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是培养完成完全中等教育之后的人,使他们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其组织结果和制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都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特点。
3.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综合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4.课程体系: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5.教学活动:广义,凡是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都可成为教学活动;狭义,教学活动指发生在教育领域之内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
2.高校的三个职能: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基本职能)、发展科学(重要职能)和为社会服务(派生职能)。三大职能是逐渐完善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发展的内在逻辑等因素都对这几类职能有重要影响,而且三大职能有综合交叉、辩证统一的关系。
3.教师工作环节:(1)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写教学方案。(2)上课。(3)辅导。(4)布置与批改作业。(5)测试。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上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等。微观上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存在的问题:专业偏狭、科类单一;规模偏小、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不协调;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调整策略: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加强西部知趣高校的发展等。
三、论述题
1.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组成方法体系的要素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语言、文字、视觉形象)、工具(音响系统、声音处理设备、投影设备等等)。任何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具体到教学过程当中,在某一个环节选择某一个教学方法由教师灵活组织。无论以哪一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要注意时效性,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由: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演示法、谈话法、探究研讨法、尝试法、自学辅导法等。其中讲解法和练习法最为常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比如,低年级适用实验法、演示法和引导发现法;高年级适用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高校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发现法或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和自学指导法。
2.关于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第二篇: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5、6章
第五章
一、概念解释
1、高等学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他们不仅担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高校教师任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3、师生间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的特点。
4、师生间人格关系:指的是 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5、师生间法律关系:法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简答题
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答:地位: 一般地,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在我国目前,高校教师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无论是经济待遇、社会权益还是职业声望都是较高的。
作用:
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
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
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2、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教书育人。以教学为中心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每个教师都应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参加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认真搞好教学,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2、科学研究。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高校教师必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必须把教学与探索新知识的科学研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把科学要就当作自己应有的职责。
3、服务社会。高校在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中往往居于领先地位,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高,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而高校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服务社会。
三、论述题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当好一个高校教师有何意义?
答:高等学校教师劳动不仅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智力型,复杂性,个体性,群体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1)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高校教师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都是按专业安排、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2)高校教师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大学生。大学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大学生已具备继续深入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身心也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进一步增强。(3)高校教师劳动的时空延续性。教师的劳动时间,没有上下班的严格界限;教师的劳动地点,没有校内外的明确划分。班上、班下、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教师劳动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也是延缓的。
了解和研究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助于高校教师理解这些特点并在劳动中有所体现,更有助于发扬这些特点的长处,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自己发挥)
2、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答: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从教师个
体看,主要是通过选拔、培养、使用来提高教师个体的素质,特别要加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从教师群体看,主要是通过流动、调整和教师资源开发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功能;从管理较大看,主要是通过制度、体制建设和机制建立健全来保证教师队伍建设顺利进行。
首先,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包括:高校教师成长应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高校教师成长应适应高等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其次,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应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1)提高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的原则,包括: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的原则;提倡奉献和给予回报相统一的原则。(2)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则。包括: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的原则;规范控制与搞活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的原则。
再次,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即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建设:(1)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2)完善教师培训机构。(3)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4)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5)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结合实际论述)
3、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答:高校师生关系是指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高校师生关系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
(一)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
(二)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
(三)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权威的基础并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四)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必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公共关系学研究认为,在一般的交往关系中上级、领导等起决定性作用。高校师生之间虽然不存在行政级别、直接的领导关系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与学生存在知识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处于主动性地位。由此笔者拟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一些简略的应对性分析。
(一)平等对待学生,要有民主意识
平等对待学生,一方面指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以传统的家长式的方式对待学生,而是应尽力营造平等交流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尽管有不成熟之处,但他们已经是成年人,自然希望能够教师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们。另一方面指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师生关系良好关系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有民主意识即教师在处理各种学生事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见,学生的意见并不一定被采纳,但是对于学生意见的重视至少表明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视和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学生自然会尊重老师。
(二)高校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方式
新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出现了深层次的变化,社会具有了越来越开放的特点,这也导致了原有的单一的评价标准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比如对于部分在校大学生边读书边在社会上创业,针对这种情况,原有的评价体系就会认为是不务正业。高校教师对于这样的学生,就应该以欣赏的态度加以引导,而不是另眼相待。应该说这种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开拓精神,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应该对他们的创业热情进行鼓励。但是大学生初入社会,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产生不适应感,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在精神支持、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走出暂时的不顺。总之,面对多元的社会环境,高校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单一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三)师生之间应加强交流。新时期大学生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多为独生子女,年龄比较小等。许多大学生上大学是他们相对“独立”生活的开始,难免出现各种不适应症。加之大学师生之间交流,容易使部分学生有被冷落的感觉,产生沮丧情绪。教师在新生入学这个时候应特别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经常与学生谈心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孤独感。积极的沟通交流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消除学生的心理隐疾。通过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容易使师生之间相互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在交流过程中,笔者以为教师应多一些真情,少一些高调和说教。教师的谈话方式如果是说教式的,学生有逆反心理不说,而且会马上有一套说辞来应付老师,师生之间虚对虚,这样的交流结果会很糟。
总之,高校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可变性,而且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只有通过教学活动以及各种学生活动坚持进行长期探索,真诚对待学生才能够处理好各种矛盾,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4、高效教师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要求各是什么?
答:高校教师有个体和群体之分,高校教师的素质也有个体和群体之分,两者既互相区别也互相联系。为了完成高校的任务和适应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首先,高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几项个体基本素质: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即教师队伍的结构。教师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第一,职称结构。指的是高校教师队伍内部各种职称的比例状况,这是教师队伍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学历结构。指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即教师的基础训练水平和业务发展的潜力。一般来说,教师队伍中拥有高学历的比重越大,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起点越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潜力就越大,学术水平就越高。第三,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其中包括各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和各年龄段教师数量的状况。第四,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第五,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情况,即教师毕业于哪个学校、哪种类型的学校。
5、高校师生间关系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形式?
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高校师生关系重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指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的特点。(2)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指的是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3)高校师生间的心灵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两国方面。(4)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这种关系需要高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都应该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种道德关系的维系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5)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指法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对师生间教育等关系的法律确认和保障。高校师生间的各种关系是紧密相关的,它们贯穿在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在每一具体的活动中都有体现,不能截然分开。其中,教育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建立师生人格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人格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也就难以维持。法律关系是对高校师生间正当的各种关系的保障。高校师生间平等的人格关系有利于维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心理关系将学生在心理上同教师的距离缩短;相互促进的道德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发展和形成;正常的法律有利于师生各种正常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六章
一、概念解释
1、专业
答: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2、专业特色
答: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积淀性。
3、专业培养目标
答: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要求。
4、专业结构
答:专业结构是指各类各层次专业间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国家层次、区域层次和学校层次。
5、课程教学计划
答:教学计划指的是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度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素质和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6、教学大纲
答:即课程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冠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
7、教材
答:又称教科书和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使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二、简答题
1、专业划分、专业设置要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答: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二是职业适应性原则。三是独特性原则;四是层次性原则。
2、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第一、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第二、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 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第三、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第四、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3、专业内涵建设包括那些方面?
答: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专业设施建设。
5、专业管理的建设。
4、构建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几种比例关系?
答: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高校教师各专业的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优化,主要决定于以下几类课程的比例关系。(1)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2)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5、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三、论述题
1、什么叫专业特色? 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明如何办好特色专业。
答: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的强调面不一样,专业特色的强调面在于“特色”,即在同类专业中,这一专业具有“优长之处,特殊之点” ;特色专业是指有特色的专业,强调面时“专业”。
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在现实中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专业特色,有的学校追求专业特色面面俱到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不切实际就会变成空想。因为“优长之处”是比较而言的。专业特色具有动态性,在某一时期具有特色,在另一时期可能失去特色。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规格的要求是变化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科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专业特色具有积淀性,使长期建设和不懈追求的结果,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造就,优良专业传统和培养方式的形成,具有前瞻性、科学性专业理念的树立,都要靠积淀。相对性并不排斥积淀性,相反,只有不懈追求的积淀性才能保证在相对性、动态性的特色竞争中取胜。
2、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所教课程称为精品课程。
答:课程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使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需要按照加强课程建设的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
2、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有限进行、科学性、时代性,既是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又要具有针对性、协调性,适合教学对象和专业层次的要求,注意本门课程内容内部和与其他内容之间的协调。
3、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基础建设和推进共享两个层次。基础建设是在各课程组、教研室、院系或学校范围内进行的,推进共享则突破了学校的范围,可为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并免费开放。
4、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三个环节。编写是前提,选择是关键,使用是目的。
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这方面的建设主要是“硬件”建设,使为开展课程教学提供物质基础的,但是也包括了相关配套的“软件”,如改革实习、实践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开设综合性、创新性试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等。
6、体制机制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并实施相应的建筑、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要建立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究等制度。制度、体制、机制不仅在于科学建立,更在于具体落实。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一、概念
1、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也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
3、通才教育 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4、社会本位论 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
5、范式 是指一种科学信念以及与这种科学信念相联系的研究方法论的集合体,概念、理论工具等是其构成要素。
6、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7、高等教育目的 是依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
8、教学 是师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介进行的传递信息的双边活动。
9、教学过程 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10、高等教学原则 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1、狭义课程 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它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12、高校教学大纲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3、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示,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如何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如何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问题。
14、备课 就是上课前的教学准备。
15、上课 就是师生在规定时间里进行教学。
16、学分制 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17、狭义教学方法 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通常教育理论提到的就是这个概念。
18、教学评价 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判断教学检查所获得的教与学的资料的价值和优缺点,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的过程。就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过程。
二、思考题
1、简述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的重要影响。答:(1)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人,去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另外,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大批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特别是专门的政治、法律人才,直接为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2)高等学校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制度服务。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会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决策产生影响。
2、分析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答:(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这项职能是自大学产生之日就有的。不管如何发展是不会消失的。虽然这项职能是永恒的,但其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这既是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等教育职能的延伸。从广义上说,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这不是直接的。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是指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比如,委托培养、推广技术、举办技术人才培训,利用高校图书情报等。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既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主观需要。上述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构成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
3、试分析当代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要求。答:(1)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实施立体交叉人才的培养模式。①大量浅显的问题早已解决,许多新的科学需要较专门较深的知识和技术,如纳米技术、克隆技术、宇宙航天技术等。②现代科技的不断交叉和融合使得行业的界限日趋模糊,工作的专业化与综合化高度结合。(2)从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来看,高等教育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起来,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3)根据我国的国情,培养立体交叉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4、试述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总是研究的重点方向。(见书70页到72页)答:(1)研究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与价值冲突。(2)研究高校学生的经济生活。(3)研究高校学生的课外与校外活动。(4)研究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5、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答:(1)具有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方向。不仅为教育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为受教育者指明发展方向,并预定了受教育者发展的结果。(2)具有调控作用。高等教育目的对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具有调控作用。(3)具有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4)具有激励作用。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能激励人们为实现目的而奋斗。
6、简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突出强调的素质培养。答:(一)要求具有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勇于迎接时代挑战。未来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将把竞争引入方方面面。在国际上,我们又面临着世界各国加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不断变化的挑战。(二)要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反映客观世界的各门学科虽然有本质的差别,但却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体系,而是和相关的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各学科、专业在实施教育时,强调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由多种不同知识有机结合、互相联系、互为整体的网络化综合型的知识结构。(三)要求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要有适应社会变动的能力,生存的能力,自学能力,开拓能力,创造能力等等。这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所在。在所有能力结构中,最生根的是培养高校学生养成独立有效的自学能力。(四)要求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法律意识。这是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市场经济的一个生根规律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十分重要。(五)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和理性。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教育,使学生形成高尚情操,在未来社会中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六)要求具有国际意识。高等教育要放眼未来、放眼世界,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国际意识。
7、论述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分为三大步骤、四个阶段。第一个步骤是明确教学目标,第二个步骤是展开教学活动,第三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评定与调控。
1、确教学目标。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就是目的性。教学活动必须有目标,因为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规范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2、展开教学活动。分四个阶段: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复习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3、评定和调控教学过程。这个步骤是对教学过程中流动的信息进行收集、反馈、加工的过程。8、简述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几个比例关系。答:这些比例关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课程体系的轮廓,是研究、改革课程体系的主要线索。(1)高校课程的三个层次的比例关系。第一级课程为普通课程,也称基础课程。第二级课程为专业课程,是集中体现某一专业特点的课程。第三级课程为跨学科课程,也称通识教育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把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交给学生,以保证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选修课比较迅速地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课题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邻域。(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须摆正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位置与关系,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4)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显性课程过去也称为“官方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是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高校教育工作的许多评价指标都是建立在显性课程上。潜在课程过去也称为“非官方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包括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5)大、中、小型课程。大型课程为100学时以上,中型课程在50学时到100学时之间,小型课程在50学时以下,而30学时以下的为微型课程。我国高校应提倡课程的小型化,在不断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可以相应地增加课程门数。要关注30课时以下的微型课的开发。
9、简述编写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答:(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具有前沿性。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学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3)具有思想性。教学大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4)具有启迪性。向学生教概念、教结论,要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触类旁通、一通百通。(5)具有教学适用性。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把完整的知识教给学生,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顺序性。
10、试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见书183页到185页)答:主要有三个共同的趋势:(1)在指导思想上,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2)在教法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职工会学生学习转变(3)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11、简述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2)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3)遵循项目掼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4)社会经济效益和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5)支持未成名者,重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5)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12、简述高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向。答:(1)研究教育教学内容(2)研究教育教学规律(3)研究教育教学方法(4)研究教育教学技术(5)研究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
13、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起指导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对教师起制约作用。(2)教学过程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一是学生要完事系统地掌握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去亲身实践;二是人类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知识,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律从头学起。(3)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开展的途径。(4)高校教学过程是学生由学习活动向职业劳动过渡的过程。高校教学过程是学校教学全过程中带有部分质变的过程。是由四个原因决定的:一是由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二是由高校教学自身内在的价值和功能决定的。三是由高校教学内容的部分质变决定的。四是由高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改变决定的。
三、论述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答:(1)遗传素质及其作用。第一,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遗传素质就谈不上相关的发展。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基础无从发展。第二,它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人的遗传素质不是静态的,它有一个成熟发展的过程。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个别特点。人的遗传素质既有“类”的特征,也有“个”的特点。即使是兄弟姐妹、甚至孪生姐妹也不尽相同。遗传素质仅仅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它们在“个”上的差异,只能为人的某方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才能获得应有的发展。(2)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体现出人的一种自觉意识,故也称为自觉能动性。(3)社会环境及其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存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在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4)实践活动及其作用。是指主体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或精神交换的活动,反映了主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结合与统一,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5)教育及其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环境是人们活动群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教育不是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教育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所以能起主导作用,其原因有三:一教育是受社会委托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二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地地影响人的活动过程,避免了环境与实践活动对人影响的自发性、片段性和偶然性等问题,能有效的对人施加影响。三教育是在特定环境由受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负责实施的活动过程,可以使受教育者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捷径。
影响人发展有五个因素: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发展的有效手段。
上述五个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因为遗传素质的开发靠教育,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与调动离不开教育,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要经过教育的筛选和调控,社会实践对人的影响要经过教育的组织和规范。而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自身固有的英勇表现,教育只是社会关系借以影响人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在人的发展上起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因为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性;也不能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
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对某个教学原则的理解和运用。答:高校的教学原则很多,有的原则是覆盖教学全过程的,称为总原则;有的原则是指导某:一过程、某一阶段的,称为分原则。高校教学原则有: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面谈谈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本原则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在社会现象中的具体落实,是教育社会性的要求。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教书育人。提出的根据是教学活动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贯彻本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四点:一是教师应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二是在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方向、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统帅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三是就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四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关心政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3、论述在指导思想上,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答:启发式和注入式是历史上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千年来,注入式所以在中外流行,一是因为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者不懂得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二是因为统治阶级越是走向反动,就越是害怕改革前进、害怕真理,越需要培养循规蹈矩的人才;三是师德尊严和抱残守缺的观念的影响。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学地完成学习任务。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是指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只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1、在教学目标上注入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启发式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注入式将教师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灌输的知识仓库和存贮器,忽视学生学习的性,不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对学法上的指导。启发式在肯定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教学成果最终要从学生学生的变化来体现。
3、在教学方式上注入式喜欢采用单向的“填鸭式”的强制灌输,满足于教会学生模仿和最大程度地记忆。教学方式单调死板。启发式着眼于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学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并注意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配合先进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
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备课的基本要求。答:基本要求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备好教材,其次是备好学生,第三是备好教学方法。简称“三备”。1、备教材:必须抓住三条线,进入三个境界。背好教材。必须抓住三条线,进入三个境界,上好三个台阶。抓好三条线,是指抓好明线、暗线和虚线。教科书里的章、节、目是明线,是教材的“骨架”,反映了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吃透明线,教科书的轮廓在头脑里立了起来。暗线是指教科书章、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虚线是指本门课程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进入三个界。是指教师和教材之间形成的三种关系:一是“我和它相识”,二是“我请它跳舞”,三是“它在我心中”。上好三个台阶。“懂”是第一个台阶;“透”是第二台阶;“化”是第三台阶。2、备好学生。“备课备人”。备课不备人,教学丢了神。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身体健康状况等,还要考虑在编写教案中如何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各有所得,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备好教学方法。组织教材,是对教材作教学法的加工,使之成为学生便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东西。要贯彻启发式指导原则,避免注入式的授课方式。依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授方式方法。教师的备课观念要由“教学生学会什么”向教学生会学什么“转变。
4、联系教学实际,谈谈上课的基本要求。答:除了应当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外,还必须达到六点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思想品德教育目的,二是知识技能教育目的,三是心理卫生教育目的。(2)内容正确。就是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对概念、定义的表述,对观点的论证、事实的描述,都应准确客观。(3)方法恰当。选择和运用要恰当。事必有法,然后可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4)组织得好。是指课堂教学有高度的计划性和严密的组织性。(5)积极性高。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处于积极的思维和情绪状态。教师把授课作为一件乐事来做,讲课时充满热情活力,学生真正成了学习主人,听课全神贯注。(6)语言生动。主要有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形体语言。口头语言要清晰、流畅、准确、生动,富有感染性、趣味性和启发性。音速要快慢适中,要抑扬顿挫;板书语言要写规范字,字迹清楚,避免错别字。形体语言要文雅得体,恰到好处。
5、联系实际,谈谈运用某个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答:
1、讲授法:讲授法也称口述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讲读四种具体方式、是高校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成本低,教学效率较高;通用性强;能寓思想教育于讲授之中。缺点是: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课堂讲授的知识;较长时间的听课容易使学生产生抑制并遗忘许多内容。讲授法适用于:内容上、对象上、教师上、环境上、基本要求是:讲授内容要准确;讲授要注意系统和逻辑性;讲授要有启发性和情感性。;讲授时要讲究语言艺术;讲授要善于运用板书相配合。2、讨论法:是高校教学中很受学生欢迎的方法。它能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法适用于内容上、对象上、教师上、环境上。基本要求是出好讨论题目;讨论前师生都要作好准备;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要注意发言的全面性;讨论结束教师要及时总结。3、自学指导法:是高校教法改革关注的问题之一。优点是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适用范围:内容上、对象上、教师上、环境上。
六、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答:近年来,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深入发展。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因素的相互关系。这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波澜壮阔。高等教育理我是首当其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所有良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学从多层面、多视角去审视过去总结的教育经验,寻找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宝库。这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为了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苦果,使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到底,教育改革也迫切需要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联系,在宏观的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微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愈来愈密切。改革的实践使理论更新和发展,而更新和发展的理论又进一步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
七、你如何看待我国高校师生的下式关系和非下式关系的现状?怎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一)这是高校师生关系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组关系。
1、师生的正式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组织中发生的关系,即各自在学校中的地位、任务、义务、权利、责任等。正式关系是学校性质的规定,其指向目标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2、师生的非正式关系。这是指学校正式组织之外的,师生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非正式关系形成的原因很多,有兴趣、爱好的相同促成的,有地域观念形成的,有性别之间的关心形成的,也有特别事件的触发而形成的(如突发事件的处理、严重事态的影响等)在高等学校里,非正式关系的形成可以带来多种结果,如朋友情,这是应当提倡的;如忘年交,这是两代人的朋友情,是值得珍惜的;如意簿,只讲利益不讲责任和感情,这是要警惕和防止的;如仇敌恨,记恨于心,挟嫌报复,这是要乇底否定的;如师生恋,这是具体分析,正当的师生恋不应压制,更不应飞短流长,而不正当的师生恋则应受到谴责,加以制止。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由于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所以,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主要靠教师的努力。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对各自的角色规范有明确的菜识与认同。由于高校活动的特点,加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目前高校师生缺少交流,关系趋于表面化,各自的角色规范没有达到明确的共识与认同。师生之间缺乏朋友情,常吟“生意经”,感情淡漠,交往不多。这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上,也反映在课后活动上,为了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理解与沟通,教师应当有主动精神,主动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延长交往时间,主动增加交往频率。尽管高校教师实行的是不坐班制度,可以上课来下课走,但是,高校教师不应有雇佣观点,不应忽视学生渴求与教师交流的愿望。
(二)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的权威不在教师的职务和地位上,也不在教师严肃的面孔中,而在教师的人品、常识、才华和恰当的教育方法中。教师不能总是居高临下地指责学生,要求学生服从。教师不是真理的唯一拥有者和说教者,而是学生学习与生长的向导和生活的朋友。教师要通过双向对话、双向沟通,消除隔阂,加强理解,在关爱学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氛围中树立权威。
(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有四个层面,即:
1、学生是人,是具有潜在的无与伦比的创造价值的人,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权利。
2、学生是成长发展着的人,他们会有不足、有弱点、有缺点,所以他们才是学生,但是他们改正得快、提高得快,对新事物接受得快,具有新生力量的一切特质。
3、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们具有作为人的完整的需要,如生物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教师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他们的各种需要,而不是象社会各具体行业面对和解决的只是某一种需要。
4、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这是他们的根本特性。明确了学生观的四个层面,既可以防止教师中心论,也可以防止学生中心论。高校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有科学的指导意识、服务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和教学相长意识,高质量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1.1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延展性。1.2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引导观念更新、服务政策咨询、推动实践发展。2.1中世纪大学的局限与意义
局限性:浓厚的宗教性质;组织纪律上的松散性;教学上的繁琐性。贡献:1)中世纪大学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高教机构,为西方近代高教的发展开辟了源头,提供了框架;2)孕育了近现代高教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3)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为近现代高教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1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
洪堡思想:①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②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反对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
两条最基本的原则:①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②学术自由的原则 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利干扰;二是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三是教学过程要有教育自由。
2.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含义与要求
含义;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客观上存在着内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教育与科技的最佳选择。
要求:①高校要从指导思想、确定方向、选择课题、组织实施等方面,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②要立足教学搞科研,在所教课程中确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③要搞好科研促教学。高校的科研要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3.1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
⑴教育理念: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⑵学术理念:学术自由、学术中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⑶机构理念: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校长职业化、管理专业化
3.2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
高等教育理念主要有三大流派: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其中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大流派产生最早,也最具代表性。⑴理性主义主张人及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原则。⑵功利主义认为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教育是为职业选择做准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教育要以社会发展为最高目标。
⑶实用主义把高等教育改造民主社会的工具,强调大学应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4.1.制约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
⑴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政策及主导思想观念 ⑶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
⑷社会规范意识、公民契约精神、突发事件等 4.2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趋向 ⑴进一步推进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⑵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对象;
⑶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合作博弈关系。4.3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为主),高校享有一定办学自主权的高等教管理制度。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管理制度属于权利主导型,高校组织管理结构呈现直线—职能型,校—院—系结构的科层制特点明显。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领导体制属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4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
高等教育评价制度是指高等教育的内部评价机构或外部评价组织基于特定的目的,依照一定的规则、标准和程序,对高校进行评价的一种制度。
它基于高等教育的契约型、道德型和自律型问责,可分为内部评价制度和外部评价制度。内部评价制度即高校自我评价制度,外部评价制度即政府行政性评价制度和第三方评价制度,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管、办、评分开,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础,以政府行政性评价为指导,以第三方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4.5高等教育评价制度中的权力制衡
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核心在于权力,权力分为行政权力、市场权力和自治权利。政府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行政权力,这种权力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评价主体为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的评价组织,第三方组织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市场权力,代表高等教育消费者(学生和家长)、纳税的普通公民和在专门领域中具有高度伦理道德的专业工作者,其评价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门性、、权威性。高校自我评价使用的是自治权力。5.1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㈠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 ㈡促进个体社会化
⑴个体行为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⑶个体角色⑷培养个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㈢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
⑴主体性发展⑵差异化发展⑶自由发展⑷发展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2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反作用 ⑴政治制度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⑵政治制度决定着受高等教育的权利;⑶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5.3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⑴通过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政治服务;⑵通过形成舆论对政治产生影响;⑶促进政治民主化 5.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㈠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⑴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
⑵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⑶可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⑷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㈡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⑴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⑵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5.5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⑴文化保存、继承功能;⑵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⑶文化选择功能 5.6 高校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首先,三大职能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责,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因此三种职能不可互相替代;
其次,三大职能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以高校的教师与学生、高深学问和社会需求为中介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后,三大职能具体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职能数量和侧重点也会有所区别。6.1.高等学校课程观
以统一性为本质诉求的知识形态可以称为普遍知识,基于普遍知识建构的大学课程称为普遍知识课程;以多元化为本质诉求的知识形态可以称为科学知识,基于科学知识建构的大学课程称为高深学问课程;以个人自主建构为本质诉求的知识形态称为个人知识,基于个人知识建构的大学课程称为多元教育课程。6.2高等学校课程规划的文件构成
本科专业目录;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院系专业课程方案 6.3高等学校课程类型
文化素养课程;多学科交叉课程;专业课程;科研项目课程;学生咨询课程。6.4高校课程结构
高校课程结构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纵向: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横向: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6.5我国的大学课程编制(泰勒原理)
我国的大学课程编制主要依据目标模式进行编制。目标模式又称泰勒原理,是一个课程编制的四阶段模式,即确立和表述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对课程进行评价。6.6课程编制的影响因素
服务社会是课程的价值体现,满足学生需求是课程的核心目标,传播和发展科学知识是课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专业教育是课程的实践取向。
社会、学生、学科、专业和教师既是大学课程的构成要素,也是具体课程编制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力量、学生需求、学科发展、专业架构、教师素质)6.7课程编制的任务
调查课程需求;确立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6.8.课程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②量力性原则。③满足性原则。④效用性原则。⑤经济性原则。6.9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
⑴科学逻辑与认识逻辑相统一原则。⑵观点与材料相一致原则。⑶“少而精”与“多而全”相协调的原则。6.10高校课程管理的基本任务
⑴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⑵明确课程教学运行中的权责与程序;⑶突出课程开发的标准建设;⑷提高课程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课程管理能力
6.11课程管理的基本制度与基本过程 基本制度:选修制;学分制;评课制
基本过程:课程审定;课程督导;课程评价;课程更新 7.1教学的基本任务
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⑵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 ⑶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⑷培养与发展个性。7.2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特点
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领导性。基本特点:体现专业的目的性;突出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注重科学研究
7.3如何贯彻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原则 ⑴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⑵要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⑶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⑷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7.4如何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⑴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⑵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7.5高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的与任务;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7.6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⑴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⑵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⑷体现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 7.7如何有效使用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运用讲授法时要:做好教学设计,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体现语言的艺术性。7.8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⑴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⑵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⑶要精选练习题和练习项目。⑷严格要求,及时评价练习结果。⑸组织与指导练习应注意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7.9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是教师为教学做的准备工作,也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和前提。⑴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
⑵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熟练驾驭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⑶研究教学方法。⑷编写教案。
7.10 三大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 7.11高校实习实践环节的注意事项
⑴社会职业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⑵学生的主体选择性与实习总体的统一性相结合。⑶专职指导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一般性指导与重点性指导相结合。⑷实习与择业相结合。7.1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⑴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育对象数量,提高教学效率。⑵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⑶有利于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缺点:不能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7.13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⑴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⑵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⑶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8.1 学科建设的内容
⑴学科体系规划(前提)。⑵学科方向建设(基础)。⑶学科梯队建设(关键)。⑷学科基地建设(依托)。⑸学科建设管理(保障)。8.2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首选要科学定位,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其次要突出重点,建设具有特色的学科。再次,要克服封闭保守,面向经济社会需要。8.3如何加快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⑴注重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⑵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⑶高度重视学科队伍建设。⑷加快学科基础条件建设。⑸全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8.4基于学科建制推进科学研究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 ⑴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科研水平。⑵学科建设是高校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⑶学科建设有利于凝聚高级研究人员。
8.5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科研是促进学科建设主要手段 ⑴有利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⑵可以改善学科建设的条件。⑶是发展新兴学科的有效途径。⑷可以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8.6科学研究是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知过程或认知活动,是指运用各科类科学研究方法,获取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学科是体系化的知识,它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学科的形式进行划分和规范,并以学科的名义推进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学科建设,要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就必须强化科研工作的学科意识,加强研究课题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重视科研成果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接轨,使得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相互促进。9.1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群体和个体统一性。9.2高校教师的劳动价值
⑴社会性价值:传递知识,传播文化; ⑵对象性价值:开启心智,塑造人格; ⑶主体性价值:完善自身,自我实现。9.3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信仰、专业人格、实践智慧 9.4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
⑴教学关注阶段论:任教前关注阶段;早起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⑵心理发展阶段论:自我保护期;墨守成规期;尽责期;自治期。⑶职业生涯周期论:入职期(1-3年);稳定期(4-6年);实验与重估期(7-25年);平静和保守期(26-33年);退出教职期(34-40)。9.5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⑴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确立专业自我。⑵接受岗位培训,成为“技术熟练者”。⑶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⑷加开展校本教研,成为“研究型实践者”。9.6高校教师人事聘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包括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
特点:聘任关系平等化;聘任关系合同化;聘任时间任期化; 聘任过程公开化;聘任行为双向化;聘任形式多样化 9.7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测性原则、简易性原则、稳定性原则。
9.8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政治思想评价、教学业绩评价、科研业绩评价。
其中教学业绩评价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建设等五部分。方法:考核和聘期考核
10.1高等学校的学术属性(“学者”和“学科”)高校教师的学术性特征
职业特性:教育性、知识性、专业性、超越性; 技术特性:内蕴性、多元性、更新性、复杂性;
需求特性: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具有较大职业选择权、渴望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称心的工作环境。
10.2高校教师的责任(对学生、对知识、对社会)
对知识的责任:创新和传递知识的责任、验证真理的责任、发表的责任、促进本学科发展的责任。
10.3高等学校的行政属性(“管理”和“领导”)
高等学校的行政属性集中体现在管理和领导两个层面,可以表述为高校管理人员按照“校”—“院”二级结构开展科层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实施领导与管理。10.4高等学校的权力
高等学校最核心的权力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其中学术权力又包括学者的学术权力和学科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主要体现为党委的统一领导权力和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的负责权力。10.5高等学校的学术管理过程
⑴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学的自由和研究的自由。⑵学科的学术自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10.6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过程(决策、执行、调控、评估)
内部(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化管理):⑴高校的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⑵而学院作为中间层次,兼顾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⑶高校的“双肩挑”干部则是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双重主体。
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⑴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⑵主要通过拨款和考核制度来实现;⑶体现在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学、机构和人事以及其他办学自主权等方面。
10.7高等学校的治理
⑴内部治理:在教师层面,要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实现参与管理;在学科层面,要通过同行评议和中介组织实现参与管理;在高校行政层面,要通过去行政化、战略规划、校长治校来改进管理
⑵外部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保障高校自主办学;保障高校治理的多元参与。
10.8教育行政部门如何保障高校治理的多元参与?
首先,消除因政府计划而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其次,激励市场的参与(高校面向市场,在生源、财政拨款、科研课题、社会捐赠、专业和大学排名等方面参与市场竞争);第三促进社会参与。11.1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综合化、高等教育私营化。
11.2 高等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特点
⑴高等教育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⑵国际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⑶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⑷高等教育边际学科不断发展。
11.3高等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基本特征
研究对象更具复杂性、研究成果的综合性、研究过程的动态性、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11.4高等教育研究的意义
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⑵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⑶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⑷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科学性。11.5高等教育研究的类型
按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性质功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按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 根据研究采用方法不同: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分析研究和规范研究。11.6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11.7高等教育的学术原则
学术忠诚原则、学术积累原则、学术民主原则、学术法治原则、学术人本原则。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一、单选
1.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康德 答案:B 2.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思维科学 答案:C 1.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
A、学士 B、硕士 C、博士 D、院士 答案:A 2.美国的第一所大学
A、亚历山大大学 B、哈佛大学 C、麻省理工学院 D、爱资哈尔大学 答案:B 1.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B 2.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
A、江南水师学堂 B、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广州同文馆 答案:C 1.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
A、哈佛大学 B、柏林大学 C、麻省理工学院 D、爱资哈尔大学 答案:B 2.以培养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为目的的教育的是
A、自由教育理念 B、通识教育理念 C、专业教育理念 D、职业教育理念 答案:C 1.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A、博克 B、杜威 C、克拉克·克尔 D、德雷克·博克 答案:B 2.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
A、陈鹤琴 B、陶行知 C、胡适 D、蒋梦麟 答案:C 1.在软件方面,基本逻辑是
A、“越发达、越复杂” B、“现存即合理” C、“教育受制于社会” D、“突出差异” 答案:C 2.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
A、“越发达、越复杂” B、“现存即合理” C、“教育受制于社会” D、“突出差异” 答案:D 1.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 A、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B、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办学、两级拨款、两级管理的体制 C、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D、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 答案:C 2.20世纪50初期的院系调整之后,我国进入 A、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B、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办学、两级拨款、两级管理的体制 C、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D、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 答案:A 1.以下是中央集权型优点的是
A、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B、社会广泛参与,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市场性和多样性 C、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是法人实体,办学经费对政府的依赖性低 D、高校具有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办学特色鲜明 答案:A 2.校长负责制的优点有
A、决策程序简单、决策效率高 B、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民主管理
C、决策程序科学,决策质量有保证 D、通过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参与办学 答案:A 1.下列哪个制度呈现了高校办学的全方位的原始数据,以及相应的诊断性分析? A、政府行政性评价制度 B、第三方评价制度 C、高校自我评价制度 D、高等学校教师自主评价 答案:C 2.下列属于第三方评价制度的有
A、院校评估 B、民间机构开展的“大学排行” C、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D、研究生院评估 答案:B 1.高等教育在实然层面所发挥的这些负面功能已经发生,下列不属于正视问题并且通过更好的教育来弥补和矫正的是
A、学校教育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B、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C、培养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学生 D、偏重于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答案:D 2.高等教育促进个体化发展的功能体现在 A、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B、高等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促进个体的个性成长。
C、培养个体角色的社会化 D、培养个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答案:B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反作用不包括 A、政治制度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制度决定着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C、政治制度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 D、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 答案:C 2.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指 A、横向(空间)的文化流动过程
B、不同质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融会乃至碰撞和冲突 C、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接纳和排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扩散的过程 答案:C 1.目前已经初露端倪的是高等学校的第四种职能是
A、改造社会 B、促进国际交流 C、服务社会 D、发展科学 答案:B 2.从19世纪末至今,是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职能是
A、培养人才
B、培养人才、发展科学 C、发展科研与发展科学
D、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与社会服务 答案:D 1.基于高深学问的大学课程从理论上说有三个特征,不包括 A、知识的专业性强 B、包含对未知领域的探究 C、面向少数精英人群 D、面向普通大众教育 答案:D 2.高深学问课程始于哪个大学 A、哈佛大学 B、麻省理工学院 C、柏林大学 D、剑桥大学 答案:C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则上多少年修订一次 A、10年 B、5年 C、1年 D、3年 答案:A 2.下列属于单纯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的是 A、多学科交叉课程 B、文化素养课程 C、科研项目课程 D、专业课程 答案:B 1.我国大学的课程主要是依据哪种模式进行编制的
A、经验演进模式 B、过程模式 C、目标模式 D、实践模式 答案:C 2.进行课程评价, 首先要
A、确定评价主体 B、确定评价对象
C、制定评价过程 D、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答案:D 1.在学校规定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的制度是
A、选修制 B、必修制 C、学分制 D、评课制 答案:A 2.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用于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和授予学位的是哪一制度
A、选修制 B、必修制 C、学分制 D、评课制 答案:C 1.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原则出自哪里
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学记》 答案:D 2.循序而渐进教学原则是哪位教育家提出的
A、孔子 B、朱熹 C、孟子 D、荀子 答案:B 1.实验法是指
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一定的准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B、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特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C、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巩固或检查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D、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答案:B 2.讨论法是指
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一定的准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B、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特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C、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巩固或检查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D、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答案:A 1.课堂教学的核心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作业布置与检查 D、辅导答疑 答案:B 1.对象性价值表现在
A、传递知识、传播文化 B、开启心智、塑造人格 C、完善自身、自我实现 D、创新文化、培养人才 答案:B 2.高等学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A、辅助 B、主导 C、引领 D、实施 答案:B 1.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是
A、专业知识 B、专业精神 C、专业信仰 D、专业人格 答案:A 2.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目标、文化以及专业共同体从心理上认同并且树立起坚定的专业信念、专业责任和专业荣誉感,是指
A、专业知识 B、专业精神 C、专业信仰 D、专业人格 答案:C 1.用人单位因某种原因不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是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辞聘 答案:C 2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是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辞聘 答案:D 1.比如教育性、知识性、专业性、超越性等,是从那方面理解“学者” A、高校的核心成员 B、核心技术 C、核心价值观 D、其他 答案:A 2.高校依法管理学校内部事务是指高等学校的
A、“举办者” B、“管理者” C、“办学者” D、“引领者” 答案:C 1.学科参与治理的组织载体是 A、学校学术委员会和学院教授委员会 B、同行评议、基于学科的中介组织
C、去行政化、落实战略管理、增强校长治校能力
D、教育行政部门扮演好自身角色,既保障自主办学,又保障多元参与 答案:B 2.在高校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的特点不包括 A、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在学校层面表现最为集中 B、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 C、拨款制度和考核制度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抓手
D、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广泛存在于高校办学的各个环节 答案:A 1.以文献为主要证据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文献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比较研究法 答案:A 2.研究者在一定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一种或多种方式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考察,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获得结论并形成调查报告的方法是 A、比较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调查研究法 D、文献研究法 答案:C 1.研究的起点是
A、问题 B、文献 C、假设 D、计划 答案:A
二、多选
1.高等教育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引领教育方向 B、引导观念更新 C、服务决策咨询 D、推动实践改进 答案:B,C,D 2.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
A、二年制学院 B、本科院校 C、研究型大学 D、学术性大学 答案:A,B,C 3.经过两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一个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包括 A、全国的高等学校有计划地被分为综合大学和单科院校(如工学院、农学院等),单科院校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B、形成了中央直属高校、行业部委高校和地方高校的 条块格局,高等教育被纳入到国民经济计划之中,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C、改变高等学校主要集中于沿海大城市的状况。
D、形成了专业体制和专才培养模式,由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各高校按照“专业”招生、培养并分配毕业生 答案:A,B,D 4.在教育实践层面,高等教育有哪些理念?
A、自由教育理念 B、通识教育理念 C、专业教育理念 D、职业教育理念 答案:A,B,C,D 5.高等教育理念中持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有
A、纽曼 B、赫钦斯 C、维布伦 D、弗莱克斯纳 答案:A,B,C,D
6.下列属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有
A、中国科学院 B、北京大学 C、南京师范大学 D、中国社会科学院 答案:A,D 7.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趋势包括 A、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B、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对象
C、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间的合作 D、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了民办高校的发展 答案:A,B,C 8.地方分权型的优点有
A、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B、社会广泛参与,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市场性和多样性
C、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是法人实体,办学经费对政府的依赖性低 D、高校具有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办学特色鲜明 答案:B,C,D 9.下列属于政府行政性评价制度的有
A、院校评估 B、民间机构开展的“大学排行” C、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D、研究生院评估 答案:A,C,D 10.高等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有哪些功能形式?
A、为个体提供生活能力的功能 B、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C、促进个体化发展的功能 D、促进个体身体健康 答案:A,B,C 11.政治,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政党或国家为实现经济奋斗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和活动方式,其含义包括 A、政治就是阶级斗争
B、政治就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
C、政治就是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活动 D、政治就是开展思想领域的斗争 答案:A,B,C,D 12.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职能主要内涵表现在 A、高等学校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
B、高等学校在继续承担大部分基础性研究的同时,更多地面向社会需求,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C、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多类别与多层次性
D、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推广、应用于社会 答案:A,C 14.从知识的角度,课程可以分为
A、普遍知识课程 B、通用课程知识 C、高深学问课程 D、多元教育课程 答案:A,C,D 15.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
A、普通教育课程 B、学科基础课程 C、专业基础课程 D、专业课程 答案:A,B,C,D.16.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
A、整体性原则 B、满足性原则 C、效用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答案:A,B,C,D 17.高等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很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
A、选修制 B、必修制 C、学分制 D、评课制 答案:A,C,D 18.我国高等学校的原则主要有
A、讲述思路为主原则 B、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 C、增强学生参与原则 D、强化问题意识原则 答案:A,B,C,D 19.下列属于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的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参观法 D、讨论法 答案:A,B,D 20.高等学校教学的实习实践环节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A、社会职业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B、学生的主体选择性与实习总体的统一性相结合 C、专职指导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 D、专职教师从总体上把握实习实践活动的进行 答案:A,B,C,D 21.从教师教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有
A、备课 B、辅导答疑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D、自我检查与小结 答案:A,B,C 22.高校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并履行的义务有
A、认真教学的义务 B、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C、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D、树立积极教师形象的义务 答案:A,B,C,D 23.从心理发展阶段论出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
A、自我保护期 B、墨守成规期 C、尽责期 D、自治期 答案:A,B,C,D 24.就我国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 A、“自我实现”模式 B、学校推动模式 C、领导推动模式 D、学院推动模式 答案:A,B 25.“派出培训”模式包括哪些形式
A、学历进修 B、学位进修 C、干部外出培训 D 外出挂职锻炼 答案:A,B,C,D 26.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包括
A、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确立专业自我 B、接受岗位培训,成为“技术熟练者” C、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型实践者” D、开展校本教研,成为“研究型实践者” 答案:A,B,C,D 27.国外高校教师的聘用制度的原则有 A、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B、聘用教师法制化 C、教师任期的合理规定
D、教学与职称、待遇和学位相挂钩 答案:A,B,C 28.高等学校的权力类型包括
A、学术权力 B、行政权利 C、研究权利 D、招生权利 答案:A,B 29.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特点有
A、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在学校层面表现最为集中 B、学院作为中间层次,兼顾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
C、高校的“双肩挑”干部则是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双重主体,使得两种活动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关系更为复杂
D、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 答案:A,B,C 30.按照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划分,高等教育研究可以分为
A、质性研究 B、微观层次 C、宏观层次 D、量化研究 答案:B,C 31.保证研究符合规范,需要遵循的原则有
A、学术忠诚原则 B、学术累积原则 C 学术民主原则 D、学术法治原则 答案:A,B,C,D 32.要将发现的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则要顾及多方面因素,如 A、该问题对高等教育理论或实践的意义 B、个人的学术兴趣 C、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 D、完成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