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学考点(考试必备)(推荐)

时间:2019-05-14 04:5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学考点(考试必备)(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学考点(考试必备)(推荐)》。

第一篇:2012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学考点(考试必备)(推荐)

《高等教育学》考试知识点整理一、一般知识,涉及选择和判断

1)在英国,1963年之前,高等教育只指传统大学,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的教育都不属于高等教育范围,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指的是培养“精英”、培养“文雅”的“精神贵族”的那部分教育,而培训生活、生产领域的专业人员的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范围。

1.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一般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

2.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3.高等教育一般包括

4.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创新性等特点。

5.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应该开始于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6.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开年会,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7.1978年5月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8.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

9人的专门术语和方法论体系。有的还加上要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代表著作。

10.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究问题一般有坚持的三个原则:

11.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有是一门艺术,作为高校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不懂得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就很难做好教学工作。

12.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开办了阿卡德米学园。

13.意大利的大学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属于

14.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主要借鉴了巴黎大学的模式,属于

15.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

16.学习

17.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具有很强的18

19.中世纪学已经有。

20.中世纪大学的特征有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此外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1.从17院。

223.洪堡认为,大学的核心是发现知识。洪堡在各学院设立了研讨班和研究所,大学在传统的教学职能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职能-科学研究。

24.洪堡的三个反对是:反对肤浅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反对经验知识凌驾于理论知识之上、反对缺乏人文教育的大学教育。

25.1861年,由美国国会通过的《莫里尔法案》在美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26.现代大学的职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项职能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26.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与威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

27.初级学院之父是

28.社区教育是一种非学位、非学历的继续教育。

29.社区学院目前的主要功能包括学历教育、转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面向社区的文化功能教育等。

30.美国高等教育中社区学院具有地区性、开放性、流动性、实用性四大特征。

31.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阶段:15%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

1教育阶段。

32.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33.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

34.唐宋时期,诞生了书院,书院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原型。

35.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五个:教育目的上凸显人伦教化、教育体制上实行官私并存、教育管理上注重名师掌权、课程内容上突出儒学为尊、教学方法上崇尚自学讨论。

36.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

37.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又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38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实行了的学制。1922年颁布“,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现代发展阶段,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转型的标志。

39.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主要举措是实行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五育并举、倚重研究。

40.大学理念包括大学思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大学理念,乃指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理念

41.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家

41.1876年,大学宣告创立,这事美国

42.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现代大学最基本的理念。

43.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

44.培养一般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目标最基本的层次。

45.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有: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弱化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诱发了高等教育市场化观念。

46.当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问题。

47.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

48.高等教育目的的实践价值包括:导向作用、调控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49.所谓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的价值观高于社会的价值3)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存进人性的完善,而非造就公民。

50.所谓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轮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概括为: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外,没有其他更高的目的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

51.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仍是以社会本位论为主导的。

52.用个人本位论取代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取代个人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

53.所谓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

54.所谓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

55.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5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人的素质的完整的发展,即人的各方面素质如人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做人与做事素质的完整而非片面发展。2)人的素质的和谐的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的适当、匀称、协调而非失调或畸形的发展。3)人的素质的多方面的发展,即人的各种素质内部多方面而非单方面的发展,如道德素质中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智力素质中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等。4)人的自由的发展,即人的自主的、能动的、不受阻碍的、具有个性和独特性的发展,而非规训的、受动的、压制学生个性的、模式化或标准化的发展。

5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经历了从培养劳动者、培养人才、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公民的转变过程。

58.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是:培养人。

59.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判断

60.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判断

6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有三个: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6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有三个: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支持;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6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有二个: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64.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

65.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大学。

66.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

66.中国最早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和汉朝的太学。我国近代大学的创设,肇始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67.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判断

68.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

通才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特征:1.通过分

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69.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

68.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教育。通才向专才变化首先在美国出现。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发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学脱离社会、穷究学术的单

一、封闭的办学格局,使高等教育向着多样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70.普及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大众化程度最高的一种。

70.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71.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7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有4个:发展速度要适度、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发展终身教育。

73.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74.人文教育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人文精神教育。

75.平等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

76.平等思想提出最早是孔子和柏拉图。

77.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

78.教育平等表现在4个方面:就学权利平等、教育条件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

79.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在于三个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制度;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80.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81.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结构: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82.美国大学目前实行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

83.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建立于民国时期,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84.目前世界各国的招生制度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即证书制和高考制。

85.多年来我国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招生制度的改革,包括三个方面: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考制度增加素质方面的考核、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86.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主要表现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87.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包括2个:全日制高等教育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

8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8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模式有三:中央集权型,如法国、意大利、瑞典;权力分散型,如美国;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如日本、德国。

90.国家的宏观协调、社会的广泛参与、高校的自治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运行机制的共同特点。

91.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

92.高校权力结构分为三种: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93.高校的领导体制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94.我国高校的现行领导体制的特点有3个:实行党委领导、校长是最高行政长官、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95.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96.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有6个: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

97.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有三: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

98.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管理的内容包括:科研规划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档案管理。

99.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有五个:公平合理原则、形成特色原则、协调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

二、论述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阶段: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的学术数与青年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看,20世纪中期,少数发达国家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新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各国都已经将发展教育及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迎接新经济到来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新经济对知识的社会花和人力素质的要求所决定的。

(2)高等教育多样化。随着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当今的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理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未来高等教育将逐步向多形式、多途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将变得更加灵活。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高等教育机构的改革,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而且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教学组织的多样化、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学生成分的多样化。

(3)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新经济时代将是全球化更加突出的时代。适应这样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时代的要求,未来的高等教育也将呈现显著的全球化特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在工业经济时代后期就已经显现,在新经济时代,这一趋势将更加普遍。此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将成为重要的内容。

(4)高等教育信息化。新技术和信息网络给高校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特点。

(5)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和远程、在职教育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就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术理论型人才与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也是不同的。

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

(1)学术自由理念。学术自由意味着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屈从于外界干扰与压力,客观、自主的追求真理或事物的真确性。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二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自由。(2)大学自治理念。大学自治理念的确立,是使大学免遭外界干扰二专注于自身学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大学自治既是一种办学理念,有事一种权利。(3)教授治校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教授治校理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校长的任用、教师的聘任、人事的任免、学术的规划、课程的改革、学校的发展战略等,都应充分听取教授的合理化建议。教授治校的具体形式是组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及各种委员会。(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

2.论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

答:(1)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看作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破除一切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工具化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能动而非受动的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任务,反对一切以宰制、管束等外在的硬性干预;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2)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大学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实而饱满的智慧训练,这是保障他们提高生活的力量的主要源泉。大学应该培养学生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教授单一的技能和造就某一方面的专家。

(3)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潭,从而使高等教育由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高等教育是给人以全面智慧援助与精神支持的教育,而非单纯的就业准备教育。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3.论述现代大学的职能。

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起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因此,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展开。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从目标、规格到内容、质量都不相同。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21世纪大学的历史使命。

(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首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其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再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或层次的高校,培养人才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活动就会脱离社会实际。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任何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4.论述如何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渠道)

答: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之所以要整合,在于两点:一是因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和现实价值,也各有其自身局限性,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状况,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二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两者互相渗透、相互支撑,因此有整合的基础。首先科学蕴涵着人文精神于人文教育价值;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由此可见,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二者相互依存。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

(1)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纳入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专业培养目标。

(2)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并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因此,必须提升广大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5.论述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答: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当前的改革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建立就业新机制,完善就业管理体制。当前的就业困难是结构性的,解决这一困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2)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行学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实际需要,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适应就业需要,加强对高等专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逐步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3)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解决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阻碍。

(4)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

(5)规范就业市场秩序,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6)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工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6.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答: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2)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从政府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的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和设计。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牵动面广、难度大的复杂系统工程,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持谨慎态度,从我国的国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分别对待、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策略,积极稳妥地推动改革的过程。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考点考试必备

高等教育学考点

1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P15

2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来自于认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主体:好奇心进取心探索心是主导动因。客体: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P16 3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区别:自己找答案。

4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发挥人的潜能,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和发展。P2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型,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高等教育13高等学校老师、学生的关系:现状(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师生关系比较淡漠、师生关系有些异化),关系理论【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主导—主体论、双主体论、教育主体(“一体两面”)】,创设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P129 14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原则:适时原则,完整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原则,宽口径原则,调动教师积极性原则P152

15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机制有机统一的原则,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统一的原则,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知有机统一的原则,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发化、变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环节有机统一的原则。P160 16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掌握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结构、多样动态的专业结构、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多元互补的学源结构、凝聚人心的团粒结构。

28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校学科发展的水平。29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方略: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重视学术梯队建设;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30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课程管理。31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含义:高校校园文化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认同与超越、交融与批判、吸收与辐射、教育与自我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P36

5高等教育的地位: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个人发展角度)和社会价值(服务社会角度);个人本位价值观、知识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P43 6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使用指向。P58

7高等教育的目的:自由教育目的、职业教育目的、普通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70 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史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含义: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以及生产关系相一致;旧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P75

9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含义: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发展的人才,实行的是博雅教育;特征——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以培养适用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学分制与选课制结合的模式;不分专业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10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P107

11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职能的新发展(引导社会的职能、创造新职业的职能、国际合作的职能)P114

12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科学基础、教育智慧),心理素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品质),道德素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结协作),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

P164

17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从过程路径方面说,有两种模式——“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P193 18高等学校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改革国际化趋势,学科综合化趋势,教学趋向个性化,教学管理灵活化,倡导自主学习,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P194

19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人平等意识;依法治校,促进教学规范化;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学管理。P196

20科研的类型:从课题来源分(自主研究、立项课题研究),从课题性质分(基础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基础性应用研究),从人员多寡分(个体研究、集体研究),从学科类别分(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研究)。P205 21科研选题方法:问题法、移植法、交叉法、追踪法。P206

22科研选题的步骤:阅读有关项目申报通知材料,掌握申报范围、条件、要求等;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国内外成果、问题);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项目意向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相关因素,围绕项目意向收集的资料信息,实事求是地估计和评判自身的研究能力,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及所在地区、高校的优势及特色,从新的角度和高度提出具有创造性的科研项目。P207

23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教学服务(为满足特定单位的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供正规的教学服务;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或个人提供岗位培训;高校直接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科研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科技咨询、科技人才的直接输入)。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高校将图书馆、体育馆和设施对外开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的普及做出贡献)。P224

24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体制,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体制,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25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内部管理的重心宜放在院(系)一级;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与;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26国外高等学校学制概况。美国高等学校学制: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日本高等学校学制:学士、硕士、博士;法国高等学校学制:学士、硕士、博士、国家博士。

27高等学校需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切合实际的职称

对外的独特性与对内的一致性。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目标、启迪智慧、塑造人格、规范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一)共创校园精神——第一,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第二,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第三,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识;第四,共建文明校风,优化校园文化个性;第五,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二)发展智能结构——扩大知识面、发展多种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发展业余爱好。

(三)培养健全人格

(四)丰富业余生活。

32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15%~50%,一定资格者的权利,等等。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教结构多样化、专业设置多样化、民办高教规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内容、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国际化的教育评估。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高等教育实体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现代化、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内涵——对自己本质真正占有、具有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精神、具备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新精神;

(三)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传统文化限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现实国情制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第三篇:2016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 考点归纳

2016教师招聘考试 招教宝典之教育学考试大纲

考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进人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6.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著作是《政治学》。7.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为标志。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特别是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2)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学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多样,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认为,人的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征)。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4.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4岁~16、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17岁~19、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①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3、14~16、17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②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①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人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②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把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③教师的教学目标。(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②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几点:

①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4.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①学生的身份。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②学生的法律地位。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作为学生,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概括起来有:①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②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学生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4.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5.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我国《教师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7.教师的人格特征

对教师的个性素质也有特定的要求,教师要有优良的个性品质,如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

8.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六章课程

本章主要介绍了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1.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课程的分类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4.课程目标的种类

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将课程目标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

(2)培养目标

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5.课程目标的依据

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6.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7.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的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8.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9.教科书设计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第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10.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11.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与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12.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4.课程评价的过程

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

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

第七章 教学(上)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6.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为: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7.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8.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9.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特点;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10.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

第八章 教学(下)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策略。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备课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上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①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②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③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3)作业检查与批改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课外辅导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5)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

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

①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②测验的质量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

(1)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④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分组教学制

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分组教学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3)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3.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

教学策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4.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5.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

可以有两条途径: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结构化策略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还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问题化策略强调,学习着重于考虑、发掘问题,及时培养问题求解能力。

(2)形式型策略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3)方法型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

(4)综合型策略

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综合型策略的改进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取向。一是教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二是学生自学取向。

第九章 德育

本章主要介绍了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过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德育模式。1.德育的概念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共同性、历史继承性。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4.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5.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6.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8.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9.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0.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

11.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有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四篇:2017年 江苏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 考点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延展性;

1965年 保罗.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 20世纪60年代 全球第一所大学在英国出现;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学习高等教育的意义(简答):引导观念更新;服务政策咨询;推动实践发展 第二章

2-1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

西方古国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也从事高等教育;

雅典出现的专业性质、教育内容较为高深的两类学校:哲学学校、修辞学校。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西周时期开始弘扬 1.西周大学:官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私学 稷(ji)下学宫 具有高等教育意义

宋代四大书院 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

3.太学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确立的标志 欧洲中世纪大学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宗教性 中世纪大学四大学科:文、法、医、神 德国大学改革

洪堡的大学教育思想(简答题)

两大基本原则

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2、学术自由 学者-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师生-教学自由;大学-独立自治。

柏林大学 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活动职能之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的大学 美国

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的意义(简答题)-培养应用型人才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利尔法案,通过立法,设立农工学院,建立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体制;

意义: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满足了工农业发展和人工激增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拓展了高等学校的职能,显示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1904年威斯康辛大学范海斯提出威斯康辛计划

提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包括:(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3)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第三项职能-社会服务

2-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的学校,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洋务学堂。清末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将高等教育由低到高分为三级,高等又分为即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研究生教育机构)。民国时期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改革:整顿学风,更新师资;倡导学术自由,推动学术研究;推动“学”与“术”分离,改革教学;实行教授治校。中国当代高峰教育

(1)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1993《教师法》(3)1995年《教育法》(4)1996年《职业教育法》(5)1998年《高等教育法》 2003年 19%入学率 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马丁特罗 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毛入学率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第三章

3-1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 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关系(简答题)

理念源于实践;理念引领实践;理念超越实践; 3-2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 第四章

4-1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后是经历 4-2高等学校办学制度 4-3高等学校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引领下的校长负责制 4-4高等学校评价制度 第五章

5-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

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促进功能(简答题)

(一)可以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

(二)可以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角色的社会化;培养个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三)可以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促进个体的主体性发展;促进个体的差异化发展;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发展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个体独特价值的实现。

5-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简答题)

1.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高等教育通过形成舆论对政治产生影响 3.高等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4.促进社会政治延续:即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培养高级政治人才;灌输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和观念;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

5.推进社会政治生活 即通过提高管理阶层的文化水平而使管理趋于现代化,通过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而增强国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水平进而推进社会政治改革

6.是实现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 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并且内化社会所期望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规范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简答题)

一、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 2.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3.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的生产力转化 4.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1.经济增长为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文化功能(简答题)

1.文化保存、继承功能: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功能,具有高层次、专业性和系统化特点 2.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重要机制之一是不同质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乃至碰撞和冲突。4.文化选择功能: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接纳和排斥,具有自主性、时代性和丰富性 塑造大学亚文化:对个体作用:育人、导向;对群体作用:凝聚、整合 5-3高等学校的职能 高等学校的职能的历史演变

11世纪到18世纪,以培养人才为主要职能

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主要职能 从19世纪末至今,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为主要职能 当代高等学校的职能的构成(简答题)

1.培养人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基本职能,内涵:高等学校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多类别与多层次性

2.发展科学:作为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社会、科学技术和高等学校发展个体影响的结果 3.社会服务: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推广应用于社会

发展趋势:第四种职能:促进国际交流

4.高等学校职能的相互关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第六章

6-1高等学校课程理论 6-2高等学校课程规划

高等学校课程结构(简答或选择)

横向结构:主要是指各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必修课程又分为校定必修课程和系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纵向结构:反映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在内的逻辑关系。它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专业发展规律、专业教育规律角度,对高等学校课程进行的功能和层次划分。

6-3高等学校课程编制 6-4高等学校课程管理 第七章

教学的基本任务(简答)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传播知识与发展智力 3.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 4.培养与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7-1高等学校教学原则(重点)

高等教学原则及其应用(简答,答题要点定义与怎么做,基本要求)教学原则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论性概括,是教学基本原则落实到实践中的媒介,是保证教育实践遵循教育规律的重要环节。教学原则的来源

教学原则是历代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来源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是某种教学思想或理论的产物。教学原则的具体内容

第一,讲述思路为主的原则:是指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既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再发现知识的能力和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学习能力。基本要求: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开出阅读书目,让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教师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第二,增强学生参与原则:是指在大学里,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减少上课时数,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增加学生研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比重,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增加学生的话语机会。基本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做好教学安排;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第三,强化问题意识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拓展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基本要求:指导学生学会选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发展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基本要求: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要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动机、兴趣、意志、态度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第五,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所培养的学生要有比较广博宽厚的知识,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反映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基本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要用系统化、整体化的观点对待每一门课程和每一种教学活动;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是指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同时教学必须进行同行间的交流学习,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促使教学成为科研的一种形式。特有的原则。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7-2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概念: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的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判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判断)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依据是什么(简答)

(1)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应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2)要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科和同一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选教学方法通常要与之相适应。(3)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对教学方法选择的影响,主要源于不同年龄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在认识能力上存在客观的差异。除上述这些因素下,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的业务素质及个性特点、学校的教学设等都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方法(判断、选择)

分类:a、运用语言传递为主教学内容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

b、通过直观感知为主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等;

c、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如练习法、自觉指导法等。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a、做好教学设计;b、内容的逻辑性 d、语言的感染性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7-3高等学校教学环节和组织形式 备课几个阶段:

第一步,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第二步,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熟练驾驭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第三步,研究教学方法;第四步,编写教案 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上课为核心环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指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固有人数的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最早使用的是京师同文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级教学优缺点(简答题)

优点表现为:a、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的效率。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缺点表现为: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不能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高等学校组织形式的变革(简答或选择)

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高等教学评价功能(即评价结果的应用,简答)

诊断与反馈功能;导向与调节功能;激励与促进功能;教育功能 第八章

8-1学科的基本理论 8-2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 8-3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教学与科研关系:直到19世纪初,洪堡将科学引入大学之后,科学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判断、选择)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来促进学科建设(简答)

科研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科研可以改善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科研是发展新兴学科的有效途径;科研可以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第九章

9-1高等学校的教师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师特点(简答)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a.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脑力劳动的复杂性所决定的。b.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c.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上。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

a.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b.其次,高等学校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也是创造性的劳动。c.再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机制上。(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a.高等学校教师主要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b.高等学校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学术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a.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b.高等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结束而消失,而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5)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性 a.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每一位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智慧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b.同时,任何一个学术的身心发展,不仅是许多教师共同影响的结果,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9-2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 9-3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途径 高等教育的专业素养(简答或论述)

专业素养是一个多种要素综合的统一体,基本要素: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信仰;专业人格;专业智慧

9-4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 第十章

10-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和权力类型 10-2高等学校的管理过程和高等学校治理

高等教师的职业特性:教育性、知识性、专业性、超越性(选择、判断)第十一章

11-1高等教育研究的类型和方法 高等教育研究的意义(简答题)

1.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 2.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4.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科学性。11-2高等教育研究的过程和规范

第五篇:高等教师岗前培训考试资料

高等教育学

一、高等教育的本质**

1、现代高等教育的内涵 P52、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征 P63、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P7-134、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P14-16

二、高等教育结构***

1、高等教育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P19-232、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应注意的问题 P243、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P32-334、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含义及音响因素 P40-41

三、高等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多样化P47-532、论述通识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P54-56(意义部分只答6个标题)

四、高等学校教师

1、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P69-722、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P72-73(先答概念,然后答1、2、3----)

五、高等学校教学理论***

1、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设置的原则 P87-89(标题加内容)

2、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或者问根本任务)P91-923、高等学校的教学应遵循哪些教学原则P93-95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P97-99(前面内容挑着答,后面4点全答)

六、高等学校教学实施

1、教学组织形式、类别及发展趋势P103-1052、教学计划的类型和教学大纲的结构 P107-1083、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P113-1154、教学的基本环节 P115-1235、什么是教案,编写教案P109(教案百度里有模版,自行下载)

七、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1、高等学校教师遵守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意义(上网下载资料)

八、高等学校社会服务

1、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P1482、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P154-164

九、高等教育改革

1、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 P171-1732、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P181-1833、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点有哪些P185-1864、高等教育改进的策略 P195-1975、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 P200-202

十、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P236-2372、高等教育国家化的基本特征 PA237-239

*教案一个占50分,务必自己准备,不能模仿别人,否则两人都没分。

下载2012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学考点(考试必备)(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学考点(考试必备)(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学考点汇总(最终定稿)

    2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 3 4高等教育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赠地学院: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大学要学六艺: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礼、乐、射、御、书......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考试重点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 二、考试重点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BP7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中......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学》考试范围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大题范文大全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制约的作用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

    湖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答案《高等教育学》(华师)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老师点题内容——华师培训点)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 4~6个(每个3~4分) 2、简答题 5个 3、论述题 2~3个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如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216......

    教育学2013江苏省高教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重点

    主观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与内容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什么方面受到政治的影响.从一般内容上看,政治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形十分显著.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

    广东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问答题(精选五篇)

    2013年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试卷答案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当前,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

    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范文)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或判断题 1、西方的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欧洲中世纪p14 2、修辞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三艺”,即文法、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