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观
什么是幸福?对人们来说,幸福是主观性概念,来自于自身的心理体验,是一种对生活满意度的切身感受。一般的解释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什么是幸福观?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对幸福的基本看法或态度。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联,一个人的幸福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追求。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其言行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具有重要的示范与表率作用。领导干部正确的幸福观,应既反映党的主张,又体现时代风尚,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才能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为此,应当做到“三个统一”: 一是物质与精神相统一。构成幸福的要素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领导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离不开基本物质条件。因此,不能一概否定领导干部追求物质生活幸福。但领导干部在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同时还要深刻认识精神生活幸福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持久的幸福,把精神生活幸福作为人生的基本追求。
二是奋斗与奉献相统一。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幸福不能靠主观臆想,而要付诸实践。奋斗是幸福的源泉,创造是实现幸福的途径。这句话还说明一个道理:对自己奋斗的事业应甘于奉献,这样才最幸福。领导干部首先应为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积极创造,同时又应把奋斗和创造的成果用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使奋斗与奉献统一起来。
三是个人与人民相统一。马克思指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要求领导干部把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社会价值、追求人民幸福统一起来,既关注自身发展,更强调造福人民。
第二篇:浅谈幸福观
浅谈幸福观
冯嘉瑶 心咨
1031班 1021043119 幸福心理学2班
摘要:
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类型的情感来诠释着幸福。幸福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幸福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和自己所活动的圈子,也正如那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相似的。一个人的幸福观对其的各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的。而幸福的本质人对生活的满意感、和谐感,满足感。
关键词:
幸福观
追求
改变
生活环境 积极乐观
一、幸福观
(一)何谓幸福观
幸福是指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和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一个人的出生地域、家庭环境、社会关系、文化程度、工作特点、生活状况、社会经历、岁数大小等等的不同,对幸福的感受也就不同,而且随着阅历及岁数的增长、生活与环境的改变,对幸福的感受也会改变。这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理性人认为,幸福是人类生命个体内心充实而舒适的主体美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美感体验只有在个体能做、正在做或已经做好自我喜欢的事时才能获得,所以,幸福就是个体能做、正在做或已经做好自我喜欢的事时内在的美感体验。
(二)影响幸福的因素 英国《独立报》9月11日报道,近期一项研究显示43%的英国人感到不幸福。究竟哪些因素能为我们带来幸福的体验呢?该报称,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莱亚德认为婚姻、朋友、健康、工作等6个因素对我们的幸福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婚姻:德国社会经济学家调查发现,人通常在结婚后变得更幸福快乐。在打算结婚的2—3年之前,人们会觉得比以前更幸福,而结婚的这一年对他们来说则是最幸福的时光。诺丁汉大学社会与社会规则教授斯蒂芬·约瑟夫说,“当家庭关系满足了人们的归属感,我们就感到自己成功了。”
工作:专家称,失业不仅仅意味着降低了收入,而且也降低了幸福感。德国学者利利安娜和雷纳·温克尔曼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失去工作是件丢人的事情。
信任:理查德·莱亚德说,我们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交往的质量。在交往中,若有人可以信任,会让我们感到更快乐。
健康:理查德·莱亚德说,我们往往高估了疾病对幸福感的影响力。上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精神健康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相对于诸如咽痛和糖尿病等疾病,抑郁对幸福感的影响要更深。
饮食:大脑中叫做复合胺的化学物质与快乐的感受相关。而香蕉、牛奶、花生等都含有复合胺,多吃这样的食物有助于我们产生快乐情绪。
自由:瑞士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瑞士如果某地的居民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自由,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更幸福更快乐。
对此,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分析,以上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几乎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第一,有了归属感就有了幸福。婚姻是两个人社会价值观、社会需求和生理需求的高度结合。夫妻一同分享快乐、承担痛苦,这就使人们内心有了归属感。第二,实现社会价值感到幸福。之所以那些人会觉得失业是件“羞耻”的事情,就是因为工作不仅是我们谋生的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的途径。一旦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会觉得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赢得到了社会尊重。这能激发我们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也让我们更容易快乐满足。第三,通过人格肯定获得幸福感。在人际交往中,越信任别人,就越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这种相互信任本质上是对彼此人格的肯定。在相互信任基础上交朋友,会感到轻松、快乐。
(三)我看幸福观
在我看来:在你的客观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能享受到的自由就是幸福。世界上没有无限制的自由,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国家元首;无论是讨饭的乞丐还是拥有上千亿的大亨富翁,他们都是在享受着在他们客观环境允许的条件下享受到的自由。而在我们身边的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幸福最好就是一种安稳的、平静的生活状态。在幸福观越来越被人们所争论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幸福指数”。而“幸福指数”最基础的就是对衣食住行的衡量。我们是否有认为幸福感的根本就是以经济为基础呢?不可否认的是在物欲纵流的当今,一个女人的幸福被定义为嫁给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男人的幸福是有一份成功的事业、一个温馨的家庭、一个温柔的妻子„„其实幸福是一种内心的管理,了解自己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如果说你掌握了自己的心,如果管好自己的心,把握好自己的心,安抚好自己的心,我觉得幸福指数肯定会不断地提高。另外,还要不间断地确立新的目标和标准,并去实现它,这样才会获得持续、持久的幸福。所以我们始终在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这个过程让自己持续地获得幸福的价值。其实,幸福观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时刻知道人生的幸福在哪里;代表了一代人梦想的拿破仑,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渴望拥有的荣誉、权力、金钱、但他却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幸福的日子;海伦凯勒又聋,又哑,可他却说;生活是这么美好,可见人的幸福与否完全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
期望获得幸福者应采取积极的心态,这样幸福就会被吸引到他们身边,而那些态度消极的人不仅不会吸引幸福,相反还会排斥幸福,当幸福悄然降临到他们身边时,他们可能毫无觉察,丝毫体会不到幸福的感觉。
二、我的幸福观 我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90后女生。没有富裕的家庭,漂亮的脸蛋,迷人的身材„„但我并没有因为这些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整天怨天尤人,我知道把物质幸福当做人生的唯一幸福,将是不幸的根源。我有着让我足以幸福的一切:一颗柔软的心灵,一个纯净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我一直都坚信我有我的幸福!我认为完美的幸福应是物质、情感、精神三方面的有机融合;还记得以前的我,幸福是爱我爱想爱,想我想所想,说我说想说,做我做想做,吃我吃想吃,穿我穿想穿,住我住想住,行我行想行,玩我玩想玩,听我听想听,看我看想看„„是一种幸福;每天看到亲人朋友的笑容是一种幸福;每天可以享受阳光、雨露是一种幸福;可以按时完成作业并得到老师的肯定是一种幸福;当自己开心的时候,可以跟别人分享;不开心的时候,有个人安慰自己是一种幸福;随着自己年龄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渐渐地发现自己的幸福观开始有所变化了;现在的我觉得:幸福是可以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和完善自己的实操能力;幸福是可以毕业时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许有些早吧!觉得自己在长大,必须要为自己的以后而努力,那样,我才可以有能力去追求;我是一个不甘于平凡的女生,不希望自己平平庸庸的过一辈子的!总之,我的幸福观是珍惜现下、充实自己、学会爱别人和理解别人、乐观积极面对生活。
我觉得我的幸福感与我的性格、气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我是一个典型的胆汁质女生,有着情感发生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的特点。属于这一类型的人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平时做事大大咧咧的,比较粗心;我的幸福感是不稳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情绪波动挺大的,有时候还喜欢随波逐流,容易被别人说服;对于幸福感很容易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很容易羡慕一个人但经常有安慰自己:别人拥有的东西不属于自己,羡慕也没有用啊!有时候我也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就是:可以自我安慰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再者,我的生活背景与之也有很大的关系,我生活在一个民主型家庭中,很多时候父母只是起着帮助的作用而不是帮我做决定的,我觉得那也是一种幸福了,家庭的教养方式对我的幸福感的培养起了很大的帮助,父母经常教育自己无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都要尽量让自己幸福而不是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幸福是一种自成目的的自我满足,既不靠其他价值提携,也不被任何外物唤起,它的最高境界就来自个体身心的和谐,和一种为意义与价值贯穿的生活。幸福也不仅指感官的快乐,因它还关乎人对生命意义的积极体验和整体评价,我的幸福观很简单:珍惜现下、充实自己、学会爱别人和理解别人、乐观积极面对生活。说明我是一个简单容易满足的人!因为对于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所以都是立足于当前的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没有太多脱离自己的要素都是围绕自己而展开的,对于外界的变化不多期待改变!
三、对于自己终身幸福的初步规划
在之前我曾提及我不甘心做一个平凡的人,平平庸庸得过一辈子。我的终身幸福是=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并可以做出自己的成绩,希望成为那一行的状元,尽我的力量创造一个幸福的家庭!希望做到事业、家庭都可以兼顾!
我的初步规划可以分四步:
第一步:珍惜读书的机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的实操能力; 第二步:积极参加各种的实习活动,在实习中巩固自己的知识和了解自己的不足;逐步加强自己的
第三步: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与自己的转业想关得工作;
第四步:毕业后仍会可以坚持学习,希望可以在工作两年后考研吧
【 参考文献】
《幸福心理学》
第三篇:浅谈幸福观
浅谈我的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所爱的人,有自己所期望的事情,有担当而不被压力所困,有自由又不放纵。开心是幸福,关爱是幸福,甜蜜是幸福,平淡是幸福,健康也是幸福。每天你都能吃上新鲜的食物,寒冷的冬天能吃上热乎乎的东西,能洗上热水澡;幸福就是回家后有家人为你端上饭菜;晚饭后能和一家人轻松的聊天谈心;幸福就是你有个可以遮风挡雨的住所,有温暖的床铺让你休息;幸福就是你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换取自己的劳动果实;幸福就是当你烦恼痛苦时,能得到亲人好友的安慰和关心...这都是幸福。
四十而不惑,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其实可以很简单,幸福其实就是我们追求的人生意义,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感天动地,学会感恩,幸福或与无处不在。
我们总说人生追求,或许人生的追求就是幸福。国家有国家的幸福,公司有公司的幸福,而我们也有我们的幸福。我对幸福观的理解,与大众观点大同小异,对我来说,给我带来幸福的就是我的事业和家庭。
人生要幸福是无法与事业相脱节的。工作于我来说并不是敌人,而是一个孩子,朋友。有些时候看着自己努力做下来的成绩,心里也必然会有所欣喜,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再慢慢长大。我觉得热爱自己的事业是重要的,要做好一件事没有热情是不行的,我热爱我的职业,平凡而不平庸,需要我们有所担当,这也是我所引以为傲的。有的时候,工作也会给我们带来压力,让我们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但静静想一想这件事的意义和自己当初的为什么选择它,便又会坚持下去,是事业在平静的生活中让我有所期望,可以说它给我带来幸福。
美满的家庭对我而言是最幸福的。它拥有的是失败后的安慰,是拼搏后的港湾,是成功后分享喜悦,幸福的殿堂。亲密的爱人,亲密的家人,给予的是无限的关怀与动力。爱人与孩子是我最亲爱的人,不管在外面有多累多苦,回到家,看到妻子正在做饭的身影,听着孩子一声声地叫着爸爸,我的心里都充满喜悦,一切的烦恼与压力有烟消云散了。我觉得事业与家庭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事业指引幸福的方向,而家庭是永远的后盾,给我以追求的动力。
在某些人眼中,金钱意味着幸福,的确,物质上的优越需要财富的输出。拥有财富可以为我们带来舒适的房子,新鲜的食品,时尚的服饰,一流的设施,豪华的跑车。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财富。财富受到重视,而快乐常常是被忽略的那一部分,他们成天无名利缠身,陷入你争我夺得境地,成天心事重重,快乐又在哪里?殊不知只要放下心中追逐欲望的心态,我们就能感觉到快乐的春莺在啼鸣,快乐的溪泉在唱歌,快乐的白云在飘荡,快乐的鲜花在绽放。诚然,幸福的家庭并不只是思想行动上的共同努力就能维持的,它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但是财富并不等同与幸福,金钱对我而言并非绝对,金钱只是在我急需的时候
够我支配即可。金钱,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财富或许可以在一方面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但它只是一个方面。也许,生活如一碗水,平平淡淡才是真。大多数人只希望有礼花的出现,而我追求的却是平静。
有人说幸福像星星,你一抬头就能看到,但是一踮起脚尖也无法触及他的遥远。但我要说,只要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选择,别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双眼,你就会发现幸福星星点点般密布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随手可得。金钱,生命,爱情,事业要平衡,世界需要平衡,大自然也需要平很,我们的幸福也需要平衡。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心胸狭隘,难免总会不愉快,我觉得,追求幸福要学会知足,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要想快乐就要知足,每个人对幸福的感觉和要求都不相同,一个容易满足、懂得知足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幸福。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样了。一个幸福的人不是由于他拥有的多,而是由于他计较的少,懂得发现和寻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风度。只有这样,才能处处体会到幸福的快乐。或许你就会发现快乐星星点点般弥补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随手可得。
我也相信,感恩与幸福是一对孪生兄弟,因为时间的好与坏,幸与不幸,幸福与痛苦,常常是一体两面一念之间的转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世界,所以以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周边的一切,你会
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有了爱自然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而不是抓到幸福的尾巴。
人生一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别人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是必要的。共产党人的人生哲学,是在奉献体味幸福。因此,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千千万万的英雄模范人物,都把个人的幸福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不遗余力地去工作、去奋斗、去创造。像雷锋那样在助人为乐中体会快乐,把个人的幸福要与社会的幸福结合起来,个人的成功要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我想,我很幸运,有一份热爱的事业,有一个温馨的家庭,能够专心的做点事情,又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写到这里,看到孩子的微笑,我又感觉到了幸福的滋味。只要我们自信又满足,它总会悄然降临到你身边。
第四篇:幸福观范文
幸福观
幸福的人的幸福感悟
《微型小说选刊》第九期刊登蔡良基的《不要声张你的幸福》。文中写道:某单位有一群条件差不多的女人。但只有叫白如雪那位是幸福的。原来她的幸福是这样的:
其实大家生活得都不容易,谁不想要幸福,然而幸福不是毛毛细雨,未必均匀洒在每个人的头上。如果你有幸淋了点幸福雨,你不声张,大家就以为每个人都一样也就心情平静日子平静。假期你被毛毛雨的幸福冲昏了头脑,并约来不幸的人来分享你的幸福,他们自然也会陪你笑一笑说几句恭喜的话。可是他们转过身回家去带走的未必是你幸福你的快乐。有时候,你的幸福往往是参照物,是一只贸然的手,无意间提了人家还没开的那一壶;有时候,你的幸福又是一只准点报时的闹钟,闹嚷嚷地提醒人家那深藏隐忍的疼痛。
作者概括:白如雪之所以幸福,得宜于她低调的生活,得宜于她非常幸福之时没有到处炫耀,没有高调声张她的那份快乐那份幸福。
第五篇:幸福观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旨在说明意识形态中青少年幸福观的变化和危机,分析青少年幸福观危机产生的原因,探索帮助青少年养成理性幸福观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理性幸福观;人性关怀。
一、幸福观的内涵。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某种心理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评价。幸福观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等问题所持的根本态度。幸福观分为理性的幸福观和非理性的幸福观。
一般来说,持有理性的幸福观的人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以下几个特点:幸福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各阶级的幸福观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幸福的关键是人的志向、生活目的;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紧密相连,个人幸福应融于集体、民族、阶级和人类的幸福之中。
二、青少年面临日益严峻的幸福观危机。
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上各种思潮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一部分青少年因此出现了迷茫,甚至是丧失了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幸福感危机。
(一)丧失了关于幸福的理想。
一个人存在正确的幸福观,那么他就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建立一种目标和向往,而这个目标和向往就会成为他精神的寄托,努力的方向。它属于一种价值观念。幸福的理想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二是具有这样幸福观的原因在哪里?而在现在社会,一部分青少年则丧失了幸福观,对社会中那些正确健康的向往产生怀疑,甚至不屑一顾,而对于那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却趋之若鹜,他们不再推崇美好的幸福理想,不再追求高尚的幸福人生;相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把享乐至上作为幸福观的核心,令人担忧。
(二)幸福人格与生活方式的分裂、扭曲。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是精神世界的整合。幸福人格是道德精神世界的整合。幸福人格的分裂意味着一种强烈的空虚感、失落感。具体表现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没有正确的价值目标,甚至整个道德生活没有一个支点,失去对现实生活价值的判断能力。在生活方式上,他们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亵渎社会的道德理想,奉行趋利避害的行为准则,道德价值在人生幸福观中被边缘化。
三、幸福观危机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产生幸福感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体现了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在学校教育中德育的无力和被边缘化。
(一)青少年幸福观受到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冲击。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长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也日趋多元化,青少年原有的幸福观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德育中幸福观的边缘化。
在德育内容上,我们侧重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幸福观却被边缘化了,这与目前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经济生活严重脱节。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下,学生的主体性有了显著提升,只有符合青少年人性需求的幸福观才能真正被他们认可。在教育方式上,我们侧重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导的德育方法,这也严重脱离了青少年的切身需要。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引导人去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从而实现德育的目的。因此,符合青少年人性需求的、具有现实基础的幸福观培养是德育成败的关键。
四、青少年理性“幸福观”的养成。
青少年幸福观养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引发幸福观危机的无序、混乱的社会消极现象的消除;二是使人们重新回归正确的幸福观。“重新回归正确的幸福观”,既包含有重新回到原有的幸福观(前提是原有的幸福观仍具有合理性),也包括走向新的幸福观(前提是比原来的道德信仰更具有合理性)。因此,青少年幸福观的养成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从社会角度看,我们要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理性幸福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的论述与看法,对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性的幸福观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把理论化、理性化的幸福观融入青少年的生活实践中,使他们深刻地体验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
(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幸福观”的有益成分。
西方文化中的幸福观包含很多有益的成分,如:珍爱生命,遵守德行。东西方文化中的幸福观的相互融合与借鉴,将对青少年理性幸福观的养成产生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
通过对青少年幸福观危机的分析可以看到,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涉及到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总是要求个体为其作出牺牲,一直处在与个人利益相对立的状态,人们难免怀疑这个社会的正当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社会称为“虚假的集体”。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之中,阵痛中的幸福观危机要求我们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为构建个人与社会利益的平衡提供制度保障。
五、结束语。
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并结合我国转型期的实际,研究青少年的幸福观危机及其对应策略,加强青少年幸福观培养,最终使其养成理性的幸福观,这对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幸福观危机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所持态度的系统观念。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幸福观念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进步。加强大学生幸福观培养是以大学生生存关怀为出发点的人性化德育模式,在目前多元社会经济关系影响下的社会转型期也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真切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幸福观培养这一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德育内容上,我们偏重一种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在德育范式上,我们偏重一种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导的德育方法。二者都与目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现状相矛盾,也都脱离了大学生的正当的人性基础。在这一意义上,近二十年的大学生德育还有许多不成功之处,这集中表现在大学生幸福观危机的日益突出。
1.幸福理想的丧失和失范
幸福观是对某种整体生活目标及其精神根据的态度,进一步表现为我应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和我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幸福观两个基本的幸福问题。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幸福观危机首先表现为对某种生活目标及其根据的怀疑、动摇甚至否定。
2.幸福情感困惑、麻木
从构成幸福观的基本要素看,幸福情感是对幸福目标和精神依据的敬重、忠诚、向往等强烈的情感。而在幸福危机的发生过程中,人们的这些情感逐渐淡化、消失甚至走向反面。人们对原来幸福价值系统的崇敬感、神圣感没有了,感到困惑、迷茫、彷徨甚至幻灭。大学生不再满腔热情地称赞高尚的幸福理想,不再以崇尚的人生追求为自己的幸福依归。社会中享乐至上等庸俗的幸福观不再被大学生所鄙视、避而远之,相反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幸福观核心。
3.幸福人格与生活方式的分裂、扭曲
人格是精神世界的整合,幸福人格是道德精神世界的整合。幸福人格的分裂意味着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空虚感以及如履薄冰般的苦涩、烦恼和无奈。这表现在一部分大学生价值目标的丧失,整个道德生活没有一个支撑点,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失去了判断能力,总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在生活方式上,他们由于意志薄弱,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经不起钱、权、色、利的考验。他们反叛原有的道德规范,蔑视原有的道德楷模,亵渎原来视为神圣的道德理想,又因为没有新的幸福理想的召唤和约束,所以感到空虚、无聊,甚至感到人生的荒谬。在他们看来,宁愿过没有道德却很快乐的日子,不愿过有道德却穷困潦倒的生活,道德价值在人生幸福观中自然被边缘化。
二、幸福观危机的原因分析
引发幸福观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一危机既是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表现,也与高校德育中幸福观培养边缘化密切相关。
1.从社会生活来看,德行与幸福存在严重背离
德行统一是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生活是否公正稳定的基础。美国思想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就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好人得不到好报,恶人受不到惩罚,却仍然要求人要无条件地讲道德,把道德的本性看做自我牺牲,就会造成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的悖论——“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目前,我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老实人吃亏”现象,使道德反成为获取幸福的障碍,道德自然就失去了魅力和感召力,这也深深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养成。
2.较为稳定的大学生幸福观受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冲击
从社会经济关系来看,由于经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与变迁,原来大学生较为稳定的幸福观受到了巨大冲击。“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长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利益关系的变化必将引起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道德价值观日趋多无化,人们不得不面对多种多样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冲突,大学生幸福观也不例外。
3.从高校德育的现实来看,在德育内容上,我们偏重一种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幸福观边缘化,这与目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经济生活明显脱节。在中国古代,相对落后的的社会状态具备取消道德作为个人幸福的权利的基础,儒家把以“三纲”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政治化,形成了伦理政治的文化模式,构成了封建社会的价值基础。但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下,学生主体性有了大大上升,只有符合大学生人性的、与他们社会经济生活相适应的幸福等道德内容才能真正被学生认同。我国高校纯以政治化理想为核心的德育无法真正取得大学生的真正认同的,这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很少出现崇高的幸福理想。而在教育方式上,我们偏重一种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导的德育方法,这也脱离了大学生的正当的人性基础。“光凭掌握知识是培养不出诚实、正直和原则性的品质的。渗透在理论材料里的这些精神,只有当青少年的生活实践也显示出这种精神特征时,这种精神才能被他们的心灵所感悟”道德是不可教的,道德知识与道德并不是同一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道德仅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而生活中难以体现或找不到这种精神,那么,道德就永远只可能是一种高不可攀的或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永远只可能是低效的。因此,德育应该也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具有浓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导人去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生活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同时获得德性的塞满,实现德育的目的。在目前学生对什么都怀疑的情况下,符合大学生人性需求的具有现实基础的幸福观培养就成为高校德育成败的关键。
三、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产生幸福观危机无序、混乱的社会消极现象的消除;二是从使人们重新回归正确的幸福观。这里所说的“重新回归正确的幸福观”,既包含有重新回到原来的幸福观(前提是原来的幸福观仍具有合理性),也包括走向新的幸福观(前提是比原来的道德信仰更具有合理性)。从这双重意义上,大学生幸福观培养是复杂而艰巨的。大学生幸福观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世界,从社会角度看,至少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
从对大学生幸福观危机的根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涉及到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的大事。如果一个社会一直处在与个人利益相对立和冲突的状态,时时处处要求个体为其作出牺牲,我们便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的正当性了。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社会称为“虚假的集体”。现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之中,阵痛中的幸福观危机的重要根源是善恶因果律的中断与紊乱。善恶因果律的中断,导致伦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缺乏。现代中国伦理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就是重建道德的善恶因果律,由此建立新的正确幸福观的合理性基础。
2.确立幸福观培养在高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
幸福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呵护以及给以人文基础上的幸福观,是一种满足人的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位,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授给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给每个人以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确立健康的幸福观,获得幸福的感受,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的重要举措,也才能真正得到大学生的真正认同。“因为每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说来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是„不依赖‟于他们的,也就是说,这仍旧是一种特殊的独特的„普遍‟利益,或者是他们本身应该在这种分离的界限里活动。”对于个人来说,大学生对以维护这种“共同利益”的幸福理想要求的接受要以个人幸福感满足为基础。高校德育归根到底是围绕人的幸福而展开,“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3.实现高校德育要由重幸福观知识的教育向现实中大学生科学幸福观培养转变
每一种幸福观都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它为人们提供一个关于人生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是对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将人们的各种关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低有序的道德价值观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为人生指明了一个奋斗目标和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域里,幸福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基础即是人的实践”,而“人的实践是一种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活动……因此任何幸福的获得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它离不开追求幸福的„所欲‟所指向的对象的刺激或满足。”作为伦理德性的幸福也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亚里多德始终坚持人的伦理德性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习惯性的行为实践,必须“进行现实活动,才能得到这些德性”。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我们要以科学幸福观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幸福生活方式的养成,从而使高校德育充满新的活力。
二、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因素
1.金钱、物质享受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大潮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对正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负面效应。经济上的利益驱动机制投射到大学生身上就表现为淡化群体、强调自我、追求物质利益享受等不良现象。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贫富差距、收入明显不平衡,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招生并轨,收费上学”的招生制度的改革,使得学生家庭必须支付一笔高额的教育费用,金钱的支付要求金钱的回报,客观上造成他们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淡化。在这样一种经济体制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已逐渐由理想主义价值目标转向现实主义价值目标,价值观、幸福观上的功力化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大学生认为:“有钱就有一切、金钱就是幸福。”不可否认,幸福是建立在一定物资生活基础之上的,幸福生活的产生和维系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财富、生活资料,但是,物质财富与幸福生活是否必然成正比?我们的大学生应该如何处理金钱、物资享受和幸福的关系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2.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面对越来越强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们似乎显得无可奈何。寒窗十几载,好容易挤进大学的门槛,如今就要走向社会,面对父母的期望,面对自己的理想,却不知道路在何方。这又怎么能让大学生感到幸福?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反而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不幸福感的产生说到底都是来自于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和谐。一方面,就业压力来自于社会,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上了大学就理应找一分体面和舒服的工作,因此形成了大学生找工作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高校教育者应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转变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平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和谐的心理状态,从心理上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情感问题
象牙塔里的爱情是许多大学生都非常期盼的,但象牙塔里的爱情也是最脆弱。许多大学生把恋爱动机指向“体验爱情幸福”和“充实大学阶段生活”,可见,当代大学生注意的是恋爱的过程本身,对结果则不太在意,但恋爱的结果往往会产生副作用。有调查显示,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为突出的现象,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大学生作为生理上成熟的成年人,其各种情感本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毕竟他们还是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未成熟阶段,一旦感情出现问题他们就会感到失落、迷茫、自卑,不仅仅影响学习,有甚者还会影响身心健康。因此,许多大学现在都把失恋后的心理调适作为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心理辅导使得很大一部分存在情感困惑的同学走出困惑,重新建立自信,并且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情感的关系。
三、如何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
幸福作为人生的目的与权利,有着永恒而常新的意义。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幸福观擅变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我们也不可否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似有抬头倾向。加强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把集体幸福、他人幸福和个人幸福统一起来。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对他人、对社会幸福关注相对欠缺。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作为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幸福观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进步,因此,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教育,要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有效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幸福感。特别要做好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的幸福观教育工作,使他们真正发挥好辐射和带头作用。
2.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将人类创造的丰富文化财富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内化为国民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国民身上相对稳定的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当代中国,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完善人格,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人文素质使人明白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对英雄品质的肃然起敬和对伟岸人格的心驰神往,并在个人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竭力实现人生所能达到的理想高度。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文艺、历史、哲学、美学等,这些都应当成为其重要内容。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是提高人文素质水平的关键,因此要避免说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倾向,注重人文学科本身的魅力。要探索多元化的人文教育形式和内容,诸如举办人文知识的系列讲座,开展多种形式、内容多变的人文知识竞赛,开展阅读与人文教育有关的书籍活动,外出参观人文景观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了人文意识,提高了人文素养,使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另外,校园文化是环境课程,也称为隐性课程,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替代。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素质较高的人。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任何一个文明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积淀、继承、扬弃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兴衰相同步。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以群体、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主体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以理想人格、理想社会为价值目标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灵魂。以“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以“和合”与“大一统”为价值标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要特征。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价值实现途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髓。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性幸福观的精华部分是建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的有益补充。例如,孔子的“和谐为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天人合一关;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观;老子的“福兮祸所,祸兮福所伏”的辨证思维观,都有其科学的、合理的内核,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幸福快乐,富贵贫贱很有补益。
4.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
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国家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空前好转的情况下。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善恶颠倒的年代灵与肉的拷问,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观。
幸福是一个流动演进的过程,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的幸福标准也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与提高,但不管怎样变化和提高,只要我们具备感受幸福的能力,只要我们正确地追求幸福,只要我们将个人的幸福与集体、与他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幸福,这才是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的真谛。在此过程中,作为高校教育者,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使我们新时期的大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幸福,从而去播洒和创造整个社会的幸福。
探索社会性视野中的大学生幸福观培育
2011-07-23 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
摘要: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幸福观上存在的物质化、功利化、享乐化和个人主义倾向,从社会记忆、社会期望、社会群体、社会建构方面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幸福观出现偏差的原因。提出了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幸福观的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聿福观;品德教育;社会性视野
幸福属于人的情感范畴。在一般意义上,所谓幸福是指人们对自己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基础上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人生经验,选择着自己所期望的幸福生活道路。幸福的生活和人生应当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幸福观之上,对幸福认识的偏离不仅会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失衡与错位.而且还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与进步。因此,人的幸福观不仅是个体的问题,也是社会体系建构中的价值标杆。同时,幸福及幸福观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人的不断追求自由、追求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追求人生幸福的过程。健康积极的幸福观的树立需要教育。所以,针对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偏差,分析影响其幸福观的社会性因素,探讨如何培育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偏差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我们看到。一方面是物质财富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整个社会发展注入了勃勃的生机,改变了人们陈旧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公正观、效率观、金钱观等,使社会道德朝着文明、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旧道德沉渣泛起,外来的腐朽生活方式和观念侵袭着一些人的灵魂.导致了诸如贪婪、利己、以权谋私、以钱谋政等腐败现象的产生。当代的大学生,大都出生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他们亲身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面临着社会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由于对环境的认知和体验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的幸福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
一是物质化、享乐化倾向。幸福的生活或高质量的生活的实现应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追求精神层面的生活价值,这才是合理的生活选择。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跟着感觉走,或随波逐流,过分看重当下的、具体的幸福。对生活质量片面理解,对生活价值单一化、物质化曲解,将幸福物质化、对象化、仪式化、模式化。殊不知,很多追求与占有充其量是达到幸福的手段与过程,是为幸福的实现提供一些外部条件而已,而幸福的手段、过程、条件皆不是完整的幸福本身。
二是功利化、实用化倾向。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一部分大学生进行社会活动的基本信条,这不仅排斥、舍弃了社会主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割断了经济活动与人生意义的联系。讲功利、重实用本是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本不应成为生活价值的标准,然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却显示,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个体生活价值领域,排斥甚至替代了那些非功利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例如责任感、奉献精神,等等。
三是个人主义倾向。功利化、实用化倾向的日益严重势必带来个人主义幸福观,个人主义幸福观发展下去最终必然走向利已主义。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诸如以权谋私、享乐腐化、损公肥私、损人利已、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贪污盗窃、坑蒙拐骗等等,都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幸福观的表现,它们不仅危害社会、集体、他人的利益和幸福,而且最终也自食其果,轻者是受到道德的谴责,重者是法律的制裁,这些都是从“求福”到“得祸”的悲剧。
二、大学生幸福观偏差成因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对每个个体而言,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所给定的人生价值序列上的主观设计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幸福是一个人们自己设计并借以塑造自身的范畴。尽管一定社会的“标准的幸福”不可能成为每个个体的“幸福的标准”,但是,这种“标准的幸福”所确定的人生价值序列,却会对个体的幸福价值判断及在此基础上的主观感受和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换言之,人们不是随意地设计自己的幸福,而总是在社会所给定的条件中。在历史的经验中。在自己的努力中,创造着他们的幸福。
从社会记忆视角看,当下的幸福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关于过去的记忆。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出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国家及家庭的经济条件空前好转的历史时期。一开始上学,他们的视野里就出现了电脑和“信息爆炸”这样的词汇。当他们需要粮食的时候,中国的粮食大丰收;当他们需要书读的时候,古今中外最好的书都呈现在他们面前,大学招生年复一年地增加名额;当他们需要娱乐的时候,游戏机、卡通片、外国大片蜂拥而至:当他们需要消费的时候,中国处于生产过剩时期;当他们走向社会谋生的时候,赶上知识经济浪潮,一上班拿到的工资就是父辈们干到退休也没有涨到的工资数。似乎,所有历史的不幸都离他们很远,所有现实的幸运都特别照顾他们。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少。因此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而最不容易体会到幸福的珍贵。
从社会期望视角看,社会期望体现将来对现在的影响.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念与预期会影响到当下的情感状态。当代大学生由于尚未涉足社会,未曾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所以他们对生活有很高的热情,抱有过高期望,加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较好物质生活.父母关心照顾,朋友友好相处,都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激情,在学习和交往中积极主动。然而,由于心理并不成熟,他们渴望能成熟独立.却又偏偏摆不脱幼稚,不能独立。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文化和较强的自尊,有比父辈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同时,当今世界风云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汹涌而至,民主进程不断加快.时代社会裂变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现象都无情地呈现在正处于人生转折时期的大学生面前,使原本心理就很幼稚的大学生承受了更大负荷的压力。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大学生要形成积极健康的幸福观便面临危机和挑战。
从社会群体视角看,人们在一定的群体之中生活,并有获取群体中他人的认可和支持的愿望。群体中爱与被爱、支持与被支持的过程,会使个体得到的正向情感多于负向情感.这是影响幸福观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受到的期望和影响是比较特殊的。社会希望他们有较高的理想和抱负,能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成为社会精英阶层的代表。然而,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娇宠,未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许多人有自私自大心理。在大学期间,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多,社会接触面的拓宽,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如信仰危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如何适应群体生活等问题。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不仅受社会的影响,更受社会现象的误导。一方面,由于家庭在人生价值观教育方面与学校所倡导的人生价值观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德育的价值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绝对的社会本位思想,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多元、矛盾的特点,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幸福观的形成。
从社会建构视角看,社会规范与文化规则是情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社会性意义与价值决定着人们情感世界的建构.进而导致其幸福观的差别。现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日益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内容不断得到扩充。人们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追求和取向日趋多样化,人们用自己的好恶选择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当前,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种复合的幸福观,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旧的与新的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既有旧的、传统的、保守的幸福观念的顽强沿袭及其对确立新的观念的阻抗,又有新的、先进的幸福观念伴随社会结构整体转型过程而富有生机的成长.其中还包括因旧的、传统的、保守的观念被破除,新的、现代的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适应的幸福观体系尚未完整确立而留下的真空带。多种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社会成员包括广大青年大学生可能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幸福观的形成。
三、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思想将引领社会思想,大学生的幸福观代表了未来社会幸福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强幸福观教育,对培养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优化大学生探寻幸福的社会环境
个人存在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真善美。个人幸福只有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才有实现的可能。如果人们见到的只是君子受苦、小人得利,那么就很难指望人们履行道德要求,过善的生活。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道德标准扭曲,也很难培养出具有正确幸福观的个人。人不仅具有超越动物本能的各种高级的社会需求作为他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因,而且更有一种支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需要和目的,这就是人追求自由的特性。当社会能给个人提供能力全面发展的空间.并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时.幸福便孕育其中。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应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着力提供个人能力发展的机会,给每一个公民提供充实、高尚的精神生活氛围,从而使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大学生能够探寻到真正的幸福。社会以个人追求能力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个人幸福的范例将告诉他们:生活的幸福就在于永无止尽地追求人生圆满的过程中。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一方面,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观念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积极通过提高师德、反对学术腐败等各种途径,发挥他们的表率和榜样作用;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推崇廉政文化。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深化大学生对幸福的理性认识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集体幸福观。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能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以实现并得到保障。以个人幸福为中心,忽视社会幸福的幸福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牺牲个人幸福、忽视个人幸福,则是对人性的抹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就要使他们认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统一起来。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的关系.反对物质至上。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类的幸福发挥着重要影响,物质资料为人们的幸福提供了物质的保证,但事实证明.人们的幸福与物质条件并非呈同方向变化,人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必然产生精神的需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为人们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在为人们提供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必须划清追求幸福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界限,科学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奉献与享受的关系。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进步,意味着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与自身所要承担的重任。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应加强其使命感以及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激励个体的不断奋进,用自身的努力与奋斗去探寻真、善、美的真谛。
(三)强化大学生感受幸福的实践体验
人们的生活方式离不开社会生活,自身的思想、观念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幸福及幸福观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时,才会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幸福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幸福生活和德性的内在一致,决定了幸福观的培养能够把德育引向生活和道德生活。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大学生幸福观培育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直面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现实问题,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追求。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际体验:另一方面,要使他们学会采用正当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幸福的目标。把目光投向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幸福观。要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主题教育、参观等多种形式,切实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知荣明耻.加强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反思和改变自我价值观上的某些模糊认识,努力做到自省自律、知耻改过,自觉运用先进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养成谦虚谨慎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用过硬的本领提高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