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8:1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庄子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庄子读后感》。

第一篇: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书报告

1.《庄子》其书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是既充满着诗意的感性文字、闪耀着文采精华;又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莫过于《庄子》。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者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仅存郭象编辑注释的33篇。《庄子》在魏晋时期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到唐代正式成为道教经典之一,称《南华真经》。

2.庄子其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与众不同的人。他懂得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着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喜欢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天地之间。

3.吾之感:

聆听自己

认识自己是永恒的话题,是一个人生历程。认识自己,需要有一个平和、宁静的心态;认识自己,需要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

庄子在《大宗师》里面,讲了一个老人的故事:一个老者,年事虽高,却面如孩童。别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年轻? 老者回答道:我懂得道啊。要参透圣人之道,必须有所持守。这持守参悟,有七个阶段:“悟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也,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也,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也,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不死不生。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忘记天下所有牵绊自己的事故人情;也不去想明天自己生命中还有哪些事没有做。超越生死,活在当下,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安详地穿越人生,于是,心灵便开始进入了虚灵之境。当古人的切肤之感、天地之叹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时,就达到了庄子所说的第七重境界——不死不生。

当然,这七重境界,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实在太困难。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完全不顾及“物质”而单纯追逐“精神”的超脱。

但庄子的人生境界,给现在被物欲所累的我们一个提示: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

庄子所提出来的“外化而内不化”,内在,是要我们把心灵逐渐腾空、把心中的杂念逐渐排除,最终,我们心底真正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承;而外在,则是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化,可能会使我们把握好每一个当下、活好每一个当下,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人生的整个流光。

这样,便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最后,我们会认识自己,达到一个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所以,我们不仅要仔细倾听自己内心的呐喊,积极响应自己内心的呐喊。而且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在当下。

至乐无乐

《至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颜回要去齐国宣传孔子的学说,孔子面有忧色。子贡离开自己的座位悄悄地问孔子:“先生在上,学生想问一个问题,不知是否妥当。颜回要去齐国,先生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过去管子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很赞赏。他说:小口袋不可以用来装大东西,短绳子不可以用来汲深井之水。这是说,每种东西都有固定的性能,都有一定的形体,只能从事与其性能相适应的工作,只能办成与其形体相适应的事情,既不能超越,也不能不及,超越和不及都会给它带来危害。现在颜回要齐国了,我怕他向齐王讲什么尧舜事迹、黄帝功果,再加上有关燧人和神家的业绩。如果讲这些,齐王一定会用来反省自己。反省而不得要领,那就会对颜回讲的道理产生怀疑。一旦有所怀疑,颜回就有可能被处死。你不是听说过吗?过去有一只海鸟落在了鲁国的郊外,鲁侯将它迎入庙堂之上,给它奏最高雅的音乐,给它吃最精美的食物。可是海鸟却感到满眼昏花,忧愁悲哀,不敢吃一嘴肉,不敢喝一杯酒,没有过三天便死了。鲁侯这是以养活自己的方法来养活鸟,不是以养活鸟的方法来养活鸟,与鸟的本性不相适应,所以鸟不能生活。用养活鸟的方法养活鸟,那就是让它居住在森林里,漫步在沙滩上,漂浮在江湖中,觅食于鱼鳅间,与自己的同类共飞同止,与自己的伙伴同游共处。综怕人声嘈杂,为什么要用那嘈杂的声音来招待它呢?《咸池》、《九韶》这些人们认为高雅的音乐,在洞庭的旷野中弹奏,鸟听到后会吓得高飞,兽听后会吓得逃走,鱼听到后会吓得深潜,就连一般的人刚刚听到,也不过是围观而已。鱼在水中才能生活,人在水中就会淹死。他们的性能不同,所以彼此的好恶也就相异。正因为如此,所以圣人不要求不同的事物有同样的性能,不要求不同的人做成同样的事情。他只要求名誉与实际相符合,做事与能力相适应。这就叫做理通情顺而福气常存。”

这个故事是说,一种事物有一种事物的特性,一种东西有一种东西存在的特殊环境。如果想要维持一种事物,保存一种东西,就不能脱离了它的特性,不能改变其存在的环境,也不能用其他事物的特性要求它,用其他东西存在的环境对

待它,否则的话,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也就是说,事物存在的最佳环境,就是与其原本真性相适应的环境。处在这种环境中,事物就安闲自在,这就叫做顺其自然;安闲自在,也就既不觉甘甜、也不觉得、苦涩,无知无觉,这就叫做混沌。自然、混沌就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现世之人陷于滚滚红尘之中,诸多诱惑,更应该怀着一颗宁静、谦虚的心去学习这顺其自然的智慧,这样,才能不被这红尘世俗所累,达到自然、混沌的最佳状态。庖丁解牛

读了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后感受颇多。现主要列出以下几点:

①练习过程--“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庖丁杀牛的动作和其所发出的声音既配合《桑林》舞曲,又吻合《经首》乐章,令文惠君不禁感叹。庖丁说:自己花费了三年时间才练就从一只完整的牛看到牛自然生理结构这个本领。可以说,庖丁具有X光的透射智慧。在练习的过程中有两个很关键的词:“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天理”是自然的条理,“固然”是本来的样子。其实我们也可以将这些道理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上。庖丁用心神代替感官,练成如此技艺,我们学生也可以用心去学习、感悟真谛。

②操作技巧--游刃有余:一个人有充分的准备与足够的能力,再经过训练,做起事来不正是如此吗?俗话说得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③工作状态--乐在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已超越了技术的层次达到了道的境界。每次工作后庖丁总是“为之四顾,为之踌躇”,乐在其中。我觉得始终处于创作的喜悦之中,是最难得的状态,而这不正是很多人所缺乏的一种状态吗?

研读《庄子》非一朝一夕之事,《庄子》不只是一部书,更是一个世界、一个与宇宙、自然相通的大世界。想要从中汲取更多营养,得学艺日精才是。

第二篇:《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是庄周所著的道家经典。它向人们阐释了“无为而治”的逍遥境界——道。其中的深刻哲理,特别是两则故事“轮扁斫轮”与“佝偻者承蜩”给了我很大启发。

“轮扁斫轮”讲述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在读书时,做车轮的轮扁问他读的是什么。齐桓公回答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他又问圣人何在。齐桓公解释圣人已死。轮扁就说:“那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就像做车轮,砍木材太快太慢都会失败,而其中的规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明确告诉我儿子,他也不能理解。古人和他们不能言传的东西都死去了,这些书不过是糟粕罢了。”

轮扁的话虽然太过绝对,但却道出我们大多数人学习时的弊病。我们学习的过程常有这样的情况,只是机械地背诵,记忆和模仿从课本和老师所学,而不能领会其深意,盲目而抓不住根本的东西。比如写作,我们平时跟随老师学到许多描写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时尽可能多地使用,殊不知写作的第一要义是表达观点,抒发感情,其余都是衍生。于是产生一篇矫揉造作的“假大空”的文章。若专注于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那么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会令读者叹服。韩愈的《师说》即是很好的例子。

又如数学,我们的知识只是简单罗列,它们带来的只有它们本身,没有更多。我们学数学的方式是记公式——做题——记题型。诚然这是正确的,但遇到没见过的题型时,成功的几率就不高了。就我的经验,学会一个题型后,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在哪一步出问题了?由此,你寻找方法将越来越有针对性。渐渐地,当大多数人还在运用题型解题时,你已能够运用知识解题型了。

我总结了一下,对于文科类型,一个模块学过后,要将视角重新放在整部分知识,找到各小部分的联系,包括它们共同指向什么。这样你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理科类型,要让每个题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提高解题能力,更要注意破解题型的能力。最终回归到知识本身。方法在上面都提到了。

“佝偻者承蜩”则记述了一天,孔子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捕蝉如同拾取一般熟练,便问缘由。老人回答说:“技艺练到五六个月时,在竿上累两个小丸,可以持竿而不使坠地,这时捕蝉失误率锱铢;累三丸不坠时,失误率只有十分之一;累五丸而不坠时,再捕蝉就像拾取一般了。”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熟能生巧”。这是我们都深信不疑的真理,但平时却常常忽略它。我反思,在文科需要背诵的,我经常不重视,背一遍甚至看一遍就过去;而理科需要大量练习,我却常借口没时间而偷懒。当然,不练习就会生疏,知识不扎实。然而我们很多人却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少做点题也没关系。但就像上面说过的,很多能力都是练习培养的,这也许很漫长,见效慢,不过一定要耐心,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切忌急功近利。

以上两个故事,从学习角度,分别给了我关于勤奋和技巧的启示。《庄子》正是这样一本书,无论你在什么位置,总能从这里得到启迪。我向你推荐这本书,希望你读后能收获良多。

第三篇:庄子读后感

今天总算看完了庄子的智慧,得到很多感悟,人生两大关口,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也;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可逃于天地之间也。我们的父母是一种无法割裂的亲情,臣是自己与他人,君是自己与他人,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不可逃避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我们在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安之若命,我们必须要好好想想。庖丁解牛告诉我们,人为刀,刀为心,社会为牛,你怎么样对待社会,社会怎么样对你。以无厚入有间,无厚是无我,有厚是太自我,我就是太过自我了。有间就是空隙,就像人体的穴位,刺之而不伤其身,社会的有间在哪?我们找到社会的有间,才能如鱼得水。但这需要我们自己寻找,观山为山,观山不为山,观山还是山,人生境界啊。我很早就读过庄子,我只看到了逍遥,所以我是轻浮的,只看到无奈是沉重的,看不到无奈是肤浅的,只看到逍遥是轻浮的`,看不到逍遥是庸俗的。我是肤浅而轻浮的,但还好我不是庸俗而沉重的。()应该改变下,那就需要行动了啊!我行动力又不怎么好。散木樗材是我曾经用过的昵称,表示无用之用,无为而无畏,今天再看,更多的是管理学的感悟,万物皆有其用,无用之用,物尽其用和用物之大用。无用就是换位思考。

最后是哲学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为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为无:道不是物,道生万物,道是道本身,道即为无。无中生有,无就是最本源。我感觉: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一生二,二即为相对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观者,无尽的三是万物。还有一句现象背后无一物,现象就是本质,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爱就是爱。我好像明白我为什么爱我女朋友了!

【庄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1.《庄子》读后感4篇

2.《庄子心得》读后感

3.有关《庄子》的读后感

4.《庄子》优秀读后感

5.《庄子》精选读后感

6.庄子读后感5篇

7.庄子语录

8.庄子简介

第四篇:《庄子》读后感

《庄子》生死小感

初读《庄子》,欣赏老庄的睿智;又读《庄子》,感慨老庄的逍遥淡定;再读《庄子》,更被老庄的笑对生死而折服。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

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我们借此而说庄子是达生主义者。他是无生无死与天地为一体的,他是上与天地主宰同游,下与看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的,他是视死生为一化的。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

庄子的生死观当然是建立在他“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既然如此,我们除了顺其自然,不要把生死看得太重,节哀自便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可茫茫红尘中,有几人能做到和庄子那样呢?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当代社会,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已经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命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有太多太多让人闭不上眼睛的事情在心头纠缠。

但是,庄子讲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生死故事,他对生死的看法与今人全然不同。在他已经穿越的这个生命中,他看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柴火的长度。人生的事迹是可以写下来的,但每一个人的判读又是各不相同的。

庄子在《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油脂

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庄子是隐士,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

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在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间,我们每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的命运也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你想要什么 样的生活,其实在你的内心中都会不经意的流露,你的心态会决定你以后的生活,是幸福还是奔波,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的,当你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生活的一些小事去烦恼。

生活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用一棵平静的心去生活去面对发生在身上的不幸,换中心态你会发现原来不幸也是一种美

看见自己内心中生与死的较量,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第五篇:庄子读后感

《庄子》导读论文

庄子“逍遥游”第一段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赐也。

对于这段的翻译,大同无异。其实这段话应该翻译如下:

男性体内,有一雄性细胞,名曰:精子。单精子其小肉眼不可见。精子会卵子与女性卵巢中后开始分裂。时隔十月,化而为人,生于世间。顺时而长;而大;而老,而变。其终点,死亡也。

故人生好比鲲鱼变鹏鸟,没有理由的变化;再好比鹏鸟飞向南冥,没有理由的走向死亡;更好比大鹏鸟的飞翔,飞就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专家们用了一堆历史资料证明了庄子是这么想的,再用另一堆历史资料证明了前一堆历史资料是正确的。之余,总结道家的人生观是:人生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人生的结果都是一样,就是死亡。笔者没有专家这样的觉悟能把死亡抛在一边,只考虑当下怎么活着。所以我只好把人生总结为:人生是死亡的过程,所以要让这个过程舒服一些。

我每天都在靠近着死亡,就像大鹏鸟每天都在靠近南冥一样。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这样下面聚集的风的有足够的力量去乘负它巨大的翅膀,背负着青天没有阻碍,飞往南冥的旅途就很轻松了。好比水不深得话,就没有足够的力量能负载大船,风积的不厚负载大翼也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鸟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我在读完大鹏鸟飞翔的故事之后第一个想法就是:去美国,把飞机的发明权从莱特兄弟那里抢过来。没想到攒够机票钱之后,燃油附加费和机场建设费又不够了。

第二个想法是: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我看老鹰这么大的鸟还飞不到云上面去呢,庄子也太夸张了吧。没想到读到最后被庄子骂了一痛。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去郊野去的人,只需要带三餐的粮食;去百里远路的人,要准备一宿的粮食;去准备千里远路的人,要准备三月的粮食。这俩虫子会怎么知道呢?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由此可见,专家们要比我高明的多。因为当专家们有和我同样的想法之后读到这里是他们的解释是:庄子的意思是:小虫有小虫的快乐;鹏鸟有鹏鸟的快乐;并不是嘲笑。我可以用项上人头做担保赌专家都是近视,不然怎么可能把“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给露分析?

小麻雀对大鹏鸟说的话用现代人类的语言翻译过来好比在中国考上了民办大学的人对考上

清华北大的人说:随便考个学校念大学就行了么,考清华北大干嘛?岂不知清华有一个流行语叫:清华毛毛虫,出来一条龙。

试问:捡了一块钱,物归原主的人和捡了一百万物归原主的人可以相提并论吗?小偷和杀人犯可以判同样罪行吗?

这叫大小之辩。那么小麻雀是小麻雀,为什么要和大鹏鸟比呢?

道家思想的眼光不同就在于这里。道家的比较不以人的角度去出发,而是用自然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庄子并没有用同类和同类做比较。因为站在某一个角度中无法完全的欣赏和了解对方。

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之后向下看,发现天气苍茫,和未飞之前从下像上看是一样的。小麻雀不会发现这些,所以它不知道美是因为距离而产生的。有句话叫老婆是别人的好看,充分证明了距离产生美的道理。复杂点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老婆,你看着没感觉的时候,如果她是被人的老婆你看她就漂亮。其中被欣赏者永远是不变的那个人,而因为欣赏者的变化产生了变化,足以说明用某一个角度是无法完全欣赏和了解对方的。

翻开《庄子》一书,第一篇是《逍遥游》,而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故事,则是“鲲化为鹏”的奇谈怪论。不过庄子好像非常在意这样的故事情节,居然在《逍遥游》中反复说了三次。若想了解庄子,似乎不能错过这个寓言。首先,庄子说:“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的体型庞大,不知有几千里。它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背部宽阔,不知有几千里。它奋起高飞时,双翅张开有如天边的云朵。这只巨鸟,在海风大作时,就会迁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个天然大池。” 这样的描述让人过目难忘,“不知其几千里也”根本是夸张到胡言乱语的程度。庄子的目的是要迷惑我们的想象力,逼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无法意识清醒地询问:真有这样的鲲与鹏吗?它们又在何处?鱼真的可以变成鸟吗 商汤询问棘,得到这样的说法:“在北方草木不生的更北方,有一片广漠无涯的大海,是个天然大池。那里出现一条鱼,鱼身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那里出现一只鸟,名字叫鹏,它的背像泰山那么高,双翅有如天边的云朵。它拍翅盘旋上升,直到九万里的高空,凌越云气,背靠青天,然后飞向南方,准备前往南海。”这里的描写比较详细,但是并未提及鱼化为鸟。不过,在同一个地方怎能同时存在两个巨大无比的东西呢?并且,鸟一出现就不再谈鱼,可见这依然是鱼化为鸟的同一个故事。棘的话还有一小段后续结语,录之于下: “水泽边的麻雀讥笑大鹏说:‘他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跃就飞起来,不到几丈高就落下,在蓬蒿草丛中翱翔,这也是飞行的绝技啊!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 麻雀代表一般百姓,他们不明白人生的道理。” 庄子的意思是:鱼需要水,限制较大;鸟需要空气,拘束少多了;鸟若飞到高空,就可以不费力气而自由飞翔。把这个寓言说实了,就是:人若经由适当的修炼,可以启动内在的能量,逐步减少外物的干扰,有如“鲲化为鹏”。当然,这里所强调的“大”字是个关键,意思是要敞开心胸,容纳万物。

所以庄子思想的三步骤是:第一步化解各种外在有形的限制,第二步回到内心弄清楚各种灾难从何而来,第三步往上提升看能不能像大鹏鸟一样。大鹏鸟所比喻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都可以从一条鱼转变成一只鸟,然后再往上飞,飞到无穷高的地方,这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立场。

谈老庄思想没必要局限于他们的文章里面,庄子自己都说自己的文章是糟粕。这好比佛家修行没必要太在意那些佛祖像。你没发现得道的高生都不只恨在意这些的么?

还有大鹏鸟是存在的,就像鬼存在一样。你问任何一个人世界上有鬼吗?他的回答或有,或没有,或你相信就有不相信就没有。这些回答都意味着鬼存在。因为如果真的美有鬼你的回答应该是: 鬼是什么。

庄子夸大鹏鸟的目的在于让读者们放开想想,如果你的思维放不开,理解不了鲲鱼的大,那么你就理解不了道家是怎么想的。

我认为庄子的大。归根是无。大的没有了。就像蒙娜丽萨画像,值很多钱到无价为止。但是感觉这个无也是道家思想无中的一个部分。但一定是很大部分。

下载庄子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庄子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庄子读后感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庄子读后感。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

    《庄子》读后感

    品读《庄子》——略显消极的人生观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庄子》一书,虽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可思想广度绝非字数能比。《汉书·艺文志》有载“《庄子》五十二篇”,宋代起又有人认......

    《庄子》读后感

    2010年,我认真参加中心组学习,重视自身理论研习;认真阅读区委宣传部下发的书籍,不断拓宽知识面。因为今年是我工作岗位的转换之年,所以我特别注重在读书中领悟和掌握更多有助于科......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范文1 庄子这个名字,一直静静地深藏在我心中,蹁跹如蝶读后感 你也可以投稿,每每在我滞重胶着的时候,透进天心一线亮光,给我摆脱所有困难的力量。在庄子的大智慧中,我......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1 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庄子在闲静的午后静卧,他微闭的双眸和上翘的嘴角,正展示着他欢悦的梦境。恍惚间他身后长出一对翅膀,庄周化作栩栩蝴蝶飞舞......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庄子》读后感 篇1在很久以前,当人们还处于统治者的重压之下,是庄子,带着学生们呼唤自由,呼唤无拘无束的快乐……现代的人们解放了,可社会却愈加复杂了。现代社会......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1 《庄子》心得躺在我的书桌上,作者就是于丹,大家应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听过她讲解的《论语》心得和解读《庄子》心得,这本书是本年4月份退团时公......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1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