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的概念

时间:2019-05-12 18:2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康复的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康复的概念》。

第一篇:社区康复的概念

社区康复的概念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为基地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它是一种的康复方式和制度,与过去一向实行的“医院康复”完全不同。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了一份关于社区康复的意见书,对社区康复工作了以下的解释:

“社区康复是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内的一项战略性计划,它的目是促进所有残疾人得到康复,享受均等的机会,成为社会的平等垢一员。

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自己和他们的家属、所在社区,经及相应的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等的共同努力。”

以上的解释,清楚地说明了社区康复的性质、目的和依靠力量。

社区康复的性质

是社区发展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这一计划关系到用较新和较好的方法来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问题,所以它是一项社区发展的战略性计划,应该纳入社区本身经济和社会发展范畴之内。

社区康复的目标

●使残疾人身心得到康复,通过康复训练和给予辅助用具用品使残疾人生活能够自理,能够在周围活动(包括步行或用轮椅代步),能够与人互相沟通和交流。

●使残疾人能享受均等的机会,主要是指平等地享受入学和就业的机会。学龄残疾儿童能够上学,青壮所残疾人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能够就业。●使残疾人能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融入社会,不受歧视,不受孤立和隔离,不与社会分开,残疾人能得到必要的方便条件和支持以参加社会生活。

社区康复的依靠力量

康复计划的拟计和实施,要依靠三股力量,当然,主要依靠社区的领导和组织、依靠社区的群众和团体,也要依靠有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卫生、教育、劳动的人事、民政和社会服务等部门),还要依靠残疾人本人和他们的家庭。三股力量联合起来,通力合作,社区康复的任务才能完成。

第二篇:社区概念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

1.社区一词的产生

何谓社区?所谓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区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es,F)。社区的德文为Gemeinschaft,它是指与Gesellschaft相对立的一种传统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组织形态。1887年,滕尼斯的著作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问世,此后,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第一次把该书译成英文,书名为FundamentalConcepts。fSociology(《社会学的基础概念》),后来,他再一次把它译成CommunityandSociety(《社区和社会》),划分了社区和社会的概念,提出社区和社会是有区别的,社区是自生的,而社会是结合的;社区是同质的或异质共生的,而社会则是异质的;社区是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而社会则是相对开放的,相互依存的;社区往往是单一价值取向的,而社会则是多元价值取向的;社区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而社会则是人们理性和角色的大舞台。? 滕尼斯认为,从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的转变,是引起社会关系变化的原因,他把社区与社会视为社会结构的两种理想类型,提出社区内的社会关系是紧密的、合作的和富有人情味的。而社会关系是非人情化和独立的。因为,在社会内,正式的契约主宰着经济交换,货物只是被买进或被卖出,人们更加关心自身的利益,由此他认为,社区是传统乡村地域的代表,而社会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所以认为社会变迁的总体趋势是社区向社会的转变。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进一步发挥了滕尼斯的学说,他把社区界定为“共同生活的任何领域”,例如村庄、城镇、地区、国家,乃至更为广大的地区。麦基文认为,所有的社区都是一个程度问题,一个社区可以被视为一个更大社区的组成部分。他的观点集中体现在1817年出版的Community(《社区》)一书中。

美国学者桑得斯(Sanders,I?T)根据不同学者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把国外对社区的理解归纳为四种类型:①定性的方法:把社区理解为一个居住的地方。②生态学的方法:把社区理解为一个空间单位。③人类学的方法:把社区视为一种生活方式。④社会学的方法:把社区当作一种社会互助。而从社会体系的角度出发,社区是以某一地方为中心的比较持久的互助系统,从社会冲突的角度看,社区是资源、财富、权利和威望等分配不公平的一种互动的场域,不同的理解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社区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是一个捉摸不定的概念。

据英国学者C.拜尔和H.钮巴研究发现,近百种有关社区的定义,没有一个是相同的,1955年,希勒里(Hillery,C?A,Jr.)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提出,尽管不同的学者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和表述各不相同,但其主要含义是相同的,即:地域、共同关系和社会互动。这种提法,得到了国外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的认同,1986年,道特森(Dotson)从社会学角度把社区定义为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组成的社会组织的空间或地域单元。1987年古达尔(Goodall)则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理解社区,认为社区既是指为居住和工作而占有和分享有限地域空间的互动人群,又代表着包容社会日常生活主要特征的最小空间系统。英国工党主席巴克雷(Barclay)在1980年的工作报告《社会工作的作用与任务》中,一开始便指出:社区是个广泛的词,在某一地区内生活的人,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政治态度怎样,他总会与周围人建立某种社会关系,如:传递信息、给予同情、理解或帮助。正是这些地方关系网及其调动周围群众参与活动的能力,构成了我们所谓社区最实质的内容。

2.社区一词的内涵

在我国,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则呈现出“表述不同,实质相近”的特点。“社区”一词不是源于汉语词汇,它是20世纪30年代由以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的学生从英文CommuniW翻译过来的。费孝通在其论文《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中说: “当初,Community这个字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那时的译法是„地方社会‟,而不是„社区‟。当我们翻译滕尼斯的Community和Society两个不同概念时,感到Communi~不是Society,成了互相矛盾的不解之词,因此,我们感到„地方社会‟一词的不恰当,那时,我还在燕京大学读书,大家谈到如何找一个确切的概念。偶然间,我就想到了„社区‟这么两个字样,最后大家援用了,慢慢流行。这就是„社区‟一词的由来”。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的概念理解各有侧重,对社区的定义也是人人言殊,但对社区的地域性却是基本认同的,无论对社区作出怎样的解释,都不能否定社区的地域性特点。从20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社区成为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1984年,费孝通先生对社区的表述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社会学家郑杭生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方明在他的《社区新论》一书中指出: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学家袁方在1990年也指出:社区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可见,人们在概念的理解、定义的确定各有不同,但大都同意在地域意义上使用社区一词。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对中国的社区作了 如下定义: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3.社区的主要特征

社区的概念既然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么它必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是在本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以此建立了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因此,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一定的经济关系,而且包括血缘、地缘等其他社会关系;不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总之,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内容全部包括在社区的定义之中,因此,它是一个社会实体。

(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何谓聚落?聚落是指各种形式的人类居住场所,它不仅是简单的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而且是与居住地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劳动用地的集合物。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人类最早从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寻求适合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各种活动的基地,并逐渐由临时的、移动的向着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转化,形成了由多所房屋组成的居住地,即以聚落为主体的居住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恰恰说明了聚落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交活动的处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所以我国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镇、县城和城市等,他们都是社区的承载体。正是这些承载体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结构类型的社区。

(3)社区是多功能的集合体

从组织学的角度说,社区与目标和功能单一化的社会组织不同,它的功能是多重的。就我国城市社区的状况而言,社区具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协管功能。社区是类行政组织,具有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功能。社区组织是党和政府连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协助政府做好基层社会的工作,维护社区的治安、调解民间纠纷、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基层社会的稳定。二是民主自治功能。社区是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之有效的载体。所谓的民主自治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依法自治,社区是承接政府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的载体,是推进“政企、政社、政事”分离,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动力。三是监督功能。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居民作为某一社区的正式成员,在本社区范围内享有参与社区管理、选举人民代表、选举社区工作者的权利。社区自治组织是代表群众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组织机构。社区是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载体。四是文化功能。我国的基层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功 能。社区文化是基层社会对群众寓管理和教育于服务之中的最好形式,是凝聚人心的工程,因此,文化功能也就是凝聚力功能。五是场域功能。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在他的《社区论》一书中认为:社会场域强调社区为一种社会行动与互动的场域。它的特征是:所有分子都对彼此发生影响;这个场域是动力的,因为它处于在一个连续的变迁状态之中,它是显露的,不完全受分子集团特征所控制。严格地说,社会场域是一个社区竞技的场所或舞台。换言之,是人们实现欲望、追求或抱负的地方。社区的场域功能,为人们求学求知,发明创造,成家立业,结亲访友等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提供着机会和舞台。

(4)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确切地说,自从有了农业,形成了村落,就有了社区。社区最早形成的形式是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社区的基础上

又形成了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其内部结构、社会性质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社区的发展仍然是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进步而步人良性的运行阶段,所以说,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4.社区的构成要素

综述以上社区的四大特征,我们不难理解。既然社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社会实体,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聚落的承载体,所以,构成社区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

(1)一定的地域

社区是地域性社会,也就是说,社区具有一定的边界。脱离一定地域的社区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地域要素是社区概念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决定社区变迁的重要条件。社区的地域要素为居民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及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社区的地域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相对而言,面积小的社区,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就小。同时,社区的地域要素影响着社区的发展速度。它首先表现为地理位置对社区的影响,在民政部的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中,起步较早和最初发展较快的地区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促进社区发展的条件。其次,地质、地形也严重影响着社区的发展,这是城市和社区发展的固体基础。如前所述,地质较差的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建设;相反,在乎坦的地形区聚落的建设较容易,有利于社区的扩大,便于交通和经济的腾飞。当然地域要素对社区发展的作用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也受到政治及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之相配的是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例如能源、道路、工厂、学校、医院等。另外,社区既然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那么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庄、一个居委会都可以被称为社区。然而,在工作者的实际操作和学者的研究过程中,社区往往被确定为较小的范围,至于这个较小的范围应该有多大,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我国目前把社区定位在调整规模以后的居委会辖区,就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中国特色的一种选择。

(2)一定的人群

社区的人口是具有稳定的社会交往关系的一定数量的人群。人群因长期聚居在同一个地方而逐渐形成了多层次、成系统的内部交往关系,群体成员因共居一地而拥有共同的归属感。没有一定的人群,就没有社区。社区人群是社区的主体,是社区构成的第一要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在社区人群中,社区居民是社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等的创造者,是社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文化设施和自然物质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社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在社区中,社区居民由于交往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活动的保障。在谈到社区人群的要素时,不可回避的涉及到人群的构成和形式;构成是指社区内不同类型人口的 特点、数量的比例关系;形式是指社会关系的组成。

社区人口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和社区建设的性质、任务。由于人口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特征,社区人口构成也相应划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两大类型。自然构成是指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其中性别构成也称为性别比例,是指男女人口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社会构成是指社区内人口的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构成、文化、职业构成和阶层结构等。其中,职业构成是指社区内各职业人口的比例关系,标志着社区产业的构成状况、分工发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职业分化程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区内职业人口的构成也就越复杂,反之亦然。社区人口的文化构成反映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它是衡量社区人口素质的重要标志。

社区人群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家庭、邻里是最基本的社区群体。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邻里是以居住地为纽带形成的一种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具有两个特点:首先是一个地域性单位。就是说,每一个邻里都有一个特定的地域,形成了邻里间各个家庭在同一地域上的靠近,居住区位的接近是形成邻里的基本条件。其次它是一个非正式群体,因为邻里没有永久、固定的成员,迁出与迁入是邻里的一个特点。邻里之间的活动是自发的,在这些活动中起领导作用的往往是一些经验丰富、组织能力极强、威望极高的群体成员,他们没有明确的职务,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所以邻里群体对成员也没有规范化的约束。邻里是基层社区组织的自然基础和中间环节,若干个邻里就构成了一个社区组织,因此邻里和社区组织有着内在的联系。发展邻里关系是社区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

(3)一定的组织机构

社区既然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地域性社会,那么,社区就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区实体。社区中的公共事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事纠纷等等需要处理。所以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成为社区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社区,就有组织管理机构。就我国目前的实际而言,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有的是属于党的组织,有的是属于政权组织,有的是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些组织大都承担着基层社会的管理职能,他们在动员社区成员参加社区建设、根据社区成员的共同愿望和社区发展的需要支配社区公共资源和财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党和政府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是社区成员意见的转达者,是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基础条件。

(4)一定的认同感

所谓的认同感,是指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也就是社区居民对自己所住社区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认同感。人们在特定的社区里,过着长期的共同生活,从而会产生一种认同的心理,即“我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观念。尤其是在传统社会里,这种“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乡土观念就更为显著。甚至人们还会逐步形成其他某些共同的意识,包括共同的荣辱感、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伦理观念,以及某些共同的习俗。因此,认同感也是衡量一个社区的重要标准。

上述四个方面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现代城市的兴起,使得社区在结构上显得纷繁复杂,在类型上显出千姿百态,在地域上变得大小不一。所以,社区的要素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区的完整程度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无论怎样,这些基本要素是社区所必须具有的。

5.我国城市社区的界定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社区建设以来,城市社区究竟界定在哪里,一直是社区发展中探讨和实践不断总结的问题,在社区建设的初始阶段,人们往往把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未调整)的辖区视为中国城市的社区,、近十几年社区实践的探索证明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废除了原国民党的保甲制度。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居民群众的联系,尽快把城市居民组织起来,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

四次会议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减轻市区政府和公安派出所的负担,便于把街道居民组织起来,首先建立了居民委员会这一自治组织,并且设立了市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当时规定10万人以上不设区的市或市辖区政府设立街道办事处;10万人以下5万人以上的不设区的市或市辖区政府,如确实需要,亦可设街道办事处;而5万人以下的不设区的市政府,则一般不能设立街道办事处。从此我国城市普遍建立了街道组织——街道办事处和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

街道办事处设置的始发点是巩固政权,在其设置之初并不具有一级政权的性质,它只是政府与居委会联络的中间枢纽,起上传下达的作用。但是,建国50年的历史,使街道办事处的性质

和任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虽不具有一级财政,称不上一级政府,却担负着一级政府的责任,履行着一级政府的任务,市、区两级政府工作的执行层面全部在街道办事处,所以,在街道办事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的职能是准政府职能。从组织学的角度说,它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的地区性行政工作,是准行政组织。而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区居民的依法自治,社区的主体组织是自治组织,社区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因此,把中国的社区等同与街道办事处,或者把中国的社区界定在街道办事处,是不符合社区自治原则的,是不科学的。

讲过了街道办事处,我们来看一看未调整前的居委会。中国城市居民委员会与街道办事处同期成立。它的初始阶段是为了把城市居民组织起来,共同建设新中国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及巩固新生政权。从那时候起,居委会虽然在法律的定性上为群众自治性组织,但它已经蒙上了极强的承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行政色彩。所以,在建国几十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居委会成为了政府的“一条腿”,居委会的为居民服务的任务和自治的性质遭到了扭曲,居委会变成了只对上不对下的行政组织。就目前而言,在居委会的一百多项工作中,90%属于政府的工作,居委会的这种变性,失去了连接政府与居民的纽带作用。居委会组织的变异,有悖于社区的宗旨和原则,所以,把社区界定在未调整的居委会,是不科学的。这是第一个原因。其次,未调整规模前的居委会,主要是按户籍管理,大约每个居委会的管辖户数是100--700户不等。而社区概念主要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就是要变户籍管理为地域管理。特别是经过80年代中期以后的探索,中国找到了社区建设这一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式,即以户口管理为主,变为以居住地管理为主;以条块结合、条条为主,变为条块结合,块块为主;以行政化手段管理为主,变为在党的领导下、居民依法自治、自我管理为主。当然,这里说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服务加强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既然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管理,而调整规模前的居委会不具备这种性质。所以,调整规模前的居委会辖区不适于作为中国的社区。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的界定,带有很强的科学性、实际性,那么,现阶段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恰恰是按照一定的自然形成的地域规模进行调整,打破了户数、街区和行政辖区的界限,本着还权于民、还居民委员会本来面目、进行重新组合。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组织性质与社区主体组织的性质相吻合,其辖区范围符合社区的本质特征。因此,我国城市社区的界定是从便于服务与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角度,根据中国的特点,把社区居委会辖区作为社区的界限。笔者认为,在我国,居住活动是促进社会互动、培育社区意识的基础,居住区是城市社区的依托,它应具备比较完备的服务设施和相对配套的制度及管理体系;因此,中国城市社区应界定为:以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作为社区的地域,并冠名社区。

6.社区的多元类型

综上所述,社区虽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大社会,但也是一个小社会,或者叫做由众多要素构成的社会实体,所以其体系也是复杂多样的,其类型也呈多元状态。社区类型的多样性是一种

客观的社会现象,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对于正确认识社区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就是对社区进行分类。不同的社会学家对社区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最为常见的是以社会关系特征、地理范围、主要生计方式、功能及综合各种指标或变数作为分类标准。

(1)按主要功能划分社区类型

尽管社区是其成员多种活动的综合体,并且具有多重功能,但在这些活动和功能中,有的居于主导地位,从而使得该社区在整个社会的分工合作格局中扮演着某种特殊的角色,发挥着某些特殊的功能。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社区内占主导地位的活动或社区发挥的主要功能,把社区划分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等等类型。

其中,所谓经济社区是指绝大多数社区劳动力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主要表现为经济共同体的一类社区。这类社区在我国

城乡占有较大比重。如果再按生产经营活动的种类对经济社区进行划分,还可细分为工业社区(以从事工业生产为主的社区)、种植业社区(以从事种植业生产为主的社区)、林业社区(以从事林业生产为主的社区)、牧业社区(以从事牧业生产为主的社区)、渔业社区(以从事渔业生产为主的社区)、商业服务业社区(以从事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社区),等等。政治社区主要是指全国和省、市、县等行政区域的管理机关所在地,例如首都、省会、县城等等,它们分别是全国或一定区域的政治中心。另外,也可以把城市中各类党政机构的聚居区看作是一个局部性的政治社区。文化社区主要是指教育、科研、文化艺术单位比较集中的社区,例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和我国北京的中关村,等等。军事社区是以军事活动和军事设施为主体的社区,例如较大规模的军营、军事基地等等。

不过,需要说明,按主要活动和主要功能对社区进行分类具有明显的相对性。有些社区既有较强的经济功能,又是一定区域的政治中心,甚或还是文化中心,其主要功能是多方面的。对于这些社区,应该加以具体分析。

(2)按规模大小划分社区类型

社区规模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的多少,地域面积的大小等等,而往往又把人口数量作为最重要的测量指标。据此,我们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大型社区、中型社区、小型社区和社区,等等。?,其中,所谓巨型社区是指人口聚居的数量很多,地域面积很大的社区。而社区则是指人口数量很少,地域面积也比较小的社区。拿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不妨把上百万人口尤其是数百万人口的城市看作是巨型社区;把几十万到上百万人口的城市以及相当于这一规模的市辖区看作是大型社区;把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以及相当于这一规模的市辖区、居民区看作是中型社区;把拥有几万人口的居民区、小城镇、集镇区以及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共同体等等看成是小型社区;把农村中的村落和城市中的居委会辖区共同体等等看作是社区。

如同按主要活动和主要功能划分社区具有明显的相对性一样,按规模大小划分社区也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其分类标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3)按形成方式划分社区类型

现实中的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扩展而形成的,具有自然的社区边界,常常以河流、湖泊、空地、山林等等为标志。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社区看作是自然性社区。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农村中的自然村。这种自然村是社区居民世代繁衍、共同生活的结果,他们往往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与此不同,有些社区是人为规定的,主要是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社区看作是法定性社区。例如城市中的区政府辖区共同体、街道办事处辖区共同体、居委会辖区共同体,以及农村中的村委会等等。法定性社区的边界主要是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又是以自然性社区为基础的。这样就出现了自然性社区与法定性社区相重合的

现象。例如,农村中的许多自然村同时也被划定为村委会,一个小城镇同时也是建制镇,等等。法定性社区一般都有相对规范的行政管理机构,是党和政府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中、小、微型法定性社区还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可操作性单元。

(4)按综合标准划分社区类型

上述分类只是着重于社区某一方面的特征,虽然具有一定意义,但又往往难以满足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如果使用多元综合标准对社区进行分类会更有意义,也更能贴近社区概念的原本涵义。因为社区本来就是具有多重本质属性和多方面显著特征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对这样的共同体使用多元综合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是指同时按照经济结构、人口密度、规模大小、组织特征、文化模式等等标准进行分类,其结果是将社区划

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的划分比较深刻而且全面地反映出了社区之间的本质性差异,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上述几种分类,因而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

按照这种分类所划分出的农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是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人类的定居而产生的。我国是原始农村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在黄河流域,大约六千年前就形成了农村社区,有些地方的村落分布还相当密集。然而,当今绝大多数农村社区都非原始村落的延续,而是后来才形成的。我们不妨把这些农村称之为“后世农村”。就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我国农村的情况来看,农村社区的主要形态有以下三种:①村落。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农村社区的情况比较常见,甚至可以说,它是我国农村社区最普遍的形态。其根源在于,自古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农民都是聚村而居的,从而形成了华夏大地上的500多万个自然村庄,并在此基础上组成了70多万个“行政村”。村落作为广大农民的聚居地,包含着他们的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是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因而成了农村社区的最基本单元。②集镇。集镇是比普通村庄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是人口聚居规模稍大,并有一定的工商服务设施和集市的农村社区。主要包括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那些规模较小、农村特点比较明显的建制镇。③集镇区。所谓集镇区是指以集镇为中心,连同周围的若干小村庄及散居的农家共同组成的一个农村社区。它是当代某些发达国家农村社区的主要形态,也是我国农村社区的形态之一。在某些发达国家,由于孤立的农场和狭小的村庄缺乏现代化的生产、生活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于是,他们便把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扩展到了居住地附近的集镇,或者白天在集镇工作,晚上回村里歇宿,或者几乎天天去集镇买卖东西,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并逐渐产生了对集镇的归属感。这样,集镇连同周围的小村庄及散居的农家便构成了一个农村社区。目前,这类农村社区虽然大都出现在我国的发达地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多。

第三篇:社区康复工作总结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1

江湾辖区现有各类持证残疾人××*人。为了让残疾人充分沐浴和谐社会的阳光,近年来江湾镇街道以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街道为抓手,以“残疾人满意、残疾人家属满意、社区群众满意”为追求,着力构建政府主导有力、服务网络覆盖、社会广泛参与的助残康复工作格局,在全区率先创建成“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街道”。

一、构建三大康复网络

为了夯实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街道基础,街道着力构建广覆盖的助残康复网络。

1、康复管理网络融入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制定了(江湾镇街道“创建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街道”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主任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任务融入和谐社区发展,工作任务分解到街道相关科室及社区卫生中心、派出所、社区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了“定岗、定员、定时”的管理模式。定岗,根据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根据各科室、各单位工作重点,制定岗位职责,实施目标管理;定员,明确社区康复措施的岗位责任人,逐一落实管理服务队伍;定时,根据社区康复工作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康复主题活动。形成了街道主导、社区单位协同、齐抓共管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工作局面。

2、康复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平台。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构筑融医疗、保舰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助残康复平台。为改善残疾人活动康复条件,今年专门辟出1100平方的场地,建立集社区阳光之家、残疾人活动室、残疾人治疗护理为一体的的残疾人之家。目前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工作已完工,近期将启用,至此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服务平台在江湾镇街道全面建成。

3、康复指导网络深入助残工作各个领域。成立由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牵头,卫生中心、康复、教育等有关机构专业人员参加的社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依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对卫生中心6名社区医生和3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康复服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心理沟通、言语训练、上门调查”等康复知识的培训,带动了一批社区康复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结合“送康复服务上门”,组织社区康复需求调查专题培训;结合养护工作,进行了养护调查数据库管理培训;结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开展了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做到了学以致用,在助残康复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实施四项康复工作

近年来,江湾镇街道持之以恒地实施四项康复行动计划,把助残康复工作做到残疾人心坎上。

1、举办“阳光行动”――温暖智障人士。从XX年开始,街道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在新市南路建立了100平方米的“阳光之家”。目前68名16-35岁的智障人士在这里参加培训,街道为他们成立了智障人士腰鼓队、舞蹈队、图画小组、编织小组、英语小组和兴趣小组,丰富智障人士文化生活。在去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社区接待期间,“阳光之家”学员与特奥代表团成员们共同开展了文艺联欢、体能训练等活动,充分诠释了特奥运动的深刻涵义。

2、“照料行动”――关怀精神病残疾人。为了使精神残疾人在康复期有良好的康复环境,街道创建了“温馨护理站”,承担帮助患者定时服药、开展精神护理、与家长联系沟通的职能。护理站制定作息制度、康复内容,建立学习园地,开展卡拉ok、户外文体等活动。经过“照料行动”,实现了护理站学员们零肇事的目标。街道组织表演的配乐诗朗诵――(温馨护理站,幸福的港湾),在参加上海市精神病防治中心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3、“上门行动”――温馨残疾人家庭。街道组织助残员对残疾人开展康复需求调查,通过上门调查,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摸清底数。江湾医院选派有责任心、经过正规培训的康复医生定期为残疾人提供因人而宜的服务,除了提供(约定书)上的服务内容外,还提供饮食营养卫生指导、慢性病康复指导及健康档案跟踪随访等服务。“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开展两年来,深受残疾人与残疾人家庭的好评。XX年全年送康复上门××*人次。目前,江湾医院已与146名残疾人签约。

4、“养护行动”――关爱重残无业人员。街道高度重视市府实事工程――“为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服务”,XX年至XX年两年共落实重残无业养护人员23名,每人每月给予400元补贴。纪念居委倪某是重度智障残疾人,母亲患有轻度老年痴呆,连看病也要把残疾儿子带上,经助理员上门宣传,倪妈妈把儿子送进街道“金色晚年养护院”,儿子受到养护院无微不至的关怀,倪妈妈逢人就说:“多谢党和政府对我们残疾人家庭的`关心”。

三、营造助残社会氛围

街道积极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康复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政策,在社区营造助残的社会氛围。

我们通过抓契机,促宣传。以“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活动为契机,向社区居民宣传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意义、残疾预防知识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把康复政策和康复知识宣传送到残疾人家中,让更多的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抓载体,造氛围。创办了“”社区康复简报“。搭建了一个宣传政策、传递信息、交流经验、解答疑难、引导方向的宣传教育平台,对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政策讲解、方法传授等方面工作起到了舆论引导、政策引导、典型引导的作用。

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开展以来,街道基本实现了让残疾人满意,让残疾人家庭满意,让社区群众满意的目标。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2

20xx年是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最有特色、最有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市残联党组的正确指导下,康复工作坚持紧扣康复主题,充分履行“代表、服务、管理”三大职能,把各项康复工作融入到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着力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完成和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康复工作任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狠抓落实

着力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

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是实现全省残疾儿童20xx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保证。一年来,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为确保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顺利实施,特制定了武政残工委5号武穴市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以副市长蔡军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按照项目实施步骤,积极组织康复工作人员培训。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筛查,确定康复对象。为保证残疾儿童更好更快地康复,我们先后联系各定点医院,并实地查看各康复机构的设施、设备及师资力量,虚心听取各阶层意见,择优择准,确定康复机构。同时,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争取市领导对康复工程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康复长效机制,对具有抢救性康复效果的五类十一种贫困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今年,共康复残疾儿童50名(其中脑瘫儿童9名,唇腭裂17名,聋儿康复23名,人工耳蜗1名)。

二、科学组织

确保“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项目的实施

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是落实《湖北省防盲治盲规划(20xx——20xx年)》工作要求,满足贫困人口眼保健需求的重要内容。今年来,我们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康复工程”项目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按照《湖北省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方案》的要求,密切配合卫生部门,明确项目职责,精心组织贫困白内障对象的筛查工作。从年初3月份开始,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并联系各镇处残联做好白内障对象的登记审核工作。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做到精心部署,统筹安排。并在第二十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由中国侨联、天津眼科中心、美国人类健康机构联合开展的中国侨联“革命老区健康光明行”活动,以及香港爱心全达基金会助资的“复明九号车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5月15至16日,美国著名爱国华人医学博士.Oh kong Tatt (胡光达)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一流眼科专家亲自主刀,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共为百名白内障对象实施了复明手术。他们最精湛的医术,最科学的设备,最精心的耗材,最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患者家属及全社会的一致赞颂。当他们每个人揭开纱布,眼前一亮的一刹那,发出的是由衷的感叹,络绎不绝的赞美声响彻整个病房,许多患者及其家属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10月22日至25日,香港“爱心全达”基金会助资的“复明九号车”光明活动,基金会会长文日樑先生亲自到手术定点医院,仔细询问每位患者的家庭生活情况并看望了每位复明手术对象。

当患者离开医院的当日,文日樑先生还为每人发放100元生活补助及生活用品。同时为农村边远山区因身体原因不能实施复明手术的对象发放慰问金及营养品。他们的善举赢得了市民一致赞誉。市政协副主席郭西侯代表市委、市政府将一面绣有中国长城的.牌匾送给团长文日樑先生表达对香港“爱心全达”基金会的真诚谢意。

两次复明手术活动,在爱心人士的助资下,使我市近200名来自农村、城镇低保、五保、革命伤残军人、复原退伍安臵人员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三、加大力度

做好国彩公益金精神病康复项目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国家彩票公益金精神病康复项目的最后一年,为了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十一五”精神病康复工作任务,我们主动协调卫生部门,制定项目实施办法和相关管理办法,确定定点医院,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确定和审批救助对象。负责住院资金的审核、拨付并监督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以及统计汇总项目实施情况,确保患者康复效果和质量。一年来,共康复精神病患者100名,其中免费服药80名,减免住院费3.2万元;免费住院20名,减免住院费7.2万元。

四、优质服务

切实帮扶贫困残疾人

5月16日,是第二十次全国助残日,围绕“加大扶持与救助力度,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主题,市残联康复部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康复扶贫活动,为下肢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肢残人捐赠轮椅72辆;盲人配发盲杖、及盲表173件;为肢残人配备拐杖、腋杖等98件;为脑瘫儿童配备站立架及生活自助具19件;为聋儿配备助听器8台。特别是在为20名贫困对象免费装配假肢活动中,我们特请省残联假肢装配中心工作人员前来我市为假肢对象取模,并组织专车,送对象到省残联定型,使患者深受感动。龙坪镇向文村周来娣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不无感动的说:“我衷心的感谢党、感谢残联。作为贫困对象,装配假肢,需要数千元资金,这是我想也不敢想的事,是残联给予我重新站立的机会,八年来,共为我免费装配假肢三次,我将永生难忘。”

总之,一年来,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市残联党组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康复工作越来越深入民心,康复质量康复效果越来越明显,康复人群覆盖面越来越广泛。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工作任务更艰巨,残疾人康复工作还面临更多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提高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科学的方法,切实做好康复服务,20xx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3

根据上级禁毒部门的有关要求,我镇自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以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社区戒毒(康复)的相关工作,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我镇十分重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成立了所城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副书记陈礼群同志任组长,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林穗生同志,党委委员、派出所长柯斌同志任副组长,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党政办等部门负责人及各村(居)委治安主任为领导小组成员,同时还要求各村(居)成立了帮教小组,负责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实施帮教。

二、采取多项措施,认真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我镇自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以来,未接收过有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制订方案计划等多种方式,认真开展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一)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我镇完善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制度,落实帮教机制,深化工作措施,建立层级管理制度,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帮教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帮扶措施的有效实施。

(二)以人为本,重在宣传,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重视戒毒(康复)人员身心健康。我镇通过横幅、标语、有线电视广播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向群众介绍吸毒用毒的危害性,呼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禁毒斗争中来,努力构建社区环境的.和谐气氛。

(三)明确职责,强化监管,注重工作实效。我镇要求各村(居)委要落实专人,做好戒毒(康复)帮教工作归档,严格按照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流程落实好每一项工作,确保了工作成效。

三、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通过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目前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开展经费仍存在不足的情况,建议由上级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基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资金帮扶。

(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经验欠缺,建议上级部门要多指导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将好的经验方法传授到基层,促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健康发展。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4

界岭乡座落于320国道旁邵东的最东部。全乡辖29个行政村,总面积57平方公里,总人口30105人,共有残疾人640人,其中肢体残疾460人,听力言语残疾65人,视力残疾45人,智力残疾27人,精神残疾43人,其中已办证208人。近年来,残疾人工作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残联的指导帮助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从关心帮助残疾人入手,紧紧围绕20xx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始终把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为,立足乡镇整合资源,抓好康复训练服务,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真正延伸到乡、村、使乡残疾人事业得到了深入持续的发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康复网络

为了提高残疾人工作整体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参与能力。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乡政府成立了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抓财贸的副镇长任组长,科教文卫副镇长任副组长,民政办主任、卫生院院长为成员的领导班子。下设办公室,民政办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制定了有关制度及工作职责,建立了17个村级康复站,乡中心卫生院设立了康复室,做到残疾人康复工作有人管,康复训练有人抓。为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建好康复活动场地

为实现残疾人就近、就便的康复服务。20xx年5月乡政府有力整合资源,腾出了60多平方米的'场地作为残疾人康复办公室,并在原有康复器材的基础上,并先后投资几千元添了办公桌椅、文件柜等设施。乡卫生院康复室每周一至周五向残疾人免费开放并派康复指导员,有针对性地指导各类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

三、搞好调查摸底,掌握需求情况

为全面掌握社区残疾人需求情况,镇中心康复站采取入户调查的方法,组织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登记共筛查出康复需求人员640名,占总人数的2%以上,将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情况分类造册,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档案,并做好训练记录,对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经济情况,生活情况,就业教育情况,康复需求情况了如指掌,残疾人的训练建档率达100%。

四、整合资源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一是每年不定期地邀请康复专家到乡康复站举行治疗症副作用,预防复发与家庭康复措施等康复知识、讲座,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应付突发情况的方法和措施。还充分利用宣传栏及康复知识读物,调动了残疾人及家属参与康复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康复工作人员的业务和服务水平,为了更好地指导服务在乡康复的残疾人,乡镇加强康复技术指导员,康复协调员的业务学习。去年以来,康复指导员和康复协调员参加县人民医院举办的为期期10天和为期5天的康复业务培训;三是依托社区康复站,开展康复训练。我乡卫生院康复站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康复训练场所,并安排了康复指导员进行指导训练。为此,我们还专门制定了残疾人康复站活动室制度和工作职责,并按“十一五”新标准为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立了详细的康复档案,定期开展康复训练,目前大部分康复对象效果明显,逐步摆脱残疾为他们带来的痛苦。

四、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开展工疗服务

劳动就业是解决残疾人生活的出路,为帮助有一定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我们积极做好残疾人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安、就业回访等工作。首先是培训促就业,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职业技能。两年来,共组织残疾人参加电脑培训班、种养殖培训班共5期,培训残疾人4人。通过培训,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广开了残疾人就业之路,起到了安一人,解救一家,影响一片的效果。

五、求真务实建设残疾人美好家园

做好社区残疾人扶助与社会生活保障工作。历年来,我乡积极加强对困难残疾人家庭救助力度,为他们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我乡有47名残疾人纳入了低保,政府也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每年年底为他们提供部分资金和生活用品,使残疾人深受感动,也为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提供精神食粮。近来年,我们共为残疾人发放轮椅10台、木质腋杖4根,盲杖4副,为残疾人的出行提供了方便。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5

残疾人康复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即将过去的20xx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细化工作方案:毋庸违言,社区残疾人康复的内容、流程、方式、方法,在我们而言都是一个较新的题目,本着边学习边实干的态度,我们详细制定了针对各类残疾人不同的康复训练及治疗方案,力求使每一位所接触到的服务对象都能得到正确和有效的康复训练。

二、建立、健全服务档案:为了摸清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与服务中心其它分管同志一样,用近乎两月的时间,晚上加班加点,深入各社区住户,逐户摸底,详细登记,基本完成了本服务中心所辖十个社区,598位残疾人的分类调查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康复站点的各项工作制度:在上级部门的培训指导下,在院级领导的亲自督促下,通过学习和开会讨论,我们制定了康复工作的各项制度,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内容,并设计制定了切实可行、操作便利的技术服务规范及康复训练工作流程图,对日常的康复训练工作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它不只体现在一个具体的残疾者、残疾者家庭,更重要的是其关系到整个社会性的和谐与发展,我们从每一位残疾人家属的眼神中看到了殷切的希望,我们更从一个个社区那么多的残疾户,感到了一份责任和沉重的负担这种感受将转变成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动力和切入点,力争使我辖区内的残疾人康复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6

二00七年在金凤区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取得了好成绩现将一年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1白内障复明工作

实施“送你光明工程”,依托自治区医院、解放军第五医院、市医院每年集中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65例,其中免费完成28例,使患者看到了光明,重新投入到正常的生产、生活中。

2低视力康复工作

为了使低视力患者获得最佳视力效果,根据患者各自的视力范围,发挥银川市防看治盲中心的作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对19名低视力适应者配用助视器。同时,培训低视力家属2人,使他们掌握低视力康复知识。

3假肢安装工作

实施“同行奔小康工程”,装配小腿假肢4例,大腿2例,配合4聋儿康复工作

实施“同声呼唤未来工程”,完成3名聋儿康复语训并为其配备助听器,同时对4名聋儿家长也进行了培训,使他们回到了有声世界。

5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

加强精防工作,实施“安定和睦工程”,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

对精神病人进行康复。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36名精神病患者发放常用药。为34名重症患者发放了医疗救助卡,为7名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的费用进行补贴,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达到了总监护率95/00、显好率65/00,参与率55/00、肇事率0。2/00以下的总目标。

6社区康复工作

为锦绣苑等7个社区配备康复训练器具58件,并张贴了服务公约、管理制度,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服务,为使康复器材发挥作用,我们对2名康复员进行了培训,有针对性的`残疾人进行康复技术指导,今年又争取到国家彩票项目配发的康复器材一套。广泛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年累计完成脑瘫儿童康复训练2例,智残儿童康复训练3例。肢残成人康复训练12人。

7用品用具供应工作

使86名肢体残疾人得到了台北曹仲植基金会捐赠的轮椅,累计配发用品用具113件。

8利用宣传日普及康复知识,营造良好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氛围结合“爱耳日”、“碘缺乏病日”、“爱眼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普及康复知识,增强康复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康复氛围。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7

一、下发方案,召开会议,及时部署“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

各地残联按照中国残联的统一安排,结合实际,制定下发本地“十一五”残疾人康复配套实施方案,召开工作会议,开展专项业务培训,逐级部署“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见附件1)。

1.结合本省实际,及时制定下发配套实施方案

目前,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总局)都制定下发了本省“十一五”残疾人康复配套实施方案。河北省在制定配套方案前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与省康复办成员单位深入交流“十一五”康复工作,征求各地市对“十一五”康复实施方案的意见,听取专门协会建议,深入残疾人家庭调研,在充分掌握基层残疾人康复需求,反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下发实施方案;吉林省将7个康复配套实施方案归纳成1个康复工作方案,与卫生、财政等13个部门会签印发各地市;江苏、海南等省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省级康复配套实施方案,浙江省除省本级下发配套实施方案,还指导地市制定方案,目前11个市全部以政府残工委名义下发市级康复配套实施方案;广东省除下发7个配套实施方案外,还结合本省实际,制定了《广东省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十一五”实施方案》,对“十一五”康复机构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

2.召开会议,开展业务培训,部署“十一五”康复工作

继20xx年7月召开全国残联“十一五”康复工作部署会议后,各地残联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总局)均召开了本省“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部署会议。其中,湖北省从地(市、州)到基层区县残联展开层层部署,100个区县残联理事长参会培训;北京、山西、福建等以省(市)政府或省残康办名义召开康复工作会议,对“十五”期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总结表彰,部署了“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吉林省先后召开了7个有关“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会议;天津、河北、内蒙等省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既部署工作,又开展业务培训。各省针对“十一五”残疾人康复任务,开展的业务培训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突出对“十一五”新增业务领域的培训,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等13个省举办了盲人定向行走培训班,江苏省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培训班,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基地培训孤独症家长130人次;二是突出对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的培训,内蒙、重庆举办社区残疾人康复协调员培训,辽宁举办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标准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培训班,对示范区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逐条讲解和培训;三是突出对“十一五”康复统计台帐的培训,云南、浙江、湖北、江西、河南等省组织统计和康复人员就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及相关信息统计业务开展了培训;四是突出业务培训效果和质量,山东省残联与省卫生厅联合举办脑瘫和智力康复技术人员培训班,165名学员全部获得省残康办颁发的结业证书,86名学员获得省级Ⅰ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5分。

二、坚持政府主导,纳入大局,努力创新工作机制

各地残联充分利用各地党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视残疾人工作的有利契机,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政府办实事中,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纳入政府议事机构,提出有利于残疾人康复的政策建议,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日益强化。

1.政府重视,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

河北省委、政府连续六年将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假肢装配等康复项目纳入民心工程,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指标之一;陕西省政府为残疾人办十件实事中有七件与残疾人康复相关;辽宁、河北、福建等地积极将精神病免费服药、聋儿助听器验配等内容纳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中;吉林省政府将彩金康复项目纳入全省“互助关爱助残工程”一并实施,协调落实地方补贴经费;江苏省以省政府名义开展“白内障无障碍省”创建工作,仅20xx年省政府就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为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安徽省政府制定《安徽省优待扶助残疾人规定》(202号政府令),山西省政府制定《山西省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196号政府令),都对残疾人的康复权益做了具体规定。

2.积极协调,加入政府议事协调相关机构,推动残疾人康复工作

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协调推动,需要有效的`政府工作平台,按照中国残联的要求,各地残联积极申请加入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等政府议事机构,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内容纳入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将残疾人的基本医疗需要、特殊康复需求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取得了积极成效。吉林省残联20xx年就加入了省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33个省级残联已全部加入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继20xx年5月中国残联加入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后,各省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目前,26个省级残联加入当地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入政府议事机构后,残联更多地参与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中,积极争取残疾人的各项康复优惠政策。河南省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豫政【20xx】34号),明确提出要帮助城镇贫困残疾职工和农村贫困残疾人加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符合条件的特困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吉林省对持证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府给予不低于当地缴费标准80%补贴;浙江省规定特困残疾人合作医疗中个人出资部分由政府解决,并在大病住院统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门诊费用报销制度;青海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管理意见的通知》要求,对残疾人的药费报销比例同档次提高3-5%;安徽省降低残疾人参保门槛,对白内障复明手术和精神病防治费用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进行试点;新疆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正式发文,将假肢装配、聋儿助听器验配等项目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范围。各省残联加入当地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后,积极以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为抓手,借助政府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利时机,推进社区康复深入开展。吉林、浙江、福建、河南等地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研究本省示范区创建工作;北京市要求全市18个区县在20xx-20xx年间全部达到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上海市以“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街镇”活动为抓手,把社区康复做实、做强,重点解决社区康复工作中急、愁、难问题;广东省对经济欠发达的16个候选示范区给予30万元经费;青海省将培育工作纳入州、地、市目标考核的范围,拨出27万元为候选示范区配发康复训练器械。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8

康复事业是一项文明、进步、高尚的事业,残疾人康复工作是康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残联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镇的残疾人康复事业在不断的完善和壮大,培训机制也在逐步的走向成熟化,促进了我镇残疾人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健全培训机制。

健全培训机制,是培训顺利开展的保障。镇残联将社区康复培训计划纳入工作计划。严格执行培训签到制度,对培训过程进行检查和督促,建立健全社区康复培训的业务档案,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研究问题,确保培训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二、科学规划落实培训内容。

科学规划落实培训内容,是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在社区康复培训内容的选择上,镇残联遵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确保培训对象着实掌握培训内容,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康复工作中。坚持按不同时段、不同培训对象,不同培训对象、不同培训特点确定培训内容的做法,确保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确保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点面结合确定培训对象。

点面结合确定培训对象,是培训取得实效的策略之一。针对培训内容,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对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

四、坚持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是培训全方位开展的平台。在培训过程中,提倡发扬个人学习反思,同伴交流讨论,专家点拨引领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针对从事社区康复工作人员的结构特点,探索总结出一些灵活多样又极富实效的培训方式和途径,使培训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目的。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的力度,继续以全面提高社区康复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为核心,不断开发社区康复培训内容、开创培训的新形式,把社区康复培训真正落到实处。为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为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上新台阶而不懈努力。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9

xx社区老年健身康复中心自20xx年9月正式运作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从制度保障、设施保障、人员保障和活动保障入手,使老年康复中心下设的心血管病康复队、肩颈病康复队、精神抑郁康复队三支队伍的人员不断壮大,健康知识培训和锻炼活动有序开展,居民参与热情高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工作情况

1、成立组织,健全制度,制定工作方案。

首先,组建一支好的领导团队对老年健身康复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几经讨论,最终老年健身康复中心由一名文化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居民信赖的热心人士担任负责人,副主任由三名康复队队长担任,成员由六名体育指导员担任,在这支领导团队中,有6名成员通过了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考试,取得了资格证书,还有的曾在全国、省里得奖,素质高,技能水平强。为了增强老年人的健康知识,给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的健康指导,社区与辖区内的中医院联系,聘请了心血管病、肩颈病和心理健康的专科医生作为健康知识培训师资队伍。其次,康复中心制定工作制度,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各司其职。为了更好的服务居民,使开展的各个项目更受居民欢迎,在确定康复队之前,我们做了深入调研,通过入户调查、召开研讨会等形式调查后发现,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300多名患心血管病,有200多年老年人常年受肩周炎、颈椎病的折磨,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感觉无倾诉对象,精神抑郁,因此最终,我们确定为心血管病康复队、肩颈病康复队、精神抑郁康复队作为老年健身康复中心的服务重点,我们对老年康复中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对所需资金进行测算,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工作方案。最后,康复中心投入资金,选定办公地点,购买必备的`办公用品,添置改善健身设施,使康复服务有了硬件保障。

2、组织培训,加强锻炼,开展专业康复指导。

三支康复队每两个月安排一次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培训,至今为止,心血管病康复队共举办培训7次,肩颈病康复队共举办培训6次,精神抑郁康复队举办培训6 次,曾邀请了市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张丹医生开展心血管病预防保健科普知识讲座,张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权威专业的健康指导使前来听课的老年人收益颇丰, 此外,康复中心还邀请过中医专家叶时龙医生指导肩颈病的老年人如何通过穴位的按摩、适合的健康方法来治疗病痛,也取得较好的反响。一年多来,社区老年健身康复中心通过联系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组织建设、设施建设,使日常健康知识教育培训、各个康复队的健步走、太极拳、气排球和排舞活动等锻炼活动更有秩序,让会员享受到了更全面、更有效的康复服务,从两次绩效评估、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80%的会员都有认为通过康复服务他们的疾病有了较为明显的好转,甚至有7%的老年人疾病已经痊愈,效果最明显的是精神抑郁康复队,大家都觉得通过排舞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找到了精神寄托,有了倾诉的对象,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心情也逐渐开朗起来,走出了原来的阴霾,总体满意度达98%,总之,老年健身康复中心使老年居民享受到了更全面、更有效的康复服务,增强了健康知识,提高了文明程度和身体素质,为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资金使用情况

1、对老年健身康复需求调查摸底费用:1200元

2、开展健康教育培训费用:共计19次,总计17970元,

3、健康知识、锻炼培训资料发放共计8950元。

4、健身设施:门球场维修(包括水电设施、四周遮阳篷、球场地面等)1元,

气排球、网等1500元。

排舞用录音机、音响、磁带3000元等。

日常水电支出:一年共1150元。

5、办公用房租金一年7000元,

电脑、桌椅等6250元。

各项费用总计59020元。

以上是xx社区老年健身康复中心一年多来的工作和资金使用情况,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努力,使老年健身康复中心更好的服务老年人,增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10

残疾人康复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即将过去的20xx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细化工作方案:

毋庸违言,社区残疾人康复的内容、流程、方式、方法,在我们而言都是一个较新的题目,本着边学习边实干的态度,我们详细制定了针对各类残疾人不同的康复训练及治疗方案,力求使每一位所接触到的服务对象都能得到正确和有效的康复训练。

二、建立、健全服务档案:

为了摸清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与服务中心其它分管同志一样,用近乎两月的时间,晚上加班加点,深入各社区住户,逐户摸底,详细登记,基本完成了本服务中心所辖十个社区,598位残疾人的分类调查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康复站点的各项工作制度:

在上级部门的培训指导下,在院级领导的亲自督促下,通过学习和开会讨论,我们制定了康复工作的各项制度,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内容,并设计制定了切实可行、操作便利的技术服务规范及康复训练工作流程图,对日常的康复训练工作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它不只体现在一个具体的残疾者、残疾者家庭,更重要的是其关系到整个社会性的和谐与发展,我们从每一位残疾人家属的眼神中看到了殷切的希望,我们更从一个个社区那么多的残疾户,感到了一份责任和沉重的负担这种感受将转变成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动力和切入点,力争使我辖区内的残疾人康复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11

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科室的帮助和支持下,我科全体工作人员奋力拼搏,努力工作,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1月份受到院领导的委任,接管康复科,在原有的基础上科内工作区域增大1倍,工作难度加大,由最初的3名工作人员增加到现在的8名,康复治疗也由单一化逐渐转向全面化,并将社工理论,心理治疗以及志愿者引入到康复活动中,不仅得到患者的一致认可,而且大大提高了康复治疗的内涵。

二、工作开展情况

在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下,我们本着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本着切实可行的工作要点,明确工作方向,避免临时性、盲目性,并且安排有序,忙而不乱的完成以下各项工作:

(一)全年累计参与康复患者25000人次,共评定出康复量表800余份,完成绩效目标规定的工作任务。

(二)全年共为216名收养患者过生日。共计花费1100.6元。

(三)定岗职业患者开分享会12次。

(四)完成手工十字绣作品12副,完成书画作品15副。

(五)全年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5次。

(六)参与各种业务学习40余次。进行理论考核4次,技能考核2次。考试合格率100%。

(七)为全院职工及患者推广第九套广播体操。患者推广二套经络操。

(八)完成康复科区域重新规划,布置工作,新增治疗室7个。并制定各项工作流程,细则及规章制度。

三、全年接待参观及举办大型活动情况

社工康复科作为本院的一个窗口科室,工作中积极完成院领导布置的各项参观、接待、以及组织活动等各项任务,不仅让康复患者受益,感受温情,而且增强了科内工作人员的组织能力,同时也为院里增添光彩。

(一)3月初雷锋周活动期间接待了中国人寿宁夏分公司百名销售精英,宁夏地质局水环院四十余名同志来我院参观慰问,并与我院患者举行联谊活动。3月8日参加民政厅组织的庆三八职业礼仪比赛,我科受院领导委托组织排练节目,此次比赛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4月中旬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接待处检查指导。

(三)5月下旬接待深圳四十名企业家来我院参观慰问活动。

(四)为庆祝国际5.12护士节受护理部委托为全院护士进行护士职业礼仪培训。在5月10日庆祝活动中进行了护士礼仪展示,受到了院领导及各位同仁的一致好评。为庆祝我院建院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在5月中旬受院领导委托策划、编排训练晚会节目。

(五)7月中旬与黄河东路办事处举办爱幼助残文艺服务演出。

(六)7月下旬患者阳光艺术团成立。共开展4次活动。(经络操比赛2次;趣味运动会1次;患者文明礼仪知识竞赛1次;)

(七)8月份接受各地大学生志愿者来科内进行一个月志愿服务活动。8月下旬授院领导委托参加“黄河善谷”慈善博览会服务工作。

(八)9月份义工联合会在我院进行服务基地挂牌仪式。并开展9次义工活动。(宁夏书法家协会来院献书法;义工理发3次,共计200余人;王艳娣老师教授捆扎气球技术;陈丽君老师礼仪知识培训1次;芫玉老师教授色彩及服装搭配1次;参与文艺演出2次;指导院庆节目排练2次)

(九)10月组织患者庆祝“重阳节”文艺演出1次。

(十)11月接待宁夏医科大学见习生300余人次。

四、安全管理工作。

自3月份接管康复科,就把安全当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仅提高安全意识,而且强化薄弱环节的管理。每周开例会认真传达院务会精神,开安全分析会,讨论分析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康复患者接送流程,要求在接送患者往返时,科主任护士长必须参与,并取得各科一名工作人员的协同下有序接送。在患者进入康复科后,保证所有患者在工作人员视线内进行康复活动。每周五全科人员安全检查一次,将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申上报,改进。并做好各种器械维护检修,全年共维修运动器械9件,及时杜绝事故发生。

五、民康小店工作。

定岗职业康复工作一直是我院的'一项特色治疗。而民康小店的开设也是满足康复患者的需求,为此科内积极探索经营模式,取得的利润用于康复患者的康复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取之于患者,用之于患者。

管理当中,严把货物进货关,质量关,储存关,杜绝变质食品。并制定价目单、建立进货账目、出货账目,进出货管理规定。做到记账,现金、物品三人负责。

六、社工工作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完善,社会服务机制逐步健全,社工工作正成为为患者提供整体性照顾服务,良好人文关怀的重要力量,而我科作为社工工作试点科室,积极运用社工理论为康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一)针对我院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为康复患者制定服务方案,依情况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两种专业方法开展工作。采取社工义工联动模式,将“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和方法介入到我院社工工作中,全年共开展个案7例(精神发育迟滞2例,精神分裂症5例);小组工作56次,开展5个社工工作坊。病区访视整理记录7例,社工志愿者联谊活动63次,共招募志愿者45人。

(二)社工知识培训

1.为全院职工进行社工知识培训2次。

2.参加全国.海南“志愿者管理培训”1人次;参加北京“社会工作战略高级研修班”2人次;参加全区“社会工作知识更新高级知识研修班”7人次。

七、创新工作

(一)结合以前开展的康复工作是将康复患者一一接到康复科参与治疗训练,康复人数有限,达不到人人参与的康复目的。而今由于我院住院患者增加,科室扩建。各个科室比较分散,同时我科工作人员较少,在带患者来康复科训练的过程中增加了安全隐患。为了使所有患者都接触康复治疗,并且能够安全管理。所以我们开动头脑积极思考创新发展,开展走到患者身边去,让每一位患者都可以接受到康复治疗。因此我们把以前接患者到康复科参与治疗,改为下到科室里在患者身边开展工作。并组建了多个活动小组,有合唱队,舞蹈队,瑜伽队。制定每日工作计划,每周总结,每月进行一次大型演出。并且根据收养收治患者情况在五个科室设立2面流动红旗,让患者踊跃参与,并激发她们的热情,让他们有所期盼,有所归属,共开展活动4次。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二)由于工作人员专业受限,不能全面满足患者特长需求,为此科内工作人员经过学习,实践,引入志愿者参与到康复活动中,采用与志愿者联动,互助形式,尤其是义工联合会的加入,为我们康复患者带来了新鲜动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共开展志愿者义工联动服务20余次。

八、工作中的不足。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点进步,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工作还不够细化,不够深入。工作人员的康复医学知识有待于提高,培训学习内容需要针对性、系统化。

(二)没有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整体工作虽然上了一个台阶,但基础不稳固,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

(三)弹性工作模式把握不到位。对长期住院的康复患者缺乏一个系统的管理。

(四)个别治疗室配置不全,治疗内容还不够深入。

九、明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岗位培训及技能训练

在现有工作岗位基础上,在提高业务量的同时,重点进行全员康复知识、专科理论技术学习和交流,工作人员进行康复技能特色训练,并能将社工理念更好的融入康复治疗工作中,从而提高康复效果,使患者尽快恢复社会功能。

(二)夯实工作基础,拓宽康复之路

1.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开办“小工厂”。为了减缓长期住院患者过早衰退,给康复患者搭建平台,提供有偿服务康复岗位,社工康复科与药厂联系,加工药袋,开办“小工厂”,提高康复兴趣,解决困难。

2.开办“小教室”“电脑室”。从儿童院转来的患者,缺乏进一步的教育,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取得义工联的支持,为患者开设小学课程,增长文化知识。

(三)运用心理治疗提升康复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康复理念,使社工更好的融入康复,让患者达到身心的全面康复。开设“森田治疗室”“团体心理辅导室”。

(四)开展社工工作,加强志愿者、义工联动

1.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社工工作。如“睡眠氧吧”小组治疗、“按摩工作坊”等。

2.定向招募特长志愿者,参与康复治疗活动中,进一步推进社工工作的开展,强化社工试点医院的内涵。

①加强与各临床科室沟通,对康复患者资料全面掌握,开展针对性的个案治疗。

②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表,有目的的开展康复活动。

③完成日常康复计划,并配合院里高效完成各个参观、接待任务。

④招募志愿者,丰富“阳光艺术团”内容。

社区康复工作总结12

双河乡是志丹县的南大门,辖区面积289.2平方公里,现有10095人,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8人,其中社区戒毒12人,社区康复4人,强制隔离戒毒2人。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禁毒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禁毒法》,结合工作实际,突出抓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积极探索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新路子,边工作、边总结、边调整、边完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了由乡长、主管副乡长、司法所、派出所、卫生院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现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站长1名,副站长2名,工作人员5名,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使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建立工作机制

面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刚刚起步的现实,我们在借鉴外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当地实际,在具体工作中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完善提高,初步建立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机制。首先是真诚谈心。就是通过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真诚的面对面沟通交流,了解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近期活动情况,心里动态,对出现思想波动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开导,鼓励他们从心理上戒除毒瘾。其次是深入家访。就是深入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家中,通过家属或邻居掌握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近期社会交往关系和活动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最后是全力帮教。就是根据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家庭环境、毒瘾程度、社交关系,实行“四位一体”的帮教办法,即: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民警、村委会、吸毒人员家属,逐一落实帮教措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教网络,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受到教育和感化,积极配合戒毒(康复)工作,尽早戒除毒瘾,健康回归社会。

三、创新工作方法

我们采取“10+20+30”工作方法,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管控,即:每10天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一次访谈,主要是采取电话访谈或面谈的形式,了解戒毒(康复)人员的表现,让他们感到社区戒毒工作站的关心;每20天要求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主动向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报告一次近期活动情况,准确掌握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戒毒(康复)工作方案;每30天组织戒毒(康复)人员进行一次尿检,以检验戒毒(康复)成效。

总之,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乡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自身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这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优化思路,创新方法,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我乡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社区康复对接

如何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与社区康复

工作的对接

【摘要】从收治强戒人员以来,在“361戒毒模式”指导下,结合我所实际情况和经验总结,探索出了“三维疗法”,在前期戒毒工作中总结和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戒毒模式。但如何完善后续工作,强戒人员回归社会后如何与社区进行无缝对接,将是今后戒毒工作探讨和完善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有效对接工作的协调机制,确保实现强制隔离戒毒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有效对接,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有力保障强戒人员的再复吸比例的控制。

【关键词】社区康复 困难 对接 科学完善

一、我国吸毒人员情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毒人员每年呈现持续增长势头。据禁毒专业网分析的数据,以2004年为例,全国共有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14.04万人,比2003年上升8.28%。在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中,除死亡、戒断毒瘾巩固三年以上、出国三年以上、劳动教养三年和服刑三年以上以及下落不明四年以上人员外,全国现有吸毒人员79.1万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现有吸毒人员数量占全国总数的25.9%。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我省禁毒工作依然严峻,新滋生吸毒人员和复吸人员较多是上升的关键。如何有效降低复吸率或延长再次复吸的时间,其中加强对解除强戒人员进行管理、教育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康复的有效对接,最大限度地帮助戒毒人员降低复吸,延长操守,巩固戒断成果,社区康复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二、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与社区康复工作对接的意义

一个吸毒者要完全地摆脱毒瘾的控制,在戒毒所、劳教所初步戒毒之后还需一年甚至更长的康复期。在这一期间,戒毒者离不开亲人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通过社区康复指导才能逐步恢复身心健康,面对回归后的生活,否则极易导致复吸。戒毒人员解除强戒回归社会前,应该对其进行动员和教育进行社区康复,要求他们在回归后应该到什么地方报道,如何寻求社区康复帮助和巩固矫治成果。通过对五所五队96名在队人员的调查。出所后会寻求社区康复帮助的,受调查中只有23人会,占23.96%;不会寻求帮助的54人,占56.25%;不知道如何寻求的19人,占19.8%。以上的调查部难看出,半数受调查人在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彻底戒断毒品,所以通过社区康复加强解除人员的监督指导和管理十分有必要。不然离开戒毒所后,多数吸毒人员往往就有可能不知去向,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与社区进行人员和情况的对接,必然造成工作疏漏,就不能及时对吸毒人员进行帮教、监督,前期戒毒工作成果也将付之东流。

三、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与社区康复工作对接的目的

事物都有规律可循的一面,包括吸毒人员的复吸问题,也不例外,通过对五所五大队96名强戒学员进行问卷调查,96人来自我省昆明、昭通、德宏、保山、临沧、普洱、景洪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

问题一,这次是你第几次戒毒?调查结果为:第一次31人,占32.3%;第二次23人,占23.9%;第三次19人,占19.8%;四次以上23人,占23.96%。

48人调查问题二,出所后你是多长时间复吸的?调查结果为:一个月内1人,占2.08%;二个月内0人;三个月内13人,占27.08%;四个月内10人,占20.83%;五个月内1人,占2.08%;六个月内1人,占2%;七个月内4人,占8.33%;八个月内0人;九个月内0人;十个月内3人,占6.25%,十一个月内7人,占14.58%;一年以上8人16.67%。综合上诉数据不难发现,第二次以上戒毒人员,在所调查的人员中一个月内复吸的只有一人,第二个月内复吸的人数是0人;说明多数强戒人员在戒毒所内,通过矫治教育和毒品宣传教育,绝大多数人对毒品的危害还是认识到位的,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在回归社会后得到延伸。

我们再看三个月和四个月内的复吸人数,复吸人数高达24人,占调查人数的47.91%,不难发现,在长时间失去监督和管理的吸毒人员,由于缺少必要的干预和监督管理,绝大多数人还是走上了复吸的道路。总和上述两项数据,强制隔离戒毒所与社区康复工作,不仅是工作延伸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相关工作的对接和理论指导,巩固矫治成果,科学制定康复计划,消除管理真空,最大限度预防复吸或延长复吸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四、科学完善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对接机制

1、机构组成

戒毒所、街道办事处、县(区)公安局、县(区)司法局,由公安厅、司法厅划片区组成组成领导组。对吸毒人员实现从被送强制、戒毒所戒毒、回归社会进行社区康复实现一条线无脱节监督管理。对吸毒、戒毒人员统一建档管理,由公安机关建立初步档案,戒毒所进行完善,司法局、社区统计康复情况,各地可根据情况,尽可实现开通平台资源共享。档案内容可包括吸毒情况、戒毒情况、康复情况、居住状态、工作情况等,各阶段情况由相关部门填写并及时转交到下一阶段负责单位。康复阶段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及工作情况由社区填写,以保证帮教责任的落实。

2、形成以指导就业为主的社区康复工作

吸毒人员通过在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其对毒品的生理依赖基本消除。这些人戒毒后,面临生存的重重压力,吸毒者自身已无任何积蓄,难以维持生活,亲朋好友也对他们失去信心,不愿意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另一方面,吸毒者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谋生技能,加之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吸毒人员的歧视,就业难以解决,生活难以保障,加重了吸毒人员的悲观情绪,增加了复吸的几率。

社区应因地制宜为吸戒毒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倡导志愿者或爱心人士给予相应的帮助,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吸、戒毒人员中有高等学历或专业技能者的积极性,采取以少带多的形式,运用他们的技术专长,为戒毒人员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掌握谋生技能。并结合我所康复中心总结出的“三康复一巩固”的戒毒康复模式,对于通过培训取得资质证的人员,推荐到异地就业,通过在异地就业巩固戒毒成果,远离原先吸毒圈子。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与社区戒毒工作的对接,不仅是我们戒毒工作细化的标准,也是体现戒毒工作走向程序化的一个标准。以“三期六项一延伸”戒毒工作模式为指导,积极寻求与探索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扎实做到与社区戒毒实现无缝对接,从根本上提高戒毒工作成效,有效降低“复吸率”,为我省禁毒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1.《社区戒毒的实施与完善思考》

——2004年百度文库

2.《关于加强社区帮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佚名

3.《禁毒法》

4.《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机制对接研究》

——新疆劳教(戒毒)局赵文臣

5.《云南强制戒毒所现状调查 经费警力难适应新禁毒法要求》

——法制网

第五篇:社区康复计划

社区康复计划

为适应“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工作机制,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切实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残疾人都得到康复与服务,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社区康复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社区康复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区力量,使残疾人在家庭和社区得康复训练和服务的一种康复形式。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就近地康复训练与服务,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能力,逐步建立“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工作机制。

二、工作目标

1.采取措施推进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2.实施贫困精神病免费服药活动。

3.组织开展贫困残疾儿童调查及救助工作。

三、工作方式

社区康复主要以街道康复指导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康复服务站为主,根据需要可以建立家庭康复站。

四、实施工作

1、视力残疾人康复工作:﹙1﹚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对低收入白

内障实施救助;﹙1﹚帮助对低视力患者佩戴助视器,贫困低视力患者实施救助;﹙3﹚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组织盲人及志愿者进行定向行走训练,有计划步骤地按要求帮助学习和掌握技能,并进行阶段性测试。

2、肢体残疾人康复:依托社区康复服务站、社区卫生机构、社区老年人代养

机构康复设施,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积极推进家庭康复站建设。

3、精神病康复:根据区残联要求,联合上级医院,使全区贫困精神病都能得

到救助。积极做好社区内的精神病人的监护及治疗后的回访工作。

五、人员培训

制定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计划,组织各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的专家进行授课,按照《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训计划﹙2005-2015﹚》实施细则关于对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课时的要求进行培训。

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推进各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完善社区康复服务站的建设,满足残疾人的康复要求。

建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下载社区康复的概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康复的概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康复题库

    第一章 社区康复概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社区定义,下列哪一种解释最全面、最正确 A.社区是指一个村庄 B.社区是指一个街区 C.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

    残疾人社区康复

    残联如何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范文网时间:2010-06-18 11:3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440次社区康复是近年来在残疾人康复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康复理念。社区康复亦称......

    社区康复工作计划

    2011年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社区康复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一项康复策略,它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需要残疾人及亲友的积极参与......

    社区康复工作计划

    为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切实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残疾人都得到康复与服务,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康复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村康复工......

    2009社区康复计划[范文模版]

    开明社区2009年康复计划为适应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工作机制,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切实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使......

    社区康复工作计划

    社区康复工作计划 为推动社区截瘫患者的康复治疗的深入开展,密切联系患者,切实为病人服务,为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扶残助残康复工作,结合本医院与......

    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不是源自汉语词汇,是伴随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引入由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而文community一词,作为学术概念,译自德文gemeinschaft。不论是gemeinschaft还是community,......

    社区矫正概念

    社区矫正概念: 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让符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