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认定考试练习题(二十)
2011年新县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认定考试练习题(二十)
一、笔试部分(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5分)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是:()
A、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B、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
C、提高计算机的防病毒能力D、提供E-mail服务
2、要将一个已编辑好的文档保存到当前目录外的另一指定目录中,正确操作方法是()
A、选择“文件”菜单/单击“保存”,让系统自动保存
B、选择“文件”菜单/单击“另存为”,再在“另存为”文件对话框中选择目录保存
C、选择“文件”菜单/单击“退出”,让系统自动保存
D、选择“文件”菜单/单击“关闭”,让系统自动保存
3、如果要从一个幻灯片淡入到下一个幻灯片,应使用菜单“幻灯片放映”中的哪个命令进行设置:()
A、动作按钮B、预设动画C、幻灯片切换D、自定义动画4、6、通常,计算机病毒会:()
A、影响程序的运行,破坏用户数据和程序B、能造成计算机软盘发生霉变
C、不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D、不影响计算机的运行结果
5、插入声音的操作应该使用哪一菜单()
A.编辑B.视图C.插入D.工具
二、课件制作部分(45分)(制作软件采用PowerPoint)
1、数字教学资源(素材)搜集与整理
①根据所任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搜集制作课件的相关数字教学资源(素材);资源下载、整理后,存放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件夹里。
②资源来源:(a)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b)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http://ipsm.hner.net/);(c)县局域网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器(http://10.60.254.254);(d)其他有与你课题相关的网站。
将搜集到的素材分类保存在相应的文件夹内。
2、教学演示课件制作及要求
①第一张幻灯片要显示课题、执教教师及所在单位,并添加背景音乐。
②从第二张幻灯片起要有能反映出文字、图表、艺术字类型的课件要素。
③幻灯片之间要设置切换效果。
④要设置主控介面,各部分内容的跳转采用交互式链接并设置退出按钮。
⑤将制作成的演示课件以课题命名,打包后存放到本人已建立的文件夹里。
⑥将已完成的制作部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压缩成压缩文件(rar或zip),上传到ftp://10.60.254.253中《远教应用认定考》文件夹中。
第二篇:2011年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认定考试练习题(二)
2011年新县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认定考试练习题
(二)一、笔试部分(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方法中,不能获得多媒体课件中数字化音频素材的是:()
A、网络下载(MP3等)B、CD和VCD中抓取
C、借助软件录制D、屏幕抓图
2、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时,幻灯片在哪个区域制作()
A、状态区B、幻灯片区C、大纲区D、备注区
3、如果放弃对PPT课件的修改,关闭PowerPoint时在弹出的提示中,应选择()
A、是B、否C、取消D、不予理睬
4、PowerPoint中,用“文本框”工具在幻灯片中添加文本时,要用插入的广西框内的文字竖排,应该()
A、默认的格式就是竖排B、不可能竖排
C、选择文本框下拉菜单中的水平项D、选择文本框下拉菜单中的垂直项
5、用PPT制作的课件,在另一台未安装PowerPoint的计算机上播放,需要()
A、将课件复制到另一台计算机上
B、将课件、所需素材复制到另一台计算机中
C、将课件、所需素材、字体复制到另一台计算机中
D、将课件打包,然后复制到另一台计算机中
二、课件制作部分(45分)(制作软件采用PowerPoint)
1、数字教学资源(素材)搜集与整理
①根据所任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搜集制作课件的相关数字教学资源(素材);资源下载、整理后,存放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件夹里。
②资源来源:(a)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b)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http://ipsm.hner.net/);(c)县局域网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器(http://10.60.254.254);(d)其他有与你课题相关的网站。
将搜集到的素材分类保存在相应的文件夹内。
2、教学演示课件制作及要求
①第一张幻灯片要显示课题、执教教师及所在单位,并添加背景音乐。
②从第二张幻灯片起要有能反映出文字、图形、视频等素材类型的课件要素。
③幻灯片之间要设置切换效果。
④将制作成的演示课件以课题命名,打包后存放到本人已建立的文件夹里。
⑤将已完成的制作部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压缩成压缩文件(rar或zip),上传到ftp://10.60.254.253中《远教应用认定考》文件夹中。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
(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
三、实施要求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做好校本研修,为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有效支持。要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
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四)中小学教师要将《能力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更新观念、补充知识、提升技能,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惯,积极反思,勇于探索,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和师生交流等各个环节,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成长路径,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附录:
术语表
1.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2.通用软件:是指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通用性软件,例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
3.学科软件:是指特别适用于某些学科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听力训练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4.数字教育资源:是对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的统称。
5.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泛指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6.技术资源:是对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的统称。7.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的网络平台的统称,如网络资源平台、网络互动平台、课程管理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在线教学与学习空间等。
8.移动设备:是对便携式计算通讯设备的统称,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9.评价工具:是指开展评价所使用的各种支持工具,如试卷、调查问卷、测试量表、评价量规、观察记录表、成长记录或电子档案袋等。
10.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是指支持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的网络平台,一般具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等功能,能够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汇聚与生成研修资源,支持教师进行常态化研修。
第四篇:灌阳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施方案
灌阳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和广西教育厅《关于实施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桂教师培[2014]17号)精神,决定实施灌阳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简称“提升工程”)。根据我县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实际,结合市教育局部署,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全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提高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基本原则
㈠按需施训,注重实效。根据参培教师学校的班班通多媒体教学环境、现有信息技术水平,结合我县教育教学,遵循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律和教师需求设计培训项目。采用集中培训、网络研修、样本研修等培训形式开展培训,组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㈡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以通过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心,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㈢创新机制,推动应用
建立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组织开展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创建能力提升工程示范学校、教育信息化合格学校。在全县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三、总体目标
根据教育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从2014年起,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原则,分、分层次组织开展全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到2017年,完成全县2030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工作。
四、主要任务
㈠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
1.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全县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2017年前达到退休年龄的教师自愿参训,参加了《“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2013远程培训》的教师可不参训。重点加强各级专兼职培训者、中小学校长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
2.统筹培训项目。根据教育厅要求,充分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本县教师培训资源的融合,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3.创新培训方式。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要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4.强化培训要求。对未参训或培训学时不够、测评考核不过关的教师,要结合职称、评先评优、评特等教师专业成长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督促教师参训。
㈡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适时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
五、保障措施 ㈠组织保障。
1.成立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全县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政策制定和经费协调工作;统筹协调跨部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资源遴选、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质量验收、督导评估等工作。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雷祖文
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於忠于
教育局副局长
成 员:蒋慧星
电化教育仪器管理站站长
卿 明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公室主任
陈咸毅 教学研究室主任
蒋 恬
计财股股长
王艳红
会计核算中心主任
唐新禄
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挂职)范亚梅 人事股副股长 2.成立执行项目办公室
主要承担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设计、培训项目规划、培训项目落实以及培训项目总结;负责全县中小专任老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任务组织管理、质量监测等具体工作。执行办公室设在灌阳县教育局电教站。
主 任:蒋慧星
电化教育仪器管理站站长 副主任:卿 明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室主任 成 员:电化教育仪器管理站所有人员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㈡经费保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本级财政的支持,改善学校办公条件,要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硬件投入,为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基础保障。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㈢监督保障。
实现信息化管理。依托上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教师选学、过程监控、绩效评估、证书和学时(学分)登记查询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灌阳县教育局 2015年12月9日
第五篇:2016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业
2016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业
张书听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怎样加强我校初二学生的物理分析能力?
二、问题生成过程反思、原因分析及本次解决问题的思路
1、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乡下。做题时,内容不理解,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缺乏深入性,做物理题时出现了不会做胡乱做的情况。
2、就其原因:农村孩子的家长重视程度不够,一天只知道外出打工挣钱,对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顾,导致学生贪玩好耍。学习知识面窄,导致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出现了做题不会主动思考,也不会独立思考问题,依靠老师的现象。说明了学生不会举一反三,形成不了系统的知识体系。考试时更不会做题,分数当然不理想。
3、针对学生这一状况,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兴趣入手,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为学生开拓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动机。有意识提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反复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预期目标 让学生乐学、会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解决问题的路径、计划与举措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分析,精练习,自己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勤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题,和学生集体纠正,共同探讨,3、培优补差。既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又拔尖,对优秀学生采取不封顶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