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5 03:4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所谓“学科建制”:它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3康乃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一所著名大学,其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

4高等教育价值的选择历来就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观点:(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

5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既包括:(基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术教育),也包括与专业和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生产工艺和规范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而提出的。

6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7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12、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13、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人才性质不同进行的。

14、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者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以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

15、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制度性的构成状态和作用方式。又可具体分为较多类型,如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高等学校的运营体制等。

17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

19.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一般可以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界定。宏观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微观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指一所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结构的分层,内部权力体系的构成等。

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26“T型人才”:“T”上的一条横杠代表知识面,下面的一竖代表知识的深度。“T型人才”也就是知识既博又专的人才。

27“X型人才”:的第一个含义是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的人才;第二个含义是其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必须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结合部。

28、高等教育体制:对高等教育制度而言,高等教育的宏观体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其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规则,也就构成了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29高教管理体制:指与高教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它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教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前两者被称为高教的宏观管理体制,后者被称为高教的微观管理体制,即高校的管理体制。

30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31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32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

33教师的聘任制度: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教师职务的聘任包括任聘资格的认定,采取何种聘任方式,聘任期间的考核,以及聘满是否续聘、解聘和缓聘等等。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34分权制:一般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35、高等教育学术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36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力。

37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指由高校内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二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是校——学院——系三级结构。

39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40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指高等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41高教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教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教的构成状态。我国高教授予哲、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管理、理、工、农、医和军事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学位。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教构成状态。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高校大致分三个能级: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专科院校。地区结构指高教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它的两种模式为: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42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43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根据授课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44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

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

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

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45地区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而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况,不同形式的高校分布,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不同专业点的分布等则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5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4、高等学校学生: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

56、学习方法:是指高等学校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57、专业: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专业的缘起还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58学科: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59主干学科:指一定范围的服务对象所涉及的众多学科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学科基础。

60、专业培养目标:是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是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和层次)方面的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

61、专业划分: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

62、专业调整: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具体讲,专业设置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

63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具体讲,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

64、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65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66、高等学校课程: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67、学年制:其特点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弊端: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教,不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地学习。

68、学分制: 特点: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学科间的渗透。灵活性强是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弊端: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69、学年学分制息量: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过渡形式,其本质可以认为仍然是学年制。

7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72教材——是高等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一般包括目录,正文的编、章、节和作业、实验、图表、附录与索引和注释,其中正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一套完整的教材,除教科书讲义等基本教材外,还应包括与之配套的辅助教材。辅助教材可分为三类:①指定教科书以外的其他学术专著,②与教科书配套的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解答等各种教学辅助材料。③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学法参考书、外文读物、参考书目录、文献等。

73、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学效率低。

74、班级授课制:亦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首先是由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1632)中提出并在理论上说明的

75、教材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76教学:从它们的组织结构来说,是一个系统。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所谓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77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78高校教学: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的;是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还由大学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即由人类已探索的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决定。

79课程分类:⑴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看,分为学科并列课和核心课程;⑵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⑶从选课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⑷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81高校专业教学计划使按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教学计划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简称校历)。

8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指导文件。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分为三部分:说明、正文和附录。教学大纲使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课程评估的依据。

85讨论法:指以加深对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积压抒已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优点)它可以激发学生就要讨论的总是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经常的讨论还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灵活性。(缺点)在于它常常在教学中表现为明显的无计划,有时更是杂乱无章,教学的目的任务常常难以完整地实现。

86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90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进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91总结性评价:是在进行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92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科学的学业评价有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建立试题题库;实施考试,取得信息;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93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过程。其特征: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国情、民情教育;社会规范与社会角色教育;心志磨练与个性养成教育;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另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有双重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实践主体、目标和应遵守的规律的双重性。

94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95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织成分。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96调查研究法是指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去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分为五个步骤:

1、选题和制定计划

2、收集资料

3、分析研究资料

4、检验

5、写调查报告。

97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有三个特征:

1、说理不是“说教”

2、说服不是压服

3、启迪不是硬灌。

98、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信赖彼此新生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

2、排除情感交流的障碍

3、防止情感交流的片面性

4、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情感素质。

99、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注意:

1、所造反的榜样行为具有先进性,鲜明性和针对性

2、层次化序列化

3、关于发现和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

4、要发挥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

100、参观访问法是指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考察,对典型的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扩大实业对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分以下阶段:

1、准备阶段

2、动员阶段

3、现场指挥阶段

4、总结阶段

第二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2008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姓名:班别: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20分。把题号和所选选项的字母写在答题册上)

l、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政治教育B、教学

C、科研训练D、社会实践活动

2、属于中央集权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国家主要有()。

A、法国、意大利、瑞典B、法国、意大利、德国

C、法国、意大利、英国D、意大利、德国、瑞典

3、就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而言,如果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将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

A、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B、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

C、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D、公立高等院校、私立高等院校

4、从学科是分科地组织还是综合地组织,即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分类,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C、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中心)课程D、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5、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探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孔子B、裴斯泰洛奇C、夸美纽斯D、陶行知

6、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构成,体现着高等教育的()。

A、层次结构B、科类结构C、区域结构D、形式结构

7、教学大纲从形式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

A、说明、目标、过程B、说明、本文、附录

C、目标、过程、方法D、说明、本文、方法

8、美国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的()。

A、公立教学型大学B、私立教学型大学

C、公立研究型大学D、私立研究型大学

9、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表述、讲解或讲演系统的知识,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称为()。

A、讨论法B、参观法

自学指导法D、讲授法

10、教师劳动的()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A、创造性B、复杂性C、群体性D、个体性

二、概念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高等教育目的2、英才教育

3、教学过程

4、课程

5、教学组织形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高等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步骤。、2、简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简述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简述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5、简述你对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四、论述题:(共30分)

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退学网”现身网络意味什么?

浙大城市学院80名学生面临退学,学校设立“西点军校班”严格监管那些学业放松、缺乏自律的学生,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社会关注。学生考上大学后因缺乏自律、学习放松 而跟不上学业,导致退学的事件逐年增多,被退学的学生中,不乏当年高考中的高分考生,甚至包括保送生。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中国退学网”。(资料来源:大江网教育E线 2007—04-02)

与被学校劝退相反的是,也有学生主动要求退学,重庆邮电学院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 生给学校写申请要求退学,理由是“看不起学校”(资料来源:http//news.sina.com.Cn/S/2006-05—23/04239936845.Shtml)

1、请针对上述材料中所列举的事件,谈谈为什么会出现高校学生退学的事件?(10分)

2、运用所学高等教育学知识,并结合实际谈谈,为了防止和应对这样的事件,高校教师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20分)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一、概念

1、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也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

3、通才教育 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4、社会本位论 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

5、范式 是指一种科学信念以及与这种科学信念相联系的研究方法论的集合体,概念、理论工具等是其构成要素。

6、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7、高等教育目的 是依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

8、教学 是师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介进行的传递信息的双边活动。

9、教学过程 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10、高等教学原则 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1、狭义课程 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它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12、高校教学大纲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3、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示,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如何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如何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问题。

14、备课 就是上课前的教学准备。

15、上课 就是师生在规定时间里进行教学。

16、学分制 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17、狭义教学方法 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通常教育理论提到的就是这个概念。

18、教学评价 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判断教学检查所获得的教与学的资料的价值和优缺点,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的过程。就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过程。

二、思考题

1、简述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的重要影响。答:(1)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人,去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另外,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大批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特别是专门的政治、法律人才,直接为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2)高等学校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制度服务。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会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决策产生影响。

2、分析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答:(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这项职能是自大学产生之日就有的。不管如何发展是不会消失的。虽然这项职能是永恒的,但其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这既是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等教育职能的延伸。从广义上说,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这不是直接的。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是指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比如,委托培养、推广技术、举办技术人才培训,利用高校图书情报等。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既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主观需要。上述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构成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

3、试分析当代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要求。答:(1)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实施立体交叉人才的培养模式。①大量浅显的问题早已解决,许多新的科学需要较专门较深的知识和技术,如纳米技术、克隆技术、宇宙航天技术等。②现代科技的不断交叉和融合使得行业的界限日趋模糊,工作的专业化与综合化高度结合。(2)从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来看,高等教育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起来,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3)根据我国的国情,培养立体交叉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4、试述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总是研究的重点方向。(见书70页到72页)答:(1)研究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与价值冲突。(2)研究高校学生的经济生活。(3)研究高校学生的课外与校外活动。(4)研究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5、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答:(1)具有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方向。不仅为教育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为受教育者指明发展方向,并预定了受教育者发展的结果。(2)具有调控作用。高等教育目的对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具有调控作用。(3)具有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4)具有激励作用。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能激励人们为实现目的而奋斗。

6、简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突出强调的素质培养。答:(一)要求具有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勇于迎接时代挑战。未来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将把竞争引入方方面面。在国际上,我们又面临着世界各国加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不断变化的挑战。(二)要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反映客观世界的各门学科虽然有本质的差别,但却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体系,而是和相关的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各学科、专业在实施教育时,强调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由多种不同知识有机结合、互相联系、互为整体的网络化综合型的知识结构。(三)要求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要有适应社会变动的能力,生存的能力,自学能力,开拓能力,创造能力等等。这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所在。在所有能力结构中,最生根的是培养高校学生养成独立有效的自学能力。(四)要求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法律意识。这是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市场经济的一个生根规律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十分重要。(五)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和理性。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教育,使学生形成高尚情操,在未来社会中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六)要求具有国际意识。高等教育要放眼未来、放眼世界,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国际意识。

7、论述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分为三大步骤、四个阶段。第一个步骤是明确教学目标,第二个步骤是展开教学活动,第三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评定与调控。

1、确教学目标。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就是目的性。教学活动必须有目标,因为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规范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2、展开教学活动。分四个阶段: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复习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3、评定和调控教学过程。这个步骤是对教学过程中流动的信息进行收集、反馈、加工的过程。8、简述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几个比例关系。答:这些比例关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课程体系的轮廓,是研究、改革课程体系的主要线索。(1)高校课程的三个层次的比例关系。第一级课程为普通课程,也称基础课程。第二级课程为专业课程,是集中体现某一专业特点的课程。第三级课程为跨学科课程,也称通识教育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把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交给学生,以保证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选修课比较迅速地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课题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邻域。(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须摆正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位置与关系,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4)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显性课程过去也称为“官方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是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高校教育工作的许多评价指标都是建立在显性课程上。潜在课程过去也称为“非官方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包括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5)大、中、小型课程。大型课程为100学时以上,中型课程在50学时到100学时之间,小型课程在50学时以下,而30学时以下的为微型课程。我国高校应提倡课程的小型化,在不断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可以相应地增加课程门数。要关注30课时以下的微型课的开发。

9、简述编写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答:(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具有前沿性。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学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3)具有思想性。教学大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4)具有启迪性。向学生教概念、教结论,要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触类旁通、一通百通。(5)具有教学适用性。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把完整的知识教给学生,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顺序性。

10、试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见书183页到185页)答:主要有三个共同的趋势:(1)在指导思想上,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2)在教法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职工会学生学习转变(3)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11、简述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2)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3)遵循项目掼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4)社会经济效益和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5)支持未成名者,重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5)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12、简述高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向。答:(1)研究教育教学内容(2)研究教育教学规律(3)研究教育教学方法(4)研究教育教学技术(5)研究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

13、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起指导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对教师起制约作用。(2)教学过程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一是学生要完事系统地掌握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去亲身实践;二是人类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知识,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律从头学起。(3)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开展的途径。(4)高校教学过程是学生由学习活动向职业劳动过渡的过程。高校教学过程是学校教学全过程中带有部分质变的过程。是由四个原因决定的:一是由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二是由高校教学自身内在的价值和功能决定的。三是由高校教学内容的部分质变决定的。四是由高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改变决定的。

三、论述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答:(1)遗传素质及其作用。第一,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遗传素质就谈不上相关的发展。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基础无从发展。第二,它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人的遗传素质不是静态的,它有一个成熟发展的过程。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个别特点。人的遗传素质既有“类”的特征,也有“个”的特点。即使是兄弟姐妹、甚至孪生姐妹也不尽相同。遗传素质仅仅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它们在“个”上的差异,只能为人的某方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才能获得应有的发展。(2)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体现出人的一种自觉意识,故也称为自觉能动性。(3)社会环境及其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存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在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4)实践活动及其作用。是指主体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或精神交换的活动,反映了主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结合与统一,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5)教育及其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环境是人们活动群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教育不是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教育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所以能起主导作用,其原因有三:一教育是受社会委托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二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地地影响人的活动过程,避免了环境与实践活动对人影响的自发性、片段性和偶然性等问题,能有效的对人施加影响。三教育是在特定环境由受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负责实施的活动过程,可以使受教育者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捷径。

影响人发展有五个因素: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发展的有效手段。

上述五个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因为遗传素质的开发靠教育,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与调动离不开教育,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要经过教育的筛选和调控,社会实践对人的影响要经过教育的组织和规范。而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自身固有的英勇表现,教育只是社会关系借以影响人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在人的发展上起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因为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性;也不能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

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对某个教学原则的理解和运用。答:高校的教学原则很多,有的原则是覆盖教学全过程的,称为总原则;有的原则是指导某:一过程、某一阶段的,称为分原则。高校教学原则有: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面谈谈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本原则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在社会现象中的具体落实,是教育社会性的要求。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教书育人。提出的根据是教学活动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贯彻本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四点:一是教师应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二是在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方向、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统帅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三是就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四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关心政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3、论述在指导思想上,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答:启发式和注入式是历史上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千年来,注入式所以在中外流行,一是因为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者不懂得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二是因为统治阶级越是走向反动,就越是害怕改革前进、害怕真理,越需要培养循规蹈矩的人才;三是师德尊严和抱残守缺的观念的影响。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学地完成学习任务。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是指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只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1、在教学目标上注入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启发式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注入式将教师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灌输的知识仓库和存贮器,忽视学生学习的性,不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对学法上的指导。启发式在肯定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教学成果最终要从学生学生的变化来体现。

3、在教学方式上注入式喜欢采用单向的“填鸭式”的强制灌输,满足于教会学生模仿和最大程度地记忆。教学方式单调死板。启发式着眼于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学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并注意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配合先进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

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备课的基本要求。答:基本要求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备好教材,其次是备好学生,第三是备好教学方法。简称“三备”。1、备教材:必须抓住三条线,进入三个境界。背好教材。必须抓住三条线,进入三个境界,上好三个台阶。抓好三条线,是指抓好明线、暗线和虚线。教科书里的章、节、目是明线,是教材的“骨架”,反映了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吃透明线,教科书的轮廓在头脑里立了起来。暗线是指教科书章、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虚线是指本门课程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进入三个界。是指教师和教材之间形成的三种关系:一是“我和它相识”,二是“我请它跳舞”,三是“它在我心中”。上好三个台阶。“懂”是第一个台阶;“透”是第二台阶;“化”是第三台阶。2、备好学生。“备课备人”。备课不备人,教学丢了神。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身体健康状况等,还要考虑在编写教案中如何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各有所得,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备好教学方法。组织教材,是对教材作教学法的加工,使之成为学生便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东西。要贯彻启发式指导原则,避免注入式的授课方式。依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授方式方法。教师的备课观念要由“教学生学会什么”向教学生会学什么“转变。

4、联系教学实际,谈谈上课的基本要求。答:除了应当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外,还必须达到六点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思想品德教育目的,二是知识技能教育目的,三是心理卫生教育目的。(2)内容正确。就是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对概念、定义的表述,对观点的论证、事实的描述,都应准确客观。(3)方法恰当。选择和运用要恰当。事必有法,然后可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4)组织得好。是指课堂教学有高度的计划性和严密的组织性。(5)积极性高。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处于积极的思维和情绪状态。教师把授课作为一件乐事来做,讲课时充满热情活力,学生真正成了学习主人,听课全神贯注。(6)语言生动。主要有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形体语言。口头语言要清晰、流畅、准确、生动,富有感染性、趣味性和启发性。音速要快慢适中,要抑扬顿挫;板书语言要写规范字,字迹清楚,避免错别字。形体语言要文雅得体,恰到好处。

5、联系实际,谈谈运用某个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答:

1、讲授法:讲授法也称口述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讲读四种具体方式、是高校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成本低,教学效率较高;通用性强;能寓思想教育于讲授之中。缺点是: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课堂讲授的知识;较长时间的听课容易使学生产生抑制并遗忘许多内容。讲授法适用于:内容上、对象上、教师上、环境上、基本要求是:讲授内容要准确;讲授要注意系统和逻辑性;讲授要有启发性和情感性。;讲授时要讲究语言艺术;讲授要善于运用板书相配合。2、讨论法:是高校教学中很受学生欢迎的方法。它能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法适用于内容上、对象上、教师上、环境上。基本要求是出好讨论题目;讨论前师生都要作好准备;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要注意发言的全面性;讨论结束教师要及时总结。3、自学指导法:是高校教法改革关注的问题之一。优点是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适用范围:内容上、对象上、教师上、环境上。

六、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答:近年来,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深入发展。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因素的相互关系。这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波澜壮阔。高等教育理我是首当其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所有良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学从多层面、多视角去审视过去总结的教育经验,寻找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宝库。这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为了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苦果,使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到底,教育改革也迫切需要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联系,在宏观的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微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愈来愈密切。改革的实践使理论更新和发展,而更新和发展的理论又进一步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

七、你如何看待我国高校师生的下式关系和非下式关系的现状?怎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一)这是高校师生关系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组关系。

1、师生的正式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组织中发生的关系,即各自在学校中的地位、任务、义务、权利、责任等。正式关系是学校性质的规定,其指向目标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2、师生的非正式关系。这是指学校正式组织之外的,师生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非正式关系形成的原因很多,有兴趣、爱好的相同促成的,有地域观念形成的,有性别之间的关心形成的,也有特别事件的触发而形成的(如突发事件的处理、严重事态的影响等)在高等学校里,非正式关系的形成可以带来多种结果,如朋友情,这是应当提倡的;如忘年交,这是两代人的朋友情,是值得珍惜的;如意簿,只讲利益不讲责任和感情,这是要警惕和防止的;如仇敌恨,记恨于心,挟嫌报复,这是要乇底否定的;如师生恋,这是具体分析,正当的师生恋不应压制,更不应飞短流长,而不正当的师生恋则应受到谴责,加以制止。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由于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所以,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主要靠教师的努力。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对各自的角色规范有明确的菜识与认同。由于高校活动的特点,加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目前高校师生缺少交流,关系趋于表面化,各自的角色规范没有达到明确的共识与认同。师生之间缺乏朋友情,常吟“生意经”,感情淡漠,交往不多。这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上,也反映在课后活动上,为了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理解与沟通,教师应当有主动精神,主动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延长交往时间,主动增加交往频率。尽管高校教师实行的是不坐班制度,可以上课来下课走,但是,高校教师不应有雇佣观点,不应忽视学生渴求与教师交流的愿望。

(二)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的权威不在教师的职务和地位上,也不在教师严肃的面孔中,而在教师的人品、常识、才华和恰当的教育方法中。教师不能总是居高临下地指责学生,要求学生服从。教师不是真理的唯一拥有者和说教者,而是学生学习与生长的向导和生活的朋友。教师要通过双向对话、双向沟通,消除隔阂,加强理解,在关爱学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氛围中树立权威。

(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有四个层面,即:

1、学生是人,是具有潜在的无与伦比的创造价值的人,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权利。

2、学生是成长发展着的人,他们会有不足、有弱点、有缺点,所以他们才是学生,但是他们改正得快、提高得快,对新事物接受得快,具有新生力量的一切特质。

3、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们具有作为人的完整的需要,如生物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教师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他们的各种需要,而不是象社会各具体行业面对和解决的只是某一种需要。

4、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这是他们的根本特性。明确了学生观的四个层面,既可以防止教师中心论,也可以防止学生中心论。高校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有科学的指导意识、服务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和教学相长意识,高质量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第四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老师点题内容——华师培训点)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4~6个(每个3~4分)

2、简答题

5个

3、论述题 2~3个

积聚大量图书,1

3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

4答:高级性、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文化性)、主体性(独立性)。3.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

答: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推进科学技术发展;③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答:欧洲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创建于12世纪,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如白

2义上可以说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

3年,美国总统林肯,《莫里尔法案》

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依照各州议会所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所用这.4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及高

5教育社会均等(教育公平)的问题。二

6教育广播电视兴起和教育民主化运动三种趋势聚合演化而生的。无需正式学历,78

9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从整体出发,可分为宏观结构

1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5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对学生

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在 18

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它既包括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有包括教学质量的评估。狭义的教学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检测,并评定价值及优缺点,以

学一词来美誉。

相对于传统小科学而言,大科学科研难度大,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创新性、高度的探索性、高度的综合性、高度的组

21以高校管理机构为网络的行政权力系统,一种是以教授、专家、学者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为主题的学术权力系统。

二、简答题

答:①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只有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才是教育的成功之道;②学习研究高教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大学教师从事的是科学与教育结合的工作,需有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修养。宗教性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中世纪大学传播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办学理念,为后世欧洲近代大学的崛起准备了精神条件。

5.高等教育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劳动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

答:①教育目的是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的即是对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预期结果的规定。②教育目标是由多种发展要素,多种发展层次所构成的具有可检验性的指标体系。③教育目的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而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定,教育目标则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是紧

答:①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其一,两者互为存在条件;其二,两者互为发展条件;其三,两者在互动中发展;其四,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性。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些?

答: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目标由知识、能力、品德、体质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并以此划分分类目标。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关键是能力目标);③思想品德目标;④体质目标

答: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区域因素。

三个方面重要意义:

一是创造新的知识;二是培训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保证;三

(形装备服务)。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对于提高高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系?

答:有8个方面的关系,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主修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17.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取哪些途径?

答:①讲授内容的更新;②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③教材的更新。

答:结构呈多维性、多层次性。①目标系统的导向部分);(应成为开放系统、逐步更新);员子系统(由学生、专家评估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构成);④评估对象子系统(教学系统及其子系统都应列为评估对象);⑤方法子系统(搜集和处理信息给出结论的方法,包括教育测量与心理测量的各种方法,传统及一切可被利用的现代科学方法)。

23.教学评估的意义。

答:①实现国家对大学的质量监控;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

答: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片面的掌握书本知识到掌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全面知识,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职能,由限于学习到创造性的培养等;②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大,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内容出线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因此使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③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这就不仅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仪器设备的应用等。④教育与教学理论上的发展突破,必然推动教学的发展。

答:①大学教学的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的专业性教育,它在性质上不同于普通教育,在程度上又高于中等专业教育,可用“高”、“专”二字概括。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是实现大学生学习和发现结合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教学过程特殊本质的重要表现。③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学生学习进入以自学为主的阶段。

定位。

答:①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

位。

答:①学生是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②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者;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学习者。

答:制定课程依据,考虑下列四方面因素:高等教育目标;科学知识体系;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与接受能力;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此四方面依据是互相联系的,应以教育目标为中心,其他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的课程就比较科学。18.如何运用讲授法?

答: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以下四点,激发动机,同步思维;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虚实结合,表述生动;注意反馈,及时调整。对应方法:①运用问题法(设疑和释疑);②运用逻辑法(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及直观的方法;④教学语言的运用(干净、准确、生动);⑤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⑥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善听、善思、善记)。

答:①课堂讲授。针对性讲解、寓科学方法于讲授之中、推荐有关科学及重要文献并进行必要评价。②辅导与答疑。掌握学生自学状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质疑习惯;辅导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水平;辅导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①大学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的方式。②大学教学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其与科学方法虽各有特殊性,但却有本质的联系。大学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以学为住,学习和发现逐步结合的过程。)③大学教方法的本质在于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也是教学方法的对象特点与学科特点的统一。21.试述大学教师教学评估应遵循的原则。

答:①评价机制: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结合;②评议过程:与校园文化相兼容;③评价技术:空间、时间、知识上的一致性,评价信息的全面性,评估方法的简单性;④评价策略: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共同要求;③学校内部进行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④学校考核教师和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24.教师自评与同行评估的关系。答:根据内部动力比外部压力更为用的假设,在教学评估中有必要引进自我控制与同行语言结合的机制。

自我控制是一个过程,是教师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自我评价与自我诊断,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我调节的活动。经过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这一周而复始的活动,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同行评议具有与自我控制一样的重要性,能使教师对自己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同行评议不仅在教师形成性评价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中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职业发展的气氛也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在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方面,同行处在最有利的地位。质特征?

答: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科学研究是大学三项基本职能之一。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②大学学术之上有如企业利润之上;③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大学学术追求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意识,第二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行为。26.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答:①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②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学科探索和创新的需要;③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④大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研究;⑤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

答:①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决策制度,吸收一定数量的教授参加学校重大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②建立健全各种学术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教师代表在其中应占据多数,以确保教授学者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③民主选举产生院长、校长。我国大学可先从院长和系主任开始,以民选制替代任命制,首先保证基层组织学术权力到位。等条件成熟后,校长也可以通过民选产生。

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和大学自治的关系;③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的力度。

发展?

答: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经过1999年到2001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的性质,大学生还应该是具有探究性的学习者。大学教学过程作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突出地体现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大学生在学习中同样需要与科研相结合,以掌握已有知识和科学理论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大胆探索新的知识。④随着知识的转变,根据知识参与者论,大学生并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创生的主体,探究新知是大学生的合法权利。

6.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萌芽

定型和固定的学术组织,有教学和研究,19世纪初叶),19世纪初叶到20的重要特点是职能的完善(三大职能),20世纪中叶以后),点是多样化:学校类型多样化,教育层次多样化,培养目标多样化等。二战以后:中等后教育、第三级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马丁.特罗的分类)。

三、论述题

答:认识教育的本质,需要把握两个基本方面。其一,教育的质与教育本质;其二,教育现象与教育本质。

①教育是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其一,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然生命成长;教育需要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我属性的发人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③教育是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发展。在现代社会形态,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发展和创新一定的社会文化。

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一直是美国教育政策的重点,美国高等教育为何后来居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样化;②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扩大办学规模,而是调整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现在要注意保持高等教育合理层次、类型、科类、地区分布和形式构成,避免盲目升格、攀比、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不搞“大而全”、“小而全”,加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和可为。答:①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②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③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⑤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答:①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和探究性。②在大学里,学生要学会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已经大大减少,自我管理、自我选择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大为提高。作为具有独立性的学习者,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③根据大学教学质、思想品德、体质等多种因素构成,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用的教学方法;②学科性质与知识形态。根据不同知识形态来看、练、讲、自学,方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③学生发展水平(独立学习的水平);4)时间条件与物质条件。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脱离现有物质条件

(经费等)。程三个基本层次);①教学方法组合的形式

(合)。教学法的基本修养,教学法的修养包括教学法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与技能等因素;②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③教学方法运用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④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7.大学为什么要研究自己?

答:①中国办高等教育总体上是模仿和搬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大学管理干部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大学教师要研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学生也要研究大学学习的规律。②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之一。高等教育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是科学建设,二是问题研究。一般说来,高等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是专职高教研究人员的事情,主要是运用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研究。问题研究主要是大学管理干部和教师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路径。③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8.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

答: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②大学学术至上犹如企业利润至上;③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大学学术追求有两个层次,一是表现为追求学术的意识,二是表现为追求学术的行为。

第五篇:2012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论述

教育学论述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63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构建P86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P1394、如何理解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P1555、试述应如何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渠道?P181

6、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P235

7、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P253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高等教育开始了普及化的进程。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学生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时,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时,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20世纪中期,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先后达到15%,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了50%,又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新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各国都已将发展教育及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迎接新经济到来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新经济对知识的社会化和人力素质的要求所决定的。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高等教育机构的改革。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而且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高等院校之间在学科及研究的数量、科研的质与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同时,各层次高等院校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

(2)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高等院校呈现出小型、中型和庞大三级规模,学校的规模与学生和职工的数量相一致。

(3)教学组织的多样化。一是继续促使现存的农、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专业学科朝着更综合的学科方向发展。二是学习层次的多元化。三是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在社会中进行,而不是在传统的校园中。

(4)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高等院校的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私人资助和学费,只是比例不同。对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来说,私人资助和学费在总的运行经费中占有相当高的份额,而发展中国家政府拨款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各个国家的高等院校正致力于开展与私人企业及社会各行业的科研合作,以扩展资金来源。

(5)学生成分的多样化。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高等院校中学生的成分呈现着日益增强的多元化倾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可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无学位的学生,以及半工半读、再培训和工作几年又返回校园寻求更高学位的学生混合成了今天的学生群体。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现已被广泛接受,并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运作:一是建立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二是建立国家间、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学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及援助计划。三是建立信息网把各个高等院校连接起来。四是进一步学生和学者的国际交流。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

新技术和信息网络给高校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

(五)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和远程、在职教育的出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

准也就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教学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术理论型人才和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也不同。

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高等教育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主要是由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即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高等教育是否能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整体的质量观。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构建

现在大学的基本理念,择其要者,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1、学术自由理念。

学术自由理念是最古老的大学理念。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前提,学术自由的丧失就是大学精神的萎靡。大学只有秉持学术自由、思想宽容的理念,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学术自由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学术权利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完全超越社会的影响而追求所谓的绝对自由,只能最终丧失学术自由。任何时代,从未有无限制的学术自由。

要建构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应当使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形成保护学术自由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当使大学形成珍视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风尚;应当使教师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人格。

2、大学自治理念

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对中国而言,依法自主办学是贯彻大学自治理念的主要途径。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障。大学自治理念的确立,是使大学免遭外界干扰而专注于自身学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大学自治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制定大学自身的组织条例和管理规定的权利、支配大学经费的权利、自主招生的权利、自主聘任教师的权利、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权利等方面。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大学自治理念的核心。

要建构大学自治理念,应当强化自主办学的观念,将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给具有独立法人实体的高校;应当正确处理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大学在增强自主办学的同时,要学会自觉地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应当切实增强高校自身自主办学的能力,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高校应当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

3、教授治校理念

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要贯彻大学自治理念,需要明确实施这一理念的活动主体,这一主体的核心就是教授。教授治校理念是依靠教师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要建构并实施教授治校理念,应当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为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应当改革目前学术权力削弱、行政权利增长的陈旧习俗,积极探索调动教授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机制;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名师,提高教授群体的学术素质和国际影响力。

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增强,均有赖于大学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有机统一。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现代大学最基本的理念。但现代大学的理念又不限于此,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学自身的发展,大学会不断生成新的理念,如面向社会理念、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理念、恢复失落的人文精神理念等正在成为符合时代变化与需求的新的大学理念等,以满足大学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

(一)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能动而非受动的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任务,反对一切以宰制、管束为旨趣的外在的硬性干预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是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二)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教育。高等教育应当成为一个指挥充盈的场所,成为一个塑造人的精神生活的领地,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理智的卓越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追求。大学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实而饱满的智慧训练,这是保障他们提高生活的力量的主要源泉。高等教育是造就完整的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整全素养的全面教育,断非片面的专业教育,亦非狭义的职业教育。

(三)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沼,从而使高等教育由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高等教育如不祛除文凭与就业之间的机械联系,其办学效益和吸引力就不会得以实质性改善。高等教育是给人以全面智慧援助与精神支持的教育,而非单纯的就业准备教育。狭隘的专业学习或就业准备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扭转。祛除单纯以就业为取向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就应把塑造学生整全的素质、完备的能力、创造性的个性作为贯穿教育过程的、的核心目标,从而培养一批既符合时代需求又具有完整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4:如何理解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大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起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首先,培养专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这一职能和高等学校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1)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2)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态势也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所独有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也对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3)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21世纪大学的历史使命之一。21世纪的大学,特别是研究性大学,应该既是高水平的教学中心,又是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中心。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首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其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第三,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现代高效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效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效的根本使命,无论是哪一类类型或层次的高校,培养人才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活动就会脱离社会实际。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高校,只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任何高校都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5:试述应如何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渠道?

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

值,也各自有其自身局限性。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使人在征服、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解放人性、体现人的价值,使人自身得到肯定,从实质上讲,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的手段;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之所在。简言之,不重视教育根本目的的教育和忽视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的教育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

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二者有整合的基础。首先,科学蕴涵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价值。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但都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人是否能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这和科学精神的要求是相通的。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

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其一,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纳入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专业培养目标。其二,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比如通识课程是进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基础。在基础课和某些专业基础课中,一是可以开设综合性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三是元知识学习与研究课程,四是活动课程,五是选修课程。其三,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因此,必须提升广大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使之带着人文的觉醒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和科学实践中启发人文的觉醒,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自然的而不是勉强的甚至是强加的、丰富而生动的而不是单调枯燥的人文与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

6: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关键是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的统一集中管理,向以规划、立法、财政资助、评估、监督和信息服务等手段的宏观调控过渡,形成一个两级管理、分级负责、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2.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管理运营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社会的广泛参与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要正确引导和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体制改革着手,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参与办学管理运行机制。首先,应实现政治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由中央政府组织建立一些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其次,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此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

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政府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权力的下放,最终必须具体落实为办学者的权力,实现办学者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作出了较明确的规定:包括⑴一定的招生权;⑵学科、专业的自主设置和调整权;⑶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编和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自主权;⑷“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权利及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权利;⑸内部教学、科研和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事配备权;⑹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聘权、津贴调整和工资分配权;⑺“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助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的权利等等。

《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使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得到了法律的保障,这对高校的办学活动的全面开展,无疑将具有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但是在此还必须加以说明的是,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所代表的权力权限和范围必须受到一定的约束,这种约束力来自国家的法律、政策、管理制度以及社会利益集团力量的控制等。没有约束或约束机制失灵的权力,其运作的结果必然走向其反面。

以上分别从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并试图表明: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从政府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和设计。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牵动面广难度大的复杂性工程,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持慎重态度,从我国的国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分别对待、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策略,积极稳妥地推动改革的过程。

7: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

(一)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高校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的学术管理,也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结合,这是由高校教学组织与管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原则要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教授等学者专家群体在管理中的作用,注重教学管理中的学术性内涵。高校教学管理只有把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实践活动科学、有效、合理地运作起来。

(二)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只有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这一对范畴,才能使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谐、融合,才能使整个组织协调发展。在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一方面,要在教师群体中适当分层,以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自身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获得相关人员的支持。

(三)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处理好权利与权威的关系,坚持权力与权威相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四)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对于高校这样一个人才、知识度高度密集的组织来说,进行教学管理时必要的集权是需要的,但实行分权是主要的。

(五)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现代高校要求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工作,还要承担科研任务。

(六)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好的管理,应当时把维护组织成员的行为自由与组织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既有规范,又有自由”

下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