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考试之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4:0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考试之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考试之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考试之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0世界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形、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2、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古巴比伦、古埃及的“寺庙学校”、僧侣执教、雅典七艺“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法和修辞”、雅典大学通常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中国在殷周时期,便有“右学”、“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西方的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以及“智者派”成员;中国孔子和老子。

特征: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3、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及特征:主要指形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大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组织雏形和特征。大约于12世纪初,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城市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群体组成的大学,如著名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特征: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4、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把这一阶段推向了高峰;同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却出现了一个断裂带。以赫胥黎、斯宾塞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派之间展开的长期激烈的抗衡之后,自然科学教育终于在传统的大学教育里站稳了脚跟,在其他新建的大学里得到了迅速扩展。特征:

5、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是指它的形成从单一走向多样,其职能不断丰富和充实。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发展科学的职能开始进入大学教育活动领域,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新职能。特征:

6、扩张中的高等教育: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

7、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8、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

9、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

10、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11、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12、高等教育学的任务:在于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而在高等教育学科群中,相对于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高等教育学科而言,高等教育学又属基础学科或基本学科,它还担负起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以指导自身领域学科群的研究和丰富教育基础科学学科的理论。

13、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14、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15、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是高等教育研究中最高级最普遍的方法论,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学说,是方法的方法。

16、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第一层次是对各学科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等方法。第二层次是学科群和具体学科的方法。

17、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测验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

18、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1)多科学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案例分析法;(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

1、对教育本质多认识,一方面取决于“正确的路径”;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质还没有定论,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2、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1)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2)人的本性中蕴涵人的内在价值;(3)人性是朝着愈来愈完美的趋向发展。

3、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1)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

4、在基础上,我们认为考虑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5、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6、高等教育的概念

7、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8、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可界定为: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9、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负责的社会现象。

10、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认识的4种观点:(1)高等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因而高等教育的本质服从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它的基本特点表现在“高”与“专”上。(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不是“专”而是“高”,它是传递高层文化、研究高深学问、造就高级人才的活动。(3)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仅是“专”,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4)高等教育是“专”、“深”、“新”的综合,体现为教育目标的“专”,教育内容的“深”,教育方法、手段的“新”。

11、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12、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位价值与社会价值。

13、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份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14、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15、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是指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和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16、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两个方面。

17、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制约、教育)和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环境)。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特点:阶段性、历史性、时代性、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

2、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一是概念上的不同,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制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因而政治色彩较浓,属于政治性概念,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色彩较浓,属于学术性概念。二是层次上的差别。教育方针作为总政策,属于最高层次;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居于中间层次;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形式,处于最低层次。三是稳定性的差异。教育方针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因而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教育目的相对于教育方针要稳定一些,一旦提出,不会轻易改变;培养目标相对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稳定性要差很多,它会随教育体制、招生对象、学制、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联系: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3、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

4、教育目的的概念:就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

5、教育目的的作用:有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和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方面。

6、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客观尺度——社会需求;内在准则——个体需要;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8、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2)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

9、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一种思想教育,在这种思想倡导下的素质教育目的主要是促进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在这种思想倡导下的素质教育实践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种种条件,创造种种机会。

1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制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11、通才教育

12、专才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

1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不分专业模式;(4)产学研结合模式。

14、确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依据:(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3)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4)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15、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2、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与微观高等教育结构

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3、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等教育要实现新的功能,必然要求结构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结构与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4、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多种看法:朱九思等提出,用三句话概括高等教育功能:“传递高级文化、探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1995年,潘元与朱国仁提出高等教育通过“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这永远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本身也是高等教育的活力所在”。这一功能说的提出,标志着高等教育功能研究开始注重高等教育的性质的特点,并在理论上突破了已有的研究范式。

5、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6、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各国是有差别的。

7、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1)层次结构;(2)科类和专业结构;(3)形式结构;(4)地区结构。

8、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1)层次结构调整科类: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球高等学校的发展。

9、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历史演变

(1)培养人才——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2)发展科学——19世纪初高等学校的新职能。(3)直接服务社会——19世纪末现代高等学校的新职能。

10、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服务社会。

11、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首先高等学校的职能并非生来如此,一成不变的。其次,在高等学校职能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后出现的职能并不否定或取代先前已经存在的职能,而是和原来的职能一道展现高等教育的功能。最后,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具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五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1、主体性的内涵:人本身的自然力(人的潜能)、为主体所掌握并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对实现主体活动目的起积极作用的情感和意志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负责整体,就是人的主体性。

2、完整的主体性涵盖的四个方面: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

3、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适应性地针对不同个体选择和运用发展主体性的策略:(1)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阶段;(2)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变期;(3)高年级:“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

4、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结构。

5、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1)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2)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3)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6、高等学校教师与学校关系现状:(1)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2)师生关系比较淡漠;(3)师生关系有些异化。

7、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1)“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2)主导—主体论与双主体论;(3)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

8、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9、教育质量的前提: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调动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此“双主体”的积极性。

10、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1)民主与平等;(2)交流与理解;(3)自由与宽容。第七章

高等学校学科研究

1、高等学校学科研究的意义

(1)内部意义:人才培养意义;教师队伍建设意义;学科建设意义;经费筹措意义。(2)外部意义: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繁荣学术文化;服务社会;解决国际学术难题。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1)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2)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3)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4)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5)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

(1)从课题来源分:自主研究与立项课题研究。

(2)从课题性质分:按研究课题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程度,或是与现实联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主要步骤:科研选题;项目设计。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1)教学与科研互促进性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6、高等学校科举研究的组织的一般流程:科研准备阶段、科研实施阶段、研究成果结题评审报奖阶段和推广应用阶段。

7、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内容:(1)科研规划和计划;(2)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3)科研资料管理;(4)科研成果管理。

8、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

(1)鉴定范围:是指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

(2)申请坚定的前期准备:申请渠道、请坚定的资料准备、申请鉴定的程序。(3)鉴定形式与步骤:检测鉴定及步骤;会议鉴定及其步骤;函审鉴定及其步骤。

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1)加大国家对大学科技园、高校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2)推动高校成立技术转让机构。(3)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4)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第八章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1、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1)对办学方向的意义;(2)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3)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2、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美国都市大学;专业发展学校。

3、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首要难题;(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4、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1)教学服务

a.为了满足特定单位的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供的正规的教学服务;b.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或个人提供岗位培训;c.高校直接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2)科研服务

a.科技开发;b.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c.科技咨询;d.科技人才的直接输入。(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

a.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高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b.高校将图书馆、体育场馆和设施对外开发,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c.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的普及作出贡献。

5、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1)社会(政府)对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2)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第九章 高等学校管理

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概念:是指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由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构成。

2、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组成:高等学校的校长;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力机构。

3、高等学校内部决策领导的活动方式: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

4、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

(1)1950-1956年的校长负责制;(2)1956-1961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3)1961-1966年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4)1971-1976年的党委“一元化”领导;(5)1978-1985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6)1985-1989年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7)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4、历次演变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发展变化的影响,高等学校不可能超出这种环境之外而生存。二是与如何处理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关系、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想联系。对这两个关系的处理,绝对地肯定或否定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经验和教训;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辩证的统一。三是与高等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密切关联;只有很好地分析和研究了高等学校的性质和特点,才能使高等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才能与社会、经济、科技等的体制相协调。

5、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体制;(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模式;(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

6、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阶段划分:(1)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7、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考虑的因素:我国的国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待、分别知道、分布推进。每一步改革都要综合考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三个方面。

8、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1)从功能划分:决策领导机构、职能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和有关附属单位。

(2)从管理层次上:有的分为校、系两级,有的则分为校、院、系三级或校、系、教研室三级,某些多校区高等学校,则会在校和院系之间多出分校一级的管理层次。

9、高等学校组织的特点:(1)组织结构的学科性和国际性;(2)组织目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3)组织成员活动的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

10、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集中的方面:(1)内部管理的重心宜放在院(系)一级;(2)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与;(3)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11、高等学校管理的系统要素: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式;管理目的;管理环境。

12、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1)管理组织的松散性;(2)管理权威的双重性;(3)管理结构的多样性;(4)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含糊性;(5)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

13、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1)一般管理原则;(2)学校管理原则;(3)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14、高等学校比较重要的几项管理内容:(1)人力资源管理;(2)教学管理;(3)科研管理;(4)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是国家为了从组织系统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根据教育的规律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2、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念:是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3、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学制的建立收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学制的建立须适应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4、国外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美国:三级结构,第一级为两年制初级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副学士学位;第二位为四年制综合大学和各种专业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第三级为研究院和高级专业教育,研究生可在不同的年限与水平上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2)日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本科大学。

(3)法国:大学、大学校和短期高等教育机构三大类,分为长期教育和短期教育两个序列。(4)德国:职业学院和专科大学、大学。

(5)英国:古典大学如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本科生修业3年,学习学士学位课程,毕业后实习一年硕士学位课程,然后再进行3~4年的博士学位的研究。除古典大学外,英国大量的高等学校是近代大学和新大学,二者修业年限都为4年,但近代大学4年里包括一年的硕士课程,实行走读制,不要求天天到校;新大学实行工读交替制。

5、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1)全日制高等学校

①普通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②职业高等学校。(2)成人高等学校

6、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统一的入学考试;(2)由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4)直接从中学招生,不举行考试。

7、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方向:(1)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2)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3)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通过辅之以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基金等制度,保证高校招生制度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8、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9、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1)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2)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3)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4)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建设

1、高等学校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1)切合实际的职称结构;(2)多样动态的专业结构;(3)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4)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5)多元互补的学源结构;(6)凝聚人心的团粒结构。

2、改善教师队伍的三大观念:(1)确立“教师为本”的办学观,坚定教师的主体地位;(2)确立“海纳百川”的师聘观,广延国内外名师;(3)确立“中西交融”的师培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3、学科建设的意义:主要是从科学学和学术意义上说的,而专业建设是从教育学意义上说的。

4、学科、专业建设方略:(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3)重视学生梯队建设;(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5、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1)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重视课程管理。

6、课程建设的评价:(1)课程建设评价的过程;(2)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3)课程建设评价的原则;(4)课程建设评价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7、高等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1)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2)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3)共享也是一种建设。

8、高等学校教学、实验装备建设:(1)合理规划是教学、实验装备建设的基础;(2)强化项目管理是教学、实验装备建设的关键;(3)建立灵活的投资机制是教学、实验装备建设的重要策略;(4)健全管理制度是教学、实验装备建设的保障。

9、高等学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1)教育、实习基地的功能;(2)教育、实习基地的建立和管理。

10、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

11、校园文化的意义:(1)校园文化辐射社会精神文明;(2)校园文化养成大学生素质;(3)校园文化奠基教育现代化。

12、校园文化的特征:认同与超越、交融与批判、吸收与辐射、教育与自我教育、对外的独特性与对内的一致性。

13、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目标;启迪智慧;塑造人格;规范行为。

14、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1)共创校园精神;(2)发展职能结构;(3)培养健全人格;(4)丰富业余生活。

第十二章 高等教育发展

1、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1)高等教育的加快发展与适度规模;(2)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多层次、低重心;(3)学科和课程结构日益综合化。

2、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思想对高等教育的指导意义;(2)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4、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1)办学主体多元化;(2)高教结构多样化;(3)专业设置多样化;(4)民办高教规范化。

5、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6、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2)国际化的培养目标;(3)国际化的课程内容;(4)人员的国际交流;(5)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6)国际化的教育评估。

7、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是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方式发展的要求和必然产物。

8、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9、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1)传统文化限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2)现实国情制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法。

10、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高等教育由于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可直接为科教兴国战略服务,理应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江泽民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阐述了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作用。1998年5月4日他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2001年4月29日,他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江泽民的这一论述,是对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的高度概括。

11、实施科教兴国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1)首要的事确保高等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2)重点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3)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

12、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意义:是我国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落后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命运。这项伟大举措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和吸引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创造性的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必然要参与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来。可以说,国家创新体系有赖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13、高等教育在国加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1)首先,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担着开展基础研究、进行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的任务,是国家组织实施创新工程的支柱系统之一。

(2)其次,由于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职能主要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每一个部分,就其运转来说都离不开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参与。

(3)再次,当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条件,创新则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实干、敢于承担风险、乐于交流以及对环境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等品质。

(4)最后,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还以其多学科的融合、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的便利、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环境等特殊的优势,为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的创新氛围,从而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14、高等教育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共生共荣、相辅相成、因此应当携手共进、共谋发展。

15、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以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先导。这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第二篇:高校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考试之高等教育学侯怀银版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使命。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展开。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主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服务社会的四种形式为: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A,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B,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C,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A,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B,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C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D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总之,经济发展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A,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B,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a,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b,教育的培养目标,c,实施的途径

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95年3月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99年6月就素质教育又做了补充: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主

义认为,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同时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3.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a,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高等学校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B,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高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c,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加深其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可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其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试述:应如何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间的关系

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简单的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它们在高次上的结合。(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两者有整合的基础,首先科学蕴涵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价值。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人文文化、人文知识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的规范,人文提倡“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尊重客观,这和科学的求真相一致。(2)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

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二者相互依存。高等教育只有坚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统一,用人文教育引导科学教育,使科学教育造福于人类,实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才能更好的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总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整体。(3)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其一,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纳入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专业培养目标。其二,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比如:通识课程是进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基础,通识课程中的许多课程都非常适合开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某些基础课和某些专业基础课中,一是可以开设综合性课程,兼顾人文与科学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三是元知识学习与研究课程,四是活动课程,五是必修课程。其三,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必须提升广大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使之带着人文的觉醒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和科学实践中启发人文的觉醒,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自然的而不是勉强的甚至是强加的,丰富而生动的而不是单调枯燥的人文与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高等教育大众化原则:

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高校教师的地位: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

高校教师的作用: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个体性,群体性的特点。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 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 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 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 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校学生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 1兴趣广泛而稳定 2 价值观、人生关于世界管逐步完善 3 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 4 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

高等教育平等: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做为一种理想,它包括: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在现实中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相对平等。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平等的内涵是不同的。教育效率: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外部效率是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平等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平等和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定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供的社会环境。

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效率优先”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批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作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为提高效率:

1、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

2、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

3、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 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1.经济因素 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以及由此引起的高级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等。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等。文化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却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影响和意义深远。3.科学技术因素 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和速度,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结构等。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主要包括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各级普通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意义: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也是整个高校内部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师生关系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活动的秩序和基本目标的实现。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途径: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陆离。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该注意 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高校教师的任务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特点:

1.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2.科类专业结构 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种类

划分为准。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经、法、教、文、史、管、理、工、农、医、军12个学科门类的学位。3.形式结构 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目前一个结构不断合理的公立与民办高等教育,全日制高等教育与承认高等教育并举的局面正在我国形成。4.能级结构 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分3个能级:重点院校,一般院校,专科学校。5.地区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我国目前教育布局形成的两种模式为: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专业设置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包括:1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 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 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 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 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 适应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科是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要与学科的形成、发展、变化相适应。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划的原则: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3.培养要求要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的国际性。市场经济下的专业设置调整: 基本要求:1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 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创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科学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 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具体做法:1 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 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3 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主要问题:

1、高等院校本身扩大规模、拓展发展空间的要求和专业目录中专业数量减少之间的矛盾

2、拓宽专业口径对教师本身素质和知识面的挑战

3、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

5、目前专业设置的弹性较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适应社会多元化和多层次发展的要求

6、本科专业设置与研究生专业设置目录之间的不匹配 建议:

1、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各省、各地区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认证本省、本地区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布局

2、加强人才需求趋势的研究,以指导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

3、委托社会评价机构对专业设置进行评价

4、加强目前在校教师的概念更新和知识结构的改善

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具有引导性。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的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具有间接性。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教育性。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高等学校通过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效率高、系统性请、能完成多方面任务的特点。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教学活动是组织的最严密的活动,它从学生

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有关内容本身的逻辑出发,系统地,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可以最有效的影响学生的发展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育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维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学习特点: 1独立性的增强 包括独立的预习和复习这些自学活动,以及阅读一些参考文献,并逐步过渡到一些学习内容主要靠自学 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 ①重视科学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分配,使他们能够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②重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使他们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由于科学研究进入了教学过程,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初步的训练,他们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索成分。

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校历)编制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构成。个别教学制和班级授课制的区别:个别教学制就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它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较低。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

过于强调同意,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的特点: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教学方法的运用: 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第二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第三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接纳能够的方法。

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1.讲授法。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为课堂讲授法。2.讨论法。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3.自学指导法。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如何运用讲授法?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

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

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

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和技巧;

5、教师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教学目标而定。

讲授法的适用范围:

1、从教学内容看,适合于抽象程序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

2、从教师素质看,适合于那些知识丰富、了解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充满自信,思路清晰能驾驭语言技巧的教师。

3、从讲授对象看,需要给予更多指导的学生和刚刚开始大学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法

4、从教学环境看,适合于规模较大的班级。高校科研的地位和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高校科研的特点 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的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高校科研的原则: 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高校科研的程序与方法 科研活动有本身的规律,其一般程序有:

一、科研准备阶段,分为两步⑴选题⑵申请课题。

二、科学实验阶段。

三、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阶段。包括⑴科研成果的审核 大学科研成果分理论性、应用性、发展性、阶段性、教学科研、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六类。⑵研究成果的评审和鉴定。⑶研究成果的登记、申报和报奖。⑷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2.注意理论的层次性3.加强综合研究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1 研究教学内容 2研究教学方法

社会实践的特征: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政治思想教育;国情、民情教育;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教育;心志磨练和个性养成教育;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

社会实践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2.增强大学生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社会实践的场景居于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类别:根据社会活动组织的规模、计划性、稳定性及组织者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2.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3.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正确处理的一些关系: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3.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4.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论述:正确处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 1 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纪实出人才的过程也势出成果的过程。但培养人才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而出成果则是相对次要的目的。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于社会时间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可或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要做到三者并重,同时又各有侧重。3学生资助性欲教师指导的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大学生面对开放的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自主精神;同时,教师也要给于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原因是:①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自主和主动的精神,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程度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深造②社会实践活

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既促进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外在价值观念逐渐内话的过程,若没有活动主动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参与,这个转变过程是难以实现的 4深入性和广泛性的关系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形式只要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却有所获;而其广泛性则是指活动的内容要有广泛的涉及面和保证参与主体的广泛性。5集体互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有机体形式、小组形式和个体形势等三种。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具体的情况决定其组织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⑵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⑷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⑸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2.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⑵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⑶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⑷革命传统教育 3.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⑴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⑵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⑶高年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2.说理启迪法3.情感交流法4.榜样教育法5.参观访问法

第三篇:山东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 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

一、名词解释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3、教师职业道德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4、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作风是教师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5、教育人道主义:所谓教育人道主义,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6、教书育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区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7、教师职业义务 :是教师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所承担的责任,所应履行的职责。

8、教师职业良心 :是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对教师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师在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 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9、教师职业荣誉

所谓教师职业荣誉,就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向。

10、教师职业幸福

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1、教师道德行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学生、学校、社会及他人的行为。

12、教师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自主地决定按照某一种方案行动,以实现自己的道德意图的道德活动。

13、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14、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

二、选择、填空及判断

1、内化的规范称为(良心)。

2、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而是一种精神,它又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精神。

3、共同利益高于一切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原则。

4、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5、维护和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6、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7、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8、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9、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原则。

10、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的主要道德规范。

11、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历史条件。

12、职业道德的正式形成是在(奴隶社会)。

13、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14、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15、平等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16、维护封建的宗教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17、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8、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对立的观点:“道德决定论”和“非道德主义”道德无用论。

19、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20、在调节范围方面,职业道德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职业的人员。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21、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22、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主要是部落的一些首领、以及老人、能人和妇女。他们的从教活动是教师职业的萌芽。

23、春秋时期的孔丘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中国第一个办起了“私学”。

24、孔丘提出的最重要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

25、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教师职业随之产生。

26、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儒家私学以孔子为最盛,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首。

27、法国第一个建立了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8、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

29、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30、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31、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32、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33、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全局和贯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的准则,是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指导和依据。

34、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统领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

35、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总纲是教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总方针。

36、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3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的社会职责。是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解释。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最重要的标志。

38、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的目的。

39、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

4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4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素质能力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能力的统一发展。

4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括为:(1)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3)、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43、全面教育也称通识教育。

44、爱岗敬业、依法执教是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行为规范。

45、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是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

46、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

47、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教师正确处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

48、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

49、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要热爱教育工作,一要畏业,二要爱业,三要乐业,四要创业。

50、师爱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一是目的性;二是广范性;三是科学性。

51、“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是师爱效应。

52、人们对教学相长的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相互促进;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53、治学: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治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二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

54、智德:是指教师在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上,在追求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55、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协调性;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矛盾性。

56、在中国教育部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思想的人。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7、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58、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1)教学能力;(2)思想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3)教育科研能力。

59、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

60、良心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它的社会的心理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内在性,二是综合性。三是稳定性四是广泛性。61、教师职业荣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社会用以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也就是对教师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赞扬);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认识,也就是职业良心中包括的(自尊、自爱)。

62、对幸福范畴的解释,归结起来有两类:一类是禁欲主义,一类是纵欲主义。63、教师职业义务:(1)自然义务,(2)社会义务。

64、荣誉:包括两方面;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65、许多教师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自己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和最大的人生幸福。

66、教师职业幸福范畴: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67、教师的职业幸福观,应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应强调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应强调创造与享乐的统一。

68、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

69、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

70、道德行为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在经创优道德意识支配下自愿选择的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叫做恶行,也叫做不道德的行为。

71、道德容许行为是一种过渡性质的行为,属道德行为。

72、道德行为的选择是教师在面对两个以上的道德行为方案时,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愿自觉的判断取舍和决定一种道德行为方案的过程。

73、社会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外在可能性。

74、内心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理想等所形成的真挚信仰。75、教师的意志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自由。

76、道德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表现了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77、道德行为按性质分为:善行和恶行。78、教师道德的修养的特点:一是要有自觉性。二是具有持久性。三是具有实践性。

79、教师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道德必然性与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80、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他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81、师德重在慎独,必须在“隐”“恒”“微”上下功夫。

82、教师道德内化的三个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83、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六个基本的要素:是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

84、道德习惯是构成道德品质的最终环节。

85、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 :(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86、非道德行为:是一个不涉及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不是不道德行为。87、社会越不发达,社会关系越落后,教师活动的限制就越多,选择的自由也就越小。

88、教师的意志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自由。

89、道德选择的自由,不是毫无制约的绝对自由,而是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之后获得的一定条件下的自由。90、教师所获得的自由度与对必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成正比。

91、教师道德评价依据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三、简答及论述

1、道德规范的特殊性是什么?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第二,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2、职业道德的特点:第一,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带有强烈的具体职业特征。第二,在形式方面,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第三,在调节范围方面,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第四,在功能和效果方面,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第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是什么?第一,提高竞争意识。第二,开拓创新观念。第三,增强平等观念。

5、如何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第一,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首先要求我们加强集体主义,反对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第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对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基本道德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有效补充。第三,要引导人们超越个人权利,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6、为什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首先,从自身来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的事,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例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仅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还要求他领导的育才学校的师生,每天问一下自己:“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他要求大家重视“公德”和“私德”的修养,“修筑人格长城”。

其次,从学生角度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心理上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

再次,从未来的角度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7、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劳动,作为一个培养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伟大工程,具有鲜明的特点。①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②教师职业的复杂性。③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道德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道德意识的自觉性。②道德行为的示范性。③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①对学生的教育作用。②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19、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第一,教师行为前的选择作用。第二,教师行为中的监督作用。第三,教师行为后的自我评价作用。总之教师职业道德良心是教师行为的隐蔽的却最有力量的调节器。20、简述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价值冲突。①由于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教师内心的矛盾。②由于教师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③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赋予其不同的义务,从而形成义务间的冲突。

21、简述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作用。①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中介作用。②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教育作用。③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裁决作用。④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维护作用。

18、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第一,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第二,教师出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不企求相应的报酬。第三,教师道德义务的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10、联系实际,谈一谈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

调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教师的职业道德调节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其专长力量使学生敬佩自己、信赖自己;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权威力量对学生施加特定的影响;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二,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每个教师要做到:正确对待持不同教育观点的同事;正确对待优秀的教师;正确对待新老教师;所有教师要为教育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通力合作,求同存异相互配合,共同提高。

第三: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具有一定领导职权的学校领导,有应遵循教师道德的要求,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为共同的教育目标服务。

11、简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12、为什么说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②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③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

13、教师应如何贯彻全面发展原则?

(一)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

a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分解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说来,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的远期目标。而全体学生全面地得到基本发展,在此基础上各自得到不同的个性发展,就应该成为我们的现实理想和近期目标

b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C 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

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主要包括:体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六个方面。

(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

在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应注意:A,并非德、智、体、美、劳的面面俱到的发展。B,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C,发展学生的特长。

(四)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A、业务能力;B、思想品德;C、审美能力。

15、简述教师在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首先在腐蚀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其次,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第三,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第四,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第五,在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

16、简述教师教育能力的主要内容。(次简答题)教师的教育能力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

17、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爱人民、爱祖国和人道主义的道德准则在教育工作中的直接贯彻和具体要求。

要做到热爱学生,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一是了解每一个学生。二是全面地了解学生,三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

其次,要热爱所有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公平的,不是爱个别或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例如 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只爱学习上的“尖子”学生,爱听话守规矩的学生,还有的教师对亲朋好友的子女格外关心,不爱那些存在着各种缺点的后进生。

再次,要严格要求学生。一是要严而有爱,二是要严而有格,三是要严而有方,四是要严而有恒。

22、教师道德行为的特征:(1)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

(2)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

(3)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23、依据动机和效果辩证关系原理,试论如何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与判断。(次论述题)

一个完整的道德行为,是从一定动机出发到一定效果的过程,动机和效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首先: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其次,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再次,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正是由于实践,才将动机和效果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从动机到效果的转化。

另一方面,动机和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充满了差异和矛盾。第一,善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恶的效果。第二,善的动机引出恶的效果,恶的动机引了善的效果。第三,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大于或小于预想的善或恶的效果。第四,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善恶相间的效果。

24、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25、述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1)理论学习的方法(2)实践锻炼的方法(3)慎独的方法

26、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次)

(一)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第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需要进行道德修养。第三、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二)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 第一,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

第二,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

第三,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1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四篇:山东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_理论考试复习资料_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

一、名词解释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3、教师职业道德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4、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作风是教师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5、教育人道主义:所谓教育人道主义,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6、教书育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区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7、教师职业义务 :是教师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所承担的责任,所应履行的职责。

8、教师职业良心 :是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对教师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师在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 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9、教师职业荣誉

所谓教师职业荣誉,就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向。

10、教师职业幸福

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1、教师道德行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学生、学校、社会及他人的行为。

12、教师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自主地决定按照某一种方案行动,以实现自己的道德意图的道德活动。

13、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14、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

二、选择、填空及判断

1、内化的规范称为(良心)。

2、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而是一种精神,它又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精神。

3、共同利益高于一切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原则。

4、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5、维护和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6、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7、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8、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9、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原则。

10、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的主要道德规范。

11、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历史条件。

12、职业道德的正式形成是在(奴隶社会)。

13、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14、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15、平等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16、维护封建的宗教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17、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8、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对立的观点:“道德决定论”和“非道德主义”道德无用论。

19、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20、在调节范围方面,职业道德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职业的人员。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21、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22、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主要是部落的一些首领、以及老人、能人和妇女。他们的从教活动是教师职业的萌芽。

23、春秋时期的孔丘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中国第一个办起了“私学”。

24、孔丘提出的最重要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

25、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教师职业随之产生。

26、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儒家私学以孔子为最盛,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首。

27、法国第一个建立了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8、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

29、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30、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31、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32、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33、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全局和贯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的准则,是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指导和依据。

34、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统领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

35、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总纲是教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总方针。

36、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3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的社会职责。是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解释。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最重要的标志。

38、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核心和教育的目的。

39、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4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4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素质能力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能力的统一发展。

4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括为:(1)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3)、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43、全面教育也称通识教育。

44、爱岗敬业、依法执教是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行为规范。

45、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是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

46、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

47、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教师正确处理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

48、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

49、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要热爱教育工作,一要畏业,二要爱业,三要乐业,四要创业。50、师爱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一是目的性;二是广范性;三是科学性。

51、“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是师爱效应。

52、人们对教学相长的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相互促进;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53、治学: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治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二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

54、智德:是指教师在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上,在追求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55、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协调性;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矛盾性。

56、在中国教育部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思想的人。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7、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58、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1)教学能力;(2)思想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3)教育科研能力。

59、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

60、良心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它的社会的心理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内在性,二是综合性。三是稳定性四是广泛性。

61、教师职业荣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社会用以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也就是对教师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赞扬);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认识,也就是职业良心中包括的(自尊、自爱)。

62、对幸福范畴的解释,归结起来有两类:一类是禁欲主义,一类是纵欲主义。63、教师职业义务:(1)自然义务,(2)社会义务。64、荣誉:包括两方面;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

65、许多教师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自己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和最大的人生幸福。

66、教师职业幸福范畴: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67、教师的职业幸福观,应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应强调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应强调创造与享乐的统一。

68、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

69、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

70、道德行为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在经创优道德意识支配下自愿选择的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叫做恶行,也叫做不道德的行为。71、道德容许行为是一种过渡性质的行为,属道德行为。

72、道德行为的选择是教师在面对两个以上的道德行为方案时,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愿自觉的判断取舍和决定一种道德行为方案的过程。73、社会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外在可能性。

74、内心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理想等所形成的真挚信仰。75、教师的意志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自由。76、道德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表现了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77、道德行为按性质分为:善行和恶行。

78、教师道德的修养的特点:一是要有自觉性。二是具有持久性。三是具有实践性。79、教师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道德必然性与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

80、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他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81、师德重在慎独,必须在“隐”“恒”“微”上下功夫。

82、教师道德内化的三个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83、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六个基本的要素:是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84、道德习惯是构成道德品质的最终环节。

85、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 :(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86、非道德行为:是一个不涉及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不是不道德行为。

87、社会越不发达,社会关系越落后,教师活动的限制就越多,选择的自由也就越小。88、教师的意志自由是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自由。

89、道德选择的自由,不是毫无制约的绝对自由,而是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之后获得的一定条件下的自由。

90、教师所获得的自由度与对必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成正比。91、教师道德评价依据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三、简答及论述

1、道德规范的特殊性是什么?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第二,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2、职业道德的特点:第一,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带有强烈的具体职业特征。第二,在形式方面,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第三,在调节范围方面,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第四,在功能和效果方面,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第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是什么?第一,提高竞争意识。第二,开拓创新观念。第三,增强平等观念。

5、如何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第一,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首先要求我们加强集体主义,反对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第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对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基本道德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有效补充。第三,要引导人们超越个人权利,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6、为什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首先,从自身来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的事,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例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仅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还要求他领导的育才学校的师生,每天问一下自己:“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他要求大家重视“公德”和“私德”的修养,“修筑人格长城”。

其次,从学生角度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心理上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

再次,从未来的角度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7、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劳动,作为一个培养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伟大工程,具有鲜明的特点。①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②教师职业的复杂性。③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道德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道德意识的自觉性。②道德行为的示范性。③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①对学生的教育作用。②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19、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第一,教师行为前的选择作用。第二,教师行为中的监督作用。第三,教师行为后的自我评价作用。总之教师职业道德良心是教师行为的隐蔽的却最有力量的调节器。

20、简述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价值冲突。①由于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教师内心的矛盾。②由于教师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③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赋予其不同的义务,从而形成义务间的冲突。

21、简述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作用。①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中介作用。②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教育作用。③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裁决作用。④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维护作用。

18、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第一,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第二,教师出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不企求相应的报酬。第三,教师道德义务的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10、联系实际,谈一谈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

调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教师的职业道德调节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其专长力量使学生敬佩自己、信赖自己;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权威力量对学生施加特定的影响;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二,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每个教师要做到:正确对待持不同教育观点的同事;正确对待优秀的教师;正确对待新老教师;所有教师要为教育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通力合作,求同存异相互配合,共同提高。

第三: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具有一定领导职权的学校领导,有应遵循教师道德的要求,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为共同的教育目标服务。

11、简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12、为什么说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②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③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

13、教师应如何贯彻全面发展原则?

(一)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

a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分解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说来,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的远期目标。而全体学生全面地得到基本发展,在此基础上各自得到不同的个性发展,就应该成为我们的现实理想和近期目标

b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C 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

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主要包括:体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六个方面。(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

在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应注意:A,并非德、智、体、美、劳的面面俱到的发展。B,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C,发展学生的特长。

(四)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A、业务能力;B、思想品德;C、审美能力。

15、简述教师在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首先在腐蚀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其次,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第三,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第四,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第五,在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

16、简述教师教育能力的主要内容。(次简答题)教师的教育能力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

17、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爱人民、爱祖国和人道主义的道德准则在教育工作中的直接贯彻和具体要求。

要做到热爱学生,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一是了解每一个学生。二是全面地了解学生,三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

其次,要热爱所有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公平的,不是爱个别或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例如 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只爱学习上的“尖子”学生,爱听话守规矩的学生,还有的教师对亲朋好友的子女格外关心,不爱那些存在着各种缺点的后进生。

再次,要严格要求学生。一是要严而有爱,二是要严而有格,三是要严而有方,四是要严而有恒。

22、教师道德行为的特征:(1)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知的行为。

(2)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身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

(3)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23、依据动机和效果辩证关系原理,试论如何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与判断。(次论述题)

一个完整的道德行为,是从一定动机出发到一定效果的过程,动机和效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首先: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其次,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再次,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正是由于实践,才将动机和效果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从动机到效果的转化。

另一方面,动机和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充满了差异和矛盾。第一,善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恶的效果。第二,善的动机引出恶的效果,恶的动机引了善的效果。第三,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大于或小于预想的善或恶的效果。第四,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善恶相间的效果。

24、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25、述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1)理论学习的方法(2)实践锻炼的方法(3)慎独的方法

26、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次)(一)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第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需要进行道德修养。第三、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二)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

第一,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第二,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第三,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1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一章

道德与职业道德

P2道德的本质: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性作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P6道德的特点:特殊的规范性;独特的多层次性;广泛的社会性;更大的稳定性。

P7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有助于巩固其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影响社会的生产发展;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

P8道德的起源:神启论;本性论;感性欲望论。

道德的产生: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的主管条件;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原始社会的道德:P10 奴隶社会的道德:P11 P14道德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总趋势不断进步;在批判继承中发展。P15职业道德的特征:内容上有职业性;表达方式上有具体性;调节范围上有限性;功能上有适用性。P16职业道德形成的条件:社会分工是其形成的历史条件;职业活动的出现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P19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P2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意义:跟本上提高公民综合素质;促进各行各业发展;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P22教师职业的产生:1.人类教育活动出现是其社会基础 2.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其经济基础 3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其历史前提。

P27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1 传承发展人类文化 2 维护推动社会发展 3 促进人类自我完善

P29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 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需要 2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 3 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4 是克服市场经济消极影响的需要。

P30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1 提高竞争意识 2增强创新观念 3高扬公正精神。

克服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指引自己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业道德 3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P32如何确立和实现教师职业理想:1 对教育的意义和地位要有深刻的理解2 对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有正确把握 3 对教育的具体工作要有热爱之情和献身精神。

P32教师职业职责:1 对学生负责 2 对学生家长负责 3 对社会负责。

P33教师职业作风:1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2 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3平等待人,团结互助。

P34教师职业技能:1 钻研业务知识 2 掌握教育规律 3 具备管理能力 4 勇于实践创新。

P34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1 示范性 2 复杂性 3 创造性 4 长周期性。

P37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 道德意识的自觉性 2 道德行为的示范性 3 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P3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 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2 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3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4 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P43教师职业道德确立的依据:1 一般的社会道德原则 2 一般的教育原则 3 “以人文本”的原则。P44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与作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中,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定向/指导和评价作用。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1 尊重人 2 关心人爱护人。

P49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确立与要求:

含义与要求:1 尊重每一个学生 2 关爱每一个学生 3 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 4 教师还要把教育人道主义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教师职业道德三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基本原则是教书育人原则。P52

P54教书育人须反对三种错误倾向:1 “分家论” 2 “自发论” 3 “代替论”

P56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1 良师兼益友 2 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 3 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4 把育人拓展到课外 5 把育人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 6 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全面发展的内涵:P59 全面发展的实现:1 人的解放是全面发展的起点 2 是一个历史过程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P61全面发展原则的实施要求:1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 2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面教育 3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 4 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P66教师爱岗敬业的必要性:1 教师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2 教师职业是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职业 3 教师职业是极其繁重而需自我牺牲的职业。4 教师价值实现过程的长期性,要求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P67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首先,以敬业之心从业。其次,以责任之心从业。最后,以认真之心从业。

P68教师依法执教的必要性:1 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2 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3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P69依法执教的要求:1 认真学习法律法规。2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3 教育学生懂法守法。

P70师生关系的特点:关系上的特殊性;人格上的平等性;情感上的相容性;教学上的相长性。

P72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1 影响学生可塑性;2 影响信息的传递;3 影响学生的心理;4 影响学生的学习。

P74 师爱的特点:目的性;广泛性;科学性。

P76教学相长的教育意义:1 体现了教育的本质。2 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

P76教学相长的具体要求:1 科学的定位自己的角色。2 向学生学习3 换位思考。

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热爱所有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教育能力的主要内容:

P80智德:

严谨治学的意义:1 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2 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智德”。

严谨治学的要求:1 端正治学认识 2 树立优良学风 3 刻苦钻研业务 4 强化教育能力 5处理好教学和治学关系。

治学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P82博学多才的教育意义:1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2 是教师承担其职责的重要保障。

P83未来教师的职责:1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2 未来的设计者。3 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P83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三个方面。

P84教师的能力包括:智力、专业能力和创造力三个方面。

P86关心集体:1热爱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2 遵守集体纪律 3 珍惜集体荣誉 4自觉维护教师集体的团结。

P88教师之间关系的特点:1协调性 2 矛盾性。

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行为规范:P91

P9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1 思想道德方面 2 教学业务方面 3 时代风貌方面 4 风度仪表方面。

P92思想道德方面:1 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2崇高的人生理想。3高尚的道德品质。

P92教学业务方面的要求:1 认真备课,一丝不苟。2 科学施教,兢兢业业。3 积极组织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甘于奉献。

P93风度仪表的要求:1 服饰上,整洁高雅。2 神态上,愉快亲切。3 言谈上,谦逊文雅。4举止上,稳重端庄。5 接人待物上,真诚热情。

教师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P88 教师应表现出的时代风貌:开拓进取,做一个开拓型教师;艰苦奋斗,做一个事业型教师;勇于创新,做一个创造性教师。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P99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1 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2 教师在动机上不企求相应的报酬;3 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P99教师职业义务的作用:教师职业劳动的巨大鞭策力量;调节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促使教师自觉培养高尚的教师道德。

P100教师职业义务感的培养:1 提高职业义务认知水平2 提高教育事业意识水平3 提高职业义务向职业良心的转化水平。

P102教师职业良心的内容: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P103教师职业良心的特点:层次性高;教育性强。P105作用:选择;监督;评价。

P106教师职业良心的培育:1 要具有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2 具有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之情。3 有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

P106教师职业荣誉的表现:以培育人为己任;以“桃李满天下”而自豪;以人梯,红烛而自赏。P109教师职业荣誉的作用:推动;自我评价;激励。

P110教师职业荣誉观的确立:1 处理好义务与荣誉的关系,赢得社会尊重和个人的自尊。2 处理好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关系,在集体中感受尊严与自豪。3 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划清荣誉和虚荣的界限。P112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物质和精神统一;享受和劳动创造统一;自我实现和真诚奉献统一。P115教师职业幸福的特点:精神性;关系性;集体性;无限性。

P117教师职业幸福的作用:巩固自己的道德理想;形成高尚的情操;推动创造性的工作。P118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的条件:良好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育能力;良好的审美素养。P119教师职业公正的特点:教育性;实施的实质性;主体的自觉性。教师公正的内容:对己性公正;同侪性公正;对象性公正。

P123教师职业公正的作用:良好教育环境的形成。教师威信的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的道德成长;社会公正的实现。

教师的公正修养:提高人生修养;提高教育素养;做到惩罚公正;公正与仁慈结合。

第六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P129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 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2 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P13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自觉性;持久性;实践性。

P130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解决三个矛盾:道德必然性和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新道德与旧道德的矛盾;道德理性和情欲的矛盾。

P13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社会层面,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职业层面,为符合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个体层面,道德品质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

职业道德修养的可能性:每个教师都要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P134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慎独的方法。P137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他律到自律的升华;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作用;实现对新一代教师的道德培养。

P138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在。P139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

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选择的原则: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功利主义;精神价值。

P143道德品质的含义:道德关系的体现;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主体自觉意志的凝结。

P146道德品质的构成:六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

P152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开拓进取;公道正派;廉洁自律。

第五篇:山东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 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大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大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大学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发展渊源来说,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近开辟的研究领域。

2、大学教学应当培育民主观念:杜威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联系起来,既看到了民主社会对于促进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的保障作用,也看到了大学教学通过对青年一代民主价值的培育而产生的对民主社会建设的持续推动作用。

3、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主张:永恒主义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高呼“回到古希腊去”、“回到柏拉图去”,力图恢复传统教育,却“曲高和寡”,其基本的特点是对自然物的直接利用,一般以黑板和粉笔为经典标志。

18、现代教学手段:是指基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具有其特征的教学手段,它主要体现为以多媒体为外显标志的教学手段。简言之,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这里所谈的整合,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19、整合中的问题:1)高效整合意味着教师的更多付出;2)整合的适切性问题;3)时刻关注师生情感与互动交流;4)多媒体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20、案例教学是:“教育学的方法与教学案例的联合应用。”按照舒尔曼的观点,案例方法不同于个案研究,“案例方法是教育学的一种形式,而个案研究是定性研究一种形式。”

21、研究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质量。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选择、填空及判断

1、大学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

2、教学论的产生与历史发展: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4、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5、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其含义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

6、凯洛夫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

7、凯洛夫把教学过程概括成“感知观,属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新传统流派。

23、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其代表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道:“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

24、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获得永恒真理:永恒主义者认为,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能处于次席。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永恒主义者批评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认为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25、大学教学应加强通识教育,培育人文精神。赫钦斯认为,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学生应该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这就是他提出的通识教育的主张。最终遭到了多方面的批评,并很快被新的教育流派所淹没。4在此基础上,、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永恒理性: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为,并且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

5、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基本主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强调情感化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我评价。人本主义的教育者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有进步。

6、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斯基、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

7示:、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大学教学的启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同,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8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隐性课程:研究的萌芽,可以追“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9、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10、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是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并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课程。

11、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仅仅面向某一学院或某一系科、专业开设。选修教育课程实行完全的自由选修,既没有选择领域的限制,也没有学分数的限制。

12、大学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13、教材内容的组织与编排方式:1)教材内容的组织方法。逻辑式组织与心理式组织。2)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直线式排列与螺旋式排列。

14、教学方法设计: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15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16、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最早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意在普及教育,实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理想,我们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学制的逐步的确立,班级授课制随即在全国推广。

17、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是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方便教学活动而采用的工具、设备及其系统。传统教学手段是指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一切教学媒体的总和。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22、大学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在学生活动方面属于实践活动,但从整个教学目的看,仍然属于认识活动范畴。

23、主体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环节都是在主动和独立地活动,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组织、引导和帮助,这一点与理论教学明显不同。

24实践教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特征。、开放性:与理论教学相比,大学具体表现在:1)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已经 不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而是延伸到与社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2)大学实践教学活动的时空也突破了课堂、学校的限制和束缚;3)大学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过程以及评价也都表现出开放性特征。

25、批阅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延续,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26、当前实验教学改革趋势:实验课程体系更独立。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解脱出来,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这是大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趋势。

27、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学年或一门课程范围内进行论文写作或技术设计的初步训练。

28、顾客导向原则:这里所谓的“顾客”,是指高等学校中接受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育官员、高一级学校(培养硕士生或博士生的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等。

29、质量管理小组: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指从事各项工作的教职员工有意识地组织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发现并解决工作现场中所遇到的各种质量问题。30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首、戴明环模式:又称“PDCA模式”,先提出的。该模式的基本含义是,质量管理改进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的顺序循环往复,以进入一个科学的逻辑运作过程,最终提高管理质量。

31、我们认为大学教学评价:是指由特定的评价主体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大学教学评价客体所实施的评价活动,是由多重评价因素组成的评价系统。32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即根据教学目的又可称为“教师和教学原则,利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33年启动的以老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2001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旨在通过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这样一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生的目的。

34、大学课程体系:是大学教学范畴中具有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这些实质性内容是教育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中介,是教育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源,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8、在教学内容上,杜威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9、布鲁纳的教学论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上。

10、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认为,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11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的问题,即要从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所构成的研究对象中发现问题。

12、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急切地呼唤着大学教学论的诞生,大学教学的专门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阵地。13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大学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14、大学教学的意义:大学教学的发展价值,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开放的意识、进取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15后经历了英国、德国、美国和苏联大、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的发展先学传统,其教学传统也经历了与此相对应的递变过程。

16、德国大学教学传统特点:研究和发展知识。

1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观。2)在19世纪,德国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

17、在国大学教学的古代传统与现代探索

1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稷下学)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2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到宋代出现了书院,意味着中国3)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

18、孟子吸取了孔子的教学思想,认为“教亦多术矣”,且注意了教学方式的变化,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19持制定《教育部在学校令》、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村、应国家需要”的宗旨,使“学”与“术”分离,确定了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确立了大学设评议会、各科设教授会的方针,形成所谓的“教授治校”的制度。

20、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教育理论具有持续的世界性影响力。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21、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

22、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它以实在论的哲学观为依据,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反对当时极为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26、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主张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四种心智特质:能有效地思考;能清晰地沟通思想;能适切地判断是非;能辨识普遍性的价值。

27、赫钦斯认为,对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的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28、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卡尔、罗杰斯、凯利等。

29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根植于其

30、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31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等,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32、人本主义教学观对大学教学的启示:大学教学要提倡“学生中心”。当代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就贯穿了这样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

33、对于课程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点的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选择,并按照学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这种课程的一般特点有:第一,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第二,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第三,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第四,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必须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扮演接受者的角色。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第二,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第三,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其三,课程即活动。

34、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因此学科课程论至今仍然深受教师们的肯定和拥护。

35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

36、教学大纲分为: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37、教学大纲应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38点,学生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按照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观,一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有的发展水平,...........

二是正处于形成状态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

39、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含义: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的优势:最早可以追溯到

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的兴起和柏拉图的学园,它至今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2)课堂讨论法。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类型:一是知识性讨论,以理解和应用教材的有关知识为目的,其应用性较广;一是学术性讨论,以超越教材内容为目的探讨相关的问题,一般在高年级采用。3)问题教学法。含义: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者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4)练习法。含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5)读书指导法。专业性阅读包括消化性阅读、独立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三种类型。

即学校采用外文教材,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我们也把它称为“沉浸型双语教学”科中使用第二语言,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也称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混合型:即学生进入学校后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也称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52、我国高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它具体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渗透型教学方法。就是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使用英语。第二阶段,采用交替型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或以英文为主,在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汉语解释或说明。第三阶段,采用示范型教学方法。在某个学科教学中,大部分采用中文教学,选择部分内容用英文教学。

53、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基本策略:68、实验考核的方法主要包括:笔试(实验方案、仪器原理、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操作考试(每人独立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平时考核(出勤、实验表现、实验报告情况等)。

68、实习可以看成是到职业场所的实训,校内实训可以看成是实习的准备或模拟实习,一般并不对两者作严格区分。

69、学年论文的性质,基本上还是习作性的作业,但不同于课外作业。70、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组织主要分成三个阶段:选题指导、过程指导和审查、评定与答辩。7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实践中的认识过程;二是实践中的服务过程。

72、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的关系。1)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2)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是在相互推动中发展起来的。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办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领域和效度方面。

87、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类型:1)定位性评价,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之前,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前期准备情况;2)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的进步情况;3)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那些用形成性评价没有解决的学习困难;4)总结性评价。

88、学生学业评价的一般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对结果的分析阶段。

89、教师教学评价的原则: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3)公开性与公平性相结合的原则。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90、教师教学评价的类型:1)学生评价;2)同行评价;3)院系领导评价;4)教师自评;5)专家评价。91、我国开展高校教育评估,从198540专题研讨最早见于、班级授课制改革:161世纪初德国虔)专题研讨。敬派教育家弗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2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选科制。3)凯勒制教学。20世纪家凯勒提出“个别教学制”,主要用于大学和中学的教学。4)小队教学。其做法:由若干名教师组成教学小队,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根据各人所长,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评价教学效果。

41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的目的:为课堂教是为了学的互动与探究提供充分的机会和便利。

4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首先是:任课教师。教师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按照课程需要和教学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有用资源精心挑选,归类整理,或将自己的学习建议、教案、推荐网址、案例、难点与重点分析发到网上,由此,形成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教学资源建设的另一大主体是大学生自己。

43、大学教学新模式: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和研究性教学。44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案例教学起源于19世纪后流传于欧70年代美和其他国家。1998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提出在教育硕士培养中要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45、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1)生动的情境性。情境性也即案例性,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2)高度的拟真性。这是案例的关键特征。3)灵活的启发性。4)鲜明的针对性。

46、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的典型特征是填鸭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而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讨论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但不是权威性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双向沟通。

47、案例设计与编写遵循的原则:1)针对性。它是案例选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必须针对教学目的的选编案例。案例教学同样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选编案例之前必须明确教学目的是什么,所选编的案例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选编的案例符合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内容,才能达到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切忌随心所欲地东拼西凑,将案例与教学弄成“两张皮”。二是必须针对学生选编案例,即要求所选案例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基础,选编难易适度的案例。248)真实性。、案例教学3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新颖性。

程,一般包括选编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和评价案例四个环节,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9、案例呈现的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

50、分析讲解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

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511的选择上,)教材选用。可以考虑先从非统考学科2)课程选择。在课程开始,或从一些前沿的学科如电子信息、国际贸易、生物科学等学科开始。3)教学方法。4)考核方式。

54、大学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缺乏双语教学师资。目前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最普遍、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师资不足、水平不高。2成熟的教学模式。)缺乏双语教学配套教材。4)缺乏完善的评3)缺乏价体系。5)缺乏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55、网络教学的含义: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教师、学生、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和对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56早,、网络教学在国外开展的时间比较在我国,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远程教育。

57讲授网络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Internet1)实现的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两种。2)演示式网络教学模式。3)探索式网络教学模式。4)讨论式网络教学模式。5)信息收集整理式网络教学模式。

58、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1)问题解决模式。2)自主研究模式。3)课题参与模式。

59、研究性教学常用的方法:1)活动体验法。2)实验探究法。3)案例分析法。

60、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1)确定研究性选题。2)搜集资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成果。3)总结评价。

61、大学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除了课堂理论学习之外的各种实践环节,既包括与社会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又包括与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校内实践。

62、实践教学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1)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2)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3)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63、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首先应构建整体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职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综合职业技能训练、见习、实习实训等几种形式,其核心是实习实训。

64、实验教学的功能类型:1)观察性实验教学;2)学习操作性实验教学;3)独立操作性实验教学;4)设计性实验教学。它是由教师指定课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根据所学内容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的过程;5)研究性实验教学。

65、实验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表征——生成子。

66、研究表明,中等动机水平具有最佳操作效果。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学生课外兴趣小组为组织形式,但很不系统。

73响,既有物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大学教学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既有环境的因素,又有组织管理的因素。

74、教学工作要素管理包括:一是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管理。二是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三是教务工作质量管理。75、教学进程环节管理过程:制订计划、运行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这四个环节是形成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步骤。

76、大学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某一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质量要求,是大学组织教学过程和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

77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老师、大学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内涵: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5%以上;“四项经费”(包括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应大于30%时数不低于;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15%,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比例不低于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78素:、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五个关键要1)起联合作用并普遍承诺的共同愿景。2)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战略和过程。3)以工作团队为中心的组织架构。4)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组织目标。5)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的技术方法。79、学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文化(culture)、承诺(commitment)和沟通(communication),简称“3C”。80、大学教学质量监控的ISO9000模式:包括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改进两个环节。

81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学评价:既是高等教育研也是近年来基于普通教学论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专业研究领域。

82、大学教学评价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包括对大学办学条件、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科研创新、学术队伍、学术环境、教师教学效能、学生学业等诸多方面的评价。83、大学教学评价功能:鉴定、诊断、自省、监督、导向、中介等功能,遵循的原则:方向性、教育性、科学性、可靠性。

84、大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同,在评价的方式及使用的技术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85、大学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现代大学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对于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86从评价主体来看,、大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大学教学评价一般1)分为政府评价、社会评价、高校自我评价三种形式。2)从评价性质来看,大学教学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分为鉴定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目前,我国大学教学评价则以政府管理部门组织的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式为主。3)从评价内容来看,大年算起,已有20年的历史了。教育部正式宣布,从2003年起,对高等学校开展“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并将过去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与随机评估三种类型合并为一种评估类型。

简答及论述

1、(论)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简述中国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

(1)学习儒家经典,注重修齐治平。中国古代的大学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修身与政治教育。

(2)注重辩难讲会,提倡学术交流。(3)注重因材施教,长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是我国古代大学教学所一贯秉持的宝贵经验,历经两千余年,直到今天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学而优则仕,学思行合一。

2、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1)经验主义。2)工具主义。3)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杜威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是“人造的工具”。

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3、(论)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简述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

1)大学教学应从“双边活动”向“多边互动”转变;

2“主动建构式”转变;)大学教学应从“被动传输式”向

3)教师要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 4)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4问题。、(论)(编写大学教材应该注意的问大学教材的编写还应注意的题有哪些?)

1教科书在内的成套化的系列,)区分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包括绝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是整个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 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教材的开发应当以成套化和系列化的方式进行,围绕教科书成套地同步推出教师的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和学生辅助读物等教材系列,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并且要促进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大学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当前尤其要抓好软件教材的建设,积极编制精品课程,在又条件的高效建立若干个多媒体制作中心,逐步实现教学软件的专业化制作,推动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2)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作为大学教学中介性要素的教材,既应使教材设计和编排有助于大学生的自学,同时又应加强高等教育自学参考材料的辅助建设。在照顾到大学教材的学理性的同时,应兼顾“一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实用性,又要及时把握社会现实,让教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吸纳某些学生参与某些学科教材的编写过程。

3学教材的编写应以确认并挖掘大学)符合大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大生的潜能为前提,应对大学生的现有

知识水平、现有能力水平以及学习活动所需的时间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估计,特别亲耐滴教材对于大学生在发现性思维和智力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切实遵循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原则。

4)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中普遍出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教材应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且还可以学会专家学者研究和判断历史的方法与手段,最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观察历史的新器官”。

5)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教材的编写应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使教师能够将某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

6)区分知识的产生逻辑与表述逻辑。保管,使用起来更加便利。

3)智能化。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都有自动装置,帮助教师省去了许多操作麻烦。如幻灯机自动换片、无线遥控,摄录像一体的摄录系统运用了微处理机,使一系列繁琐的调整和后期制作工作趋于全自动化,使教学素材的获得与编辑变得轻而易举。

4)大容量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存储容量越来越大。

5)交互化。双向信息传递录像教学系统,以激光电视唱盘为软件,同微机联结,实现人要机相互对话。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人机关系的发展与转变,将继续对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6)网络化。由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起来的微机网络通讯,可使网络中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实现相互通讯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进行分析,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确定研究性选题。第二,搜集资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成果。第三,总结评价通过这三个阶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投入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8、(论)大学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大学实践教学的作用是什么?地位如何?)

1)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2)实践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于长期系统的学校学习,大学生专业知识构成中绝大部分是“公共性知识”,而“默会知识”比较欠缺。大学实践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或在学生团体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将“公共性知识”年教师要有一定时间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把教学评估的结果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促进教学工作,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和公布制度,并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谁、医学教育认证等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高等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教学过程应首先从易于认识的知识开始,它所依循的应是一种产生逻辑或形成逻辑,而不是一种产生或形成之后的表述逻辑,这应与人类知识体系的产生或形成过程相一致,而不是与人类知识体系的表述过程相一致。5(、(论)学生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及原则。学业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应坚持什么原则?)

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1)学生学业评价有助于把握学生的起点,选择教学策略;2)学生学业评价有助于改进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3)学生学业评价有助于教师和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

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4)过程性原则。6今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哪几、(论)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当个方面?)

1运用多种媒体,)多媒体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使它们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益,以求教学功能的最做优化。基于计算机管理的教学系统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媒体音像教学体统。

2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如手提式)微型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向着投影仪、光盘、微型电视可像手表等。微型化的现代教学手段便于携带和

7样进行研究性教学?、(论)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怎 1)研究性教学理论核心意义就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之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研究的情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学习的方式,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教学信息和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

2)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然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有:第一,问题解决模式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搜集科学事实——探求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第二,自主研究模式即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订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这是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过程。第三,课题参与模式:即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模式。研究性教学常用的方法:第一,活动体验法。第二,实验探究法。第三,案例分析法。

3)自己所学专业性质特点分析如何进行研究性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中的学习和“默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通过语言教学的方式和意会教学的方式结合,从而恢复知识赖以存在的现实背景和联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与具体场景相联系的、可以灵活运用的、生动的知识,以此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

9、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总体要求是:1以院系为基础、各职能)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按照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3)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4)坚持教授上讲台制,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未被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新聘任的青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6)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10、(论)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简述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2)大力培训新增教师,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

3)改善校内管理体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4第一,)确立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第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第三,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第四,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

5)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第一,建立健全“三级”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第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第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制度。

6)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7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

8)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9)加大课改力度,推进教学改革。

下载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考试之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考试之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西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重点

    1.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 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 2. 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可分为如下类 型: (1)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

    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复习题-教育学

    1,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 大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培......

    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精选5篇)

    1.简述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能力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下述方法促进此种能力: ①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的教学目标。 ②注意教学教材......

    2011山东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_高等教育心理学[大全]

    第一章1.个人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

    2009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试卷教育学(中 学)

    2009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试卷 教 育 学(中 学) 试 题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2010)试卷

    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2010)试卷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 B )。A 层次结构B 科类结构C 形式结构D 能级结构2.人力......

    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doc版本

    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指导用书 教育学考试大纲 (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 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前言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法定的教师职......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培训-高等教育学(2013年整理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之高等教育学知识点集锦(一) 第一章 1、“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中心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