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重点

时间:2019-05-14 04:5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重点》。

第一篇:山西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重点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

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

2.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可分为如下类

型:(1)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

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2)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

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济的需要。其次,要以综合化为基础来调整科类和专业结构,合并相近专业避免重复建设。最后,科类和专业的调整应当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总之,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调整既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也与学科、专业自身的规律相关,所以在具体调整中移动适当适度、稳妥,不可盲目废立科类专业。4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面临问题,首先,普通高等学校与成人高等学校相互割裂,各成一体,造成成人高等学校分布点过多,规模小,办学效益低下。其次,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没能形成与中等职业教教育最传统、也是最本质的功能。9.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首先,任何高等教育的形式都应当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第二,高等教育要赋予个体谋生的能力。第三。高等教育要赋予个体享用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在其最初阶段就具有的功能之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首先,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公民高度民主的政治意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和团结协作、和谐一致的民众育制度创新的保障。15.通才与专才教育。

16.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首

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核心,要结合起来。第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完全不相容是一种误解。

17.英才教育:是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

上的,以心智和人格的的养成为核心,目的是让少数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人才的教育。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

(3)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

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的方法的反映。

(4)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

域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3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面临问题:我国的三级高等教育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型”结构。具体表现为:第一,专科层次偏小,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比较薄弱,没有特色,缺乏竞争力。第二,本科层次的教育规模仍然偏大且扩展过快,造成本科层次的师生比过大、生均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质量下降。第三,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与本专科教育相比,比例仍然偏小。创新内力薄弱,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解决方法:针对层次结构失重的弊病,我们首先要将“腰鼓形”的层次结构变为“金字塔”型,也就是向两头延伸,扩大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为经济的发展配置合理的人才结构。其次,要根据各层次教育的重点提高各层次教育的质量来引导层次结构的调整。在本科教育上,要着力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教育竞争力的一流大学,提高教学质量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专科教育中,仍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合格的技能人才。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规模的同时,还要调整培养目标,以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总之,我们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应该是规模与质量同步调整与提高。

3.我们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面临问题,第一,科类专业设置的短期行为较严重,部分高校为迎合市场需求盲目设置热门专业,造成人才质量的低劣。第二,一些应用类专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第三,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较少。第四,专科教育的科类结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影响整体科类结构的优化。

解决方法,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调整,应当由“对口性”转向“适应性”,从而达到与社会的高度契合。具体说,首先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更要研究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知识经

育相衔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的系列,没有创造出一整套与职教目标相匹配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再次,公办高等教育规模占绝对优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缓慢,社会力量办学明显不足。总体来看,各类型的高等学校个性不突出盲目的升级或盲目的求大求全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

解决方法: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调整,需要从以下思路着手:第一、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要有计划地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的层次和形式的分化。第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第三、通过立法,理顺民办大学、私立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承认民办大学,私立大学的产权,使产权界定明晰,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第四,各类型的高校都应当以“特色作为生存之本,通过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论证,探寻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4.我国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

面临问题:首先,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日益加大,优质资源多集中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缓慢,质量不高。其次,区域高等教育的优势不足,没有从当地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最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强,针对市场经济、现代社会以及高新技术的转型,适应性和调节性还比较差。

解决方法;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分布结构的现状,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现实的社会状况和发展的趋势,然后国家统筹协调。首先,要加强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次,在高等学校分布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可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5.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仍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和束缚。

6.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功能是高

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系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

7.高等教育功能的类型。第一种类

型,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为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第二种类型,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高等教育基本功能是文化功能。第三种类型,从哲学角度出发。学者徐辉归纳6个功能。(1)保存问题(2)传授知识(3)传播知识(4)增进知识(5)应用知识(6)社会批判与监督。

8.高等教育功能的本质:育人是高等意识,以及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健全的责任。其次,表现在它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方面,而这一点,又是以民主制度为保障。再次,表现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会对社会的各种政治变革产生重要影响,有力地促进社会各要素和谐、平衡地发展,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在科技发展、社会生产现代化和人们的教育观念演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首先,高等教育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其次,高等教育是生产知识的产业。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其一,文化传承和传播。第二,文化选择。第三,文化的批判。第四,文化创新。10.大学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11.大学职能的整合(三大职能的统一

关系):从根本上来看,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相互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首先它们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它们的手段互补,需要教学与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再次,大学兼备三项职能。可以实现各种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

(一)教学、科研职能的重新整合与扩展。科研对教学有促进作用。教学对科研也有促进作用

(二)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整合与创新。科学研究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其次,社会服务服务是科学研究的来源和走向。

12.高等教育制度:就是根据国家的性

质而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分为:教育根本制度、教育基本制度、教育具体制度、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宏观和微观制度

13.高等学校体制:体制是关于高等学

校组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规定的总称,反应的制度的静态的一面。14.高等教育的制度如何创新?

(一)、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以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三)、以改革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根本。

(四)、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执行体系是高等教18.大众教育:从量的角度来看高等教

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大众教育阶段。从质的角度来说,大众教育是指基于普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智力开发与人格养成为中心,旨在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的教育。

19.从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

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的必然性。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要求与体现。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推动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20.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须遵循的原则:(1)速度要适中(2)以内涵发展为主(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21.正确认识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也包含一定数量的英才教育。两者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都是”科教兴国“战略必要的组成部分,不能因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完全否定和忽视英才教育的意义。在人才培养方面,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是互补的,两者不可偏废。未来的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大众,也离不开高素质的精英。我们应该两者并举并重。

22.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指通过演示

科学方法,教会学生辨认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教育。

23.人文教育:通过对熏陶与启悟的方

式,使学生的本性、尊严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2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只在于追求不同、着眼点不同。区分在于教育思想与方法。是教育的一体两面

25.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一).整合的必要性:(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2)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3)创新型人才个体发展的需要(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二).整合的可能性:(1)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2)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3)两者互根互用。

(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的途径(1)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前提(2)课程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

本路径(3)教育者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

维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条件

(4)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

化产物。

25.高等学校教师角色的类型:(1)教书

育人(2)研究者(3)社会服务(4)管

理者

26.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1)静

态理解,从静态角度来看,高等学校教

师专业化是指高等学教师真正成为一个

专业,高等学校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像

律师,医生等那样作为一种专业得到社

会的普遍认同。(2)动态理解是指高等学

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分门别类地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从三方面理解(1)高等学校专业必须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两方面的结合来划分。(2)高等学校专业是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服务的。(3)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35.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36.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1)培养方向(2)使用规格(3)规格与要求。37.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课程与课程之业训练,习得教授高等学校专业知识技

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

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等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

过程。

27.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1)

专业发展的自主性。(2)专业发展的阶

段性和连续性。(3)专业发展的情境性。

(4)专业发展的多样性。

28.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

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作

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

育和教学任务,必须具备一些列内在的专业素养,这种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感。

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

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专业

技能包括(教学技巧、教育和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道

德包括(尊重学生、公正严格、以身作

则,甘于奉献。)专业情感包括(专业理

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29.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岗前培训(2)业务进修(3)教学

导师制(4)设立教师专业发展组织(4)

实施反思性教学。

30.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职业

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它是指教师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作出有效的安排。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等。

31.高等学校学生的本质属性:(1)高等

学校学生是人(2)高等学校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3)高等学校学生是完整的人,全面的人。(4)高等学校学生是以

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32.高等学校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基本信念

(1)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来认识

看待。(2)要相信学生是可以教育的(3)

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安排

教育活动(4)要相信每个学生在原有基

础上都能获得发展。

33.高等学校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1)

基础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统一。(2)

广博性学习与专深性学习有机统一。(3)

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加。(4)理论与

实践有机统一。(5)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

34.高等学校专业的基本内涵: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间的有机结合。课程间的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38.专业划分:就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39.专业划分一般遵循的原则:(1)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2)职业适应性原则(3)独特性原则。(4)层次性原则。40.。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具体讲,专业设置是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41.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42.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专业建设的目标一般包括两方面(1)优化专业结构(2)提高专业水平。43.品牌专业: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44.品牌专业建设的意义:(1)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大众化的要求,是适应市场化需要的产物。(2)品牌专业建设是适应高校专业调整改革的需要。(3)品牌专业建设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的需要。(4)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45.品牌专业建设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1)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2)准确定位,突出专业特色(3)品牌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调整的关系。(4)高等院校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46.广义的高等学校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高等学校学生在高等学校内部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包括教学计划内的,也包括教学计划外的;即指课内也指课外的。47.狭义的高等学校课程,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活动系统。48.高等学校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指课程类型、各类型课程所占比例及各类型课程怎样构成整体。49.精品课程:是指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第二篇:山西高校岗前培训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指个体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从而获得对某类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以发展形成理性知识的过程。

陈述性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也称为操作性知识,即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9.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功能增强,但仍有片面性;自我概念的变化:丰富、完整、概括、稳定。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敏感性和情境性;自尊感和自卑感互相交织;自我调

学习动机的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控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强烈;业化 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10.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23.大学生自我教育措施:自我认识:通过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他人对自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高低直接影响着学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比较来习效果的好坏。同时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学习动机。这样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相互促进,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反之则

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来认识自我。积极

意识:是指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的知识,即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体运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科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校这一特定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学科。信息加工的过程,用来促进知识的获得与实验法: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调查法: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监控能力: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学习就是观察和模仿的过程。

认知—结构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又被称为认知——发现或认知——结构理论。

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与学习材料有关的引导性材料。

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讲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

保存,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形成恶性循环。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悦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对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转化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发生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评价与调节的策略,包括计划、调节、监途径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24.态度和品德的区别和联系 控策略三种。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是对所需要记忆的材料的维持语言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加工的策略,是学习者利用表象、意义联系等方法为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已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组织策略:按照学习材料的特征进行整理归类,以便于学习和理解的一种策略。问题解决:是由一般情境引起的,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问题表征:指问题解决者将任务范围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

满足,间接转化途径考虑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11.如何进行正确的归因:归因理论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我们在总结归因时

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也是一中西的想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他们的结构式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区别:两者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 涉及的范围包括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只有涉及社会道

尽可能要归因于不稳定、可控制的因素。德规范那部分稳定的内容才能称为品德;1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相似价值内化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成为个性;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策略;人性格的一部分稳定的态度时,才能称为定势作用。品德联系: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13.学习迁移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使习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也使习得的知识、技能和道

征,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他们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25.道德价值观辨析论,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价值观辨析论在理论上强调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个体价值观念是在自身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中,在不断辨析过程中逐步清晰,稳固的,从而真正起到指导作用。主张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关键,以及这些价值观念和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整理他们的价值观念体系。

定势: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14.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措施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现实自我:个体从自我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看法

投射自我: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我的看法 理想自我: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未来的自我的希望。

2.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科特征和内容体系 学科特征:反映高等教育专业特色;为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所提供的; 内容体系:包括五个方面: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高等学校学习心理、高等学校教学心理、高等学校德育心理、高等学校教学的测量与评价。

3.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会学习15.大学认知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认知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和思维三个方面:感知发展的特点: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感知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敏锐性、系统性;深刻性和相对稳定性;记忆发展特点: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

高;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掌握各26.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原则

种有效的记忆方法;思维发展的特点:处特点:平等意识强、感情色彩浓、富于理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度阶想化、喜欢异性相交。段;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在思维能力高度发

原则: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主动共情、注重沟通

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27.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5.影响知识记忆的因素:材料的性质和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量;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对材料意义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理解度;组块化编码;多种感觉分析器协同作用;觉醒状态;识记信心

17.促进大学生元认知策略的教学措施 不断丰富学生元认知的知识;增强元认知体验;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18.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精密性

有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4.教学效能感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组织,狭义上讲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一般来说从三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知识领域内的已有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行影响: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织。影响教师反思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工作的情绪。

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6.教学监控能力的作用:

适应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习理论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

1.第一、激励法。第二、从失分找原因

第三、从学生的主观态度分析第四、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制定下一步目标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19.如何训练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问

首先,稳定维度而言,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

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教学监控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题解决的主要策略:111111

定因素,对未来结果的期待与目前的结果是

成就动机: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极其重要的。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问题解决的训练: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

一致的,会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或自卑感;归

求又快又好解决问题的趋势和愿望。是在的自我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教学活鼓励学生仔细界定问题;教授学生分析问因于不稳定因素,对以后成败的预期影响较人得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动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制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评小.其次,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并选择适宜而有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考虑影响解决问题功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效的教学方法。的因素;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予以反馈; 姿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如

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进7.简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该领域中典型问题

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

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判断其原因的过程。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解决的程序步骤及注意事项;问题解决时

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常用的思维方法。在训练这些策略时,教

.最后,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

基本需要有五种,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适当氛围,以利于问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占主要地位;题解决。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自我实现。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加强;21.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效能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人们对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和校外学习相结合。形式上: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形(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学习迁移:即在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认调控;内容上: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归因方式的不同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意

义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

另一种学习或其他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感觉吸收并且建构意理自我;自我观念: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知识理解:是指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义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第接受和理想自我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

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加工改造,外部知识,而是同学习者接触的外部世界2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认识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

第三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山西

名词解释(考四个):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高等教育质量: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大学职能:指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教师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高等学校专业: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精品课程:指具有一流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课程结构:指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指课程类型,各类型课程所占比例几个类型课程怎样组成整体。教学网格: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采用新型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提倡以教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基于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可以弥补教学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能动性的缺陷。品牌专业: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的计算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一定量的学分作为毕业条件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自主选择、因材施教、灵活培养’。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高等学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授高等学校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示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等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已经认识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指导教学工作而提出的基本教学要求。简答题(考三个):

1、简述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高等教育的形式都应当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高等教育要赋予个体谋生的能力;高等教育要赋予个体享用的功能。

2、简述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表现在它担负着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和团结协作和谐一致的民主意识,表现在它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方面,有力地促进社会各要素和谐平稳地发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平等;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是生产知识的产业,是生产高科技的产业;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与传播,文化选择,文化的批判,文化创新。

3、简述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与传播,文化选择,文化的批判,文化创新

4、简述我国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制度创新。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以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以改革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制度的新的根本;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执行体系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保障。

5、简述高等

学校学生的本质属性。高等学校学生是人;高等学校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高等学校学生是完整的人、全面的人;高等学校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6、简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必要性。科学育人与人文教育整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与人与人文教育整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创新型人才个体发展的需要;科学与人与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7、简述学校专业建设与学科

1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者建设关系。○

工作任务不同,专业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设置的口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具体表现在专业的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图书数据、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

2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提高。○

具有紧密联系,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即专业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提供基地;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8、1高简述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特点。○

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静态理解和动态理2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解○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专业发展的间断性和连续性,专业发展的情境性,专业发展的多样性。

9、简述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点。宗教色彩浓厚;自主权利高度凸显;国际界限模糊;制度不健全。

10、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包含哪些内容。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格与要求。

11、高等学校如何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一般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博与专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课程间的纵横关系。

1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具有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13、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的关系。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工作材料;高深知识规定了高等教育活动的边界;高等教育是高深知识最重要的制度化载体。

14、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关系。大众教育:从量的角度上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大众教育阶段。从质的角度来说,大众教育是指基于普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智力开发与人格养成为中心,旨在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的教育。英才教育: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的,以心智和人格的养成为核心,目的是让少数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人才的教育。

15、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前提;课程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路径;教育者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条件;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化场。

16、高校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基础科学习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统一;广博性学习与专深性学习有机统一;独立性与自主性不断增加;理论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加;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

17、高校教材建设包括哪些方面。包括编写、选择和使用三个方1高等学校教材的编写:适应性原则,面○

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2高等学校教平衡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材的选择:正确处理好选用国家推荐教材与学校自编教材关系,严格选用程序,加

3强教材质量跟踪,及时进行信息回馈;○

高等学校教材的使用:要注意比较新旧教材的区别,确定把握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区别,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论述题:

一、结合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应该

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必须具备一系列内在专业素养,这种专业素养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意等方面。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巧(导入的技巧、强化的技巧、发问的技巧、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技巧与沟通、表达的技巧)、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四个方面;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具备的道德质量和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尊重学生、公正严格、以身作则、甘于奉献四个方面;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四个方面。

二、结合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论述我国高等结构改革的思路。

在世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浪潮中,我国应当充分立足于本国国情和需要,形成客观、合理的改革思路,以确保改革的有效展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1世纪,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会继续朝着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体系和结构上,我国高等教育将不断面临调整与改革的要求。公平与效率仍然是结构改革的主要矛盾,对于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而言,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走极端,是危险和有害的,我们需要在相关政策措施中使二者协调统一,即找到一个切合实际的平衡点,确立二者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开放高等教育结构,尽可能实现最大的教育公平。其次,要发展自我特色,避免模式照搬。在建构适应21世纪初大众高等教育要求的体系和结构方面,欧美国家走在前面,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对此,我们应主动借鉴,形成自己的特色,但不能简单地不加分析或不顾现实地照搬,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同时又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最后,应当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改革的进行。高等教育的结构和体系的形成,会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在建构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逐步形成现实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而主体的行为,需要制度的规范、约束和监督。合理、完善的制度能促使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有效发挥;能有效调节市场机制;更能为高校的自主发展提供激励和保障机制,最终形成主体间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现实,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1、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前提

2、课程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途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兼顾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二是开设活动课程;三是大量开设选修课;四是重视“隐性课程”。

3、教育者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条件。首先,教师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方式,要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裂式的思维方法,建立统整的思维模式。

4、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化场,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化场,可使大学生被浓厚的人文信息与科学信息所包围,接受持久、广泛而深刻的熏陶。这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实行创新教育;二是创建校园文化。

四、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已成为高

等教育发展趋势,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认识。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大众高等教育简短也包含了一定数量的英才教育,两者朝着不同方向发展,都是‘科教兴国’战略必要的组成部分。首先: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举是有其特点决定的,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标准不一样,大众教育面向大多数资质一般的学生,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英才教育是面向少数具有极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目的是让这些更容易成才的人尽早成为高水平人才。其次: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不是英才教育的天敌,英才教育过去主要是在大学中实现的,现在大学只能以加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英才教育仍然存在,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是同时并举的。最后: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并举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明智选择,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在高中阶段实行重点高中制度,便是在实施大众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英才教育的尝试,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中,‘211工程’和‘985工程’都是为了推行英才教育,而扩大招生规模和大力发展高职是大众教育的举措,未来的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大众,也离不开高素质的精英,我们应该既重视大众教育,又重视英才教育。

五、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谈谈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什么问题:1.师生交往少,关系淡漠;2.师生关系疏离,学生的心理失落;3.课堂单向灌输多,师生平等沟通少4.师生互信程度降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他有赖于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理解和沟通,要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各自及对方的角色规范都要有一定的共识和认同,然而,现在高校师生间缺乏交流,远远未达到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对角色规范的共识,使两者关系趋于表层化,缺少深层次的心灵交流,相互之间缺乏合作互助的精神;

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的权威的基础并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德和才能,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质量的修养水平,这要求高校教师要有敏锐的政治观点和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具体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风度和与人方法;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是由学生体现出来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独立主动的活动,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六、我国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存在哪些问题,结合2007年初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精神,提出自己的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2、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条件不足不稳,3、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4、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建议: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1世纪,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会继续朝着大众话,普及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体系和结构上,我国高等教育将不断面临调整与改革的悬疑,公平与效率任然是结构改革的主要矛盾,对于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而言,在效率和公平之间走极端,是无限和有害的,我们需要在相关政策措施中是二者协调统一,即找到一个切合实

际的平衡点,确立二者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开放高等教育结构,尽可能实现最大的教育公平。其次,要发展自我特色,避免模式照搬,在建构适应21世纪初大众高等教育要求的体系和结构方面。欧美模式照搬,在建构适应21世纪初当中高等教育要求的体系和结构方面,欧美国家走在前面,积累了经验,形成自己的模式,对此,我们应主动借鉴,形成自己的特色,也不能简单地不加分析或不顾现实地照搬,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同时又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最后,应当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改革的进行,高等教育的结构和体系的形成,会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合理完善的制度能促使政府宏观调控只能的有效发挥,能有效调节市场机制,最终形成主体间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深入发展。

材料题:

一、(背景材料)学术创新 试结合所学的高等教育学知识,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科研学术经历,规划自己的科研职业生涯。

学术不端行为指的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违背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或其它违背公共行为准则的行为,其中包括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一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等,我有如下几点看法:1学术不端行为是高等教育界诸多问题与矛盾的集中表征2学术不端行为是外部社会过度渗透高等教育的副产品之一3道德缺失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越轨惯性是学术不端行为难以治理的根源之一。对于高校学校教师,制定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了解影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因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主观方面;二是来自客观方面;三是不可预期的因素。

2、了解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从高等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出发,我们可以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适应阶段(参加工作1年)、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第3年左右)、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第5年左右)、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第5-8年间)、教师“成名”阶段(第8-12年左右)、教师“成家”阶段(第12年以后的一段时间)

3、把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框架,一般包括确定个人的生涯目标、乐在工作、终生学习、享受家庭生活、安排正当休闲活动、参与小区服务和准备退休生活等方面。

4、掌握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方法:1)充分认识自己发展状况;2)了解教学工作特性;3)自我定位与目标设计;4)成长阶段的设计;5)评估与回馈。

5、确定教师生涯规划的表达形式,生涯设计最终要以一定的成果形式表达出来。一般可以采用计划式文章的形式表达,也可以采用表格或图形(阶梯式、圆圈式、模型式等)的形式。

良好的教师生涯规划,主要目的在于增进教师的持续发展和成长,终极目标在建立教育专业地位与形象。从社会的角色期望而言,身负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一位能做好生涯规划的教师,必能有目的、积极主动并快乐地投入教学,使学生学习具有效率。每个教师都需要进行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自己生命的主角,做自己生命的设计师、领航员,真正为学生和自己的生命负责!

二、(背景材料)有人说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这是一条客观规律„请你运用所学教学原则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指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大学生大脑皮质中枢神经发育已趋于成熟和完善,中枢神经的活动在外界正常刺学生、公正严格、以身作则、甘于奉献四激下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能够得到均个方面;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衡,这为他们进行复杂的、高度抽象的思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维活动奠定了一定的生理基础,因而他们自我四个方面。已具有独立地探索知识的客观条件(例如

五、(背景材料)位于美国中西部的犹他能把知识系统化,分析概括能力不断增州„ 请用高等教育相关理论来解释犹他长,有较强的定向注意力,有了较高的逻州的发展奇迹。辑推理能力等),随着年纪的升高,大学(一)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将发展高新生学习的探索性逐步增强。高校教学不仅科技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并制需要向学生传授已有定论的文化科学知定相应的发展计划(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向学生介绍尚未有设,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定论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到某个学科领质基础和保障(三)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不域,使他们能够在这个领域内进行探索、断加大教育投入,将调整教育结构、提高发现,进行科学研究的尝试,培养他们的教育质量作为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基石科研能力。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这是(四)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科技园的潜能,提高专业人才质量的重要措施,早已受到密切产、学、研的关系,并以此推动高新不少国家高等学校的重视。根据我国目前科技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五)通过政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近年来积累的府的服务职能,为发展高新科技经济营造一些经验,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需良好的创业软环境(六)通过有效措施,扬要从确定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环节安排长避短,防止人才和资金外流并积极吸引上切实加以解决。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外部资金和高新科技人才(七)在经济发展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渗透在整个过程落后,政府能力有限的条件下,提供具有中;在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要把培养针对性的经济优惠政策,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具有初步科研能力作为重要内容,并犹他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逐步把科研基本训练作为各种教学环节

六、(背景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的基本内容之一。身教重于言行„ 结合以上言论,联系教

三、(背景材料)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 育工作实际,谈谈应当如何践行为人师表分析:

1、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的师德规范。

2、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遵循的师德规范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弘扬高尚原则。大众教育:从量的角度上讲,高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必须在平凡的工作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中得以体现;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努力践时,属大众教育阶段。从质的角度来说,行。

一、爱国守法。不仅老师自己要爱国,大众教育是指基于普通科学知识的基础还要将爱国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学上,以智力开发与人格养成为中心,旨在生从小就有爱国守法的意识。

二、爱岗敬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业。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一定要坚守的教育。英才教育: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岗位,踏实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力上的,以心智和人格的养成为核心,目的争上好每节课。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是让少数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严格要求学生,高精尖人才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三、关爱学生。努应当遵循的原则:

1、速度要适中,一方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健康,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用爱心去浇灌每一株幼苗。

四、教书育人。的需要,认真做好做人需求预测,另一方努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根据近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几十年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一般认为,学习成绩。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专门人才拥有量的增长应等于或略高于到良好的思想熏陶。

五、为人师表。孔子经济增长速度。

2、以内涵发展为主,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集中力令不从。”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另一方想、行为和质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使学校资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源集中共享。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

六、终我国政府的税收还不足以支持大众化的身学习。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以胜高等教育,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要做一名“学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

4、发展型”的教师,时刻注意学习新知识、接受终身教育,高等教育应包括任何年龄阶段新信息,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所以: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的各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的行为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即发展教育的多样思想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化,使教育成为终身教育。我们不仅要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

四、(背景材料)资深顾问公司„ 德规范》的要求,还要做知识和文明的传你是否认同材料中提出的观点,并请指出播者,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用规范的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才能有效行动影响学生,为培养人格健全、德才兼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专业素养是专备的人才而努力工作。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必须具备一系列内在专业素养,这种专业素养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意等方面。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巧(导入的技巧、强化的技巧、发问的技巧、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技巧与沟通、表达的技巧)、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四个方面;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具备的道德质量和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尊重

第四篇:山西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

1.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指个体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意识:是指能被个体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2.心理学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又称结构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分析人的意识经验或构造,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基本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机能主义: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不断流动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是有机体适应环境。与构造主义不同的是,机能主义强调实用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若想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沿着自然科学的路线来构造自己,即考察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主张把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即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表现在人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广义指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狭义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使用计算机模型、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 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人的认知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的方法来代替分析和实验法,他们采用“以人为本”的研究路线,运用“整体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人自我成长的需要,主张改善环境以促进人性的充分发挥,以达到自我实现。

3.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化对其它变量的影响。可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和书面调查(问卷)两种。

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个被试者进行深入而详细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 2.高等学校学习心理 3.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4.高等学校德育心理 5.高等学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2.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 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角色:亦称社会角色,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教师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1.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的角色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者

2.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反思和进一步学习3.影响教师工作时的情绪

3.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反思的过程: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与分析阶段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验证阶段

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4.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5.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即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尤其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及时作出灵敏反应,并能采取妥当的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机智影响因素:1.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教学机智表现形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1.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内容特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较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2.意义学习即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1)呈现先行组织者。阐明课程目标,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指向学习任务;呈现陈述性或比较性组织者。(2)呈现学习课题或学习材料。维持学生的注意,材料要有清晰的组织。(3)认知结构的加强。促使学生把新学习的具体材料与教师最初提出的组织者中的上位结构达到融会贯通。

3.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派别:联结派和认知派。

联结派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该学派认为:一切的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过程,强化在刺激和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刺激和反应联结中,个体学习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者类似的刺激情境一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就会自动出现。

认知派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建构主义理论 该学派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反应习惯,而是通过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习惯所支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

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3.注重合作学习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定关系。

成就动机理论: 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1.海德的归因理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的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2.韦纳的归因理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三个特征:第一原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第二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第三原因是可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归因论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

自我实现的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指出,各个层次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分,只有低一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需要才会产生。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期望的先行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结果期望以外的另一种期望———效能期望,即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为努力的主观推测。

1.学习迁移:简称为迁移,即在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举例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1.相似性;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除了以上因素外,学习者的年龄、智力、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迁移的产生。

学习迁移的作用是什么?

(1)使得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

(2)不仅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也是习得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2.科学编排教学内容3.有效设计教学程序4.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2.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针对学习迁移进行一些官能训练,即注意、直觉、记忆、想象、意志等官能的提高有助于学习奸的迁移。

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两种学习能发生迁移是因为两种学习时间有共同的成分。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概括说:强调原理、原则的概况对迁移的作用,不否认两种学习之间共同的成分对发生迁移的作用,但认为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关系转化说:认为“顿悟“是学习迁移的决定性要素,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种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发生。

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最关键的因素”,迁移的发生是通过影响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间接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

经验整合说:经验整合的实质是构建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并提出整合是一个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和重组来实现。

1.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

①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②感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③感知具有敏锐性和系统性。④感知具有相对深刻性和稳定性。

(2)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②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③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②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有显著发展;③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人的遗忘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一定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这一研究表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防止知识遗忘的方法

复习是巩固知识最基本的方法。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1 复习时机适当2复习方法合理3.复习次数适宜

4.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1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2语音听觉编码;3语义编码;4语言中介编码。影响知识识记和信息编码的因素: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4组块化的编码5多种感觉分析器协同作用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5.智力技能:又称认知技能或者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知识理解:指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某类食物本质特征与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由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过的材料对回忆或是记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用来促进知识的获得与保存,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多次重复的过程,是对所需要记忆的材料的维持语言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对学习的材料进行深入加工的策略,它是学习者利用表象意义联系或人为想象等方法为学习的新材料怎讲相关信息,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包括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和复杂知识的精细加工。

组织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按照学习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基本学习策略。

2.元认知策略:即监控性的学习策略,主要是学习者对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评价与调节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调节策略,和监控策略三种。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问题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调节策略学习者头脑中有明确的领会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注重实现这个目标,根据此目标调节学习过程,包括寻找重要细节,找出要点等。

监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包括阅读时对自己的注意状态和理解方法进行追踪等,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有效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教学措施

根据元认知的构成,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训练。

1.不断丰富学生元认知的知识

2.增强元认知体验

3.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1.问题表征: 问题解决者将任务范围或作业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 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定势: 在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和功能固着、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提高大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的基本步骤: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界定问题(3)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3.创造性思维: 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流畅性(2)灵活性(3)独特性(4)精密性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分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同时,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的评估方法:1.从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入手,编制创造性思维测验;2.编制关于人格方面的问卷,以考察被试的人格特征是否具有创造倾向。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1.自我意识: 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看法.投射自我: 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理想自我: 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未来自我的看法.2.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述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措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自我认识方面.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自我评价功能增强, 但仍有片面性, 自我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 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自我体验方面.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敏感性和情境性, 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自我调控方面.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1.态度和品德的关糸

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1)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包括对社会、集体以及他人的态度,对劳动、生活、学习的态度,对外物、对自己的态度等,有的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的不涉及。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些部分稳定的内容,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

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价值的最高水平是价值的“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的和谐的糸统,使之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只有价值观念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稳定的态度时,才能被称为品德。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儿童道德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即第一水平,儿童10岁以前在约都处于这一水平上。

2.习俗水平,即第二种水平,13岁以后一直到青年、成年都属于第二种水平。这个阶段个体着眼于服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3.后习俗水平,即第三种水平。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束缚,达到了完全自律的境界,至少16-18岁以上,人格成成熟以后,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年人也只是少数人可以达到。

道德价值辨析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人的价值是人固有的潜能,由于它不能一开始就被人清醒地意识到而难以指导人的行动。

辨析的基本形式是使个体在他们的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学校生活和周围人产生积极态度。它的根本点就是帮助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析和实现他们的价值观念,并开展交流,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以及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并不能通过其行为的直接经验获得,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为社会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替代强化:即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1.丛众:指人们在实际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服从:

模仿: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行为类似的行为。模仿有两种1.有意识的模仿2.无意识的模仿

感染: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或行为。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平等意识强2.感情色彩浓3.富有理想化4.喜欢与异性交往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1.彼此尊重2.真诚相待3.主动共情4.注重沟通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相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投射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1.心理上的正常状态2.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能建设性地有效发展和完善个

人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

4.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教育5.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环境变迁2.学业期望3.自我认知4.心理冲突5.生活事件6.家庭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主要从个体和学校两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应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完善的人格,投身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中应着重于“五学”教育,逐步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和自身共同关心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学生咨询模式。

1.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它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

一方面,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将结果予以数量化),而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教学评价则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判断(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以了解结果的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但这种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量所得客观描述为依据。教学测量则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不通过评价,测量所获得的结果就没有实际意义。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有段,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根本作用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老师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功能

2、激励——动机功能

2.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是测验的最重要质量指标。效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测验的信度也叫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3.项目难度是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也就是用通过率来表示难度,通过率越高,难度越小。不同测验的题型计算方法不同。

项目区分度又叫鉴别度,是考核被试作答反应的鉴别程度,反映试题对不同水平被测试学生进行区分的特征,是区分学习者对试题回答程度的数量指标。不同题型,计算也有区别。

4.命题的一般原则 :1.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2.试题内容的取样具有代表性3.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

4.文句要简明扼要5.答案应正确可靠6.测题应彼此独立

学绩测验评分应注意: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结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

第五篇: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复习题-教育学

1,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 大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多样化,主要有:(1),教学服务。(2),科技服务。(3),信息服务。(4),装备服务。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简答,4页)大学职能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带有较强的专业性,科学研究无存在位置。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为现实服务。

2,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才教育及其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其特征是:(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专才教育及其特征。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使之具备一门专门技能。其特征是:(1),要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需要。(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关系: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和观念,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相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反之博而不约,博而不专,也很难攀上科学的顶峰。4,良好师生关系如何建立 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1,加强理解和沟通(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要求倾听和表达)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基础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和才能)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个性,独立人格,有理智有情感的能动主体,理解热爱尊重学生)

5,教师具备那些素养? A职业道德b知识素养c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和调控能力,以教学能力为核心,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口头语言,语速适当,洪亮清晰,语句精炼,通俗流畅)d教师风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严相济的工作方式,优雅大方的举止言谈,恰当得体的外表修饰,特色鲜明的个人风格)

(1)身心健康,完美的人格态度。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其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第三有良好的个性特征。(2)忠于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3)教育为本,良好的职业操守(4)学高身正,高尚的品德言行(5)一专多能,多元的知识结构(6)精通业务,娴熟的教学艺术(7)学以致用,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环境能力(8)广博精深,深厚的文化素养(9)与时俱进,先进的教育观念(10)积极进取,执著的创新精神 6,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应贯

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1)教师主导者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2)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吸的发挥。(3)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学生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体现在(1)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2)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对立性、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 教学的主动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简答,152页)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要做到这一要求,可从如

下几个方面着手: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的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

维。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3,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 性与积极性。

7,编制试题。的具体要求(简答,204页)

1,必须紧扣课程教学大纲,难易适度。2,同一试卷中同一类型试题的编写格式不应有异。3,试题用词恰当,文字简明,表意确

切,不泄露解题依据和思路,避免考生误解或费解。4,多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性质上应有相似之处,避免雷同或暗示,正确答案应随机编排。5,所编试题,避免将教材,参考资料中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成题。6,试题应各自独立,不可相互牵连。7,所编试题应便于作答,易于施测。8,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特征? 开放性特征(对社会需求的开放性,课程体系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之间能便利交流)灵活性特征(当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有了新的要求,或由于科技的发展使高校课程在某些方面必须做出质或结构性、模式性的根本改革时,应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并在构建它时留有足够的应付各种冲击的回旋余地)整体性特征(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各环节的整体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整体性;有关要素的整体性)可测性特征(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其重要作用是不可取代的)9如何做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具备管理与教育双重功能。只有贯彻科学的原则,采用各种可行性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评价范围的广泛性(评学、评教,对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及其结合状态所做的分析与判断)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教学双方的互动和相长)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不断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评价功能的多重性(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预防,定向,反馈,修正,补救等功能,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改善教学,发挥发展性功能)

教育评价的标准就是以个性差异出发,实行多元评价。

1、学生学业情况评价。一要在学生学科业绩评定方面给学生多项机会,实行等级制,鼓励学生超越自我。二要在学生学科素质评价方面多鼓励学生差异性发展,体现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三要将学生平时素质发展水平纳入学业成绩的综合评定,坚持鼓励学生良好素质养成原则,实行非智力因素评价。

2、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在考核教师方面内容应包括:一基本素质。二实际业务能力;三教学成绩;四终身学习。10,高校科研的特点? A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B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C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D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E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论述1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做那些工作?如何上好一堂课(1+上课)

备课的意义:a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B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到。C教学质量的提升。备课的内容和要求:a三备一写,研究内容,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或大纲。钻研教科书。B细读,把握;精读,作者意图,脉络体系;研读,提升做到“钻进去,走出来”。一备内容,二备学生,三备教法。一思教学计划。备课,授课和反思

上课:a要讲好一堂课必须在“精”字上狠下功夫,这是最重要的前提。(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次课与前次课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将通过怎样的教学步骤教给学生);b基本标准:(内容要丰富/概念明确,讲解深入/重点突出、选材适当,如设计问题、引入实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脉络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准确生动/板书整洁,层次分明/学时准确,不拖不欠,不要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把握节奏/着装典雅,精神饱满);c练好教学的基本功(一是学术上的基本功:指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的潜在能力。二是传授上的基本功:指教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能力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理论与方法。)节奏感,成就感,参与感,相关性,娱乐性,灵活性

2,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实现教学与科研之间良性互动的相关性建议。

1)教师要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求发展。(1)大学的最根本功能是教书育人,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应该以教学为基础,一定要树立教学第一的观念 教学工作有利于教师拓宽知识面,讲课 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又可以启发教师进行思考,实际上对科研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科研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掌握学科前沿的条件 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能只顾教学,不搞科研 教师没有科研为积淀 为养料,没有学术交流为拓展,课堂效果再好,也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求知的需要(2)科学研究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两大职能,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其学术素养与学术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 在高校的教学 科研 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中,教学和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评价一所高校的好坏,要看科研成果,更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师的科研活动要与教学紧密结合,同时吸引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来,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投入更大精力去抓教学质量,抓教师的培养工作。)科研为教学服务。(1)高校的科研主要为教学服务,也有一部分科研服务于社会实践 教师可以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课程体系

当中,以弥补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最新知识成果之间的知识断层 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会自然地将这些新的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使所讲授的课程显得生动 具体 适度而富于吸引力,从而能够满足求学者的知识需求 因此,科研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解决了教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理论 科研成果不但更新了教学知识体系,而且是教学知识创新的源泉(2)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途径 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现代化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3)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如果只进行教学工作而不进行科研学术工作,知识就变成死的和没有发展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教死书,缺乏发展现,从而贻误学生 只有那些既教学又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切身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发展现点的学生。

3,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教学

教育性原则?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下载山西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2010)试卷

    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2010)试卷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 B )。A 层次结构B 科类结构C 形式结构D 能级结构2.人力......

    岗前培训重点

    教育学题型: 5个名词解释 6个简答题 1个论述题 答题时按章、节、点层次进行展开 主要是后面的习题 第二章 思考题第 2、3题 第三章 名词 书院 中世纪大学 增地书院 院系调......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

    2009岗前培训考试资料(教育学)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简答P4) 1. 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 2. 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 3. 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

    2017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5篇范文]

    宋代四大书院:江 西庐山白鹿洞书 院、湖南衡阳石鼓 书院、河南商丘应 天府书院、湖南长 沙丘麓书院。 威斯康辛思想: 把学生培养成有 知识能工作的公 民;进行科学研 究,发展科学......

    教育学2013江苏省高教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重点

    主观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与内容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什么方面受到政治的影响.从一般内容上看,政治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形十分显著.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

    高校 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树立学生第一理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政治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

    高校岗前培训职业道德

    A.《职业道德概论》题型:1.简答 10’* 4(要点)2.论述15’* 2 (展开论述,并联系实际)3.案例30’(根据所学原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

    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精选5篇)

    1.简述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能力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下述方法促进此种能力: ①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的教学目标。 ②注意教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