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教育论文
浅谈在培养幼儿安全教育误区及对策
【内容摘要】
在幼儿园管理中,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是一切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甚至将安全教育与管理都当作头等大事去抓,有的幼儿园还把安全工作视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与安全挂上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与管理走进了畸形发展的胡同。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本园的安全教育方法,来谈谈当下幼儿安全教育的误区。针对这些误区找到一些对策,使我们的安全教育更有实效。
【关键词】幼儿安全教育误区对策
在幼儿园管理中,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是一切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我们也常常说“安全无小事,件件是大事”,“心中想安全,天天保平安”。在人们谈“安全”色变的形势下,幼儿园也将安全教育与管理都当作头等大事去抓,有的幼儿园还把安全工作视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与安全挂上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与管理走进了畸形发展的胡同。
当下,安全教育常抓不懈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如果让安全教育走入死胡同,那么,我们的安全教育又有何意义呢?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到底将何去何从呢?首先我们要找准幼儿安全教育步入的误区,然后要对症下药,才能使幼儿的安全教育出得了实效。
一、当前幼儿安全教育的误区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都渗透在幼儿的日常行为之中,然而,有些幼儿园为了应付检查,为了能让安全教育更加方便,于是就出现了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之一:取消活动保安全
现在许多幼儿园为了保证孩子安全,很少让孩子玩一些户外的大型玩具,如海洋球池,攀登架等。有些幼儿园出于无奈取消了一切容易发生事故的教学活动,如参观、春、秋游时也最多带孩子到公园来回走一趟,在谈话课中让学生对于春色秋景的感知也只能在课堂遐想。更严重的是在体育活动课上,有些幼儿园都取消了器械项目,连跑步、爬网、接力赛等活动。因为老师们都提心吊胆,万一某孩子不小心跑摔倒、万一绳子断了,万一„„孩子出了事咋办?那么干脆就将体育课上有关于此类的活动取消,以保证孩子的安全。
误区之二:降低标准求安全
美工课上本该让幼儿用剪刀胶水剪剪贴贴,可现在是只贴不剪,原因是怕幼儿用剪刀危险;体育课上一些稍有危险或对抗性的活动、游戏也被一些所谓安全可靠的运动项目代替了。
例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一个基本动作——跑,其中要求幼儿能四散跑,因为幼儿的平衡能力、机体协调能力较差,而四散跑还要求幼儿要注意前方和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如是否有同伴向自己冲过来,危险在此也会时时显现,而此时也正是锻炼孩子的机会。我们有一个体育游戏《狼吃小羊》,那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孩子在注意“狼”的时候,又要迅速躲避,以致于只顾于“后有追兵”而不注意脚下的路和周围的同伴,有时就会摔倒。有些教师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发生相互碰撞的事故,就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随便原地跳动几下,俩孩子对面互相玩一玩,就草草收场。游戏过程中,孩子的躲避能力根本没有激发。这样的游戏,有何意义呢?
误区之三:限制范围为安全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上一些游乐场所蛮横的把幼儿的活动范围限制得死死的,有的幼儿园规定,幼儿只准在室内活动,有的家庭则规定孩子的活动范围为家中某一小块区域。步入上述误区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消极的安全观,误以为千安全万安全坐着不动最安全。
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看,幼儿是安全了,然而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下去,幼儿会由不能参加某些活动发展到不敢参加某些活动,以至于逐渐变得不想参加任何活动。这样的安全完全是以幼儿的视野狭窄、无实践经验、好奇心淡化、创造力、想象力逐渐被抹杀为代价的。更另人不安的是,由于幼儿缺少必要的锻炼,当身处不安全的境地时,往往会手足无措,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因此我们应辨证地处理好保护与安全教育问题,在提高认识加强防范的同时,切不可因噎废食。那么我们要如何使孩子即快乐又安全地学习着,活动着呢?笔者觉得:
第一、以安全的环境为基础
安全的环境是活动中保障安全的前提条件。安全的环境包括安全的场地环境和安全的人为氛围。而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孩子意外事故多发区。因此,我们尽可能地对不安全因素提前做好防范,预测及时排除,就会自然地把伤害率减到最低。
那怎么样创建安全的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呢?在幼儿园中,我们让幼儿游戏的操场要消除安全隐患,可以在园内铺设的塑胶场地,这样不但美观而且安全;幼儿在奔跑的时候,塑胶的柔韧性能给幼儿适当的缓冲,从而保护身体;防滑的作用还能使幼儿比较不会摔倒,即使摔倒也比较不容易受伤。其实如果有柔软的草坪,那是孩子们天然的运动场,那是我们非常期盼的一种环境。
像我们幼儿园还要求教师每天轮流当一天园长,由她负责每天的安全检查。如此将口头上较为“笼统”的“安全”概念进一步加以强化,在传授有关安全知识和
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幼儿园在每周每班上一节安全教育活动课,以期达到让幼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相互提醒增强安全意识,督促安全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二、日常安全教育为主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根据《纲要》精神,我们真正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结合幼儿在园的日常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本园实际的安全教育活动,促进每个幼儿的安全意识。笔者结合本园的实际活动,说说日常活动中的安全教育。
(一)环境模拟法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最直观的教育方法,通过有趣的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让幼儿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受安全教育。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就幼儿时期常会发生的一些不安全现象进行剖析,可模拟“预想”出种种不安全现象,让幼儿根据所学的安全防护知识,拓宽思路,独立思考提出各自的观点和处理的办法,对于正确的处理意见予以表扬和肯定,对于不正确的表达或是不完整的答案,可循循善诱让幼儿感悟一番,并开展讨论,让孩子们从中“取长补短”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如此,必将收到良好效果。
如:我们园把外楼梯布置成“安全步步记”活动区每一级都设置安全标语“过街要走人行道”、“知道红绿灯和交通标志”、“不能玩火,不能玩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窗户”、“不跟陌生人走,陌生人敲门我不开”、“遇到火警、生病和坏人应该打什么电话”,“上下楼梯要靠旁边走”等,做到定期更换。还利用大量的废物和玩具、资料,创设“警察岗亭,公共汽车,救护中心,消防大队”等区角,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拟扮演,从中感悟到交通安全规则、火灾或生急病的报警电话和抢救方法。就这样,通过浅显易懂的环境创设让幼儿感受安全教育的知识。
(二)、趣味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幼儿园充分利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自救技能训练。
以我们园的消防安全教育这一主题为例。在活动之前,让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关于消防安全的孩子们感兴趣的任何内容,如消防演习有哪些步骤,怎样逃离火灾现场,有哪些消防用品等;接下来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就可以去亲身体验刚才所讨论过的内容。然后可以让孩子们自制一些消防用品,如灭火器,消防队员制服,灭火用的长长的水管等。制作完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些东西各自的用途,他们自制的消防用品接下来作为角色游戏的道具。
在这个角色游戏中,老师也准备大量的道具,如由一个大纸箱和四个小椅子组成的消防车,消防队员的徽章等。游戏中让一些孩子表演救火队员,练习怎样使用一些灭火器材,而另一些孩子则表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练习一些逃生的动作或自
救技能,如假装滚灭身上的火苗,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等„„,就这样,引导幼儿设想出各种各样自救自护的方法并进行演习。同时组织幼儿讨论哪种方法更好,让幼儿懂得采用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培养幼儿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随机教育法
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安全教育的好时机,如,晨检、午餐、散步、盥洗、户外活动、自由活动等。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员、厨师等都应成为安全教育员,时时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抓住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中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也不失为安全教育的好方法。
比如:早晨的幼儿户外活动时,教师在组织幼儿出活动室前要告诉幼儿整理好衣冠、鞋带,上下楼梯要靠右走;活动时要注意控制活动量不狂奔乱跑,不因活动量失控而摔伤、跌伤;告诉幼儿玩大型玩具时不越规、不拥挤、不倒滑滑梯、不猛摇摇篮等,以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再如:幼儿对教室里的录音机很好奇,自由活动时有一个幼儿玩弄录音机的开关、电线。我们就抓住这一事件,结合常识活动,进行一些通电小实验,使幼儿了解电、电器的危险性,教育幼儿不要乱摸乱掀电源开关、插座、电线、电器等,让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有危险,会伤害身体,不能乱摸,使幼儿懂得既要玩得自由开心,又要注意安全。再如,喝开水时发现有一幼儿把杯子里的热开水拿去水龙头下冲冷水喝,及时的结合保健自助常识活动“喝生水会生病。”告诉幼儿喝生水的危害性。
因此,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抓住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中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这是一个安全教育的好方法,时时处处提醒关注幼儿安全,保护幼儿生命。
第三、适当锻炼活动为提高
我们知道每个人在潜意识当中,机体会产生自我保护的反应。如:孩子在摔倒时,会不由自主地双手撑地,以保护头部不会撞伤。所以适当的锻炼,能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使他们不至于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手足无措,导致更加不敢活动。有些时候,我们认为,为了安全,不让孩子去做,就可以避免一切事故的发生。难道这样就叫做安全吗?其实那只是将危险指数降低到最低水平。
比如我园就督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提醒幼儿不要去推、拉别的小朋友,自己也要注意前面、旁边,要“眼明身快”,要注意自己的周围,不要顾前不顾后,或顾后不顾前。活动前,还要让幼儿学会检查自己的装束:鞋子是否穿好,鞋带是否系好,衣服、裤子是否整理好„„。孩子身体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协调能力提高了,就不容易摔倒了。
第四、正确对待安全为发展
幼儿的安全意识并非与生俱来,一些安全意识的产生或是安全知识的获得,往往是伴随着孩子们的哭泣声从“实践”中而来,即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不摔跤的,“在摔倒的时候,要学会自己爬起来。”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一句老话,孩子在摔倒时,除了教育幼儿要勇敢,培养坚强的品质外,还可以教育别的幼儿如何去关心同伴,当老师在处理幼儿伤口时,幼儿从中也学到一些基本的救助常识,并感受到老师和同伴对他的关心,随之也增进了师生间、同伴间的感情。
为了孩子能真正的健康成长,希望我们幼儿园能创设更好的场地环境,让幼儿有安全的活动空间,让幼儿能尽情地跑、尽情地跳;希望我们的老师时刻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幼儿的自我安全意识。培养新一代创新的人才,为了孩子的终身教育,请不要走进安全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安全教育方法谈》.烘烘老师.中国幼儿园教案网.2007-6-9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第二篇:幼儿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教育
-----蒋娜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
美国生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的最快时期,一个成年人脑重约为1400克,其4岁时约为1000克,8岁时约为1300克。
日本学者木树久一指出,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由此可见,幼儿大脑发展速度之快。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以下是鄙人对幼儿教育的一点浅薄看法。
一、换一种目光看孩子
在幼儿园中,有的老师总喜欢安稳一点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听话好管教,让老师省心,也总能淘得不少老师们的喜爱。而对于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则往往因为其‚调皮、惹事‛,久而久之,则可能得到‚另眼相待‛的‚特殊待遇‛。
但我觉得,对待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需要老师行使有别于一般幼儿的教育和教导方法,找准切入点,通过意识引导而使其行为上产生循序渐进的转化,逐步改变其过于‚活泼、爱动‛的习惯,使其容入班级整体活动之中去。我们班就有这么一位小朋友,他不仅活泼爱动,而且常常给老师制造些小的‚恶作剧‛。比如,在大家一起游戏时,他往往趁老师不注意就会掉头大窜,让老师追来追去,累得老师气喘吁吁;教育活动中有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与你玩‚捉迷藏‛;可能由于他的过分爱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幼儿园里已经小有名气,大部分老师认识他。他的妈妈曾这样给我说过:‚我的儿子不简单,四岁就成了‘明星’‛,我也曾开玩笑地对家长说:‚你的儿子简直就是一个‘自由人’‛。
如何教育这样一位刚刚四岁的‚自由人‛呢?我的切入点是——找优点,并使其发扬光大。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很聪明,反应能力强。有时老师在门外回教室时,外面的老师会轻轻敲门或向
里招招手,示意小朋友过来开门,四岁的孩子大多猜不透老师的心思,可班上那位所谓的‚自由人‛几次急匆匆地跑过来,给老师打开门,这时我便过去亲他一口,并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励,让他感受到跑过去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老师就会喜欢我!
我还发现他喜欢交朋友,人缘好。一天早上开饭时他迟迟不吃,他说要等到他的好朋友来了一起吃!还有一次,班上的菲菲小朋友因生病几天未来园,当菲菲小朋友来园时,他主动走上前去迎接,并拉着她的手认真地说:‚你怎么了?‛。当时我看出了他此时的心情,他确实是真的想念菲菲小朋友了,这也是他关心小伙伴的一种真言真行。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发现,让我对这位幼儿有了新的了解,一次次地鼓励给了他自信,使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产生了更多的积极行为,并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成功体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进步可不小,他再也不一人跑出去让老师追来追去;现在他再也不是以前妈妈眼里的那个‚自由人‛了。
记得一位专家曾这样讲过:‚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独特价值,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美好的教育得与独特发展。
二、别让爱太近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的家长帮助孩子脱衣服、换鞋等,而我们未来的幼苗表现出一幅无所谓的态度,每一件事做下来好
像跟他没有关系似的,随意的摆动着身体 , 好象随风摆动的柳枝一样。而我们的家长却乐此不疲,有说有笑的做着这件事 , 好像是他们应该做的一样。
由此我联想到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一件事,说: ‚ 有一位父亲在自己的屋后的地里栽种了 20 棵桃树。他的孩子看见父亲在果树与果树之间挖下一个个土坑,准备把半年积攒下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埋进去。这个孩子很好奇地问父亲,‚ 为什么在果树之间弄上个土坑,那样有什么用处。‛‚ 小树正在长身体呢,不补充营养不行。‛ 他的父亲满眼怜爱的看着树苗说。这个孩子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挖了两三下,父亲看见了说: ‚ 这样不对,你挖的坑离树太近了,你应该保持半个锄把长的距离才可以。‛ 他的孩子反驳说: ‚ 太远了,小树还能吸收到养分吗? ‛ 父亲却说: ‚ 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的养料,会把它 ‘ 肥 ’ 死的。而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小树一点一滴的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须生长。因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树根就只有拼命的往有肥料的地方钻,这样子小树才能长得又壮又高。‛ 孩子父亲的一番话,对这个孩子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
经历了一些世事,孩子们才能明白故事的内涵,要给予他人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他受益匪浅。爱得太近,或许就会变成一种灾难和痛苦。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过分的爱孩子,凡事都给他们准备好,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劳动中获得快乐与幸福。
三、发现孩子的优点
每天穿梭于孩子中间,观察和体验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在教育方式上除了老师要正确引导外,更应该注意孩子的闪光点要及时发现。我班XX小朋友活动的时候,总喜欢影响周围的小朋友,没办法,我把他视为特别关注对象,让他跟随在我左右。
一次活动课,我想让小朋友帮我拿呼啦圈,于是,我说:“谁乐意帮老师的忙?”于是不约而同的都举起了小手,我一眼就看见了XX小朋友渴望的眼神,踮起脚尖高举着手,生怕我看不见他似的。于是,我说:“请动作快的小朋友帮忙,排队一、二、三!”机灵的XX动作迅速,排在第三位,我决定请他帮忙时,说:“等一会游戏结束后我请活动中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小朋友帮忙。”很爱做事的他牢记着这句话。在整个活动中,他没有惹别的小朋友,并且还帮助跌倒的小朋友爬起来,我及时表扬了他,他满脸喜悦和兴奋。
教师在关注孩子的时候,要留心观察、发现孩子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应该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正确地评价引导,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到客观公正,随时表扬,让孩子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
(总结 自己写)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三
第三篇:幼儿教育论文
加强与家长互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幼儿综合能力 摘要:幼儿在成长中最先通过家长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进入学校以后受老师的影响又比较大,如果家长和老师灌输的教育理念不一样往往容易导致幼儿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怎么做。本文论述了幼儿教育中老师与家长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并列出了几个典型方法以加强老师与家长的沟通。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长;老师;互动 正文: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幼儿教育会给未来更高级的教育打下基础,所以良好的幼儿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因此,幼儿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社会认知,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在接触老师以前,最先接触到的是父母,父母一言一行都对未谙世事的幼儿影响深远,因此,幼儿很多意识都是来源于父母,即使在接触老师以后,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影响依然远远超过幼儿教师,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幼儿教师必须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在互动中一起完成幼儿的初级教育。
一、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幼儿活动中必不可缺的部分,幼儿与成人的依恋是自然的又是十分重要的,在浓浓的亲情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聪明。幼儿和父母在快乐的亲子游戏中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
亲子活动不仅有益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亲子关系,提升幼儿的快乐指数,还能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孩子们的天性是自由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探索事物的独特方式,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事物和接触事物,他们的方式都会得到充分的尊重。亲子活动的精神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亲子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轻松的环境,让他们分享与父母一起玩耍的乐趣。这样,幼儿的情感、认知、语言、运动、创造、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就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树立榜样的作用
首先是家长的榜样。幼儿最先认识的社会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言行动作是幼儿最先学习的对象,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幼儿会不由自主模仿父母,在最初学习阶段认为父母一切都是对的,自己就应该以父母为榜样去做,因此家长应该了解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力,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更应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发现幼儿的不良习惯和言行等,并及时通知幼儿家长,劝其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其次是教师的榜样。教师在幼儿心目中一直有很高的威信,而且永远是幼儿模仿的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
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日常生活中,我和班上的另一位老师配合默契,班级工作合作一致。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一位老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而另一位老师则主动帮着摆放材料;在制作教具时,都是合作的作品;班级的墙面、区域的布置有商有量,都充分体现出合作的痕迹-----教师间反复多次的合作,引来很多孩子也来帮忙摆放材料、画画剪剪等。无形之中幼儿的合作意识也被激起,并开始逐步的萌发。
再次,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同伴包括在学校的伙伴和家庭日常活动中的伙伴。教师对有合作行为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教师要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当发现幼儿有合作行为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
三、教师与家长建立良沟通合作关系
教师真正做到对自己的同学负责,一切以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全心全意为儿童和家长服务,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通过相互沟通,共同探讨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并共同研究如何解决问题,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首先,家长每天接送幼童的时间为师生互动、与家长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家长可以提早到校,参与一部分幼童的学校活动,并积极与老师交流,保证有问题及时解决,在幼儿有不良习惯的初期就帮其改正。其次,教师平时要多和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幼儿在学校的情况,并告知幼儿在学校的成长,保证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并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工作。再次,在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中充分利用幼儿这个中间传播渠道,锻炼幼儿的能力,保证其健康成长。
第四篇:幼儿教育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因为特定的年龄、特定的心理需求会选择特定的行为方式,不论这个行为表面上看是对是错,是适当或不适当,它都有特有的意义,都是在帮助幼儿实现自己某一方面的愿望。不适当行为可界定为与年龄的适切性有所偏异的行为,它显著地妨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他人的生活。如幼儿将好好的玩具拆得支离破碎;无身体疾病的感到全身痒痒等。但幼儿的不适当行为中,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或是代表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或是幼儿对成人发出一种要求信息,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如幼儿拆开玩具是想知道玩具里的小鼓为什么会发出响声;幼儿感到浑身痒痒是希望引起父母注意,得到关心等。幼儿的后天行为基本是“成人”(包括家长与教师)培养的结果。
合理的不适当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发展局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幼儿自身的“过错”。因此,作为成人,在发现这些不适当行为时,应及时分析不适当行为中的合理性,同时做些什么来帮助幼儿。目前,面对幼儿的不适当行为,家长经常陷入帮助的误区:
1、责问。责问的结果往往令成人更加气愤,因为幼儿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2、动武。家长在劝告无效后就会采用“动武”的暴力手段,这样仅仅让幼儿记住了“以后不能做”,却无法让幼儿了解处理事情正确方法。
3、监控。在一旁监视幼儿的一切行为,往往限制了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对此常用的方法、惯用的态度通常是正面说服教育,或是严厉的批评,也有的不闻不问。教师和家长的忽视,以及方法上的简单,经验缺乏科学的验证,没有控制的具体要点,处理的很模糊。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合理的不适当行为得不到成人的正确引导,这 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父母教师进一步对幼儿的沟通和教育。我们认为,应该理解幼儿合理的不适当行为,分析了解幼儿不适当行为的原因,进行适当方式的引导,以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尝试分析幼儿合理的不适当行为的原因,将其分类,为幼儿提供各种引导方式,使幼儿在生活中的好奇或不满等思想得以理解。
实践意义在于探索在允许范围下的对幼儿合理的不适当行为进行引导的途径和方法,以途径的创设为突破口来研究幼儿合理的不适当行为,并寻求有效的引导途径和方式。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选取本园中班幼儿30名。
(二)研究过程
1、调查问卷:了解幼儿在家(或幼儿园)中发生不适当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家长(教师)的教育方法。
2、对引起幼儿合理的不适当行为的原因、表现进行分类。
3、进行各种引导方式的探索
三、研究结果
(一)合理的不适当行为的分类
l 好奇 有限的知识——“不适当”行为
孩子渴望了解世界,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希望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希望用某些方式进行探索,但因为有限的知识和能力,而只可能做出简单的、模仿的、“荒唐的”、顾此失彼的尝试。探索的过程激励着孩子,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行为准则(诸如:科学、理性、经济等)知之甚少,又怎能像成人一样行为呢?(案例见“姗姗改裙子”)
l “心结” 误导——“不适当”行为
孩子有着特定的成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又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就会成为“心结”,既而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如果成人不了解孩子内在的需要,只简单地评判他们的外在行为而采用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如:训斥、责骂、棒打、限制等),就可能反而强化了“不适当”行为。(案例见“小伟变懒了”)
l “难言之隐“ 合理化——“不适当”行为
当孩子有了“难言之隐”的时候,也会想办法去解决,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对策。如果他们能为此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他们就会给“难言之隐”改头换面,使之合理化的蒙蔽成人。这种“不适当 ”行为表面上看是毫无不适当的,而且是非常合理的。最常见的就是“体化症”,用身体上的不适来达到满足!当然,“合理化”的过程。有的是孩子能够意识到的,而有的则是无意识的。(案例见“瑶瑶的瘙痒症”)
(二)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幼儿在家中发生不适当行为的原因,家长的教育方法、行为及处理方式。
2、个别访谈、观察等形式了解幼儿不适当行为的表现,进行分类。
3、对实验幼儿进行实验措施:
家园同步:通过家园联系、家长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分析幼儿不适当行为的合理性,同时配以合理行为的指导。
设立聊天室:幼儿的好奇能与同伴或成人进行沟通,共同寻找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不适当行为后的谈话:及时缓解幼儿不适当情绪,使幼儿得到宣泄与理解。
(三)、引导方式
作为成人,在正视孩子这些不适当行为的同时,必须做些什么来帮助幼儿,应避免陷入帮助的误区(责问、动武,监控等)。理解幼儿会做出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主要是因为他们“无知”。首先,不知道“不能这样做”——这条裙子是不能剪的;其次,不知道“为什么”——小鸡怎样孵出来的呢?最后,不知道“怎样做”——怎样才能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呢?因为“无知”,所以难免犯错。如果成人站在自己思维高度来理解幼儿的行为,当然“不可思议”的“不适当”了。因此,我运用以下方式:
1、告知与防范
将你认为应该让幼儿知道的事情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如果将不同,当然就先防患于未然!比如:“姗姗,你用剪刀的时候,可要注意什么东西可以剪,如:纸;什么东西不能剪,如:桌布、衣服等。”
2、询问与原谅
成人不可能预想到幼儿可能做的所有事情,所以也就不可能什么都让幼儿明白,即使某个道理幼儿知道,也因为缺乏直接体验而还是可能去做。这个时候,成人要学会“询问”:“你为什么这样做?”“我知道你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能告诉我吗?”“我很想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好玩吗?”
在询问的时候,最好先假设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这样去询问幼儿时,会减轻幼儿的紧张与担心,而且会让 幼儿觉得你很亲切。千万不能用“定罪“的方式问幼儿:“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知道错了吗?”“你怎么可以这样做。”这样的问法,只会让幼儿害怕、拒绝与叛逆,因为这分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在幼儿身上,而且不容解释。这又怎能了解幼儿内心的想法和需要呢?
“询问”不过是想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想了解幼儿的思维轨迹和内心需要,并不是要再次证明“孩子,你错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询问都能得到答案的,因为幼儿根本还不会解释。所以,即使儿童不能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成人也必须应该学会“原谅”。
听孩子的解释,多给孩子一点时间,等待“为什么”。为孩子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如果不能看到孩子不适当行为中的合理性,就说明还不够了解孩子。既然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性,那么孩子的行为当然也有合理、有利的一面,找不出来,就不能简单地批评或惩罚孩子。
3、弥补与共同改变
所谓“知错能改”,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帮助他们找到弥补的办法,比打一顿骂一顿有效得多。当成人与孩子站在一起,支持、帮助他去弥补时,孩子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孩子与同伴发生了冲突,把对方的头打破了。这时,即使你再把孩子的头打破了也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怎样帮助孩子去弥补过失,从中学习生活中的规则!
最后,不要忘记,孩子的成长,始终与环境相关联;孩子的问题,必然也反映了环境中的不足,所以承认不要忘记:与孩子一起学着去改变!
四、结论
1、幼儿的变化
幼儿的变化直接反映出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关注和关爱程度,反映教师和家长合作的效果,是检测研究是否达到的最好手段,该课题研究的最终收益人是具有不适当行为的幼儿,其问题行为的纠正和进步的稳定趋向标志着研究的有效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与同伴、父母、教师建立平等的关系,才能获得愉悦的体验,才能满足幼儿成长中心理需要并获得发展。
2、家长的认识和转化
家长从行为上不接受教师的指导变为主动与教师切磋;从心理上不理解变为主动与 教师沟通;从关注幼儿的行为到关注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家长的观念、行为发生了质的飞跃,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园与家庭、幼儿与家长、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提高了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的效益。
3、教师的变化
教师整体育人意识增强,既注重教育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更注重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教育内容、方式和形式,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不过随着课题的进行我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同一个外在的行为表现,有着不同的内涵,什么影响着行为、行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等,都是我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幼儿教育论文
关健词:多种活动发展托班口语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们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往往这些都是注重早期语言教学的结果。2—3岁是幼儿口语发展的关健期,是接受语言刺激十分敏感的时期,语言发展对幼儿来说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语言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早期语言发展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语言发展,同时语言发展对幼儿智力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托班的幼儿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同样也有一百种语言,能力强点儿的孩子,语言表达稍微流利,能说一些完整的话语,但对于一般的或是能力差点儿的孩子,表达上还有一定的不完整,有的孩子只会说一个字:“师!师!”特别是外地的孩子,对听说普通话尚也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设计多种活动,帮助幼儿丰富词汇,促进其口语的发展。
一、利用晨间活动,发展幼儿的口语
幼儿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而晨间活动是幼儿口语发慌的最好时机,我们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晨间活动的环境,让孩子有话敢说、想说、爱说。纲要中指出“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老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我们教师不仅是组织者,还是倾听者,在倾听中了解孩子的想法,抓住机会发展幼儿的口语,与孩子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我们教师要做到语调轻柔,语义简洁,语速减慢,让幼儿能听清听懂,因为这个阶段幼儿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弱,教师说话的表情也不容忽视,教师的眼神,动作也是孩子交流的“语言”。同时,我们还要用和蔼可亲的态度,迎接每一位幼儿来园,在第一时间和他们进行礼貌用语的交流,如幼:“蒋老师,早上好!”师:“小朋友早上好!”虽然是短短两句话,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好心情的开始,在晨间活动中,我会设计很多的活动,幼儿可以自己玩区角,也可以跟老师交谈,对语言表达不是很好的孩子,我会设置障碍“逼”孩子用语言表达,我还会不时地抱抱他们,亲亲他们,别以为这是一个小小的举动,这对孩子来说是“莫大荣幸”啊,他们会很开心,会觉得我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然后我会利用他们在我身边的时间,与他们交流,一开始会话很少,慢慢地孩子打开了心门,说的就会越来越多。小朋友在玩玩具时,往往会自己拿着玩具玩起来,然后自言自语:“小狗狗,让我抱抱你吧!”等,当两三个小朋友聚在一起,对自己喜欢的就会讨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