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很多人而言,超越别人容易,超越自己难
对很多人而言,超越别人容易,超越自己难。而在我,情况似乎略有不同。事实上,在很多情形下,要想判断是否能够或者已经超越别人,很难有一个既定的标准。既无标准,又何谈对别人的超越?倒是自我超越,似乎显得稍容易一些。毕竟,每一天的学习、思索、实践,必然会使今天的你超越昨天的你,进而又被明天的你再次超越。人总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中实现进步的。而于我,这样的体验尤为鲜明与深刻。
2000年,时值《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即将颁布,对于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关键时刻。清晰地记得,师傅陈连兴老师不知从何处为我们觅得《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急急读来,其中的种种观念、建议、变革,对于正在数学教学改革路途中左冲右突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莫大的精神洗礼与引领。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全新阐释,让我们大开眼界,更是萌生出一种“试一试”的实践冲动。
在认真通读《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平均数”这一内容的相关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后,“平均数”一课以其别具一格的课题(注:以往,这一课通常都叫“平均数”是作为应用题的一类教学的)及其“作为一种统计量”这一全新的视角,在实践层面赢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好评。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我撇开了教材中具有应用题意味的相关题材,而是选择从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家庭的平均收入等内容人手,进而在如何恰当估计平均数、如何强化移多补少、如何根据求出的平均数预测未来数据等问题上做出了初步的尝试。
九年弹指一挥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后,对于“平均数”这一内容的理论认识也随之渐人人心,相关的教学实践更是层出不穷。而真正促使我重备这一课的契机,现在想来,恐怕还得追溯到参加王天蓉老师的问题化学习课题组第一次讨论。
在那次活动中,我感受到畅所欲言带来的酣畅淋漓,新名词扑面而来的头晕目眩,现在想来,当时热议的话题与内容或许早已烟消云散,但正是那一次的深入思考与交流,使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小学统计部分教学的平均数也好,众数与中位数也罢,其实都是一组数据的代表。不同的是,同样作为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受所有数据的制约,更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全貌,因而也就更加显得敏感、易变。而众数与中位数则相对不易受极端数据的干扰,因而也就体现出其比较稳定、不受极端数据干扰等特点来。带着这样的认识,再重新翻看多年前的平均数教案,总觉得作为一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其统计的意味并不明显。或者说,从教学的设计线索上看,似乎已经关注到其统计的内涵,但在真正的实践层面上,其作为一种统计量,尤其是作为数据代表的意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开
掘。从而,“形似”而“神异”的意味,便不可避免地成为那一堂“平均数”的鲜明烙印。重备这一课便显得日渐迫切起来。
之后也听过几节“平均数”的研究课,较为典型的思路是:通过组织两组人数不等的比赛,在学生初步体会到“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自然过渡到“通过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再作比较”的思路上来。“平均数”由此自然生成。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版本,此种教学思路的优点无疑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从“比总数不公平”到“比人均数公平”的自然转折,将平均数的来龙去脉刻画得极为生动、细腻。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当学生面对“比总数不公平”的情境,纷纷给出“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的建议时,我始终不太明白: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就公平了?(笔者曾就此问题询问过不少教师与学生,均未获得十分清晰的回答)此为其一。再者,就算学生真正理解了个中的意义,那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是否就可以直接与“每人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画上等号?细微的文字表述差异的背后,又表征着学生怎样的微妙的思维差异?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看似顺畅的教学现象背后,实则还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也有了这一版本的新尝试。
真正尝试备课时,其实还遇到不少新的障碍。比如,最初选择的情境是:三
(1)班仅小王一人参加年级组投篮比赛,1分钟投中5个。如果你是裁判,在他们班的计分牌上,该用哪个数表示他们班的整体水平?三(2)班小李、小张二人参加比赛,1分钟分别投中3个、5个。他们班的计分牌上,又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们班的整体水平?结果,“数据的代表”的表面意义呈现了出来,但“公平与不公平”“求出平均每人投中几个再比”的观点再度浮出。“新瓶”实质上只是换上了“老酒”而已,无本质差别。此为其一。其二,又一更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作为数据的代表,平均数既可以代表“不同对象呈现的一组数据”(比如,小李、小张、小王平均每人1分钟投中的个数),以反映这一组对象的整体水平,也可代表“同一对象某几次呈现的数据”(比如,小明三次量得某木棒的长度各若干厘米,该木棒长度究竟几何),以反映这一个对象在参差变换的随机数据背后所潜伏着的一般水平。究竟哪种情形更有利于学生顺利建立“平均数”的意义?思
辨的最终结果让我把天平倾向后者。毕竟,前者在某种情形下,完全可以用总数去表征他们的整体水平,而对于后者,求总数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合情理”,而找出这组数据的代表值,进而用代表值去刻画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似乎更合情合理些。
于是,在例题教学中,我有意设计了“小李三次均投中5个”的特殊数据组,以此促进学生自然建立起“用5代表他的一般水平最合适”的心理倾向,进而为随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避开“求总数”的窠臼,而直接通过“移多补少”或“先求和再均分”的思维活动,努力寻找几个数据的代表值,为平均数意义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的真实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自然而然的呈现。
当然,仅仅从正面角度凸显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的意义,显然还不够充分、丰富、饱满。于是,在随后的深化板块中,我借助学生的观察、比较、交流,从平均数的“敏感与易变性”(任何数据的变化都会带来平均数的相应变化)、平均数的“齐次性”(每一数据的相同变化,如都加2,会带来平均数的同样变化,也加2)以及平均数的“均差之和为0”的特性(即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之和为0),帮助学生从各个不同侧面进一步丰富了对平均数这一“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也有遗憾。尤其是,随着备课及思考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自身数学素养的肤浅对“平均数”课堂的深度开掘构成了致命的制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命题再一次得到验证。期待能够得到专家与同行的批评指正。
第二篇: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
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超越自我。每一个超越都是一次痛苦;每一次痛苦,都是一次进步,我们应让生命在无数次痛苦中抵达顶峰。
从顽童到伟大,从战士到将军,从员工到经理,不就是不断超越自己的有力凭证吗?音乐风格的日渐丰富,是一种超越;文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是一种超越;政治思想的日趋成熟,是一种超越;军事武器的发展,也是一种超越。
酒鬼不再贪喝,赌徒不再上桌,小偷开始变得勤劳,恶人不再作恶,甚至长舌妇不再说三道四,小肚鸡肠这边得宽宏大量,单小怕事者也能洒脱自如……着都是超越自己。在生活中遭遇不幸而不悲,受到不公而不忿;在胜利和荣耀面前,不沾沾自喜和骄傲自满,这也是一种超越。有钱人慈善捐助,是一种超越;陕北汉子喝一碗小米粥,吼一曲<<信天游>>,粗犷自然,乐观豁达,也是一种超越,超越是悲壮的,痛苦的,也是幸福的。超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洗礼。每一次超越,都是生命的一次重铸。伟大的超越使国家,民族,社会不断崛起~~~~从愚昧到文明从贫穷到富裕------
而平庸的小市民,更要不断的超越;因为,只有超越自己,才能超越他人。
老虎,猴子,老鹰不能超越自己,它们只能在动物的生命线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堕落者,沉沦者不能超越自己,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地腐烂。年轻人最能超越,也最善超越。因为,我门有着强健的身体和睿智的头脑,更有一颗怦怦跳动的上进心!
第三篇: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
一位哲人说:“上帝用模型造人,塑造了你之后,就把那个模型捣碎了,因此,你是唯一的。”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伟人和庸人开始是在一条起跑线上。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超越了自我,庸人之所以成为庸人是因为走不出自我的苑囿。
在人生路上前行,有过痛苦、有过希望、有过迷惘、有过彷徨,如果不能超越自我,就会迷失方向;如果不能战胜自我,就写不出人生辉煌的篇章。
月夜里行走,不要让自己的影子吓着你自己;黑夜里行走,不要让自己的脚步声吓着你自己。人生在世,过多地为自己所羁绊,终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神秀和慧能同门学法。老师欲传衣钵于后人,让众人作偈。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众皆服膺。
慧能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众僧始诧,继叹服,后倾倒。
慧能因为深谙禅宗真谛“无我”而得衣钵,成为六祖禅师。神秀终因不能超越自我而功亏一篑。
拘执于我,是龙困浅泽,虎囚平阳,鸟禁于笼,才能无法施展,注定碌碌无为;超越自我,是点睛破壁而去的龙,挂帆乘风的船,开笼而飞的鸟,是真正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愿我们人人都能超越自我,奏出生命的绝响。
第四篇: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
超越自我非常重要,一个人连自己都无法超越,他还想超越他人;一个人只有超越自己后才能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与生俱来的弱点,创造自己个人的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不可或缺的存在。
超越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超越自己需要十分打的毅力,十分大的努力,十分大的坚持不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次次的考试下来,我的成绩不但没有更好或者保持好成绩,反而下降了!朋友们都一个个的超越我自己了。我如果在不加把劲,我真的要倒霉了!再加上老爸老妈的唠叨,我更是难过极了!但每次考试我都很认真,不敢有一丝怠慢。可是,成绩还是那么不理想,难道我的水平只是这样吗?不,不可能的,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哪里不过好。
想了很久,很久。那些一定要好好学习的口头语根本不起作用。我要付出实际行动,做出完美的自己!路人们议论着什么?哦!他们说刘翔打破了纪录,他们说李娜获得了桂冠„„是啊,他们,他们一个个地超越自己,不都是经过磨难的嘛!是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辛苦,哪来的美好结果,哪来的成功呢?旁边的店里传出脍炙人口的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是啊!阳光总在风雨后,先要承受风雨再去享受阳光!
超越自己就是自己给自己画个圈,你在圈里苦恼怎么出来,当你跨出那个圈的范围便叫做超越。人最大的敌人不是被人,而是自己!
江山市淤头小学六年级:毛佳愉
第五篇: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
人总是为自己的信仰而活着,是信念让整个世界蓬勃向上,是信念早就了人们的明天,成就了今天。那信念是:翻过那座山。
为什么要翻过那座山呢?那座山代表着什么?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也许是一只拦路虎,也许是一个小小的台阶,或者也许是奋斗的目标。可能人和浩大的世界相比更像是只毛虫,但是心里却装着伟大的梦。翻过那座山,就证明了自己。证明这种东西的成分,总是给别人多于给自己。但其实是给自己多于别人,不要去跟别人比,你自己就是最好的镜子。这样才能拥有信心或者重新来过的信心。
而翻过那座山后会是什么呢?蓝蓝的天,绿莹莹的水,广阔的沃野,歌声悠扬的牧羊人,有着高原红的姑娘。清新宜人的空气,仿佛世外桃源。如果是又出现一座山呢?可能是没有足够的实力,需要汲取养料再继续攀登,可能是没有足够的勇气,你眼前的一座山在你的潜意识里就变成了峰峦叠障的群山。所以找到自己和勇气的路,就是翻过那座山。
总是碰到群山的人人生会很失意,一下子就攀上成功的高峰的你只会止步不前。可换言之,什么是成功?这应该是为什么有的人创造的价值大,有的人创造的价值小的原因。不停的攀登高峰,好像成功是那么若隐若现。隐隐约约,可是你创造的价值却一个止步不前认为已经获得成功的人多了许多。所以那些总是在路上的人,懂得抓紧一分一秒的人,总在不断超越自我。
当然,翻过那座山,还要注意方向,正确的方向等于成功了一半。或许年轻是你的资本,自以为于很多错的机会。可是你错了,不抓住一分一秒,翻过那座山就会遥遥无期。
翻过那座山,等于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完美的结束,至少在这座山你超越了自己。加油吧,小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