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市关于打造绿色建筑之都的行动方案
关于打造绿色建筑之都的行动方案
为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绿色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发展思路,以“四节二环保”,即建筑的节能、节材、节地、节水以及室内、室外环境保护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法制为保障,着眼于建设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使用、维护乃至拆除回用等全寿命周期,以最少的能源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最少的环境干扰,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把深圳打造成“绿色建筑之都”。
工作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推动建立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法规、制度体系,形成一套权威、有效的绿色建筑认证标准体系、建筑能效测评与能耗统计体系,以及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动态监管体系,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绿色建筑,全面完成建筑节能减排指标,绿色建筑理念在全行业、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使深圳成为引领全国绿色建筑浪潮的重要基地。
二、工作任务与措施
(一)开展绿色建筑主题年活动。
以绿色建筑为核心,每年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组团参加每年一次的国际绿色建筑大会,策划绿色建筑进入高交会或在深圳举办绿色建筑与建设科技国际博览会(绿博会);筹办绿色建筑展览馆,建立绿色建筑示范基地;编制绿色建筑宣传手册和公益广告,使绿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贸工局、科技信息局、财政局、环保局。
(二)实行绿色建筑认证。
借鉴世界一流城市做法,结合深圳实际,编制发布《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推行绿色建筑分级认证。对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机关事务管理局。
(三)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遵守建筑节能标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应当具有建筑节能或绿色建筑专篇,方案设计
应当具有建筑节能设计专项说明,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包含建筑节能设计内容,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有关部门不予批准。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审查与抽查、施工监督和节能专项验收制度,确保新建建筑100%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规划局。
(四)建立全市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市财政每年投入资金,创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标识、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在2010年底前,建设一个省级能耗监测平台,完成约1200栋大型公建的能耗统计、600栋重点建筑的用电分项计量装置安装、600栋建筑的能耗审计工作、535栋建筑的能耗公示。开展26度空调节能检查等工作,提倡科学用能。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贸工局、教育局、财政局、国土房产局、卫生局、统计局、旅游局、机关事务管理局和深圳供电局。
(五)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实行强制性改造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引入能源合同管理模式,鼓励社会机构开展节能改造。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贸工局、教育局、财政局、国土房产局、卫生局、统计局、旅游局、机关事务管理局和深圳供电局。
(六)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大力推广太阳能、浅层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组织编制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设计规范。严格执行《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在建筑中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空调余热回收装置,在高层建筑中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等。建成一批太阳能光热、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和产业示范基地。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贸工局、科技信息局、财政局。
(七)建立完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支撑体系。
加强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编制绿色建筑有关技术规范,发布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目录。在建筑设计中大力推广外遮阳、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中水回用、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立体绿化、底层架空、透水型铺地材料、太阳能空调、节能隔音门窗、节能照明、节水器具等各种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科技信息局、规划局、水务局、城管局。
(八)开展绿色施工。
认真贯彻落实建设部《关于印发〈绿色施工导则〉的通知》(建质〔2007〕223号),建立适合深圳实际的绿色施工指标体系,研究制订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通过试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绿色施工经验。加强建筑工程扬尘控制,强化噪声与振动控制,完善建筑工地泥头车监管。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科技信息局、环保局、城管局。
(九)推进建筑工业化。
编制预制构配件、部品生产、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出台关于推进建筑工业化的意见,逐步实现建筑预制构配件、部品的工厂化生产与现场装配。积极培育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鼓励建筑工业化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十一五”期末,建成一至两个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新型墙材、预拌混疑土、预拌砂浆利用率分别达到95%,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75%。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贸工局、科技信息局、国土房产局。
(十)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研究建立建筑垃圾经济激励机制,推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战略,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行特许经营,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产业化。推动出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法规规章,制定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建立3-5个建筑垃圾综合回收利用示范项目。
主办:市建设局、城管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贸工局、科技信息局、国土房产局、规划局、法制办。
(十一)实行室内环境污染检测。
建立完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强制检测制度,研究建立二次装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强制检测制度,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不准投入使用。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国土房产局、环保局。
(十二)实行建筑物定期维护美化制度。
加强对既有建筑的维护保养,研究建立定期检测维护制度,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对旧有建筑,尽可能通过改造实现建筑功能更新,避免随意拆除既有建筑,造成资源浪费。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国土房产局、城管局。
(十三)完成管道天然气转换工作。
抓好管道天然气转换工程,确保转换任务于2008年全面完成。扩展燃气在汽车加气站、燃油火力发电厂、燃油锅炉、电冷热三联供等领域的应用。
主办:市建设局、发展改革局。协办:市交通局。
(十四)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
启动“金建工程”,打造数字化工地,实现对建造全过程的实时监控。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信息化办。
(十五)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城区建设。
继续巩固和发展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成果,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将光明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建筑示范城区。
主办:市建设局、市光明新区管委会。协办:市发展改革局、国土房产局、规划局。
(十六)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权责统一和行政效能的原则,理顺政府职能,明确职责分工,充实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管理机构,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全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主办:市编办。协办:市建设局。
(十七)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制定和完善《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的相关配套文件,研究起草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房屋安全管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管理、绿色建筑认证管理、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草案、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紧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技术规范,形成完善的绿色建筑设计、施工、验收、使用和评价标准体系。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城管局、法制办。
(十八)完善绿色建筑招标投标及造价政策。
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工程预选承包商管理办法,提高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在预选承包商名录考核指标中分值和权重。在政府投资工程中优先采用自主创新型的绿色建筑产品和技术。编制绿色建筑定额标准,将发展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纳入工程造价成本之中。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各区人民政府、市光明新区管委会。
(十九)加强教育培训。
加强全行业人员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的培训,将其作为行业人员从业的重要条件之一。大力推行“平安卡”,促进安全文明施工,建设和谐工地。
主办:市建设局。协办:各区人民政府、市光明新区管委会。
第二篇:《天津市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发布
《天津市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发布
天津市日前发布《天津市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发展绿色建筑的总体要求和重点行动。要求发展规模化绿色建筑,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管,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动建设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
《方案》明确提出,2014年开始,凡本市新建示范小城镇、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建筑和2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执行本市绿色建筑标准,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新梅江居住区、于家堡低碳城区为示范区,重点推动本市区域性绿色建筑发展。“十二五”期间,本市建设绿色建筑3600万平方米,其中建设10个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规模化绿色建筑项目。到2014年底绿色建筑开工面积占当年新开工建筑面积的20%,到2015年底达到30%。
未来,本市将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全市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率达到100%。与此同时,对既有建筑加强节能改造,包括对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供热热源及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其中,2014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改造900万平方米,大板楼改造140万平方米;2015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改造900万平方米,大板楼改造60万平方米;2016年至2017年,每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改造900万平方米。到2015年底,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在绿色农房建设方面,到2015年底,新建、改建绿色农房30万平方米。《方案》还提出,要积极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到2015年底,供热计量收费面积超过全市集中供热总面积的30%。
此外,要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浅层地热能、太阳能、污水能、深层地热梯级利用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到2015年底,建设20个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到4500万平方米,占同期建设的30%以上。
第三篇: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草案)
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
(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等法规和发展绿色建筑相关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和定义】本市绿色建筑的建设、管理及相关活动适用于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第三条【部门职责】市政府建立推行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联席会议制度,由联席会议负责协调处理绿色建筑发展重大问题,并监督考核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落实情况。
联席会议设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的制定、监督管理、组织协调工作。
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财政、城管、水务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在各自职能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绿色建筑管理工作。
各区(含新区)建设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根据市、区权限划分,负责各辖区内绿色建筑发展有关工作。
第四条【绿色建筑发展重点领域】下列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一)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
(二)社会投资的新建单体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新建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
(三)按有关协议或文件确定为国家、省和市绿色建筑示范区内的全部新建、改建、扩建建筑;
(四)新建、改建、扩建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文化体育旅游建筑;
(五)所有新增城市更新建筑。
鼓励其他社会投资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第五条【技术产品研发推广】鼓励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鼓励高等院校设置绿色建筑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和专业学会开展绿色建筑技术培训。
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和产品目录。对通过认证的绿色建材,市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绿色建材标识,并列入绿色产品推荐目录。
第六条【标准体系】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并发布绿色建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物业管理等各个环节和绿色建筑各专项专业领域的技术规范;应当制订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工程造价增量标准,发布绿色建材价格信息;应当制定绿色建筑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测算评价标准。
市物价主管部门应当制订绿色物业管理及绿色建筑相关行业服务收费标准。
第七条【系列评价认证制度】实行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绿色市政设施、绿色施工、绿色装修和绿色物业管理认证制度。
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绿色市政设施、绿色施工和绿色物业管理认证评价标准,组织开展评价认证。
第二章 建设监管
第八条【项目立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设置绿色建筑专篇,对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进行可行性分析。
发展改革主管部门进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时,应当组织专家对绿色建筑专篇中的绿色建筑技术进行论证,不具备可行性的,不得立项。
第九条【土地出让】建立土地绿色出让制度。国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用地功能设立相对应的单位土地能耗、水耗指标,并将绿色建筑等级、可再生能源应用量、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建筑材料回用率等绿色建筑指标列为土地出让的基本条件并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十条【绿色建筑设计】建设单位在进行绿色建筑项目设计发包时,应当在委托合同中明确绿色建筑指标、绿色建筑级别和采用的主要技术。依法应当招标的项目,还应将绿色建筑指标作为评标的重要依据。
方案设计文件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编制绿色建筑专篇。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出具明确的绿色建筑符合性结论。
第十一条【用地规划许可】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时,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电力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用电标准上限,并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载明建设用地用电指标。
第十二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查方案设计文件时,对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而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参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征求建设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三条【施工许可】建设主管部门在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及施工单位编制的绿色施工方案时,对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而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得颁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四条【绿色施工】绿色建筑应当采用绿色施工。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监理单位应当根据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文件,结合绿色施工方案,编制绿色监理方案,并对绿色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
第十五条【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时,应当同时提交绿色建筑相关资料。对未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施工方案建设的项目,建设主管部门不得通过专项验收。
建筑工程竣工后,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出具绿色建筑专项监督报告。绿色建筑专项监督报告出具不合格意见的,建设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第十六条 【绿色装修】新建保障性住房、全装修商品房及公共建筑装修应当进行室内污染物预评价,采用经污染物标识认证的绿色装修材料。
新建保障性住房、全装修商品房及公共建筑装修完成后,应当进行室内污染物检测,并达到合格要求。
第三章 关键技术
第十七条 【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鼓励采用适宜于本市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外遮阳、太阳能、雨水渗透与收集、中水处理与回用、余热回收等绿色技术,选用本土植物、高能效设备及节水型产品。
鼓励采用绿色建筑创新技术。鼓励采用信息化手段预测绿色建筑节能效益和节水效益。
第十八条【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新建建筑,应当在屋面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或光伏系统,但由于建筑功能需要必须留置空间的除外。公共区域用电应当优先采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
鼓励在建筑立面和既有建筑屋面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或光伏系统。
第十九条【节材和绿色建材】绿色建筑应当使用绿色建材。基础砌筑层、基础垫层、围墙、路基垫层、管井、管沟、挡土坡砌筑等工程部位应当全面使用绿色再生建材,新建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地面停车场等应当铺设透水性绿色再生建材。
第二十条【节水和水资源利用】绿色建筑应当选用节水型器具,应当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并尽可能地利用非传统水源。
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冲洗应当采用雨水、中水、市政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但使用非传统水源,应当同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避免对人体健康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十一条【节地和室外环境】鼓励在建筑立面、地下和上部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和美化,改善局部气候和生态服务功能,拓展城市绿化空间。
鼓励建筑物设置架空层,增加城市开放空间,优化楼房结构,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第二十二条【室内环境】绿色建筑的所有居住和办公空间应当符合采光、通风、隔声降噪、隔热保温及污染防治的要求。
绿色建筑设计完成后,应当对室内污染物浓度进行预评价。绿色建筑竣工后,应当对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室内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
第二十三条【智慧建筑和智慧小区】鼓励绿色建筑设计采用BIM技术,数字化模拟施工全过程,建立建造过程可追溯信息化记录等。鼓励将绿色建筑建成智慧建筑和智慧小区。
第四章 运营与改造
第二十四条【能耗统计与能源审计】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筑能耗统计、能效审计长效工作机制,引导建筑物所有人、使用人和物业管理企业提升建筑节能意识、规范建筑用能行为。
建筑物所有人、使用人和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为建筑能耗统计、能效审计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十五条【能耗监测】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机关建筑应当安装建筑能耗实时监测设备和用电分项计量装置,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建筑能耗数据中心。
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机关建筑的所有人及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按照市建设主管部门的要求,有计划地安装和维护建筑能耗实时监测设备和用电分项计量装置,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建筑能耗数据中心。
第二十六条【绿色物业管理】实行绿色物业管理制度。绿色物业管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筑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管理;
(二)节水管理;
(三)建筑物室内温度控制管理;
(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五)立体绿化维护;
(六)立体绿化维护和建筑用太阳能系统高效运行管理等。
第二十七条【绿色运营】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引导并规范绿色物业管理活动。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根据建筑特点和绿色物业管理相关标准编制绿色物业管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第二十八条【能耗定额】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制订建筑物能耗定额标准,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建筑物能耗超定额加价制度。
相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适时推出居民梯级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制度。
第二十九条【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会同市建设主管部门制定建筑节能改造目标与计划,并将其纳入投资计划,对高耗能建筑实行强制性节能改造。
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鼓励对建筑物实施节能改造时同时进行绿色建筑改造。
第三十条【社区室外环境改善】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既有居住小区绿色改造标准,并有计划地开展既有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绿色改造,提升居住小区的室外公共设施、交通设施、交通流线、植被绿化、给排水管网、休闲场所等环境质量与配套能力。
第三十一条【绿色家电更换】实行更换高能效设备补贴制度。对超过一定使用年限的家用电器设备,实行财政补贴更换机制,具体办法由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章 评估与认证
第三十二条【绿色建材认证】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装修材料污染物散发、节能材料(产品)、节水产品、资源循环利用材料进行认证标识。具体认证标识办法由市建设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绿色产品推荐目录】建立绿色产品推荐目录制度。市建设主管主管部门应当在组织技术评估、专家会议评审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布绿色产品推荐目录,并定期对产品目录进行更新。
第三十四条【建筑能效测评】建设单位在申请建设工程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建筑能效测评。建筑能效测评报告是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条件之一。
第三十五条【绿色建筑性能测评】建设单位申请绿色建筑认证时,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绿色建筑性能测评。绿色建筑性能测评报告是绿色建筑认证的技术依据。
第三十六条【绿色建筑认证】市建设主管部门委托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对绿色建筑进行认证。
绿色建筑认证以建筑小区或建筑物为对象,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认证和绿色建筑认证。通过认证的绿色建筑,市建设主管部门将颁发相应等级的绿色建筑标识证书并向全社会公布。
第三十七条【绿色建筑碳排放评估】绿色建筑应当进行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评估。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会同市建设主管部门建立建筑碳排放交易制度。
第六章 激励措施
第三十八条【补贴资金来源和总额】市财政部门每年应当从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安排不少于3000万用于支持绿色建筑相关项目或活动。
第三十九条【项目资金补贴标准】对获得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绿色市政设施、绿色施工、绿色装修和绿色物业管理认证的社会投资项目,市建设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予以补贴。
第四十条【免费认证】绿色建筑认证经费从市建设主管部门行政经费中安排。对于获得国家三星级的绿色建筑,其认证费用从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给予全额资助。
第四十一条【容积率或资金奖励】获得深圳金级或国家二星级及以上等级的绿色建筑,可给予容积率奖励或资金奖励。具体办法由市规划国土部门会同市建设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二条【贷款贴息】绿色建筑的建设单位可以向市建设主管部门申请贷款贴息。具体办法由市金融主管部门会同市建设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合同能源管理扶持政策】在本市注册的节能服务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建筑物提供节能改造和绿色改造的,可以向市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申请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支持,也可凭项目合同向银行申请无抵押融资贷款。无抵押融资贷款具体办法由市金融主管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市建设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四条【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绿色建筑相关技术与产品目录列入政府采购名录。
第四十五条【绿色建筑和建设科技创新奖】设立深圳市绿色建筑和建设科技创新奖,支持我市绿色建筑发展和建设科技创新。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奖金从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列支。具体办法由市建设主管部门另行制定。第四十六条【考核监督】市政府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情况列为综合考核指标,并纳入绩效评估与管理指标体系,按对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区(含新区)政府进行考核与评估。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建筑工程施工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施工方案要求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在基础砌筑层、基础垫层、围墙、路基垫层、管井、管沟、挡土坡砌筑等工程部位未全面使用绿色再生建材,新建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地面停车场等未铺设透水性绿色再生建材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在绿色建筑设计完成后,未对室内污染物浓度进行预评价,或者在绿色建筑竣工后,未对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室内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五十条 建筑物所有人、使用人和物业管理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拒绝为建筑能耗统计、能效审计工作提供便利条件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物业管理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未根据建筑特点和绿色物业管理相关标准编制绿色物业管理方案并予以实施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给予单位罚款的,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处以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十的罚款。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政策配套时限】本规定明确由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具体办法的,有关主管部门应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制定。
第五十四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2012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XX县绿色建筑专项行动方案
XX县绿色建筑专项行动方案
为推动我县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要求,以绿色和创新为主线,深入推进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发展,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行绿色建造,提升建筑品质,为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新开工的居住建筑,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75%节能标
准。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100%。
2.在新竣工验收建筑中: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
2021年达到55%,2022年达到60%。
3.新开工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政府投资类公益性
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建筑规模2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创建绿色建筑创新项目。
4.新建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达到50%。
5.全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
2021年达到20%,2022年达到25%。
6.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提升建筑能效
开展建筑能效提升工程,自2020年5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75%节能标准,严格按照《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04—242—2020)进行设计施工,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和《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进行验收。高层建筑全面推行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应用(如保模一体化技术和钢丝网架挤塑板技术应用),设计单位在设计说明中要明确提出相应技术措施和防火要求。
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力度,继续做好太阳
能光热光电技术应用,新建医院、学生宿舍、食堂、宾馆和洗浴场所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逆12层强制推广太
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技术,结合实际继续推广光伏、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污水热源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做好中水回用和雨水回收,我县20万平方米以上项目应设置中水回用和雨水回收设施;结合清洁取暖和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确保完成任务。
(二)开展绿色建筑创新示范
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发展规模和水平,积极推进绿色建筑集
中示范区建设,确保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内新建建筑全面执行
绿色建筑标准,并取得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不少于
30%。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建筑规模2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全面执行一
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并取得标识。
加强绿色建筑竣工验收监管,确保绿色建筑所占比例
2021年达到55%,积极培育本地高星级绿色建筑。
积极培育申报绿色建筑创新示范项目,力争在全生命周期
BIM、铝模板、装配式、绿色建造及基于5G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管理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省住建厅研究制定了《绿色建筑创新示范技术指导清单》(附后)开展绿色建筑创新示范评选,发布示范项目名录。2022年前确保至少创建1个绿色建筑创新示范项目,超限高层建筑应率先创建绿色建筑创新示范。
(三)逐步提升装配式建筑水平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积极开展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装配
式建筑推广工作,加快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项目建设,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项目装配式建筑比例应达到25%以上,工业建筑项目装配式建筑比例应达到80%以上,确保全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的要求。
(四)培育建筑领域科技领军企业
发挥企业推动能源革命主体作用,推动建筑业由传统粗放向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引导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强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配合省住建厅做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培育并组织申报科技型企业。组织申报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建设科技成果登记和住建部、省住建厅、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建设大讲堂活动,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项目参与专题讲座。
(五)推行智慧建筑建造
积极推广智慧工地,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对工地用工、安全生产、现场作业、环境保护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
(六)推行绿色建造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进行全过程绿色统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要明确绿色、装配式、超低能耗等节能目标要求。施工图设计文件要编制节能和绿色建筑专篇,绿色建筑应对绿色建筑星级得分进行预评价,装配式建筑要对装配率进行预评价。施工组织设计要综合应用“四节一环保”技术,采用绿色建材,引导本地建材企业转型升级,积极组织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砌体材料、高性能门窗和预拌砂浆等优秀建材企业申报取得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力度,满足绿色施工要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根据《XX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XX省节约能源条例》和《XX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规、文件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1.规划部门在出具地块规划设计条件时,应进一步明确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与绿色建筑星级指标、装配式建筑比例、装配率等建设指标,提出对出让地块、划拨地块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的实施任务。规划设计方案初评时应通知建筑节能主管部门参加评审。
2.行政审批部门在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时,应对项目单
位的申请报吿(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落实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有关内容进行审核,在进行工程规划许可审批时,应审查设计方案是否落实规划条件或选址意见书对建筑节能与
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符合要求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出具承诺书。
3.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应当对民用建筑执行节能强制
性标准、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指标情况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行政审批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验收备案。
(二)强化过程监管。
建设单位应就绿色建筑基本级、装配式建筑及时进行评价;对一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应出具设计阶段预评审报告;住建部门要建立建筑节能项目档案,对取得施工许可的建筑工程,认真履行监管责任,督促各方主体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要求;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采取日常检查和双随机检查等多种方式,强化监督执法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记入企业诚信档案。(三)完善激励机制。
鼓励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材料生产等企业及人员积极参与绿色建筑创新示范,相关业绩作为建筑业、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等企业动态考核、诚信评价以及住建部门组织的各类评优评先和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优先登记建设科技成果,优先推荐科技计划项目和绿色建筑创新奖。(四)加强督促考核。
建立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月报制度和城镇绿色建筑发展水平评估制度,建立月报考核制度。县自然资源局、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每月9日前向县住建局报送推进情况,年底前报送全年工作总结,县住建局应对推进情况和成效进行动态指导和监督考核。监察部门要紧盯土地出让、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程规划、施工许可、验收备案等行政审批、项目监管、评估示范、激励奖励等廉政风险点,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追责问责力度,保障和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有序健康发展。附件:绿色建筑创新项目技术指导清单(试行)
附件
绿色建筑创新项目技术指导清单(试行)
基本
要求
达到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星级及以上;
取得1项及以上科技成果。
必选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超低能耗技术
装配式建造技术(装配式建筑项目装配率要达到50%以上)
铝模板技术
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玻璃幕墙除外)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一体化技术
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公共建筑)
创
新
技
术
(根
据项
目实
际,至少
选择
3种
以上
技
术,并达
到国
内领
先水
平)
技术名称
备
注
建筑
生态恢复或补偿技术
本土化绿化、表层土保护和回收利用、多样化生态体系、多层空间的立体绿化体系等
降低热岛强度技术
提升建筑适变性技术
空间灵活可变、管线与结构分离、设施设备可变
被动节能技术
高效保温、可调节外遮阳、天然采光、自然通风
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洁技术
适老化住宅设计
结构
地基基础
和地下空
间技术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技术
砼核心筒的装配式主体结构体系
采用钢结构框架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钢筋与混
凝土技术
高耐久性混凝土技术
耐久性要求高的各类混疑土结构工程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高层与超髙层建筑竖向构件、预应力结构、混凝土强度要求较高的结构工程
高强钢筋应用技术
热轧高强钢筋应用技术、髙强冷轧带肋钢筋应用技术等
钢结构
技术
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
髙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大型桥梁等结构用钢
钢结构防腐防火技术
各类建筑钢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
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区工程
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
各类房屋中的楼盖结构
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技术
钢结构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
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
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多层、高层建筑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技术
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
设备管线
可再生能
源技术
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
地热能供热、制冷技术
浅层、中深层地热能,污水源热泵等
空气源热泵技术
安装技术
装配式全装修技术
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管线分离等
非传统水源技术
雨水利用与生态水处理技术
中水回用技术
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排风热回收技术、电梯能量回馈技术、储能技术、微电网技术、交直流混合配电技术等
智能化
智能化
生产技术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
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装配式建筑产品的深化设计、材料、产品,以及施工过程中产品进场管理、现场堆场管理、施工预拼装管理
智能化
施工技术
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控
制信息技术
加强项目成本管控的工程建设项目
基于5G移动互联网的項目动态管理信息技术
施工作业设备多、生产指挥管理复杂、难度大的建设项目
智能化
运维技术
基于5G物联网技术的智起建筑感知系统
能耗监测管理、智慧消防.智慧安防、远程抄表、楼宇自控等。
其他先进适用技术
第五篇:深圳市质量行动方案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五年提升计划之
两年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升我市建设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提升行动方案(2014-2018年)》的工作部署,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两年治理行动,全面落实工程建设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遏制建筑施工违法分包、转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多发的势头,开展监理制度改革创新,大力推广建筑产业工业化、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健全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使我市工程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强化建设主体质量终身责任
1.进一步明确承担质量终身责任的项目负责人。
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应任命项目负责人,明确其职责,项目负责人应对项目质量终身负责。建设单位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工程质量负总责,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源头上落实工程质量责任。
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部署开展专项行动。组织召开宣贯培训工作会议,提高执法人员工作水平。
2.开展全面检查。
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建设工程承、发包情况组织全面排查、重点检查等工作,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纠。组织质监、安监、造价等监督机构开展全面检查工作。
3.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网站设立专栏,公布建设工程招投标、建筑从业人员、建筑企业等相关信息,公布投诉举报信箱和电话,开通公众监督渠道。组织新闻媒体对打击转包违法分包等专项行动进行宣传报道,并及时在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平台公布不良行为和处罚信息。
(三)健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1.突出重点环节治理力度。
一是突出对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总监的到岗履职检查,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并与工程实体质量检查相结合;二是加强对检测过程和检测行为的监督,推进建材检测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严厉打击虚假检测行为;三是加大混凝土、钢筋、防水材料以及电线电缆等常用建材的抽检力度,及时发现、处理不合格建材。
2.落实各方主体质量责任。
一是试点首席质量官制度,设立建筑业首席质量官人才库;
合执法模式,试行质量、安全监督合一;三是加强监管机构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部工作制度。加强监管人员“为民务实清廉”教育,确保廉洁执法。
6.加快推进监理制度改革。
研究制定《深圳市建设工程监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选取若干个工程项目开展试点工作。鼓励有实力的监理单位做大做强,开展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加强深港工程咨询服务业的合作,共同推进我市工程监理行业可持续发展。7.加强工程造价和工期管理。
依据现行《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定》,加强招投标监督,维护正当竞争,建立建设工程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及工程结算等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制度,遏制恶性低价竞标、偷工减料及价格欺诈等行为,确保建设工程优质优价。加快出台《深圳市建设工程工期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安全第一、质量优先、科学合理的工期管理制度,防止盲目压缩工期,确保质量、安全前提下建设工程工期的确定与控制,对合同工期低于定额工期80%的工程项目加大监督力度。
(四)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 1.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标准体系。
逐步建立健全建筑产业现代化领域设计、施工、验收、产品检验等建造全过程的标准体系。2.全面促进建筑业的科技进步。
工企业,在参与政府工程招投标时给予适度倾斜;把标准化、工业化作为建筑业企业评优评先及申报国家绿色建筑的重要参考;对标准化、工业化项目允许办理提前开工、分部分项验收备案,优先参与新技术和新产品认定。
(五)加快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1.打造建筑市场大数据平台。
建立工程项目数据库,研究制定全市统一的项目编码规则,打造企业、从业人员、招投标、工程项目等统一的数据平台。一是将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信息纳入数据库中。二是做好深圳市建设工程招投标情况统计,按月、季、年定期公布相关数据报表。三是完善建筑业企业及从业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2.严格落实施工许可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完善施工报建标准化,将所有的施工许可信息,尤其是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和项目负责人的信息在信息系统公示。要求建设单位在施工现场显著位臵设臵施工许可公告牌,公告牌内容应与施工许可证内容一致。3.研究制定深圳市建筑市场诚信管理相关办法。
根据实施情况,研究《深圳市建筑施工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办法》修订事宜;启动《深圳市建筑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记录公示与处理办法》修订程序;加快出台《深圳市建筑市场主体动态核查暂行办法》。
认识,积极行动起来,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认真开展工程质量治理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12月上旬—2016年5月底)
按照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治理行动,重点对在建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承发包情况、质量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2014年12月为自查自纠阶段,市质监站、市安监站及各区(新区)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督促各自监管的在建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进行自查自纠;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为实施检查阶段,市质监站、市安监站和各区(新区)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每4个月对本辖区内在建工程项目全面排查一次,市住房和建设局对全市在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进行重点抽查和治理行动督导检查。
(三)总结分析阶段(2016年6月)
各区主管部门对治理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提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工作总结报告。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成立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廷忠同志任组长,邝龙桂、黄昌鸿同志任副组长,局相关业务处室以及局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质量安全监管处),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两
个月的工程质量治理行动数据。(联系人:朱兵凤,联系电话:83788608,***,邮箱:17655488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