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61th (教育学)

时间:2019-05-15 00:3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61th (教育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61th (教育学)》。

第一篇:天津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61th (教育学)

天津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61th 参考资料

《高等教育学》 主讲人:纪德奎 2013 年 7 月中下旬

题型分布:

选择 5(5)填空 10(5)名词解释 5(15)简答 4(24)论述 2(16)合计: 65

知识点分布:(三、四、七)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学:是专门研究高等教育所特有的矛盾,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高等教育学在社会中的地位:①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②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学习或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①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②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③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3、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1862 年创建京师同文馆,当为近代中国高等专科学校之雏形,1895年,设立北洋大学,1898 年设京师大学堂,当为近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始。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起源于德国。

第二章:高等教育功能与结构

4、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5、高等教育结构 宏观上

包括:层次结构(学士、硕士、博士)、体制结构(公立、私立、混合。集权型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法国、中国、苏联。分权型:美国、英国、德国。混合型:日本)、科类结构(法国高等教育学科分为7大类。中国1981年分为10个门类,2011年至今为13个门类)、形 1 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微观上

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组织结构、高等学校师资结构(学历、年龄、职务)

备-

1、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系统本身互相作用和与外界环境互相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典型事件:1908年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主张重视科学和学术自由。1848年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为社会服务为大学职能的办学思想,称“威斯康星思想”)

师资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分为:①教师的学历结构;②教师的职务结构;③教师的年龄结构。

6、高等学校的个体功能

(一)丰富深化个人知识

(二)提高个人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

(三)培养完整人格

(四)加强个人素质

备-2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

1、政治功能(促进政治民主化;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促进受教育者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

2、经济功能

7、高等学校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2)文化选择和判断功能

(3)文化创造和交流功能

(4)文化交流功能

8、高等学校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

备-2-1 现代大学如何走进社会的中心?(重点论述)

从三个角度:

①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 ②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③高等教育的职能。

备-2-2 美国高等教育分为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4级。

我国高等教育分为12个门类。法国分为7类。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地和培养目标

9、教育目的:具体指教育所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 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0、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规范作用

(3)教育目的评价作用

备-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传统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局限性(脱离历史条件,脱离现实生产劳动)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内容(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历史意义(第一次把人具体化、社会化,更深刻揭示社会性本质,较全面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备-3-1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P54)①社会需要

②个体内在需要。

备-4 以人为本主要三个含义:

1、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

2、是一种价值取向,即要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为了人、塑造人。

3、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既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考虑用人的尺度,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备-4-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是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③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潜质和一切兴趣爱好的发展。

11、制定教育目的依据是社会需要、个体内在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唯一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通识教育(广义)大学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础知识教育。

备-5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

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

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

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1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 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994年《教师法》)

备-5-1 高等学校的教师地位?

①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 3 个方面作为评价标准。②中华民族历来有尊重知识从而尊重传授知识的教师的良好传统,同时也显示出教师在古代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明确了新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教师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明显提高。④从教师个人方面而言,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

14、高等学校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教学为中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才是高等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德国教育学家郝尔巴特认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备-6 高等学校教师作用

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2、高级人才的培养者

3、科学文化创新的实现者

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备-7 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

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15、高等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修养)

(一)坚定的政治方向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优秀的教学能力

(五)出色的科研能力

16、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包括:

(1)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

(2)科学研究的能力

(3)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

(5)教育指导能力

(6)终身学习能力、备-8 提高高校教师素养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2、修身养性,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

3、勤奋钻研,提高自己业务能力水平

备-9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因素

1、社会环境

2、家庭因素

3、学校环境因素

17、师生关系:较适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备-10 高校师生关系不良方面

1、师生之间沟通减少

2、相互信任程度降低

3、功利主义色彩浓重

18、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界定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3、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

4、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途径

1、学校方面

树立服务于人的观念;为师生交流搭建平台;改革 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完善扶贫帮困制度。

2、教师方面

树立良好的师生观;提高自我修养、人格魅力;了 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学生方面

尊重教师;以学为本;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五章:高等学校管理

19、高等学校管理体制: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包含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得总称。

备-11 几种不同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制(法国、苏联、中国);地方分权制(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型(日本)

备-12 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模式: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

备-13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56-1961);校长负责制(1985-1989)

备-14 目标管理: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部署,被称为现代企业之导航船。它包括目标制定、中期对目标有效管控、期末的成果考评三个阶段。

备-15 高校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

1、高校目标管理具有激励效应

2、高校目标管理具有自主效应

3、高校目标管理是系统、整体的管理,具有整合效应

20、高等学校管理内容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力和物力管理。备-15-1 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管理、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部署。(重点)教学计划管理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备-15-2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外部管理体制存在两个问题:(不知是不是重点,看看)

①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条”即中央各部门系统所办的高校,“块”即地方省、市所办的学校。高校所隶属的主管部门,不仅是该高校的举办者,也充当该高校单一的投资者和监管者角色。这就是所谓的“条块分割”。弊端是各自封闭办学,“小而全”自成体系,同一地区办学及专业设置重复,不可能有合理结构,难以形成优势和办学特色,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②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第六章:高等学校制度

2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各年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学位制度:是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备-16 高等学校学制建立的三种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社会的政治制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特征

备-17 学位:是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称号,它表明称号获得者曾受教育的水平或已达到的学历水平。1810年德国洪堡创立了世界第一所新型大学----柏林大学,传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哲学科,设立博士学位,并命名为哲学博士,标志现代学位制度的真正确立。

备-18 现今学位概况:少数国家设两级学位----德国;大多数国家设三级学位----中国、日本; 设四级学位----英国。我国1935年4月22日,颁布《学位授予法》。1981年1月1日,《学位条例》实施,标志学位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我国从1999年起实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计划”。

22、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

备-19 学科内涵:(狭义)----传递知识、教育教学的视角;(广义)----知识生产、学问研究的视角;(外延扩大)----组织的视角

备-20 专业:(广义)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指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一种教育实体。

备-20-1 学科的基本内涵:①“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②高校的学科门类主要是对知 6 识从总体上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教学及其他学术活动的领域。

23、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是三个基本内涵。

24、专业:高校教学制度的核心,高校的教学活动 都以此展开,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

25、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 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6、高等学校课程特点(简答)

(1)具有明显的专业性

(2)具有前沿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

27、高等学校发展趋势(简答)(1)课程综合化(2)课程多样化(3)课程职业化(4)课程国际化(5)课程人文化

28、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它与中小学的区别:其一,高等教学不仅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复,而且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其二,高等教学师生之间双边活动渗透了许多探索的成分。)

29、高等学校教学任务:

(1)促进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2)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能力

(3)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30、教学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3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1)专业化逐步提高,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

(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

(3)教学与科学研究逐步组合

(4)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联系逐步增加

备-21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①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潮流;②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教书育人。

二、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①重视基础知识教学;②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③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①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把理论知识讲透、讲活。②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①教师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②寓科研于教学中③培 7 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

五、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原则:①坚持对学生的统一要求②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情况。

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③对学生严格要求。

备-22 结合实际如何理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一条原则,更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渗透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在教学目的上。要正确和适度运用,过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会产生不利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导致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深、不透,容易造成学生本身没有学到多少理论知识,就急于去应用,结果是找不到实际中的问题,反而会责怪理论缺乏针对性。

第二,容易养成学生不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不良习惯,使他们缺乏必要的理性思维。许多人仅凭经验和个人感受出发,无端指责教育理论无用,就是这种缺乏理论思维的表现。

第三,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含义缺乏辩证的认识,总是从单方面指责理论脱离实际,而不能从另一个方面检点自己是不是我行我素而早已背离了理论的指导,不能主动地在遇到问题时,寻求理论的帮助,以求理性地解决。

理论联系实际仅仅是一种指导思想或行动的理论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前提和先决条件在于全面深入地掌握理论,否则的话,是不可能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一个实际的问题,而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思想观念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以更多的理性自觉关注实际,更多地从个人经验行为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提出几种解决的问题的途径和思路的话,便是真正地理论联系实际了。

3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培养计划)一个专业的 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 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 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 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33、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形式,按章节、课题 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备-21-1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34、高等学校教师如何顺利走向讲台的策略(论述)

一、学校方面:

(一)举办岗前培训;

(二)创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①学校应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爱护新教师。②学校应重视对新教师的思想教育。

二、教师方面:

(一)心中要充满爱:①对教育事业的热爱;②对学生的热爱;③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①政治素质;②业务素质: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与技能、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

(三)要有充分的 8 心理准备,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毅力。:①心理上要进行角色转变②顽强的毅力。

(四)要有良好的性格:①活泼开朗而不轻浮;②热情大方而不做作;③善良和蔼而不怯懦。④谦逊文雅而不庸俗。

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备-21-2 基础研究:是以探索自然现象、社会想象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为目的的研究。

备-21-3 应用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寻找它在生产和社会发展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它的作用一方面使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质生产,另一方面将生产的信息进行反馈,从而推动研究的发展。

备-21-4 发展研究:是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开发和研制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研究活动。35、1810年洪堡创办伯林大学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 研相统一”的原则。

3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1)高校的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

(2)高校科研始发站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

(3)高校科研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学科起着重要作用

(4)科学研究是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37、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一般采取以下程序:

(1)科研准备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

收集、获取事实资料;分析处理事实资料

(3)总结阶段

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成果推广。

备-22 1993年8月,清华大学组织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正式开始建设清华科技园。

第九章:高等教育全球化

38、高等教育全球化:应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和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 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 等教学领域中自由流动。

备-23 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家化的异同?

答:①教育国际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教育国际化是立足与国家观念,强调从自身国家教育开放的角度阐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注重民族文化的越国界发展;②教育全球化与此相反,强调各国对某一种教育模式的统一认同感,注重的是同而不是异,认为应该在地球村里建立统一准则。③二者的联系主要是,先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然后才会出现高等教育全球化。

备-24 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的内容

1、全球化高等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全球化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人

3、全球化高等教育要培养个性化的人

4、全球化高等教育要培养现代化的人

备-25 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方案

1、留学生培养

2、合作办学

3、远程教育

备-26 全球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

一、面向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深

二、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观念成为各国共识

三、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发展

四、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

五、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全球化内容增加

六、面向全球化过程中失衡现象有所缓解

备-26-1 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家化的异同?

①教育国际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教育国际化是立足与国家观念,强调从自身国家教育开放的角度阐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注重民族文化的越国界发展;②教育全球化与此相反,强调各国对某一种教育模式的统一认同感,注重的是同而不是异,认为应该在地球村里建立统一准则。③二者的联系主要是,先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然后才会出现高等教育全球化。

第十章: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

39、人文教育内涵(简答)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

(3)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

(4)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

卢梭自然教育论的核心就是“回归自然”

备-27 人文教育在高校的实践?

①教学方法的改进; ②师生关系的改善;

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 ④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

⑤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 ⑥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

40、高等教育大众化定义: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量与质矛盾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为高等学校学生入学率要到达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 10 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4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目前我国怎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良性地发展?(重点论述P234)

答: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高等学校学生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怎样做:①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

②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③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43、人文教育:是指在学校的环境与制度、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课程、校园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一种理性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尊重生活、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注重品德修养,引导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探索,达到变知识为智慧、变教育为德性、变方法为能力的教育过程。(重点)

第二篇:天津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61th (教育学)2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高等教育学的定义?P5(重点)

是专门研究高等教育所特有的矛盾,揭示高等教育的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何为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起点为中等教育以上,性质为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地位?P16 ①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②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5.学习或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①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②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③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6.1862 年创建京师同文馆,当为近代中国高等专科学校之雏形,1895年,设立北洋大学,1898 年设京师大学堂,当为近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始。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起源于德国

第二章 高等教育功能与结构

1.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内容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宏观结构: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微观结构:组织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

2.师资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分为:①教师的学历结构;②教师的职务结构;③教师的年龄结构。

3.高等教育功能定义?P31 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它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

4.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①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②提高个人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③培养完整人格④加强个人素质。

5.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政治功能:1.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2.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的功能;3.促进受教育者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二)经济功能。1.为经济部门输送专门人才的功能。2.提供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的功能。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6.高等教育社会功能中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2.文化选择和批判功能;3.文化创造和交流功能。7.高等学校职能?(简答p40)

①培养专门人才②发展科学技术③开展社会服务 8.现代大学如何走进社会的中心?(重点论述)从三个角度:

①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 ②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③高等教育的职能。

9.美国高等教育分为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4级。我国高等教育分为12个门类。法国分为7类。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的涵义: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具体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P53)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②教育目的的规范作用;③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P54)①社会需要②个体内在需要。4.我国的教育目的?

答: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①培养学 2 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③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答: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是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③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潜质和一切兴趣爱好的发展。

6.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答:基本的思想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识的教育。(P65)(重点)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重点章)

1.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高等学校的教师地位?

①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个方面作为评价标准。②中华民族历来有尊重知识从而尊重传授知识的教师的良好传统,同时也显示出教师在古代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明确了新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教师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明显提高。④从教师个人方面而言,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

3.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P78)

①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把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价值观念传授给青少年;②高级人才的培养者:高校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他们成为高级专门人才;③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高校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的传递者,同时也是科学文化的创新者;④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教师利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科研优势,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4.教师的任务?(p80)

①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②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③服务社会,促 3 进社会发展。

5.教师的基本修养?(81页)

(一)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①坚定的政治方向。②高尚的道德情操。③合理的知识结构。④优秀的教学能力。⑤出色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高校教师素养的基本途径:①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②修身养性,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③勤奋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6.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7.高校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P83)

①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②科学研究的能力;③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④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⑤教育指导能力;⑥终身学习的能力。

8.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一、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②教育关系;③心理关系;④道德关系;⑤法律关系。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①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②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④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

三、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

1.学校方面:①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②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③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④完善扶贫帮困制度。2.教师方面: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②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④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3.学生方面:①尊重教师;②以学为本;③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第五章 高等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体制: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有关基本要素的组织结构形态,包括学校管理活动的分工结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隶属关系和有关的制度规范等。(P101)

2.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包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具体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

3.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得总称。

4.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i、功能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办学机制等。

5.高等学校的外部管理体制:①中央集权型:指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其下属地方政府和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指示为准。(法国为典型)②地方分权型:指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力和管理责任主要是地方政府而非集中在中央政府,下级机关和地方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有完全的独立权力,中央政府对其在权限内的事项不加干涉(美国为典型)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复合型):是介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型中间的一种管理体制。其决策和管理权力部分在中央政府方面,部分在其他组织或利益集团。

6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外部管理体制存在两个问题:(不知是不是重点,看看)①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条”即中央各部门系统所办的高校,“块”即地方省、市所办的学校。高校所隶属的主管部门,不仅是该高校的举办者,也充当该高校单一的投资者和监管者角色。这就是所谓的“条块分割”。弊端是各自封闭办学,“小而全”自成体系,同一地区办学及专业设置重复,不可能有合理结构,难以形成优势和办学特色,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②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7.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几种决策模式?①科层制模式:是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斜在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一侧的一种学校决策模式。②学术团体模式: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斜在学校学术人员一侧的一种学校决策模式。③双重组织模式:许多高等学校,力求学校决策权力在学术人员和非学术人员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强调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分享权威”。

8.我国高校的内部领导体制:①1950~1956年:校长负责制;②1956~1961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③1961年~1966年: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责任制;④1966年~1978年党委“一元化”领导⑤1978年~1985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⑥1985年~1989年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⑦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9.高等学校管理内容:①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②科研管理③人力资源管理④财力和物力管理。

10.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管理、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11.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部署。(重点)

第六章 高等学校制度

1.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的系统,它包括:学校种类、主办和管理者、学校的性质任务、实际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等。(重点)

2.学位制度:是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3.1810年,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新型大学——柏林大学。传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哲学科也设立了博士学位,并取名为哲学博士,这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的真正确立。

4.1979年2月开始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月人代会通过,1981年1月1日起实施。

5.我国从1999年起实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计划”。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重点章)

1.学科的基本内涵:①“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②高校的学科门类主要是对知识从总体上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教学及其他学术活动的领域。

2.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3.专业:广义的专业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的专业是指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教育实体。(重点)

4.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①学科自身的发展;②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③社会因素。

5.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重点)

6.高等学校课程特点:①具有明显的专业性;②具有前沿性;③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7.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①课程的综合化;②课程的多样化;③课程的职业化;④课程的国际化;⑤课程的人文化。

8.高等学校教学的概念:①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②高等学校的教学是连接人类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饿桥梁,是人类知识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其一,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复,而且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其二,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渗透了许多探索的成分。(重点)9.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

①促进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②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能力。③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10.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11.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①专业化逐步提高,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 ②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 ③教学与科学研究逐步相结合。

④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

1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超级重点!!)

答: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①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潮流;②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教书育人。

二、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①重视基础知识教学;②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③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①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把理论知识讲透、讲活。②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①教师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②寓科研于教学中③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

五、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原则:①坚持对学生的统一要求②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情况。

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③对学生严格要求。

13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依据。

14.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15.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16.高等学校新教师如何顺利走上讲台的策略?(p170)(论述,超重点!)

一、学校方面:

(一)举办岗前培训;

(二)创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①学校应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爱护新教师。②学校应重视对新教师的思想教育。

二、教师方面:

(一)心中要充满爱:①对教育事业的热爱;②对学生的热爱;③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①政治素质;②业务素质: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与技能、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

(三)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毅力。:①心理上要进行角色转变②顽强的毅力。

(四)要有良好的性格:①活泼开朗而不轻浮;②热情大方而不做作;③善良和蔼而不怯懦。④谦逊文雅而不庸俗。

第八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基础研究:是以探索自然现象、社会想象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为目的的研究。

2.应用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寻找它在生产和社会发展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它的作用一方面使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质生产,另一方面将生产的信息进行反馈,从而推动研究的发展。

3.发展研究:是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开发和研制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研究活动。

4.1810年,德国的洪堡创办柏林大学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19世纪后期,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把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该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1994年8月,清华大学组建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正式开始建设清华科技园。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答:①是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②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③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科学起着重要作用;④是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6.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一般采用的程序:(重点论述P179)

(一)科研的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1.搜集、获取事实材料;2.分析处理事实材料;

(三)总结阶段:1。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2.成果推广。

第九章 高等教育全球化

1.高等教育全球化: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重点)

2.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家化的异同?

答:①教育国际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教育国际化是立足与国家观念,强调从自身国家教育开放的角度阐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注重民族文化的越国界发展;②教育全球化与此相反,强调各国对某一种教育模式的统一认同感,注重的是同而不是异,认为应该在地球村里建立统一准则。③二者的联系主要是,先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然后才会出现高等教育全球化。

第十章 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

1.人文教育的内涵:

①以人为本的教育观;②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③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④遵循自然的教育法规。

2.人文教育在高校的实践?

①教学方法的改进;②师生关系的改善;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④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⑤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⑥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目前我国怎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良性地发展?(重点论述P234)

答: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高等学校学生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怎样做:①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

②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③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4.人文教育:是指在学校的环境与制度、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课程、校园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一种理性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尊重生活、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注重品德修养,引导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探索,达到变知识为智慧、变教育为德性、变方法为能力的教育过程。(重点)

第三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

2009岗前培训考试资料(教育学)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简答P4)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2.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论述P8)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根本

使命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注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科学文化的殿堂和制高点,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前沿。谁掌握了高校,谁就拥有人才,从而拥有未来。这就决定了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服务社会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了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范围已很广泛,服务的形式已趋向多样化,主要形式有:(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

(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装让、技术资讯。

(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简答P19)1.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

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教育的性质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都是不同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 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习惯、道德、思想、艺术、制服等。

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概念P24)1.高等学校培养目的。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3.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论述P26)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高等学校的任务,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除此之外,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还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

德与才的关系也被称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人才是按照德才兼备的辨证关系来培养人才的。

2.身与心的关系(P26)

身与心的关系,即身体素质发展与心理发展素质的关系。身体素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综合的、稳定的特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与抗疾病的能力。心理发展指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其中心理健康水平包括智力发展状况、情绪状态、行为反应、心理适应能力等具体内容。我们要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的健康发展又要有强健的体魄。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素质是指人的个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外界环境和教育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基础品质和能力。业务素质的高低,代表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水平,要想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必须具

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就是做人的基础。未来社会要求人才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兼顾两者,不可偏废。通才教育和专家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简答P46)

(一)通才教育及其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二)专才教育及其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相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步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反之,博而不约,博而不专,也很难攀上科学的顶峰。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P58)

(一)发展速度要适度

加快发展要注意规模适度,防止大起大落。

(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校,集中力量实现由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

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学校资源集中共享。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我国政府的税收还不足以支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集体系。

(四)发展终生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是指正规的有一定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还包括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的各种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即终身教育。

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简答P61)

(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只有全面认识学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据此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和试验,才有可能创建比较合理和完善的学制。

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简答P72)

(一)推进学分制

弹性学制作为学年制与学分制之间的过渡学制,其思想的主旨是逐步向完全学分制目标靠近。

(二)打破学校、专业界限

1.打破学校界限。实行弹性学制后,学生可以跨校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壁垒被拆除。

2.打破专业界限。实施弹性学制,传统的专业内涵发生了变化,专业口径得到拓宽,狭窄的专业得到改造,专业界限被打破。

3.确定学生转系、转专业制度。建立学生转系、转专业指导委员会。学生在转系、转专业前,提供详细的报告,由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来决定学生是否真正的适合转系或转专业。

(三)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1.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2.改革考试管理制度。3.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以下哪些特点(P82)

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团领导和

个人负责的关系,他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

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

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

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的客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基本方向是(P86)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

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

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

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他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优化问题实行后勤社会话的目的在于,卸掉学校办社会的包袱,使学校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精力来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P94)

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同类型的高教机构在层次上应有高、中、低之分,在性质上应有学术和职业的区别,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都是有益的。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

务,我国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和,造成各地对人才数量、规格的要求不一致,地方高等院校应适应地方要求,办出地方特色。

3、建立对应的转学机制,专科学校的课程当然不应该是大学课程的简单浓缩,但对于少数有进一步升学要求和能力的学生,应该建立一种灵

活的机制,让他们转入四年制的大学继续学习,这对于个人何国家都是有益的。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主要方向(P96)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过莫、结构、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战略。由于高等教育内部有着不同的层次、学科、类型,而我国行业、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又恨不平衡,所以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只能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具体来了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1、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

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

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

不同要求的管理

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P103)

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

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

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特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

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势的影响(P129)

良好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特点。在大学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些特征,教学过程会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充满乐趣的过程,成为师生平等合作、共同探索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及其特征(P133)教学作为一种动态过程而展开,被视为教学过程。所谓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和中介性。

双边性表现在教学实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之间的共同过程。目的性表现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而是为实现一定社会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活动。中介性表现在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中介,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教材内容来进行的,是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的规律(P135)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必须的内在来纳西,是一种客观存在。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

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

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

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

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规律。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P141)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计划:(P164)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

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学分分配。简答:学分制教学计划(P165)学分制教学计划是在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应地制定和实施的。比起学年

制教学计划来,其更加突出了课程板块,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整个课程体系有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总学分一般为160-170学分,其中普通教育50学分,基础教育70学分,专业教育50学分。普通教育为全校学生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品德与修养”、“军事与体育”、“语言与技能”和“综合知识”等五个系列;基础教学课程有专业基础课和沟通临近学科的课程组成;专业教学除专业教学课程之外。还包括社会实践与生产实践等。每个板块只规定学分,而不限定课程。

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P166)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时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既说明、正文。说明部分阐明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编选的依据、教学方法的提示;正文部分,即大纲要求的基本部分,是根据学科本身的逻辑系统地安排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基本论点和教学时数;有的还规定练习、作业、实验等主要教学环节。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规定,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简答: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P167)

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理论,还要反应知识获得的过程。

3、教材能够反映与科学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应配以精选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

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

课程建设的要求(P17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

教材要适应所处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学资料要完整; 考核手段要科学;

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论述: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P178)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专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我们主要讲备课和上课。

1、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为确保上课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上课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2)钻研教科书的有关章节内容,真正吃透教科书中的内容和材料,做到“懂”、“透”、“化”,确定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储备的联系,确定教材重点与难点。(3)研究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收集与本学科、本课题有关的材料并加以精选和组织。

(4)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①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这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学习动力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铺垫工作。②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③

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④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5)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手段。

(6)拟定教学活动计划,设计课的结构及进程。教学活动计划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遵循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有效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

一般而言,要上好一堂课,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教师应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达到什么目的。明确教学目标关键在于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深刻掌握课程标准和教学的内在要求。

(2)内容正确。内容正确是指教师要正确的阐明教学内容,因为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3)方法恰当。即课上使用的方法符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4)组织严密、紧凑。严密、紧凑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要处理好课堂中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②要注意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的一环扣一环,前后接应,相互衔接,不浪费一分钟时间,从复习旧课到引入新课,从提问到板书,从巩固练习到课外作业都要严密、紧凑。

(5)积极性高。即教师和学生都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力,整个课堂活动都能表现出在教师

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性。实验课

实验课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学校安排一定的课时和实验课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手段,进行独立操作,人为地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实验课具有课堂教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直观性、操作性以及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是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特点。实验教学有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种形式。不论是哪种实验形式,在教学中都由以下环节组成:

1、实验课的准备

教师要做到:(1)研究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案并准备讲义;(2)检查实验室有关设备和各项实验器材的准备情况;(3)准备实验中要求学生的注意事项;(4)给学生布置要预习的实验内容;(5)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分组等。学生在预习中一般要:(1)认真预习实验教材,了解实验仪器、设备;(2)写好实验预习报告。

2、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结束后,要立刻对所记录下来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实验结论,然后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般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实验名称;(2)学生简况;(3)实验目的、要求;(4)实验原理;(5)实验方法、步骤和条件;(6)实验的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7)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8)结论;(9)参考文献。

3、实验报告的总结

实验课结束,师生要一起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讨论和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了要求,由教师解答并纠正严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2)根据实验课的进行情况,对实验中好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学生中的共性错误,教师要用解答或示范操作加

以纠正;(3)对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科学素养等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树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做完实验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收拾好实验器具,经检查合格才准许离开实验室。

(三)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课程设计)要求如下:

1、课题的选定,应根据确定的课程范围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选择具有综合性并有一定实际意义的课题。

2、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应按一定的研究程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即能围绕课题任务,搜集、分析、归纳所需的文献资料及实际材料,独立地运用理论知识及占有的材料解决课题提出的问题,并能用通顺的文字或准确的图表系统地表达研究的成果。

3、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一般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安排,应纳入正式教学计划。

(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或设计,是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的科研训练,是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及平时科研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科研活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作用。

1、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如下目的:

首先,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

其次,使学生收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对于理工科来说,还包括设计、计算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技术分析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2、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1)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学生收集并阅读本专业内与毕业设计内容有关的书刊、文献资料,并写出一定字数的文献综述,作为文献查阅阶段的总结。(2)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学生独立拟定出完成设计任务的具体方案,并以教学小组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论证,确定出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时间安排。(3)设计制图和试验研究阶段。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将在这段时间内完成。(4)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后,要按统一的规格写出设计说明书或论文。

(5)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一般分初期审查、期中检查和毕业设计的评阅三个阶段来进行。

(6)毕业设计的答辩。毕业设计经指导教师签字后,可以参加毕业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位授予条件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批。

3、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4、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在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对学生全面负责。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教育性原则。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撰写论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研究成果。

(2)科学性原则。要教育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3)因材施教原则。在对学生进行普遍指导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差异,给予个别指导。①②①②③④⑤⑥

教学法方法的概念(P189)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体,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法。教学评价的类型(P200)

1、诊断性

2、形成性

3、总结性

4、个体内差异

简答: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P204)

1、确定和表述代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2、编制试题

3、建立试题题库

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5、阅卷评分

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简答:编制试题(P204)

必须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和总体设计,难易适度。

在同一试卷中,同一类型试题的编写格式不应有异,要统一规格,以免应试者因格式不同而误解。

试题用词要恰当,文字要简明,表意确切,不泄露解题依据和思路,避免使用艰深字词,有关答题方法和要求的指导语,应简明扼要,不至于应考者费解或误解。

多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在性质上应有相似之处,但又要避免雷同或存在暗示;正确答案不应排列在相同位置,应随机编排。

所编试题,应尽可能避免将教材、参考资料中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成试题。试题应各自独立,不可相互牵连,各题之间不要互有关联和重复,一题的正文或答案的表述不应给其他试题提供线索和暗示。

所编试题应便于作答,易于施测,力求阅卷评分时简便、准确,有效地排除无关因素干扰。

简答: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P209)同其他种类的科学研究相比,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三)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四)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

(五)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室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论述:如何看待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观关系(P222)

论述:如何看待高校教师教学与教研之间关系(无正确答案,自行解决吧:)简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P232)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它包括: 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所谓“三育人”,就是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活动对学生时时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面广,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五)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六)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渠道在今天社会激烈变化,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大的形势下,有许多学生在心理,思想认识上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和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在这方

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学生的自我教育渠道

这个渠道的思想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学生会,学生的社团组织,班级组织的系列活动体现出来的。在发挥这一渠道的作用时,要加强学生会,党团组织,各种社团的核心作用,在为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的同时,是活动沿着积极有益的方向发展。

总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树立系统观念,把许多因素有机的联系起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多渠道,多种手段相配合,才能较好的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论述: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问题与对策(P266)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问题分析

多年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大学生社会事件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事实上,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实践主体——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这一方面反映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活动目的不明确,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较差,常常是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任务勉强而为之;或者是抱着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而随波逐流,甚至有的把“三下乡”活动看作是借机“游山玩水”的最佳时机等。另一方面,不凡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缺乏应有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显得难以适应社会等等,这也从一定意义上制约了“三下乡”活动的有效开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高校自身条件的限

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在组织,领导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社会时间爱你活动的重视与支持和宣传发动等学法应有的高度和力度,特别是有些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二是部分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引不起社会实践单位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20年的发展,可以说许多高校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形成了各自的一些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做法。但是由于各类评比中常常是缺乏一个真正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和标准,结果是往往凭看材料、听汇报或凭印象而确定,有时甚至还夹杂着个人人际关系的成分,甚至有人借机搞不正之风,这就使得评比结果失真的现象多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些高校和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的对策性

思考

⒈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

通过“三下乡”活动总结表彰会、成果展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

⒉ 精心组织,努力消除影响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消极因素

社会实践活动要始终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指导方针,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活动。

⒊ 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制度化

首先,应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去,要明确活动时间及计划安排。其次,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调动教师积极参加社

会实践活动指导的积极性,可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及时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做以鉴定,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并与教师评优、评职、分配相挂钩。再次,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方针,建立有效、科学的活动评价体系,及时表彰、奖励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调动高校师生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以促进“三下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向深层次发展。⒋ 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实践科学化

社会实践的科学化与否,是决定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这里特别要强调几点:一是要突出实践活动的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活动;二是提高实践活动的内涵,把参加实践活动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三是要体现时代的特色要有针对性,并注意把建立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和载体。

第四篇:2002-2013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选择题

1.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地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服务社会)。

2.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15%—50%)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学校管理以(学术管理)为特征。

4.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主要代表的主要代表是(舒尔茨)。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1993年)。

6.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基本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7.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8.教育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9.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10.班级授课制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利于(因材施教)。

11.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是(洪堡)。

12.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中国古代文献是(《学记》)。

13.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教育法)。

14.赠地学院运动申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15.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称为(学历)。

16.在中国首先实行选修制的大学是(北京大学)。

17.科研准备阶段的主要环节有确定选题和(申请立项)。

18.(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9.从教育管理权利的划分方式来看,不属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主要模式的选项是(D)。

A.集权型B.分权型C.并重型D.独立型

2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21.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22.作为教育政策总概括的是(教育方针)。

23.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因素是(政治)。

24.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的时期是(19世纪后半期)。

25.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协作意识。

26.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是(舒尔茨)。

27.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

28.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9.学分制是在选修课的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

30.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科类结构)。

3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32.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

33.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34.师生之间的认知与情感关系属于(心理关系)。

3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哪一位教育家的成功经验(马卡连柯)。

36.“身教重于言教”说明了教师劳动特点的(示范性)。

37.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15%),属精英教育阶段。

3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8年)。

39.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40.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

41.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专业理论性,创造性、独立性和(实践性)。

4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4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

44.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45.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专业性)

46.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和波隆那大学,还有:(巴黎大学)

47.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是:(稷下学宫)

48.西方开创研究生教育先河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49.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是:(高等教育目标)

50.确立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51.高等学校的基本教育单位是:(专业)

52.在设置问题情境之后由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索的方法是:(发现教学法)

53.教师为配合讲授或谈话,向学生呈现幻灯、电视、电影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

54.个别教学是教学的(辅助形式)

55.高等学校职能的主要实现者是:(教师)

56.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阶段是:(研究实施)

57.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

58.我国教师聘任的主要形式由招聘、续聘、解聘及:(辞聘)

59.高等学校管理的核心是 :(人的管理)

60.1998年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1.高等学校的活动可分为:(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

62.精英高等教育指一个国家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占这个国家适龄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

63.国家计划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

64.中世纪大学里占有至高地位的学科是(神学)

65.美国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先驱和典范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66.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是:(政治)

67.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的主要因素:(经济)

68.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69.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依据和(归宿)。

70.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始于(19世纪初)。

71.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这一结论的提出者是(舒尔茨)。

72.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场所多样化和(短学程化)。

73.“教学相长”出自于(《学记》)。

74.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是(演示法)。

75.最早确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国家是(美国)。

76.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一般有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并重模式)。

7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5年)。

78.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是指教育性和(学术性)。

79.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复杂性)。

8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于(《学记》)。

81.洪堡最早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

82.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行会性、自治性和(国际性)。

83.“君子之教,喻也”说明教师讲授的语言应有(感染性)。

84.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高等学校权利结构模式,称为(美国模式)。

85.首开中国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通儒院)。

86.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复杂性、创造性、群体性和(示范性)。

87.教育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教学方法的研究)

88.决定高校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89.在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出现的时间是(三千年前)

90.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名经济增长额中,归因于教育的比例是(33%)

91.教师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学大纲)

92.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柏林大学)

93.大力倡导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是(蔡元培)

94.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是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

95.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是(社会本位)

96.教育教学研究应侧重的方面是(教学方法的研究)

97.选修课制度萌芽于德国,真正成型于(美国)

98.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

99.作为一种正式的现代教学方法,发现法最早的提出者是(布鲁纳)

100.在1681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的国家是(法国)

10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具有专业性、创造性、实践性和(独立性)

102.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有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效益型原则)

103.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是高校教师任职的(必要条件)

104.选修制成型于(美国)。

105.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学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洪堡)。

106.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癸卯学制》,将高等教育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即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

107.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初)

108.“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109.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新文化)

110.高校教师的角色是传授者、管理者和(代理人)

111.教育教学研究应侧重的方面是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112.以行政权利为主导的高等学校权力模式,称为(美国模式)

113.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订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教学计划)

114.发现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布鲁纳)

115.在美国,1862年生效的旨在通过赠地建立学院,以培养农业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法案是(《莫利尔法案》)116.高校教学过程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117.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短学程化、场所多样化和(小规模化)

11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1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

120.对高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称之为(教学评估)

12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第五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2008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姓名:班别: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20分。把题号和所选选项的字母写在答题册上)

l、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政治教育B、教学

C、科研训练D、社会实践活动

2、属于中央集权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国家主要有()。

A、法国、意大利、瑞典B、法国、意大利、德国

C、法国、意大利、英国D、意大利、德国、瑞典

3、就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而言,如果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将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

A、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B、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

C、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D、公立高等院校、私立高等院校

4、从学科是分科地组织还是综合地组织,即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分类,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C、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中心)课程D、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5、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探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孔子B、裴斯泰洛奇C、夸美纽斯D、陶行知

6、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构成,体现着高等教育的()。

A、层次结构B、科类结构C、区域结构D、形式结构

7、教学大纲从形式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

A、说明、目标、过程B、说明、本文、附录

C、目标、过程、方法D、说明、本文、方法

8、美国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的()。

A、公立教学型大学B、私立教学型大学

C、公立研究型大学D、私立研究型大学

9、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表述、讲解或讲演系统的知识,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称为()。

A、讨论法B、参观法

自学指导法D、讲授法

10、教师劳动的()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A、创造性B、复杂性C、群体性D、个体性

二、概念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高等教育目的2、英才教育

3、教学过程

4、课程

5、教学组织形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高等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步骤。、2、简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简述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简述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5、简述你对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四、论述题:(共30分)

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退学网”现身网络意味什么?

浙大城市学院80名学生面临退学,学校设立“西点军校班”严格监管那些学业放松、缺乏自律的学生,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社会关注。学生考上大学后因缺乏自律、学习放松 而跟不上学业,导致退学的事件逐年增多,被退学的学生中,不乏当年高考中的高分考生,甚至包括保送生。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中国退学网”。(资料来源:大江网教育E线 2007—04-02)

与被学校劝退相反的是,也有学生主动要求退学,重庆邮电学院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 生给学校写申请要求退学,理由是“看不起学校”(资料来源:http//news.sina.com.Cn/S/2006-05—23/04239936845.Shtml)

1、请针对上述材料中所列举的事件,谈谈为什么会出现高校学生退学的事件?(10分)

2、运用所学高等教育学知识,并结合实际谈谈,为了防止和应对这样的事件,高校教师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20分)

下载天津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61th (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61th (教育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一、概念 1、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也称学......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所谓“学科建制”:它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 3康乃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

    2012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论述

    教育学论述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63 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构建P86 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P139 4、如何理解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P155 5、试述......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山西(最终5篇)

    名词解释(考四个):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

    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推荐5篇]

    第一章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判断)2、 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可用“高”与“专”两个字来概括。相对......

    浙江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大全五篇]

    浙江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高等教育民主化15 2.类型结构54 3.隐性课程167 4.高等学校社会服务225 5.高等教育3 6.人本主义学习论1......

    河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复习提纲

    河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 2.教育方针3.教学过程4.教学大纲5.教育目的6.课程7.教师8.现代教育技术9.学制 10班级上课制 11.......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 自我效能感2、 学习动机3、 先行组织者4、 元认知5、 学习迁移二、举例说明下列术语1、 认知策略2、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