人出现,因此幼儿没有感到拘束,情绪十分愉快。
教师的提问方式
在娃娃家中,教师始终以客人的身份与幼儿进行交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但在关于钟的替代的一致认同问题上没有很好地解决好,由于钟的外形不是十分象,不利于同伴间的一致认同,因此教师对于钟的引导可以更深一步,如:‚这么多都是钟呀,我怎么看不清楚呢?‛‚水龙头和钟都是一样的吗?‛……因为,替代是一种主观行为,教师的目的是挑起矛盾,使同伴间经过解释以及游戏中的共同使用等活动以达到替代的一致认同。
总之,有效指导游戏的关键是准确估计幼儿行为意向的线索,以一种有益于幼儿行为的指导方式,去顺应和扩展幼儿的游戏行为。而教师对幼儿行为控制得越少,幼儿所体验的自由度越大,其各方面的潜力也就发挥得越好。
三、教师良好的指导策略,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
(一)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角色游戏是幼儿社会化的一种需要,也是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再现。在游戏中所体现的活动性、模仿性、自主性和儿童情趣,能使幼儿获得快乐和满足,也是幼儿的语言交往技能日臻丰富。
首先,孩子通过语言的交往获得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如:晚来的幼儿回来到自己想玩的主题前问:‚我可以做××吗?‛‚××已经有人做了。‛‚那么我做××好吗?‛……通过一系列的交谈,同伴双方不断修正自己的意愿,也不断产生新的解决方法。如:用猜拳的方法确定角色,以增加角色的方法来确定角色等等。此时教师既不当裁判也不当调解人,因此,教师如果此时介入游戏的话,表面看来矛盾化解了,问题解决了,但在无形之中却剥夺了孩子的交往机会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其次,孩子通过语言交往还能自己制定规则,这样游戏起来更愉快。例如:在公园,四、五个孩子都想做卖票的工作人员,那么到底谁做呢?于是一场争论开始了,有的说:‚是我第一个来玩的,应该我做!‛有的说:‚这票子是我拿来的,应该我来做!‛ …… 这是一位能力较强的幼儿走过来说:‚别吵了!别吵了!听我的!‛‚为什么要听你的?‛同伴不服气了,‚因为我是这里的老板!‛就这样,一场争吵结束了。在结束争吵的同时,也认同了一个规则——既由老板分配角色。可见在游戏中,角色关系复杂了,就会发生种种矛盾,此时,教师应该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矛盾,这样也同时让孩子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性。总之,角色游戏试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只有在和幼儿共同活动中对游戏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
(二)角色游戏,给孩子提供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所喜爱的一种游戏方式,它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同时在不经意间也发展了幼儿的各种能力。
一天,在角色游戏中,徐子逸(兰兰家的哥哥)和陈之寅(理发师)发生了争执,于是,徐子逸跑来告诉我说:‚陈之寅说也不说一声就把我们家的开关(管状积木)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拿你知道吗?‛‚我问过他的。他说他要做水龙头,但是百宝架里已经没有这种积木了。‛‚那么,他也要用怎么办呢?‛ 徐子逸想了想,跑到理发店去跟陈之寅讲道理,但是各讲各的道理谁也不想让。接着,徐子逸又想了一个办法:扳手腕。陈之寅也表示同意,于是他们就展开了比赛,并说好谁赢了谁就用这块积木。比赛开始了,徐子逸赢了第一次,陈之寅不服气说:‚你赖皮!‛于是比了一次又一次,却始终没有结果。此前教师一直注意着他们,但这时另一位幼儿叫走了我,再等我回来时,他们已经回到了各自的主题,高兴的玩着。‚他们解决了吗?‛我连忙介入并进行询问,才知道事情已经解决了。原来徐子逸帮陈之寅想了一个办法,用其他积木帮理发店搭了一个水龙头,这次,陈之寅感到非常满意,就这样,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圆满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在此事件中,徐子逸作为能力较强的一位幼儿,起着主要作用。而陈之寅则能力一般,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不盲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徐子逸一共采用了四种方法:
1、告诉老师;
2、与陈之寅讲道理;
3、扳手腕;
4、帮陈之寅寻找到另一件新的替代品。很显然,前三种方法均未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第四种方法,不仅让自己拿回了‚开关‛,同时理发店也有了新的水龙头,这样双方都得到了满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位观察者,静静地观察,了解着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并通过提问,给孩子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正是由于教师不急于介入,让孩子有了思考的机会,有了经验迁移的机会,结果产生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获得了满足。
(三)角色游戏还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如往常一样,孩子们一早来园便开始了他们最喜欢的活动——角色游戏。只见他们有的再推橱,有的在搬桌子,有的在搭围墙……不一会儿便大功告成了(各主题区隔完成),他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喜欢的角色玩开了……
突然,我发现在银行旁边多了一样东西,我从来没有见过,是什么呢?只见他由四块扁扁的正方形积木组成,在最上面的一块积木上贴了张大大的长方形纸,另外还有几张小的不规则的纸胡乱的贴在一边,在平放的那块积木上放着两只蜡笔盒。我猜:‚也许是自动取款机。‛到底对不对呢?于是我介入游戏问银行的工作人员:‚这是什么呀?‛‚这是自动拿钱机。‛‚有什么用呢?‛我又问。‚如果你有卡的话,就可以到机器里来拿钱了,就算我们银行关门了也没有关系,也可以拿到钱。‛‚真的,这么方便,这机器可真棒!‛我的语气中充满了惊喜与赞赏。‚这机器怎么用呢?‛我又问。接着他又教了我使用机器的方法。……游戏结束了,在大家交流分享时,我请他介绍了‚自动取钱机‛,他非常高兴地进行了仔细地介绍,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提出来要当场试一试。
第二天,我发现‚自动取钱机‛有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一位幼儿在机器下面放了一块管状积木,说:‚这是发动机。‛
第三天,‚自动取钱机‛上的不规则小纸片被1、2、3、4、5、6、7、8、9、0这十个写着数字的正方形纸片所代替。……
从以上可以看出,发明这台机器的孩子是一个观察力和创造能力都比较强的孩子。他在日常生活中曾经跟妈妈到银行的自动取款机上去取钱,这一生活经验让他知道了这一机器,也观察到机器大致有几个部分组成,从而将此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但在游戏材料中,并不存在可以完全照搬、完全模仿的材料,于是他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再创造,生成了游戏中的‚自动取钱机‛。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从机器刚一产生教师便观察到,并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介入、询问、赞赏,不但了解了孩子的意图,更让孩子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同时,在游戏交流时为孩子提供一个自我介绍的机会,不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同时同伴的羡慕进一步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产生了进一步观察、创造的愿望。这不仅作用于孩子本人,也作用于全班幼儿。于是,有了第二天、第三天的‚自动取款机‛,这是一台不断变化的机器。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有更多的幼儿去观察、去创造。
因此,教师必须在观察的基础上,合理介入游戏,并运用开放式的指导语言,使幼儿通过游戏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正如前苏联学前教育家阿尔金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让我们为孩子营造一个真正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孩子自由地放松地表现自己,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人!
第三篇: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动作模仿了,而是喜欢扮演各种游戏角色,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发展了其社会性。
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二是游戏中离不开想象。幼儿游戏的主题、情节以及玩具等都是自行选择、设定的。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娃娃、司机、医生等来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具有真实性也有虚构性。角色游戏中几乎都是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这就决定了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程度直接反映了幼儿社会性水平的高低。心理学家帕顿曾研究发现,幼儿进行合作游戏,(角色游戏为其中一种)是社会性水平发展较高的标志。也就是说幼儿的角色游戏开展得越好就表明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愈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
首先,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发出的社交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 等很常见。幼儿再游戏中不断练习巩固自己已有的社交经验。如一个幼儿卖烧烤,开始时只埋头做,结果没人 买。老师见了以顾客身份参与游戏,问他:“你卖的是什么东西呀?”老师试着尝了一口说:“好吃。”这话给了幼儿鼓励,老师接着说:“我来帮你卖吧!”然后老师就吆喝起来。这个幼儿就试着跟老师叫卖,不一会儿就吸引了许多幼儿来买。幼儿掌握社交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并逐步运用掌握,幼儿对于别人的请求等也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
其次,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也不同,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所做出的表现各不相同,存在差异。当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同伴间相互模仿、学习,扩充了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如两个幼儿的妈妈分别在医院和饭店上班,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社交环境使其认识也各不相同。当他们在交往时,就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经验,提高认知水平。开展角色游戏成了提高幼儿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幼儿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学会了对事物作客观评价,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正确的认知水平评价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的发展,为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重要的基础。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交往,认知水平的提高,自控能力的加强以及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同情、、关心并帮助他人,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能相互指出、纠正。幼儿到大班后,同伴间基本能共同商量角色、玩具分配,而不会用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伴间会互相谦让。可见角色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该如何组织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迅速、全面的发展呢?
第一、帮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以便在角色游戏中能灵活运用。幼儿知识经验越多,想象越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越新颖、有趣。幼儿知识经验的传授者主要是教师和父母,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组织幼儿参观、游玩,但这些活动是有限制的,而父母则不同,可以根据条件让幼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接触范围更大,更有利于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知识。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知识经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难免全盘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在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时,不要只注意“物”,更要注意“人”。角色游戏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带孩子参观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时于幼儿在开展游戏中学会了分配角色、协调同伴间关系有很大影响,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创设良好环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角色游戏。
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幼儿游戏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布置的环境、材料的投放。教师所选的材料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爱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到了大班就不适合了。其次,材料的投放种类丰富,不一定要形象、逼真的。材料简单,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果提供的材料是现成的,分工非常细,幼儿就不需要协商讨论,更不需要想象与创造,那么孩子就不感兴趣,材料就成了摆设。再次,定期增添或更换部分材料,吸引幼儿兴趣。在幼儿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如在“娃娃家”放一支笔,会使“妈妈”教娃娃画画,放上牙膏、牙刷,会让“父母”提醒“娃娃”刷牙,保护牙齿健康。材料的投放可以是逐渐增加,变换的,不要一步到位,这样就限定了游戏情节。
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角色游戏也是有许多的优点。一是活动范围扩大,幼儿可以大胆的游戏而不受场地限制。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二是可以就地取材,以物代物,变废为利。游戏中树叶可以当餐具,小草做菜,泥土做粮食„„。三是可以减少幼儿间的矛盾纠纷。幼儿可以按意愿结伴游戏,司机、警察等,可以请几个幼儿扮演餐厅、医院可以设好几个,这样避免了因场地窄而引起的纠纷。
第三,教师认真观察游戏,适时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开展。
在游戏中教师先观察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情况,如果情节简单,应考虑如何丰富幼儿这反面的经验。然后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如有的幼儿用手拿东西“吃”,“司机”开车到处跑,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需要教师纠正。
幼儿特别喜欢教师跟他们一起玩,教师参与游戏时,幼儿非常兴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在一次游戏中,司机开了很久的车都没有乘客。教师看见了,就当乘客乘车并问:“这车的售票员呢?”幼儿回答生病了,老师说:“我来帮你卖票怎么样?”幼儿高兴地答应了。其他幼儿看见了,纷纷乘车,司机开车特别带劲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各有分工但有相互协调配合,教师要鼓励得到锻炼与发展,为幼儿以后的社交提供必要的准备。
第四,让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教师应该进行简单讲评。
要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就需要教师掌握时机,即在幼儿游戏兴致尚存的时候结束游戏让幼儿还盼着下次的游戏。收拾整理材料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好的结束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玩具,做事有始有终。游戏结束后应进行简单的讲评。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游戏得失,更有利于促进下次游戏的开展。
总之,角色游戏的价值重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角色游戏材料的使用、角色选择的范围、角色扮演技能、游戏时间、互动行为和语言沟通6个方面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直接表现,这些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师只有组织好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篇: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行为化解范文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行为化解
北京师范大学 王芳
【摘要】
《指南》指出:3到6岁幼儿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特殊的学习途径,幼儿通过模仿成人的言行在操作和交往中,主动学习、积累适应社会生活的早期经验,然而游戏的规则、目标以及同伴之间的能力差异直接影响幼儿角色游戏的进展,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视角,深入游戏之中,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注重个体差异,协调幼儿之间的矛盾,引领幼儿大胆创新,展现个性,共同游戏,从而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快乐成长起来。
【关键词】
角色游戏
行为化解
个别差异
快乐成长
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幼儿各种类型的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活动,而角色游戏因其固有的特性而对幼儿的创造性、社会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其它游戏和其它活动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班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弱、规则意识差,生活经验又少,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是捕捉的小班孩子在游戏中的四种典型行为和对策:
第一招:“循循善诱”化解“ 乱扔行为”。
今天涵涵扮演了娃娃家的爸爸,他开心的一进去就拿起围裙系在身上,我提醒到: 围裙是妈妈系的吧,你看,爸爸可以带领带。开始的时候孩子还不同意,劳边的乐乐说你戴领带,我才是戴围裙的。在我们的劝说下他不情愿的戴上了。虽然开始的时候涵涵有点不开心,但我夸他戴上很帅气,他便开心的游戏了。在游戏过程中,涵酒玩的不亦乐乎,一会儿烧菜,一会儿抱娃娃,很自得其乐,话动快要结束了,我喊到:“游戏结束了,爸爸妈妈整理整理。”但是当我来到娃娃家在看时,发现娃娃家里扔得到处都是菜,有的还在锅里没有篮出来,有的在水池里放着,涵涵手里也正拿着青菜准备扔出去,看到我,涵涵马上停了下米。“游戏结束菜应该放哪里?”我看着他问。孩子马上说菜都要放到篮子里,我说那就要行动呀。涵涌看着乱七八糟的菜有点头大,于是我边拿着菜边说:“我们一起来整理吧。”就这样我们一起将娃娃家里的菜一一摆放到指定的篮子里,最后他还说:“教师,都放好了。”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世界著名心现学家成康危奶土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其做人做事的根本。小班的孩子总是爱乱扔东西,把东西弄得满屋都是,并且他们还很开心,觉得很好玩,而大人总是要跟在后面收拾。好的习惯不是天生的,二十从小培养的,孩子在3岁左右总是喜欢把玩具和东西捡起来交给家长,这是想证明自己能干,以博得家长的夸奖。一半讲,孩子从小没有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如家长不注意对孩子从小培养,而是包办代替,日后就会影响孩子的。发现这种情况后我也及时和他家里进行了沟通。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乱闹”的现象并不罕见,孩子的年龄特点所致,这也是正常的,作为幼儿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对待孩子的这种“乱闹”的现象,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像这样转变自己的身份,蹲下身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感染孩子,效果更佳。
第二招:“亦真亦假”化解“好吃行为”。
今天妮妮扮演了娃娃家的小客人。游戏开始后,就看见妮妮兴冲冲地来到宝宝家作客。他按门铃,和爸爸互相问候后就非常安静地坐了下来。主人非常热情,烧了很多菜,妮妮没有碗和勺子,就转过身对妈妈说了声:“妈妈,我没有碗和勺子!”扮演妈妈的小朋友很麻利地找到了碗和勺子,和快就给了妮妮。妮妮拿到后,就开心地拿起勺子给自己夹了个白梦卜,只见他放在嘴巴前面,张大嘴巴,然后准备塞进嘴巴里吃。这时候旁边的孩子喊到:“这个是假的,不能吃的!”于是妮妮停自己的动作,假装品尝了一下,又去别的地方做客了。
通过事件,我更加明确了要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小班的孩子经常把假想和现实混淆,提醒妮妮的这个孩子记住了平时教师说的话,并能提醒他人,说明其游戏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孩子的规则意识逐渐开始建立。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没有干预孩子的游戏,而是用观察的方法,让孩子真实自在地游戏。而出现妮妮这种情况说明小班的孩子年纪小,对美食的诱惑没有抗拒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游戏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真的食品,以此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另外,加强游戏材料的卫生消毒工作,通过表演、示范等形式加强孩子在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第三招:“合理引导”化解“误解行为”。
娃娃家新添了许多道具和材料,有漂亮的梳妆台,还有孩子们的照片。我一带孩子们进入游戏室,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啊”的声音,因为娃娃家变得比以前更加漂亮温馨了,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进去玩一玩,佳豪举手说:“老师,我要做爸爸。”“好吧,你就来当娃娃家的爸爸吧!”我帮佳豪戴上领带后,孩子就兴高采烈地向娃娃家走去,进入后就开始忙碌起来……我继续指导其他的孩子进区活动,忽然听到“啊”的一声尖叫,我寻着声音放眼望去,只见佳豪手里的“菜刀”(泡沫做)已经变成了两半,我问佳豪:“怎么会断的!”佳豪着急地替自己分辨:“老师,不是我,不是我!”“那老师看见断的刀拿在你手里呀!”佳豪指着旁边的小朋友说:“是她,是她推我的!”我转过身去问田雨:“田雨,你有没有推涵涵!”田雨有点害怕,不说话,我安慰到:“没有关系的,田雨,老师不会怪你的,但是你要和老师说实话,有没有推!”“有,我不小心的。”田雨的声音小的像蚊子。“佳豪,田雨不小心推了你一下,她不是故意的,下次做游戏的时候大家都要当心点,做事情不要太急。”两个孩子听话地点点头。并且事后田雨也向佳豪道了歉,大家还是好朋友。
在《指南》中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碰到是不是这种问题的时候,可以也应该有不同角度和立场。像田雨这种行为如果教师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处理的不当就会引起她的逆反心理,她并不是故意去推人的,我们不能认定这是一种故意的破坏性行为。因为心理学指出:有的破坏性行为是无意识的,有的是具有一定的主观动机的。而我们教师面对幼儿的这种无意破坏行为时,应该理智的分析,正确的对待,合理的引导,帮助孩子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免产生误会而导致孩子之间越发激烈的吵闹,从而影响他们的友谊以及游戏的开展。另外游戏的材料在注重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牢固,在后期我们投入了塑料的菜刀、碗筷等替代了原本的泡沫纸餐具,让孩子可以在游戏中尽情享受,减少意外的干扰。如果我们从幼儿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去分析和理解幼儿的行为,那么就能有助于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态度去参与游戏。
第四招:“春风化雨”化解“争抢行为”。
“我的,我的,我的……”在游戏中认真指导的我忽然听到“娃娃家”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急忙赶过去。只见阳阳和涵涵两个人同时拽着碗边,谁也不肯放手。“怎么啦?”“我,我,我……”涵涵小脸涨得通红,有点着急,他可能急于想表达自己,但激动加上本身语言能力的限制,他什么也说不上来。“怎么回事?”我又回过头问阳阳,阳阳一脸无辜地说:“我的,我的!”看来是问不清楚了,“还有哪里有小碗呀?想一想?”
在游戏讲评的时候我特意将这个事件讲给了孩子们听,问他们对不对,他们都知道不对,问他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都说不上来,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叫了一个孩子上来和涵涵表演了一下——要问别人拿玩具,应该说:“请你给我玩一下,好吗?”“你玩一会我玩一会,行不行?等这些礼貌性的交往话语,让别人更容易接受。此外小班幼儿的游戏主要以“平行游戏”为主,教师可以现供单
一、数量足够的材料,这样能满足孩子相互模仿的需求,避免幼儿在游戏中争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分享意识很薄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互相交往的语言经验更缺乏了,所以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春风化雨”,耐心细致的对其进行引导,逐渐掌握简单的交流和交往的技巧,避免“争抢行为”的发生。
总之,小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教师要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对游戏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解和观察记录,然后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并化解幼儿的不同行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捕捉孩子在游戏中的点点滴滴;一对耐心倾听的耳朵感受孩子的心声;一颗七窍玲珑心思索有效的教育对策;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让孩子理解你说的一切。相信有了这些,不管孩子出什么“招”,我们都能“见招拆招”,让孩子感受游戏的无穷魅力。
文献综述: [1]陆娴敏幼儿游戏之旅[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2]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6 [3]赵焕明对儿童角色游戏的指导[J] 教育导刊2006.4 [4]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5]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第五篇: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
胥口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金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特别是初入园的幼儿角色意识弱,或缺乏角色意识,所以他们玩起来难于进入角色,游戏形式单调、平淡,使角色游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目的。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角色意识,使角色游戏达到其相应的教育意义和目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出培养小班幼儿角色意识的途径,具体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丰富经验,理解角色
角色游戏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是社会性的游戏,只有让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玩游戏的愿望。所以必须让幼儿了解和认识角色的作用与行为,初步建立起角色意识,进而在游戏中自己进入角色。
首先应通过开发多项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初步形成角色意识。如:主题活动“我的家”,要求幼儿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他们在家干些什么家务?一家人是怎样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谁辛苦地把你们带大?你在家帮妈妈做了什么事?通过这样有意的观察,使幼儿认识了角色的行为,丰富了生活经验,理解了角色的实际意义。然后组织幼儿讨论谈话,加深对角色行为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应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们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如:带幼儿外出散步,组织幼儿参观商店的营业员如何热情接待顾客,看警察怎样指挥交通;看医生如何给病人看病等,并以此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同时要求家长带孩子参加健康的社会活动,以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建立起角色意识。此外,还应辅以故事、看图片、谈话等形式,通过文艺作品丰富幼儿的经验。
这样,随着幼儿观察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们玩起角色游戏就不会出现抢占材料、自顾自玩或无所适从的现象。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在扮演角色,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角色的身份,必须大家合作游戏。
二、选择合适的主题,诱发兴趣 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幼儿进行社会性的学习,所以游戏的主题内容必须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小班幼儿由于阅历所限,很多事情他们还没经历过,很多角色他们无从体验。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主题。熟悉的角色才能激起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从而使幼儿树立起角色意识。
首先,应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选择合适的主题。幼儿无一例外地对“娃娃”感兴趣,而生活中和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爸爸、妈妈。幼儿最丰富的经验也莫过于和爸爸、妈妈的共同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将“娃娃家”作为小班最初开展的游戏主题。事实上从孩子们对“娃娃家”的喜爱程度,更加证实了“娃娃家”是小班幼儿的最佳角色游戏主题。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主题场所。孩子们喜爱老师,乐于上幼儿园,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在“幼儿园”这一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能按意愿再现幼儿园上课、游戏、做操、表演节目等活动,也满足了一些孩子想当一名老师的愿望。可见“幼儿园”也是小班幼儿能接受和喜爱的角色游戏主题。
其次,应从幼儿心目中所崇敬的人物去选择主题。在和孩子们接触中,我发现“警察”和“司机”一直是他们所崇敬的人物,孩子们跟着父母外出,车子“嘀嘀”一开就把他们带到很远的地方,真是棒极了。还有那警察穿着制服,威风凛凛地指挥交通,在孩子们眼里也是再神气不过了,他们多么想尝尝开开汽车、当当警察的滋味。因此,“公共汽车”游戏深受孩子们欢迎。
第三,从幼儿对新异物的好奇入手选择合适主题。商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妈妈常带孩子到商店买物品,孩子们看到商店里那么多未见过的、琳琅满目的诱人物品,他们多么想摸摸、看看、玩玩呀。还有柜台里忙个不停的售货员对孩子们也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孩子们是多么想象成人一样直接参与买卖活动。而“商店”游戏正可以满足孩子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这一要求。
三、区分层次,注重差异
为了培养胆小、内向及兴趣易变孩子的角色意识,在游戏中我对他们进行因人而异的重点指导,并采取相对固定角色的方法,即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定角色,对他们进行角色行为训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树立起角色意识。如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则注重培养他们对游戏的积极态度和情绪,委以角色,交给任务,想方设法把他们吸引到游戏中来;对于兴趣易变的孩子则注重发展其注意力及持久性,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
固定角色并非是角色就固定不变了。实践证明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增强幼儿角色的应变能力,有利于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所以对那些兴趣易变而不稳定及胆小、内向的孩子在相对固定角色一段时间,在其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后,就应对其角色进行变换调整,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角色,在提高他们对角色应变能力的同时,增强角色意识。
四、介入角色,示范引导
角色游戏虽然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但不意味教师就可放弃指导。应该说老师的介入指导对培养孩子的角色意识、深入开发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游戏之前的谈话、讨论是不可少的。谈话激起了幼儿对已有生活经历的回忆,将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既巩固了角色意识,又为下一步付诸游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游戏初始,教师应根据幼儿意愿引导确定主题,也可利用一些玩具材料调动幼儿游戏兴趣,让幼儿从材料中得到对所扮演角色行为的启发,增强角色意识。这就牵涉一个如何根据孩子的意愿分配角色的问题。新游戏的主角孩子们总是争着扮演,这时,老师如命令说xx来当医生,xx当妈妈,显然不利于幼儿积极性的发挥。遇此情形,我总是进行民主选举,让大家讨论。如:要玩“幼儿园”游戏,自然“老师”这一角色引起了孩子们强烈兴趣,这时我就问:“谁最像老师?谁会带大家做游戏?给大家讲故事?谁平时在班上最爱帮助别人,爱做好事,是老师的好帮手?”这样很自然地就推荐出了较好的组织者。在以后的游戏中就建议轮流担任,让能力差、角色意识弱的幼儿也有扮演主角的机会,以增强其角色意识和游戏能力。
在指导游戏过程中,老师更应善于启发、引导。老师的指导不是强加给幼儿的种种要求,而是老师以角色的身份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劝告或者建议,从而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明确角色行为,意在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老师必须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对游戏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解和观察记录,然后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如:妞妞是个非常腼腆、胆小的小女孩,她总是不声不响,生怕别人注意,常常是怯怯生生地看别人游戏,自己不敢参加。我主动接近她和她交谈,消除她的恐惧心理,使她感到老师可亲,接着把她引到“娃娃家”来扮演较为容易的角色“孩子”,开始她很紧张,缺乏角色意识,不能胜任。于是我介入到游戏中,扮成“大姐姐”,通过言谈举止为妞妞进行平行介入指导,让她体会到老师变成了“大姐姐”,她变成了“孩子”。初步有了角色概念。第二次游戏时我仍以同一角色介入,建议和她一起抱娃娃去散步,以动作和言语对她进行示范。这样我不断地以角色的介入在非常自然轻松的状态下对她进行了引导,使她逐步进入角色,建立起角色意识。
又如,在玩“汽车”游戏时,扮演司机的洋洋总不专心,角色意识肤浅,对角色行为不明确。乘客一下车他也跑去玩了,使得新乘客上车找不到驾驶员。于是我就扮成了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和洋洋进行合作游戏,无人乘坐时,我就瞧瞧车子惊讶地说:“司机,你看许多座位都被乘客碰歪了,我们来把位置摆整齐吧。”这下妞妞可乐意啦。过一会了,我又引导说:“车开了半天,挺脏的怎么办呢?他就马上说:“我来洗。”于是他马上找来了抹布卖劲地擦洗起来。擦了一会儿,他又似有所悟地说:“车没气了,我该来打打气。”于是他又很快地将车充足了气。在接着的两次游戏中,我们又配合进行修理汽车配件及开展上门服务等活动,讨论了无人乘坐时怎么办的问题。同时,我还建议离开坐位到空地上练习本领,如绕障碍、转弯、倒车等。这样,深化了游戏主题,增添了情趣,既让孩子很好地扮演了角色,又解决了孩子自身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好跑动的问题。可以看出教师通过介入的游戏指导,较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了角色的身份、意义,孩子的角色行为得到不断充实、完善,角色意识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