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点归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点归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是微观管理体制。
2、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1)中央集权型 以法国、意大利为典型。
(2)权力分散型 美国。
(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以德、日、英国为代表。
4、我国的高校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的体制,即“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5、高等学校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校管理和行政管理。(1)欧洲大陆模式,法国、意大利。(2)美国模式,(3)英国模式,6、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是: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7、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相关推荐:
更多信息关注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
文章来自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考点汇总
2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3
4高等教育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赠地学院: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大学要学六艺: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礼、乐、射、御、书、数19世纪,洪堡开创了高等教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育史上的“洪堡时代”洪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条最基
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教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请对这些观点加以阐述。
答:①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称为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为社会本位价值观。
②个人本位价值观(含义):个人本位价值观从个人需
5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本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
立。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同时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力求反映本学科、6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7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8.9
10.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学校。
1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11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12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改造和创新
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复杂性。13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依据。15 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力。
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学记》总结出:教
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校科研,从19世纪开始。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一,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第三,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第四,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第五,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第六,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2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第二,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第三,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第四,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教材内容不断进行补充.其次,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强调教育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
③社会本位价值观(含义):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
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及高等教育目的,强调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
第三,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4大学上课不用讲究?或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第一,目标明确,第二,内容正确,第三,方法得当,第四,表达清晰,第五,气氛活跃
2、论述高等学校科研的作用
(一)科学研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1)通过科研,高校教师能充分认识到本专业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时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敏锐地觉察当前社会对高校的动态要求,从而能对教材进行深刻剖析,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点,对教材内容高屋建瓴,并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中来,有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2)通过科研,师生之间能产生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启发教师新的思想和科学讨论的焦点问题移至科技领域继续深入;
(3)使教师授课更加紧密联系实际,为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找到新的解决途径。
④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1)个人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但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2)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助长了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⑤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视作为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纪做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加补充的内容)
①概念:所谓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应。
②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职业的变动、岗位的转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要求更突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新的要求——对责任感、道德伦理提出新的要求。人的发发展的基本要求。
④大学素质教育的定位: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必须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⑤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和人文(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难点:发展情感
你能否结合你所任教的专业课,对教学原则体系进行一番评述。
①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②教学原则体系包括: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③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您还可以选择别的原则进行阐述,并且要结合自己的所讲的课)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在专业教育的前提
等性质与功能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第二,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学相长,长善救失朱熹提出:循序渐进原则.孔子提出: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启发式教学方式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2)有助于个人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学生想说心里话,表达不
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出来; 发:教师指导学生把心理话说出来 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学记》:道而弗牵:教师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
强而弗抑:要强迫学生顺从
开而弗达:学生在思考阶段,老师要给予启发,又要有保留
思想性:文以载道:寓理想性于教学中 3
20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创造性)21向师性体现了(示范性)
22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示范性)
23高等学校组织具有“二重性”,即高等学校兼有“教育性”“学术性”的组织属性。
25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大致上分为三种模式:集权模式(我国属此)、分权模式、并重模式
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高等学校的职能
①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1)培养高级
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的创见,使教师保持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并将课堂中
专门人才(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主要职能)。3)
(三)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效职能的延伸)。(1)科研活动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 ②三项职能的关系: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科研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的。其中,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养;(3)科研活动可以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 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2)(4)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特质和创新的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3)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效应对当地社会
(四)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性措施;
(五)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六)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即教师的三大基本任务或三项重要职能)要点: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承担者: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思想品德教育)。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时间活动的统一过程。(1)特殊性
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人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
精神;(5)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展要求:身心、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26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效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办学实
28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29分段标准:精英教育阶段:15%以下.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15%~50%,我国已属此阶段,在18%左右.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
标准:国家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又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0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立,我国首次使用:1861年,京师同文馆 1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①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②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6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综合。×
9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正确)
职能之间的关系。
讲授法运用最为广泛,最基本的方法。
①明确的目的性②内容的科学性③内容的逻辑性④语言的感染性
教学方法选择依据
①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②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③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④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⑤要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及适用范围⑥要依据教学的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即教育科学的研究)的内容(简答)1)研究教育对象。2)研究教学内容。3)研究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不同(即,条件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具有持久、稳定性 发现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亦即再发现的过程。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用于坚持真理)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相关学科知识)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学实验和1与教师相关的几个法律法规
1985年2月12日 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学会条例》
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
过程是有时限的(时间有限性)。(2)双边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
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3)发展性
第一,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技能技巧,而且逐步深入对事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贯彻博与专相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师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须既
有专业所长,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独立性、创造性特点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一条特殊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将高等学校的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2)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3)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1)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
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第二,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 四次 《教师法》 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调控作用
1995年3月18日 八届人大会议,三次《教育法》 3)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1996年5月15日 八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职业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 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高等教育法》
5教师的教育情意①教育理想②教育情操③教育性向④教师自我6教师的权利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④获取报酬权⑤民主管理权⑥进修培训权
1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四点,P129-130)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3教学原则的特点,实践性,科学性
2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短学程化,场所多样化
5教学方法: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评价和激励作用
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各级各类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缺点: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即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兼顾个别差异。)
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第三篇: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高等)
教育学教程
选择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学术性、职业倾向性的,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培养人的活动。
2、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形态、教育结构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3、在西方,由于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历来被看做“问题研究”,因此至今未形成高等教育学学科。
4、美国不仅是现代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高等教育研究最发达的国家。
5、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自开始就以创立学科、构建学科体系作为明确的目标。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就初步创立了高等教育学学科。
6、我国高等教育学的萌芽可追溯到清末的洋务学堂。此外,还出版了孟宪承撰写的《大学教育》一书和郑若谷翻译的《大学教育新论》等译著。
7、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8、1984年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的系统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的正式确立。
9、高等教育研究界从学科创建之初,就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探讨。
10、2001年出版的潘懋元先生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从11个学科的视角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1、高等教育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也先后建立起来,主要包括:从高等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交叉学科、应用等教育学来研究各类型高等教育问题而形成的分支学科。
12、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带有明显的模仿特征。模仿的对象一是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二是高等教育的工作体系。
13、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要求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来研究高等教育。
14、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复杂性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其研究方法论推崇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从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中寻求宏观现象说明的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
15、高等教育研究广泛地运用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几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法、比较法、调查法。
16、历史法是通过对已经发生的教育实践进行挖掘和考察,认识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17、历史法的实施过程:确定课题;搜集、鉴别、整理和解释料资;做出结论。
18、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本质的研究方法。
19、正确运用比较法研究教育问题,就要把教育摆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即联系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20、调查法是借助样本分析来了解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方法。
21、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从夏代开始经历商代到西周,时间从公元前21世纪延至公元前771年。
22、我国古代的高等学校萌芽于奴隶社会初步发展的殷商时代。殷人设右学为大学。西周的大学称辟雍。
23、“稷下学宫”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诞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判断
24、我国宋朝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宋朝中央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辟雍皆属大学性质。宋朝考生的范围更广,高校类型更多,考生选取的比例更大,书院在唐朝的基础上发展为正式的高等教育制度。25、1862年成立我国第一所过渡性质的近代高等学校—京师同文馆。
26、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1、高等教育受到政权性质。
2、政治体制。
3、政治纲领的制约。
4、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实现社会的政治目标。27、1810年柏林大学创建,被公认为是现代意义大学的开端。时任德国内务部长的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创立柏林大学,提出大学应当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两项工作,体现了一种专业化的、以研究为方向的理想。
28、高等学校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的思想肇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范海斯提出,大学必须为社会或社区服务,并提出相应的服务内容。
29、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政治理论课、思想教育课,以及在相关学科中渗透有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的内功,以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化。在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中,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30、“通识教育”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内容。
31、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人力资本理论表明,知识的增加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物质资本而言的,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术及其他可以影响其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经济增长有着比物质资本更大的贡献。
32、素质教育: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33、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理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下是精英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是大众化教育阶段;达到50%以上则为普及化教育阶段。
34、全面发展是人的智力和体力、智趣和才能、道德和审美等方面自由协调的发展。
35、我国高校培养目标的内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36、广义的高等教育制度:还包括高等教育的政治法规、管理体制等,37、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主要指高校的办学制度、教学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管理体制指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组织、调控、监督方式。
38、高等教育制度:招生制度、就业与分配制度、教师聘任与使用制度、经费的使用制度、学生和教师奖惩制度、学位制度。
39、日本的高等学校教育评价制度是在美国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40、1902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发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学制的开端。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壬戌学制”,此学制经过整理和修改沿用至全国解放。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学制颁布,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41、我国高校现行学制:分为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分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三个层级。42、1980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1981年1月1日起施行,43、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特殊性、稳定性
44、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教师明确的行为规范、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社会实践态度。
45、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相关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社会知识。
46、大学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47、大学生成长的生理特点:身体形态变化、神经系统发育
48、专业:广义指专门职业,尤其是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狭义的指高等学校专业,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49、新时期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风貌、业务素质
50、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前瞻性、可行性、因地制宜原则、因需性原则
51、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或学习资料
52、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53、教学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配。
54、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准”,是根据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某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
55、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教与学双方的活动借此而展开。
56、教材教学资料:文本教材、电子教材、实物教材、视频
57、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类型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58、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59、教学活动系统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影响三大基本要素构成的。
60、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程序。它包括“教”的方法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的方法。62、教学影响主要是指教材、班级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的物质手段以及隐含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因素等。63、教学过程本质的诸种观点中有代表性的几个是:实践说、交往说、情知统一说、多本质说、特殊认识说。
64、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65、讲授法现在为国内外高等学校普遍采用,是讲述、讲解、学校讲演、讲读等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总称。66、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特定的条件下,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实验原料,使之在教学活动中展示它的变化及其过程,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67、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事例为题材,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事例,运用所学知识,作出分析、综合,上升为理论认识的教学方法。
68、问题教学法认为,教师应该彻底改变把现成的答案直接教给学生的做法,应当使教学成为发展与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
69、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的形式: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设计
70、学绩评价的方法: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个体内在差异评价法
71、科学研究:指的是人类在实践中用正确的观点和客观的方法,观察未知事物并通过理论思维正确反映其本质规律或验证、发展有关知识的认知、实践活动,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72、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有产业性、综合性、基础性、应用性、聚合性、多元性、地方性。73、高等学校科研评价的功能有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74、德育:就是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被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75、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76、道德评价: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教育科研机构及各个高校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法规和德育目标,根据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以及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科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过程和实际效果等进行价值判断过程。77、高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做好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与道德建设,保
证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学校稳定。78、高等学校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无论是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是科学文化方面,都应走在全社会的前列。
79、高等教育管理:指对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之上所进行的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的专业教育的管理,其本质是协调高等教育系统有限的资源投入与高校地实现高等教育总目标的矛盾。80、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模式有中央高度集权、条块分割、科类单
一、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特点。
81、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政策指导、教育立法、财政拨款、教育评估 判断题
1尤其到了21世纪初,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客观上更多地表现出交叉和融合的态势。正确
2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仍处在初步建设和发展中。正确
3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已经发展成熟。错误
4调查法包括几种最常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正确
5教育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的质量规格总体设想或规定。正确 6高等学校校长负责制的基本含义是党委集体领导;校长负责全校全面工作3;教职工通过校代会、教代会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正确
7美国高等教育学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错误
8高等教育研究成为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发展成为有组织、有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正确 9 “课程”:在学校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不仅包含课程表上规定的正式课程,还包括了课外活动及学校文化等隐性课程。正确 辨析题
1高等教育学是一个学科群。错误
答案: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科学的基础之一”。事实上,高等教育科学是一个学科群,除高等教育学之外,还包括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
2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称为所从事全
领域的专家。错误 答:①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②是其所从事的学科领域的专家。③然而仅此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如何“教”的理论和技能,是一位通晓教育理论、具备教育能力的教育家。简答题
1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答案:教育科学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科学,因此,作为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也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也应该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他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2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功能 答案:
一、有助于正确地认识高等教育的现象
二、有助于指导高等教育实践
三、有助于进一步学习高等教育科学理论
四、有助于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
3新中国建国后前30年的高等教育研究具有何特点?
答案:①从性质上看,基本上属于政策阐释、情况描述、工作总结一类;从组织形式上看,多数是由研究者个别、零星、分散进行的;②从规模和数量上看小型并且少量;
③从研究者看,大多是领导、管理人员或学校各学科教师,几乎没有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这一阶段被看做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非制度化阶段”。总之,这一阶段虽然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然而创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还不成熟。
4高等教育学的学习,主要应掌握的原则和方法?
答案:
(一)理论联系实际
(二)多学科的视角
(三)学与思的结合 5如何研究高等教育学方法? 答案:
1、运用多学科的研究,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来研究高等教育。
2、运用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强调以定性与定量、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科学研究。如: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历史法、统计法、测量法、个案法等
6如何才能学好高等教育学?
答案: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二是要借用其他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三是强调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7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 答案:(1)高等教育受到足够重视,但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2)讲求尊师重道,师道尊严。以“道”为求师的标准,强调“师”与“道”的依存关系。(3)主要采用“学在官府”的办学形式,书院官学化的现象日趋严重。(4)教学内容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轻视科学技术教育。直至清代,实学教育思想突起,开始重视“实才实德之士”的培养。(5)在选士制度方面,产生于隋、发展于唐、改革于明、结束于清的科举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士制度。
8高等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答案: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权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2、政治体制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体制。
3、政治纲领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2.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9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3.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
4、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10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答案:文化传承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批判功能、文化创新功能 11人的发展的规律?
答案:
1、顺序性与阶段性
2、不均衡性
3、稳定性与可变性
4、个别差异性
5、不可重复性
6、整体性
12如何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答案:1规范给雷高等院校的办学形式,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2大力发
展网络化多媒体教育,是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捷径;3完善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骨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4政策配套、措施落实,积极发展民办高等学院
13教育目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哪些功能?
答案:指导、调节、评估
1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观点和内容是什么?
答案: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二)分工与私有制使人片面发展。
(三)现代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四)共产主义社会将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五)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5、新时期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举措
答案:
1、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
3、考虑学校的专业设计
16高校教师如何运用讲授法?
答案:
1、明确讲授目的,知晓讲授计划。
2、熟悉讲授内容
3、要运用讲授语言
4、结合体态语言的讲授。
17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哪些? 答案:
1、方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实效性原则。18高等学校科研评价的原则? 答案:科研评价重在实效的原则;科研评价分门别类的原则;科研评价质量第一原则;科研评价工作公开性原则 19高等学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原则?
答案:
(一)方向性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继承和创新的原则
(四)整体性原则
(五)层次性原则
(六)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七)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八)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0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务
答案:
1、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2、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
21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任务 答案:(1)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定教育制度,掌握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2)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确定各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做出全面规划。(3)掌握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规模、速度,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协调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办学形式结构和地区布局。(4)保证教育经费,使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以确保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并运用拨款引导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5)提高信息服务,组织社会评估,总结交流经验,引导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22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
答案:
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高等教育机构的举办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内容。
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校内管理机构设置、深化用为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发展。大学生思维发展是同学习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第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更高的发展;第三,逻辑思维带有较强的纯逻辑性、情感性和跳跃性。一般认为,智力发展在20岁以前呈不断上升趋势,35岁以后缓慢下降,大学阶段处于智力高峰期。2.情绪的发展:情绪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情绪的外部表现方式和隐蔽化的趋势。其次,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
然要求。(2)课程综合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合,即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提供基本文化素养和改善理论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二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渗透,以和谐发展的全人文教育的目的。3.高等学校课程的人文化:长期以来人文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人制度改革、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
论述题
1如何理解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答:
1、专业教育职能
2、科学研究职能
3、社会服务职能
4、国际交往职能
5、引导批评社会职能
6、社会成层职能 2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职能?
答:高等学校的性质就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进行专业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否则大学便不称其为大学。
3分析影响人发展的一般因素有哪些? 答: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环境:人的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学校教育: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个体自身: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4请评述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和教师资格制度
答:
一、在教师聘任制度方面:1.我国的教师聘任制度强调:第一;聘任关系平等,实行双向选择。第二;教师聘任制度实行任期制。第三,聘任形式多样化。2.实施教师聘任制度是为了更新教师任用机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教师任用与管理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制度的变化,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在教师资格制度方面:1.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法定的职业资格制度。2.我国教师资格实行分级认证。参加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前,须取得高校教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含师范类毕业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证;非师范类毕业生要进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体检合格后申请人提交所需材料。
5评述大学生成长的心理特点
答:1.认知的发展:认知的发展可以分的内心情绪体验。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是由强烈的情绪外倾逐步变为隐蔽的内心体验。随着青年期的消逝,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激情的体验就会逐渐变为冷静客观的鉴赏。3.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体现在:第一,自我评价趋于稳定和成熟。第二,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三,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和容貌。第四,道德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人生观是人对生活目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人的认识水平的发展,二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
6试论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原则
答:1.方向性原则:要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科学性原则:课程建设要符合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结构的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形成最科学、最合理、最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知识体系。3.适应性原则:课程的建设要做到三个适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4.个性化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爱好和需要等不尽相同,因此要求课程要有多样化、个性化的设置。
5、有效性原则
7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是怎样的? 答:1.高等学校课程的基础化:所谓基础化应当表现在:加强信息时代和国际交流所需要的基础学科,如外语和计算机,强调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在专业高等教育中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使学生打下厚实的专业基础。2.高等学校课程的综合化:(1)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是世界各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课程综合化的趋势有其社会和科学技术等背景。首先,从作为高校教学内容的学科本身来看,就有综合人文课程不是被轻视,就是被政治理论课程所取代。近年来,要求重视人文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试图通过增设人文社会科学部来弥补自身的缺陷,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做出更深层次的调整。4.高等学校课程的职业化: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具体做法,一是对综合性大学进行职业化的改革。二是重视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以及短期的高等技术教育。今后高校课程改革必须纠正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错误,真正做到把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重点来发展,因为高等专科学校能够灵活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针对性强的职业课程,为国家,尤其是本地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5.高等学校课程的国际化:随着信息工业的发展,信息的传输已越来越不受时空的限制,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全球化问题,使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要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具备国际化的知识与经验。因此,为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就必须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高等学校课程的国际化。8高等学校如何完成和提高科学研究的任务?
答:
一、提高高等学校的师资水平与办学层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研究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整体的师资力量,并吸引优秀的教师来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提升高校的办学层次与水平,这既是高校科学研究说呈现的基本功能,同时也是科研的基本任务。
二、承担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课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许多国家都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应加强,才能建立足够的科学储备,从而保证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而且,在许多国家中高校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基地。
三、培养学生的实际创造能力,早就高级科研人才:高等学校的教学实践、教育实习以及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形式是大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对科技需求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是大学生初步学会科研方法,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创造能力,造就高级科研人才,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是本任务之一。
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在我国,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要明确高校科研的任务,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形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新的体制;要加大国家对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动师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要努力使高校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基地,新产业培育发展的源泉,国家和地方放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要力量之一。9如何理解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评价与学术腐败的关系?
答:学术腐败的表现:
1、造假
2、剽窃
3、不求真。评价措施:
1、提倡开展平等的学术争论,不以资格、名望作为学术评价的标准。
2、要优化立项评价指标与标准,把创新性摆到基础研究立项的突出位置。
3、营造宽松民主、探索求真的学术环境,采用符合国际规范的科学研究评价方法,逐步形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公认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
4、强调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5、将成果的创新性引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加强科学道德建设。
6、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
10高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答: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二)教职员工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三)日常思想教育工作
(四)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
(五)社会实践
(六)校园文化
11高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评价方法有哪些?
答:
1、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方法
2、定性与定量统一的评价方法
3、动态与静态统一的评价方法
第四篇: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点归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点归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2、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校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3、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高岗”。
4、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5、教师岗位设置原则?
(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6、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7、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
相关推荐:
更多信息关注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
文章来自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第五篇: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等南师大-教育学
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古印度,发展于古希腊古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
2、西方高等教育(1)专门性学校(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祭司学校和神庙学校,修辞学校和哲学学校(雅典))(2)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活动,3000多年前西周就出现:(1)西周大学:国学和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私学:春秋齐国(稷下学宫,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3)太学:汉朝,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4、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1)中世纪大学:同乡会和教授会两者组合是中世纪大学的雏形;(2)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3)中世纪大学实行的专业教育(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5、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开创了研究生教育先河):学术自由(教自由和学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6、“莫利尔法案”:1862,赠地学院(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威斯康辛大学)
7、“威斯康辛思想”:确立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和文化;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
8、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186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班级授课。
9、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开创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0、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学,有助于我们掌握高等教育的理论,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观念,并以此来指导我们所从事的高等教育实践,提高工作的自觉性。第二,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的高等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提高从事高等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第三,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和工作规程,提高我们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第四,有助于我们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研究高等教育,把我们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成果。
第三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 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扩大高
等教育机会,调整教育结构、改革高校入学制度)
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2.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以下几个方面: 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3.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 ●. 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1.高等教育在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2.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改变命运)(大题):(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舒尔茨,人力资本)(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3.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造新的文化。
4.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5、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三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其中,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时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等学校本身发展的要求。问题: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你如何理解?(79)答:(1)这是两种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2)个人本位价值观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嫁设计教育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的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3)两种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片面性、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它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社会对复杂的个人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个体责任感降低;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育密切社会联系起积极作用,但也导致教育被动性,易县长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4)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协调整合,历史上出现在种价值观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特定地区、条件下作出动态调整。
第五章 高等教育目标 1.大学生身心特殊性:
较高的智力水平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较好的品德修养 较为远大的理想
面对的压力也较大 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2.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高等教育目标:是指把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
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性质:主观性质、复杂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德、智、体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3、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心与身的关系(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德与才的关系(道德品质与才智);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人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关系)4.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或作用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作用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5.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心与身的关系;德与才的关系;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材质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6.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7.大学素质教育
(1)概念: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应。
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
1949~1978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1979~1982 发展能力
1983~1989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990~素质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
(2)素质的定位:素质教育是指导思想,必须贯彻教育的整个过程
(3)背景:
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职业变动和岗位转换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要求更加突出;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是双刃剑; 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标志; 人的发展要求知识、能力、素质、身心的和谐发展
(4)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包括所有学生的素质和学生的全面素质
(5)任务: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自然素质)
(6)重点:科学与人文(7)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8)难点:发展学生的情感 8.19世纪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第六章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0.课程:课程是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1.高校课程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2.课程划分:
普通和专业课程;选修和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显性和隐性课程
3、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指导性文件。4.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5.教材:高等学校的教材或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他们都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表达。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0.教学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1.教学过程的特点(特殊性、双边性、发展性)大题:怎么理解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1)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
(2)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3)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2.判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正确)
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典型的四个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4.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孙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原则,《学记》中总结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原则。5.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形式与方法
1.班级授课制度是美纽斯创立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其主要优点: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对象 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
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服从于班集体的共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3.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4.备课的基本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5.有人说大学教学不像小学,不要那么讲究,你怎么看?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什么?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述清晰、气氛活跃 6.教学方法: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7.远程授课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新技术发展的结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
8.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的多样化。
8.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评议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为主;第二类是以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第三类是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
9.讲授法是最基本、最常规的教学方法,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科学性,内容的逻辑性、语言的感染性。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10.演示法开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1.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的。
12.发现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而鲁纳提出的。13.程序教学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14.大题: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依据教学具体目的和任务(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3)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自身素养条件(5)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15.启发式教学: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的泛指。
16、选课制萌芽于德国,成型于美国。
17、教师的教学评估: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师的根本任务,对教师个体工作质量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包评估要素括:教学准备程度、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是外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2.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可从19世纪初算起,德国洪堡
3.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大题) 科研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科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科研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科研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4.简答:高校教育研究的内容: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
5.高等学校教育研究的意义: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6.判断:科研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7.选择:高校科研管理中常见的方法:激励法、计量法、权利控制法,专家评议法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师
1.1681年,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我国第一部法律:1980.2.1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唯一一部人大会议通过的,基本法),1996《职业教育法》,1998《高等教育法》
3.教师的角色特征:传道者管理者代理人
4.大题: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或者三个基本任务、作用)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基本任务(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户学生智慧,有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4.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群体性
5.教学的基本任务:知识、能力、思想
6.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教学事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有强烈的成就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高度的协作意识。
7.“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向师性”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决定了教师劳动有示范性。
8.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1)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1)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2)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3)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
(5)身心素质(身体:体质健康、耐授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心理: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的情绪、列强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