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

时间:2019-05-12 18:1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庄子《逍遥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庄子《逍遥游》》。

第一篇:庄子《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

以六月 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

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

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

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

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

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

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

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

犹然笑之。且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

矣。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 五日

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

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这只鸟,海动风

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

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

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

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罢

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作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

果不大,那么它承负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

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到郊野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顿饭,回来肚

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处去的人,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

个月来储积干粮。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

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这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春,以五百年当作秋;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春,以八千年当作

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汤问棘是这样的。不生草木的极荒远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长度的人。它的名称叫鲲。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斥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庄子·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接着,作者又童话般地叙述了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对大鹏的嘲笑。蜩和学鸠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

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汤问棘是这样的。不生草木的极荒远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长度的人。它的名称叫鲲。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斥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庄子·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接着,作者又童话般地叙述了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对大鹏的嘲笑。蜩和学鸠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文章的第二段,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辩也”止,大意是说:商汤王问他的臣子棘:“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那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边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天盖地的云,它乘着羊角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越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飞往南海。沼泽里的小麻雀讥笑它说:‘它要到哪儿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算是我最好的飞翔了。而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啊!”这一段,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这段描写,内容上与上文有明显重复之处。这种写法在一般散文家笔下很少见到。其实这正是庄子的有意之笔。《庄子》的《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有所寄寓之言,重言是重复之言,卮言是随意变化之言。庄子说他的文章中寓言和重言所占的比重很大,随意变化的“卮言”则日出不穷,这很合于自然之道。这四句话实际概括了庄子散文的特点。“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运用,正是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通过这一段与开头部分那一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第三段从“故夫知效一官”至“圣人无名”,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庄子告诉我们:有些人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行动能庇护一乡之众,道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要求,而才能得到全国的信任,他们虽然自我感觉都不错,但也只不过像仅仅能腾跃几丈的小麻雀罢了。宋荣子禁不住要嘲笑他们。宋荣子能做到让全社会都赞誉他,却不会因此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都批评他,也不因此而沮丧。能认清自身和外界的区别,明白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但也不过如此罢了,虽然他对于社会不去计较什么,但仍有未达到的境界。庄子接着又告诉我们:列御寇这个人能够驾风而行,轻巧极了,他飞行一次,十五天以后能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并没有专心专意去追求。但他虽然可以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靠和凭借的。庄子设想:如果能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好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那么他还要依靠和凭借什么呢?所以他的最后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句翻成现代汉语就是:修养高的人,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业;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更连任何名位都不追求了。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蝉、小鸟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小见,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大鹏和能驾风远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仍不得不有所依靠和凭借,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清人林云铭评论《逍遥游》说:“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逍遥游》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异观”。

此文纵横驰骋,时而述及高飞九万里的大鹏,时而述及低飞数仞的蜩、学鸠、斥鴳;时而述及长寿的冥灵、大椿、彭祖,时而述及短命的朝菌、蟪蛄;时而述及具备世俗小德的官长君主,时而述及超尘脱俗的宋荣子、列子。凡此种种,其间虽有大小之分,而小者不及大者,但在庄子看来,即使是德大者如腾空高飞的大鹏、御风而行的列子,也仍然“有所待”,算不上“逍遥游”。只有因循自然而游于无穷的时空中,才是“逍遥游”。这种观念落实到现实社会中,就是要消除自我意识,无所作为,无所追求,唯其如此,才能达到悠闲自得的逍遥游境界。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本文充分体现出庄子散文的特点。作者极尽其讽喻之能事,使文章显得澜翻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其讽喻的手段大致有如下数端:一是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如鲲之变化、海运鹏徙、蜩鸠讥笑等等,使文章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富有传奇色彩。二是多方引用古代言论,如《齐谐》的记载、汤问之传说等等。这些言论虽与其寓言的题材相似,但由于言出有据,所以穿插在寓言中,具有一种相互印证、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三是随时随地设譬取喻,如用积水负舟来喻说大鹏高飞培风,用外出备粮来喻说智之大小以讥刺二虫等等。其比喻丰富多彩,贴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并使其文更显得斑驳陆离。值得指出的是,庄子此文也注意广泛采摭现实材料,如述及才德时,低至小官,高至君主,超脱如宋荣,得道如列子,无不择取。其文章如此虚实相间,充分表明了其种种讽喻实为现实而设,而并不是无目的的空谈

第二篇:庄子·逍遥游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远,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

第三篇:庄子《逍遥游》

读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是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的散文也因此极具哲学性。他的文章,想像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逍遥游》就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从字面来看,“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了。想要深入了解《逍遥游》就不得不谈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主要是对“自由”和“审美”的讨论。他的主要成就一是关于审美心胸理论,一是在“庖丁解牛”中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和美感的实质。那么我主要想说的是有关庄子审美心胸的理论。庄子的美学突出自然,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但“庄子却并不否定生命,而毋宁对自然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① 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人的自然化”,就是超越一切不受任何外在内在的好恶﹑是非﹑美丑等的限制,使精神也能够像身体一样翱翔人际关系界限之上,与整个大自然和为一体。比如《庄子·逍遥游》中“抟扶遥而直上”“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阈寺”,这里庄子就是用自由的飞翔和飞翔的自由来比喻精神和心灵的快乐,并强调了这种超脱精神的快乐。因而当我们完全超脱自我,彻底舍弃人事,与自然宇宙相同一的时候,我们也就达到了庄子所说的“天人和一”。但这同儒家的用自然来迁就人事是截然相反的。儒家强调从人际关系确定个体的价值,而庄子则是从摆脱人际关系中寻求个体的价值,从而个体就能做“逍遥游”了。因此可见,“逍遥游”所体现的正是一种有关审美的人生态度。

那么,到底庄子所说的审美态度是什么呢?《庄子·天道》有云:“与天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无天怨,无人非„„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这中所说的“天乐”不是一般的理性或感性的快乐,它是以排除耳目心意的感受、情绪为前提,从而以“忘”为特

点的忘怀得失,忘记忘物的乐。而要获得这种快乐就必须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如何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我们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无己之道,从不曾知道自己,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己以达“有己”,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无功”,从不曾有过功劳,进而有功於社会、造福人群,最后到达“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无名之道,从不曾有过名声,到有名于世、为人楷模,最后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累实,达到“无名”的境地。这种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以表露人性的无限开展。能够达於“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才能体悟逍遥之道。三者的主体为“无己”,所以想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是在于“无己”的功夫。庄子的“无己”,就是与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要真正做到“无几”必须截断对现实的自觉意识,不为一时耳目心意所左右,才能真正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实际上这种豁达、超脱利害的自由的心境恰是一种对人生的审美,而这种审美正是怀着一颗无比宏大而自由的心。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逍遥游》正体现了其审美的心胸,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逍遥无待固然在精神上自由了,但精神自由不能改变客观规律。自然之变,死生之命不会因你打破了“彼此是非”的观念遮蔽便失去了自身规定,“游心”仅仅以去“天刑”,恢复人的本然面目为终的。人即便修成“至人”的正果,也必然要遭遇到死生、存亡、贫富、穷达,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这些现实矛盾,庄周当然不会主观到以为只要闭上眼睛不去看世界,一切矛盾就会烟消云散了。而“游心”就是让人们在“虚幻”中寻求解脱。人生的喜怒哀乐,固然和个人的遭际有关,但人的主观“成心”的确是人自苦其苦、自寻烦恼的意识根源。人沉溺于“小我”之见,沉溺于主观的是非之中,不能豁达、宽容、平等地对待别人,往往被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东西搞得心烦意乱,而这的确和自我对人生的态度,自我心是以“顺物”为前提的,“游心”打破了知性遮蔽,从而使人体味到事物之间的普遍关系和物极必反、相互转化的道理,这又反过来有益于客观地看

待矛盾,认识矛盾,把握规律,游刃于矛盾之中而“与物为春”。庄子“游心”于道德,轻视功名利禄,这种人生态度,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可取的。它与其说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毋宁说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它与其说是一曲没落阶级的挽歌,毋宁说是一曲乱世中的知识分子的气节歌。

《庄子·逍遥游》让我获益匪浅。从庄子的审美心胸和“游心”思想中我看到了一种超脱人类精神之上的心胸和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已然很难找到一种原始而简单的快乐了。而庄子的审美心胸正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要想获得一种真正的快乐,不是把握、占有多少,相反恰是忘掉自己,忘掉名利,忘掉一切之后,内心无比澄澈而空明时获得的感受。因而,只有回归自然,不为情绪所染,真正做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②,我们才能获得“天乐”,从而也才能够“逍遥游”于天地了。

备注:①李泽厚,《华夏美学》第126页,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②选自《庄子·齐物论》

参考书籍: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科出版,2001年

第四篇:浅析《庄子·逍遥游》

文学史小论文

题 目:浅析《庄子·逍遥游》

学 科 专 业:历史学

年 级:2010级

学 号: 学 生:李雪婷

浅析《庄子·逍遥游》

内容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属于内篇,是庄子最著名的著作之

一。处于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的庄子,用自己独特的文学表现方式写出了《逍遥游》,使人叹为观止。《逍遥游》不仅是给无路可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休养所,它的文学价值也是相当重要。其语句生动自然,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并用丰富的想象构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一篇集文史哲为一体的散文。其中的描写基本上不讲什么逻辑,显得荒诞,但这正是体现了庄子散文的最大特点“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关键词:《逍遥游》 庄子 写作特点 不足 影响

以寓言为主,说理透彻的哲理性散文《逍遥游》分段展开,想象丰富,层层递进,使文章的主旨一步步展现出来。文章开始由“鲲”与“鹏”引入,达到吸人眼球的效果,用极其夸张语言的描写“鲲”、“鹏”之大,笔锋一转,这鸟之所以能飞这么高,是借助于“海运”而,从而引出,万物莫不借助于外物,而这显然不是文章的主旨,只是为了衬托后文真正的逍遥游。《逍遥游》所展现的境界,是一种不借助于任何外力,摒弃一切,自由自在的遨游。而这种遨游,也许只能是在精神层面上,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善用寓言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色。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庄子“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在《逍遥游》中可见一斑。文中开始关于蜩与学鸠的寓言故事,讽刺了目光短浅的人,浅显易懂。在下文许由答舜的话中又有鹪鹩、鼹鼠,庖人,尸祝等喻,“或明或暗,随物赋形”,将其思想很好的融入故事之中。

用譬喻的文学手法是《逍遥游》写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庄子文章的一大特色。文中多处用到了这种手法,比如水与舟之喻,水之所以能载舟,是因为水之“厚”,如果水很浅的话,那么就连一只杯子都不会被浮起。舟要想浮起来,还是要靠水,并不是他自己的本事有多大,鹏之所以能飞那么高,是有大风在下,舟之所以能飘那么远,是有“厚”水在下,就是这个道理。

对比在文章中也随处可见,比如他说在自然界中,有一种菌见到阳光就死了,它怎么会知道早晨于晚上的区别呢,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它当然不知道四季是什么样子的,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却又把几千年当成春天几千年当陈秋天的大树,所以,一般的人拿彭祖来说长寿,是多么愚不可及啊。通过对比,褒贬显而易见,小智与大智,小年与大年的道理就这样清晰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不需要再多的理论与说明,也不需要更多的逻辑推理,自然而然地走向文章的主旨,也自然而然使读者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达到了多少抽象的表达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文章还是用了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层层深入的句式,给人留有悬念,这样的人是庄子所谓的“逍遥人”吗?但庄子说,这样的人也就不过那样。而且像宋荣子那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在我们看来已超出世俗的人,在庄子看来也还是不行。在说明这个观点的时候,庄子还用运了大量对仗工整的句子,易读,朗朗上口。列子看来是一个庄子比较欣赏的人物,也可以说庄子比较赞同吧,御风而行,很好地利用了自然,却还是有所待,他看似逍遥,但却也是庄子所说的“有待逍遥”,并没有达到庄子想要的境界。最终,庄子用一组很有气势的句子描绘出了自己理想的人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那样的人就是庄子所谓的“至人、神人、圣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语道破。

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也是《逍遥游》写作的一大特点,通过人物说话的语气与内容,不仅揭示文章的主旨,还使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庄子接着就运用舜让位于许由的典故,其中虽没有任何的表情描写,但在两人的对话中一位贤德的君主与一位隐士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许不求名的许由就是他所说的圣人吧,庄子在逍遥游中真可谓把寓言用到了极致,让人不得不叹!真是绝了。至于下文的庄子虚构的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更是在其中描述出了他心目中的神人“肌肤如冰雪,淖约如处子”,细腻逼真的描绘出了神人的形象,达到了传神与拟形毕存,体现了庄子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逍遥游》的最后是庄子与惠子的两段对话,在他们的对话中,庄子继续灵活的运用连篇累牍的譬喻,帮助惠子分析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使人不得不服庄子超常的想象能力,也只有他的文章才能用“恢诡谲怪”来形容吧。

《逍遥游》这篇文章是达到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与美妙艺术的统一”的,但我认为这篇文章也有不足之处。不管庄子使用重言的目的是什么,但使用大篇意思差不多的文字在文章里面,总是人觉得有重复啰嗦之嫌,比如他在开头就说了鲲于鹏的故事,而在下面又引用《齐谐》之言把鹏的故事重述一遍,接着又通过商汤和夏棘的对话重复了鹏与鲲的故事,如此重复,不免使人有厌倦之心,我觉得这是对读者耐心的极大挑战。

《逍遥游》采用众多的表现方式,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些形象与其说是想象的,不如说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当时社会兵荒马乱,群雄并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礼乐制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而趋于崩溃,而有些人却为礼乐制遭到破坏而痛心疾首,于是庄子用寓言巧妙地讽刺了这些形象,从而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逍遥游》全文有着离奇的形象,荒诞的语言,有谐谑与讽刺的意味,“谐趣与讽刺珠联璧合,难分彼此”,因为庄子“以天下沈浊,不可与庄语”。

读这篇文章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必须要清楚前面大量的寓言描写并不是文章的主旨,寓言中的“大鹏”“学鸠”等形象均可看做一类人的形象,而这些形象是在那特殊的时代背景(即“诸侯争霸”的政治背景“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实这些形象在今天的社会中也随处可见。第二是把庄子赞扬的形象和贬低的形象区分开来,领悟庄子的生活态度,把握文章主旨,明白逍遥游的真正含义。

任何好的文学作品都会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庄子的《逍遥游》作为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自然会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自己的独特的影响。在《逍遥游》中,庄子运用的大量寓言具有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特征,“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深化为一种文学样式”,开启了以事说理的文学创作新局面,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为不少作家运用。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而其文章中由“丰富的想象而衍生的丰富的语言”直接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中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对后世的语言修辞有一定的影响,而文中大量词汇和丰富的成语,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越俎代庖等,至今任活跃在现代语言之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词汇遗产。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庄子也在《逍遥游》中把自己的“避世”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现在看来,就是我们写文章要表达自己的思想,避免在文学创作中的无病呻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所言有物”。

总体来说庄子的文章避开了老子的纯属说教的枯燥无味,也不像孔子的婆婆

妈妈,雄辩能力虽然比不上孟子,但文采却确实遥遥领先于各家,在《逍遥游》中表现得就很突出,可以说《庄子》是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高峰。

不知庄子看到后人对他的文章的评价是不是会一笑而过,我想是吧,庄子毕竟是庄子,是那个化蝶的庄子,是那个知鱼之乐的庄子。

第五篇:《庄子·逍遥游》(节选)

[庄子生平]

莊 子 者,蒙 人 也,名 周。周 嘗 為 蒙 漆 園 吏,與 梁 惠 王、齊 宣 王 同 時。其 學 無 所 不 闚,然 其要 本 歸 於 老 子 之 言。故 其 著 書 十 餘 萬 言,大 抵 率 寓 言 也。作 漁 父、盜 跖、胠 篋,以 詆 訿 孔 子 之 徒,以 明 老 子 之 術。畏 累 虛、亢 桑 子 之 屬,皆 空 語 無 事 實。然 善 屬 書 離 辭,指 事 類 情,用 剽剝 儒、墨,雖 當 世 宿 學 不 能 自 解 免 也。其 言 洸 洋自 恣 以 適 己,故 自 王 公 大 人 不 能 器 之。

楚 威 王 聞 莊 周 賢,使 使 厚 幣 迎 之,許 以 為相。莊 周 笑 謂 楚 使 者 曰 : 「 千 金,重 利 ; 卿 相,尊 位 也。子 獨 不 見 郊 祭 之 犧 牛 乎 ? 養 食 之 數 歲,衣 以 文 繡,以入 大 廟。當 是 之 時,雖 欲 為 孤 豚,豈 可 得 乎 ? 子亟 去,無 污 我。我 寧 游 戲 污 瀆 之 中 自 快,無 為 有 國 者 所 羈,終 身 不 仕,以 快 吾 志 焉。」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庄子

庄 子 的 生平:庄 子(约 公 元 前 3 6 9 ~ 前 2 8 6 年),战 国 时 期 道 家 著 名 代 表 人 物,名 周,宋 国 蒙(今 河 南 商 丘)人。早 年 作 过 漆 园 吏,後 一 直 隐 居。他 学 识 渊 博,交 游 很 广。他 生 活 贫 困,但 淡 泊 名 利,以 清 静 修 道 为 务,楚 王 闻 其 贤 德,曾 派 使 者 赠 以 千 金 并 请 他 作 宰 相,被 他 拒 绝。遂 终 身 不 复 仕,隐 居 於 抱 犊 山 中。後 得 仙 而 去。所 著 书 五 十 二 篇 名 曰 庄 子。唐 玄 宗 时 追 号 南 华 真 人,宋 徽 宗 封 微 妙 元 通 真 君。

道 家 思 想 : 庄 子 精 通 老 子 之 学,是 老 子 道 家 思 想 的 继 承 和 发 扬 者。在 历 史 上 「 老 庄 」 并 称。在 唐 代,帝 王 在 尊 崇 老 子 的 同 时,也 很 敬 重 庄 子,《 庄 子 》 是 当 时 官 方 学 术 之 一。

庄 子 认 为 : 「 夫 道 有 情 有 信,无 为 无 形,可 传 而 不 可 受,可 得 而 不 可 见。自 本 自 根,未 有 天 地,自 古 以 固 存。神 鬼 神 帝,生 天 生 地。在 太 极 之 先,而 不 为 高 ; 在 六 极

之 下,而 不 为 深 ; 先 天 地 生,而 不 为 久,长 於 上 古,而 不 为 老。」 他 认 为 道 是 「 先 天 地 生 」 的,是 产 生 万 物 的 根 源,而 无 所 不 存 在 的。

② 庄 子 认 为 : 「 以 道 观 之,物 无 贵 贱 」,「 大 道 不 称,大 辩 不 言 」,应 该 从 道 的 高 度 来 观 察 万 事 万 物。

③ 庄 子 认 为,「 至 人 无 己,神 人 无 功,圣 人 无 名 」,要 想 与 道 合 一,必 须 「 无 己 」。通 过 「 心 斋 」,「 坐 忘 」,「 朝 彻 」,与 道 合 一。

④ 庄 子 认 为 至 德 之 世,人 们 都 顺 应 大 道,无 为 而 治,是 理 想 的 社 会。

《 庄 子 》 之 重 生 : 庄 子 主 张 人 应 当 注 重 保 全 身 命、养 生 颐 志,而 不 应 为 外 在 事 物 所 驱 动,鼓 噪 欲 望,终 为 其 所 毁 灭。故 而,当 楚 国 国 君 派 两 个 大 夫 到 河 边 去 邀 请 庄 子 作 宰 相 时,庄 子 头 也 不 回 地 继 续 钓 鱼,他 问 那 两 个 大 夫 : 我 听 说 楚 国 国 君 的 大 庙 里 供 奉 著 一 个 大 龟,此 龟 死 时 已 三 千 岁。请 问 二 位 : 你 们 说 是 做 那 大 龟 被 杀 死 然 後 被 供 奉 在 高 堂 好 呢,还 是 曳 著 尾 巴 在 泥 巴 里 面 爬 的好 ? 两 位 大 夫 立 刻 回 答 说 : 曳 著 尾 巴 在 泥 巴 里 爬 的 好。於 是 庄 子 笑 道 : 对,我 宁 愿 做 那 曳 尾 於 泥 中 的 龟。

庄子

阎振益

一、庄子的生平和传说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大解放、学术大发展的时代。在学者如云、群星灿烂当中,有一位大思想家庄周,世称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他大约出生在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约死在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与孟子(约前372-前289)、屈原(约前340-前278)大致同时。可惜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古代文献中记载得很少。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庄子》一书中的记载以及传闻轶事,我们只知道他是宋国的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地人,曾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大约时间也不长。他家境贫困,住在狭窄的小巷里,靠编织草鞋度日,饿得面黄肌瘦,有时不得不向人家借米救急。他学问很渊博,对当时各派学术都有研究,而且有他自己的看法,对各家各派进行过分析批判。据说楚威王听说他才学很高,就派使者带上厚礼,请他去做国相。他听了却大笑起来,对使者说:“千金,真是一笔大钱;卿相,又是多么尊贵的地位呀!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他披

上有花纹的锦绣,牵进祭祀帝王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是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污辱我。我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泥塘里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之主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心中永远自由快乐。”

他的朋友惠施在梁国作相,一天,有人来报告说:“庄周到梁国来了,要夺你的相位。”惠施听了非常害怕,派人在国中搜查了三天三夜。可庄子却亲自前来见他,一见面就给他讲了个故事,说:“南方有一种鸟叫(宛鸟)雏,它从南海飞往北海,一路上不遇到梧桐树就不落下来休息,不找到竹米就不吃,不碰到甘泉就不喝。一天,有只鹞鹰正捉到一只死老鼠,看见(宛鸟)雏从它上面飞过,就仰起头来瞪着(宛鸟)雏大叫一声:'喝!'现在你也想拿你的梁国来'喝'我吗?”在庄子看来,梁国的相位不过是只死老鼠,惠施却像那鹞鹰一般死死地守住它,生怕被高洁的(宛鸟)雏抢了去,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怜哪!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唁,却看到庄周岔开两条腿坐在地上,正一边敲着瓦盆一边唱歌。惠施说:“你的妻子跟你过了一辈子,给你生儿育女,把他们抚养成人。现在她老死了,你不哭她也就够可以了,还敲着盆子唱,这不太过分了吗?”庄周说:“不是这样。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伤心呢?可我考虑到世上最初本来没有生命;不只没有生命,就连形体也没有;不只没有形体,就连气也没有。后来在浑沌之中,变化而产生出气,气再变化而产生形体,形体再变化才产生生命。现在又由生变到死,这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运行一样自然。人死了,在天地之间,就如同睡在大屋子里一般安稳,可我还要嗷嗷地哭她,我认为这是不懂得天命的自然变化,所以我就止住了哭声。”

在庄子将死的时候,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庄子制止他们说:“我拿天地当棺材,日月当宝壁,星辰当珍珠,万物做随葬的物品,难道我的葬品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弟子们说:“我们恐怕老鹰、乌鸦啄食您呀!”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乌鸦吃,埋在地下给蝼蚁吃,夺了那个的食给这个吃,你们怎么那么偏心呀!”

像这类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举了。以上这些记载不见得都是事实,而其中却体现了庄周的思想、性格和为人。他生活穷困,可是蔑视权贵,对高官厚禄不屑一顾,不进行辛辣的嘲讽。他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因此生不足乐,死不足悲,人死不过是回到自然中间去,而且死比生更为安然舒适。这些正是他愤世以至厌世的思想的反映。

《莊子·逍遙遊》

【学习提示】注意一些实词古今意义的变化。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

鳥也,海運【轉,“天下可運於掌”】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迴旋上飛)扶搖(旋風)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xuè】起而飛,搶【《唐雎不辱使命》:“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飡【同“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棘曰:“無極之外,複無極也。”)“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可討論:是否“授予”?詞義當為獻,同“效忠”之“效”】一官,行比【可討論:是否“合”?詞義當為和順,順從。《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下载庄子《逍遥游》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庄子《逍遥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庄子逍遥游(定稿)

    庄子之《逍遥游》 摘要庄子不愿在俗世中浑浑噩噩,而要“乘道德而浮游”,不受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束缚和制约。现实世界如囚笼,只能实现部分的精神自由,可算作是有待之游,不是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我读《逍遥游》 许多人喜欢老庄之学,然后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它似乎派不上什么用场。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多数时期思想上占统治的地位的都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因为相较......

    庄子逍遥游 读后感(大全)

    庄子逍遥游 读后感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

    研读庄子《逍遥游》

    研读庄子《逍遥游》求索积极人生路 ——教材《逍遥游》新探 河南省确山县一高杨玉佳 提起庄子及其思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超然物外、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精神境界,......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北冥有鱼,其名为鹍,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天池也。语出庄子《逍遥游》。何为逍遥?庄......

    庄子逍遥游教案

    庄子《逍遥游》教案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

    21逍遥游(节选)庄子

    21.逍遥游(节选)庄子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3.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