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3:0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第一篇: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1.简述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能力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下述方法促进此种能力: ①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的教学目标。②注意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编排。③有效设计教学程序。④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⑤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2.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学习区别于承认学习,与中小学学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自身的特点:

▪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①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1)7.简述教学反思包括哪些重要成分?教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的内容:

(1)认知成分。是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作出决策。(2)批判成分。不仅只关注解决问题,更关注提出问题。(3)教师的陈述。教学反思的方法:(1)课后备课。(2)反思日记。(3)详细描述。(4)实际讨论。(5)行动研究。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过去知识经验。

(2)定势与功能固着。是由先前的活动或经验而造成的一种预先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3)问题情境。(4)原型启发。(5)情绪和动机状态。▪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加强。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3.简述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正向的归因模式? ①提高低自信心学生的成功期望。②协助学生练习,达到短期目标,向他们提供如何使用策略达成(5)目标的讯息。③教导学生如何去“集中注意力于策略,而非结果上面,使他们 较有可能会拥有其结果”。④制定个别化的目标,让他们认识到成功是来自于他们的努力。⑤平等的待遇,避免学生归因到本身能力的差异。(2)⑥避免给予学生同情式的线索。

4.简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实践、和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表现出自身的年龄发展特点: ①学习动机的多元性。②学习动机的自律性。③学习动机的社会性。④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每个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方式有: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④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赛。5.简述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1)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2)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3)有效学习是最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4)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教学。

(5)有效教学是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的获得,还包括学生的内在发展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

(6)有效教学是师生富足的教学。应该是知识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能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7)有效教学是师生生命价值彰显的教学。6.简述元认知训练的方法。

(1)自我提问法。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相互提问法。要求学生根据提问表单相互提问并作出回答。(3)知识传授法。通过传授学习理论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关于元认知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于学习中。

(4)计算机程序教学法。把所要学的知识编成程序,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自学。

(5)出声思维法(口语报告法)。

9.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10.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教育者以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2)主体性原则。在心理健康过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特点。(3)尊重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力。(4)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11.简述如何进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全面认识自我

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通过对自我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二)积极悦纳自我。积极评价自己,正确对待挫折。

(三)努力完善自我。

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12.简述造成师生人际关系对立的原因。

(一)师生间因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教师与学生价值观念的差异性,是导致师生冲突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教育传统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因受这种传统观念影响,往往认为自己是规则和真理的化身,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了自上而下的等级关系。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心目中“教育者”与学生心目中“服务者”这两种角色的尖锐冲突。加之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元化直接动摇了教师对知识拥有和传播中的垄断性地位,从而动摇了教师的权威。

(二)师生间因角色地位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属于不同的角色,履行着相反的职能。如果教师没有充分地向学生说明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得到学生的理解与尊重的话,即使是教师完全正确的行为,也可能被学生所误解。教师应把握好平等的师生角色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角色对立。

(三)师生间因年龄经历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由于在年龄与经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同一事情,他们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就因为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四)师生间因性别性格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直接模仿对象,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师生双方都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将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否则,师生之间就易产生排斥、疏远甚至冲突,这将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13.结合实际,说明高等学校教师的自我教育应注重那些方面?

教师自我教育是教师把自己既作为教育主体,又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在高度自主的、自觉的、自动的、自我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自我,自我教育就不存在。教师自我教育必须尊重并促进教师自我的发展。一,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一方面,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实 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工作更富创造性和开拓性。总之,教师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可以重建自己的教育观念,形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

二,构建自我教育的意识。自我教育是主体有意识地、主动地对自己施加的教育,因此,自我教育意识是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反思过程主要包括4个环节:积累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它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意识才能有效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拓展。二,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自我教育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自我评价的客观性、严格性和经常性。为此,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

自我评价和反思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强化课后小结,及时记录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积累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二是建立自我剖析档案,记录那些对自身成长影响巨大的关键事件,以便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发展对话,及时修正自身专业发展的计划。三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来借鉴经验、分享成果。

14.结合实际,说明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对教学工作保持积极的心态。一个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自己的行为,决定着最终的成败。人的心态也同样决定着自己的行为。积极的心态,预示积极的行动:进取的心态,使人浑身洋溢着热情和力量。(3)

(二)认真备课,常备常新。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谋划。老师备课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轻描淡写,应付式的备课,实质上是对工作不负责的表现,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

(三)研究教材,超越教材。教材为是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

(四)研究教法,超越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最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解疑的欲求,获得解疑的快感,能让学生真正融会贯通的方法。

(五)善于反思,勤于积累。上完一节课后,习惯的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得失,那里做得好,那里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如果下节课再上同样的内容,又该采取什么更好的办法?

(六)要有自己的一套学习计划。

(1)取挤出时间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和文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些建议,更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明灯,书中关于如何备课,如何讲授课程,如何检查作业,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等问题都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同时我们每个人至少要订几份教育教学杂志,每期重点读几篇文章。通过阅读,不断吸取新的教改信息。(2)养成积累教学经验的习惯。把从书刊、报纸上看到的教学小技巧和自己教学实践中想出的好点子、平时工作时在别人身上受到的启发,及时搜集总结,养成撰写教育随笔的习惯。能把教学案例、教育故事、经验论文、读书体会等看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能使“教”与“研”更深入一步。

(3)参加校外各类活动。想办法多参加一些学习培训、教研教改等活动。从别人的研究、讲座和讨论中学习新方法、策略。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总结,我的教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4)向高水平、有影响的教师学习,以他们为导师,跟随听课,虚心求教,并把自己在教学、学习、研究中的成功与困惑及时向导师汇报,以得到导师的指点。

15.结合实际,说明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应注意的问题。(1)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要求.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

(2)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要持相对和综合的标准。不能以 单一的表现和绝对的数字为准则。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测验多一分即是异常,看一个心理或行为就下结论的做法是不符合心理健康的实际的。

(3)心理不健康与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4)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人们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将社会适应作为重要的一条。适应有两种:消极的适应是指个体被动地适应环境;而积极的适应则是指个体一边调整自我的需求,一边试图改变环境的条件,改造环境。

(5)心理健康并不是完全的平衡状态,而一种动态的平衡。不应该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这并不是心理健康。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他不会有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焦虑感和挫折感,也没有冲突,内心世界自然平衡,但他不能算健康,因为他的心理状态不是积极向上的。

(6)心理健康也有层次高低。如果把消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称作“消极的”或“低层次的”心理健康的话,那么,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还应该提倡的是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健康.这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状态意味总有高尚的目标追求,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由心理追求(不平衡)——实现追求(达到平衡)——环境刺激产生新的追求(新的不平衡)——实现新的追求(达到新的不平衡)的一个心理健康水平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作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16.结合实际,谈谈建立和谐师生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1)讲究语言艺术,注意说话时的语速,音质和声调。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沟通是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实现的,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能够最有效地、最准确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诸如说话时的语速,音质和声调,以及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2)注重感情投入,使学生产生接纳、好感与喜爱。在师生人际交往中,与教学、管理同时进行的是感情交流。感情是所有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人际关系的稳定性、深度、亲密程度的主要调节器。交往对象之间的好感、喜爱与吸引,可以使彼此心理距离缩短,建立融洽关系。相反,厌恶和冷漠的感情,却会使交往双方关系紧张或疏远。

(3)讲究管理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完全一致,学生的思想需要不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实事求是的分析,有的放矢的开导,可以启迪心智,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利害,甚至可以达到思想豁然开朗。晓之以理,还必须动之以情。因为我们所讲的道理只有与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的时候,才能打开他人心扉,扣动他人心弦,使其乐意接受道理并自觉运用这些道理来指导行动。

(4)教师应正确对待自身某些方面的缺限和知识储备的不足。

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今天,学生得到信息之多、之快,确实会越过老师。老师是学生学习某些方面知识的向导和引路人,针对自己知识的不足,学生的质疑应有一个好的心态,实事求是,虚心学习,甚至可以向学生求教。

此外,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安排课堂教学和实施管理,恰当调节师生之间的分歧,遇到分歧应注意师生双方可以争论、辩论,但教师不可草草下结论,应给学生以思考和接受教师观点的时间。

总之,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方法和艺术表现在很多方面,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师生人际关系

17.结合实际,说明我们如何建立高校教师的威信?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因其资历、声望、才能和品德等诸因素表现了良好的特征,因而受到学生的敬重和信赖。建立和维护教师的威信既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又是教师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教师威信的树立尽管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主观因素是威信形成的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有以下五方面的具体要求:

1. 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实践证明,教师的道德、才能、教育态度是行成威信的重要条件。

2. 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教师的威信是在和学生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具体方式有:课堂教学、课外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交流等。

3. 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教师端庄、朴实、整洁、大方、自然的仪表,可给学生以充实、沉着、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另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也很重要。一个教师懒惰成性、不讲卫生等不良习惯和生活作风,也难以形成较高的教育威信。

4. 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教师和学生第一次见面,特别是开始几节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首因效应。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沉着、自然、亲切、机智等,赢得学生的好感,从而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会初步树立威信。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要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5. 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教师要树立真正的威信,还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表率意识,一举一动都要注意自我形象,时时处处都要考虑对学生的影响。有威信的教师并不是说必须是没有一点错误、缺点的完人。教师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不但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6.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职责是向青年一代“传道”、“授业”、“解惑”,这要求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观点,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使他们顺利成才。

7. 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有丰富知识的人,是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典范。如果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与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相符,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就会降低。

8. 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威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对威信有正确的认识,把威信和威严严格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维护自己的威信。

1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看法。

一、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改革,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已在高等学校引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现有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素质教育的形式化、表面化倾向,是对 “人的全面发展”的改革目标定位的误读。为推进素质教育,各高校在改革中都出台并实施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问题在于,许多学校的改革存在着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没有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根本原则。

(二)培养方式上过多的共性制约,有悖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尊崇个性发展的内涵。高教改革在尊重学生个性方面作出了努力,但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仍然是以同样规格的目标来要求的;教师备课、上课很少注意对学生的针对性、可接受性。

(三)忽视发展的可持续性,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贯彻缺乏持久的动力。首先,目前我国的高教改革不是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可能的发展变化主动进行调整,而是被动适应社会的嬗变。其次,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较多,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较少;专业教育较多,基础教育较少;传授如何做事方面较多,教育如何做人方面较少。必然使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四)教育评价中的机械化、教条化倾向,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质量标准的刚性,即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采取同样的标准,其二是质量标准的单一性,例如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争取到多少科研项目,取得多少科研成果,完成多少课时;对学生评价的指标是考试分数。其三是质量标准的绝对性。所有的人才经过高等教育的培养都要达到某一固定的或绝对的知识水准。

近年来,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质量观。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的导向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相背离的。

二、对策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审视,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构建一个多元、柔性、相对的、符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具有正确导向的评价制度。以求对未来高等教育改革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对高校的评价,要充分认识不同学校拥有的不同的办学历史、发展目标、任务和职能,从而确立多元化的评判标准,鼓励大学办出特色。对教师的评价,要弱化奖惩性、甄别性的评价功能,增强发展性评价的功能。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采用一种开放式的、灵活的评价制度,以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例如,对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学生的评价,要注重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提高。对于学生的不同能力,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这样才能使各类学生成长为既全面发展,又具有特色、特长的创造性人才。

(二)深化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扩大和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最佳的教育环境。

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教育环境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自身的自我选择的确立,以及对受教育者主体需要的充分满足。这些都依赖于高校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三)实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型性变革,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转变,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实施。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必须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取向上的前瞻性,高校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去思考今日之改革,找准学校的定位。二是在改革内容方面的适应性,学校内部的各项改革如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要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定位。

(四)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动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改革的终极目标。

高等教育的改革要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切实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等一系列创新思路和举措,改革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这事实上是高等教育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是高等教育本质的体现。

需要指出,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的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都应具有全面发展的理念和全面发展的素质,并以此为目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观念、认识、行为真正提高和到位之日,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目标切实落到实处之时。

18.结合实际,谈谈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与境外著名大学和有特色的高等院校合作我国的高等教育通过几年的扩招在短期内实现了由“精英”办学,争取更多的境外学生来华留学和吸引更多的资金为我服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目前正在向“普及化”方向迈进。务,使中外合作办学向高水平、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出现的众多棘手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和迅速解决。

(三)形成社会合力,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是政府一 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和大学的事,它也是整个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特从拉开高等教育扩招的帷幕的1999年开始至2005年止,仅别是企业在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需要扮演重要作用,它既要为高校仅7年时间,高等教育在校生就一举突破2300万人。衍生的问提供经费支持,也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实习和工作的舞题也不容忽视。台,使产、学、研更紧密地形成一体。

(一)高校数量增长缓慢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依赖于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而高等教育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非常缓慢。1999年的进步又得利于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也只有这样,高等教育的毛 以来的扩招正是对此前发展缓慢的一种补偿。不过,高教规模的入学率和教育水平才会不断提升,最终才会走向普及化发展的道扩大并未带动高校数量的增加。高校数量增长速度远远落后学生路。数量的增长。(4)19.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实际,说明高等学校应树

(二)教学质量下降明显 学生数量激增,进大学门槛降低,学校又不能同时在师资和硬件上满足学生。师资不足还导致教师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由于高教规模的扩张基本上是在靠挖掘原有高校内部潜力的情况下来实现的,这使高等教育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

(三)高等学校生均预算下降 1.高等学校的建立和发展所需的经费主要靠国家的投入。虽然是高教财政性经费投入占国家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比例较高,占20%左右,但是,与学生规模增长速度相比,高等教育的经费显得捉襟见肘。

(四)高校手脚依然受绑 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大小是高等教育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一直以来,国家对高校的管理如同实行市场经济前对企业的管理一样,统得过多过死。大众化教育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相对下降,从而使得它对大学的影响力也趋于减弱。

(五)知识失业日益加剧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大学生就业难的确已经成为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今后10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还将继续增多,知识失业在近期内得到缓解的空间还很小。

二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以保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政府要转变职能,明确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我国应该通过鼓励和扶持民间力量投资私立高等教育来弥补政府的财力不足,使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2.动员社会各种力量,保证投资渠道多元化。政府现在急需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捐资助学。3.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制度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道路。政府需要鼓励和支持大学自主改革,引导大学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

(二)大学要准确定位,提高质量。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1.准确定位,明确自身在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既有学校类型、功能和层次的地位,也有学科、服务方向、和规模的定位。当前,高等学校在关心自身的定位问题时考虑较多的是怎么尽快提高办学层次,而较少考虑在现有层次上办出特色。2.注重质量,面向经济主战场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促进学生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满足他们需要的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合他们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再次,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完善学分制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模式,由一个模式过渡到参考多样化的指标和注重评估特长。最后,注重改善教学条件,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同时,又要加强教学硬件建设,不能苦了提供了教育成本的求学者。3.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要加强高等教育输出,直接到国外开办高等教育机构,加强立怎样的教育观? 在我国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前提和先导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以人的社会化为本的教育目的观、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①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就是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的理念。这是因为:第一,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第二,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人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又是其内在的组成部分。第三,教育优先发展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并且具有长效性、滞后性、间接性的特点,因此,为了超前为现代化建设储备足够数量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就必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否则就有可能制约甚至阻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②以人的社会化为本的教育目的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既指人通过接受教育习得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又指人通过学校教育逐步形成作为个体独立人格和品质的思想、感情和自我观念。因而,应当坚持以人的全面发

展状况作为判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尺。这个标尺不仅包括作为个体的学生的体力与智力、才能与志趣、思想与品德、性向与特长及综合素质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也应包括作为群体的学生集体的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当然后者必须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这一目的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观。教育不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条件,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二是学生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观。教育的目的是在促进学生个体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离开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侈谈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③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

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拓展,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相应地需要增加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后勤服务的人员。在教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具体体现在:

第一,要坚持育人以学生为本。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提升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要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必须坚持依靠教师、相信教师,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学术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校务知情权,没有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

第三,要坚持服务以学生成才为本。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校长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都应当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健康成才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篇: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心理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1.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 ▪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 ▪发展科学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

▪服务社会是当代大学职能的延伸: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2.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高校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高校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高校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优势:

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型 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不足: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专才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优势: 专才教育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不足:专业划分过细,片面强调职业教育,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影响后期发展。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旭?

▪加强理解和沟通▪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5.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思想品德方面要为人师表▪学术科研方面要学有见树 ▪教学方面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

▪知识结构方面必须具备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师生关系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6.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7.编制试题的要求?

▪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和总体设计,难易适度。▪同一试卷中,同一类型试题的编写格式保持一致。▪试题用词要恰当,不泄露解题依据,知指导语应简明扼要 ▪多项选择题的答案在性质上应相似,正确答案要随机编排。▪避免将教材、参考资料中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成试题。▪试题各自独立,不要互相关联。▪试题应易于作答和施测。8.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特征? ▪开放性▪灵活性▪整体性▪可测性 9.如何做好教学评价?

▪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 ▪建立试题题库▪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0.高校科研的特点?

▪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信息的需求。▪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11.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好哪些工作?

备课就是上课前的准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备课越充分,教学成功的把握就越大。▪研究课程标准。弄清本学科的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了解相近学科的课程标准,有利于形成开阔的视野,从而灵活处理教材。

▪钻研教科书的有关章节内容,吃透其中的内容和材料,做到懂、透、化,确定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储备的联系,确定重难点。▪研究有关的金傲雪参考资料,收集与本学科、本课题有关的材料并加以精选和组织。

▪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了解学生对某一单元或者谋一节课的准备状态,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主要是指学生是否在认知、情感态度、学习动力方面是否做好了铺垫工作。②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③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只要涉及学习的愿望、毅力、动机和兴趣等。④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涉及学习习惯、方法、策略及风格等。

▪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拟定教学活动计划,设计课的结构及进程。教学计划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等。12.如何上好一堂课?

上课时学校活动的主要中心,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①目标明确。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教师应时刻注意教什么,怎么教,最后达到什么目的。明确教学目标关键在于钻研课程标准语教材,深刻掌握课程标准和教学的内在要求。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如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等。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项地单独完成,而是融贯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目标不仅教师要明确,还要让学生明确。师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②内容正确。教师要正确的阐明教学内容,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院里、原则、公式和规律,了解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关系及发展序列,抓住重难点。

③方法恰当。上课使用的方法符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教学的具体条件不同,教学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当学生对教学内容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问题;遇到关键问题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全班同学精神集中;遇到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要采取通俗的语言讲解;当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引导学生讨论问题。一节课不可能采用一种方法,应多种方法结合。④组织严密紧凑。一是要处理好课堂中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二是要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一环扣一环,前后衔接,从复习旧课到引入新课,从提问到板书,从巩固练习到课外作业都要严密紧凑。⑤积极性高。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教师能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的前提条件也很重要,教师的责任心、热情、工作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

13.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教学教育性原则?

教学教育性原则是赫尔巴特最先提出的,他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也就是说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能通过教学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一,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还要有意识地渗透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见效,前提是教师对自己是否严格要求,对学生是否具有“三心——爱心、真心、耐心”,这也说明,教师不仅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去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修养来影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古已有之。教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第三,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学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

成长发育。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不仅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本钱,更是一个健全的人、真正的人所必备的,假设一个人有10000万,前面的1则代表健康,后面的0代表你的房子、车子、妻子、儿子、金子等,如果没有前面的健康1,后面都将等于0。大量实践证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他生活的家庭、集体、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这些环境的良好熏陶与引导,更依赖于各级学校在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

14.高校教师应如何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①重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②让教学成为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第三篇: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复习题-教育学

1,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 大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多样化,主要有:(1),教学服务。(2),科技服务。(3),信息服务。(4),装备服务。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简答,4页)大学职能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带有较强的专业性,科学研究无存在位置。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为现实服务。

2,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才教育及其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其特征是:(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专才教育及其特征。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使之具备一门专门技能。其特征是:(1),要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需要。(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关系: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和观念,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相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反之博而不约,博而不专,也很难攀上科学的顶峰。4,良好师生关系如何建立 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1,加强理解和沟通(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要求倾听和表达)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基础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和才能)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个性,独立人格,有理智有情感的能动主体,理解热爱尊重学生)

5,教师具备那些素养? A职业道德b知识素养c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和调控能力,以教学能力为核心,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口头语言,语速适当,洪亮清晰,语句精炼,通俗流畅)d教师风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严相济的工作方式,优雅大方的举止言谈,恰当得体的外表修饰,特色鲜明的个人风格)

(1)身心健康,完美的人格态度。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其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第三有良好的个性特征。(2)忠于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3)教育为本,良好的职业操守(4)学高身正,高尚的品德言行(5)一专多能,多元的知识结构(6)精通业务,娴熟的教学艺术(7)学以致用,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环境能力(8)广博精深,深厚的文化素养(9)与时俱进,先进的教育观念(10)积极进取,执著的创新精神 6,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应贯

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1)教师主导者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2)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吸的发挥。(3)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学生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体现在(1)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2)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对立性、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 教学的主动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简答,152页)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要做到这一要求,可从如

下几个方面着手: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的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

维。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3,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 性与积极性。

7,编制试题。的具体要求(简答,204页)

1,必须紧扣课程教学大纲,难易适度。2,同一试卷中同一类型试题的编写格式不应有异。3,试题用词恰当,文字简明,表意确

切,不泄露解题依据和思路,避免考生误解或费解。4,多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性质上应有相似之处,避免雷同或暗示,正确答案应随机编排。5,所编试题,避免将教材,参考资料中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成题。6,试题应各自独立,不可相互牵连。7,所编试题应便于作答,易于施测。8,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特征? 开放性特征(对社会需求的开放性,课程体系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之间能便利交流)灵活性特征(当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有了新的要求,或由于科技的发展使高校课程在某些方面必须做出质或结构性、模式性的根本改革时,应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并在构建它时留有足够的应付各种冲击的回旋余地)整体性特征(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各环节的整体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整体性;有关要素的整体性)可测性特征(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其重要作用是不可取代的)9如何做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具备管理与教育双重功能。只有贯彻科学的原则,采用各种可行性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评价范围的广泛性(评学、评教,对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及其结合状态所做的分析与判断)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教学双方的互动和相长)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不断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评价功能的多重性(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预防,定向,反馈,修正,补救等功能,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改善教学,发挥发展性功能)

教育评价的标准就是以个性差异出发,实行多元评价。

1、学生学业情况评价。一要在学生学科业绩评定方面给学生多项机会,实行等级制,鼓励学生超越自我。二要在学生学科素质评价方面多鼓励学生差异性发展,体现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三要将学生平时素质发展水平纳入学业成绩的综合评定,坚持鼓励学生良好素质养成原则,实行非智力因素评价。

2、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在考核教师方面内容应包括:一基本素质。二实际业务能力;三教学成绩;四终身学习。10,高校科研的特点? A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B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C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D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E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论述1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做那些工作?如何上好一堂课(1+上课)

备课的意义:a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B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到。C教学质量的提升。备课的内容和要求:a三备一写,研究内容,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或大纲。钻研教科书。B细读,把握;精读,作者意图,脉络体系;研读,提升做到“钻进去,走出来”。一备内容,二备学生,三备教法。一思教学计划。备课,授课和反思

上课:a要讲好一堂课必须在“精”字上狠下功夫,这是最重要的前提。(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次课与前次课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将通过怎样的教学步骤教给学生);b基本标准:(内容要丰富/概念明确,讲解深入/重点突出、选材适当,如设计问题、引入实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脉络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准确生动/板书整洁,层次分明/学时准确,不拖不欠,不要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把握节奏/着装典雅,精神饱满);c练好教学的基本功(一是学术上的基本功:指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的潜在能力。二是传授上的基本功:指教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能力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理论与方法。)节奏感,成就感,参与感,相关性,娱乐性,灵活性

2,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实现教学与科研之间良性互动的相关性建议。

1)教师要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求发展。(1)大学的最根本功能是教书育人,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应该以教学为基础,一定要树立教学第一的观念 教学工作有利于教师拓宽知识面,讲课 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又可以启发教师进行思考,实际上对科研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科研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掌握学科前沿的条件 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能只顾教学,不搞科研 教师没有科研为积淀 为养料,没有学术交流为拓展,课堂效果再好,也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求知的需要(2)科学研究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两大职能,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其学术素养与学术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 在高校的教学 科研 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中,教学和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评价一所高校的好坏,要看科研成果,更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师的科研活动要与教学紧密结合,同时吸引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来,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投入更大精力去抓教学质量,抓教师的培养工作。)科研为教学服务。(1)高校的科研主要为教学服务,也有一部分科研服务于社会实践 教师可以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课程体系

当中,以弥补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最新知识成果之间的知识断层 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会自然地将这些新的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使所讲授的课程显得生动 具体 适度而富于吸引力,从而能够满足求学者的知识需求 因此,科研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解决了教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理论 科研成果不但更新了教学知识体系,而且是教学知识创新的源泉(2)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途径 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现代化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3)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如果只进行教学工作而不进行科研学术工作,知识就变成死的和没有发展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教死书,缺乏发展现,从而贻误学生 只有那些既教学又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切身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发展现点的学生。

3,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教学

教育性原则?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第四篇:山西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重点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

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

2.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可分为如下类

型:(1)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

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2)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

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济的需要。其次,要以综合化为基础来调整科类和专业结构,合并相近专业避免重复建设。最后,科类和专业的调整应当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总之,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调整既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也与学科、专业自身的规律相关,所以在具体调整中移动适当适度、稳妥,不可盲目废立科类专业。4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面临问题,首先,普通高等学校与成人高等学校相互割裂,各成一体,造成成人高等学校分布点过多,规模小,办学效益低下。其次,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没能形成与中等职业教教育最传统、也是最本质的功能。9.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首先,任何高等教育的形式都应当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第二,高等教育要赋予个体谋生的能力。第三。高等教育要赋予个体享用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在其最初阶段就具有的功能之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首先,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公民高度民主的政治意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和团结协作、和谐一致的民众育制度创新的保障。15.通才与专才教育。

16.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首

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核心,要结合起来。第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完全不相容是一种误解。

17.英才教育:是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

上的,以心智和人格的的养成为核心,目的是让少数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人才的教育。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

(3)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

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的方法的反映。

(4)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

域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3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面临问题:我国的三级高等教育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型”结构。具体表现为:第一,专科层次偏小,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比较薄弱,没有特色,缺乏竞争力。第二,本科层次的教育规模仍然偏大且扩展过快,造成本科层次的师生比过大、生均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质量下降。第三,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与本专科教育相比,比例仍然偏小。创新内力薄弱,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解决方法:针对层次结构失重的弊病,我们首先要将“腰鼓形”的层次结构变为“金字塔”型,也就是向两头延伸,扩大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为经济的发展配置合理的人才结构。其次,要根据各层次教育的重点提高各层次教育的质量来引导层次结构的调整。在本科教育上,要着力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教育竞争力的一流大学,提高教学质量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专科教育中,仍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合格的技能人才。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规模的同时,还要调整培养目标,以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总之,我们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应该是规模与质量同步调整与提高。

3.我们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面临问题,第一,科类专业设置的短期行为较严重,部分高校为迎合市场需求盲目设置热门专业,造成人才质量的低劣。第二,一些应用类专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第三,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较少。第四,专科教育的科类结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影响整体科类结构的优化。

解决方法,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调整,应当由“对口性”转向“适应性”,从而达到与社会的高度契合。具体说,首先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更要研究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知识经

育相衔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的系列,没有创造出一整套与职教目标相匹配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再次,公办高等教育规模占绝对优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缓慢,社会力量办学明显不足。总体来看,各类型的高等学校个性不突出盲目的升级或盲目的求大求全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

解决方法: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调整,需要从以下思路着手:第一、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要有计划地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的层次和形式的分化。第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第三、通过立法,理顺民办大学、私立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承认民办大学,私立大学的产权,使产权界定明晰,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第四,各类型的高校都应当以“特色作为生存之本,通过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论证,探寻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4.我国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

面临问题:首先,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日益加大,优质资源多集中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缓慢,质量不高。其次,区域高等教育的优势不足,没有从当地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最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强,针对市场经济、现代社会以及高新技术的转型,适应性和调节性还比较差。

解决方法;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分布结构的现状,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现实的社会状况和发展的趋势,然后国家统筹协调。首先,要加强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次,在高等学校分布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可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5.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仍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和束缚。

6.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功能是高

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系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

7.高等教育功能的类型。第一种类

型,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为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第二种类型,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高等教育基本功能是文化功能。第三种类型,从哲学角度出发。学者徐辉归纳6个功能。(1)保存问题(2)传授知识(3)传播知识(4)增进知识(5)应用知识(6)社会批判与监督。

8.高等教育功能的本质:育人是高等意识,以及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健全的责任。其次,表现在它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方面,而这一点,又是以民主制度为保障。再次,表现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会对社会的各种政治变革产生重要影响,有力地促进社会各要素和谐、平衡地发展,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在科技发展、社会生产现代化和人们的教育观念演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首先,高等教育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其次,高等教育是生产知识的产业。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其一,文化传承和传播。第二,文化选择。第三,文化的批判。第四,文化创新。10.大学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11.大学职能的整合(三大职能的统一

关系):从根本上来看,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相互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首先它们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它们的手段互补,需要教学与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再次,大学兼备三项职能。可以实现各种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

(一)教学、科研职能的重新整合与扩展。科研对教学有促进作用。教学对科研也有促进作用

(二)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整合与创新。科学研究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其次,社会服务服务是科学研究的来源和走向。

12.高等教育制度:就是根据国家的性

质而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分为:教育根本制度、教育基本制度、教育具体制度、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宏观和微观制度

13.高等学校体制:体制是关于高等学

校组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规定的总称,反应的制度的静态的一面。14.高等教育的制度如何创新?

(一)、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以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三)、以改革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根本。

(四)、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执行体系是高等教18.大众教育:从量的角度来看高等教

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大众教育阶段。从质的角度来说,大众教育是指基于普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智力开发与人格养成为中心,旨在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的教育。

19.从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

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的必然性。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要求与体现。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推动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20.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须遵循的原则:(1)速度要适中(2)以内涵发展为主(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21.正确认识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也包含一定数量的英才教育。两者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都是”科教兴国“战略必要的组成部分,不能因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完全否定和忽视英才教育的意义。在人才培养方面,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是互补的,两者不可偏废。未来的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大众,也离不开高素质的精英。我们应该两者并举并重。

22.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指通过演示

科学方法,教会学生辨认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教育。

23.人文教育:通过对熏陶与启悟的方

式,使学生的本性、尊严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2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只在于追求不同、着眼点不同。区分在于教育思想与方法。是教育的一体两面

25.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一).整合的必要性:(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2)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3)创新型人才个体发展的需要(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二).整合的可能性:(1)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2)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3)两者互根互用。

(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的途径(1)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前提(2)课程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

本路径(3)教育者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

维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条件

(4)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

化产物。

25.高等学校教师角色的类型:(1)教书

育人(2)研究者(3)社会服务(4)管

理者

26.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1)静

态理解,从静态角度来看,高等学校教

师专业化是指高等学教师真正成为一个

专业,高等学校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像

律师,医生等那样作为一种专业得到社

会的普遍认同。(2)动态理解是指高等学

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分门别类地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从三方面理解(1)高等学校专业必须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两方面的结合来划分。(2)高等学校专业是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服务的。(3)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35.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36.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1)培养方向(2)使用规格(3)规格与要求。37.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课程与课程之业训练,习得教授高等学校专业知识技

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

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等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

过程。

27.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1)

专业发展的自主性。(2)专业发展的阶

段性和连续性。(3)专业发展的情境性。

(4)专业发展的多样性。

28.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

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作

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

育和教学任务,必须具备一些列内在的专业素养,这种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感。

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

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专业

技能包括(教学技巧、教育和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道

德包括(尊重学生、公正严格、以身作

则,甘于奉献。)专业情感包括(专业理

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29.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岗前培训(2)业务进修(3)教学

导师制(4)设立教师专业发展组织(4)

实施反思性教学。

30.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职业

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它是指教师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作出有效的安排。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等。

31.高等学校学生的本质属性:(1)高等

学校学生是人(2)高等学校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3)高等学校学生是完整的人,全面的人。(4)高等学校学生是以

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32.高等学校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基本信念

(1)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来认识

看待。(2)要相信学生是可以教育的(3)

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安排

教育活动(4)要相信每个学生在原有基

础上都能获得发展。

33.高等学校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1)

基础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统一。(2)

广博性学习与专深性学习有机统一。(3)

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加。(4)理论与

实践有机统一。(5)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

34.高等学校专业的基本内涵: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间的有机结合。课程间的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38.专业划分:就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39.专业划分一般遵循的原则:(1)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2)职业适应性原则(3)独特性原则。(4)层次性原则。40.。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具体讲,专业设置是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41.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42.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专业建设的目标一般包括两方面(1)优化专业结构(2)提高专业水平。43.品牌专业: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44.品牌专业建设的意义:(1)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大众化的要求,是适应市场化需要的产物。(2)品牌专业建设是适应高校专业调整改革的需要。(3)品牌专业建设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的需要。(4)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45.品牌专业建设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1)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2)准确定位,突出专业特色(3)品牌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调整的关系。(4)高等院校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46.广义的高等学校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高等学校学生在高等学校内部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包括教学计划内的,也包括教学计划外的;即指课内也指课外的。47.狭义的高等学校课程,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活动系统。48.高等学校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指课程类型、各类型课程所占比例及各类型课程怎样构成整体。49.精品课程:是指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第五篇: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及答案

0、教育定义: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战国时期思想家于思说:“修道谓之教。”教育家苟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对其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的教,即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法;育,即使受教育者向好故方向发展。‘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瑞土的教育家裴斯特洛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纵观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诸多说法,虽然对教育的概念表述存在着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即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入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的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是同人类共始终的。

广义的教育,其定义为;“凡是有目的地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为教育。”它包括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系统的和零碎的,外在的灌输和内在自发感化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社会上一切教育都属于广义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讲是从学校产生以后出现的,因此,我们把狭义的教育也称为学校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话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①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人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不但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人可以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④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3)教育

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b、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c、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2、如何构建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形态

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成果是由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框架所支配,填充进教师以优美易懂的语言、细致耐心的讲解、巧妙深入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学习行为为灵魂的有机生命。

要使这个神奇的生命更具活力、朝气蓬勃,需要营造和谐完美的课堂氛围,具体应具备以下要素: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1、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保持平等、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

3、走近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4、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二、做好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现实中的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既可以更清晰地探明学生的学习现状,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使教学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依据课堂教与学开展学情分析。2.教学设计关注学生

首先,关注学生知识起点,构建教学流程。要把已学过的内容与本堂内容整合分析,吃透教材,同时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抓准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

其次,关注学生学习能力,铺设恰当问题。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与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水平,将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讨论交流。再次,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教材解读到位做到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整个学习过程才会充满活力,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发掘与恰当运用来自于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学生,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活用教材。

最后,善待学生,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一堂成功的课少不了老师的激情投入,教师必须做到满含深情与期待,用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更要做到“心有教案,但无定案”,让“预设”和“生成”共存,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创造出新的课堂境界。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对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有效愉悦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积极构建互动课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课堂言语交流中,教学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主要通过言语,声音、身体或情境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有效的言语交流能促进完美师生关系的形成,能有力的推进课堂的教学进程,对强化学生的阅读和协作技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开放式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良好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前提。

4.深化分层次教学,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练习。通过分层练习,使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通过分层作业设计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3、我国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是: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评述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即① 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② 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③ 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 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可以将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简化为:

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三方面。

泰勒原理突出的贡献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引起人们在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泰勒又一重要贡献是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大大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使其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并且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的基本精神是科学理性, 追求科学实证、实验, 强调科学的方法。重视对研究内容的明确界定, 注重客观性, 对如何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等都要求以科学实证、实验研究为基础。

5、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般来说,一堂好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课堂组织得当(5)师生积极性高(6)教学效果显著.一节好课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学生至少能学到东西,有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不图表面的热闹;充实的课就是有效率、有内容的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丰实的课就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内容丰富,师生互动,思维活跃,给人启发;平实的课就是课堂的实实在在,是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真实的课就是不加粉饰、课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不能用标准去衡量,课堂应该是生命的、灵动的、富有个性的,而非什么标准,而是体现一些基本元素,这些包括:和谐、生成、发展、创新、反思、个性等。

一堂好课的元素还有很多,但不管怎样,我想“好课”是无止境的,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而且对于不同时期的老师其元素的内涵也应该是不同的。

6、教师的基本素养(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伸缩性,宽容,颇有方法。)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一般而言,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

①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应具有的理想追求、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等基本理性价值取向,是指导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教师的专业精神具体包括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和师德。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②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实用性知识。新世纪将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应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类知识。

③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的主体“行动”能力。这些能力通过教育活动来体现并保证教育活动有效进行,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④ 教师的专业实践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化形式。

另外,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7、如何培养班集体

a、提出共同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以便统一学生的意志和行动,推动学生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建立学生集体的领导核心,组织全体学生有效地形成集体。

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正确的集体舆论包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d、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集体是在全体学生参加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体现出集体精神。组织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8、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在如何激发做教师者一种良心的自觉,使能自动自发的去做一个优良教师。

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育良心。它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教育的职责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教师职业良心的形成受社会生活及群体的影响,更受自身修养的制约。这首先是因为良心是一种“自律性”的心理现象,离开主体的自身的自觉认知和情感体验的道德良心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教师在知、情、意三方面进行自我修养十分重要。

“知”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责任和使命等意识;“情”,就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情感的涵养,爱其所当爱,恨其所应恨;“意”,是指道德意志力的培养。当道德良心受到挑战时,意志力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职业良心要求我们教师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只有我们教师有自己的人生和人格理想并对自己的这一理想负责,才会有较高的道德或良心的境界。

所以我们培养职业良心从以下几方面:认真备课、上课,遵守工作时间及其他工作规范等等。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要尽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必须有自觉工作的良心;爱是最伟大的,因此我们要关心爱护我们的学生;教师集体之间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团结从教。

教师的劳动对象却指向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的自身形象必然会影响学生,教师的责任充满了深刻的道德意义。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社会行为和价值的示范者和捍卫者。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其本身的人格和道德风貌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手段和力量,学生总是不自觉地受到教师职业道德的熏陶。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具有道德性价值和示范性价值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师德形象,还要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时代精神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和发展学生。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规律,运用最佳的教育方法,使自己本身所固有的精神和道德上的特质在教育中发挥最佳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性价值和教师个体示范性作用的真实写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自身首先必须遵守和执行,而且这种遵守和执行,不仅要在教师的学校生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还要贯穿于教师的整个生活过程之中。进一步说,教师职业的道德性价值和个体示范性作用,还具有社会的意义。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在遵照社会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因此,教师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时,必须首先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科学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自觉忠诚于、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从教师具体的劳动场所看,教师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教师的劳动其实是一种集体劳动,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才都是教师集体协作劳动的结果。这就要求个体教师要发扬合作精神,在工作中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社区的沟通和支持,教师必须积极诚恳地协调与家长、社区其他人员的人际关系。因此,合作、团队精神、关心、关爱、责任感等优良品质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当然内容。最后,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来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爱国主义等教育时,其内容不但要体现全民性道德建设的要求,更要体现先进分子道德建设的要求,因而教师就必须把道德建设的广泛性和先进性在意识上统一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很显然,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教师道德的内容具有更全面,更先进的特性。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通过物化为教育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

(一)追求真、善、美

1、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教师不仅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阶梯,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必须勇于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发展。

2、求善。一般来说,教师凭借自己的道德,尽可能多教学生为善。

(二)爱岗敬业,献身教育

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应具有完善的人格,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精神支点,要求教师视自己的职业是一种快乐与幸福,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重大责任与使命,视教育教学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与追求,要求教师有淡薄名利、抛弃一切世俗的、外在的各种名利情结、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真正体味职业的幸福,奉献有教师应有的良心与责任感,从精神境界上提高自己,使教书育人真正成为自己工作的核心所在,有提高业务水平严格要求自己的紧迫感,努力加强自己的学习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具有服务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教师道德而言还需要体现出或折射出一种服务意识,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重视教育消费者权益的实现,树立学生第一或至上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主要体现树立是学生就是教育消费者,学生就是教育服务的顾客。这要求教师在学习上、思想上、情感上、人格上等诸方面都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精通业务,恪守职责,追求出色,力争一个“多赢”的结局。

二、对待同事的道德问题

教书育人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虽然教师的劳动常常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然而教师劳动的成果却是教师群体劳动的结果,是教师同心协力、精诚合作的结果。实践也证明,当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集体的合作,合作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道德。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在今天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教师与同行同样需要真诚的合作,需要相互配合实现共同的远大目标。诚然,在此的道德就是要求教师超越自我,胸怀大志,心手相连,脚踏实地,学会相互工作与学习,相互所省求真,克服防备心理,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的最大实现,并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一体感,形成共同思维。

教师有意识地使自己融入集体,在集体这个大地熔炉中炼就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而在集体中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道德修养水平的不同,矛盾自然就可能随时出现。为此,一个有道德“健康”的教师往往需要包容别人、接纳别人,需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汲取别人的优点,而非凭感觉去评价别人。

三、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

师生关系是教师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证明:教师处于这种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根据现代教师道德主流思潮,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真爱

主要包括关心、信任、保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学者也言,师德的本质是热爱学生,爱心就是教师道德的灵魂。实践证明,教育的爱的确能给予做错事的学生改过自新的勇气,能鼓励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能让学生在爱的动感飞扬起来,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的实现,能让学生在一个心理健康的时空诗意地生存;师德也能使师生间的距离缩短,关系融洽,奋力地攀登成功之巅。爱的艺术于师德而言就是“德育无痕”,它是一种教育的大艺术,是对学生生活的见微知著,是引发学生触类旁通,把德育融入生活与生命的艺术震撼。心灵的桥梁需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与关怀去充实。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绿色的情感通道,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给以宽容使之学会宽容,给以公正使之学会公正,给以善良使之学会善良,给以真诚使之学会真诚,谱写一曲爱的交响曲,写就一出教育灵之剧。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生命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伴随着现代人学思潮的震荡及教育视域中学生主体性的回归,“教育是人学”的呼声愈来愈高,教育的人文意蕴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于是,人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已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教育是人学”呼唤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教育作为一个理想性、文化性的事业,予其以必要的人文关怀与心灵依托是其逻辑品性决定的。人文在现实中的表征主要是教师应处处充满爱,师德应彰显人的内涵,应提升人内在的心灵价值,在道德的意义上追问师德,即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还应重视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仅应尊重教育规律,而且应还公正、正义与自由于教育时空,以之引领心灵的对话、人格的相遇与精神的升华与提升。孔子早告诫教师为师之德要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而不愠,严而不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师风范,是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准则。“温而不愠”、“严而不厉”是指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就要有一种责任与道德意义上的“严”。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教师的“爱”要以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对学生的“严”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而非人为性的权威意识泛化与非人道的行为滥施。充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尊严和自由的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主动活泼的呈现。为此,教师的目光首先必须是前瞻性、人本化的,以“人本”为内核。在“人本化”的教育视域里,聚焦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实现人的活生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宽容、开放的精神善待每一个学生,并时时刻刻关怀他们的生存困境与愁绪,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宽容他们的失误与瑕疵,发现他们每一段落的潜力与价值,了解他们的特长与问题。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仅“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因为只有学生在学会生存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求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才能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圣责”,学生才能真正完成“读书明理、做事创业”的重任。教师眼里有学生,师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彼此的心灵能得以沟通,教师只有多关心学生的感受,并时刻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其变化,想他们之所想,用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甚至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与学生倾心交流的意识与行动,问一问学生的真正感受与需要,善于了解学生,能够从学生的位置看问题,能够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才能被学生接纳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诗意境界中师生间充盈着的是歌声、笑声与赞美声,学生们在积极的歌声与赞美声的鼓励下,能够解放他们的精神与自由,放大他们生命的价值。

面对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学生,教师的角色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成为学生平等合作伙伴,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体验和交流中,更多地成为谦虚的聆听者,聆听学生的心声和烦恼,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赏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表述。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永远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正确解决问题,处处充满人情味,到学生中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二)平等

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在今天而言还应体现在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视域里一个道德的教师应富有公正、正义与平等意识。这里的平等是教师公正、正直、无私地处理师生关系的道德准则。在他眼里每一个学生都应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也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部有待创作的天书,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成一项研究课题,把学生的所谓“差异”当作丰富教育艺术的源泉,而不应有“标签”,不应另眼相看,甚至给予心灵上的最高惩罚与折磨。而是要相信并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都需要以耐心与信心平等地对待,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并遵循着这个生长点去培育、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地发展。风行全球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启示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应选择相宜的多样的评价手段,教师应以自身别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放飞新生命的灵思与情感,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关照激情。由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权利与内心自由,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形式和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的指标也应多元化。可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而如果仅用单一片面的语言、静态的思维逻辑,数理逻辑智能等为标准去评价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发展的未来创造者,那么教育的悲剧可能就会多一些。在此意义上,教师永远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学生。通过“平等”等道德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使人们确信,如果幼小的孩子得不到机会恢复对善良和公正的信念,他永远也不可能在自身产生人的感觉,永远也不可能体验到个人尊严的感情。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格和人格对学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平凡,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很不平凡的,教师应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让学生从崇高的人格魅力中吸取营养,真正给学生人格上的发展,而这需要教师有高尚的师德,博大的爱心与默默的奉献精神。我们知,教师道德具有崇高性、示范性和深远性特点,其自身的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的、深刻的、长远的。在此意义上,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炼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中教育回应的客观使然。

所以教师要树立与学生一同成长的时代教育意识,珍爱每一天的工作经历和生命历程,不断地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地探索和升华,不断地追求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教育的卓越,通过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留给学生自信与责任感,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影响,还学生应有的人权、生命权与选择权。总之,未来社会的教师都应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一个有卓越的见识与学而不倦的精神存在者,一个精神生活的富有者,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他不仅应有强健的自然生命力,而且应有学习的需要、信心与能力,惟其如此,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与能力。追求思想,超越自我,注重德性与教养的修炼,养成思考的习惯等。

1、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4、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

9、当社会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化的生命形态(如微博、微信、人人网)对学生学习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中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

1、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2、加强对外交流

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3、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中学生有利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

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10、“教育是为了将来谋生做准备(斯宾塞),教育即生活(杜威)”的理解:

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斯宾塞首先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任务。他继承英国资产阶级重视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传统,批评了旧教育专门注重用以虚饰身分、点缀生活的空疏性质,并指出真正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应该放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使教育为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作准备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与任务,它们包括进行直接与间接保存自己的教育、当好父母的教育、做一个好公民的教育和善于进行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传授自我生存的知识。我们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后,我们就该去烦恼如何更好地生活下去了。我们并不能一直依靠着父母,他们终有逝去的时候,只有自己拥有了知识、技能或其他可以谋生的手段时,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活下去。这时我们就要通过教育来学会谋生,不然失去依靠的我们,最后也终将逝去。学习谋生的场所,在现代人的眼中也有很多,可以在学校学习知识,可以去店铺学习生活技能,也可以通过自我的学习来获取一种谋生的手段。总之,谋生是教育第二个为人类完满生活所安排的目的。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使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主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要求学校把教育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的场所,仅仅强调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重培养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杜威在他的教育的概念上,强调了社会现实生活和教育的联系,要求注重培养儿童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大生产的要求,是教育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我认为杜威是在强调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地衔接、巧妙地接轨,而不要互相脱节。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在口号中喊着,如何落到实处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当前我们的教育本身并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相反,学习脱离了生活和人自身的体验,学习就是枯燥的,孩子还有什么兴趣?学生只有在生活和实践中才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是什么,比如他在课堂上突然解开了一个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学习兴趣立刻就可以调动起来。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回到教育本质上,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应当让孩子们感受到当下教育的快乐,而不是工作之后挣大钱才快乐。为什么孩子们感觉到今天的学校生活最苦、最累,因为他们所学的东西与生活有很大的距离,都是和自身体验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这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下载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