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4: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发展: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俗讲,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3.学习动机: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4.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5.学习的心理学: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6.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

7.自我:从内容看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从在自我意识中发挥的机能看,可以分解为主格我和宾格我。

8.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也就是主格我对宾格我的存在、活动及活动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是对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反映。

9.群体:是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10.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11.移情作用:是指一种能够深入别人内心,并“同情”他们的情绪反应。

12.心理素质:先天的自然因素和后天的社会因素的“合金”,它是个体一系列的自然特点、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以及品质特征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13.知识: 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4.知识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5.教学测量: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16.教学评价:是依靠教学目标,对学习成绩测验所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1.2.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

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学制: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4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

人文教育:指在学校的环境与制度、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课程、校园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一种理性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尊重生活、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注重品德修养,引导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探索,达到变知识为智慧、变教育为德性、变方法为能力的教育过程。3.4.5.6.7.

第二篇:简答题《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

1、简述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答: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教育关系是主要关系,并不为主观意志所左右。这种关系的好坏对教育教学影响极大。心理关系,表明师生之间相互认可的程度,带有很大的情感成分。师道尊严,师生间应有一定的距离。

2、简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目标与规格要实事求是,切勿偏高或偏低;目标与规格应有层次、规格的差别;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应有国际可比性。

3、简述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答: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政治上敏感,有思考意识,思想纯洁,易冲动。同学间感情较纯洁,很好。年级、专业、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地域文化差异,使学生层次结构复杂。

4、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

答: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活动的关系;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5、高校学制的内涵及其制定的依据。

答: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及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它包括高校的种类、主办者、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高校之间的关系。制定学制的依据,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二是社会的政治制度;三是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6、简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群体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高度协作意识;

7、简述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答: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来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支持未成名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8、我国高等院校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答:高教结构调整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中央与 地方合理分工,突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建立新的高校能级结构,实施不同的管理;确立各层次高等教育的合适的比例和重点。

9、简述高校科研的地位和作用

答: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10、简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答:一是发展速度要适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防止结构性供大于求和教学质量的下降。二是要走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范效应的路子,少建或不建新的高校,在充分挖掘原有高校潜力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三是发展多元化投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最后,是要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尽量延长高级专门人才的使用寿命。

11、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步骤

答: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通过随机抽样编制试卷;实施考试,取得信息;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答: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教育关系是主要关系,并不为主观意志所左右。这种关系的好坏对教育教学影响极大。心理关系,表明师生之间相互认可的程度,带有很大的情感成分。师道尊严,师生间应有一定的距离。

13、现代高校基本职能及相互关系

答: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有三,即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科学研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自然延伸。

14、简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大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增强了,对事物常常有自己的相法,对教师的依赖减少了;自主性增强,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包括生活),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大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增强,能主动搜集感兴趣的资料,或自己动手作实验,作相关的研究。

15、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答:加强理解沟通;重新审视教师权威;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6、简述高校的基本教学原则

答: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对高等教育而言,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7、高等院校为什么要强调科学研究?

答: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高等教育心理学

1.什么是“变式”?(P77)

答: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知识遗忘的过程、特点与原因。(P82)答:⑴知识遗忘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对遗忘的实验研究中首创用无意义音节字表作为记忆的材料,以学习成颂后相隔时间作为横坐标,以重新学习比初学达到同样记忆水平所节省的时间百分比为纵坐标,构成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保持曲线,它表明,在遗忘过程中发生的量变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即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遗忘的内容很多,随后,下降的趋势变得较为缓慢,遗忘速度和数量都有所减少,最后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再变化。⑵知识遗忘的特点。

艾宾浩斯、里德和泰勒的研究表明知识遗忘具有如下特征:首先,遗忘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现象;其次,机械学习的材料和具体事实若无及时复习,其遗忘迅速且量大,而有意义学习的材料,一般概念和原理则不易遗忘。⑶知识遗忘的原因。

a.衰退说。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b.干扰说。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的缘故。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c.同化说。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d.动机说。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所引起的,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也称为压抑理论。

3.如何进行有效复习才能促进大学生巩固知识?(P84)答:⑴及时复习

由于遗忘进程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复习一定要及时,当天学的课程一定要当天复习,这样可以缓解大规模的遗忘,节省学习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⑵时间和次数的适宜

复习时间和次数的正确分配,是记忆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适当的“过度学习”很重要。⑶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复习不等于简单重复,如果适当变换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保持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就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益,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的。4.学习迁移的涵义及性质分类。(P8-9)

答:学习迁延(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照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5.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P20-22)答: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形式训练说,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学习要想取得重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痛苦的过程。这种理论对当今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⑵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要素,尤其是隐含在不同外在表现形式中的相同要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⑶经验概括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概括。这一理论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不同内容中所隐含的共同原理揭示出来,并使学生充分内化,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灵活有效地学习。

⑷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顿悟”突然发现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一种学习中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将已掌握的这种关系应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移才能发生。这个理论启示教师,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表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隐含在深层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于其他的学习情境中。

⑸认知结构说,由奥苏贝尔提出,强调的是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他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分别是:认知结构的概括性、可辨别性和巩固性。6.什么是创造与创造性?(P28)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而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7.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P3)答:⑴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⑵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⑶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⑷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8.品德的概念。(P46)

答:品德也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9.社会学习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54)

答:社会学习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

10.简述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P57-62)

答:个体品德的形成是包含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将社会环境和教育情境所提供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不断内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逐步养成道德行为的过程。⑴态度定势的形成。

态度定势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倾向,在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作用较为明显。态度定势对人的心态乃至行为所产生的作用有其两面性:积极与消极,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定势。⑵道德观念的确立。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其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主要涉及两个因素:了解道德规范和进行道德评价。⑶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认识鉴别功能和动力调节功能。学校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⑷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信念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的确信。对于教师来说,在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经验的同时,应利用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有意识地创设积极的情感氛围,并且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这样就能从心理学的角度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⑸道德意志的锻炼。

道德行为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体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与锻炼,主要方式有: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意志特征采取相应的锻炼措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⑹道德行为的养成。

道德行为是受道德意识支配的对待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道德观念的外观,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由于个体之间道德行为上的差异,从教育的角度对不同的学生开展行为养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使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技能,训练道德行为规范。

第三篇:2011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

大学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主要是指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授高等学校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等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高等学校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品牌专业: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呢。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指课程类型、各类课程所占比例及各类型课程怎样构成整体。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一定量的学分作为毕业条件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 自主选择、因材施教、灵活培养”。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精品课程:主要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师范性课程。

教学原则: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已经认识的教学过程规律,为指导教学工作而提出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质量: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

教学风格:教师在长期教学时间中逐渐形成的、富于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集合和表现。

第四篇: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 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60、讲授法: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话两种。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为倾向。

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

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5、实验法:是学生在活动的影响。

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作用。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布置课外作业等。

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性或特点的程度。

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准确性程度。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易程度。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72、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74、分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同的组进行教学。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平。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工外在的信息。

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82、陶冶法: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83、说服法:是通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84、班级:征和本质属性。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动、结交好友的场所。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过程。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生的。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67、概括: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特征。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1、过度学习: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教育心理学》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3、操作技能: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动化。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付诸实施。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91、问题解决:是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的。

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95、聚合思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97、态度:是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倾向。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102、服从: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致。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05、观察学习:是

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五篇: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广义指一切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方面发展的活动。狭义指幼儿园或

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2、幼儿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幼儿教育学作为教育的一

门分支,是专门研究3到6岁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

3、幼儿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4、白板说:是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洛克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该学说,即认为

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

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5、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

要求,是全国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6、保教结合原则: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幼

儿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幼儿真正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7、幼儿体育: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增强幼儿体制、以保证幼儿健康

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8、幼儿智育:是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9、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和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

为宗旨,并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10、创造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它包

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等。

11、有规则的游戏:是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制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

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12、自主性游戏:指幼儿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发起的游戏。这种游戏比较符合游戏的特点,体现游戏的本质,是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3、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距。

14、关键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里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15、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6、敏感期:是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幼儿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

速的时期。

17、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务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引起的。

18、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得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

成的时期,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组织性、细致性以及概括性的不断完善。观察力的发展在三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

19、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

关系意识的发展,幼儿的自豪感、羞愧感、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嫉妒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

下载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北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考试真题(5篇可选)

    2017年湖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考试真题(回忆版) 1、材料:黄大年事迹 问题:黄大年身上体现了教师的哪些闪光点?(基本意思就是这) 2、你认为高校中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如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5篇)

    教育学名词解释题库 1)课程目标:即通过课程希望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具有一种教育构想和蓝图的能力。 2)课程内容:即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达成学生预期变化而组织起来的教学与学习的......

    打印考试 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五篇]

    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习能力评价:学习能力评价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作的评定和价值判断, 2、高等教育......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所谓“学科建制”:它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 3康乃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

    高等教育学心理学13真题

    13年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 三、简答题 1、简述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岗前培训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北京 天津 高师培训

    第1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与理论科学特性的交叉科学。 二、高......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电子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点归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点归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