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首发政府令规范学前教育(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7:5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市首发政府令规范学前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市首发政府令规范学前教育》。

第一篇:成都市首发政府令规范学前教育

成都市首发政府令规范学前教育

2014-02-11 成都商报 成都教育

规范公建配套幼儿园

■ 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应当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 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合同》的规定,在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无偿移交属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应举办为公办幼儿园

■ 对擅自改变规划配套建设幼儿园用途的,有关部门将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责任

提醒

幼儿园招生前

先上网查信息

今年秋季招生前,适龄儿童的家长最好先到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门户网站先看一看。因为根据成都市要求,在这个时间点前,成都市各类幼儿园的基本信息都要通过所属区域的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幼儿园有没有等级?每年招好多个班?老师有没有教师资格证?每学期该收多少钱„„这些都属于需要公开的基本信息。”市教育局学前处处长石斌说。

自2014年起,凡移交给中心城区的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原则上应举办为公办幼儿园,对2014年之前已举办的非公办性质的公建配套幼儿园,将逐步回收或回购,举办为公办幼儿园。

昨日,成都市教育局就成都市政府出台的《成都市幼儿园管理办法》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这是成都首次以政府令出台的关于规范幼儿园管理的行政规章,在全国首次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将发展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为主的“两为主”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固化下来。市教育局副局长赖石梅昨日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称,这将有利于落实政府责任,并强化对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

中心城区

按服务半径300米规划幼儿园

赖石梅表示,虽然“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已有效缓解,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公办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较低、部分幼儿园保教质量不高、部分区域入园矛盾等问题仍然突出。

为解决这些问题,今年起,成都市公益性幼儿园发展专项经费将从之前的700万增至2000万元。此外,为优化幼儿园布局,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成都中心城区幼儿园布局将按28座/千人的学位数和300米服务半径进行规划,部分地区可适当放宽至500米。这也意味着,未来,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适龄幼儿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幼儿园。

回收回购

“非公”配套幼儿园将逐渐“姓公”

针对公建配套幼儿园存在的建设滞后、移交不及时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此次出台的《办法》明确规定,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应当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合同》的规定,在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无偿移交属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应举办为公办幼儿园。

据统计,截至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公建配套幼儿园共641所,其中已建236所,在建39所,已规划未建366所。2014年,中心城区计划开工建设公建配套幼儿园36所,计划建成21所。

据介绍,自2014年起,凡移交给中心城区的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原则上都应举办为公办幼儿园,对2014年之前已举办的非公办性质的公建配套幼儿园,将逐步回收或回购,举办为公办幼儿园。

擅改用途

将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责任

对擅自改变规划配套建设幼儿园用途的,有关部门将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责任。逾期不移交的,除了遭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限期改正令”外,还将作为不良信用记录计入成都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并予以公示。

提高门槛

保育员学历从初中提高到高中

《办法》还规定,幼儿园伙食费使用情况要向家长和社会公开。若是幼儿园进行了新装修或建设,还要提供属地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监测报告,并向家长公示。

《办法》对幼儿园保教人员的准入条件也做出明确规定,所有保教工作人员均须持证上岗。记者了解到,相比以前,相关岗位的准入门槛均有所提高:如担任园长,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有五年以上幼儿教育工作经历,并取得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保育员的学历要求也从初中提高到了具备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

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必须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办法》还规定,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市财政、人社等部门制定全市幼儿园教师薪酬制度。公益性幼儿园教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对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用部分给予补贴

第二篇:成都市人民政府令168解读

第168号

《成都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6月10日市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市长:葛红林

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二日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规范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的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监理企业,在蓉投资建设的建设单位,从事建筑活动的管理人员及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第三条(政府职责)按照属地化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各区(市)县政府(含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下同)负责所辖区域内建设工程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督管理工作,市政府将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实际目标考核责任制。市和区(市)县政府定期召开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及时处置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矛盾。第四条(部门职责)按照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协调处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协助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督检查工作;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处理劳动用工纠纷、配合处置农民工工资投诉、依法对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配合相关单位依法实施相应的查封、抵押等措施;公安机关负责维持社会治安秩序,依法处理突发事件中的违法人员,严厉打击涉嫌犯罪的欠薪逃匿、恶意讨薪等不法行为。

经委、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部门负责监管所属建设工程项目,防止农民工工资拖欠行为发生。

第五条(企业责任)按照“谁承包、谁负责”和“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对农民工工资支付日常管理实行施工总承包企业全面责任制、建设单位监管责任制、监理单位监督责任制和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直接责任制。

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单独设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并确定专人负责农民工造册、劳动合同签订、农民工进出场实名刷卡、农民工工资发放等工作。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工程承包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工程进度款,并单独设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

监理单位应当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纳入监理日志内容,督促按时支付农民工工资。

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应当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并单独设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

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明确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地点、时间、休息休假、工资标准及支付方式、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内容;用人单位应当按月足额支付工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市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任何建筑企业均不得以工程款或分包款被拖欠等经济合同纠纷为由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

第六条(实名制管理)新建、扩建、改建和在建的工程项目应当使用农民工权益工资卡和管理人员信用信息卡,实行实名刷卡进场管理,并对农民工和管理人员开展实名培训。

用人单位应当在设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的银行为农民工代办个人工资银行卡。

第七条(专用账户管理)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在办理中标备案、施工许可、综合保险等手续时,应当将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与银行签订的具有全市统一编码的《农民工工资委托代发协议》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开立证明》等相关文件报送建设、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建工程项目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报送备案。

农民工工资由用人单位委托银行统一代发,每月经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直接划拨到每个农民工的个人工资银行卡上。

第八条(月公示管理)用人单位应在每月底前填报并打印具有全市统一编码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明细表”,报施工总承包企业作为划拨农民工工资的依据。

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在每月初将具有全市统一编码的“农民工工资支付公示表”在施工现场按统一格式公示,并通过网络系统打印生成具有全市统一编码的上一个月的《成都市建设工程项目实名信用管理诚信表》,作为建设单位拨付工程进度款和每次办理单位工程分阶段质量监督检查和安全监督检查手续的依据。第九条(劳务企业信用管理)在办理建设工程项目中标备案的施工许可等手续时,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提交具有全市统一编码的成都市建设领域劳务企业信用评价登记表和劳务企业项目管理人员信用评价登记表。

在成都市从事劳务作业的劳务企业应当具备一级以上、注册地在成都市且连续三年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列入诚信名单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同业推介保函。第十条(工程保证担保管理)在蓉承建工程未满五年的外地建筑业企业和具有不良信用记录被纳入重点监管的建筑业企业,在办理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许可手续时应当按规定足额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筑业企业可以使用工程保证担保函。办理工程保证担保函应当使用具有全市统一编码的工程保证担保函和保证担保合同。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和清退的具体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十一条(应急垫付机制)建立欠薪应急垫付专项资金,由市和区(市)县两级财政部门筹措并设立专账,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当建设工程项目发生用人单位资金短缺无力支付或责任人欠薪逃逸且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讨薪突发事件时,经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报市或区(市)县政府批准后,启动欠薪应急垫付机制。

欠薪应急垫付机制启动后,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首先向法院申请,依法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资产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再由财政部门拨付应急垫付专项资金;同时,房产部门应当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房产暂停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或变更手续,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侦办涉嫌犯罪的逃逸责任人,以确保欠薪应急垫付资金的及时收回。

欠薪应急垫付资金的筹集额度为:市级不少于1000万元,区(市)县不少于600万元。

第十二条(法律责任之一)建筑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未达到要求的,纳入重点监管企业,作为不良行为记入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并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使用零散农民工的,按每使用一人500元的标准处以罚款,罚款总额不超过3万元;

(二)未单位设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未上报“农民工工资支付明细表”、未按规定公示“农民工工资支付公示表”、未出具“实名信用管理诚信表”,或者未按时将当月农民工工资划拨到农民工的个人工资银行卡的,暂停该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督,并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不办理人员实名制登记、未落实实名刷卡管理和实名培训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因拖欠工程款等经济合同纠纷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提请相关资质管理部门降低或取消其开发资质;

(五)监理单位未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纳入监理日志内容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施工总承包企业将劳务工程发包给无同业推介担保劳务分包企业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七)工程保证担保公司未认真履行保后监管职责或未及时履行代偿责任,导致承保项目发生三起以上、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讨薪突发事件的,整改期间暂停受理该工程保证担保公司出具的新的工程保证担保保函;

(八)用人单位虚假上报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拒绝提供相关资料以及其他严重干扰、阻挠、抗拒监督检查的,处以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十三条(法律责任之二)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的,农民工可以依法向当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农民工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劳动报酬的;(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农民工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法向农民工支付经济补偿的。第十四条(责任追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五条(术语解释)

本办法所称的用人单位,是指在本市建设领域直接招用农民工的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建设领域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施工作业班组等不具备用人单位主体资格。

本办法所称的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是指由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分别在银行建立的、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的专用银行账户。

本办法所称的零散农民工,是指未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和未持建筑农民工权益工资卡的农民工。第十六条(参照执行)各区(市)县所属交通(含铁路、桥梁等)、水利水电、通讯、电力等行业的新建、扩建、改建、在建、地质灾害治理、土地整治、管线工程、租地建设等建设活动中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参照本办法执行。第十七条(解释机关)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建设委员会会同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施行日期)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65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65号

《成都市查处套取社会保险基金规定》已经2009年12月3日市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2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成都市查处套取社会保险基金规定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规范社会保险监督检查行为,维护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查处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活动,适用本规定。第三条(职权划分)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查处套取社会保险基金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和协调,区(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套取社会保险基金行为的监督检查。

市和区(市)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社会保险稽核,核查套取社会保险基金情况。

卫生、食品药品监管、人口计生、公安、工商、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单位和个人套取社会保险基金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第四条(套取社会保险基金行为)

下列行为属于套取社会保险基金行为:

(一)虚构劳动关系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社会保险参保资格的;

(二)隐瞒、编造病史,伪造、变造、非法更改个人身份证明及档案材料,骗取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资格的;

(三)虚构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条件的;

(四)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条件发生变更或者丧失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资格,不按规定时间如实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继续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

(五)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社会保险证件或者支付凭证的;

(六)将本人社会保险证件或者支付凭证交给他人,供其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

(七)虚列、虚报、虚增社会保险服务项目和金额,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

(八)出具虚假证明材料或者鉴定意见,为他人骗取社会保险待遇提供帮助的;

(九)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其他行为。

第五条(调查职权)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查处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依法进入与调查、检查事项有关的场所进行检查,就调查、检查事项询问有关人员;

(二)查阅与社会保险基金有关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关的资料;

(三)要求被调查、检查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与调查、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作出解释和说明,必要时可以发出调查询问书;

(四)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像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

(五)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就调查、检查事项进行审计;

(六)依法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六条(调查方式和回避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检查,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制作调查笔录。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七条(行政处理程序)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调查、检查的结果,对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作出下列处理决定:

(一)确需给予行政处罚的,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确需改正而未改正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

(三)情节轻微且已改正的,不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发现不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理的事项,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条(工作时限)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查处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日内完成;对案情复杂的,经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

为查明事实进行鉴定、审计的时间,不计入前款规定的办案期限。

第九条(社保经办机构处理程序)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依法开展社会保险稽核。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稽核结果,报请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作出暂停、停止支付社会保险待遇或者相关费用的决定,并责令退还被套取的社会保险基金;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经依法认定违法事实不成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补发社会保险待遇或者相关费用。

第十条(权利救济)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单位或个人套取社会保险基金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听取单位或个人的陈述、申辩;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法听证的,应当告知单位或个人有权依法要求举行听证;单位或个人要求听证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单位或个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单位或个人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一条(举报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举报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政府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套取社会保险基金行为并经查证属实的举报人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劳动保障局制定。

第十二条(举报人信息保密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受理、办理举报案件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等信息;

(二)不得向被调查单位或者被调查人出示举报材料;

(三)宣传报道或者奖励举报人,除征得举报人同意外,不得以明示或者暗示方式公开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等信息。

第十三条(诚信记录)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参保单位和个人守法诚信档案,对有不良记录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点管理。单位或个人套取社会保险基金情节严重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套取社会保险基金法律责任)

单位或个人骗取社会保险待遇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以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社会保险待遇领取人丧失待遇领取资格后,本人或者他人继续领取待遇或者以其他形式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立即停止待遇支付并责令限期退还已经领取的款项;逾期拒不退还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追回,并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五条(冒领养老保险待遇法律责任)

对弄虚作假违规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立即停发基本养老金,并限期收回或者从其以后应领取的基本养老金中逐步扣除已经冒领的养老保险金;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亲属或者他人冒领基本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责令冒领者限期退还,并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给予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逾期拒不退还冒领的养老保险金以及不履行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罚决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六条(城乡居民参保人员套取医疗保险基金法律责任)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依法追回其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报销的医疗费用,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一)将本人的社会保险卡借给他人冒名住院或者办理门诊特殊疾病的;

(二)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社会保险卡住院或者办理门诊特殊疾病的;

(三)隐瞒、编造病史,伪造、涂改医疗文书、单据等有关凭证,虚报冒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

(四)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其他行为。

第十七条(城镇参保职工套取医疗保险基金法律责任)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或者其他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依法追回其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套取的医疗费用,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并视情节轻重,暂停其6个月以上24个月以下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一)将本人的社会保险卡借给他人冒名住院或者办理门诊特殊疾病、家庭病床就医的;

(二)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社会保险卡住院或者办理门诊特殊疾病、家庭病床就医的;

(三)隐瞒、编造病史,伪造、涂改医疗文书、单据等有关凭证,虚报冒领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

(四)转卖通过医疗保险基金报销的药品,谋取不当利益,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

(五)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其他行为。

第十八条(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套取医疗保险基金法律责任)

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依法追回其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获取的费用,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整改,处以违规金额1至3倍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5年内不得授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一)将不符合入院指征的参保人员收住入院或者将符合出院指征应予出院的参保人员继续滞留住院的;

(二)未按规定查验身份证明和社会保险卡导致他人冒名顶替、挂床住院的;

(三)采取虚记费用、串换药品或者诊疗项目、伪造证明或者凭据等手段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

(四)将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妇女生育费用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

(五)将医疗保险不予支付的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变通记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

(六)私自联网结算或者将非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纳入医疗保险结算的;

(七)为不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办理家庭病床或者办理特殊疾病的;

(八)经核实无病历记载或者病历记载与发生的医疗费用不符的;

(九)利用特殊病种超量购药、搭车开药、转让医疗票据,从中牟利的;

(十)不按药品实际名称、数量、金额,多开或者乱开收费票据的;

(十一)违反基本医疗保险规定,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定点零售药店及其工作人员套取医疗保险基金法律责任)

定点零售药店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依法追回其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获取的费用,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整改,处以违规金额1至3倍的罚款,并对直接责任人员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取消其定点零售药店资格,5年内不得授予其定点零售药店资格:

(一)不按处方配(售)药品或者超剂量配(售)药品,擅自更改处方的;

(二)不按药品实际名称、数量、金额,多开或者乱开收费票据的;

(三)违反药品价格政策,弄虚作假,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

(四)私自联网结算或者将非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纳入医疗保险结算的;

(五)为参保人员套取个人账户现金的;

(六)用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外的其他费用的;

(七)违反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套取工伤保险基金法律责任之一)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现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立即停止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并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以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用人单位、工伤职工虚构、伪造、变造、非法更改原始证明材料,骗取工伤认定结论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

(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虚构、伪造、变造、非法更改原始证明材料,骗取享受抚恤金待遇资格的;

(三)工伤待遇领取人丧失待遇领取资格后本人或者他人继续领取待遇或者以其他形式骗取工伤保险待遇的;

(四)骗取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套取工伤保险基金法律责任之二)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现工伤保险服务协议医疗机构、辅助器具协议配置机构、工伤康复协议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立即停止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取消其定点服务资格和责令退还工伤保险待遇金额,处以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不按规定验证患者身份导致他人冒名住院的;

(二)将不符合入院指征的工伤人员收住入院或者挂床住院的;

(三)串换药品或者诊疗项目,虚设或者分解收费,将统筹基金支出范围以外的费用转为统筹基金结算的;

(四)滥用药品或者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

(五)虚报费用清单项目或者与病历记载内容不相符的;

(六)违反规定开具处方、编造病历、出具虚假证明或者票据的;

(七)辅助器具配置项目、金额与受伤部位、实际配置项目金额不相符的;

(八)违反工伤保险规定,造成工伤保险基金损失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二条(套取生育保险基金法律责任)

参加生育保险的单位违反有关财务、会计、统计规定,伪造、变造、故意销毁有关账册、材料,或者不设账册,致使生育保险费缴费基数无法确定的,除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刑事处罚外,还应当按相关规定征缴生育保险费;延迟缴纳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加收滞纳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对以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手段骗取生育保险待遇的单位和个人,或者协助骗取生育保险待遇的单位、医疗机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还生育保险待遇,处以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冒领或者套取失业保险待遇法律责任)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发现失业保险待遇领取人丧失失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后,本人或者他人继续领取待遇或者以其他形式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立即停止待遇的支付并责令退还;拒不退还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可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不具备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伪造相关证明材料,骗取失业保险待遇的单位和个人,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以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中介组织及个人套取社会保险基金法律责任)

中介机构及相关组织和个人,有本规定第四条规定的套取社会保险基金行为,参与、组织骗取社会保险待遇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以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其他违法行为处理)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至第二十四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保障措施)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其中有第(一)项、第(二)项或者第(三)项行为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无理抗拒、阻挠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本规定查处骗取社会保险基金行为的;

(二)不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相关材料,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证据的;

(三)经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拒不履行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的;

(四)打击报复举报人、投诉人的。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二十七条(强制措施)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单位或个人套取社会保险基金行为涉及的财产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第二十八条(责任追究)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者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套取或者伙同他人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依照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从重处罚,对直接责任人提请有权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查处套取社会保险基金案件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或者不依法履行职责,严重影响查处工作正常开展的;

(二)收受贿赂、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三)泄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

(四)泄露举报信息,致使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或影响查处工作正常开展的;

(五)未按规定回避,致使查处工作有失公正的;

(六)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九条(基金监管)

被追回的社会保险基金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足额划转相应的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并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条(解释机关)

本规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施行日期)

本规定自2010年2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48号

成都市职工失业保险实施办法

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48号

《成都市职工失业保险实施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王荣轩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成都市职工失业保险实施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四川省企业职工失业保险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城镇劳动者,适用本办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城镇劳动者,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市和区(市)县劳动行政部门是职工失业保险工作的主管机关。同级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具体经办失业保险业务。

第四条

职工失业保险应与职业介绍、转业训练和生产自救等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为失业职工再就业提供服务。

第二章

失业保险的范围和对象

第五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用人单位必须参加失业保险:

(一)国有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和私营企业;

(二)外商及港澳台同胞投资企业;

(三)经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四)使用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六条

参加失业保险的用人单位,因下列情形之一失业的人员,依照本办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一)依法宣告破产的企业职工:

(二)濒临破产的企业在法定整顿期间被精简的职工;

(三)依法被撤销、解散单位的职工;

(四)依法关闭、停产整顿单位被精简的职工;

(五)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

(六)被辞退、除名或开除的职工:

(七)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享受失业保险的职工。

第七条

与所在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列人员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一)在本单位连续工作不足12个月的;

(二)在中等以上学校接受全日制教育的;

(三)被劳改、劳教人员;

(四)经单位同意自愿辞职的;

(五)自动离职的。

第八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失业职工,停止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一)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限届满的;

(二)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服兵役、升学和出境定居的;

(三)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被劳动教养或被判刑的;

(四)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死亡的;

(五)重新就业的;

(六)无正当理由,连续两次不参加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组织的职业指导座谈会和转业训练的;两次不接受就业服务管理机构介绍就业的。

第九条

未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其职工失业后,不得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已参加失业保险但连续1年以上未全额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单位,其职工失业后,暂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但政府批准的停产、半停产、特困企业除外。

第三章

失业保险工作的管理机构

第十条

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指导全市失业保险业务。各级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在失业保险工作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本地区失业保险工作规划;

(二)筹集、管理和使用失业保险基金;

(三)负责失业职工登记、建档、统计和组织管理;

(四)组织失业职工的转业训练和扶持生产自救;

(五)开展失业职工的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六)按规定报送有关资料和报表。

第十一条

市和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聘用失业保险工作专职管理人员。

第四章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十二条

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二)滞纳金;

(三)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的利息和其他纯收入;

(四)地方财政补贴。

第十三条

失业保险费缴纳的标准:

用人单位按照本单位全部职工年平均人数和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全市职工平均货币工资额乘积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

外商及港澳台同胞投资企业按全部中方职工年平均人数和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全市职工平均货币工资额乘积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按全部劳动合同制工人年平均人数和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全市职工平均货币工资额乘积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

第十四条

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有权对参加失业保险单位的职工人数、缴费情况进行核查。

第十五条

调整失业保险费缴纳标准,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或者注销企业营业执照,应定期抄送当地县以上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

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单位按季自行缴纳,或由其开户银行根据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按季出具的“职工失业保险费委托收款书”,代为扣缴,转入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失业保险基金专户”,专项储存,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

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后,按照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利率计息,银行对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实行保值贴补时,对失业保险基金实行同样的保值措施,所得利息和保值贴补纳入基金。

第十八条

失业保险基金由市和区(市)县分别筹集,实行分级管理。地处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七区范围内市属以上单位和外商及港澳台同胞投资企业由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负责失业保险费的筹集和基金的管理;以上七区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负责本区范围内区及区属以下单位的失业保险费的筹集和基金的管理。其他县(市)范围内的单位由各县(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负责失业保险费的筹集和基金的管理,各县(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按季将筹集基金的10%上缴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并入基金专户,用于全市调剂。

市和区(市)县本基金支出大于收入时,可动用上年结余;不敷使用时,由各级地方财政补贴。

第十九条

失业保险基金的预、决算由市和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按规定编制,经同级劳动行政和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本级预、决算,报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失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平衡财政收支。

各级财政、审计和工会要加强对基金收支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第二十条

单位撤销、解散或破产,清算组织必须通知单位所在地的市和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其欠缴的失业保险费应在支付清算费用后与工资同一顺序补缴。

第五章

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

第二十一条

失业保险基金的开支项目:

(一)失业职工的失业救济金及代发手续费;

(二)失业职工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门诊医药费和医药补助费、生育补助费、丧葬补助费,其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费、救济费;

(三)为促进再就业的职业介绍、转业训练、生产自救费用;

(四)失业职工生活困难补助金;

(五)失业保险管理费;

(六)银行办理失业保险基金的手续费。

(七)国务院、省和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项目。

第二十二条

失业保险基金和从基金中提取的促进再就业经费年终结余部分不计征税费,转入下继续使用。

第二十三条

失业救济金和门诊医药费从失业职工办妥失业登记的次月起计发,其领取期限根据失业职工离开企业前的连续工龄计算,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再次失业的职工,按重新就业后的连续工龄计算。

失业职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期限,具体划分为:工龄满1年不满2年的发3个月;工龄满2年不满3年的发6个月;工龄满3年不满5年的发12个月;工龄满5年不满8年的发18个月;工龄满8年以上的发24个月。

第二十四条

失业救济金的标准,按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确定。

第二十五条

市和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向基层就业服务机构按代发失业救济金总额的3%发给代发手续费。

第二十六条

失业职工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每月的门诊医药费按失业救济金领取额的10%确定,与失业救济金一并发放。

第二十七条

失业职工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因病到指定医院住院治疗,负担医药费确有困难的,由本人提出申请,报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审批,可给予其住院费用一定比例的补助。

第二十八条

失业女职工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符合计划生育规定分娩的,发给一次性生育补助费。

第二十九条

失业职工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死亡的,可发给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费、救济费,根据其具体困难,给予一次性补助。

第三十条

失业职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在领取失业

救济金期间向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申请领取生活困难补助金:

(一)夫妻双方均失业的;

(二)有法定赡养责任的;

(三)有其它特殊困难的。

生活困难补助金的发放标准不超过本人领取失业救济金的40%。

第三十一条

失业职工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参加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组织的转业训练并取得结业证的,或经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同意参加社会开办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并取得结业证的,凭财政部制定的收款凭证报销一定金额的培训费。

第三十二条

失业职工因参与违法犯罪活动而致伤或死亡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不得支付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所规定的费用。

第三十三条

促进再就业的费用,市和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按照当年收缴失业保险基金总额的30%提取,专款专用。

(一)转业训练费用于:

1、失业职工和企业在停产整顿、兼并及合并期间的转岗、待岗职工进行转业训练的培训补助费。本项经费由市和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统筹安排。

2、转业训练必需的设备购置费。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使用本项经费,须经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审批。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使用本项经费,须经市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3、修建转业(就业)训练基地所需的补充经费。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使用本项经费,须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报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和市财政部门审批。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使用本项经费,须经市财政部门同意。

(二)生产自救费用于:

1、失业职工进行生产自救和企业在停产整顿及兼并、合并期间组织待岗职工开展生产自救所需扶持费。

2、向安置失业职工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提供低息或无息借款,也可为其向银行贷款贴息。

上述两项经费由市和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统筹安排使用,区(市)县级使用时,须报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审批。

(三)职业介绍费用于:

1、为失业职工在享受失业救济期间开展职业指导、就业咨询等项服务所需费用。

2、为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到劳动部门所属的职业介绍机构参加求职交流支付中介服务费。为招用富余职工和失业职工,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用工单位支付中介服务费。

第三十四条

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可根据失业职工再就业的具体情况,按照下列条件发放失业救济金:

(一)失业职工经职业介绍机构推荐而被用人单位录用,签订1年以上的劳动合同的,可将失业职工应享受的失业救济金余额拨付给用人单位。

(二)失业职工自谋职业的,可将其应享受的失业救济金余额一次性发给本人,作为扶持生产、经营的资金。

第三十五条

失业职工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按规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并终止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第三十六条

失业救济金支付出现缺额时,可动用历年积累的促进再就业费用作为补充。

第三十七条

市和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开展失业保险工作所需经费在失业保险管理费中开支。

市和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根据本级失业保险工作的实际需要,每年编制管理费开支计划,报同级财政审核后执行。

第六章

失业职工的管理

第三十八条

凡属本办法第六条(一)、(二)、(三)、(四)、(七)项范围内的失业职工,原单位或主管部门应向市或所在的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提交有效文件和失业职工名册,经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审核认定后,由原单位或主管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书面通知失业职工到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第三十九条

凡属本办法第六条(五)、(六)项范围的失业职工,原单位应在签发《终止、解除合同通知书》、《辞退职工证明书》、《除名、开除决定书》等有效文件的30日内送达失业职工本人,并通知失业职工到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第四十条

原单位或主管部门应在签发处理职工的有效文件的30日内,将失业职工档案,随同《成都市失业职工档案转移通知书》,送达失业职工本人户口所在地就业服务管理机构。

第四十一条

失业职工应在接到原单位或主管部门签发的有效文件之日起的30日内到本人户口所在地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成都市失业职工失业救济金领取证》和《成都市城镇待业人员待业证》。逾期不办理失业登记的,不享受失业救济。

第四十二条

失业职工从办理失业登记的次月起,按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由本人按月领取失业救济金和门诊医药费。连续两个月未按规定领取的,作自动放弃失业救济待遇处理。

第四十三条

失业职工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需异地转移的,凭迁入地公安机关签发的准迁证,到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失业保险转移手续,将本人应享受的失业救济金和门诊医药费的余额划转迁入地的失业保险机构。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对逾期缴纳或者拒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除补足应缴纳数额外,从逾期或者拒缴之日起,每日加收1‰的滞纳金,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通知单位开户银行从其账户中扣缴。

第四十五条

以非法手段领取失业救济金和其它失业保险费用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应追回其全部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单位对缴纳失业保险费、滞纳金或失业人员对发放救济金及其他失业保险费用有异议的,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七条

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擅自动用基金或将其挪作他用的,由主管部门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中各项补助费的具体标准由市劳动局另行制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起施行。《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劳动局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实行保险的通知(成府发[1992]186号)同时废止。本办法发布前的规章和行政性文件的内容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篇:规范学前教育刻不容缓

规范学前教育刻不容缓

近期,陕西、吉林、湖北等地相继曝出幼儿园长期给幼儿集体喂药事件,导致幼儿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一时间社会上舆论哗然,家长不寒而栗,民众义愤填膺,网络媒体纷纷发出“还有多少‘药儿园’在潜伏”的呐喊。

面对这一典型案件,教育部、国家卫计委下发紧急通知,明确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或越权在学校开展预防性群体服药工作,并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健康服务管理的拉网式排查。各级有关部门也对此类事件紧急处置、排查、整改。然而,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却深表担忧,这一事件会不会像以往几次案例一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闪电式的排查、台风式的行动,仅仅是趋利避害、厘清责任,却治标不治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幼儿园喂药事件还在发酵和蔓延时,云南又曝出毒鼠强事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园本是最圣洁的园地。然而近年来幼儿园一直都不太平静,频频出现的虐童、性侵、被遗忘于校车致死、被喂“病毒灵”、中毒、暴力等负面新闻让家长们胆战心惊、撕心裂肺。这些事件无一不暴露出幼儿园教师师德和良知的缺失,暴露出相关监管部门的失察、失管,暴露出其对学前教育这块阵地的失守、失控。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公办幼儿园太少,无法满足孩子的入园需求,在僧多粥少的窘境下,民办幼儿园应运而生、铺天盖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幼儿教育的需求,但民办幼儿园毕竟是民间资本投资,鱼龙混杂,大多以营利为目的。此次幼儿园集体喂药行为就是幼儿园为提高出勤率,提高经济效益的潜规则。面对民办幼儿园问题不断、乱象丛生,这不能不让人们为学前教育揪心。每起事件之后相关部门互相推诿责任,更让民众义愤填膺。调查情况、责任追责、纠正问题,但我们更需要由这类案件引发的深层思考,需要的是立法保障学前教育规范发展,需要政策保障幼儿园健康运行,需要监管部门保护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规范学前教育发展。

严格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

我国依法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未经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兴办幼儿园,否则教育行政部门可令其停办。然而,在现实中民办幼儿园中无证的却占了大多数。监管部门对“无证驾驶”的幼儿机构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近些年,民办幼儿园每次出事故,教育部门都会站出来说话:某某幼儿园未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多次督促其办理审批手续,但对方一直没办,属于无证办学性质。屡次事件,同一模式的回应真是莫大的讽刺。无证办学,却任其招生而不整改、取缔,这种行为只要还存在,就不能消除幼儿园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当然,教育部门也有其苦衷,民办幼儿园想取得合法资质,从申报到批复,要经过建设、卫生、消防、教育、民政等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核。教育主管部门虽负责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监管,但执法主体部门没有明确,取缔无证、不良的民办幼儿园难度很大。在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可能短期内大幅增加的现实下,民办幼儿园还将长期存在。我们能否从“毒鼠强”事件得到警示:对农村民办园,在安全条件不能放宽的前提下,可据实际情况,在体育场地、教学设备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保障孩子们入园。

强化对于幼儿机构的监管力度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领域,长期存在监管难、难监管的问题。此次幼儿园喂食“病毒灵”的事件,在新闻调查中,教育部门这样回应:教育部门负责日常教学监管,无法监管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卫生部门回应:幼儿园只设有保健室,没有卫生室,卫生部门也无法对其监管。药品应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但是药监部门却回应,如果幼儿园不具备医疗资格证,就不纳入监管范围。执法部门谁都不想去啃这块“硬骨头”,谁都不想去接这个“烫手竽”。“病毒灵”事件折射出我国民办幼儿园监管漏洞百出,长期成为各执法部门的监管真空地带。笔者认为,应健全幼儿园准入资质审核以及日常监管机制,对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农村民办园,应切实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整改安全隐患,限期不改的坚决予以停办。对于园内发生的违法行为,要坚决及时纠正、依法严惩。

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四分之三的国家幼儿毛入园率已达75%以上。而直到2012年,我国学前幼儿毛入园率才达64.5%。学前教育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不少发达国家已将之视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做出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适时修订《义务教育法》,尽快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逐步纳入义务教育,是防止类似悲剧频频发生的长远之计和根本之道。

学前教育是教育大厦的根基,规范学前教育,加强幼儿园建设,改善办园条件,规范办园行为,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应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共同的教育梦想。

下载成都市首发政府令规范学前教育(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市首发政府令规范学前教育(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都市2011年关于“国八条”限购令实施细则

    成都市金融办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做好房地产调控工作要求的实施意见各区(市)县房管局、发改局、财政局、国土局、地税局、金融办: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

    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申请书

    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宝华国际幼儿园***班***幼儿的家长,现因家庭经济困难特向政府申请贫困助学金,希望领导能考虑给我资助,以下是我的个人情况和家......

    泰安拆迁条例 2005政府令

    政府令【第93号】泰安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范拆迁活动,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政府令-价格调节基金

    政府令【第134号】泰安市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2008-10-14 15:33:00 信息来源: 《泰安市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5日起......

    蚌埠政府令第12号

    蚌埠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政府令第12号) 蚌埠市人民政府令 第12号 《蚌埠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已经2004年12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1月1......

    政府采购规范材料

    国税开启“大采购”2.0时代 税务总局出台《国税系统政府采购工作规范2.0版》,新增采购前期和后期工作规范的内容 国家税务总局把“大采购”理念全面融入政府采购工作规范中,着......

    成都市2011年关于“国八条”限购令实施细则解读

    成都市金融办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快推进住房保 障做好房地产调控工作要求的实施意见 各区(市)县房管局、发改局、财政局、国土局、地税局、金融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

    学前教育规范管理自查报告

    清河学区中心幼儿园规范管理自查报告 在教育局及学区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广大幼儿园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管理条例》、《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