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2013江苏省高教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重点

时间:2019-05-14 04:5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2013江苏省高教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2013江苏省高教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重点》。

第一篇:教育学2013江苏省高教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重点

主观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与内容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什么方面受到政治的影响.从一般内容上看,政治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形十分显著.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主流意识形态是指社会的占居主要的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

2、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在(作用有那些)高等教育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2.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P53

3、怎么理解高等学校的社会价值:①高等学校的政治价值:1,促进社会政治延续2,推进社会政治生活3,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②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③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人类需要大量时间探究才得以发现的科学研究成果。

④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 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新文化.4、高等教育在选择和改造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1,高等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文化选择与改造能力。2,高等学校在选择和改造文化的同时,能够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以更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

5、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6、高等学校职能:表现为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发展科学(重要职能),为社会服务(延伸职能).关系: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7、大学生身心特殊性表现1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2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3具较好的品德修养4具较为远大的理想5面对的压力较大6心理成熟度不够高。

8、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1)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3)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9、解释: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有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指某个课程本身所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单元目标: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

10、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 1)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质2)还有相当的复杂性。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仅是教育者,还包括作为教育对象客体的受教育者。

11、高等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1,社会发展的需要;2,人的发展需要,3,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心与身的关系、德与才的关系、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其实质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曾出现过“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观点。

12、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的需求。请对这些观点加以评述?答:

1、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2、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目标,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 要服务.3、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及教育目标,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4、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它实际上把社会看作个体的简体集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于社会的联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助长了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社会的长远意义,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5、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做出积极的动态调整.13、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1,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2,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3,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14、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改造主观世界活动、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相互统一的过程.其特点为特殊性、双边性、发展性.具体分为: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a.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主要是以教材为中间的间接经验.b.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不同,是再发现过程.c.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表现在a.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双边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3.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过程.a.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b.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c.不同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d.师生交往活动中个人言行对学生发展、人格影响的作用.15、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准则.特点具有实践性、合理性.具体为: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保证质量,保证目标实现.16、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国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程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最基本的组织形式30—50人.其优点:a.有利于提要教学的效率,扩大教学对象.b.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c.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缺点:不能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别,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17、远程授课: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新技术发展的结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18、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1.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19、备课要求: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视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其次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第三,备方法,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2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上课是通过讲授、讨论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予以实施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4.表述清晰,5.气氛活跃

2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认识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在目标和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有法而无定法,在于得法.(教师施教活动的总和.这句话观点是错误的,还包括学的方法)

2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 参观法,实验实习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23、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的内容,教学效率高。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科学性,3内容的逻辑性,4语言的感染性.其优点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能给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指出解决的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利用讲授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困难的.2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5.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范围和条件.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25、1: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作用:1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4是学科发展的基础5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6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2: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开展的意义: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研究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③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活动,是实现高等学校三大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4: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两方面内容:1,国家举办高等教育机构;2,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

26、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习.1980年2月12日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学位条例》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 四次《教师法》 1995年3月18日 八届人大会议,三次《教育法》母法 96年5月15日 八届人大常委会 十九次会议《职业教育法》 98年8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 四次会议 《高等教育法》

27、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学机构.角色具有:传授者、管理者、代理人的角色.1985年,我国设立了教师节。

28、教师的作用(价值或任务):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教学基本任务: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包括: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29、教师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 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向师性”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30、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1.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2.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3.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4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5身心素质(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思路清晰)(心理素质:开朗心胸,愉快情绪,顽强意志).31、高等学校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表现形式:1社会学意义上师生关系—工作关系、组织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认识关系、情感关系3伦理学意义上师生关系—道德义务关系。

32、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1认识和理解学生(基础或前提)2树立威信(保证)3学生的积极参与4利用多种渠道.33、教师的教育情意:教师的教育情意是指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情意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具体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师自我。

34、高校教师资格的意义:高校教师资格是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5、高校教师资格的任定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先决条件);2,热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3,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条件。4,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36、高校教师职务: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四个基本条件:1,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3,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4,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

37、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及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立.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四大发展趋势、潮流)1972年 法国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79年 罗马俱乐部、学无止境:创新性学习

1989年 北京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 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 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人:全面发展 对新思想新教育最开放的人

1996年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①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动手、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发展②亚太正式定义:知识经济 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

1949—1978(30年)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1979—1982(4年)发展智力

1983—1989(7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990—至今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教育

(简答)*为什么要创新教育?答: A.经济发展的社会化世界化全球化,使人的职业变动和岗位转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要求提高.故增强学生的可迁移性和应变性.B.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双刃性.C.人的发展要求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素质和协发展.素质教育的定位:是一种指导思想,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一是科学性,二是人文性.难点:发展学生的情感。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生理素质);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知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修养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厌恶、审美、劳动)

38、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②高等学校课程内容: 1,课程方案(教学计划);2,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3,高等学校教材

③高等学校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

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2,课程性质的职业化;3,课程方向的人文化。

④高等学校课程资源非常丰富,除教材外,其他还包括学术著作、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答案、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参考书目、参考文献、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⑤教育目标:分层次培养目标,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学科大类,二级学科;专业 ⑥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高级人才划分:A.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B.学术人才和实用人才.C.通才和专才.⑦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还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客观题:

1、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国书馆也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2、中国古代教育,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3、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也不例外。

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

5、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6、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7、欧洲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分为四大学科:文,法,医,神学。文学课程中的“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天文、几何、音乐。

8、洪堡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学术自由。19世纪,洪堡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9、美国1861年林肯总统签署于1862年的“莫利尔法案”建立“赠地学院”,其中最著名的有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威斯康辛思想”是: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c.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从此这一思想成为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0、高等学校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11、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大学是1862的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也是中国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学校.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12、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第二级是大学堂,第三级是通儒院,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13、1993年启动的“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985工程”为名开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P40-4114、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是指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切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种因素.15、在我国基础教育也称国民基础教育。

16、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1,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2,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17、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在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18、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 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由教育的差别而引起的收入的差别不会增大,而会逐渐减少。

19、从总体上看,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

20、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单一的是专才.21、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2、英国的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

23、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24、教学科目是教学课程的一个方面。

25、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横向结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并非用主语陈述,非正式的)课程

26、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27、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8、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判断)

29、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再发现的过程。

30、智力(即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能力是心理特征.智力和能力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

3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3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原则及“不愤不启”启发式教学;《学记》提出教学相长观点及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它是第一部教育文献;朱熹的循序渐进原则, 师生互动合作;“文以载道”预思想性于教学之中)(知识与能力不成正比).33、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34、“君子之教,喻也”要求教师的讲授要善于打比方。

35、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36、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演示法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纽美斯。参观法也称“现场教学法”.37、发现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

38、程序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斯金纳提出。

39、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a.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b.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c.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40、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

41、以40分钟一节课为例,第6分钟开始后的15分钟为最佳授课时间。

42、教学有法,但在无法,贵在得法。

43、“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44、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45、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从19世纪初德国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三大职能: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46、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47、高校科研管理方法;激励法,计量法.48、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49、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50、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教育性和学术性。

51、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1、高等学校的管理原则: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52、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大致分为三大模式:集权,分权,并重。

53、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54、学历是一个专门的术语,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55、我国与外国的学位制度: 美国:四级,包括协士(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英国:四级,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和高级博士。

法国:四级,分为学士、硕士、第三阶段博士和国家博士。德国:两级,分为博士和教授备选。中国:三级,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

56、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57、(美国)马丁-特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5%以下精英教育阶段;15—50%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标准:国家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又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量化标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只是意味着接收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大量增加。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质的变化。

58、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59、学术人才,专指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实用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60、上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第二篇:江苏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重点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性质,学制改革逐步向世界他国靠近,采用修业6年的42学制,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从小学堂和小学校都有了公私两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定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小学生的记忆主要是形象记忆。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阶段,缺乏自觉性灵活性。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设计:课程结构的编制,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编制。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他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的教学法的基本要求。1988颁布一纲多本新的课程政策,要求家乡教材的基础性多样性灵活性。基础知识: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极其相对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系统。智力: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里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核心)感知教材:来源包括学生以后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想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小学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并根据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以使其形成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观点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个体的实践活动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主题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

第三篇:2017年 江苏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 考点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延展性;

1965年 保罗.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 20世纪60年代 全球第一所大学在英国出现;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学习高等教育的意义(简答):引导观念更新;服务政策咨询;推动实践发展 第二章

2-1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

西方古国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也从事高等教育;

雅典出现的专业性质、教育内容较为高深的两类学校:哲学学校、修辞学校。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西周时期开始弘扬 1.西周大学:官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私学 稷(ji)下学宫 具有高等教育意义

宋代四大书院 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

3.太学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确立的标志 欧洲中世纪大学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宗教性 中世纪大学四大学科:文、法、医、神 德国大学改革

洪堡的大学教育思想(简答题)

两大基本原则

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2、学术自由 学者-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师生-教学自由;大学-独立自治。

柏林大学 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活动职能之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的大学 美国

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的意义(简答题)-培养应用型人才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利尔法案,通过立法,设立农工学院,建立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体制;

意义: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满足了工农业发展和人工激增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拓展了高等学校的职能,显示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1904年威斯康辛大学范海斯提出威斯康辛计划

提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包括:(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3)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第三项职能-社会服务

2-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的学校,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洋务学堂。清末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将高等教育由低到高分为三级,高等又分为即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研究生教育机构)。民国时期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改革:整顿学风,更新师资;倡导学术自由,推动学术研究;推动“学”与“术”分离,改革教学;实行教授治校。中国当代高峰教育

(1)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1993《教师法》(3)1995年《教育法》(4)1996年《职业教育法》(5)1998年《高等教育法》 2003年 19%入学率 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马丁特罗 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毛入学率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第三章

3-1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 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关系(简答题)

理念源于实践;理念引领实践;理念超越实践; 3-2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 第四章

4-1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后是经历 4-2高等学校办学制度 4-3高等学校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引领下的校长负责制 4-4高等学校评价制度 第五章

5-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

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促进功能(简答题)

(一)可以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

(二)可以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角色的社会化;培养个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三)可以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促进个体的主体性发展;促进个体的差异化发展;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发展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个体独特价值的实现。

5-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简答题)

1.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高等教育通过形成舆论对政治产生影响 3.高等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4.促进社会政治延续:即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培养高级政治人才;灌输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和观念;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

5.推进社会政治生活 即通过提高管理阶层的文化水平而使管理趋于现代化,通过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而增强国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水平进而推进社会政治改革

6.是实现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 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并且内化社会所期望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规范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简答题)

一、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 2.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3.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的生产力转化 4.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1.经济增长为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文化功能(简答题)

1.文化保存、继承功能: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功能,具有高层次、专业性和系统化特点 2.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重要机制之一是不同质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乃至碰撞和冲突。4.文化选择功能: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接纳和排斥,具有自主性、时代性和丰富性 塑造大学亚文化:对个体作用:育人、导向;对群体作用:凝聚、整合 5-3高等学校的职能 高等学校的职能的历史演变

11世纪到18世纪,以培养人才为主要职能

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主要职能 从19世纪末至今,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为主要职能 当代高等学校的职能的构成(简答题)

1.培养人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基本职能,内涵:高等学校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多类别与多层次性

2.发展科学:作为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社会、科学技术和高等学校发展个体影响的结果 3.社会服务: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推广应用于社会

发展趋势:第四种职能:促进国际交流

4.高等学校职能的相互关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第六章

6-1高等学校课程理论 6-2高等学校课程规划

高等学校课程结构(简答或选择)

横向结构:主要是指各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必修课程又分为校定必修课程和系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纵向结构:反映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在内的逻辑关系。它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专业发展规律、专业教育规律角度,对高等学校课程进行的功能和层次划分。

6-3高等学校课程编制 6-4高等学校课程管理 第七章

教学的基本任务(简答)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传播知识与发展智力 3.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 4.培养与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7-1高等学校教学原则(重点)

高等教学原则及其应用(简答,答题要点定义与怎么做,基本要求)教学原则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论性概括,是教学基本原则落实到实践中的媒介,是保证教育实践遵循教育规律的重要环节。教学原则的来源

教学原则是历代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来源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是某种教学思想或理论的产物。教学原则的具体内容

第一,讲述思路为主的原则:是指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既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再发现知识的能力和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学习能力。基本要求: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开出阅读书目,让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教师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第二,增强学生参与原则:是指在大学里,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减少上课时数,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增加学生研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比重,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增加学生的话语机会。基本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做好教学安排;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第三,强化问题意识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拓展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基本要求:指导学生学会选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发展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基本要求: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要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动机、兴趣、意志、态度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第五,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所培养的学生要有比较广博宽厚的知识,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反映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基本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要用系统化、整体化的观点对待每一门课程和每一种教学活动;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是指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同时教学必须进行同行间的交流学习,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促使教学成为科研的一种形式。特有的原则。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7-2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概念: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的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判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判断)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依据是什么(简答)

(1)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应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2)要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科和同一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选教学方法通常要与之相适应。(3)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对教学方法选择的影响,主要源于不同年龄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在认识能力上存在客观的差异。除上述这些因素下,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的业务素质及个性特点、学校的教学设等都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方法(判断、选择)

分类:a、运用语言传递为主教学内容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

b、通过直观感知为主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等;

c、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如练习法、自觉指导法等。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a、做好教学设计;b、内容的逻辑性 d、语言的感染性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7-3高等学校教学环节和组织形式 备课几个阶段:

第一步,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第二步,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熟练驾驭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第三步,研究教学方法;第四步,编写教案 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上课为核心环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指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固有人数的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最早使用的是京师同文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级教学优缺点(简答题)

优点表现为:a、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的效率。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缺点表现为: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不能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高等学校组织形式的变革(简答或选择)

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高等教学评价功能(即评价结果的应用,简答)

诊断与反馈功能;导向与调节功能;激励与促进功能;教育功能 第八章

8-1学科的基本理论 8-2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 8-3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教学与科研关系:直到19世纪初,洪堡将科学引入大学之后,科学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判断、选择)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来促进学科建设(简答)

科研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科研可以改善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科研是发展新兴学科的有效途径;科研可以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第九章

9-1高等学校的教师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师特点(简答)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a.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脑力劳动的复杂性所决定的。b.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c.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上。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

a.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b.其次,高等学校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也是创造性的劳动。c.再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机制上。(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a.高等学校教师主要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b.高等学校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学术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a.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b.高等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结束而消失,而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5)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性 a.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每一位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智慧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b.同时,任何一个学术的身心发展,不仅是许多教师共同影响的结果,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9-2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 9-3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途径 高等教育的专业素养(简答或论述)

专业素养是一个多种要素综合的统一体,基本要素: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信仰;专业人格;专业智慧

9-4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 第十章

10-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和权力类型 10-2高等学校的管理过程和高等学校治理

高等教师的职业特性:教育性、知识性、专业性、超越性(选择、判断)第十一章

11-1高等教育研究的类型和方法 高等教育研究的意义(简答题)

1.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 2.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4.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科学性。11-2高等教育研究的过程和规范

第四篇:2012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资料-教育学

教育学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与内容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什么方面受到政治的影响.从一般内容上看,政治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形十分显著.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主流意识形态是指社会的占居主要的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

2、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在(作用有那些)高等教育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2.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P533、怎么理解高等学校的社会价值:①高等学校的政治价值:1,促进社会政治延续2,推进社会政治生活3,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②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③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人类需要大量时间探究才得以发现的科学研究成果。

④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 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新文化.4、高等教育在选择和改造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1,高等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文化选择与改造能力。2,高等学校在选择和改造文化的同时,能够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以更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

5、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6、高等学校职能:表现为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发展科学(重要职能),为社会服务(延伸职能).关系: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7、大学生身心特殊性表现1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2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3具较好的品德修养4具较为远大的理想5面对的压力较大6心理成熟度不够高。

8、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1)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3)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9、解释: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有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指某个课程本身所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单元目标: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

10、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 1)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质2)还有相当的复杂性。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仅是教育者,还包括作为教育对象客体的受教育者。

11、高等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1,社会发展的需要;2,人的发展需要,3,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心与身的关系、德与才的关系、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其实质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曾出现过“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观点。

12、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的需求。请对这些观点加以评述?答:

1、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2、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目标,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3、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及教育目标,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4、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它实际上把社会看作个体的简体集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于社会的联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助长了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社会的长远意义,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5、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做出积极的动态调整.13、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1,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2,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3,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14、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改造主观世界活动、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相互统一的过程.其特点为特殊性、双边性、发展性.具体分为: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a.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主要是以教材为中间的间接经验.b.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不同,是再发现过程.c.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表现在a.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双边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3.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过程.a.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b.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c.不同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d.师生交往活动中个人言行对学生发展、人格影响的作用.15、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准则.特点具有实践性、合理性.具体为: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8.教学与科研相

统一的原则。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保证质量,保证目标实现.16、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30—50人.其优点:a.有利于提要教学的效率,扩大教学对象.b.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c.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缺点:不能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别,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17、远程授课: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新技术发展的结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18、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1.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19、备课要求: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视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其次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第三,备方法,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2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上课是通过讲授、讨论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予以实施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4.表述清晰,5.气氛活跃

2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认识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在目标和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有法而无定法,在于得法.(教师施教活动的总和.这句话观点是错误的,还包括学的方法)

2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 参观法,实验实习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23、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的内容,教学效率高。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科学性,3内容的逻辑性,4语言的感染性.其优点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能给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指出解决的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利用讲授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困难的.2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5.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范围和条件.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25、1: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作用:1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4是学科发展的基础5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6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2: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开展的意义: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3: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研究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③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活动,是实现高等学校三大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4: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两方面内容:1,国家举办高等教育机构;2,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

26、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习.1980年2月12日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学位条例》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 四次《教师法》 1995年3月18日 八届人大会议,三次《教育法》母法 96年5月15日 八届人大常委会 十九次会议《职业教育法》 98年8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 四次会议 《高等教育法》

27、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学机构.角色具有:传授者、管理者、代理人的角色.1985年,我国设立了教师节。

28、教师的作用(价值或任务):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教学基本任务: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包括: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29、教师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 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向师性”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30、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1.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2.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3.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4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5身心素质(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思路清晰)(心理素质:开朗心胸,愉快情绪,顽强意志).31、高等学校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表现形式:1社会学意义上师生关系—工作关系、组织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认识关系、情感关系3伦理学意义上师生关系—道德义务关系。

32、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1认识和理解学生(基础或前提)2树立威信(保证)3学生的积极参与4利用多种渠道.33、教师的教育情意:教师的教育情意是指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情意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具体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师自我。

34、高校教师资格的意义:高校教师资格是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5、高校教师资格的任定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先决条件);2,热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3,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条件。4,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36、高校教师职务: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四个基本条件:1,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3,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4,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

37、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及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立.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四大发展趋势、潮流)

1972年 法国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79年 罗马俱乐部、学无止境:创新性学习

1989年 北京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 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 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

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人:全面发展 对新思想新教育最开放的人

1996年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①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动手、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发展②亚太正式定义:知识经济

(简答)*为什么要创新教育?答: A.经济发展的社会化世界化全球化,使人的职业变动和岗位转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要求提高.故增强学生的可迁移性和应变性.B.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双刃性.C.人的发展要求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素质和协发展.素质教育的定位:是一种指导思想,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一是科学性,二是人文性.难点:发展学生的情感。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生理素质);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知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修养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厌恶、审美、劳动)

38、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②高等学校课程内容: 1,课程方案(教学计划);2,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3,高等学校教材

③高等学校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

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2,课程性质的职业化;3,课程方向的人文化。④高等学校课程资源非常丰富,除教材外,其他还包括学术著作、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答案、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参考书目、参考文献、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⑤教育目标:分层次培养目标,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学科大类,二级学科;专业 ⑥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高级人才划分:A.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B.学术人才和实用人才.C.通才和专才.⑦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还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客观题:

9、美国1861年林肯总统签署于1862年的“莫利尔法案”建立“赠地学院”,其中最著名的有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威斯康辛思想”是: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c.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从此这一思想成为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0、高等学校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12、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第二级是大学堂,第三级是通儒院,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4、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是指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切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种因素.15、在我国基础教育也称国民基础教育。

16、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1,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2,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17、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在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20、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单一的是专才.22、英国的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

23、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24、教学科目是教学课程的一个方面。

25、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横向结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并非用主语陈述,非正式的)课程

26、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27、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8、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判断)

29、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再发现的过程。

30、智力(即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能力是心理特征.智力和能力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

3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3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原则及“不愤不启”启发式教学;《学记》提出教学相长观点及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它是第一部教育文献;朱熹的循序渐进原则, 师生互动合作;“文以载道”预思想性于教学之中)(知识与能力不成正比).36、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演示法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纽美斯。参观法也称“现场教学法”.37、发现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

38、程序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斯金纳提出。

39、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a.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b.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c.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40、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

44、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45、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从19世纪初德国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三大职能: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46、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47、高校科研管理方法;激励法,计量法.48、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49、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51、高等学校的管理原则: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55、我国与外国的学位制度: 美国:四级,包括协士(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英国:四级,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和高级博士。

法国:四级,分为学士、硕士、第三阶段博士和国家博士。德国:两级,分为博士和教授备选。中国:三级,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

56、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第五篇:2017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

宋代四大书院:江 西庐山白鹿洞书 院、湖南衡阳石鼓 书院、河南商丘应 天府书院、湖南长 沙丘麓书院。威斯康辛思想: 把学生培养成有 知识能工作的公 民;进行科学研 究,发展科学与文 教学的基本任务:1)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教学活动的首要及最核心任务;2)传播知识与发展智力,重要任务之一及核心功能;3)形成技能与培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经验的理论概括。1)讲述思想为主原则: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提供阅读书目、学生攥写读书报告;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心路历程和思维方生参与原则:确定学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的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即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

特点:1)强调学生自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个别性特点更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包括:

1、诊的增长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的生产力转化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养能力,技能的形成、式的呈现。2)增强学化;把知识传播给 广大民众,直接为 全州社会与经济 服务。

教学方法:运用语 言传递教训内容 的方法,如讲授 法、谈话法、讨论 法等;通过直观感 知传递教学内容 的方法,如实验 法、演示法、参观 法等;通过教师指 导下学生的独立 活动获取知识技 能的方法,如练习法、实习法等。教学组织形式的 变革 包括:

1、教 学活动的小规模 化;

2、教学活动 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 样化。

学习高等教育的意义:1引导观念更新;2服务政策咨询;3推动实践发展。洪堡教育思想: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大学的教学应该在科研过程中进行,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师生一同为学术而共生;二学术自由原则:学者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师生的教学自由;大学本身的独立自治。传播活动过程是统一的,互为基础的;4)培养和发展个性,教学活动对个性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的去认识世界;2)认识的交往性: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3)认识的教育性: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和完全人格的养成;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高校教学原则及运用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理论高度指导着教学实践,也是对教学实践

生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做好教学安排;有效利用各种资源。3)强化问题意识原则: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要对学生

严格要求。5)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原则: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用系统化、完整化的观点对待每一门课程和每一种教学活动;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6)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为了实

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体现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选择教学方法的要求。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做好教学设计;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体现语言的艺术性。教师的备课(预习)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熟练驾驭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研究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班级授课制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育对象数量,提高教学的效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的兼顾学生的个别

断与反馈功能;

2、导向与调节功能;

3、激励与促进功能;

4、教育功能。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方面,其中,纵向结构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横向结构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高校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信仰;专业人格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发展。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通过形成舆论对政治产生影响;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经济功能:促进经济

量与效果,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文化功能:文化保存、继承功;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高等教育研究意义: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由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开展高等

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科学性。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1、理念源于实践;

2、理念引领实践;

3、理念超越实践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改善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是发展新型学科的有效途径;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

下载教育学2013江苏省高教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2013江苏省高教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西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重点

    1.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 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 2. 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可分为如下类 型: (1)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

    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判断

    高等教育学复习(选择、判断) 选择题或判断题 1、西方的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欧洲中世纪p14 2、修辞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三艺”,即文法、修辞......

    2015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试卷

    2015年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培训 模拟练习题b 一 、单项选择题(共10分)请将下列各题中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作为近现代高等教......

    2012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学考点(考试必备)(推荐)

    《高等教育学》考试知识点整理一、一般知识,涉及选择和判断1)在英国,1963年之前,高等教育只指传统大学,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的教育都不属于高等教育范围,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指的是培......

    教育学考试重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

    教育学考试重点

    如何理解网络教育: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教学不在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

    岗前培训重点

    教育学题型: 5个名词解释 6个简答题 1个论述题 答题时按章、节、点层次进行展开 主要是后面的习题 第二章 思考题第 2、3题 第三章 名词 书院 中世纪大学 增地书院 院系调......

    2012华师岗前培训考试重点

    一、自我意识(红)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是一种具有一种意识性的自我觉察活动,这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