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2 17:3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广义指一切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方面发展的活动。狭义指幼儿园或

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2、幼儿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幼儿教育学作为教育的一

门分支,是专门研究3到6岁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

3、幼儿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4、白板说:是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洛克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该学说,即认为

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

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5、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

要求,是全国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6、保教结合原则: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幼

儿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幼儿真正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7、幼儿体育: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增强幼儿体制、以保证幼儿健康

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8、幼儿智育:是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9、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和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

为宗旨,并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10、创造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它包

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等。

11、有规则的游戏:是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制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

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12、自主性游戏:指幼儿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发起的游戏。这种游戏比较符合游戏的特点,体现游戏的本质,是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3、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距。

14、关键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里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15、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6、敏感期:是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幼儿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

速的时期。

17、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务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引起的。

18、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得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

成的时期,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组织性、细致性以及概括性的不断完善。观察力的发展在三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

19、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

关系意识的发展,幼儿的自豪感、羞愧感、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嫉妒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

第二篇: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 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60、讲授法: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话两种。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为倾向。

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

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5、实验法:是学生在活动的影响。

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作用。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布置课外作业等。

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性或特点的程度。

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准确性程度。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易程度。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72、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74、分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同的组进行教学。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平。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工外在的信息。

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82、陶冶法: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83、说服法:是通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84、班级:征和本质属性。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动、结交好友的场所。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过程。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生的。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67、概括: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特征。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1、过度学习: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教育心理学》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3、操作技能: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动化。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付诸实施。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91、问题解决:是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的。

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95、聚合思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97、态度:是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倾向。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102、服从: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致。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05、观察学习:是

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三篇:幼儿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岁或7岁)。

2.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隐蔽的学期教育课程即潜在的、非正式的学前教育课程,是一种无计划无意识的学习活动,是儿童获取信息不可缺少的形式,具有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一般体现在托幼机构和班级的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

4.幼儿社会化;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幼儿逐渐了解社会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而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即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5.角色游戏: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6.教育目的:指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管理教育最高决策层规定的,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7.发展适宜性:指幼儿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8.启蒙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实质是启蒙教育。

9.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10.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指保教结合、日常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处处渗透教育,在各个环节注意幼儿身体的养护,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1.杜威:1859年生于美国的柏林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896年创立了第一所实验学校,开始在学校中实施其教育思想。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12.蒙台梭利的自由原则:蒙台梭利认为,建立合乎科学的儿童教育,就是让儿童获得自由,让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表现。这就是自由的原则。

13.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14.整个教学法:是指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幼儿园课程观点。他批评当时小学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法,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施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主张游戏式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15.白板说:是指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16.发现学习: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

17.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在全 面发展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须的各种素质,为幼儿入小学,也为其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8.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 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19.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20.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

21.幼儿教育是对3~6岁年龄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

22.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23儿童的权利每个儿童都拥有出生权、姓名权、国籍权、生存权、发展权、学习权、游戏权、娱乐权、休息权、教育权等权利,这些权利应该得到成人的承认、尊重和保护。

24.自主游戏由儿童自己思考出来、组织发起的游戏,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充分反映了儿童的自主性。

25.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即公开的、显在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教师为实现教育任务、完成教育内容而精心设计的一切社会教育活动。

26.家长委员会由各班家长推选l~2位家长组成,分工协作,在园长指导下进行工作,制定活动计划,总结活动效果,并向家长作汇报。.

第四篇: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模版]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1、问题言语: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2、情绪情感: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

1、再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气质: 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带上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

3、直观行动思维: 指对客观的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2.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儿童的延时模仿和表象发展有关。3.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5.自我意识: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4、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1、再造想象: 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自我中心性: 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去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4、同伴关系: 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在同龄个体中建立的社会关系。

5、遗传因素: 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1、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抽象逻辑思维: 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3、理智感: 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4、亲社会行为: 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4、观察: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5、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势。

1、亲子关系: 主要是指儿童与父母(养父母)之间进行的交往及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4、遗传素质: 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5、儿童心理发展动力: 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状态之间的矛盾。

1、亲子关系: 主要是指儿童与父母(养父母)之间进行的交往及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2、道德感: 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3、个性: 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4、生理成熟: 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胜利发展。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

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了,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这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4.意志: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5.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1.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2.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直观形象性是其显著特点。3.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2.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3.美感:指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

4.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

概念

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

能动的反映

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曩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利于它的发展。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挫折: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第五篇: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动机(2)心理过程(3)个性。

2、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环境:就是指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

5、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6、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7、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

8、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9、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10、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有时周围发生了别的事,他也不会察觉到。

11、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14、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15、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

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17、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一种状态。它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俗语叫做分心。

18、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中去。

19、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0、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1、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2、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23、“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24、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25、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26、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27、知觉的选择性: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人总是有选择地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8、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29、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

30、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31、无意记忆是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

32、有意记忆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33、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的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

34、情绪记忆是对经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

35、形象记忆(狭义)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如婴儿“认生”现象,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

36、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的内容是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故称词语逻辑记忆。这种记忆出现得比较晚,是随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37、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

38、意义记忆:是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

39、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40、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41、偶发记忆: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它东西。

42、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3、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

44、有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5、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这一客体新形象的过程。

46、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47、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48、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49、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50、抽象逻辑思维 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指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51、问题情境 是指那些在幼儿的生活和活动中能激发幼儿提出问题的情境。

53、分析 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

54、综合是在头脑中把各个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特征结合起来,组成整体来思考的过程。

55、语言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56、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57、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言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

58、书面言语是人借助于文字而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

59、内部言语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发出的声音,是自己默默无声地思考问题的言语活动。

60、情境性言语是指幼儿在独自叙述时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结合当时的情境,审察手势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意义的言语。

61、连贯性言语指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反映完整而详细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的言语。62、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

63、适应性告知实际上是儿童要促使别人听他讲话并且想方设法影响别人,即在传递思想。

64、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此种以情动情的现象,称为情感的感染作用。

65、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

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

66、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及幼儿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班内教师与幼儿本人的关系及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67、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行为举止中。68、自我评价 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

69、自我体验 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

70、自我控制 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71、需要 是个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在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

72、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000000000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大小)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方面。73、所谓“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74、性格 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75、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76、社会性 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77、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78、性别行为 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79、道德的发展是指个人的那些符合社会规则的道德品质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对各种是非标准的掌握(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

80、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81、攻击性行为 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物的行为

82、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83、依恋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84、性别角色 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85、男女同一化 就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点。86、亲社会行为 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87、移情 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 88、挫折 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自己实现目的和满足需要时的情绪状态。

音域是指从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韵律活动是指随音乐而进行,并与音乐相协调的各种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它包括律动、舞蹈以及其他节奏活动。律动是指随音乐而进行的一系列模仿动作的组合

下载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5篇)

    教育学名词解释题库 1)课程目标:即通过课程希望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具有一种教育构想和蓝图的能力。 2)课程内容:即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达成学生预期变化而组织起来的教学与学习的......

    幼儿教育学名词解释(小编整理)

    《幼儿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学 教育(广义) 教育(狭义) 幼儿教育(广义)幼儿教育(狭义) 幼儿智育幼儿德育 幼儿美育 幼儿园环境(广义) 幼儿园环境(狭义) 19、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

    学前幼儿教育学心理学讲义

    学前幼儿教育心理学讲义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学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过程,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长人的知识、影响......

    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5篇)

    1.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发展: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俗讲,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电子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

    教育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学计划管理的作用在于: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过程和效果与学校管理的总体 4页)目标相统一,并协调教......

    2012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