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判断
高等教育学复习(选择、判断)选择题或判断题
1、西方的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欧洲中世纪p142、修辞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以培养能通过演讲辩论参与生活的人才。哲学学校的教学内容除了“三艺”外,增加了“四艺”,即算术、天文、几何、音乐。P143、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了。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也不例外。P15
4、稷下学宫大学创立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后期,它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p165、公元前124年,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P166、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P187、早期中世纪大学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其中文学课程是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天文、几何、音乐。最重要的神学教材是《圣经》。中世纪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读课和辩论两种。P19 8、1862年由林肯总统签署生效的“莫利尔法案”提出通过赠地建立农工学院。著名代表为麻省理工学院和威斯康辛大学。P289、1904年,查里斯·范海斯被任命为威斯康辛大学校长。他提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和文化;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1912年,查尔斯·麦卡锡第一次使用威斯康辛思想概括了上述思想。从此,威斯康辛思想成为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载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史册。P2910、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P30、19世纪60年代初,清王朝中的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洋务学校,其中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一所是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P3112、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他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还是全国教育行政机关,对全国高等教育、乃至全国教育都有重要的统领作用。
13、1901年颁布了“兴学诏书”,强调“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1902年由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即“壬寅学制”,但未实施。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称“葵卯学制”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与实施的学制。P32
14、蔡元培于1917年在北大主持了评议会,提出教育独立论,主张教育要交由教育家去办,实行教授治校。P34 15、1993年启动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到2005年共有119所高校和六百多个重点学科进入工程建设。1998年5月,中央领导人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向全社会宣布,“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因此以“985工程”为名开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至2005年,已有三十多所著名大学列入该工程。1998年8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该法于1999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P40-4116、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校教育机会的扩展,教育民主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扩大高等教育机会。2)调整教育结构。3)改革高等学校入学制度(美国)p47
17、我国古代“政教合一”和“学在官府”的现象说明了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p4918、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进程、发展方式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计划的调控。p5519、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33%应归功于教育。P7220、高等教育目标是指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和专业规格。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改造和创新方面。P7521、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的归宿。P8922、高等教育目标首先是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综合——经济基础所决定,为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所决定。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除了按照社会需求来确定外,还应按照人的需求来确定。P90
23、专业培养目标包括:1)培养方向;2)使用规格;3)规范与要求。P95
24、英才就是那些具有突出的智能水平和品德要素,能够在政治、军事、思想、学术、教育、文化、经济的每个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对社会的发展作出杰出的创造性贡献,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历史进程的人。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家”,往往还是 “大家”。P9625、所谓学术人才,专指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比如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史学家。他们的基本使命是运用各种抽象发价值符号系统构建某个学科的概念、定律和学说,创造新知识。P9726、所谓实用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比如工程师、教师、医师、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表演艺术家、发明家等等。P9727、通才和专才的区别,首先可以通过知识面以及职业适应面来考察。知识面和职业面宽广的是通才,事实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P98(还需要看书)
28、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注意贤达化建设。P10229、根据专业的不同外延,可以把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专业分为三个层次: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分为11个“学科门类”(简称“科”)、71个“种类”(简称“类”)和249种具体专业(简称“种”),专业的层次结构”就是“学科门类”、“专业种类”、具体“专业”三个层次的结构。P106(还应看看书)
30、专业模式分为两种:“大专业模式”和所谓“小专业模式”。“大专业模式”对应“通才教育”,代表为麻省理工学院。“小专业模式”对应“专才教育”,代表为前苏联。P112
31、高等学校的课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高等学校课程按纵向结构分为四种: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横向结构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高校课程文件: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两个主要部分。P114
32、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了《课程》一书,提出著名的 “活动分析法”;1923年美国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一书,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其“课程基本原理”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P118
33、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或阶段:1)确立目标;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确定目标最为关键,所以泰勒原理又被称为“目标模式”。目标分为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P118
34、高等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是:科学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满足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P12035、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是:1)专业理论性;2)独立性;3)创造性;4)实践性。P10536、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状态体现了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P1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体现了教育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P133,大学教师应该“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体现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P13837、“一刀切”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P136
在古代,个别教学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另一种辅助形式。P14238、教师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几个方面:1)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2)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4)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P16039、50年代末由美国“结构教育”的代表人物布鲁纳首先提出发现教育法;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公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的。P157、15640、程序化了的教材通过机器来呈现给学生的,称做“教学机器”;通过课本来呈现的,称做“课本式程序教学”;通过电脑来呈现的,称做“计算机辅助教学”(CAI)。P1574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编成班级,由教师按固定的课程计划分科实施教学的形式。其优点主要表现为:1)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是不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P14042、较为重要的两种教学辅助形式:个别辅助和分组教学。P14143、高等学校的教学,主要由三大环节组成,即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基本的教学环节。上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P14544、常用的教学方法,第一类,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第二类通过直观感知教学内容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通过教师指导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问答法又称“答辩法”、“谈话法”。讨论法又称“辩论法”P15045、选修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它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内有限制或无限制的选择学科或课程。与选修制相配套的是学分制。P16046、学分制产生于美国,1917年蔡元培首先在中国北京大学实行选修制。P16147、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1)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P1434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检查、辅导答疑、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P1444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有:1)基础研究雄厚;2)学科门类齐全;3)人才与智力密集;4)学术交流频繁;5)后备力量充足。P172 50、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对教师的内涵作出了原则上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主要包括以上的内容: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P18951、教师的角色特征有:传授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代理人的角色P189-190
5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又公布了《教师资格条例》,这一方面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有利于建立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师资选拔机制,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声望,也符合使我国教师资格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改革要求。P20353、我国大学教师的学衔成为 “职称”,我国大学教师的学衔制,将高等学校的教师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P20554、我国《教师法》和《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就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或职称的一项制度。《教师法》规定考核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准确,考核的内容是: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P206
55、高等学校管理以学术管理为特征。
56、高等学校自主权是指:高等学校独立处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如教什么、怎么教的能力,指定研究计划的权利,法律规定的有关权利等等。是进行创造性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分析高等学校与政府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关键点,反映了政府和社会对学校活动支持和干预的程度。
57、高等学校的学校管理主要存在着两种性质的权利,即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反映的是以教师群体为代表的管理权,所谓“教授治校”就是强调学术权力主导学校管理的一种主张。行政权力赋予是组织赋予管理阶层的职责和权力,它体现在高等学校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中。
58、以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关系。可将西方学校的管理模式分为三种:一是学术权力主导模式,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即“欧陆模式”;二是行政权力主导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即“美国模式”;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型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称为“英国模式”。P211
59、根据我国高等学校所面临的改革与发展任务,可以将高等学校班学自主权氛围改革权与发展权两类范畴。60、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一目标性原则,二整体性原则,三民主性原则,四效益型原则P2261、根植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自身的文化传统,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建构了不同的权利结构,逐步形成了以下三种典型的管理模式,即欧洲大陆模式、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其中欧洲大陆国家学术组织的基本结构是假手与 国家官僚机构相结合。英国模式是把教授行会与院校懂事、及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适度影响结合起来的模式,副校长主持主要事务。美国模式与欧洲大陆模式的区别是学术权利不及行政权利有影响(还需看书)
62、1998年我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63、分权——矩阵型组织形式又可称为“学院制模式”,为许多西方综合性大所采用。(还需要看书)
64、高等学校一般实行校院系三级建制。校级以下设立学院,开始于中世纪大学,系建制于19世纪上半叶始于哈佛大学。(还需要看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
65、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有集权模式(代表为法国)、分权模式(代表为美国)、并重模式(代表为日本、英国、德国)。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分组管理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力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还需要看书)
66、1998年颁布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办学自主权是指依法自主决定学校事务的权利;法人资格是指高等学校以自己的名义和财产,独立享有法定权力和独立履行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自身行为法律后果的资格。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分组管理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力的高等教育管理。P23467、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主要特点。第一,统一性,第二多样性,第三竞争性
68、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能力培训的学习经历。
69、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我国的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国学位制度的领导机关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我国学位授予单位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资源配置主要遵循三大模式:市场调节、政府计划和学校自主。
70、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美国高等教育主要实行地方分权管理;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法国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英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大学是自治的,同时接受国家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资助。德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社会政治地位很搞,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在大学内部,校长拥有很大的权限。日本的高等教育制度——与我国目前的状况极为相近。可以再看看书。
71、国务院转批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可见,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已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72、高等教育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精英教育是指在校学生人数在这个国家适龄人口的15%。普及高等教育是指在校学生人数在这个国家适龄人口的50%。大众化教育是指指在校学生人数在这个国家适龄人口的15%~50% 73、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包括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电视大学、职业大学、教育学院、成人高等学校和其他承担高等教育的机构。
第二篇:2015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试卷
2015年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培训
模拟练习题b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请将下列各题中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开端的是(A)
A.欧洲中世纪大学 B.汉代太学 C.唐代书院 D.鸿都门学 2.在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创建于齐国桓公年间当时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是(C)A.太学 B.岳麓书院 C.稷下学宫 D.白鹿洞书院
3.课程改革的趋势包括课程的基础化、国际化、综合化和(A)A.职业化 B.大众化 C.普及化 D.精英化
4.教学大纲的组成一般由说明、附录和(B)A.教学计划 B.正文 C.教案 D.教学记录 5.1998.8.2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提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D)A.经济意识 B.合作精神 C.国际理解 D.实践能力 6.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形式在学制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B)
A.职业技术学校 B.成人高等学校 C.民办高等学校 D.远程高等教育 7.根据课程目标可以把课程类型分为(A)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B.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C.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D.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8.教学大纲的组成一般由说明、正文和(B)
A.教学计划 B.附录 C.教案 D.指导思想 9.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学者是(D)
A.泰勒 B.科隆巴赫 C.斯塔弗尔 D.斯克里芬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目前授予学位门类(C)个。
A.10 B.11 C.12
D.13
二、多项选择题(共10分)请将下列各题中所有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基本类型包括(ACDE)。A.学缘结构
B.能力结构 C.专业结构
D.年龄结构 E.学历结构
2.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ACDE)。
A.导向作用
B.反馈作用 C.调控作用
D.激励作用 E.评价作用
3.广义的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包括(ABCDE)。
A.高等学校的招生就业制度
B.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C.教育评估制度
D.教学科研制度 E.学位制度 4.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形式(ABC)A.课堂教学 B.实验课教学
C.社会实践教学 D.学生自学 E.生活教学 5.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主要有(ABD)。
A.培养专门人才 B.发展科学 C.社会实践 D.社会服务 E.传承文化
三、判断题(共10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的在题干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1.从一般性质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教育学科。从特殊性质来说,高等教育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P4 2.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比较确定
3.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4.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自身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高校自身的规模和效益的增长。(×)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5.高校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还有服务社会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7.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大体可归纳为证书制和高考制。(√)
8.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9.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教师和学生
10.大学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的编写、教材的选择、教材的使用三个方面。(√)
四、辨析题(共15分)判断正误,并作出简要分析。
1.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主要是指课程体系、内容、方法的建设。答:错误。课程体系、内容、方法的建设只是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一个方面,还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施建设,专业管理的建设。
2.根据课程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答:正确。显性课程指教学计划里明确规定需要开设的课程,隐性课程教学计划里没有明确规定,包括学校中的规章制度、校园环境、人际关系、校风校训等。
3.我国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四级。
答:错误。我国的学位分成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博士后不属于学位。
五、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1)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
(2)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
(3)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
(4)养成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
2.高校学生具有哪些基本社会特征? 答:(1)敏锐的时代精神感受能力
(2)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声强烈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3.简述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
答:(1)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2)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3)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
(4)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5)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4.现代大学的职能是什么? 答:(1)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
(2)通过科研,发展科学
(3)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答:高校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加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增进师生健康。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师生交往要以平
等为基础,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重点)
其次,要端正师生交往态度。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宽容大度、严格要求;遵循师生交往原则、平等、相互理解、尊重;要了解师生交往知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求同存异、和而不流。
最后,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努力避免师生关系工作化,学生对老师信任度较低,师生关系伦理倾斜等。(可简单阐述)2.试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答: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特征将日趋明显。
(1)国际化。如实施双语教学、教学内容紧跟国际科技前沿、鼓励中国 学生出国留学,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等等。
(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需要主要基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最主要是将我们人才培养放在世界范围来进行,有利于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
(2)现代化。高等教育思想、内容、方法、设备都要现代化。(3)多样化。高等教育的体制、类型、标准都要多样化。
(4)大众化。从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是世界各国的首要目标,也是普遍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5)终身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是其要终身化。
七、案例分析题(满分共15分)
2008年1月4日晚,北京某著名高校的一间教室里,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正在上该学期最后一堂课,他发现学生逃课现象严重,便愤而锁门点名。接到点名消息赶来的二、三十名学生被锁在门外,他们担心这次缺课会直接导致该科成绩不及格,非常着急,其中一名学生用脚踢门,老师情绪更加激动,开始骂人,一位女生不满老师的做法,拿起书旁若无人地向教室外走去,老师试图阻拦,双方发生肢体冲突。这一事件在高校中反响较大,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问:结合此次事件,请你谈谈高校如何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第六题,1小题,适当结合该事件
第三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
2009岗前培训考试资料(教育学)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简答P4)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2.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论述P8)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根本
使命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注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科学文化的殿堂和制高点,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前沿。谁掌握了高校,谁就拥有人才,从而拥有未来。这就决定了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服务社会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了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范围已很广泛,服务的形式已趋向多样化,主要形式有:(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
(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装让、技术资讯。
(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简答P19)1.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
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教育的性质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都是不同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 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习惯、道德、思想、艺术、制服等。
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概念P24)1.高等学校培养目的。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3.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论述P26)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高等学校的任务,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除此之外,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还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
德与才的关系也被称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人才是按照德才兼备的辨证关系来培养人才的。
2.身与心的关系(P26)
身与心的关系,即身体素质发展与心理发展素质的关系。身体素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综合的、稳定的特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与抗疾病的能力。心理发展指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其中心理健康水平包括智力发展状况、情绪状态、行为反应、心理适应能力等具体内容。我们要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的健康发展又要有强健的体魄。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素质是指人的个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外界环境和教育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基础品质和能力。业务素质的高低,代表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水平,要想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必须具
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就是做人的基础。未来社会要求人才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兼顾两者,不可偏废。通才教育和专家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简答P46)
(一)通才教育及其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二)专才教育及其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相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步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反之,博而不约,博而不专,也很难攀上科学的顶峰。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P58)
(一)发展速度要适度
加快发展要注意规模适度,防止大起大落。
(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校,集中力量实现由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
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学校资源集中共享。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我国政府的税收还不足以支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集体系。
(四)发展终生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是指正规的有一定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还包括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的各种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即终身教育。
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简答P61)
(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只有全面认识学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据此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和试验,才有可能创建比较合理和完善的学制。
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简答P72)
(一)推进学分制
弹性学制作为学年制与学分制之间的过渡学制,其思想的主旨是逐步向完全学分制目标靠近。
(二)打破学校、专业界限
1.打破学校界限。实行弹性学制后,学生可以跨校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壁垒被拆除。
2.打破专业界限。实施弹性学制,传统的专业内涵发生了变化,专业口径得到拓宽,狭窄的专业得到改造,专业界限被打破。
3.确定学生转系、转专业制度。建立学生转系、转专业指导委员会。学生在转系、转专业前,提供详细的报告,由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来决定学生是否真正的适合转系或转专业。
(三)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1.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2.改革考试管理制度。3.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以下哪些特点(P82)
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团领导和
个人负责的关系,他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
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
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
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的客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基本方向是(P86)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
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
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
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他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优化问题实行后勤社会话的目的在于,卸掉学校办社会的包袱,使学校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精力来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P94)
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同类型的高教机构在层次上应有高、中、低之分,在性质上应有学术和职业的区别,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都是有益的。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
务,我国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和,造成各地对人才数量、规格的要求不一致,地方高等院校应适应地方要求,办出地方特色。
3、建立对应的转学机制,专科学校的课程当然不应该是大学课程的简单浓缩,但对于少数有进一步升学要求和能力的学生,应该建立一种灵
活的机制,让他们转入四年制的大学继续学习,这对于个人何国家都是有益的。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主要方向(P96)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过莫、结构、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战略。由于高等教育内部有着不同的层次、学科、类型,而我国行业、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又恨不平衡,所以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只能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具体来了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1、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
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
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
不同要求的管理
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P103)
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
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
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特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
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势的影响(P129)
良好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特点。在大学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些特征,教学过程会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充满乐趣的过程,成为师生平等合作、共同探索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及其特征(P133)教学作为一种动态过程而展开,被视为教学过程。所谓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和中介性。
双边性表现在教学实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之间的共同过程。目的性表现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而是为实现一定社会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活动。中介性表现在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中介,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教材内容来进行的,是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的规律(P135)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必须的内在来纳西,是一种客观存在。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
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
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
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
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规律。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P141)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计划:(P164)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
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学分分配。简答:学分制教学计划(P165)学分制教学计划是在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应地制定和实施的。比起学年
制教学计划来,其更加突出了课程板块,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整个课程体系有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总学分一般为160-170学分,其中普通教育50学分,基础教育70学分,专业教育50学分。普通教育为全校学生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品德与修养”、“军事与体育”、“语言与技能”和“综合知识”等五个系列;基础教学课程有专业基础课和沟通临近学科的课程组成;专业教学除专业教学课程之外。还包括社会实践与生产实践等。每个板块只规定学分,而不限定课程。
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P166)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时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既说明、正文。说明部分阐明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编选的依据、教学方法的提示;正文部分,即大纲要求的基本部分,是根据学科本身的逻辑系统地安排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基本论点和教学时数;有的还规定练习、作业、实验等主要教学环节。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规定,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简答: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P167)
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理论,还要反应知识获得的过程。
3、教材能够反映与科学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应配以精选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
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
课程建设的要求(P17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
教材要适应所处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学资料要完整; 考核手段要科学;
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论述: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P178)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专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我们主要讲备课和上课。
1、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为确保上课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上课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2)钻研教科书的有关章节内容,真正吃透教科书中的内容和材料,做到“懂”、“透”、“化”,确定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储备的联系,确定教材重点与难点。(3)研究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收集与本学科、本课题有关的材料并加以精选和组织。
(4)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①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这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学习动力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铺垫工作。②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③
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④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5)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手段。
(6)拟定教学活动计划,设计课的结构及进程。教学活动计划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遵循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有效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
一般而言,要上好一堂课,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教师应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达到什么目的。明确教学目标关键在于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深刻掌握课程标准和教学的内在要求。
(2)内容正确。内容正确是指教师要正确的阐明教学内容,因为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3)方法恰当。即课上使用的方法符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4)组织严密、紧凑。严密、紧凑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要处理好课堂中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②要注意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的一环扣一环,前后接应,相互衔接,不浪费一分钟时间,从复习旧课到引入新课,从提问到板书,从巩固练习到课外作业都要严密、紧凑。
(5)积极性高。即教师和学生都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力,整个课堂活动都能表现出在教师
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性。实验课
实验课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学校安排一定的课时和实验课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手段,进行独立操作,人为地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实验课具有课堂教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直观性、操作性以及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是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特点。实验教学有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种形式。不论是哪种实验形式,在教学中都由以下环节组成:
1、实验课的准备
教师要做到:(1)研究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案并准备讲义;(2)检查实验室有关设备和各项实验器材的准备情况;(3)准备实验中要求学生的注意事项;(4)给学生布置要预习的实验内容;(5)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分组等。学生在预习中一般要:(1)认真预习实验教材,了解实验仪器、设备;(2)写好实验预习报告。
2、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结束后,要立刻对所记录下来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实验结论,然后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般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实验名称;(2)学生简况;(3)实验目的、要求;(4)实验原理;(5)实验方法、步骤和条件;(6)实验的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7)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8)结论;(9)参考文献。
3、实验报告的总结
实验课结束,师生要一起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讨论和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了要求,由教师解答并纠正严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2)根据实验课的进行情况,对实验中好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学生中的共性错误,教师要用解答或示范操作加
以纠正;(3)对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科学素养等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树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做完实验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收拾好实验器具,经检查合格才准许离开实验室。
(三)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课程设计)要求如下:
1、课题的选定,应根据确定的课程范围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选择具有综合性并有一定实际意义的课题。
2、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应按一定的研究程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即能围绕课题任务,搜集、分析、归纳所需的文献资料及实际材料,独立地运用理论知识及占有的材料解决课题提出的问题,并能用通顺的文字或准确的图表系统地表达研究的成果。
3、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一般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安排,应纳入正式教学计划。
(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或设计,是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的科研训练,是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及平时科研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科研活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作用。
1、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如下目的:
首先,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
其次,使学生收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对于理工科来说,还包括设计、计算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技术分析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2、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1)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学生收集并阅读本专业内与毕业设计内容有关的书刊、文献资料,并写出一定字数的文献综述,作为文献查阅阶段的总结。(2)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学生独立拟定出完成设计任务的具体方案,并以教学小组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论证,确定出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时间安排。(3)设计制图和试验研究阶段。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将在这段时间内完成。(4)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后,要按统一的规格写出设计说明书或论文。
(5)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一般分初期审查、期中检查和毕业设计的评阅三个阶段来进行。
(6)毕业设计的答辩。毕业设计经指导教师签字后,可以参加毕业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位授予条件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批。
3、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4、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在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对学生全面负责。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教育性原则。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撰写论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研究成果。
(2)科学性原则。要教育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3)因材施教原则。在对学生进行普遍指导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差异,给予个别指导。①②①②③④⑤⑥
教学法方法的概念(P189)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体,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法。教学评价的类型(P200)
1、诊断性
2、形成性
3、总结性
4、个体内差异
简答: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P204)
1、确定和表述代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2、编制试题
3、建立试题题库
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5、阅卷评分
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简答:编制试题(P204)
必须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和总体设计,难易适度。
在同一试卷中,同一类型试题的编写格式不应有异,要统一规格,以免应试者因格式不同而误解。
试题用词要恰当,文字要简明,表意确切,不泄露解题依据和思路,避免使用艰深字词,有关答题方法和要求的指导语,应简明扼要,不至于应考者费解或误解。
多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在性质上应有相似之处,但又要避免雷同或存在暗示;正确答案不应排列在相同位置,应随机编排。
所编试题,应尽可能避免将教材、参考资料中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成试题。试题应各自独立,不可相互牵连,各题之间不要互有关联和重复,一题的正文或答案的表述不应给其他试题提供线索和暗示。
所编试题应便于作答,易于施测,力求阅卷评分时简便、准确,有效地排除无关因素干扰。
简答: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P209)同其他种类的科学研究相比,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三)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四)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
(五)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室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论述:如何看待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观关系(P222)
论述:如何看待高校教师教学与教研之间关系(无正确答案,自行解决吧:)简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P232)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它包括: 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所谓“三育人”,就是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活动对学生时时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面广,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五)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六)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渠道在今天社会激烈变化,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大的形势下,有许多学生在心理,思想认识上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和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在这方
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学生的自我教育渠道
这个渠道的思想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学生会,学生的社团组织,班级组织的系列活动体现出来的。在发挥这一渠道的作用时,要加强学生会,党团组织,各种社团的核心作用,在为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的同时,是活动沿着积极有益的方向发展。
总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树立系统观念,把许多因素有机的联系起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多渠道,多种手段相配合,才能较好的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论述: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问题与对策(P266)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问题分析
多年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大学生社会事件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事实上,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实践主体——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这一方面反映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活动目的不明确,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较差,常常是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任务勉强而为之;或者是抱着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而随波逐流,甚至有的把“三下乡”活动看作是借机“游山玩水”的最佳时机等。另一方面,不凡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缺乏应有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显得难以适应社会等等,这也从一定意义上制约了“三下乡”活动的有效开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高校自身条件的限
制
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在组织,领导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社会时间爱你活动的重视与支持和宣传发动等学法应有的高度和力度,特别是有些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二是部分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引不起社会实践单位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20年的发展,可以说许多高校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形成了各自的一些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做法。但是由于各类评比中常常是缺乏一个真正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和标准,结果是往往凭看材料、听汇报或凭印象而确定,有时甚至还夹杂着个人人际关系的成分,甚至有人借机搞不正之风,这就使得评比结果失真的现象多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些高校和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的对策性
思考
⒈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
通过“三下乡”活动总结表彰会、成果展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
⒉ 精心组织,努力消除影响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消极因素
社会实践活动要始终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指导方针,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活动。
⒊ 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制度化
首先,应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去,要明确活动时间及计划安排。其次,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调动教师积极参加社
会实践活动指导的积极性,可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及时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做以鉴定,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并与教师评优、评职、分配相挂钩。再次,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方针,建立有效、科学的活动评价体系,及时表彰、奖励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调动高校师生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以促进“三下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向深层次发展。⒋ 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实践科学化
社会实践的科学化与否,是决定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这里特别要强调几点:一是要突出实践活动的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活动;二是提高实践活动的内涵,把参加实践活动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三是要体现时代的特色要有针对性,并注意把建立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和载体。
第四篇:2017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
宋代四大书院:江 西庐山白鹿洞书 院、湖南衡阳石鼓 书院、河南商丘应 天府书院、湖南长 沙丘麓书院。威斯康辛思想: 把学生培养成有 知识能工作的公 民;进行科学研 究,发展科学与文 教学的基本任务:1)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教学活动的首要及最核心任务;2)传播知识与发展智力,重要任务之一及核心功能;3)形成技能与培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经验的理论概括。1)讲述思想为主原则: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提供阅读书目、学生攥写读书报告;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心路历程和思维方生参与原则:确定学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的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即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
特点:1)强调学生自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个别性特点更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包括:
1、诊的增长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的生产力转化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养能力,技能的形成、式的呈现。2)增强学化;把知识传播给 广大民众,直接为 全州社会与经济 服务。
教学方法:运用语 言传递教训内容 的方法,如讲授 法、谈话法、讨论 法等;通过直观感 知传递教学内容 的方法,如实验 法、演示法、参观 法等;通过教师指 导下学生的独立 活动获取知识技 能的方法,如练习法、实习法等。教学组织形式的 变革 包括:
1、教 学活动的小规模 化;
2、教学活动 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 样化。
学习高等教育的意义:1引导观念更新;2服务政策咨询;3推动实践发展。洪堡教育思想: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大学的教学应该在科研过程中进行,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师生一同为学术而共生;二学术自由原则:学者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师生的教学自由;大学本身的独立自治。传播活动过程是统一的,互为基础的;4)培养和发展个性,教学活动对个性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的去认识世界;2)认识的交往性: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3)认识的教育性: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和完全人格的养成;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高校教学原则及运用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理论高度指导着教学实践,也是对教学实践
生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做好教学安排;有效利用各种资源。3)强化问题意识原则: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要对学生
严格要求。5)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原则: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用系统化、完整化的观点对待每一门课程和每一种教学活动;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6)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为了实
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体现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选择教学方法的要求。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做好教学设计;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体现语言的艺术性。教师的备课(预习)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熟练驾驭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研究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班级授课制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育对象数量,提高教学的效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的兼顾学生的个别
断与反馈功能;
2、导向与调节功能;
3、激励与促进功能;
4、教育功能。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方面,其中,纵向结构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横向结构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高校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信仰;专业人格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发展。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通过形成舆论对政治产生影响;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经济功能:促进经济
量与效果,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文化功能:文化保存、继承功;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高等教育研究意义: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由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开展高等
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科学性。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1、理念源于实践;
2、理念引领实践;
3、理念超越实践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改善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是发展新型学科的有效途径;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
第五篇:广东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问答题
2013年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试卷答案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当前,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答: 大学为什么会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高校衙门化,贪腐之风进入校园
中国的大学属官办体制,教育行政部门掌控着大学的人事权、经济权、职称评定权等一切权利,大学没办学自主权,教师的学术权力和学术自由得不到保障。高度集权的高教体制造成了高等教育严重的官僚化、行政化和衙门化。在这种体制里,大学及教授早已丧失了独立性和批判性,凡事均按照行政指令行事,所谓大学精神早就失去了。大学丧魂失魄,没了大学的精气神。
“一切为了就业”的功利化教育,让大学生世俗化
凡是与就业关系不大的专业、课程,不是被砍,就是无人问津;反之则无比吃香。钱理群教授曾以其亲身遭遇说明此种现象的严重性。2007年暑假,他在一个大学师资培训班上讲完课,一位大学老师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其举例说明:他的鲁迅课对促进学生今后就业有什么作用。他听了大吃一惊,一时语塞,甚至有点手足无措,感觉心在隐隐作痛。他感慨道,今天的大学,真的成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成了“职业培训班”了。
老师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
且不说那些层出不穷的剽窃教授,造假学者,也不说那些与学生争抢女朋友和诱奸高中女生的老师,给大学生树立了怎样的为人师表形象,就以那绝大多数的正派教授而论,为了评上教授级职称、学科带头人、人才工程的成员,为了申报科研项目、拿到课题经费,削减脑袋,跑关系,走门路,请客送礼,多方打点,已到了不择手段、斯文扫地的地步。有其师必有其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耳濡目染,早就学得了一套“精致”功夫。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究竟是该坚守象牙塔,还是迎合社会需求 西方大学虽受到实用主义冲击,但很快意识到其危害
关于大学的功能,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明确反对教育以追求功利和实用为目的。
然而,二战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巩固,功利主义的教育观迅速膨胀。在这种情形下,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
随着现代性带来的一系列异化危机,经济利益至上与人文精神沦丧所给现代大学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逐渐暴露。曾经热情呼唤现代大学“走出象牙塔”的实用主义理论鼓吹者德里克·博克已经开始警告“追逐利润”对教育体制本身的伤害,他甚至称之为“聚敛财富和道德缺失的噩梦”。各国高校开始反思大学功利主义教育。美国教育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人文科学的缺席,使得学生的道德创造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大降低。日本也开始反思1967年以后的“教育荒废”恶果:为了迅速赶超工业文明,教育忽略了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反而变得更加沉沦。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中国,大学的实用主义功能被发挥到极致
在中国教育家的理论里,大学早已不是什么社会良知、思想阵地,大学也不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格”,纽曼的“象牙塔”在他们看来迂腐不堪,大学甚至可以连学术研究都不做,完全就是“人力资本”加工厂,与赢利性企业没有什么区别,是“面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连教育本身就可以“产业化”。
在以“经济正确”为标准的指导下,那些穷经皓首也刺激不了消费,拉动不了内需的基础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被理所当然地冷落——不仅遭学校冷落,也遭学生冷落。市场经济时代的学生超前早熟,从中学起就被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类庸俗的实用教育观,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更是以“是否好就业”为导向,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子们考虑的不再是学识修养的和人格的完善,而是学好外语、计算机和一门专业技术,为了将来的出国、就业等等最现实的问题做最实际的打算。
在另一方面,“政治正确”时代遗留下来的体制痼疾日趋恶化,政府办大学,行政代学,官僚治校等“官本位”习气在本应该相对洁净的大学校园里蔚然成风。在这样的官僚体制下,甚至连学术水准都以官衔大小来衡量,老师忙于评职称、拿课题,学生忙于各种社团活动。老师是校园内“利己主义者一代”,培育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利己主义者二代”。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生应保留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理想 治学就要让自己的思想“纯真”起来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坦言,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学校里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变得“世俗”„„真正的学者首先在道德上应该是纯真的,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也应该首先让自己的思想“纯真”起来。
只有人格健全的公民才能懂得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自处。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离不开理想主义。当代的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追问真理和意义,而且要有引领时代的价值理念,对人类的前途命运抱有终极关怀。
今天大学的重建就是理想的重建。从回归大学的本源及反对功利主义取向的要求来说,大学需要有自省意识,对自身的本质和现状进行系统反思和深刻批判,不断培育和养成“非功利性”理想主义,使之成为大学的核心理念。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今天的大学,真的成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成了“职业培训班”。人人都“脚踏实地”、老成世故,少有人“仰望心空”,不得不说是高等教育的一大悲哀。“利己”事小,“损人利己”事就大了。
2、材料二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动画、法学、生物技术、体育教育、英语等专业连续三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被视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答(1)这则材料反应了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普遍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2)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类型来看,可以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专指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新知识的学术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注重对从事有关学术型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型人才,指一切从事非学术性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技术性或应用性,注重对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这两种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在我们国家称为大学和高职院校,前者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后者的目标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由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高校不断扩招,高职院校也热衷于向大学看齐,追求综合化,大学化,导致大批量学术型人才被培养出来。与此同时,却忽略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甚至有些颇具特色的高职院校为了追求大学规模,设置一些大家都有的专业,使得这些专业学生人数严重过剩,远远超出社会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是必然的,但也是可以避免的。
(3)学术性人才和职业性人才本无优劣之分,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有不同的社会适应面,具体规模和数量比例应该如何分配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定。这样就不会出现材料中的问题。(参考课本第23-24页:学术型与职业型的冲突)
四、论述题
列举三种教学方法,并选择其中一种教学方法,详细谈谈你的认识。答:
(一)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是历史最为久远、应用最为广泛的经典教学方法。
讲授法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教学手段,传授大量信息,教学效率高,同时能寓启发教育于讲授中,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量。
讲授法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兼顾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难以做到给与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
(二)研讨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按照班级、小组或论题编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或辩论的方法。是高校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研讨法优点:有助于相互学习、深入思考、集思广益。研讨法不足:
1、使研讨富有成效,必须重视研讨前的准备活动。
2、教师应当对学生自学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围绕有关问题广泛地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相关调查,收集各种必要的信息,并对所掌握的文献进行综述,形成个人见解,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研讨,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当然,针对问题的、即兴的随堂研讨也可能收效良好。
(三)实验法:是科学实验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特设的条件下,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过程,以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成为普遍共识之后,教学就被赋予探索的内涵。如今,实验法不仅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的高度关注
实验法优点:它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都有积极的意义。
实验法不足:
1、需要精心挑选和确定实验类型,2、需要准备实验条件,检查一切是否符合标准
3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给予有效的指导,不应做过分的具体帮助 现代教学方法的共性与特质:
1.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3.致力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4.重视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试验)紧密结合。
2014年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试题
三、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1、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答(1)材料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鼓励。原因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发展的不平衡。
(2)这种不平衡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学历教育层次化,职业院校局限在专科层次,不允许办本科,因而不存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性人才,这一制度安排使学术性与职业性由类型差别被异化为学历层次的高低差异。二是两者在质量上也常常遭受不公平待遇。人们往往 用学术性高等教育的评介标准和尺度来要求和衡量职业性高等教育,这就人为地造成了学术型院校和人才质量高,而职业型院校和人才质量低的局面。
(3)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多样化为前提的,多样化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也是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多样化的高等学校来培养。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众多的学术性人才,更需要数以万计的应用性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通才也需要专才。结合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应是学术型人才保持一定的比例,大多数应为职业技术型人才,否则,难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实际增长,当然,这样的人才结构,需要一个有着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所构成的有序的、合理分工与定位的高等教育系统。(参考课本23-25页)
2、广东省2014年高校招生将实施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将会有更多机会进入重点高校深造。
为了提高广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比例,今年,广东省将在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10所一本院校共安排1000个招生计划,面向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学生实施专项招生计划。专项计划实行单设批次、单独志愿、单独划线的招生办法,录取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在第一批本科录取开始前进行录取,考生电子档案投放与“自主选拔”同步进行,未录取的考生不影响其他批次院校的志愿和录
取,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和比例。。。。
答:(1)这则材料反应了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正在为做到教育公平而努力。教育公平最大的表现就是教育大众化。只有保证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才称得上教育公平。
(2)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量与质相统一的概念,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15-50%之间的高等教育,表现出不同于精英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特质。1999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范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经过一年的快速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飞跃到15%,这一飞跃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扩大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众化不仅扩大了教育规模,而且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管理多层化,机构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3)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经费问题: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费不足,造成高校债台高筑,学费攀高的窘境,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结构调整: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切实有效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学生来源进一步分化,非传统学生比例增大,学生知识基础,学校动力及需要也多样化,如何保证质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任务。
四、就业问题: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与就业市场联系密切,要求在高等教育规模夸张的同时改革离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
遵循: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律效益3建立多元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
四、论述题
作为高校新进教师,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防止低效教学?(课本62-63页)
教师能够正确对待学生;能够维持课堂纪律;能够熟练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能有效的传授学科知识;能取得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采纳他人关于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2015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以下材料,谈谈你对“南大”之争的理解和看法。南昌大学简称为“南大”,引起南京大学不满。有媒体从教育部了解到,《南昌大学章程》经江西省教育厅核准后,尚未到教育部备案。教育部希望南昌大学、南京大学能规避引发校名争议的情况出现,协商妥善解决此事。。。。。
答:(1)材料中“南大”之争反映了当下中国高校追求规模、名气,而忽视内在实力打造的普遍现象。
(2)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争名无疑是一种自损声誉的短视行为。争名不如争实,与其“偷吃不成反惹一身腥”,不如下苦功、干实事,实实在在将大学办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学办好了,腰杆硬了,简称什么又有什么关系?作为一所“文理工医渗透、学研产用结合”的综合性大学、211工程重点大学,南昌大学实力不菲,应该将眼光放远,不该在名字上过多纠缠,浪费精力。
(3)作为一所现代化知名高等学府,南大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自身实力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坚守经典大学理念的精华,并不断赋予其时代的内涵;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和发展现代大学的新理念。现代大学的时代理念内涵有以下几点1.现代大学仍应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的地方;2.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3.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
4.现代大学既应有大师也应有大楼;5.现代大学应是国际化的。(参考课本第47到52页)
2、阅读以下材料,谈谈你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理解和看法。
高校转型不是个传说 地方本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但转型是个“改革”,不是翻牌游戏,说要转型了,政府部门一声令下,全都改头换面。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看,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当初这些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在专升本的浪潮中。。。
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三大原因
(一)为了满足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将决定或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十三五”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急需大量高层次、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技术型和工程型专门人才。近年来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然而,我国现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存量还远无法完全满足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现代教育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而“学术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但地方本科院校遵循“学术型”人才培养老路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因此,引导地方本科院校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二)是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需要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求“错位”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已是普遍共识,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在于教育改革也已深入人心。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对提高国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性转变,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更大。
(三)为了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实现内涵式和特色化发展的要求 找准位置才能把握方向,定位清晰方可抓住特色。“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职业型院校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结合学科和行业分设专业,培养面向社会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如果地方本科院校再不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也会在千校一面的困境中更加黯然失色。为此,地方本科院校如若想在如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高校激烈竞争态势下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把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未来办学的核心价值追求,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方能不负党和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使命。
由此可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以地方社会为中心进行合理定位是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加之地方高校面向应用技术类转型是大势所趋,既能弥补高职院校缺乏人才二次开发的不足,又能适应社会分工细化和技术改造升级对生产一线人才更高学历层次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转型之路众望所归。
四、论述题
列举三种高校课程改革趋势,并选择其中一种课程改革趋势,详细谈谈你的认识。
(一)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
社会的多变岗位的多换,要求以不变应万变!
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在大学课程设置改革方面,为拓宽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美国哈佛大学基于学生“对每一件事物都应当懂得一些,而对有些事物则应当懂得好些”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课型—核心课程(corecourse),设置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去“趋近于知识”。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包括6个学科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思辨、自然科学、社会分析。
(二)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
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要求人们融会贯通,而课程整合是融会贯通的“缩影”和思维训练的载体。
课程整合(课程综合化)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叛和解构。整合课程因其扬弃了分科课程的缺陷,符合人的整体认知特点和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走势,而被众多国家视为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焦点所在。美国学者詹姆斯·比勒(James A.Beane)认为,“课程整合是指这样一种课程设计方式,它旨在增进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各种可能” 国外一些大学采取以
问题(课题)为切人点来实施课程整合,取得较好效果。课程横向组织上由课题工作来贯通各门课程的学习,从而真正做到按项目组织教学;课程纵向组织上以课题工作贯穿于大学教学全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包括创造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了他们由基础学科向工程学科迁移的能力,对于培养技术型或应用型人才具有其他课程结构方式无可比拟的高效作用。
(三)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
当前,增大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普遍做法。在选修课程中,逐步增大任选课程的比重也已成为国外大学课程改革的明显走势。
对于选修课程的确定,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如下标准:实用;社会责任;知识的内在价值;哲学价值;丰富生活;既非全新,又非一成不变。他们坚持认为,选修课的确定既要考虑个体价值,又要关注其发展价值。在选修课的组织上,他们建议将各门课程按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组合施行。
广东省2016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三、材料分析
1、阅读以下材料,谈谈高校应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
文理不分家
历史上文理并不分家,并没有明显的文理划分、儒家提倡的六艺(礼、乐、。。。)
1.通识教育的概念。
广义: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健全公民。
2.专业教育的概念:按学科或职业组合而成的专门化领域。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是指按学科或职业组合而成的专门化领域,它被明确用来指称大学中的系科分类。专业的特征是“高深学问”,没有学问的专业是不存在的,只能是职业。只有那些具有“高深学问”的专业才能列入大学专业教育范畴。高等教育与专业密不可分。但是,各国专业教育的模式并不相同。
前苏联高等学校“职业-专业-课程”的线路十分明显,即当社会有某种职业需要,就在一定学科基础上设置专业,然后再作课程设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具体的教学计划。美国高等学校专业形成的线路则是“职业-课程-专业”。社会对新的职业需求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中首先不是以专业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只有当新的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提出稳定的人才需求,同时高校有可能开设系列配套的课程,且师资、设备达到一定条件 时才正式设置专业,开展专业教育。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可以从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承担的功能入手。大学通识教育承担三重使命:1作为专业教育补充,纠正的通识教育;2作为专业教育延伸,深化的通识教育;3作为教育灵魂,统帅的通识教育。
三重使命反应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种关系。
第一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者为并列概念;
第二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专业教育通识化,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
第三重使命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必须融入于知识教育之中,出于知识教育之外,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专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在我国,由于高等教育被定义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因而,通识教育只是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通识教育不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足以与专业教育分庭抗礼、平分秋色。(公共课教师地位低下之根源)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概念远不似我们这样明确和强化,大学低年级是不分专业的,报考大学也无需填报专业,再加上高等教育层次的上移,因而本科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成分就多了一些。
2、阅读以下材料,谈谈面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制造强国战略,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和改革。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答题要点: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问题。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成就: 1、1999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范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飞跃到15%,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扩大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众化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形成一个具有管理多层化,机构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二)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经费问题: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重要保障,经费不足,造成高校债台高筑,学费攀高的窘境,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结构调整: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切实有效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学生来源进一步分化,非传统学生比例增大,学生知识基础,学校动力及需要也多样化,如何保证质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任务。
四、就业问题: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与就业市场联系密切,要求在高等教育规模夸张的同时改革离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
二、市场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 1.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实行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经费筹措制度改革 3.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4.就业制度改革
二)如何处理市场化与高等教育的矛盾? 高等教育市场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扩大办学资源。增加了收入(学费收入、产学研合作收入)
2、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3、提高了管理效率。基于竞争、效率、效益的绩效管理,提高了高等学校的管理效率
三、国际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一)高等教育国家化的背景与动因,1、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追求经济利益
3、国家安全、和平稳定以及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活动类型及行动策略有哪些?
1、跨境高等教育。学生与教师的跨境流动;研究项目与机构的流动(中外合作办学)
2、本土高等教育活动的国际化。设置国际课程;师生出国学习与交流;多元文化的课外活动
三)国际化会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如何应对?
1、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
2、扩大国际影响力
3、提高国内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特征。大学精神文化的时代特征: 1发展性:继承和创新的发展。
2兼容性:一是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性而言,是对这种多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并包;二是对学术自由而言,对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行为的兼容性并包
3整合性: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践层面文化元素的整合;三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
4个性: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然生成,是文化自然现象,另一种是自觉追求,即文化自觉。
高等教育学样卷参考答案
三.材料分析
材料一:有三件事情是大学必须要做的:职业训练、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因为大学以一身兼备职业学校、文化中心和研究机构这三重身份。。。。
谈谈你对大学精神内涵和特性的理解
大学精神,指的是大学人(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特定的(或某种具体)环境下,付出了特殊的努力,并且取得了成功。这种成功,凝结成一种大学精神,激励着后来的大学人走向卓越。如,欧洲创业型大学的开拓创新精神;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精神;华中科技大学的“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精神。
在上述材料中,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论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大学不仅要传递给学生职业所需的知识,而且要把知识前沿向前推进。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这三者缺一不可。正如
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递给学生宇宙人生之道;授业,就是传递给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
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也正是大学的精神所在:大学不仅仅是“制器”(传授职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完整人格的人)。所谓“君子不器”(孔子);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止于至善”(子思);所谓“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巴金)。
材料二:有一位学生,她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想过自己四年后的出路。她觉得自己的性格外向的,不属于那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而且自己也很想进入一家。。。
谈谈高校教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工作
这则材料说明,每一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天赋和爱好,教育应当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世界著名大学在教育学生时,有一个共同点: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思考今后人生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这一点正是各个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学术智力只是其中之一。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不应当以学习优秀,作为唯一的、甚至主要的标准。而应当发现学生其它方面的天赋,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大学生已经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教育者尤其应当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从而确立新的目标。这样,他们才能在最宝贵的青春时期,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至于荒废。
四.论述题
1.高校的危机管理指的是,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危机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对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恢复的策略应对过程。
危机管理的重点和原则是:
(1)树立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原则。(2)建立重在预防的危机管理体系。(3)建立危机应对训练机制。(4)加强学生危机心理的缓解和引导。(5)在及时有效沟通中恢复秩序。
(236页,复习时掌握要点,答题时展开论述。)
2.讲授法是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较多的学生系统地传授大量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然而,它不利于因材施教,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发展。因此,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引入研讨法或实验法。使学生既学到系统的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健全的心理;既掌握已有的知识,又懂得如何发现新的知识。
运用好讲授法,需要注意四个方面:讲授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地组织讲授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语言清晰、生动;善于启发。(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