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王建华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源于经济领域,但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却远远超出经济领域,对政治领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干部人事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从人事管理、教育培训、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等多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利的指导、保障和支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然有力地引领、保障和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干部队伍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繁重的任务。2010年2月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十二五”规划,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2]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和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源于经济领域,但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却远远超出经济领域,对政治领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固然要求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调整提升经济结构,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坚持集约化的生产经营,但也要求干部人事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从人事管理、教育培训、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等多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利的指导、保障和支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然有力地引领、保障和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尽管不是主流,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特别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干部交流体制不健全、选人用人方法不科学等问题相对突出,成为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
【淘宝名店导航:】
(一)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干部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一是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以湖南省岳阳县为例,党政机关中30岁以下的人员仅为272人,占10.4%;51—60岁的人员525人,占20.1%。通过对比发现,51岁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较30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高出近10个百分点。该县县委统战部现有在编人员11人,50岁以上的有7人,其中有6人退线,其余在岗的4人均在40岁以上。
二是文化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全国各地市县干部所受教育程度从初中、中专到本科、硕士,全日制教育高低程度差别较大,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多数干部对自己的要求较高,业务水平不断上新台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由于学历、年龄、思想、体制、生活压力等种种原因,疏于学习,业务水平几乎停留在原地,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阻碍本行业工作改革的步伐,甚至严重影响到常规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存在一定问题。发展市场经济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如更开放、更创新、更有竞争意识等等,而执政多年使得党内一些惰性、消极、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长起来。如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更恶劣的是腐败行为。调查表明,干部队伍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发现部分党员干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工作,特别是一部分干部长时间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岗位上,锐气逐渐被磨平,思想上由“我要干”向“要我干”转变,心理上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如自负心理、自满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求稳心理、投机心理等。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将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科学发展的毒瘤[3]。
(二)干部交流体制不健全,干部管理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行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形式的干部交流,但干部交流总体力度不大,与干部、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交流范围不广。就整体而言,在乡镇之间、乡镇与县直之间、隶属机构之间,干部依然缺乏有效交流。尤其在乡镇与县直机关之间,对中层和一般干部的交流还十分有限。二是交流力度不大。从近几年调整任用干部的情况来看,涉及提拔重用的所占比重较大,而涉及交流任职的偏少,特别是职能强的部门与职能弱的部门之间、近城乡镇与偏远乡镇之间交流也就更少。三是交流层面不宽。主要表现为交流主体多为党政领导干部,而一般干部间、行政干部与事业性编制干部之间交流不够。四是交流办法不多。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积极拓展交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班子和队伍的活力,推进了干部制度改革进程。但在基层从解决领导干部尤其是科级领导干部来源问题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习惯以组织推荐、行政委任的手段来调整干部队伍,考任、聘任的职位偏少、层面有限,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乡镇与乡镇、乡镇与部门之间的交流机制。
(三)竞争择优氛围不浓厚,干事氛围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在调查中了解到,湖南省基层干部队伍中,部分干部特别是中层以下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从主观上来看,干部个人思想、价值追求不高;从客观上来看,竞争择优的环境仍不宽松,干部激励机制仍不完善,政治上、经济上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相对缺乏。2004年以来,以县为单位公开招考领导干部每年两次是比较少见的,且对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有所限制,所能提供竞争的平台不够宽松。相对而言,30—40岁层面干部竞争择优的机会不多。
(四)选人用人方法不科学,选任机制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从近年工作来看,干部工作民主化、制度化进程不断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和干部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提名有待进一步民主化。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启动程序,也是决定干部任用质量的首要环节,过来工作中,各地主要采取领导个人提名、组织提名、群众推荐提名等办法,如何进一步扩大民主还有待探索。二是干部考察甄别有待进一步科学
化。近几年,虽然对干部考察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方法仍然比较单一,手段相对比较传统,范围还不够广泛,被考察对象的全貌和表现难以客观真实反映出来。三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以科学发展的要求评价考核干部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干部的才能可以在工作中得到体现,可以在业绩中得到彰显,而政治信仰、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等指标的衡量却缺少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机制。
二、深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路径分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有观念问题,也有实际问题;有自身动力问题,也有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外部因素掣肘问题;有自下而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问题,也有自上而下的规划、组织、领导问题。结合近年来各地的探索与实践,对当前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以下路径建议:
(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创新干部人事管理
一是要围绕理顺职能建立制度。针对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工作职能的不同分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权限,避免权责交叉、事务重叠、矛盾冲突等,确保职能明确,分工合理,协调有序。二是要围绕优化队伍健全制度。针对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采取灵活编制政策的情况下,大力推行机关工作人员招考制度,普遍实行“凡进必考”,进一步提高公务员招考的数量和质量,逐步实现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同时,要注重发挥“退二线”干部的作用,充分利用其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势,不断探索建立“退二线”干部的管理办法和作用发挥机制,从整体上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三是要围绕废旧立新完善制度。统筹推进党政干部、企业人才和事业单位干部的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整改一批,落实一批,出台一批,研究一批”的要求,抓好“废、改、立”工作:对已经出台的现有政策,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制度,要坚决予以废止;对经实践检验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完善,转化为法规性制度;对需要解决而又难度较大的一些问题,要加大调研力度,大胆探索,逐步完善。
(二)以扩大民主为方向,规范干部选拔任用
要坚持把扩大民主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一是扩大推荐提名环节的民主。通过发布空缺职位公告、公布提名条件等办法,发动组织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推荐合适人选,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扩大组织部门选人视野。二是扩大考察环节的民主。进一步扩大考察谈话的范围,并注意通过信访、举报、巡查等多种渠道了解情况,增强干部考察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引入考察失真失实责任追究制等办法,防止人情化因素影响考察结果。三是扩大讨论决定环节的民主。建立和实行党委研究决定干部预告制,使党委每一个成员都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所要研究决定的干部情况,从而提高党委研究干部的质量;建立和实行全委会票决制,做到多数人不同意的不提名,多数人不赞成的不通过,防止少数人说了算,切实减少用人失误,形成民主、科学的用人决策机制。四是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上的民主、公开。积极引进竞争机制,把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重点针对那些专业性比较强以及缺少年轻干部和紧缺人才的部门,在更大的范围内把最优秀、懂专业的人选拔上来,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在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党政部门副职竞争上岗办法。
(三)以实绩考核为基础,完善干部考核评价
以中央新出台的《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
行)》为指导,不断完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推进管理创新。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内容,提高针对性。要在严格分类、细化量化、权重分值的基础上,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现有的党政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提升考核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进一步改进考核方法,增强科学性。在考核主体上,要广泛组织群众参与评议和测评,使评价和考核意见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和真实性;在统计核实上,要深入实际,查阅有关资料和记录,深入走访座谈和了解,核查辨别真伪;在调查分析上,要对有关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分析,辨别其究竟是实绩还是虚绩、显绩还是潜绩、政绩成本大于或小于实绩、经济效益高于还是低于社会效益。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突出实效性。把考核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班子调整、奖惩激励的重要依据,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树立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良好选人用人导向。
(四)以增强活力为目标,推进干部交流任职
要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干部交流工作的要求,以培养锻炼干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和促进廉政建设为目的,坚持全方位、多层面地交流干部,进一步激发班子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一是突出培养性交流。对一些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工作经历单一的年轻干部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交流,以丰富其工作经验,多岗位锻炼成长。大力推行从县级机关选派年轻干部到乡镇或信访局锻炼,分批选派年轻干部赴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二是突出防范性交流。针对人财物管理部门重要岗位上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进行交流,有效地防范和避免因为人财物权利过于集中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出现。三是突出调整性交流。对因改善班子结构或团结状况而进行交流,及时调配交流干部,加强班子整体建设。四是突出重点性交流。向县级重点工作、重点建设项目派选政治素质硬、工作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干部,发挥人才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不断推动工作。要通过大力推行交流任职,实现干部交流和干部的提拔使用结合起来,对那些经过不同岗位锻炼,特别是交流到基层、艰苦地区和困难单位工作,自觉接受锻炼且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
(五)以人才强国为战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
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大力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党政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领导干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进一步加大对党政人才开发的重视力度,通过优先建立和完善薪酬激励制度,开通“人才直通车”等办法,以良好的环境吸引党政人才。同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党政人才,大胆使用优秀党政人才,为培育、吸引、使用党政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党政人才开发战略和中长远规划,建立和完善党政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机制,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党政人才政策体系,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浓厚氛围。三是要形成优质的培训阵地。要在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各类优质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服务。要按照夯实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的要求,根据提高领导干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的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完善学科结构和课程设计,开展系统理论培训、专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0-02-04(01).[2]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01).[3] 福建龙岩市委讲师团.抓党建需首先提高干部队伍素质[EB/OL].人民网
第二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
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三、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三个关键点
第三个关键点就是新四化和关系。刚才我已经提到现在国家有一个新的四化的提法,这个新的四化的突出特点我个人认为是强调城镇化对未来经济增长更强大的拉动作用和它的一种连接作用,就是城镇化前段时间各学者研究社会舆论上都在讲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有空间,我们的城镇化现在已经民意上的城镇化,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是刚刚突破50%,按照户籍只有35%左右,就是我们的城镇化以后还要70、80,这个空间很大,但工业化从份额上空间就比较小,但是它有一个质量提升的问题,所以这一部分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总体思路部分有一段不是很长,就是专门讲到四个化,而且这四化的关系。
这个四化也就是四环,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四位一体,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就是我们要靠这四个方面,经济发展要靠这四个方面来继续推进,协调推进我们的经济增长可以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强调一个城镇化,因为金融危机之后有一种说法,学者们有一种说法就是讲未来增长靠城镇化,过去工业化是创造供给,所以中国的供给能力特别是我们的资金供给,我们的投资的增加我们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要增加某一种产能这个很快就能做到,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借助国际的全球化的力量,我们很快能做到,但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搞这么多投资最后卖给谁,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需求问题,我刚才提到需求问题,需求问题的解决最最核心的是要靠需求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这个发展,所以我把城镇化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的十八大报告里面一个亮点,就是这种关系怎么表述呢?我记得10年前十六大报告的时候,一共讲了八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相应的就提出了下面就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城镇化,城镇化处在一个跟农村发展,农业“三农”问题放在一块的这么一个框架,就是城镇化的作用没有像现在这样凸现出来,但工业化我们的基础,是个核心,是最终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它更多是要解决需求问题,那就是要加快或者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城镇化里面。十六大的时候还有一个工业化要加快,要新型,同时把信息化跟工业化,就是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这是当时很时髦的话,现在看来这种关系要重新表述,现在的表述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这种融合,这也是一个表述。
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继续要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就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过去是通过信息化来推动工业化,通过高科技来改造产业这么一些提法,现在强调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度融合,这是这种关系的第一个表述,也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所以信息化也就是主要是讲这个方面,就是工业化的关系,但是后面两个就是讲到三个化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个关系,也就是城镇化处于中心位置,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他们要良性互动,像我们现在讲是要协调,要一致,我们城镇化之后那就是城镇化加快一点,工业化保持过去这种态势以后城镇化加快,那它们之间良性互动协调一致。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要协调,这两个又要一致,现在不太一致,为什么不一致呢?就是我们现在城镇化城市承载率不高,农民变成市民的过程中受到很多障碍,这样就半城市化,半城市化就意味着它跨两头,城市和农村两头,就是两边都照顾不到,就成为很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不能完全的转变为城市人就导致了家庭的分离,导致了交通流过度的放大,在区域之间的交通流过度的放大,还有农村的留守儿童、老人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教育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这两个是不完全的,它需要一种协调,但是不能分割,不能半拉子的这种发展,这个城镇化要提高它的水平,它的质量就是要追求完全城市化。城市化处在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之间最核心的位置,所以我们讲在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新四化和新四化的关系,这也是过去没有把它作为一个过去讲都是零散的,这次把它作为一个综合形成这么一个总的说法。
最后的结果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把信息化单列出来就是特别要注重三化并举,工业、城镇和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并举发展,这么一个思想,这是前期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学者,包括媒体上的报道讨论了很多的问题,实际上在这里已经得到了一种回答,就是我认为这是整个关于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经济体制改善方面有一个总的这么一个表述,我把它叫做三个关键点。
四、经济发展的五大重点解读
最后一点第四部分,当然也是我们今天讲到的比较重点的部分,具体到我们的经济发展应该做哪些事,我们认为胡总书记的报告里面讲的五个重点,实际上就是我们未来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用我的话说就是构建五大动力,就是五个动力,前面有五个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目标,五新目标,现在是五个动力,新的动力。这五个动力跟前面实际上我已经提到了不完全对应,差了一个,但后面这五个是比较完整的。
第一个动力就是新的体制,总书记报告里说的话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记住有全面两个字,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未来5-10年或者10年内要基本到位,不能讲以后在经济体制还有一些更大更难的或者讲更多的改革领域,我认为应该是有一个完成的概念。深化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就是释放出我们制度的活力,新活力。这里面大家读这部分的时候可能有些人认为好像不太过瘾,就是讲你没有那么具体,我说不具体,或者为新政府留下空间,当然我觉得一些基本思路一些重点都讲到了,具体化我看可能是以后政府工作当然我们讲以后一些细化方案中可能做的,所以我觉得这一块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培养一个新的体制动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它的位置已经提前,过去都是讲完了发展,发展重点之后再讲我们要改革,要开放,就是改革开放放在最后,现在把经济体制改革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我们很多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许多发展的难题为什么得不到解决,就是我们卡在体制上,特别是我们那些经济体制上的一些硬骨头,这方面我们要攻坚,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最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制度的动力。
第二个就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去讲创新性国家,在十七大的时候提出创新性国家,自主创新,“十一五”的时候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但这一次在这两个基础上的给它综合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品牌的这种建设把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创新是新的发展最主要的动力。这是第二个动力,就是对应了前面的目标。
第三个就是新结构,新结构就是我们过去那样的结构早期我们是以农业为主的结构,我们的经济水平就是比较低,农业主导的经济,农村主导的经济,我们整个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都处于一个很低级的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也非常低,这是改革前我们处于的那个阶段,改革之后我们就开始形成一个新的结构,这个新的结构是工业为核心,工业化加快发展,工业的比重不断的提高,有些地方达50、60,全国也达到将近50的水平但这已经达到一个顶峰,所以讲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结构,新的结构里面就是产业结构里面包括我们刚才说的服务业成为新的发展动力,从需求上讲就是消费需求,开始期待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形成一个新的动力。
所以实际上中国经济尽管从长远来讲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从结构上讲将出现一个大的变化,驱动的动力,结构不一样,就是我们在过去是靠投资,靠出口,未来靠消费,过去我们是靠工业,未来要靠服务业,过去是靠经济以后有更多的靠社会发展,靠其他发展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建设来共同的推动,比如说五位一体的发展,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新结构才有新的动能,在生态学上讲就是结构决定功能,就是你的好的结构,新的结构就有新的功能,新的驱动,结构是重要的驱动,整个发展的过程就是结构优化的过程,这个我想在十六大之后过去10年前十六大以后是反应了中国的结构主义很明显,但这次又面临一个新的结构升级的一个台阶,这是新结构。
第三个也是新的,我认为也是新的,就是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尽管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要素,特别是部分要素,劳动力的要素、资源的要素是在流动的,但是它还是受到限制,而不是一体化的,是分割的,所以我们讲城乡分割,城乡二元、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体制是这么一个框架下我们中国的发展,劳动力无限供给二元结构是推动我们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沿海快速的起飞,建立了这么一个基础上,就是二元结构问题它实际上也是反应了我们的一些优势,就是劳动力便宜,我们的人力资源成本不仅低,而且质量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驱动这种情况下,它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中最主要体现就是刚才说的工业化,开始是乡村工业化,后来变成了以外需推动的工业化,后来变成了房地产投资需求驱动的重工业化,当然同时房地产就是不是到了这个阶段驱动的话,它也有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
所以我们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二元发展,二元结构,就是包括我们的保障体系、我们的各个方面都是两套,城市或乡村分割的,当然现在连接越来越加强。未来的发展要靠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从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这也是一个发展的特别是它的我们说扩散的机制,带动的机制,相互的协调发展的这种机制,它会推动经济中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释放出大量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城乡一体化这里面包括了城镇化,但是城镇化在新结构里面有重要体现,实际上到现在看来城镇化是体现了两个动力上,一个刚才讲新结构,其中有一块是城镇化,等一会儿我还来讲,还有一块就是农村的这种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然后小城镇的建设,城乡一些一体的这种安排,我认为这是现在城镇化反应的两个动力。
最后一个就是新兴的开发开放模式,一共是五个新的发展的重点。下面我具体的给它展开的做一点分析,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第一个驱动,就是体制驱动新动力,这里面我想有两个比较有亮点的方面,第一个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我记得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五个理顺,理顺五个关系,第一个理顺就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所以这一次把今年两会报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也把许多人包括学者们包括企业家们,包括社会各界人士都希望的强化市场的作用,尊重市场的规律,不是政府万能,政府主观发展,这么一个思想,我认为政府是政府,市场是市场,要分的很清楚,我认为这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一个我们市场化改革、经济改革最最核心的问题在这,所以这次特别明确的讲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加发挥政府作用,当然是这是两面说。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不少人向我提出问,就像十八大的时候十八大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没有什么新的内容,特别还强调好像有一点失落感,怎么还要加强巩固发展公有制,好像是我们10年前甚至20年前、15年前我们讲的一些东西怎么现在又搬出来了,当然我们讲每次都会说但这次好像感觉到很鲜明,就是对公有制好像一种偏袒,有这么一种看法。当然我们讲还有另外一条对非公有制发展方面的一种支持,实际上就是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国有企业的发展,公有制主要是提高控制力,影响力,这一方面,这一方面我觉得可能从国家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家安全这个角度,还有民生、命脉这些方面得以强调是无可厚非的。对于民营企业准入放松,引导非公有制参加各种一些垄断行业,一些战略性的产业,包括新兴产业方面都给予非常大的关注。我的解读是并不是讲这就是把我们筐子穿上了,好像我们讲国有这一块,公有制这一块又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讲一下子也不过好像是维持现状,我认为这是一种重申,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仅仅是重申,未来要想形成新的动力,新的发展机制我想还需要改革。
也就是讲他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现在两大领域,一个是国家安全,一个是国民经济命脉,而且也不一定是全部,讲的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也就是讲除此之外民营企业都可以进来,所以我认为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空间还是大大的,特别是我们经济处于挑战期,竞争更激烈,体制不好的活力不足的,包括国有企业我认为确实存在一些体制性的问题,活力问题,我想到时候你从老亏损或者是老无盈利,利润率很低,那你最后就是面临着市场淘汰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所以你就必须要有一个市场化,或者讲非国有化,这个过程我想我们经历过,1997、98年、99年这几年的调整,所以那个调整的印象深刻,我们的民营企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机会,所以我想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两个毫不动摇是重申了过去一个基本原则,但是我认为这个中间伸缩性很大,民营企业在这种调整期,在这种体制新旧的这种动力转换的时候特别是市场化的作用会更加强化,我认为没有问题,就是这样的民营企业发展的机会。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就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中也包括两个牢牢把握,一个重申。
在改革这一块现在目前凸显出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尽管没有展开论述,但是大家都已经一些共识,第一个就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二个就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两块我想对我们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政府和市场关系那是叫做核心问题,但是最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后从领域上讲就是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要加快,就是包括怎么建立公共财政制度,预算制度、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比如税改、银改征(音)、结构性减税,还有财产税这里面都在考虑之列,跟后面的收入分配包括社会发展方面收入分配的改革应该是一种很强的关联性。但金融革应该说也还是我们离最终的目标还是很远,所以我们认为金融改革要有几个方面的突破,第一个方面就是增加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的竞争,更的民间资本参与的金融机构,外资当然也是一块多元的竞争格局,我觉得更重要的金融改革就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能是这是我们的金融强国必须要做的,这两大方面,但这里都没有提,但是我想大家有共识。但同时我们也要加强金融监管,包括房地产金融的风险这样一些金融监管的问题,这是我讲的改革这一块。
第二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里面核心问题就是强调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重提自主创新三大创新,我认为这一次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十八大报告实际上它是承接“十一五”规划的自主创新,十七大强调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作用,这一次又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强化。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比较新的提法,重申三大创新原始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这个新阶段要有新动力必须有创新这个能力提高,这里面提出一个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提出一个协同创新,当然可能这个协同创新不是三大创新的第四种创新,它是强调合作、协调,包括相应的产学研的结合,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这样一些创新体系的建设,我认为强调这种创新的协同性,可能这么理解比较好一点,我说这是过去没有讲的,叫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当然里面包含着实际上各种创新里面都有协同问题,特别是集成创新就更强调协同性,就是我们中国的创新路线在这个阶段肯定还不是原始创新,肯定更多的还是集成创新和吸收消化创新,吸收消化创新我们已经到了一个阶段,现在主要靠吸收消化创新靠模仿,靠我们的加工贸易这样一些通过合作加工贸易这样以后我们学了以后,然后再模仿创新这个我认为也已经达到一种阶段了,现在可能更多的是集成,当然我们最终要深化到原始创新,加强原始独创的能力,核心技术。这是我认为第一个就是在三大创新能够提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叫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或者创新的协同,这是第一个我认为比较亮点的地方。
第二个比较亮点的地方就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就是讲我们现在的面临一个问题是就是我们要形成一批世界性的、跨国经营的企业,世界水平的这种企业,也就是讲进入500强,这么一些企业,而且是有世界竞争力,不仅现在的销售速度、规模、还有我们的资产比重,我们很多,这种堆起来显得大不强,不行,我们认为所以国家现在提出叫实施知识财权战略,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西方就是叫我们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种产生技术,我们的许多企业要变成有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在世界领先的这样一些企业,所以这也是一个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的焦点问题,就是知识产权创新,这里面就是强调原始和集成创新这一块,这种能力。
所以我讲原始创新特别是单一某些技术方面的创新,我们在高科技行业所以做的一些,但是我们很难达到在数量在这种水平下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我们的集成创新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像环保行业,环保行业世界上做的比较好,德国的斯奈德电器做的很好,但是我看它是一个集成,就是形成一种模式。像中国的这种地产发展,现在商业地产形成一个万达模式,如果更多的显示一种对要素的组合集成,就是我形成模式可复制,然后也形成很大的规模优势和技术某种特色的竞争力,我认为这是知识产权战略更多的侧重于原始和集成创新这么一个结合。
第三个就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块内容相对比较多一点,为什么多一点?因为结构问题实际上现在中国经济结构问题不过就是四大结构,一个是需求结构,一个是产业结构,一个是区域结构,一个是所谓的城市化,城市化的比重就是一个结构,这是发展经济学有一条关于结构问题,结构就是四个大问题,这四个大问题你都要有一个说法,都有一个重点,我们整个了所谓结构问题就是解决四个结构问题,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镇化。
最重要的我的理解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挑战最重要的是两点,这两点我认为就是现在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第一个就是消费不足,就是我们怎么样在这种出口增长乏力、投资增长应该说是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提高消费率,怎么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我认为这是个很重要的一个,这里面当然有很多的需要做的,就是城镇化实际上也可以释放出消费需求,这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工作,我们中国潜力很大,包括怎么提高旅游业的消费,公共服务消费,各种养老的消费,这种我们还有民生的都是服务业,主要是服务业,这追服务业的发展在消费里面的作用是很大的。就是我们认为需求结构我们是一个核心,就是提高消费率。
第二个结构调整里面就是城镇化,城镇化就是这里面对应的推进城镇化对应的就是大家知道有一段话叫做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就是你把他变成一个完全的市民,人的城市化,所以我们叫做新型城市化,是解决人的问题,这里面有许多大量的投入,我们要给他建房子,保障房,我们要相对公共服务,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这个提到所以我们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认为城镇化的核心是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这里面已经鲜明的提出来,就是讲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我们就可以释放出我们的消费需求,包括相应的投资需求。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需求方面的结构的调整,需求实际上主要包括这两块消费需求和城镇化,我们认为这是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由此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产业结构升级当然我们也需要另外的一些政策,另外的政策就是我们自主创新、产业调整升级、淘汰落后这方面我们都取得相应的政策,所以中国经济未来几年肯定还处在调整期,这样的调整期应该是通过市场发挥作用,优化产业的一个好的时期,这是我们讲的结构调整这一块。
第四个方面就是发展的重点方面就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方面我们看了一下跟十七大跟过去十六大甚至前期的中央的一些提法,一些重点我们来看基本上保持连贯性,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新的思路,或者是调整方面,但是有一条值得强调,就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里面除了讲农业农民收入这样的一些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生活条件改善这些东西都是很全面一个系统的我刚才讲叫新农村建设,但是这里面强调一个就是农民转变为市民,就是农民工,就是农业土地问题面临这个改革征地制度,征地制度改革第一次提出来,就是实际上它是为了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让他们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一个。第二个应该说是促进城市化,完全城市化,人的城市化,就是扩大消费,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作用。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加快完善这是个目标了,新型关系,就是前面都没有讲关系,所以这里面就是难写,他没有办法,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办法把它写到前面所谓讲的目标上的五个新,一个总新,四个小新,缺一个新就是这一块。它是怎么说的呢?就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分配,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一个总的一个目标,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是工业和城市、城镇化城市带动的,这是我们讲的第四个动力,就是城乡一体化这么一个一元发展、二元发展,整合一元发展动力的构造。
最后一点就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读过以后我们感觉到这一次关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确实比过去我们的一些提法上有所升华,特别是这里面更有一个国际背景,就是面对全球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我们提出了更加面向世界,更加主动,更加积极这么一个开放战略,所以我想这是在开放型经济这方面,就是讲我们的开放不是过去那样的招商引资,搞优惠政策,可能更加要体现积极主动,我们要吸收我们要招商引资那种好的,那种质量高的,我们同时要走出去,就是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高效安全的开放型体系,对,还要强调安全问题,质量要求,安全,而且我们还要走出去,发挥我们更大的影响,世界市场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们要两个市场,过去是从资源这个角度我们利用两个市场,以后我们要输出更多的高质量的产品,占领世界市场,形成一种影响力,我认为这是开放型经济这种新动力方面它是第一个,就是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体现了这样一些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创新开放模式,这个开放模式到底是怎么样的构成?就是我们想既然是模式方式那就是我们更加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均衡,一个是质量和效益。就是强调我们的水平和档次,无外乎这两方面,当然我们讲同时我们还要防范金融风险,国际金融风险,就是我们的投资,我们的走出去,我们要寻求一种安全,这是这种安全的效益。所以创新开放模式在这里面胡锦涛总书记的十八大的报告里面就提出这么几个点,我觉得也是一个对过去的一个综合,就是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就是进口我们还是需要的,有时候为了改变贸易平衡我们需要增加进口,特别是我们的技术,高科技的进口,特别是甚至包括一些军事设备方面的,西方对我们的一种封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进口的机会。
这里强调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然后加快走出去步伐,这块因为我觉得现在周边的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确实在2012年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所以这次特别强调统筹双边、多变、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这个恐怕我认为这是创新发展模式可能是一个焦点,就是我们强调这种对周边当然对世界其他地区也一样,但是强调更多的是区域合作,提高地域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就是中国要实现一个多元化,多元化的一种长效的,长期的前面讲的互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这么一个开放型经济。这样我们的开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开放的体制更加有效,我们的经济发展在国际在市场上得到的机会就会更多。
所以我想今天利用一个半小时时间把十八大报告里面关于经济发展这一块的内容给大家做这么一些解析,不对之处,不当的一些分析,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各项任务。市委书记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情况和明年重点工作安排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出席会议。
刘淇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要求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要突出主题、主线,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宝贵经验和基本要求,结合首都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2011年北京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建设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宜居健康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出色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5%和4%,力争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重达到75%,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权威观点]
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发展速度,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上来。要妥善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关系,妥善处理好首都性质功能定位、人口资源环境与推动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市与区县的关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一是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首都发展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利用现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和中央给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继续走出一条物质消耗最少、增长效益最高、环境不断改善的发展道路,起到首善之区的作用。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
二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理念和模式上统一思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就是要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三个北京”是奥运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实践转化,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首都规划建设发展的基本指向,反映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同,是在发展中崇尚以人为本、重视科学技术、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今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抓手和重要载体。
三是要找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着力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着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能力。要着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努力抓好中央赋予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实。
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曾高达91%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但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贸易顺差过大、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又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而外贸顺差过大,引发诸多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从而切实扩大消费、改善民生。
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持续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和提高其贡献率,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比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产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就能够不断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
第四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河南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更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各项任务和举措密切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必须多管齐下,统筹兼顾,综合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作,深化体制改革,既要保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结构改善,确确实实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重心,实施配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组合,发挥宏观调控促进加快转变的功能。需要采取的重点措施主要有: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和鼓励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的宗旨,从规划、政策、法律、规章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不断增强全党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确确实实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才能有效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河南实际看,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技术创新要建立在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基础上,必须在河南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等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河南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着力建设我国农产品重要产区,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铝加工、汽车、矿产、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调整优化需求结构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尤其要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河南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消除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束缚,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客运专线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重点以郑东新区、汴西新区、洛阳新区建设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率先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同时,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落后山区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走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河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举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不是单纯做好某些方面的工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理念、行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第五篇: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4月12日来源: 河南
日报
卢展工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转变”和“加快”这两个关键词。关于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卢展工指出,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在立场上到位、观念上到位、方法上到位。二是切实转变发展途径。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入手,着力解决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结构性矛盾。三是切实转变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着力创造机制、创造氛围、创造环境、创造条件,更好地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四是切实转变发展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具体利益,始终把人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标准,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来体现对人民负责。关于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卢展工强调,要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八个加快”的任务和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个大力”的要求,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观念能不能转变、思路能不能拓展、头脑是不是清醒至关重要,说到底还是认识问题、信心问题。一方面,要多做理性思考。坚持多学习一些知识、多研究一些问题、多思考一些工作,不断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切实增强信心。
信心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障。既要从各种有利条件和良好发展势头中增强信心,更要从看到困难、问题、不足、差距中寻找信心,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改进不足、缩小差距中坚定信心。二是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核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好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要着眼于我省的基本省情,着眼于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现实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把保持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
三是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一方面,要持续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好成效,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累的好经验好举措,持续这些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好成绩;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始终持续加快转变的力度和韧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要把握优势,认真研究、充分发挥河南在区位、文化、人口、粮食等方面的优势;要准确定位,明确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特别是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影响、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弄清概念,科学界定中原、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的内涵,引导各级各地在中原崛起中找准位置、作出贡献;要持续思路,坚持重基础、重集思广益、重科学决策,始终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两大跨越”等重大战略方针来研究,以思路的持续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
四是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创新。要靠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总开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全盘皆活、全盘皆通。要
把解放思想的意识和观念体现到领导实践和一切工作中去,通过解放思想把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广泛调动起来、充分激发出来。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更多地从自身工作、从体制机制方面找原因、寻对策,努力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要靠科技创新。深入研究如何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科技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善于“借梯登高”、“借鸡下蛋”、“借脑生财”。要靠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领导干部要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肩负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导责任。
五是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只有坚持统筹协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广泛的共识,才能凝聚起方方面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智慧和力量。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切实把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融入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要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保障和评价发展成果的标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统筹“三化”进程。认真研究如何统筹协调“三化”进程,使之更符合河南实际,把农业农村、工业产业与城镇建设更好衔接起来。要统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引领、集聚功能和作用,又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以城镇化为切入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大空间。要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作为
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途径,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六是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立足于学,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学习各方面知识,学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立足于实,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实务实。要立足于做,想好了再说,说了就要做,做好做到位。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切实抓好基层、打牢基础,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形成合力。要立足于效,强化效益、效率、效果、效能等概念,在效上见“转”、在效上见“调”,在效上见“快”、在效上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