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问答题(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8:2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问答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问答题》。

第一篇:广东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问答题

2013年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试卷答案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当前,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答: 大学为什么会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高校衙门化,贪腐之风进入校园

中国的大学属官办体制,教育行政部门掌控着大学的人事权、经济权、职称评定权等一切权利,大学没办学自主权,教师的学术权力和学术自由得不到保障。高度集权的高教体制造成了高等教育严重的官僚化、行政化和衙门化。在这种体制里,大学及教授早已丧失了独立性和批判性,凡事均按照行政指令行事,所谓大学精神早就失去了。大学丧魂失魄,没了大学的精气神。

“一切为了就业”的功利化教育,让大学生世俗化

凡是与就业关系不大的专业、课程,不是被砍,就是无人问津;反之则无比吃香。钱理群教授曾以其亲身遭遇说明此种现象的严重性。2007年暑假,他在一个大学师资培训班上讲完课,一位大学老师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其举例说明:他的鲁迅课对促进学生今后就业有什么作用。他听了大吃一惊,一时语塞,甚至有点手足无措,感觉心在隐隐作痛。他感慨道,今天的大学,真的成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成了“职业培训班”了。

老师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

且不说那些层出不穷的剽窃教授,造假学者,也不说那些与学生争抢女朋友和诱奸高中女生的老师,给大学生树立了怎样的为人师表形象,就以那绝大多数的正派教授而论,为了评上教授级职称、学科带头人、人才工程的成员,为了申报科研项目、拿到课题经费,削减脑袋,跑关系,走门路,请客送礼,多方打点,已到了不择手段、斯文扫地的地步。有其师必有其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耳濡目染,早就学得了一套“精致”功夫。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究竟是该坚守象牙塔,还是迎合社会需求 西方大学虽受到实用主义冲击,但很快意识到其危害

关于大学的功能,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明确反对教育以追求功利和实用为目的。

然而,二战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巩固,功利主义的教育观迅速膨胀。在这种情形下,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

随着现代性带来的一系列异化危机,经济利益至上与人文精神沦丧所给现代大学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逐渐暴露。曾经热情呼唤现代大学“走出象牙塔”的实用主义理论鼓吹者德里克·博克已经开始警告“追逐利润”对教育体制本身的伤害,他甚至称之为“聚敛财富和道德缺失的噩梦”。各国高校开始反思大学功利主义教育。美国教育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人文科学的缺席,使得学生的道德创造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大降低。日本也开始反思1967年以后的“教育荒废”恶果:为了迅速赶超工业文明,教育忽略了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反而变得更加沉沦。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中国,大学的实用主义功能被发挥到极致

在中国教育家的理论里,大学早已不是什么社会良知、思想阵地,大学也不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格”,纽曼的“象牙塔”在他们看来迂腐不堪,大学甚至可以连学术研究都不做,完全就是“人力资本”加工厂,与赢利性企业没有什么区别,是“面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连教育本身就可以“产业化”。

在以“经济正确”为标准的指导下,那些穷经皓首也刺激不了消费,拉动不了内需的基础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被理所当然地冷落——不仅遭学校冷落,也遭学生冷落。市场经济时代的学生超前早熟,从中学起就被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类庸俗的实用教育观,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更是以“是否好就业”为导向,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子们考虑的不再是学识修养的和人格的完善,而是学好外语、计算机和一门专业技术,为了将来的出国、就业等等最现实的问题做最实际的打算。

在另一方面,“政治正确”时代遗留下来的体制痼疾日趋恶化,政府办大学,行政代学,官僚治校等“官本位”习气在本应该相对洁净的大学校园里蔚然成风。在这样的官僚体制下,甚至连学术水准都以官衔大小来衡量,老师忙于评职称、拿课题,学生忙于各种社团活动。老师是校园内“利己主义者一代”,培育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利己主义者二代”。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生应保留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理想 治学就要让自己的思想“纯真”起来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坦言,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学校里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变得“世俗”„„真正的学者首先在道德上应该是纯真的,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也应该首先让自己的思想“纯真”起来。

只有人格健全的公民才能懂得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自处。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离不开理想主义。当代的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追问真理和意义,而且要有引领时代的价值理念,对人类的前途命运抱有终极关怀。

今天大学的重建就是理想的重建。从回归大学的本源及反对功利主义取向的要求来说,大学需要有自省意识,对自身的本质和现状进行系统反思和深刻批判,不断培育和养成“非功利性”理想主义,使之成为大学的核心理念。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今天的大学,真的成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成了“职业培训班”。人人都“脚踏实地”、老成世故,少有人“仰望心空”,不得不说是高等教育的一大悲哀。“利己”事小,“损人利己”事就大了。

2、材料二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动画、法学、生物技术、体育教育、英语等专业连续三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被视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答(1)这则材料反应了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普遍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2)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类型来看,可以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专指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新知识的学术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注重对从事有关学术型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型人才,指一切从事非学术性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技术性或应用性,注重对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这两种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在我们国家称为大学和高职院校,前者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后者的目标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由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高校不断扩招,高职院校也热衷于向大学看齐,追求综合化,大学化,导致大批量学术型人才被培养出来。与此同时,却忽略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甚至有些颇具特色的高职院校为了追求大学规模,设置一些大家都有的专业,使得这些专业学生人数严重过剩,远远超出社会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是必然的,但也是可以避免的。

(3)学术性人才和职业性人才本无优劣之分,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有不同的社会适应面,具体规模和数量比例应该如何分配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定。这样就不会出现材料中的问题。(参考课本第23-24页:学术型与职业型的冲突)

四、论述题

列举三种教学方法,并选择其中一种教学方法,详细谈谈你的认识。答:

(一)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是历史最为久远、应用最为广泛的经典教学方法。

讲授法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教学手段,传授大量信息,教学效率高,同时能寓启发教育于讲授中,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量。

讲授法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兼顾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难以做到给与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

(二)研讨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按照班级、小组或论题编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或辩论的方法。是高校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研讨法优点:有助于相互学习、深入思考、集思广益。研讨法不足:

1、使研讨富有成效,必须重视研讨前的准备活动。

2、教师应当对学生自学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围绕有关问题广泛地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相关调查,收集各种必要的信息,并对所掌握的文献进行综述,形成个人见解,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研讨,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当然,针对问题的、即兴的随堂研讨也可能收效良好。

(三)实验法:是科学实验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特设的条件下,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过程,以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成为普遍共识之后,教学就被赋予探索的内涵。如今,实验法不仅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的高度关注

实验法优点:它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都有积极的意义。

实验法不足:

1、需要精心挑选和确定实验类型,2、需要准备实验条件,检查一切是否符合标准

3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给予有效的指导,不应做过分的具体帮助 现代教学方法的共性与特质:

1.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3.致力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4.重视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试验)紧密结合。

2014年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试题

三、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1、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答(1)材料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鼓励。原因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发展的不平衡。

(2)这种不平衡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学历教育层次化,职业院校局限在专科层次,不允许办本科,因而不存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性人才,这一制度安排使学术性与职业性由类型差别被异化为学历层次的高低差异。二是两者在质量上也常常遭受不公平待遇。人们往往 用学术性高等教育的评介标准和尺度来要求和衡量职业性高等教育,这就人为地造成了学术型院校和人才质量高,而职业型院校和人才质量低的局面。

(3)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多样化为前提的,多样化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也是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多样化的高等学校来培养。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众多的学术性人才,更需要数以万计的应用性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通才也需要专才。结合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应是学术型人才保持一定的比例,大多数应为职业技术型人才,否则,难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实际增长,当然,这样的人才结构,需要一个有着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所构成的有序的、合理分工与定位的高等教育系统。(参考课本23-25页)

2、广东省2014年高校招生将实施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将会有更多机会进入重点高校深造。

为了提高广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比例,今年,广东省将在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10所一本院校共安排1000个招生计划,面向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学生实施专项招生计划。专项计划实行单设批次、单独志愿、单独划线的招生办法,录取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在第一批本科录取开始前进行录取,考生电子档案投放与“自主选拔”同步进行,未录取的考生不影响其他批次院校的志愿和录

取,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和比例。。。。

答:(1)这则材料反应了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正在为做到教育公平而努力。教育公平最大的表现就是教育大众化。只有保证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才称得上教育公平。

(2)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量与质相统一的概念,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15-50%之间的高等教育,表现出不同于精英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特质。1999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范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经过一年的快速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飞跃到15%,这一飞跃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扩大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众化不仅扩大了教育规模,而且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管理多层化,机构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3)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经费问题: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费不足,造成高校债台高筑,学费攀高的窘境,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结构调整: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切实有效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学生来源进一步分化,非传统学生比例增大,学生知识基础,学校动力及需要也多样化,如何保证质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任务。

四、就业问题: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与就业市场联系密切,要求在高等教育规模夸张的同时改革离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

遵循: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律效益3建立多元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

四、论述题

作为高校新进教师,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防止低效教学?(课本62-63页)

教师能够正确对待学生;能够维持课堂纪律;能够熟练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能有效的传授学科知识;能取得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采纳他人关于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2015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以下材料,谈谈你对“南大”之争的理解和看法。南昌大学简称为“南大”,引起南京大学不满。有媒体从教育部了解到,《南昌大学章程》经江西省教育厅核准后,尚未到教育部备案。教育部希望南昌大学、南京大学能规避引发校名争议的情况出现,协商妥善解决此事。。。。。

答:(1)材料中“南大”之争反映了当下中国高校追求规模、名气,而忽视内在实力打造的普遍现象。

(2)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争名无疑是一种自损声誉的短视行为。争名不如争实,与其“偷吃不成反惹一身腥”,不如下苦功、干实事,实实在在将大学办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学办好了,腰杆硬了,简称什么又有什么关系?作为一所“文理工医渗透、学研产用结合”的综合性大学、211工程重点大学,南昌大学实力不菲,应该将眼光放远,不该在名字上过多纠缠,浪费精力。

(3)作为一所现代化知名高等学府,南大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自身实力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坚守经典大学理念的精华,并不断赋予其时代的内涵;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和发展现代大学的新理念。现代大学的时代理念内涵有以下几点1.现代大学仍应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的地方;2.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3.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

4.现代大学既应有大师也应有大楼;5.现代大学应是国际化的。(参考课本第47到52页)

2、阅读以下材料,谈谈你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理解和看法。

高校转型不是个传说 地方本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但转型是个“改革”,不是翻牌游戏,说要转型了,政府部门一声令下,全都改头换面。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看,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当初这些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在专升本的浪潮中。。。

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三大原因

(一)为了满足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将决定或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十三五”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急需大量高层次、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技术型和工程型专门人才。近年来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然而,我国现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存量还远无法完全满足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现代教育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而“学术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但地方本科院校遵循“学术型”人才培养老路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因此,引导地方本科院校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二)是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需要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求“错位”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已是普遍共识,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在于教育改革也已深入人心。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对提高国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性转变,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更大。

(三)为了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实现内涵式和特色化发展的要求 找准位置才能把握方向,定位清晰方可抓住特色。“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职业型院校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结合学科和行业分设专业,培养面向社会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如果地方本科院校再不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也会在千校一面的困境中更加黯然失色。为此,地方本科院校如若想在如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高校激烈竞争态势下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把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未来办学的核心价值追求,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方能不负党和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使命。

由此可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以地方社会为中心进行合理定位是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加之地方高校面向应用技术类转型是大势所趋,既能弥补高职院校缺乏人才二次开发的不足,又能适应社会分工细化和技术改造升级对生产一线人才更高学历层次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转型之路众望所归。

四、论述题

列举三种高校课程改革趋势,并选择其中一种课程改革趋势,详细谈谈你的认识。

(一)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

社会的多变岗位的多换,要求以不变应万变!

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在大学课程设置改革方面,为拓宽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美国哈佛大学基于学生“对每一件事物都应当懂得一些,而对有些事物则应当懂得好些”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课型—核心课程(corecourse),设置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去“趋近于知识”。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包括6个学科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思辨、自然科学、社会分析。

(二)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

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要求人们融会贯通,而课程整合是融会贯通的“缩影”和思维训练的载体。

课程整合(课程综合化)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叛和解构。整合课程因其扬弃了分科课程的缺陷,符合人的整体认知特点和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走势,而被众多国家视为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焦点所在。美国学者詹姆斯·比勒(James A.Beane)认为,“课程整合是指这样一种课程设计方式,它旨在增进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各种可能” 国外一些大学采取以

问题(课题)为切人点来实施课程整合,取得较好效果。课程横向组织上由课题工作来贯通各门课程的学习,从而真正做到按项目组织教学;课程纵向组织上以课题工作贯穿于大学教学全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包括创造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了他们由基础学科向工程学科迁移的能力,对于培养技术型或应用型人才具有其他课程结构方式无可比拟的高效作用。

(三)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

当前,增大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普遍做法。在选修课程中,逐步增大任选课程的比重也已成为国外大学课程改革的明显走势。

对于选修课程的确定,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如下标准:实用;社会责任;知识的内在价值;哲学价值;丰富生活;既非全新,又非一成不变。他们坚持认为,选修课的确定既要考虑个体价值,又要关注其发展价值。在选修课的组织上,他们建议将各门课程按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组合施行。

广东省2016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三、材料分析

1、阅读以下材料,谈谈高校应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

文理不分家

历史上文理并不分家,并没有明显的文理划分、儒家提倡的六艺(礼、乐、。。。)

1.通识教育的概念。

广义: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健全公民。

2.专业教育的概念:按学科或职业组合而成的专门化领域。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是指按学科或职业组合而成的专门化领域,它被明确用来指称大学中的系科分类。专业的特征是“高深学问”,没有学问的专业是不存在的,只能是职业。只有那些具有“高深学问”的专业才能列入大学专业教育范畴。高等教育与专业密不可分。但是,各国专业教育的模式并不相同。

前苏联高等学校“职业-专业-课程”的线路十分明显,即当社会有某种职业需要,就在一定学科基础上设置专业,然后再作课程设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具体的教学计划。美国高等学校专业形成的线路则是“职业-课程-专业”。社会对新的职业需求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中首先不是以专业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只有当新的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提出稳定的人才需求,同时高校有可能开设系列配套的课程,且师资、设备达到一定条件 时才正式设置专业,开展专业教育。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可以从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承担的功能入手。大学通识教育承担三重使命:1作为专业教育补充,纠正的通识教育;2作为专业教育延伸,深化的通识教育;3作为教育灵魂,统帅的通识教育。

三重使命反应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种关系。

第一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者为并列概念;

第二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专业教育通识化,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

第三重使命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必须融入于知识教育之中,出于知识教育之外,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专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在我国,由于高等教育被定义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因而,通识教育只是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通识教育不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足以与专业教育分庭抗礼、平分秋色。(公共课教师地位低下之根源)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概念远不似我们这样明确和强化,大学低年级是不分专业的,报考大学也无需填报专业,再加上高等教育层次的上移,因而本科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成分就多了一些。

2、阅读以下材料,谈谈面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制造强国战略,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和改革。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答题要点: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问题。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成就: 1、1999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范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飞跃到15%,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扩大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众化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形成一个具有管理多层化,机构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二)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经费问题: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重要保障,经费不足,造成高校债台高筑,学费攀高的窘境,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结构调整: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切实有效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学生来源进一步分化,非传统学生比例增大,学生知识基础,学校动力及需要也多样化,如何保证质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任务。

四、就业问题: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与就业市场联系密切,要求在高等教育规模夸张的同时改革离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

二、市场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 1.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实行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经费筹措制度改革 3.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4.就业制度改革

二)如何处理市场化与高等教育的矛盾? 高等教育市场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扩大办学资源。增加了收入(学费收入、产学研合作收入)

2、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3、提高了管理效率。基于竞争、效率、效益的绩效管理,提高了高等学校的管理效率

三、国际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一)高等教育国家化的背景与动因,1、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追求经济利益

3、国家安全、和平稳定以及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活动类型及行动策略有哪些?

1、跨境高等教育。学生与教师的跨境流动;研究项目与机构的流动(中外合作办学)

2、本土高等教育活动的国际化。设置国际课程;师生出国学习与交流;多元文化的课外活动

三)国际化会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如何应对?

1、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

2、扩大国际影响力

3、提高国内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特征。大学精神文化的时代特征: 1发展性:继承和创新的发展。

2兼容性:一是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性而言,是对这种多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并包;二是对学术自由而言,对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行为的兼容性并包

3整合性: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践层面文化元素的整合;三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

4个性: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然生成,是文化自然现象,另一种是自觉追求,即文化自觉。

高等教育学样卷参考答案

三.材料分析

材料一:有三件事情是大学必须要做的:职业训练、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因为大学以一身兼备职业学校、文化中心和研究机构这三重身份。。。。

谈谈你对大学精神内涵和特性的理解

大学精神,指的是大学人(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特定的(或某种具体)环境下,付出了特殊的努力,并且取得了成功。这种成功,凝结成一种大学精神,激励着后来的大学人走向卓越。如,欧洲创业型大学的开拓创新精神;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精神;华中科技大学的“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精神。

在上述材料中,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论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大学不仅要传递给学生职业所需的知识,而且要把知识前沿向前推进。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这三者缺一不可。正如

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递给学生宇宙人生之道;授业,就是传递给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

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也正是大学的精神所在:大学不仅仅是“制器”(传授职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完整人格的人)。所谓“君子不器”(孔子);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止于至善”(子思);所谓“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巴金)。

材料二:有一位学生,她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想过自己四年后的出路。她觉得自己的性格外向的,不属于那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而且自己也很想进入一家。。。

谈谈高校教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工作

这则材料说明,每一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天赋和爱好,教育应当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世界著名大学在教育学生时,有一个共同点: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思考今后人生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这一点正是各个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学术智力只是其中之一。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不应当以学习优秀,作为唯一的、甚至主要的标准。而应当发现学生其它方面的天赋,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大学生已经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教育者尤其应当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从而确立新的目标。这样,他们才能在最宝贵的青春时期,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至于荒废。

四.论述题

1.高校的危机管理指的是,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危机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对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恢复的策略应对过程。

危机管理的重点和原则是:

(1)树立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原则。(2)建立重在预防的危机管理体系。(3)建立危机应对训练机制。(4)加强学生危机心理的缓解和引导。(5)在及时有效沟通中恢复秩序。

(236页,复习时掌握要点,答题时展开论述。)

2.讲授法是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较多的学生系统地传授大量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然而,它不利于因材施教,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发展。因此,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引入研讨法或实验法。使学生既学到系统的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健全的心理;既掌握已有的知识,又懂得如何发现新的知识。

运用好讲授法,需要注意四个方面:讲授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地组织讲授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语言清晰、生动;善于启发。(204页)

第二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2008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姓名:班别: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20分。把题号和所选选项的字母写在答题册上)

l、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政治教育B、教学

C、科研训练D、社会实践活动

2、属于中央集权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国家主要有()。

A、法国、意大利、瑞典B、法国、意大利、德国

C、法国、意大利、英国D、意大利、德国、瑞典

3、就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而言,如果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将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

A、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B、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

C、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D、公立高等院校、私立高等院校

4、从学科是分科地组织还是综合地组织,即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分类,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C、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中心)课程D、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5、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探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孔子B、裴斯泰洛奇C、夸美纽斯D、陶行知

6、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构成,体现着高等教育的()。

A、层次结构B、科类结构C、区域结构D、形式结构

7、教学大纲从形式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

A、说明、目标、过程B、说明、本文、附录

C、目标、过程、方法D、说明、本文、方法

8、美国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的()。

A、公立教学型大学B、私立教学型大学

C、公立研究型大学D、私立研究型大学

9、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表述、讲解或讲演系统的知识,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称为()。

A、讨论法B、参观法

自学指导法D、讲授法

10、教师劳动的()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A、创造性B、复杂性C、群体性D、个体性

二、概念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高等教育目的2、英才教育

3、教学过程

4、课程

5、教学组织形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高等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步骤。、2、简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简述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简述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5、简述你对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四、论述题:(共30分)

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退学网”现身网络意味什么?

浙大城市学院80名学生面临退学,学校设立“西点军校班”严格监管那些学业放松、缺乏自律的学生,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社会关注。学生考上大学后因缺乏自律、学习放松 而跟不上学业,导致退学的事件逐年增多,被退学的学生中,不乏当年高考中的高分考生,甚至包括保送生。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中国退学网”。(资料来源:大江网教育E线 2007—04-02)

与被学校劝退相反的是,也有学生主动要求退学,重庆邮电学院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 生给学校写申请要求退学,理由是“看不起学校”(资料来源:http//news.sina.com.Cn/S/2006-05—23/04239936845.Shtml)

1、请针对上述材料中所列举的事件,谈谈为什么会出现高校学生退学的事件?(10分)

2、运用所学高等教育学知识,并结合实际谈谈,为了防止和应对这样的事件,高校教师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20分)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一、概念

1、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也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

3、通才教育 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4、社会本位论 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

5、范式 是指一种科学信念以及与这种科学信念相联系的研究方法论的集合体,概念、理论工具等是其构成要素。

6、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7、高等教育目的 是依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

8、教学 是师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介进行的传递信息的双边活动。

9、教学过程 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10、高等教学原则 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1、狭义课程 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它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12、高校教学大纲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3、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示,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如何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如何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问题。

14、备课 就是上课前的教学准备。

15、上课 就是师生在规定时间里进行教学。

16、学分制 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17、狭义教学方法 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通常教育理论提到的就是这个概念。

18、教学评价 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判断教学检查所获得的教与学的资料的价值和优缺点,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的过程。就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过程。

二、思考题

1、简述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的重要影响。答:(1)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人,去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另外,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大批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特别是专门的政治、法律人才,直接为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2)高等学校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制度服务。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会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决策产生影响。

2、分析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答:(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这项职能是自大学产生之日就有的。不管如何发展是不会消失的。虽然这项职能是永恒的,但其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这既是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等教育职能的延伸。从广义上说,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这不是直接的。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是指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比如,委托培养、推广技术、举办技术人才培训,利用高校图书情报等。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既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主观需要。上述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构成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

3、试分析当代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要求。答:(1)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实施立体交叉人才的培养模式。①大量浅显的问题早已解决,许多新的科学需要较专门较深的知识和技术,如纳米技术、克隆技术、宇宙航天技术等。②现代科技的不断交叉和融合使得行业的界限日趋模糊,工作的专业化与综合化高度结合。(2)从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来看,高等教育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起来,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3)根据我国的国情,培养立体交叉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4、试述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总是研究的重点方向。(见书70页到72页)答:(1)研究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与价值冲突。(2)研究高校学生的经济生活。(3)研究高校学生的课外与校外活动。(4)研究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5、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答:(1)具有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方向。不仅为教育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为受教育者指明发展方向,并预定了受教育者发展的结果。(2)具有调控作用。高等教育目的对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具有调控作用。(3)具有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4)具有激励作用。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能激励人们为实现目的而奋斗。

6、简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突出强调的素质培养。答:(一)要求具有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勇于迎接时代挑战。未来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将把竞争引入方方面面。在国际上,我们又面临着世界各国加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不断变化的挑战。(二)要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反映客观世界的各门学科虽然有本质的差别,但却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体系,而是和相关的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各学科、专业在实施教育时,强调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由多种不同知识有机结合、互相联系、互为整体的网络化综合型的知识结构。(三)要求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要有适应社会变动的能力,生存的能力,自学能力,开拓能力,创造能力等等。这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所在。在所有能力结构中,最生根的是培养高校学生养成独立有效的自学能力。(四)要求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法律意识。这是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市场经济的一个生根规律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十分重要。(五)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和理性。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教育,使学生形成高尚情操,在未来社会中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六)要求具有国际意识。高等教育要放眼未来、放眼世界,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国际意识。

7、论述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分为三大步骤、四个阶段。第一个步骤是明确教学目标,第二个步骤是展开教学活动,第三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评定与调控。

1、确教学目标。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就是目的性。教学活动必须有目标,因为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规范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2、展开教学活动。分四个阶段: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复习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3、评定和调控教学过程。这个步骤是对教学过程中流动的信息进行收集、反馈、加工的过程。8、简述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几个比例关系。答:这些比例关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课程体系的轮廓,是研究、改革课程体系的主要线索。(1)高校课程的三个层次的比例关系。第一级课程为普通课程,也称基础课程。第二级课程为专业课程,是集中体现某一专业特点的课程。第三级课程为跨学科课程,也称通识教育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把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交给学生,以保证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选修课比较迅速地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课题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邻域。(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须摆正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位置与关系,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4)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显性课程过去也称为“官方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是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高校教育工作的许多评价指标都是建立在显性课程上。潜在课程过去也称为“非官方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包括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5)大、中、小型课程。大型课程为100学时以上,中型课程在50学时到100学时之间,小型课程在50学时以下,而30学时以下的为微型课程。我国高校应提倡课程的小型化,在不断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可以相应地增加课程门数。要关注30课时以下的微型课的开发。

9、简述编写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答:(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具有前沿性。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学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3)具有思想性。教学大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4)具有启迪性。向学生教概念、教结论,要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触类旁通、一通百通。(5)具有教学适用性。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把完整的知识教给学生,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顺序性。

10、试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见书183页到185页)答:主要有三个共同的趋势:(1)在指导思想上,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2)在教法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职工会学生学习转变(3)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11、简述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2)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3)遵循项目掼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4)社会经济效益和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5)支持未成名者,重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5)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12、简述高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向。答:(1)研究教育教学内容(2)研究教育教学规律(3)研究教育教学方法(4)研究教育教学技术(5)研究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

13、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起指导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对教师起制约作用。(2)教学过程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一是学生要完事系统地掌握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去亲身实践;二是人类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知识,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律从头学起。(3)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开展的途径。(4)高校教学过程是学生由学习活动向职业劳动过渡的过程。高校教学过程是学校教学全过程中带有部分质变的过程。是由四个原因决定的:一是由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二是由高校教学自身内在的价值和功能决定的。三是由高校教学内容的部分质变决定的。四是由高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改变决定的。

三、论述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答:(1)遗传素质及其作用。第一,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遗传素质就谈不上相关的发展。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基础无从发展。第二,它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人的遗传素质不是静态的,它有一个成熟发展的过程。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个别特点。人的遗传素质既有“类”的特征,也有“个”的特点。即使是兄弟姐妹、甚至孪生姐妹也不尽相同。遗传素质仅仅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它们在“个”上的差异,只能为人的某方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才能获得应有的发展。(2)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体现出人的一种自觉意识,故也称为自觉能动性。(3)社会环境及其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存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在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4)实践活动及其作用。是指主体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或精神交换的活动,反映了主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结合与统一,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5)教育及其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环境是人们活动群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教育不是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教育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所以能起主导作用,其原因有三:一教育是受社会委托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二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地地影响人的活动过程,避免了环境与实践活动对人影响的自发性、片段性和偶然性等问题,能有效的对人施加影响。三教育是在特定环境由受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负责实施的活动过程,可以使受教育者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捷径。

影响人发展有五个因素: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发展的有效手段。

上述五个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因为遗传素质的开发靠教育,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与调动离不开教育,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要经过教育的筛选和调控,社会实践对人的影响要经过教育的组织和规范。而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自身固有的英勇表现,教育只是社会关系借以影响人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在人的发展上起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因为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性;也不能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

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对某个教学原则的理解和运用。答:高校的教学原则很多,有的原则是覆盖教学全过程的,称为总原则;有的原则是指导某:一过程、某一阶段的,称为分原则。高校教学原则有: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面谈谈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本原则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在社会现象中的具体落实,是教育社会性的要求。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教书育人。提出的根据是教学活动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贯彻本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四点:一是教师应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二是在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方向、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统帅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三是就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四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关心政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3、论述在指导思想上,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答:启发式和注入式是历史上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千年来,注入式所以在中外流行,一是因为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者不懂得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二是因为统治阶级越是走向反动,就越是害怕改革前进、害怕真理,越需要培养循规蹈矩的人才;三是师德尊严和抱残守缺的观念的影响。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学地完成学习任务。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是指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只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1、在教学目标上注入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启发式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注入式将教师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灌输的知识仓库和存贮器,忽视学生学习的性,不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对学法上的指导。启发式在肯定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教学成果最终要从学生学生的变化来体现。

3、在教学方式上注入式喜欢采用单向的“填鸭式”的强制灌输,满足于教会学生模仿和最大程度地记忆。教学方式单调死板。启发式着眼于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学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并注意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配合先进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

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备课的基本要求。答:基本要求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备好教材,其次是备好学生,第三是备好教学方法。简称“三备”。1、备教材:必须抓住三条线,进入三个境界。背好教材。必须抓住三条线,进入三个境界,上好三个台阶。抓好三条线,是指抓好明线、暗线和虚线。教科书里的章、节、目是明线,是教材的“骨架”,反映了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吃透明线,教科书的轮廓在头脑里立了起来。暗线是指教科书章、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虚线是指本门课程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进入三个界。是指教师和教材之间形成的三种关系:一是“我和它相识”,二是“我请它跳舞”,三是“它在我心中”。上好三个台阶。“懂”是第一个台阶;“透”是第二台阶;“化”是第三台阶。2、备好学生。“备课备人”。备课不备人,教学丢了神。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身体健康状况等,还要考虑在编写教案中如何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各有所得,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备好教学方法。组织教材,是对教材作教学法的加工,使之成为学生便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东西。要贯彻启发式指导原则,避免注入式的授课方式。依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授方式方法。教师的备课观念要由“教学生学会什么”向教学生会学什么“转变。

4、联系教学实际,谈谈上课的基本要求。答:除了应当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外,还必须达到六点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思想品德教育目的,二是知识技能教育目的,三是心理卫生教育目的。(2)内容正确。就是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对概念、定义的表述,对观点的论证、事实的描述,都应准确客观。(3)方法恰当。选择和运用要恰当。事必有法,然后可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4)组织得好。是指课堂教学有高度的计划性和严密的组织性。(5)积极性高。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处于积极的思维和情绪状态。教师把授课作为一件乐事来做,讲课时充满热情活力,学生真正成了学习主人,听课全神贯注。(6)语言生动。主要有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形体语言。口头语言要清晰、流畅、准确、生动,富有感染性、趣味性和启发性。音速要快慢适中,要抑扬顿挫;板书语言要写规范字,字迹清楚,避免错别字。形体语言要文雅得体,恰到好处。

5、联系实际,谈谈运用某个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答:

1、讲授法:讲授法也称口述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讲读四种具体方式、是高校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成本低,教学效率较高;通用性强;能寓思想教育于讲授之中。缺点是: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课堂讲授的知识;较长时间的听课容易使学生产生抑制并遗忘许多内容。讲授法适用于:内容上、对象上、教师上、环境上、基本要求是:讲授内容要准确;讲授要注意系统和逻辑性;讲授要有启发性和情感性。;讲授时要讲究语言艺术;讲授要善于运用板书相配合。2、讨论法:是高校教学中很受学生欢迎的方法。它能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法适用于内容上、对象上、教师上、环境上。基本要求是出好讨论题目;讨论前师生都要作好准备;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要注意发言的全面性;讨论结束教师要及时总结。3、自学指导法:是高校教法改革关注的问题之一。优点是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适用范围:内容上、对象上、教师上、环境上。

六、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答:近年来,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深入发展。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因素的相互关系。这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波澜壮阔。高等教育理我是首当其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所有良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学从多层面、多视角去审视过去总结的教育经验,寻找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宝库。这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为了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苦果,使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到底,教育改革也迫切需要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联系,在宏观的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微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愈来愈密切。改革的实践使理论更新和发展,而更新和发展的理论又进一步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

七、你如何看待我国高校师生的下式关系和非下式关系的现状?怎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一)这是高校师生关系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组关系。

1、师生的正式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组织中发生的关系,即各自在学校中的地位、任务、义务、权利、责任等。正式关系是学校性质的规定,其指向目标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2、师生的非正式关系。这是指学校正式组织之外的,师生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非正式关系形成的原因很多,有兴趣、爱好的相同促成的,有地域观念形成的,有性别之间的关心形成的,也有特别事件的触发而形成的(如突发事件的处理、严重事态的影响等)在高等学校里,非正式关系的形成可以带来多种结果,如朋友情,这是应当提倡的;如忘年交,这是两代人的朋友情,是值得珍惜的;如意簿,只讲利益不讲责任和感情,这是要警惕和防止的;如仇敌恨,记恨于心,挟嫌报复,这是要乇底否定的;如师生恋,这是具体分析,正当的师生恋不应压制,更不应飞短流长,而不正当的师生恋则应受到谴责,加以制止。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由于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所以,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主要靠教师的努力。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对各自的角色规范有明确的菜识与认同。由于高校活动的特点,加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目前高校师生缺少交流,关系趋于表面化,各自的角色规范没有达到明确的共识与认同。师生之间缺乏朋友情,常吟“生意经”,感情淡漠,交往不多。这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上,也反映在课后活动上,为了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理解与沟通,教师应当有主动精神,主动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延长交往时间,主动增加交往频率。尽管高校教师实行的是不坐班制度,可以上课来下课走,但是,高校教师不应有雇佣观点,不应忽视学生渴求与教师交流的愿望。

(二)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的权威不在教师的职务和地位上,也不在教师严肃的面孔中,而在教师的人品、常识、才华和恰当的教育方法中。教师不能总是居高临下地指责学生,要求学生服从。教师不是真理的唯一拥有者和说教者,而是学生学习与生长的向导和生活的朋友。教师要通过双向对话、双向沟通,消除隔阂,加强理解,在关爱学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氛围中树立权威。

(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有四个层面,即:

1、学生是人,是具有潜在的无与伦比的创造价值的人,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权利。

2、学生是成长发展着的人,他们会有不足、有弱点、有缺点,所以他们才是学生,但是他们改正得快、提高得快,对新事物接受得快,具有新生力量的一切特质。

3、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们具有作为人的完整的需要,如生物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教师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他们的各种需要,而不是象社会各具体行业面对和解决的只是某一种需要。

4、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这是他们的根本特性。明确了学生观的四个层面,既可以防止教师中心论,也可以防止学生中心论。高校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有科学的指导意识、服务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和教学相长意识,高质量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第四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所谓“学科建制”:它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3康乃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一所著名大学,其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

4高等教育价值的选择历来就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观点:(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

5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既包括:(基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术教育),也包括与专业和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生产工艺和规范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而提出的。

6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7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12、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13、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人才性质不同进行的。

14、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者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以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

15、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制度性的构成状态和作用方式。又可具体分为较多类型,如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高等学校的运营体制等。

17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

19.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一般可以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界定。宏观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微观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指一所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结构的分层,内部权力体系的构成等。

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26“T型人才”:“T”上的一条横杠代表知识面,下面的一竖代表知识的深度。“T型人才”也就是知识既博又专的人才。

27“X型人才”:的第一个含义是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的人才;第二个含义是其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必须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结合部。

28、高等教育体制:对高等教育制度而言,高等教育的宏观体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其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规则,也就构成了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29高教管理体制:指与高教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它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教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前两者被称为高教的宏观管理体制,后者被称为高教的微观管理体制,即高校的管理体制。

30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31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32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

33教师的聘任制度: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教师职务的聘任包括任聘资格的认定,采取何种聘任方式,聘任期间的考核,以及聘满是否续聘、解聘和缓聘等等。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34分权制:一般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35、高等教育学术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36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力。

37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指由高校内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二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是校——学院——系三级结构。

39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40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指高等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41高教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教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教的构成状态。我国高教授予哲、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管理、理、工、农、医和军事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学位。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教构成状态。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高校大致分三个能级: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专科院校。地区结构指高教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它的两种模式为: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42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43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根据授课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44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

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

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

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45地区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而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况,不同形式的高校分布,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不同专业点的分布等则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5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4、高等学校学生: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

56、学习方法:是指高等学校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57、专业: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专业的缘起还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58学科: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59主干学科:指一定范围的服务对象所涉及的众多学科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学科基础。

60、专业培养目标:是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是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和层次)方面的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

61、专业划分: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

62、专业调整: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具体讲,专业设置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

63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具体讲,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

64、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65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66、高等学校课程: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67、学年制:其特点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弊端: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教,不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地学习。

68、学分制: 特点: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学科间的渗透。灵活性强是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弊端: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69、学年学分制息量: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过渡形式,其本质可以认为仍然是学年制。

7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72教材——是高等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一般包括目录,正文的编、章、节和作业、实验、图表、附录与索引和注释,其中正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一套完整的教材,除教科书讲义等基本教材外,还应包括与之配套的辅助教材。辅助教材可分为三类:①指定教科书以外的其他学术专著,②与教科书配套的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解答等各种教学辅助材料。③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学法参考书、外文读物、参考书目录、文献等。

73、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学效率低。

74、班级授课制:亦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首先是由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1632)中提出并在理论上说明的

75、教材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76教学:从它们的组织结构来说,是一个系统。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所谓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77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78高校教学: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的;是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还由大学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即由人类已探索的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决定。

79课程分类:⑴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看,分为学科并列课和核心课程;⑵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⑶从选课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⑷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81高校专业教学计划使按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教学计划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简称校历)。

8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指导文件。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分为三部分:说明、正文和附录。教学大纲使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课程评估的依据。

85讨论法:指以加深对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积压抒已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优点)它可以激发学生就要讨论的总是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经常的讨论还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灵活性。(缺点)在于它常常在教学中表现为明显的无计划,有时更是杂乱无章,教学的目的任务常常难以完整地实现。

86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90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进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91总结性评价:是在进行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92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科学的学业评价有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建立试题题库;实施考试,取得信息;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93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过程。其特征: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国情、民情教育;社会规范与社会角色教育;心志磨练与个性养成教育;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另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有双重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实践主体、目标和应遵守的规律的双重性。

94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95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织成分。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96调查研究法是指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去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分为五个步骤:

1、选题和制定计划

2、收集资料

3、分析研究资料

4、检验

5、写调查报告。

97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有三个特征:

1、说理不是“说教”

2、说服不是压服

3、启迪不是硬灌。

98、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信赖彼此新生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

2、排除情感交流的障碍

3、防止情感交流的片面性

4、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情感素质。

99、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注意:

1、所造反的榜样行为具有先进性,鲜明性和针对性

2、层次化序列化

3、关于发现和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

4、要发挥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

100、参观访问法是指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考察,对典型的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扩大实业对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分以下阶段:

1、准备阶段

2、动员阶段

3、现场指挥阶段

4、总结阶段

第五篇:2012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论述

教育学论述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63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构建P86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P1394、如何理解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P1555、试述应如何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渠道?P181

6、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P235

7、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P253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高等教育开始了普及化的进程。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学生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时,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时,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20世纪中期,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先后达到15%,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了50%,又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新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各国都已将发展教育及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迎接新经济到来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新经济对知识的社会化和人力素质的要求所决定的。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高等教育机构的改革。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而且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高等院校之间在学科及研究的数量、科研的质与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同时,各层次高等院校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

(2)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高等院校呈现出小型、中型和庞大三级规模,学校的规模与学生和职工的数量相一致。

(3)教学组织的多样化。一是继续促使现存的农、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专业学科朝着更综合的学科方向发展。二是学习层次的多元化。三是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在社会中进行,而不是在传统的校园中。

(4)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高等院校的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私人资助和学费,只是比例不同。对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来说,私人资助和学费在总的运行经费中占有相当高的份额,而发展中国家政府拨款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各个国家的高等院校正致力于开展与私人企业及社会各行业的科研合作,以扩展资金来源。

(5)学生成分的多样化。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高等院校中学生的成分呈现着日益增强的多元化倾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可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无学位的学生,以及半工半读、再培训和工作几年又返回校园寻求更高学位的学生混合成了今天的学生群体。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现已被广泛接受,并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运作:一是建立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二是建立国家间、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学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及援助计划。三是建立信息网把各个高等院校连接起来。四是进一步学生和学者的国际交流。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

新技术和信息网络给高校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

(五)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和远程、在职教育的出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

准也就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教学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术理论型人才和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也不同。

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高等教育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主要是由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即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高等教育是否能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整体的质量观。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构建

现在大学的基本理念,择其要者,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1、学术自由理念。

学术自由理念是最古老的大学理念。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前提,学术自由的丧失就是大学精神的萎靡。大学只有秉持学术自由、思想宽容的理念,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学术自由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学术权利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完全超越社会的影响而追求所谓的绝对自由,只能最终丧失学术自由。任何时代,从未有无限制的学术自由。

要建构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应当使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形成保护学术自由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当使大学形成珍视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风尚;应当使教师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人格。

2、大学自治理念

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对中国而言,依法自主办学是贯彻大学自治理念的主要途径。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障。大学自治理念的确立,是使大学免遭外界干扰而专注于自身学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大学自治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制定大学自身的组织条例和管理规定的权利、支配大学经费的权利、自主招生的权利、自主聘任教师的权利、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权利等方面。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大学自治理念的核心。

要建构大学自治理念,应当强化自主办学的观念,将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给具有独立法人实体的高校;应当正确处理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大学在增强自主办学的同时,要学会自觉地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应当切实增强高校自身自主办学的能力,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高校应当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

3、教授治校理念

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要贯彻大学自治理念,需要明确实施这一理念的活动主体,这一主体的核心就是教授。教授治校理念是依靠教师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要建构并实施教授治校理念,应当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为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应当改革目前学术权力削弱、行政权利增长的陈旧习俗,积极探索调动教授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机制;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名师,提高教授群体的学术素质和国际影响力。

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增强,均有赖于大学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有机统一。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现代大学最基本的理念。但现代大学的理念又不限于此,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学自身的发展,大学会不断生成新的理念,如面向社会理念、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理念、恢复失落的人文精神理念等正在成为符合时代变化与需求的新的大学理念等,以满足大学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

(一)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能动而非受动的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任务,反对一切以宰制、管束为旨趣的外在的硬性干预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是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二)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教育。高等教育应当成为一个指挥充盈的场所,成为一个塑造人的精神生活的领地,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理智的卓越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追求。大学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实而饱满的智慧训练,这是保障他们提高生活的力量的主要源泉。高等教育是造就完整的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整全素养的全面教育,断非片面的专业教育,亦非狭义的职业教育。

(三)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沼,从而使高等教育由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高等教育如不祛除文凭与就业之间的机械联系,其办学效益和吸引力就不会得以实质性改善。高等教育是给人以全面智慧援助与精神支持的教育,而非单纯的就业准备教育。狭隘的专业学习或就业准备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扭转。祛除单纯以就业为取向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就应把塑造学生整全的素质、完备的能力、创造性的个性作为贯穿教育过程的、的核心目标,从而培养一批既符合时代需求又具有完整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4:如何理解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大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起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首先,培养专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这一职能和高等学校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1)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2)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态势也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所独有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也对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3)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21世纪大学的历史使命之一。21世纪的大学,特别是研究性大学,应该既是高水平的教学中心,又是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中心。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首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其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第三,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现代高效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效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效的根本使命,无论是哪一类类型或层次的高校,培养人才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活动就会脱离社会实际。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高校,只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任何高校都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5:试述应如何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渠道?

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

值,也各自有其自身局限性。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使人在征服、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解放人性、体现人的价值,使人自身得到肯定,从实质上讲,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的手段;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之所在。简言之,不重视教育根本目的的教育和忽视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的教育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

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二者有整合的基础。首先,科学蕴涵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价值。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但都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人是否能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这和科学精神的要求是相通的。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

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其一,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纳入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专业培养目标。其二,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比如通识课程是进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基础。在基础课和某些专业基础课中,一是可以开设综合性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三是元知识学习与研究课程,四是活动课程,五是选修课程。其三,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因此,必须提升广大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使之带着人文的觉醒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和科学实践中启发人文的觉醒,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自然的而不是勉强的甚至是强加的、丰富而生动的而不是单调枯燥的人文与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

6: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关键是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的统一集中管理,向以规划、立法、财政资助、评估、监督和信息服务等手段的宏观调控过渡,形成一个两级管理、分级负责、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2.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管理运营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社会的广泛参与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要正确引导和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体制改革着手,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参与办学管理运行机制。首先,应实现政治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由中央政府组织建立一些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其次,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此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

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政府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权力的下放,最终必须具体落实为办学者的权力,实现办学者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作出了较明确的规定:包括⑴一定的招生权;⑵学科、专业的自主设置和调整权;⑶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编和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自主权;⑷“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权利及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权利;⑸内部教学、科研和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事配备权;⑹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聘权、津贴调整和工资分配权;⑺“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助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的权利等等。

《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使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得到了法律的保障,这对高校的办学活动的全面开展,无疑将具有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但是在此还必须加以说明的是,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所代表的权力权限和范围必须受到一定的约束,这种约束力来自国家的法律、政策、管理制度以及社会利益集团力量的控制等。没有约束或约束机制失灵的权力,其运作的结果必然走向其反面。

以上分别从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并试图表明: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从政府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和设计。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牵动面广难度大的复杂性工程,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持慎重态度,从我国的国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分别对待、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策略,积极稳妥地推动改革的过程。

7: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

(一)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高校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的学术管理,也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结合,这是由高校教学组织与管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原则要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教授等学者专家群体在管理中的作用,注重教学管理中的学术性内涵。高校教学管理只有把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实践活动科学、有效、合理地运作起来。

(二)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只有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这一对范畴,才能使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谐、融合,才能使整个组织协调发展。在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一方面,要在教师群体中适当分层,以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自身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获得相关人员的支持。

(三)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处理好权利与权威的关系,坚持权力与权威相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四)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对于高校这样一个人才、知识度高度密集的组织来说,进行教学管理时必要的集权是需要的,但实行分权是主要的。

(五)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现代高校要求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工作,还要承担科研任务。

(六)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好的管理,应当时把维护组织成员的行为自由与组织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既有规范,又有自由”

下载广东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问答题(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问答题(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复习提纲

    河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 2.教育方针3.教学过程4.教学大纲5.教育目的6.课程7.教师8.现代教育技术9.学制 10班级上课制 11.......

    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范文)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或判断题 1、西方的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欧洲中世纪p14 2、修辞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三艺”,即文法、修辞、......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老师点题内容——华师培训点)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 4~6个(每个3~4分) 2、简答题 5个 3、论述题 2~3个积聚大量图书,1213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14答:高级性、专业......

    2017年 江苏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 考点 高等教育学(最终定稿)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延展性; 1965年 保罗.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 20世纪60年代 全球第......

    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判断

    高等教育学复习(选择、判断) 选择题或判断题 1、西方的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欧洲中世纪p14 2、修辞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三艺”,即文法、修辞......

    高等教师岗前培训考试资料

    高等教育学 一、 高等教育的本质** 1、 现代高等教育的内涵 P5 2、 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征 P6 3、 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P7-13 4、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P14-16 二......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2010)试卷

    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2010)试卷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 B )。A 层次结构B 科类结构C 形式结构D 能级结构2.人力......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核要点

    《高等教育学》考核要点 第一章 绪论 1、 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学的概念 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立足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