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doc版本

时间:2019-05-12 06:5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doc版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doc版本》。

第一篇: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doc版本

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指导用书

教育学考试大纲

(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

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前言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法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为了贯彻落实《教师法》,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1996年,根据《教师法》的授权,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至1997年底,完成了1993年12月31日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教师资格过渡工作。2000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至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2001年元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实施工作会议,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严把教师入口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教,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使教师队伍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后,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国公民必须具各教师资格。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应当具备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资格条例》明确提出,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可以要求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申请人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育部《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对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规定。” 根据上述要求,为了指导各地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和考试,帮助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教师资格申请者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育部人事司会同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大纲》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共6本,分为小学、中学和高校三个层次。参加《考试大纲》编写的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师范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教授。他们长期从事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研究,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该套《考试大纲》构建合理,内容选取得当,概念阐述清晰、准确,逻辑性、科学性强,所制定的考查目标、考查内容符合各层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和能力要求,体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最新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该套教材的出版,将有利于推动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顺利、健康地进行。

本书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教育部人事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02年2月5日

目录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1)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2)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16)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22)第二节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26)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30)

第三章高等费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38)第二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42)第三节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46)第四节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50)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58)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65)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70)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75)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79)第二节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85)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理论,,(91)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93)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95)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100)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104)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108)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111)

第二节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115)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118)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121)

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较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126)第二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130)第三节课程建设,,,,,,,(133)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第一节教学活动的组织,,,(136)第二节教学方法,,,(143)

第三节现代教育技术,,,,,,,,,(148)第四节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155)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第一节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159)第二节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和原则,,(161)第三节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165)第四节教育科学研究,,(1 67)

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170)第二节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174)第三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177)

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81)

第二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内容,,,,(183)

第三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187)

第四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190)

试卷结构,,,,(193)

标准样卷,,,,,,,,(193)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评价目标】

1,在把握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所作出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

2,从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关系的角度,全面把提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本质。

3,掌握高等学校三大社会职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线索,理解不同职能的内涵、意义及其社会作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始终处在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和教育机构,并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它的许多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式都为近现代高等教育活动所直接继承下来。

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university education)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学问的场所,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因此,中世纪大学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是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

资产阶级革命后,尤其是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欧洲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确立,一些中等学校逐步成为大学教育的预备机构,中等教育开始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至此,高等教育开始建基于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地制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内容也有所扩展,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又开始有了新变化,从而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外延和内涵。其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各种形式的专科层次教育也被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如在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特别是二战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短期专科教育被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并且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其规模也蔚为可观。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在传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形式之外,又出现了其他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等非正规大学。这些非正规大学也被许多同家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显然,高等教育的概念已不能用中世纪“大学教育”的概念来指称了,于是,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p。st-se。nd edu。ati。n)和“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ati。n)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不同国家由于在政治、历史文化,以及高等教育自身传统上的差异,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如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而在欧洲一些有着高等教育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界定相对严格,更为突出较为正规化的高等教育。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该百科全书引用了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洲召开的44国高教会议上对高等教育的解释,并认为由于“各国对各级教育机构命名不一,教育体制各不相同,这个解释必然不够全面”而“世界各国除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外,又以各种不同方式对那些不能或不拟进入高校,但又愿意继续受教育的年满18岁的成年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般说来,这种学习与正式大学相比,其学程较短,学习要求也不严格,这种学习以归入成人教育为宜。”显然,这一理解较为强调正规的高等教育。

《苏联百科词典》中将高等教育概念界定为“高等教育是继中学教育后在高等学校里所获得的专门教育,是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各部门中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基本界定是:“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班。教学组织和形式有全日制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等等。高等教育一般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按各国的传统习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通常是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 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概念的表述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广泛开展以来,已相继出版了一批《高等教育学》教材和专著,其中都对高等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反映了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理解,但在总体上还是较一致和接近的。

在我国出版的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中,潘愁元认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一般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年龄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成熟。“ 1995年,胡建华等出版了《高等教育学新论》一书,书中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胡建华等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是:”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具体来说,①中等教育毕业水平为起点是衡量是否属于高等教育的基本尺度;②只要是在中等教育毕业水平之上的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属于高等教育的概念范畴;③高等教育不仅是一种专业教育,还是一种学术教育。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由于专门人才的类型是多样的,既有学术型、研究型,也有应用型、技术型,因而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

为此,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教育作为构成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及其他子系统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其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纲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具体说来,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按照自己的阶级要求来进行,就要掌握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其基本表现为: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包括颁布法令、任免高等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从组织上为控制高等教育提供保证;运用经济力量来掌握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运用思想意识的力量来影响和控制高等教育,左右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等等。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地位导致的政治上的不平等,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如在传统社会中,享受高等教育始终是少数上流社会成员的特权。随着政治领域民主化进程的深入,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也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各国所不遗余力追求的政治理想。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虽然目前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国不仅在制度上规定了工农子弟享有教育优先权,并采取种种措施和办法力求使高中毕业的青年学生有同等的入学竞争机会。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美国政治上高度分权的联邦制决定了其高等教育的分权管理模式,而法国高等教育管理的集权模式又是其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其实在本质上就反映了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政体性质。近些年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中地方权力的扩大,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模式已基本形成。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应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等方面,都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国家一般通过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定教育目的来贯彻一定阶级的政治纲领。政治纲领在国家中的最高体现为宪法,宪法中的政治理想、政治准则和要求反映到教育上,就是规定教育方针,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宗旨。

我国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教育服务于这两个方面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反映了特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特征。作为高层次、高水平的教育,社会希望高等教育展现如下功能,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如中国古代就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目的。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也被看作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活动的最终要求。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对教育对象实施政治教育,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从而使受教育者理解特定社会的政治观念,树立社会所向往的政治理想,并形成维护现行政治体制的政治行为。在高等学校中,政治教育或者以直接开设有关政治课程形式来进行,或者是以非直接的形式,如渗透到具体学科教学当中来进行。在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中,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具有相应的政治、文化、科学素养。如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为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巩固阶级的统治地位,各个社会总是利用高等教育来为其培养代表本阶级意志、维护其阶级利益的统治人才。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近代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科学技术发展极其迅速,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拥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领导才能的统治人才,因而,为顺应政治上”专家政治“和”技术官僚“的潮流,各国更为重视高等教育在培养高层次统治人才方面的作用。如美国的哈佛、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法国的巴黎高师,日本的东京、早稻田大学等就以培养高层次统治人才而著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问关系的核心。一方面政治上的民主化必然要在教育领域得以体现,如教育权利的扩展和延伸;另一方面教育上的民主化进程势必又会进一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平等在现代国家的政策中已被赋予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本身就包含了社会政治民主的成分。

此外,任何同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必须依靠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来推动:同时,又需要通过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养,为民主政体提供保障。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客观要求。这里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举办高等教育,需要巨大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来提供基础和保障。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如表现为对不同层次、规格人才的数量、结构要求等,它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素。

此外,一定时期经济的发展现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而社会中个人或家庭的支付能力如何,又势必抑制或者激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经济体制是经济运行的制度,高等教育作为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活动领域,是国民经济有机整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譬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结构,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等等,都被完全纳入到国家的计划当中,高校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只是根据政府要求来完成既定的教育指标;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必须主动面向社会,根据市场对人才以及科研成果的需求,有一定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高级人才的数量、质量,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它一般表现为各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动态变化情况。高等教育领域中所谓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以及普及教育的阶段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在现代经济社会,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间联系密切,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依据。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行业机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和区域结构等,上述经济结构的变化势必反映到高等教育领域中,引起与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技术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地区结构等的调整。

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展知识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二是通过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人力资本理论学派为典型代表,许多学者就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虽然所关注的相关因素,以及所利用的计量模型有出入,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得出的结论却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确定无疑的。

(1)斯特鲁米林的研究

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根据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动的论述,提出了劳动简化率的概念。劳动简化率是指一定时点上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折算比例,它可以用受不同程度教育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差别、受教育年限的长短、受教育费用水平的多少来确定。通过一定的劳动简化率可以计算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斯特鲁米林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2)舒尔茨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教育资本储量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教育是一项投资活动,教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故要探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从测定教育资本储量入手。舒尔茨首先计算出美国1929年积累的教育资本总额为1800亿美元,1957年则增至5350亿美元;1929年每个劳动力平均的教育资本是3659美元,1957年则增至7868美元。这说明了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凝结在每个劳动者身上的教育资本量增加了,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归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3)丹尼森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丹尼森仔细研究了这些因素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发现:1929-1957年美国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2,93%,其中因教育作用而增加的收入的年增长率为0,67%,在全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占23%,同时因知识增长而增加的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0.59%,在全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占20%,其中知识增长的3/5亦是教育的作用,故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高等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专门人才的结构来实现的。一定的高等教育结构是形成一定的专门人才结构的基础。专门人才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中高级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分布的比例关系。高级专门人才源于高等教育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结构必然直接影响着专门人才结构的形成并最终作用于经济结构。

首先,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

其次,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的形成。

再次,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正如人力资本理论所认为的那样,高等教育不仅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而且对个人收益有贡献。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改善其劳动质量,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

同时,高等教育可以增加受教育者的无形收入,如通过改变其生活方式,包括消费行为的改变、理财能力的提高、家居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子女的教育和辅导等等,来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高等教育有助于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高等教育可提高受教育者未来取得收入的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因而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尤其是为处于社会不利阶层或家庭的子女创造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将有助于改善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自近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科学知识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晌

阿什比认为,人类教育史上曾发生过”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革命是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革命是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等。这些革命大都与同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相联系。

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自然科学门类开始逐一地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各自构成独立的科学体系,并逐步加强向大学内部的渗透,目前科学课程己经在大学教育内容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高校中各种学科和专业的形成,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上的变化等等,都反映着科学技术变革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高校的物质设备、教学科研仪器、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技术等,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成果的不断创造,改变着高校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从教育发展进程看,19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发明的许多成果,如照相机、幻灯机、无线电收音机、电影机、电视机、录音机等相继进入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新的科技革命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各种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在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被广泛采用,并将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软件和专家系统;先进的通讯设施能让学生同步观察到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计算机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将使得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到世界各国科技与教育发展的现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高等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高等教育对已有的科学技术进行加工,并为新一代人所掌握和继承,使之得以世代相传,不断丰富,由此为新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奠定基础。通过高校所进行的科学技术再生产也是一种扩大再生产和高效的再生产,它通过将原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被更多的人所掌握的方式来扩大其影响范围,通过有效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方法来缩短再生产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高校是学术性机构,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其成果的应用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作为大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场所,高校特别是研究性大学无疑对发展科学技术能够作出巨大的贡献。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人类文化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化的要素构成了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反映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定的文化功能反作用于社会。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广泛的、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它不是对高等教育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而是与教育处于相互包容的关系状态中,文化中的部分内容构成了高校的教育内容,而高等教育活动又是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为如下方面。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高等教育内容中的基本要素往往是文化中那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符合高等学校教育要求的部分。因此,现实中文化的特定内涵及其发展状况势必影响着高校教育内容选择与取舍的范围。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诸如广播、电视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既属于文化系统,同时其中的相当部分又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如现代社会中的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学等。而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则是作为学校教育设施的补充部分,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教育。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文化传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它是影响各国高等教育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如德国大学崇尚学术自由,学生有选择学科的自由、选用学习方法的自由,要求学生热爱科学课程,并独立思考;英国大学注重培养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个人与导师面对面进行交流,强调导师的人品,注重陶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罗列事实;美国则对高等教育采取功利主义态度,各大学之间可以有很大差别,学校开设各种学术性、实用性、职业性等课程,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可根据有关规定即时入学,获得学分及毕业。这些不同国家不同的高等教育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国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

另外,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两点。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人类文化的延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主要渠道。在现代社会,由于文化品种及总量迅猛增长,人类文化已成为一个浩瀚无比的宝库。如何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优秀的文化,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高等教育通过对文化的过滤、加工、重组,使其中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保存和传递,并代代相传,不断延续下去。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文化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而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的最重要部门之一。高校通过广泛的学术研究来增加新的知识和新的成果,这些新知识与成果以教学、出版的形式向社会传播,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文化。

其次,高等教育是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最主要领域,通过相互交流,高等教育可以发挥其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对外开放,在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选择、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把其积极因素融合到自己民族的文化中,从而促进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高层次的相互撞击与启发,创造出更符合本国国情的新文化。

再次,高校通过提供文化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以推动文化的更新。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三大社会职能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

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雅典的高等教育最早是由智者的讲学开始的。公元前390年,苏格拉底创立修辞学校;作为智者的反对派,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立学园(academy);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在吕克昂(阿波罗神庙附近)创设”吕克昂“哲学学校。还有公元前308年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公元前306年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后来被史学家统称为”雅典大学“。而兴盛于公元前338至330年的亚历山大博物馆,因设有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动物园、植物园、气象台,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和研究机构,被历史学家常称为”亚历山大里亚大学“。

在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机构中,辟雍为天子设立,泮宫为诸侯国国君设立,畴学则为天子王宫中负责天文、水利、建筑、制造等各种技术部门官吏的机构。春秋战国时期,创建于齐国桓公年间(公元前375-357年)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设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元朔五年)的太学延续了中国官立高等学校的传统。始于唐代的书院(最早为717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并自宋代开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为主要的形式,一民直发展到近代建立新学制为止。

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或者说有”血缘“关系的应该是12、13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创建于11世纪初,由医科发展而来,1231年得到政府认可;波隆那大学,创建于11世纪后半期,由法律学校发展起来,1158年得到弗尼德利克一世的认可;法国的巴黎大学,由原诺丹主教学校发展起来,创建于12世纪中期,1180年得到法王路易七世的认可,以研究神学著称;英国的牛津大学,创建于12世纪中期,1168年得到认可;英国的剑桥大学,创建于13世纪初,1218年得到认可;等等。德国的大学出现得稍晚,现在捷克境内的布拉格大学,史称查理大学,创办于1348年;美国的大学出现得更晚,最早的是建于1636年的哈佛学院,就是今天著名的哈佛大学。

1840年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建立新式高等学校,近代中同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建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学堂,1903年改名为北洋大学堂,是现天津大学的前身;1897年建立的南洋公学,为现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发展为现在的北京大学;1902年建立的山西大学堂,为现在的山西大学的前身。

当大学刚出现时,它不过是知识职业的行会,对它们来说,保存和传递知识,培养训练有素的官吏、通晓教义的牧师、懂得法理的法官和律师以及精通医术的医生是其根本目的。因此,大学带有较强的专业性,虽然中世纪大学仅有文、法、神、医四科,这四种学科的办学模式却为后来的欧洲等大学广为效法。中世纪大学的开放性,使整个欧洲在16世纪都有了大学。

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的。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在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 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由此,德国大学突破了传统大学的模式,科学研究(主要是基础研究)逐步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大学的改革也为19世纪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并为德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德国迅速发展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 在德国大学改革的影响下,美国许多大学的学者对德国大学教授追求真理、尊重逻辑思维的治学态度推崇不己,把学习德国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做法看成自己的重大使命,并按照德国大学的模式改造美国大学,最典型的就是建立于1876年的霍普金斯大学,其创办的目标就是建立一所德国模式的大学。最终美国大学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并使大学发展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中心。

同时,美国大学在营造德国大学式的学术研究氛围的同时,亦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了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办学实践之中,形成了美国大学的独特风格,并引发了大学的第三职能的发展。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康乃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一所著名大学,其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为体现这一思想,康乃尔大学提出了”适用于所有目标“的课程计划,开出了从旅馆管理到数理逻辑的上万门课程。康乃尔大学还提出在大学中没有等级制度,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优秀的学生可获得奖学金,以资助其进一步深造,各种学科和课程一律平等,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威望。

威斯康星大学是另一所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赠地学院,它以1904-1913年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二,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包括:第一,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威斯康星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知识推广部,设立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信息与福利四个服务项目,建立了一个流动图书馆,把知识和书籍送往全州。第二,专家服务。发动大学教授服务于州政府,参与决策与管理工作,发动大学专家作巡回教师,到农村、工厂指导工作。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赠地学院的建立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并使美国高等教育逐步发展成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

首先,打破了美国高校封闭的体制,大学也向工农子女、中产阶级子女打开了大门,大学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了更为密切的联系,高校为社会服务成为第三个职能。

其次,在学术性科目之外确立了应用科学研究及农业、工艺学科在大学中的地位,农学院、工程学院成为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向更加综合化、多科化方向发展。

再次,开创了联邦政府资助高等学校的先例,同时使州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制度化,推动了州立大学的发展。至此,大学跳出了”象牙之塔“,开始了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大学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其间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二战后,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作用和地位的彰显,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各项社会职能也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是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在现代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依旧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来展开。

高校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其高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从目标、规格到内容、质量都不尽相同。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大学开始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大学承担了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现代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从层次看包括了专科、本科直至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多种层次。就类型而言,高校专业门类越来越多,甚至在同一类专业人才中也有类型之分,如理论型、技术型、应用型等。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高等学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必然集中大量具有丰富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专家,设置科类齐全的专业、学科,购置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收藏丰富的文献资料,拓展广泛的信息来源渠道,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这就同时为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为高校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基础上,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现代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居于领先地位,能够也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现代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有助于高校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情况,以便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和确定科研方向,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加速科研成果向产品、商品的转化,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推动高校的更好发展。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 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

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信息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

设备开放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一、本章基本概念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民主化

人力资本理论

中世纪大学

柏林大学

《莫里尔法案》

威斯康星思想

二、思考题

1,试析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2,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哪里?

3,阐述高等教育的政治和经济功能。

4,从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过程看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为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评价目标】

1,理解和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正确认识上述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3,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

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其基本内容包括下述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方针必须反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方针虽内容有详有略,构成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以培养目标作为基本要素或主要内容,有的甚至就以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方针。因此,教育方针必须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最基本的规定。3,实施的途径

实施途径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窑

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内涵的演变: 195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61年,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中,上述两种提法被结合了起来,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这个方针体现了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强调教育是上层建筑,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同时它忽视了教育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属性,没有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服务。这显然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不够有关。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对教育方针作了更概括、更全面、更富有时代精神和国情特点的表述,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又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顶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二)教育目的的性质 它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它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属于相对抽象的范畴。教育目的作为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往往反映的是一种理想的新人形象,同时也包含着对教育作用的理解。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水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不过,教育目的与现实间总存在或多或少的距离,也正因为如此,教育目的才可以为现实教育活动树立一个追求的目标,并能在宏观到微观各个方面有形无形地对教育实践活动起定向和引航作用。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但其主观性质绝不意味着教育目的是意志自由的产物,是随心所欲的结果,它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在本质上,教育目的是受社会发展制约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都要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如在中国古代社会,教育被看作是形成人们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工具,儒家经典代表作之一《大学》中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美国是一个追求所谓”民主、平等“的社会,其民主主义教育目的包括四个方面的目标:①自我实现的目标:②人际关系的目标;③经济效率的目标;④公民责任的口标。苏联是一个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苏维埃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不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有特色,如英国所向往的理想人物是”绅士“,比较重视人文素养,所以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同当时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竞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增强国力,因而就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开拓精神的人才。

可见,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第二节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一、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目的则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生作用的联结点,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制约作用的集中体现。从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看,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它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总目的,而高等教育目的则是依据总的教育目的,从高等教育实际培养任务出发制定的。我国对教育目的有明确的规定,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但它代替不了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之为培养目标,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工业生产领域和农业生产领域等)和特定的职业层次需要决定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

(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高等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导向作用。它能使人们按照目标的要求控制自己行为的方向,修正偏离目标的行为。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宏观上,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规划、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具有支配、调控作用;做观上,高等教育目的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组合,如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具有支配和调控功能,同时,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也有调控作用。

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高等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学工作质量,教师评价和学生质量评价等等,都必须以高等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和标准。同时,高等教育目的还起着一种”准价值体系“的作用,可以借助高等教育目的判断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

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在日常教育活动当中,高等教育目的一旦为活动主体所认识和理解,他们就会向觉地接受其指导并承担起责任,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来投身于教育活动之中,推动目标的逐步实现。因此,高等教育目的可以激发人的动机和需要,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961年,我国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1978年,在该《条例》修订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该条例规定:

”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向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做出高水平的科学成果,为实现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 ”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

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愿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

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用外国语言阅读专业书刊:

具有健全的体魄。“ 这一培养目标体现了如下特点: 首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强调所培养人才的政治方向,体现了当时”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

其次,在业务方面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再次,从德、智、体三个方面对专门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最后,高校培养目标涵盖了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要求。

1998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本科)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校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由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因此,高校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专门化领域中落实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在高校总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根据各自的专业定向进行的。只有定向明确才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计划,有利于教师按具体的目标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成长道路,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对口使用人才。

(二)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

德与才的关系也被称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两者间不可偏废和相互替代,而是有机结合。在德才的关系上,1961年陈毅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告诫青年要处理好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把政治与业务结合起来。他说,一个技术熟练的飞机驾驶员如果不爱国,把飞机开到了国外当然不好,但是如果只有爱国热忱,不掌握驾驶技术不能把飞机开起来或者上了天就掉下来了,也不是一个好的飞机驾驶员。

2,身与心的关系

即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与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方面,健康的身体是良好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健全的精神又是健康身体的保证。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专业素质主要是指有关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等,而文化素质主要指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它是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挥,离不开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支持。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先驱们理想中的”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论证了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的发展,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必然联系,从而预见到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教育实践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人们从各自的理想出发贼予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以不同的内涵。如柏拉图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在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上,他们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人。人文主义者拉伯雷心目中理想的人能读、能写、能唱、能弹奏乐器,会说四至五种语言,会写诗作文,勇敢、知礼、健壮、活泼,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启蒙运动的先锋卢梭心目中的理想人是一个自然天性获得了自由发展的人,其身心协调、和谐,心地仁慈,乐于为善,感觉敏锐,理性发达,爱美,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还掌握了许多有用的本领。在我国古代,教育目的是培养”士"、

第二篇:小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课程考试大纲

小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课程考试大纲

更详细内容见《教育原理》书后所附考试大纲中的课程考核目标和内容

第一单 教育学及其功能

基本概念:教育学、教育科学、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 基本问题:

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

教育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及其有关著作; 学习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及实践意义;

各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与学习研究教育的方法论。

第二单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基本概念:个人全面发展、科学教育、终身教育、教育现代化;

基本问题:关于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代表人物、不同观点之间的共性与区别; 各个社会发展形态中的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产生的时间与条件,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三种类型; 义务教育法令颁布最早的国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的基本理由;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对书中所提出的七个趋势都应掌握,从趋势产生的原因、特点、发展的主要内容等;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基本概念: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要素; 基本问题:历史上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与解释;

教育的质规定的内容,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的内容,以及相互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教”的文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学”的文体,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老者译者是共同的客体;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上)

基本问题,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直接对教育影响;

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下)

基本概念:现代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正功能、教育的负功能: 基本问题:教育本体功能;社会的、功能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第六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基本概念:人的本质、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基本问题:人的本质观的理解及对教育学的意义;

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作用的认识,并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原因及发挥这一主导作用的条件。

第七章 教育制度

基本概念:教育制度、学校教育教育制度、教育体制、学校教育结构; 基本问题:学制建立的条件,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主要做法、现行学制的结构与类型;了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制改革。

第八章 教育目的

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基本问题: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的构成;

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与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第九章 教育内容

基本概念:教育内容、课程、学科课程、潜在课程、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实用主义课程理论、综合课程理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基本问题:当代几种课程理论的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观点等; 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 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

古代课程的三艺、四艺等,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第十章 教育途径

基本概念:教育途径、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

基本问题:教学的本质、任务、作用、教学的地位(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课外活动的特点、形式、内容、意义; 社会实践的内容、意义以及实施的基本要求;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家庭与社区教育

基本概念: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合力;

基本问题:家庭教育的作用以及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反思); 社区教育的类型、特点以及实施社区的基本要求; 学校教育的地位与特点; 三教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意义;

第十二章 教师

基本概念:教师的角色;

基本问题:教师作为社会职业出现的时间与社会作用;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师职业角色,制定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有关法律法规的时间与名称;

教师的劳动特点; 教师的素质要求的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的内容与意义; 教师进修提高的含义内容形式与意义;

第十三章 学生

基本概念:个别差异、非智力因素;

基本问题: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联合国与我国关于保护儿童社会权利的规定);学生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史上关于学生与教师地位的认识上的对立的观点;教育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的基本要求;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特点、情感与意志发展特点、个性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要求;

小学生个别差异的分析认识与教育要求。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测试题

(二)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人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

B、《学记》

C、《周易》

D、《尚书》

2、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的书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昆体良的《雄辨术原理》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

E、卢梭的《爱弥尔》

3、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中国

D、美国

E、德国

4、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始于„„„„„„„„„„„„„„„„„„„„„„„()

A、16世纪初期

B、17世纪初期

C、18世纪初期

D、19世纪初期

E、20世纪初期

5、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

A、普遍性

B、目的性

C、方向性

D、特性

E、社会性

6、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

A、劳动能力

B、科学文化素质

C、职业素质

D、心理素质 E、教育程度

7、舒尔茨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指明了教育具有„„„„„„„„„„„„„„„„„„„„„„„„„„„„„„()

A、人口功能

B、生态功能

C、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E、科技功能

8、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绐出于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E、十五大

9、英国学者高尔登是——理论的创始人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心理起源论 E、劳动起源论

10、在人国实施义务教育的生点和难点在„„„„„„„„„„„„„„„„„„„„„„„()

A、学校

B、社会

C、家庭

D、城市

E、农村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A、1981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8年

E、2000年

12、《国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年颁布的„„„„„„„„„„„„„„„()

A、1951年

B、1957年

C、1981年

D、1982年

E、1985年

13、具有我国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目是„„„„„„„„„„„„„„„„„„„„„„„()

A、田径

B、体操

C、球操

D、柔道

E、武术

14、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社会活动

E、实验活动

15、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

A、主体形系

B、专门场所

C、有力补充

D、得力助手

E、导向和枢纽

16、“教师是人类录魂的工程师”最早出自教育家„„„„„„„„„„„„„„„„„„()

A、夸美纽斯

D、蔡元培

C、杨雄

D、韩愈

E、加里宁

1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的观点„„„„„„„„„„„„„„„„()

A、孔子

B、孟子

C、韩愈

D、荀况

E、陶行知

18、教师劳动的——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连续性

E、创造性

19、“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是”是——的观点„„„„„„„„„„„„„„„()

A、杜威

B、华生

C、霍尔

D、孟禄

E、赫尔巴特

20、“教师不要站在学生前面的讲台上,应该站在学生背后去”是——的教育思想„„„„„„„„„„„„„„„„„„„„„„„„„„„„„„„„„„„„„„„()

A、杜威

B、华生

C、霍尔

D、孟禄

E、赫尔巴特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小题,共10分)

1、属于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环境教育

E、自我教育

2、原始社会教育具有特性是„„„„„„„„„„„„„„„„„„„„„„„„„„()

D、严格的等级性

E、私学和官学并存

3、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指„„„„„„„„„„„„„„„„„„„„„„„„„„„„„„„()

A、教育者

B、教育内容

C、受教育者

D、教育目的E、教育手段

4、现代教育的文体功能有„„„„„„„„„„„„„„„„„„„„„„„„„„„„„()

A、人的培养

B、科学筛选

C、社会遗传

D、经济效益

E、科技进步

5、人的本质特点是„„„„„„„„„„„„„„„„„„„„„„„„„„„„„„„„()

A、自然与社会性的统一

B、方向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C、全面性与时代性的统一D、受动性与能力性的统一

E、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6、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类别有„„„„„„„„„„„„„„„„„„„„„„„„„()

A、基础教育

B、幼儿教育

C、职业技术教育

D、成人教育

E、高等教育

7、教育目的具有的作用„„„„„„„„„„„„„„„„„„„„„„„„„„„()

A、导向

B、选择

C、激励

D、评价

E、协调

8、被称之为课程现代化的三个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布鲁纳

C、怀特海

D、赞可夫

E、瓦·根舍因

9、学校教育活动的途径,主要有„„„„„„„„„„„„„„„„„„„„„„„„„„()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家访

E、家长会

10、教师进修提高的层次有„„„„„„„„„„„„„„„„„„„„„„„„„„„()

A、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

B、职务培训

C、骨干教师培训

D、新教师见习期培训

E、普通话培训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教育方针 A、没有阶级性

B、教育手段极为简单

C、为生产劳动服务

2、课程计划

3、学校教育制度

4、古代社会教育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2、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的作用有哪些?

3、课外活动有何意义?

4、现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基本能力?

四、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论述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

2、教育科学

3、行动研究法

二、选择题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有——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及其功能

A、教育原理()

B、教育现象()

C、教育规律()D、教育目标()

E、教育方向()

2、属于教育的基本形态有——。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D、环境教育()

E、自我教育()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原则来源于——。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D、《周易》()

E、《尚书》()

4、古代中国乃至世界最上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

B、《学记》()

C、《周易》()D、《尚书》()

E、《师说》()

5、被称之为“教育学的雏形”的《学记》是——著的。

A、孔子()

B、孟子()

C、乐正克()D、韩愈()

E、陶行知()

6、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朗格朗的《终身教育能上能引论》()E、卢梭的《爱弥尔》()

7、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培根()D、赫尔巴特()

E、杜威()

8、“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出自——。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卢梭的《爱弥尔》()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赫尔巴的《普通教育学》()E、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9、被毛泽东之为“学界泰斗,万世楷模”的是——。

A、蔡元培()

B、杨贤江()

C、徐特立()D、陶行知()

E、陈鹤琴()

10、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家是——。

A、蔡元培()

B、杨贤江()

C、徐特立()D、陶行知()

E、陈鹤琴()

11、创导“教学做合一”主张生活教育“的是——。

A、蔡元培()

B、杨贤江()

C、徐特立()D、陶行知()

E、陈鹤琴()

12、二战经后,——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提高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A、布鲁纳()

B、赞科夫()

C、瓦·根舍因()D、布卢姆()

E.赫尔巴特()

1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主要部分。

A、认识领域()

B、智育领域()

C、情感领域()D、动作技能领域()

E、思维领域()

14、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教育学专著。

A、1957年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B、1951年凯洛夫的《教育学》()

C、1970年保罗·朗格朗的《终身目标分类学》()

D、1806年赫尔巴特的《教育目标分类学》(E、1956年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5、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有其特征——。

A、有理论假设()

B、有控制()

C、有变革()D、有导向性()

E、可重复操作()

三、简答题

1、简述瓦·阿·苏霍姆林斯著的教育理论。

2、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有何推动作用?

3、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

4、教育实验方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论述题

试论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及其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为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古代社会教育

2、终身教育

二、选择题

1、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的人物是——。

A、孟禄()

B、马克思()

C、利托尔诺()D、华生()

E、孔德()

2、心理起源论与生物起源论共同特点是——。

A、承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B、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C、承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活动。()

D、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活动。(E、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根本区别是——。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D、科学性()

E、知识性()

4、原始社会教育具有的特性是——。

A、没有阶级性()

B、教育手段极为简单()C、为生产劳动服务()

D、严格的等级性()E、私学和官学并存())

5、学校的产生一般是有——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原始社会()D、资本主主义社会()

E、民国初年()

6、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类型。

A、官学()

B、书院()

C、教会学校()D、私学()

E、骑士学校()

7、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中国()D、美国()

E、德国()

8、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始于——。

A、16世纪初期()

B、17世纪初期()

C、18世纪初期()D、19世纪初期()

E、20世纪初期()

9、对班级授课制予以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A、洛克《教育漫话》()

B、卢梭《爱弥尔》()

C、斯宾塞《教育论》()D、赫尔巴特《普遍教育学》()

E、夸美纽斯《大教育论》()

10、使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A、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

B、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理论()

C、江泽民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精神()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精神()E、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理论()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2、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3、为什么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

5、现代教育遥发展趋势?

四、论述题:

论述终身教育的思想对教师职业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一、名词解释 教育

二、选择题

1、“实际上同路人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句话出自——。

A、陶行知()

B、斯金纳()

C、夸美纽斯()D、凯洛加()

E、加里宁()

2、在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是——。

A、孔子()

B、孟子()

C、韩愈()D、许慎()

E、乐正克()

3、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指——。

A、教育者()

B、教育内容()

C、受教育者()D、教育目的()

E、教育手段()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

A、普遍性()

B、目的性()

C、方向性()D、特性()

E、社会性()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物质。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四、论述题:

试论述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上)

一、名词解释 社会

二、选择题

1、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有——。

A、人口()

B、地域和自然环境()C、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D、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E、意识形态和心理特征()

2、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

C、婚姻状况()D、服兵役状况()

E、宗教信仰()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和推动教育的——。

A、基础性条件()

B、教育目的()

C、教学内容的选择(D、教育规模和速度()

E、教学方面的改革()

4、政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有——。

A、管理()

B、活动()

C、教育()D、观念()

E、教学()

5、文化对教育具有——。)A、价值取向作用()

B、反作用()

C、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D、两者互不相关()

E、传承和保存作用()

6、“四书五经”能长期作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说明了——。

A、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取向作用()

B、文化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C、封建文化发展的封闭保守和凝固不变()

D、封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E、科学筛选的结果()

7、人类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教资队伍()D、自然环境()

E、政治需要()

8、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

A、劳动能力()

B、科学文化素质()

C、职业素质()D、身体素质()

E、教育程度()

三、简答题

1、现代社会的特征。

2、社会生产力对教育有何影响?

3、社会经济政治对教育有哪些制约作用?

4、为什么说社会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5、简述科教与教育的关系?

四、论述题

谈谈如何理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下)

一、名词解释

二、选择题

1、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有——。

A、人的培养()

B、科学筛选()

C、社会传递()D、经济效益()

E、科技进步()

2、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有——。

A、人口功能()

B、传递功能()

C、经济功能()D、政治功能()

E、文化功能()

3、舒尔茨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与资本”指明了教育具有——。

A、人口功能()

B、生态功能()

C、经济功能()D、文化功能()

E、科技功能()

4、“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

A、教学与文明的统一()

B、教育与政治的统一()C、教育与生产的统一()

D、传递与发展的统一()E、研究与发展的统一()

5、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始出于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

E、十五大()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

2、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3、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什么作用?

4、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

5、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6、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7、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论述题

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第六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人的身心发展

二、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D、平衡性()

E、互补性()

2、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说明了人的个体发展具有——。A、阶段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D、不均衡性()

E、顺序性()

3、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说明了有的发展具有——。

A、阶级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D、不均衡性()

E、顺序性()

4、英国学者高尔登是——理论的创始人。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D、心理起源论()

E、劳动起源论()

5、“环境决定论”的杰出代表人物有——。

A、洛克()

B、高尔登()

C、利托尔诺()D、孟禄()

E、华生()

6、“我的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出自于——。

A、华生《行为主义》()

B、利托尔诺《行物界的教育》()C、孟禄《教育史与教科书》()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E、洛克《教育漫话》()

7、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具体条件有——。

A、教育自身状况()

B、家庭环境的效应()C、社会发展状况()

D、公民整体素质()E、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

8、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在——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A、生理()

B、智力()

C、心理()D、社会性()

E、处性()

9、人的本质特点是——。

A、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B、方向性与现实性的统一()C、全面性与时代的统一()

D、受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E、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0、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A、性别()

B、遗传()

C、环境()D、民族()

E、教育()

二、简答题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受那些条件的制约?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学意义。

第七章

教育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3、义务教育

4、“分支型”学制

二、选择题:

1、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A、重视学前教育()

B、发展终身教育()

C、义务教育年限延长(D、学校类型多样化()

E、加强素质教育()

2、国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公布于——年,从而废除旧学制,实行新学制。

A、1949年10月()

B、1950年10月()

C、1951年10月()D、1952年10月()

E、1980年10月()

3、提出“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是——。

A、1951年9月()

B、1952年9月()

C、1957年9月()D、1958年9月()

E、1980年9月()

4、“凡是年满——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A、6周岁()

B、7周岁()

C、8周岁()D、9周岁()

E、5周岁()

5、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被简称为——

A、“两基”()

B、“两全”()

C、“两重”()D、“两优”()

E、“两高”()

6、在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

A、学校()

B、社会()

C、家庭()D、城市()

E、农村())

7、《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到上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

A、“两基”()

B、“两全”()

C、“两重”()D、“两优”()

E、“两高”()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A、1981年()

B、1993年()

C、1995年()D、1998年()

E、2000年()

9、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在——。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成人教育()D、业余教育()

E、高等教育()

10、中国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分为——。

A、专科教育()

B、本科教育()

D、研究生教育()

E、远程教育()

11、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类别有——。

A、基础教育()

B、幼儿教育()

D、成人教育()

E、高等教育()

12、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突出的制度类型有——。

A、五、四制()

B、六三制()

D、又轨制()

E、“分支型”制()

13、五四制实验始于——。

A、1922年()

B、1981年()

D、1995年()

E、1985年()

14、义务教育中,以下各方面必须履行一定义务——。

A、学校()

B、家庭()

D、学生()

E、工厂()

15、下列内容属于学制的有——。

A、学校系统()

B、学校教育内容()

D、修业年限()

E、学校的设施()

三、简答题

1、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势?

2、试述学制建立的依据?

3、我国的国家教育制度有哪些?

四、论述题

试论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概况。

C、函授教育()C、职业技术教育()C、九年一贯制()C、1996年()

C、国家与社()C、学校的任务()

第八章

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2、教育方针

二、选择题

1、教育目的具有的作用

A、导向()

B、选择()

C、激励()D、评论()

E、协调()

2、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

A、卢梭()

B、洛克()

C、孔德()D、裴斯泰洛齐()

E、赫尔巴特()

3、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

A、卢梭()

B、福禄倍尔()

C、孔德()D、洛克()

E、涂尔干()

4、确定教育目的依据是——。

A、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C、教育者的个人兴趣()

D、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E、学生家长的心愿()

5、“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A、体力和智力的统一()

B、人的劳动能力()

C、人的非智力因素()D、人的观察能力()

E、人的交往能力()

6、中国当代历史上以法律形式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A、1951年()

B、1957年()

C、1964年()D、1981年()

E、1982年()

7、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是——年颁布的。

A、1951年()

B、1957年()

C、1981年()D、1982年()

E、1985年()

8、“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到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早出自——。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9、属于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有——。

A、身体素质()

B、思想素质()

C、道德素质()D、心理素质()

E、科学文化素质()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D、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E、教育现代化()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有何作用。

2、确定教育目的依据。

3、教育目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4、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

1、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评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九章

教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内容

2、课程

3、课程计划

4、教科书

5、德育

6、美育

7、劳动技术教育

二、选择题

1、在欧洲,文艺复兴前“三艺”很重视,是指——。

A、文学()

B、天文()

C、音乐()D、修辞()

E、辩证法()

2、古代中国——课程,可以看作我国学科课程的雏形。

A、四书()

B、五经()

C、六艺()D、七艺()

E、八股文()

3、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隔,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课程。A、潜在课程()

B、学科课程()

C、活动课程()D、综合课程()

E、核心课程()

4、“无论我的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和克伯屈()

B、怀特海()

C、布鲁纳()D、华生()

E、孟禄()

5、综合课程有三种形式是——。

A、融合课程()

B、结构课程()

C、核心课程()D、实用课程()

E、广域课程()

6、被称之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布鲁纳()

C、怀特海()D、赞可夫()

E、瓦·根舍因()7、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要求用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武装学生的——。A、杜威()

B、布鲁纳()

C、怀特海()D、赞可夫()

E、瓦·根舍因()

8、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有——。

A、学科设置()

B、课时分配()

C、学科顺序()D、学年纳制和学周安排()

E、学校工作安排()

9、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

A、作息时间()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D、教科书()

E、教学参考书()

10、德育包括——。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文化教育()D、道德品质教育()

E、法制教育()

11、具有我国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

A、田径()

B、体操()

C、球类()D、柔道()

E、武术()

12、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A、感受美()

B、创造美()

C、鉴赏美()D、追求美()

E、艺术美()

13、下列内容属劳动教育内容的是——。

A、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B、宣传交通规则()

C、植树造林()D、清扫道路()

E、拥军优属()

三、简答题

1、制约教育内容的因素

2、什么是潜在课程,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3、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4、小学德育的任务意义、内容是什么?

5、小学智育的内容、意义是什么?

6、小学美育的任务是什么?P234

四、试述题

试评述当代几种主要的课程理论

第十章

教育途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途径

2、教学

3、课外活动

二、选择题

1、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种——。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D、社会活动()

E、实验活动()

2、学校教育活动的途径,主要有——。

A、教学()

B、课外活动()

D、家访()

E、家长会()

3、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为主。

A、德育()

B、教学()

D、体育()

E、劳动教育()

C、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C、美育()

4、课外活动的特点有——。

A、自愿性()

B、广泛性()

C、自主性()D、特殊性()

E、多样性()

5、课外活动有三种基本的组织形式——。

A、群众性活动()

B、学术性活动()

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

E、休闲活动()

三、简答题

1、学校教育为什么必须以教育为主?

2、课外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3、课外活动的意义?

4、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因?

2、为什么就说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教育

2、教育合力

二、选择题

1、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A、家庭教育()

B、社区教育()

C、业余教育()

D、函授教育()

E、成人教育()

2、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D、终身性()

E、个别性()

3、“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说明了家庭教育的——特点

A、先导性()

B、感染性()

C、针对性()D、终身性()

E、权威性()

4、社会教育在我国正式确立和广泛发展的是——。

A、二次大战后()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20世纪80年代中期()D、20世纪90年代中期()

E、20世纪50年代初期(5、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

A、主体形式()

B、专门场所()

D、得力助手()

E、导向和枢纽()

6、下列属于学校教育的特点有——。

A、专门性()

B、主导性()

D、有效性()

E、权威性()

7、三结合教育合力的基本形式有——。

A、互相访问()

B、通讯联系()

D、家长学校()

E、教育讲座()

8、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种教育形态分别是——。

A、学校教育()

B、函授教育()

D、社区教育()

E、终身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作用。

2、简述学校教育的地位。

四、论述题

1、论述当前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论述三结合教育合力的意义。

3、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居主导地位?)

C、有力补充(C、全面性()

C、家长会()

C、家庭教育())第十二章

教师

一、名词解释

二、选择题

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早出自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蔡元培()

C、扬雄()D、韩愈()

E、加里()

2、“师说,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说的。

A、孔子()

B、孟子()

C、韩愈()D、荀况()

E、陶行知()

3、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点是——。

A、专业化()

B、多样化()

C、长期性()D、多重性()

E、连续性()

4、教师劳动的特点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D、长期性()

E、连续性()

5、教师劳动的——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D、连续性()

E、创造性()

6、“师者,人之模范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家——讲的。

A、孔丘()

B、孟柯()

C、韩愈()D、荀况()

E、扬雄()

7、教师职业道德综合起来有几个方面——。

A、对学生,无私奉献()

B、对同志,团结协作()

C、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D、对学生,真诚热爱()

E、对父母,孝敬如宾()

8、教师进修提高的层次有——。

A、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

B、职务培训()

C、骨干教师培训()D、新教师见习期培训()

E、普通话培训()

9、教师的进修提高主要以——为主。

A、业余培训为主()

B、自学为主()

C、短期培训为主()D、函授学习为主()

E、自学考试为主()

1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是在——。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初期()

C、文艺复兴时代()D、春秋时期()

E、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三、简答题

1、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教育日益被提到更主要的地位具体表现是什么?

2、教师的工作任务。

3、教师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4、教师职业道德意义。

5、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

6、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7、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8、教师进修提高的内容。

二、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老师角色的多重性。

2、结合个人体会谈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内容。

4、论述终身教育的思想及对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第十三章

一、名词解释:

学生年龄特征。

二、选择题

1、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少年儿童合法的权益有——。

学生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D、安全的权利()

E、平等的权利()

2、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末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是指末成年人有——。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D、安全的权利()

E、娱乐的权利()

3、“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客运室和其他末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说明了末成年人有——。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D、安全的权利()

E、娱乐的权利()

4、“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是——的观点。

A、杜威()

B、华生()

C、霍尔()D、孟禄()

E、赫尔巴特()

5、“教师不要站在学生前面的讲台上,应该站到学生背后去”是——的教育思想。A、杜威()

B、华生()

C、霍尔()D、孟禄()

E、赫尔巴特()

6、《小学教育学》主要研究——学生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

A、6——7周岁()

B、7——8周岁()

C、9——10周岁()D、10——12周岁()

E、12——14周岁()

7、如把“b”写成“d”,把“5”写成了“己”是小学生——能力出现偏差的结果。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D、思维能力()

E、想象能力()

8、男女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原因是——。

A、生理因素()

B、传统观念的影响()

C、学校教育的不足()D、环境因素()

E、智商、情商因素()

9、个体发展不仅表现于智力活动中,也表现于非智力因素上,主要指——

A、动机()

B、兴趣()

C、意志()D、性格()

E、情感()

10、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原则有——。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利益原则()D、提早自立原则()

E、无歧视原则()

三、简答题

1、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什么?

2、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有哪些?

3、简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要求?

4、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有几主面?

5、产生男女学生成绩差异的原因。

四、论述题

1、论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分析小学生性别、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的关系。

3、论述独生子女的特点和教育方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测试题

(一)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有下列备答案中,一个正确后面打√,每题1分,共20分。)

1、被称之为“教育学的雏形”的《学记》是——著的。

A、孔子()

B、孟子()

C、韩愈()D、乐正克()

E、陶行知()

2、创导“教学做合一”主张“生活教育”的是——

A、蔡元培()

B、杨贤江()

C、徐特立()D、陈鹤琴()

E、陶行知()

3、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华生()

C、孔德()D、马克思()

E、利托尔诺()

4、对班级授课制予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A、洛克《教育漫话》()

B、卢梭《爱弥尔》()

C、斯宾塞《教育论》(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E、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5、“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句话——说的。A、陶行知()

B、斯金纳()

C、凯洛夫()D、加里宁()

E、夸美纽斯()

6、在汉语中把“教”和“育”连起来使用是的——。

A、孔丘()

B、孟柯()

C、韩愈()D、许慎()

E、乐正克()

7、人类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师资队伍()D、自然环境()

E、政治需要()

24)

8、“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

A、科学与文明的统一()

B、教育与政治的统一()C、教育与生产的统一()

D、传递与发展的统一()E、研究与教学的统一()

9、必须把教育摆有优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始出于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

E、十五大()

10、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说明了人的个体发展具有——。

A、阶级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D、顺序性()

E、不均衡性()

11、“环境决定论”的杰出代表人物有——。

A、洛克()

B、孟禄()

C、华生()D、高尔登()

E、利托尔诺顿()

12、“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被简自然称为——。

A、“两基”()

B、“两全”()

C、“两得”()D、“两优”()

E、“两高”()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A、1981年()

B、1993年()

C、1995年(√)D、1998年()

E、2000年()

14、中国当代历史上以法律形式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的是——。

A、1951年()

B、1957年()

C、1964年()D、1981年()

E、1982年()

1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D、教育现代化()

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6、“无论我们选教何科学,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华生()

C、孟禄()D、怀特海()

E、布鲁纳()17、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要求用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武装学生的是——。A、杜威()

B、布鲁纳()

C、怀特海()D、赞可夫()

E、瓦根舍因()

18、教学就是其本质说,是种——。

A、实践活动()

B、课外活动()

C、社会活动()D、实验活动()

E、认识活动()

19、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A、家庭教育()

B、社会区教育()

C、业余教育()D、函授教育()

E、成人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有括号内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得到了发展出现了——。

A、并行的教育体系()

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C、书院()

D、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E、行会学校和商人学校()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

A、教育者()

B、教育目的()

C、教育手段()D、教育内容()

E、受教育者()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和推动教育的——。

A、基础性条件()

B、教育目的()

C、教学内容的选择()D、教学规模和速度()

E、教学方法的改革()

4、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有——。

A、人的培养()

B、社会遗传()

C、经济效益()D、科技进步()

E、科学筛选()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A、性别()

B、民族()

C、遗传()D、环境()

E、教育()

6、下列内容属于学制内容的有——。

A、学校的性质()

B、入学条件()

C、修业年限()

D、学校教育内容()

E、学校教学设备()

7、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

A、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B、受教育者的个人兴趣()C、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D、教师、家长 的意愿()E、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8、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

A、教科书()

B、作息时间()

C、课程时间()D、教学大纲()

E、学校行事历()

9、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的——。

A、先导性()

B、个别性()

C、针对性()D、全面性()

E、专门性()

10、教师提高主要以——为主。

A、业余为主()

B、函授为主()

C、知训为主()D、自学为主()

E、自考为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

2、义务教育

3、教学内容

4、教育为主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2、简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因是什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哪些权利?

五、论述题(每小题材3分,共26分)

1、评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论。

2、试述终身教育思想寻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1—2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的任务,除应用任务外还包含()

A、生产任务

B、总结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育任务

2、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对结果作数量分析,可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问卷调查法

D、作品分析法

3、“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这一自然实验是哪位教育心理学做的()

A、夸美纽斯

B、布鲁纳

C、阿格法诺夫

D、奥苏伯尔

4、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创始人和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梅尹尔

B、桑代克

C、乌申斯基

D、斯金纳

5、这种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不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是品德形成的过程的学习,叫()

A、知识的学习

B、行为规范的学习

C、言语 的学习

D、技能的学习

6、强化是哪一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A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B、早期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C、布鲁纳的认识发现理论

D、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7、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非试误的过程,这是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考夫卡

B、托尔费

C、威特罗克

D、苛勒

8、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过程叫()

A、心理发展

B、运动发展

C、身体发展

D、肌能发展

9、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6—7岁

B、8—9岁

C、10—11岁

D、12—13岁

10、小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

A、接受性

B、间接性

C、方向性

D、连续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中的互统系统三个核心因素()

A、教材

B、教师

C、学生

D、环境

E、情境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包括()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应用科学

D、理论科学

3、教育心理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有()

A、客观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4、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相应于心理状态的注意、期待、探究与行为的教学形式可归纳为()

A、明了

B、联想

C、体验

D、系统

E、方法

5、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顿悟学习

E、机械学习

6、教育心理学强调的学习的基本理论主要有()

A、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B、认识派的学习理论

C、联结——认识派的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7、桑代克提出的联结学习理论的三条学习主律分别是()

A、准备律

B、定势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E、反应律

8、小学生学习的特点除一般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A、直观——操作性

B、指导——模仿性

C、基础——再现性

D、动作——发展性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

3、儿童心理学

4、接受学习

5、发现学习

6、最近发展区

四、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2、教育心理的理论学与应用学科的区别。

3、简要说明梅耶的学习的过程模式图。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

6、学习与身心发展的关系。

7、小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3—4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2、1957年依据决策理论首次提出了“期望——价值”理论的模型是()

A、麦克里兰德

B、勒温

C、库克拉

D、阿特金森

3、概念有一定的结构,而用语言描述概念时,明确界定了这个概念的范畴和特征,我们称其为()

A、概念名称

B、概念特征

C、概念定义

D、概念实例

4、小学生规则学习的典例同化方式是()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5、这种技能形成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称其为()

A、学习技能

B、认识技能

C、活动技能

D、动作技能

6、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

A、从范例中学习

B、学习策略

C、在尝试解决中学习

D、在练习过程中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1、学习动机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分类,可分为()

A、广泛性动机与狭隘性动机

B、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C、意识到的动机与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D、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2、韦纳及其同事70年代进行了大量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总结出归因因素为三个维度()和四项因素()

A、原因源

B、稳定性

C、可控制

D、能动性

E、心境

F、能力

G、努力

H、任务难度

I、运气

3、根据概念的关键属性结合方式可将概念分为()

A、具体概念

B、合言言概念

C、选言概念

D、关系概念

4、奥苏伯尔同化论观点的三种模式是()

A、类属同化

B、总括性同化

C、技能性同化

D、并列结合性同化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2、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3、强化理论

4、问题情境

5、概念

6、技能

四、简答题

1、学习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2、概念形成的过程。

3、规则接受学习的特点。

4、技能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5、简析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

6、记忆信息工级加工系统的特点。

五、论述题

1、教师应如何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联系教学实验分析,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教学与辅导因素。

3、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使用一两种记忆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5—7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学习中学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这种迁移是()

A、顺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普遍迁移

2、“水下击靶”实验是哪一迁移理论的实证()

A、沃尔天形式训练说

B、桑代克相同要素说 C、格式塔学派关系转换说

D、贾德经验泛化说

3、对所学内容的行当的重复学习,主要帮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与保持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复习策略

C、组织策略

D、记忆策略

4、问题教学的实施步骤,即提出问题和()

A、澄清问题

B、分析问题

C、解决问题

D、回答问题

5、四阶段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模式是()

A、杜威

B、纽厄尔

C、西蒙

D、华莱土

6、吉尔福特把思维归为聚合思维和()

A、发散思维

B、变通思维

C、灵活思维

D、洞察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

A、正迁移

B、纵向迁移

C、横向迁移

D、负迁移

2、奥苏作伯尔认为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是()

A、可利用性

B、可辨别性

C、稳定性

D、泛化性

3、学习迁移的发生受哪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A、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B、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C、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D、学生的智力水平

4、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主要运用的学习策略有()

A、复述策略

B、复习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E、元认知策略

F、阅读理解策略

G、问题解决策略

5、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即()

A、疑难

B、分析

C、假设

D、复述 E、检验和评价

F、结论

6、创造思维不源于发散思维其主要三个特点是()

A、流畅性

B、广泛性

C、变通性

三、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

2、认识结构

3、先行组织者

4、问题解决

5、问题教学

6、手段——目的分析法

7、功能固着

8、创造性思维

9、聚合思维

10、脑力激励法

D、独创性

四、简答题

1、知识应用的形式。

2、精细加工策略。

3、问题解决的共同特点。

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5、简析创造性儿童的一般外在表现和特点。

6、创行性与智力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际,试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浅谈促进学习迁移。

2、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联系区别。

3、在学校的教育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8—9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心规定发展的儿童道德性发展称其不()

A、从逆向向顺向发展阶段

B、从主观到客观发展阶段 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阶段

D、从恶向善发展阶段

2、提出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李伯黍

B、斯陶布

C、班杜拉

D、科尔伯格

3、抓住诚实这个吕质开始创造性地编制一系列“正直测验”的研究是()

A、劳德塞

B、邓克尔

C、梅和哈特肖恩等

D、拉斯

4、某种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叫()

A、价值观

B、价值取向

C、价值系统

D、价值属性

5、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维先提出了“价值澄清法”这种价值观的培养方法()

A、罗克奇

B、西蒙

C、哈明

D、拉斯

6、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不称()

A、合作

B、合伙

C、竞争

D、合力

7、这种对个人心目中的权威人物的无条件服从,我们称其为()

A、对权威个人的服从

B、对社会规范的服从 C、对权威个人的服从

D、对他人被迫的服从

8、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A、舆论

B、内聚力

C、目标和规范

D、心理气氛和土气

9、有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的领导方式是()

A、专制式

B、放任式

C、控制式

D、民主式

二、多项选择题

1、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平阶段

E、公正阶段

2、章志光于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式,其三维指()A、生成结构

B、定向结构

C、执行结构

D、定型结构

3、群体是指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其特点是()A、共同的目标

B、明确群体属群

C、有一定结构

D、占优势的认同观

4、班级群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B、对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C、对学生政治观念的影响

D、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5、班级群体对学生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这几个阶段()

A、松散期

B、交合期

C、同化期

D、凝聚期

E、形成期

6、个体接受纪律束的发展除强制和强化阶段外,还有()

A、遵从集体阶段

B、自制约束阶段

C、服从法律阶段

D、民主平等阶段

7、从动机角度分析,个别学生违反纪律行为的产生,主要原因有()A、因厌烦而追求刺激

B、因挫折或紧张发泄或逃避 C、寻求注意、承认和地位

D、误解心理压抑导致反抗

8、遵从规范三种心理水平,即()

A、服从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三、名词解释

1、对偶故事法

2、价值观

3、服从

4、去个性化

5、内化

6、内聚力

四、简答题

1、简析班杜拉的社会地位。

2、竞争和合作不同心理效应。

3、简析竞争和合作对学生和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

4、简述班集体的特点。

5、简析班级纪律不良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台州市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心理学复习题(第10—12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任性、利己、骄傲”反映出人的哪种心理特征()

A、气质

B、能力

C、动机

D、性格

2、心理学通常所说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按能力的分类属()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认识能力

D、创造能力

3、小学阶段大多数男女生的智力差异明显表现出()

A、男生优于女生

B、女生优于男生

C、男、女生均等

D、女生略优于男生

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指的是人的()

A、能力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性差异

D、气质差异

5、家庭的教养方式众多,惟有()的教育方式才是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

A、过度保护型

B、控制型

C、放纵型

D、民主型

6、个体一旦受挫折后,有时采取自毁、自殘行为,这叫()

A、直接攻击

B、间接攻击

C、自我攻击

D、固执已见

7、小孩子摔坏了东西、闯了祸,用手蒙起双眼,或干脆不承认错误的现象,是心理防卫机制中的()

A、投射

B、转移

C、抵消

D、否认

E、压抑

8、提出情感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且把传统教学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八大特点的()

A、凯洛夫

B、罗杰斯

C、赫尔巴特

D、梅伊尔

9、教育过程是师生情感关系交流的过程,教育工作的最大的特点是()

A、以理服人

B、以权压人

C、以情感人

D、以身作则

二、多项选择题

1、个性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组成,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2、人和气质可分为()

A、胆汁气

B、多血气

C、粘液气

D、抑郁气

3、应激反应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

A、警戒阶段

B、抵抗阶段

C、平衡阶段

D、衰竭阶段

4、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有()

A、家庭

B、学校

C、社会环境

5、挫折引发小学生异常行为除幻想、退化外,还有()

A、防守

B、攻击

C、冷漠

D、固执

6、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的特殊能力包括()

A、表达能力

B、组织管理能力

C、教育机智能力 D、独创能力

E、教育科研能力

7、正确对待与处理师生冲突主要办法有()

A、加强沟通

B、角色互换

C、避免滥用惩罚

D、适当调整任课教师

8、罗杰斯认为在课堂背景中的人际关系构成要素是()A、真诚

B、接受

C、理解

D、交流

三、名词解释

1、个性倾向性

2、气质

3、性格

4、能力

5、应激

6、冲突

7、挫折

四、简答题

1、个性特征。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3、能力的分类。

4、智力发展差异。

5、应激状态常见的心理反应。

6、挫折分类(阿考夫):

7、小学教师的角色构成。

8、教师的主要心理特征。

9、师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五、论述题

教师应如何针对学生的气质和性格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篇:高校教师资格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教育学复习题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古代西方的“高等教育”发源于古希腊雅典,发展于“亚历山大大学”,终结于“罗马大学”,总体上可视为西方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3、欧洲开始出现一批最早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萨勒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4、近代高等教育显著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5、汉代,公元124年,汉武帝设立太学。

东汉灵帝于公元178年,在洛阳设立了一所艺术学校,史称鸿都门学

6、近代高等教育 “教授治校”。

7、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1)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2)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3)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4)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5)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6)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8、多样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

(2)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

(3)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9、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

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体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一)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

使个人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获得长足的增长。

(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

(三)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

10、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其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其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其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

总之高等教育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即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高等教育重组的过程,它既应该反映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应该能反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否则会产生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

11、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

(一)培养专门人才

(二)发展科学

(三)社会服务

12、教育方针的含义

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

13、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结果的观念存在,是教育活动所希望获得的教育结果,主要反映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高等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1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15、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目的由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构成。

1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17、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18、学术性作为高等学校组织的基本特征

19、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

(一)欧洲大陆模式

(二)美国模式

(三)英国模式

20、我国政府基本确定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2.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第二,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责。

第三,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21、行政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

(1)直线型组织结构:这是一种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它要求学校的指挥权利和职能管理权利基本由校长亲自执行,不另设职能机构,有时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助理协助校长,比较适合于成人高等教育和各高等教育的分支机构。

(2)职能型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型组织机构

(4)矩阵型组织结构22、1951年国务院明确了高等教育作为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我国高等教育学制至此基本确定。

23、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高校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招生的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的总称,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受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1.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大体可归纳为证书制和高考制。

2.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目前,我国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以文化考试为主,单独考试为辅,保送生为补充的入学体系。

24、我国的学位分成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25、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

1.无私性;2.示范性;3.迟效性和长效性

26、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

27、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

第一,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

第二,完善教师培训机构

第三,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

第四,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

第五,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29、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我的认识、态度及控制,它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也是社会的产物。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里的发展,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不同于以前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高度的自觉性

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深刻

4.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有新的发展

30、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归纳高校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本节将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里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五种形式。

(一)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指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二)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是指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三)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方面。高校师生间建立起友好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对高校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需要高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都应该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种道德关系的维系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五)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在当今的法制社会里,学校要依法制校,处理师生之间关系不仅要有法可依,也要有法必依。

31、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

(二)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

(三)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四)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2、专业构成要素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育主体。

33、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所办专业的忧长之处,特殊之点。

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

第二,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

第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强。

从培养方式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

第一,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

第二,能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和社会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因素和条件;

第三,能有机组合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合力。

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积淀性。

34、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专业设施建设

5.专业管理的建设

35、课程发展模式(1)自然课程模式(2)虚拟课程模式(3)通才教育课程模式

36、教学计划的构成(1)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结构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安排和学时分配

(5)学年编制

37、教学大纲及其组成(1)教学大纲概念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教学大纲的组成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

39、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40、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

(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

(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

(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4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1.主旨

自2003年开始,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忧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内容

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和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3.特点

2003国家精品课程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1)强调教授主讲课程

(2)强调使用信息技术

(3)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42、培养人才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来实现,4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

(二)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

(三)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

(四)养成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

44、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45、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四)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46、高等学较教学方法的类型

(1)课堂教学方法

(2)自学指导方法

(3)现场教学方法

(4)科研训练方法

47、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水平、质量、过程、方法等意义、作用、目的的判断和推论。

48、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主要任务和要求

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重点

教学评估以考察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等软件建设为重点。

4.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

49、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

知识资本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社会对高等学校的科技发展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强烈。因此,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二)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

(四)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五)高等学校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50、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高等学校科研原则就是根据高校科技方针、任务、特点以及长期实践经验抽象概括而成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二)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三)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五)自定课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51、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

对于一名高校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研,可着重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学内容,二是研究教学方法。

5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特征将日趋明显。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需要主要基于:

第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

第二,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需要

第三,最主要的是将我们的人才培养放在世界范围来进行,有利于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

(二)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方法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多样化

(一)体制多样化

(二)类型多样化

(三)标准多样化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

从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是世界各国的首要目标。

五、高等教育终身化

高等教育终身化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第四篇: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真题

江苏省200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答案)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二、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 ____。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 ____。

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 ____价值。

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____。

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____。

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 ___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____。

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____和教科书。

9、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____。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 _学生身心发展___的过程。

1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 ____。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____、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____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

育原则是 ____。

15、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 ____。

三、判断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8、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

9、依据科尔博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10、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四、简答题

1、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的说明。

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4、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五、论述题

1、以“我们的思想”为主题,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活动方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C

5、D6、B

7、D

8、C

9、B

10、A

11、A

12、C

13、B

14、C

15、B

二、填空题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延时

4、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创新

7、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8、教学大纲

9、学校教育

10、学生身心发展

11、模象直观

12、作业检查与批改

13、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1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15、教育者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2、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5、(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五、论述题(略)

第五篇: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模拟题113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模拟题113

一、单项选择题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______。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2、《孟子》中:“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其中“校、序、痒、学”都是指______。A.教师 B.学校 C.私塾 D.六艺

3、学校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______。A.师生的交互作用 B.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C.同伴群体的影响 D.社会的影响

4、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分为______。A.基础课和拓展课 B.新授课和巩固课 C.单一课和综合课 D.讲授课和练习课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______。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信息反馈活动

6、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______的认识。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7、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______原则。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思想性

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______。A.系统化 B.专业化 C.专门化 D.多样化

9、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______能力为标志。A.创造 B.学习 C.生殖 D.思考

10、______模式的理论认为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A.认知 B.体谅 C.社会学习D.社会

11、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也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的是______。A.赫尔巴特 B.杜威 C.亚里士多德 D.马克思

1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______。A.尝试—错误说 B.认知—发现理论 C.联结—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理论

13、我国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______。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14、古代一般采用______教学组织形式。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集体教学

15、____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A.讲义 B.提纲

C.教学参考书 D.教科书

16、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______。A.开设哪些科目 B.各科开设的顺序

C.各科教学的课时数 D.各学科的教学方法

17、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______。A.个性差异 B.生理特征 C.心理特征 D.年龄特征

18、“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______教育的一大特征。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19、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______。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20、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是______。A.学生会 B.当班干部 C.班集体 D.学习小组

二、多项选择题

21、校园文化可细分为______。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文化 C.学校精神文化 D.教职工文化 E.非物质文化

2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有______。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文化传统 D.科技水平 E.教育性质

23、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指______。A.传递文化 B.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E.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24、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的观点是“社会功能学派”的教育社会本位目的观,下列哪些人物代表这一派别?______ A.裴斯泰洛齐 B.凯兴斯坦纳 C.涂尔干 D.卢梭 E.诺笃尔普

25、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包括______。A.生理活动 B.精神活动

C.心理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E.思维活动

26、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______。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C.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7、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有______。A.布鲁纳 B.赞科夫 C.杜威 D.克伯屈 E.瓦·根舍因

28、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有______。A.凯兴斯坦纳 B.卢梭 C.福禄培尔 D.小原同芳 E.裴斯泰洛齐

29、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______。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原则 E.德育方法

30、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______。A.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 B.加速个体发展 C.具有延时价值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E.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三、填空题

31、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属于人生的______。

32、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______要求和受教育者的______,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33、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______两种。

34、启发性原则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______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5、试题类型大体有______和______两大类。

36、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______、______、自觉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37、构成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教学活动进行时的调控措施。

38、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说的是教学中的______。

3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______、______而制订的,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______。

40、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四、名词解释

41、国家课程

4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3、德育

44、班级平行管理

45、教育评价

五、判断题

46、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47、墨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教育应“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48、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年级。

49、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现代教育的代表。

50、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骑士学校。

六、简答题

51、教师应如何备课?

52、中学教学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53、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54、生产力对教育有哪些制约作用?

55、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七、论述题

56、怎样才能做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57、试述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遗传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可能,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B “校、序、庠、学”均指学校,故选B。

3、A 师生的交互作用在学校生活中是最重要的。

4、C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故选C。

5、C 主观能动性分三个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其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故选C。

6、D 这是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7、B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启发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8、D 每个人要在社会中同时扮演许多角色,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但教师这一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的特点。

9、C 成熟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成熟,生理成熟的表现是具有生殖能力。

10、C 社会学习模式的理论认为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故选C。

11、A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故选A。

12、A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尝试一错误说。

13、A 由我国班级当前存在的问题可知,班级管理采用最多的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14、A 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一般为个别教学制,其教学速度慢、效率低,故选A。

15、D 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因此它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6、A 教学计划涉及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

17、D 题干内容是年龄特征的定义,故选D。

18、D 古代埃及开设有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子弟。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很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所追求的目标。于是“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9、C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20、C 班集体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

二、多项选择题

21、ABC 按不同层次和标准可将校园文化分为这三种类型。

22、ABCD 教育性质是教育目的反映的内容,它不能制约教育目的。

23、AC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指传递文化和构成文化本体。

24、BCE 这是社会本位论的观点,凯兴斯坦纳、涂尔干、诺笃尔普都持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25、ACD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次的内容活动组成。

26、BCDE 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应设定怎样的教育目标.应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来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确定这些目标能够实现。

27、ABE 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有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

28、BCE 卢梭、福禄培尔和裴斯泰洛齐都主张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9、ABCE 德育原则是德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不是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30、ABCD 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三、填空题

31、少年期

32、社会 身心发展水平

33、启发谈话

34、双向主体

35、供答型 选答型

36、科学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

37、教师 学生 教学内容

38、因材施教原则

39、教育目的 教学规律 基本要求

40、近期的 中期的 远期的四、名词解释

4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是一级课程。

4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43、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44、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45、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价值判断,即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现象的评价。

五、判断题

46、B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

47、B 题干所指的是道家的教育主张。

48、B 班级是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49、B 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是杜威,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50、B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六、简答题

51、(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52、(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3、(1)教学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提高了他们的认识速度。

(2)教学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54、(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5、(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七、论述题

56、现代教学论强调学与教两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

57、(1)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2)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不仅是教学目的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知识的有利因素。

(3)思想觉悟的提高依赖于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4)学生掌握的知识,要想转化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观点,形成调节行为的力量,也是有条件的,在教学中两者不是自然统一的。

下载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doc版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doc版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来源: () | 作者:() | 时间:2010-10-24 | 浏览: 3296 人次 ]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高校教育学考试浓缩精华

    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

    201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培训资料教育学试题

    2009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重点

    概念:教育学P4-5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属于一级学科;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该课程也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

    山东省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试题(大全5篇)

    山东省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试题(中学部分)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相比在哪些方面有差异(ABC)A课时计划B课堂教学过程C课后评价D课程设计 2、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途径......

    中学教师招考 教育学 考试大纲

    教师招考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

    完整版_教育学考试大纲[推荐阅读]

    中学纲要整理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补: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用的是孟子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幼儿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

    《幼儿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学前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