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类书籍大全

时间:2019-05-12 18:0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策划类书籍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策划类书籍大全》。

第一篇:策划类书籍大全

定位(positioning)

乐剑锋的《广告文案》

《关于策略我有看法》

黑面的《广告文案写作》

《文案发烧》【美】苏利文

《The copy writer:32位顶尖创意人的创意之道》《一个文案的自我修养》

《广告痴人说梦话》林俊明

文案

(一)文案理论

1、广告文案写作 26.8 32K 中国物价

2、广告文案 16 32 中国电影

3、如何成为杰出的广告文案撰稿人(新版)厦门大学

4、广告文案策略 16 32 复旦大学

5、广告写作艺术 5 32K 友谊

6、怎样创作广告 8 32 友谊

(二)文案个案

1、中外广告妙语赏析 13.8 大32 广东人民

2、广告写作的艺术——与五位广告名家谈 3.5 32策划

(一)策划理论

1、广告奏效的奥秘 22 32K 民主与建设

2、现代广告策划——计划、实施与测定 16 323、促销策略 21.4 32 上海人民

4、饮食营销广告策划 16 32 中央民大

5、策划与广告技巧及误区 29 32 四川人民

6、广告策划创意学 26 复旦大学

7、广告与品牌策划 24 328、广告策划 19.8 32 中国物价

9、现代广告策划 14 32 复旦大学

10、现代广告运作技巧 14 32 复旦大学

11、广告运动策略新论(上下册)15.4 32 友谊

12、广告策划人的培训与管理 22.8 32 工商联联

(二)策划个案

1、IT广告的奥秘 39 16 广东经济

2、汽车广告奥秘 45 16 广东经济

3、知名企业营销与广告经典实战案例 928 16 中国致工

4、成功广告案例评析 28 32 中国商业

5、品牌至尊 20 32 华夏

6、圣象品牌整合 36 32 中国三峡

7、公司广告运作 24 32 中国标准

8、现代广告案例理论与评析 22 32 复旦大学

9、照亮品牌的太阳 150 16 黑龙江科技

(三)创意经验著作

1、新策划理念——叶茂中谈策划 25 32 中华工商联

2、新策划理念——叶茂中谈品牌 25 32 中华工商联

3、新策划理念——叶茂中谈广告 25 32 中华工商联

4、暴光一个广告人的“阴谋” 23 32 河南人民

5、转身看策划 36 32 中华工商联

第二篇:销售类书籍

初级销售:《销售中的心理学》

《我是这样从销售失败走向销售成功的》

中高级销售:《用脑拿订单》《汽车销售的第一本书》《销售大师》《现代销售之父帕特森的销售策略》

顾问式销售:《大客户销售:能力测试与成长 》《销售的革命》 《销售巨人》

第三篇:教育类书籍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美国人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 严元章(台湾)的《中国教育思想源流》

(一)、大夏书系·教育随笔(第一辑)华东师大

1、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郑 杰 25.00

2、不跪着教书 吴 非 22.00

3、守望教育 刘铁芳 18.80

4、教育实话 陈桂生 19.805、教育所思 李镇西 19.80、教育的十字路口 张文质 22.00

7、师道实话 陈桂生 19.80

8、教育碎思 郑金洲 19.80

大夏书系·最佳华东师大

9、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张文质

大夏书系·教育随笔(第二辑)华东师大

10、玫瑰与教育 窦桂梅 16.80

11、坚守讲台 商友敬 22.00

12、我的教育苦旅 高万祥 22.00

13、做一个书生校长 程红兵 19.80

14、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萍 22.00

大夏书系·名师课堂华东师大

15、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窦桂梅 29.80

16、听袁卫星老师讲课 袁卫星 29.80

17、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李镇西 29.80

18、听韩军老师讲课 韩 军 29.80

大夏书系·教育讲座华东师大

19、走向优质教育 沈玉顺 28.00

大夏书系·教育反思华东师大

20、班主任兵法 万 玮 22.00

21、学校管理实话 陈桂生 20.00

22、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上官子木 25.00

大夏书系·教育走进发展华东师大

23、教师如何做研究 郑金洲 19.80

24、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王晓春 24.80

25、教师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王晓春 24.80

26、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 位优秀教师的案例 张万祥等 19.80

大夏书系·生命化教育华东师大、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张文质等 28.00、迷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 张文质等 24.80

大夏书系·教育观察华东师大、教育的国际视野 上官木子 22.00

30、我在美国教中学 方 帆 24.80

《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4、《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得国家图书奖

5、教师人文读本(上中下册)张民生等主编 上海辞书

6、基于新课程的教育案例(新课改教师必读)[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2.00

7、中小学校长通用管理100例 [干国祥等编] 四川教育 28.00)

8、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丛书)[杨全印等著] 教育科学 21.00

9、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李镇西教育文丛)[李镇西著] 四川少儿 20.00

10、小学语文教例研究 [方亮辉等主编] 宁波 20.00

11、学生第二 [李希贵著] 华东师大 19.80

12、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

13、不做教书匠(新教育文库)[管建刚著] 福建教育 18.00

14、互动---生成教学 [蔡楠荣主编] 上海三联 25.00

15、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董洪亮主编] 教育科学 16.80

16、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彭钢等主编] 教育科学 15.00

17、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万伟等主编] 教育科学 16.80

18、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周勇等主编] 教育科学 16.80

19、基于新课程的教育案例(新课改教师必读)[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2.00

20、中国教师缺什么 [黄燕编著] 浙江大学 20.00

21、当代学生课业评价 [蔡敏著] 上海教育 18.00

22、步入诗意的丛林(新教育新理念)[周益民著] 长春 25.00

23、破译教育的密码(干国祥)

24、参与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8.00

25、对话教学(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5.50

26、教师科研有问必答 [徐建敏等主编] 教育科学 19.80

27、问题教学(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9.00

28、我所理解的教育 [朱永新主编] 海南 19.80

29、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英语卷 [周成平主编] 中国科技 19.80 30、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数学卷(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丛书)[周成平主编] 中国科技 19.80

31、牵到河边的马(新教育新理念)[闫学著] 长春 25.00

32、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教育家成长丛书)北京师大 28.00

33、迷恋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 [张文质主编] 华东师大 24.80

34、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余文森等主编] 华东师大 20.00

35、体验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23.00

36、生成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6.00

37、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著] 福建教育 21.00

38、国际教育新理念(第2版)[顾明远等主编] 海南 23.80

39、互动教学(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7.00

40、教师反思的方法(教师成长锦囊丛书)[吕洪波编著] 教育科学 15.80

41、开放教学(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 16.00

42、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 [周志敏著] 浙江大学 23.00

43、感受好玩的数学(如何教好新课程)[娄进等主编] 北京师大 16.50

44、小学数学课堂诊断(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彭钢等主编] 教育科学 22.80

45、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 [王晓春著] 华东师大 24.80

46、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著] 漓江 24.80

47、做最好的家长 [李镇西著] 漓江 22.80

48、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校本教研丛书.第1辑)[沈大安主编] 浙江大学 15.00

49、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陈清容主编] 北京大学 25.00

50、、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深圳市南山区课堂教学全息纪录丛书)[梁祝等主编] 广东高教 9.60

51、走近徐斌(新教育文库·新生代名师课堂探索)[徐斌著] 福建教育 23.00

52、魔法作文营(新教育文库)[管建刚著] 福建教育 12.70

53、走近钱守旺(新教育文库·新生代名师课堂探索)[钱守旺著] 福建教育 21.00

54、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 [(美)克拉克著] 电子工业 23.00

55、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校本教研丛书.第1辑)[邬东星主编] 浙江大学 16.00

56、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中华语文名师新课标、新课堂、新设计丛书)[王崧舟著] 山西教育 38.00

57、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 [窦桂梅著] 广西教育 22.80

58、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语文卷(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丛书)[周成平主编] 中国科技 19.80

59、教育101 [苏军著] 上海三联 29.80

60、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肖川著 岳麓书社 25.00 6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著 岳麓书社 25.00

62、松子评课 《小学数学教师》丛书 宋淑持著 上海教育 16.00 63、听名师讲课(数学卷)雷玲编广西教育 19.60 64、朗读手册

65、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郭声健著 上海教育 11.00

66、美术教育展望(学科教育展望丛书)徐建融编著 华东师大 24.00 67、文化与教育(钱穆作品系列)钱穆著 广西师大(沪)16.00 68、美丽的教育:写给年轻的班主任 孙蒲远著 同心 25.00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一)教育学的产生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随着人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日益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经验,就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而伴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概括,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发展,就开始有了教育学的产生。

在西方,教育学(pedagogy)源于希腊语中的“教仆(pedagogue)”,就是如何照管儿童的学问。文艺复兴以来,对教育过程的研究,被叫做“教育学”,在师范学校或师资培训学校中传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如从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撰写的名作《大教学论》开始算起的话,至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我国最早于1898年在京师大学堂开始开设此课程,彼时的教育学教材基本上从日文转译过来。总体而言,教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1、萌发期

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愈、朱熹等,西方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载有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论。在《论语》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早期普及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思学结合”等原则,主张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既涉及许多教育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末期,作者不详。《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基本上都已涉及,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必首推古希腊著名先哲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产婆术闻名于世。他在与青年人交谈时首先佯装无知,然后通过巧妙的诘问暴露出对方观点的破绽和违背逻辑之处,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其弟子柏拉图在其传世巨著《理想国》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国度,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即统治者、战士、劳动者。统治者必须是充满理性、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富有激情和勇敢精神是军人的品质,而欲望则是人灵魂的低劣部分,主要存在于农工商和奴隶等劳动者身上,这些人要学习的就是节制自己的私欲,懂得服从。这样他就为所有人各安其位,并着力设计课程来培养他们。而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在本书中,昆体良提出学校教育应该考虑每个学生的个别特性,使学业适应于学生的特性;紧张的智力劳动应当与休息轮流调剂,而最好的休息乃是游戏;教师应处处给学生做模范,做榜样,应爱护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摹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昆体良是第一个极详尽地研究了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其主要特征是:(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缺少理论分析;(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缺乏抽象的理论概括和提升;(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但是,作为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科学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创立期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上:在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概念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在组织方面,是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这些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因此,教育学的创立不是在某一瞬间完成,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Bacon, F.,1561-1626)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在科学的分类中,首次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

17世纪到18世纪是文化和思想的启蒙时代,教育上也出现了重视自然、遵循自然的科学精神。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的《大教学论》、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的《教育漫话》、法国思想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的《爱弥儿》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的《林哈德与葛笃德》等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种时代精神。他们都强调教育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强调用广博而有用的知识教育儿童,注重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倡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实施教育。

人们一般认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夸美纽斯的开拓性工作。其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是西方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夸美纽斯开宗明义地指出,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①,从而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书中对课程、学科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等,尤其是对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和量力性)的论述,十分详尽、丰富,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传授,最早出现在德国。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并四度兼任教育学课程,是最早的大学教育学教师之一。在其著作《康德论教育》(1803)中,他明确提出“教育必须成为一门科学方法。”赫尔巴特更是接受了康德的教席,长期从事专门的教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起了教育学体系的就是赫尔巴特。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的出版,被认为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他认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而要形成这样的概念和思想,就必须把教育学建立在相关的基础学科之上:“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①由此,他就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了,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因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从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初步形成。

(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也可称为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甚至一些如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也都成为研究教育的视角和方法。有关教育学的各种流派纷呈,并逐渐分化出许多二级学科,如德育理论、教学理论、美育、课程论等,这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该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有: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在其著作《教育论》中,他倡导科学是最有价值的知识,重视科学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E.Meumann)和拉伊(W.A.Lay)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教育学流派之一——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拉伊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他们坚持科学主义的研究传统,把实验心理学的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引入教育学的研究当中。此外,实验教育学还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学过程要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等。这些论述都对教育学如何从研究方法到具体内容上走向科学化,提供了可资后人借鉴并且影响深远的见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则出现了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进步教育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育教学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以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等等。杜威(J.Dewey)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对20世纪以来的教育和教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有人说:“美国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越杜威,„可是很难设想在前进中怎样才能够不通过杜威。”杜威的主要主张就是“儿童中心论”,核心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有关教育的四个基本命题中,即“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创建阶段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他们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理论的根本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杨贤江于1936年撰写的《新教育大纲》,成为我国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学著作。1939年,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解放后引入我国,成为以后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导理论和指导思想。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还兴起一股批判教育学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等人,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使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并且使人们对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缺乏意识。事实上,教育知识、技术与制度体系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都暗藏着阶级利益、权力意志和意识形态偏见,批判教育学就是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启蒙,从而争取自身权益。

2、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教育学进入了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不仅从教育学中分化出一些学科,而且由于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而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各门教育学科的分化和发展,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研究问题领域急剧扩大,分化出学前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非正规教育等专门研究领域;(2)形成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如教育哲学、教育政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技术学等等;(3)加强对自身的反思。也正因为各教育学科发展的繁盛,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此外,这一时期美国的布鲁纳所发表的《教育过程》、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以及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对世界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我国,最初的教育学就是舶来品。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后,基于师范教育的需要,开始开设教育学课程,大量引介日本的教育学。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编写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庄泽宣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石联星的《教育学概论》,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解放后,教育学开始了全盘“苏化”。与前苏联决裂后开始着力探索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但多是一些“教育政策汇编”。文革期间,教育学的建设也同样遭到破坏,大段引述马恩列斯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语录,是此时“教育学”的一大特征。十年文革结束后,教育学研究步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一生相伴的智慧》 [美]阿尔伯特.哈伯德著 于海生译

戴尔•卡耐基

·图书推荐语: 人类出版史上第三畅销书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本书。「人性的弱点

第四篇:文学类书籍读后感

1.《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正如开复先生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人的一生。我诘问自己,我到底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我茫然,我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我的价值观,我甚至有理由相信,有千千万万的学子们和我一样,说不清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才显得如此迷茫。开复先生为我们提了醒,他提倡人应以诚信为价值观。我们的先辈们,其实早就为我们得出了结论——仁义道德是人最基本的品质,而这也更应该成为我们心中的价值观,这不是迂腐的表现,我们的老祖宗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得出这一结论,是绝对经得起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考验的。我认为仁义道德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应有的价值观。

使我重新认识的,不仅仅是我的价值观,还有成功的定义。不仅是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走入了思维的误区,把成功看得过于简单化,一元化。在校的大学生常以比尔·盖茨陈天桥为自己的目标,还在苦苦奋斗的高中生们则成天想着能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挤进清华北大这类名校,可鲜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非要考上大学,我们将来要做什么,只有考上名样,获得学位才是学业上的成功还是像比尔,陈天桥一样年纪轻轻就成为亿万富翁才是事业上的成功。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我们分不清自己的方向,说不清什么才是成功,尤其是我们这些中学生,只是一味地遵循自己父母的期望。不过我现在体会到了,真正的成功不是名、权、势、利,而是快乐,充实地生活,从自己内心觉得活得有意义。当然,要想成功活得充实就得有目标,我领悟我们心中最根本的目标是自己。战胜自己,提高自己,才能让自己活得充实,快乐,这才是人生的根本目标。

“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先生谈到:成功是多元化的,多元化成功并不要求每一个人都去刻意重复别人的成功之路,或者用别人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自己,但它要求我们重视诚信的价值观,拥有完整、均衡的人生态度,善于用智慧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并能不断地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妥善地处理好身边人际和沟通问题……如果从这些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提高,那么,无论能否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这努力本身就是最可嘉许的成功了。所以说:“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径;只有一元化的成功才会强迫人们复制他人的成功模式。如果每一个人都做最好的自己,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成功。我们为了追求人生的理想,总是用许多座右铭来要求自己,用许多实现理想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生活意义来激励自己,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把超越古今名人作为奋斗的目标。但是,这些好像离我们的实际太远,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发展潜力不同,做最好的自己是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

除此之外,读过此书,我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清学习的本质。一直以来,在我的心里,学习是枯燥无味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何在。现在我从另一个角度,更高的层次上看清了学习的本质。学习不光是学知识,学文化,还要学方法,学经验,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换而言之,学习是为了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战胜自己。学习不应以名利为目的,而应以实现理想,提高自己为根本目标,正像开复先生说得一样,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让我更新加高兴的是我通过开复先生的描述,看到了许多大公司的工作实例,看到了这些公司员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我感到我身上的许多优点都被自己摒弃了,我沾染了一些不好的习惯,误把自己的一些优点当成了过时的,为人所厌烦的东西抛弃了,我终于发现我是幼稚的,可笑的。我总是以别人的习惯为自己的习惯,以别人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反而在这种模仿中失去了自己。原来,一个人的个性是如此重要,一个人的品质是最大的财富。学会做人,才能在今后的事业中有所作为。

因此,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应该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一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 一个既有勇气又有胸怀,既有理智又有激情,既有自信又谦虚,既智慧又善于表达的人; 一个追寻理想和兴趣,终身学习和执行,深谙与人相处之道的人;

一个能够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的人;

一个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不同的人;

一个“拥有选择的智慧”,并用智慧选择成功的人; 一个融会中西的国际化人才; 一个最好的自己。

2.《人性的弱点》

读了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我深深地感受到,卡耐基的思维太广阔了,善良的他就像坐在你的面前对你不倦地讲述一个一个身边发生的故事一样。在他说描述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能够发生的事,无论是平常的问好、直接的冲突、公事的交涉都简单化、巧妙化,都可以在人均收益的情况下排解,而且不受死板的规则所约束。我想,如果都能如卡耐基所说的去处理你的人生,那简直太完美了。

《人性的弱点》是戴尔卡内基先生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先生对这些生活和工作的深刻思考,为我打开了一片智慧的天空,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身的不足——其实人生哲理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中。这让我想起了人们对卡耐基先生的赞美:“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的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生的洞见,利用个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的走向成功。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就会了解人性的本质,从而事半功倍,顺利成功。这弱点,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了解了这些“弱点”,可以是自己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

我们必须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把超越自己的成果展现出来。

真实自然的自己,才会有个性魅力。当你出现在别人面前时,首先想到的是“我应该怎样表现,装出什么样子,才能让别人认可和满意?”还是“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就要真实自然地表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将决定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是否自由平等,也反映出我们是否具有个性魅力。

电视连续剧《京都纪事》里有一个很不重要的角色,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在剧中的名字叫张薇。我对她有好感是因为我觉得她表现自然,洒脱自如。作为经理的女秘书,是情人却不轻浮,也不避讳;作为商场上的谈判代表,沉稳精明却不油滑,也从不烦怨。这种不卑不亢、毫不矫饰造做的表现虽然不能说完美,但她却独具魅力,令人喜爱,尽管她不是主角,却让人觉得她很成功。

超越自我表现,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并敢于表现自我获得成功是有着重要前提的。那就是:我们必须积累必要的知识: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我们必须掌握生活、工作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体系,又要熟知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必须掌握的专门知识,并要了解与职业相关的一些常识。

在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要不断的提高和充实自己,而《人性的弱点》中关于处理生活中、工作中各种关系的深刻哲理,尤使我获益良多:

第一、与人相处的技巧。卡耐基先生告诉我们:“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问的方式;尽量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要有益、有趣的多,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细细品读,不直觉间豁然开朗。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是人最优良的品质之一,是生活中交到真心朋友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懂得换位思考,才能取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生活如此,工作亦然。

第二、如何更好的工作。如何才能更好的工作?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卡耐基先生告诉我们:“个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应该是敢于承担责任”。确实,为人处事就要面对社会中的许多责任、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工作中则更需要责任,一个人能力或许有高有低,但是如果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最起码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反之,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纵使天子卓越,也会对团队和集体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正所谓:“责任字字重千斤”。同时,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也会得到团队和集体的认可,是获得友谊的最佳方法。

第三,快乐的生活。当今社会,瞬息万变,面对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疲劳是每个人都肯定会有的。面对层层重压,我们如何才能快乐的生活?卡耐基先生说: “能够分享的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找个适当的机会,约上几个要好的朋友,去健健身,游游泳,放松自己,使自己的身心全部都得到放松,这是焕发活力的好办法。确实,与他人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这样也许你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我想,年轻人的最大优势,就是在于活力,永葆活力,激情无限。

卡耐基先生的智慧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知的大门,这不仅仅是对生活哲理的阐述,更是对人性的细细剖析。认清人性的弱点,正视人性的弱点,我们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或许古人所谓的:“知耻而后勇”,就是这个道理吧。

3.《文化苦旅》有感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书中散发出现代人文精神。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历来有很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都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许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导致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官本位”和“热衷政治”的弊病。其实,现代人文精神,更强调的是人心灵的自由与“漂泊感”——这种“漂泊感”仍然首先是以自由思考、个性解放为前提的。在《文化苦旅》的字里行间中,我们感受到的并不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旧知识分子的愤懑不平与思古之情,而是一个现代的甚至是超越时代的读书人的自由心灵。这心灵,既对历史的文化进行反思,更对现代文明加以评述。余先生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旅行的,“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他还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想一想我们自己所曾经经历过的旅行,是不是也常常有着如余先生的感受,自由、漂泊、年轻,还有幸福。

4.《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有感

在一定的意义上,《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可以称作一个终有一死的人的心灵自传。一个人预先置身于墓中,从死出发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就会具备一种根本的诚实,因为这时他面对的是自己和上帝。人只有在面对他人时才需要掩饰或撒谎,自欺者所面对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在写这《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时,作者始终设想自己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对于他的所作所为乃至最隐秘的心思,上帝全都知道,也全都能够理解,所以隐瞒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作者对人性的了解已经足以使他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小我来看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的全部经历,甚至不羞于说出一般人眼中的隐私。一个终有一死的人的心灵自传,不羞于道出一般人眼中的隐私,唯求给心中的上帝一个坦诚的交待。

通过这本书,我学习到的是种生活态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问问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要高谈阔论,先照顾好自己的合理需求,真正的履行使命从自己开始。“我的一生实际上都是在与这两种危险作斗争,在色和空之间寻找一个安全的中间地带”,寻找到了那将进入另一个境界,也不是要可以要把自己摆到什么地方,纯粹是对自己好。作者探讨的话题是围绕人性展开的,这正是我们这些迷茫的人困惑的地方,因此容易引起共鸣。这就是哲学,他用哲学去解决自己的问题,顺道也解决我们的问题。若没有过去的经历,就不会是今天的我。“生命短促,来不及老”,既定的生活态度,不会感觉有多大变化,我依然是 我。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个人一旦精神觉醒,有了自己的精神结构,他的一生的处世方式大致也就决定了。在《岁月与性情》中,周国平把自己的经历按时间顺序分成了四个部分:儿时记忆,北大岁月,农村十年,走在路上。其中北大岁月花费的笔墨最多,因为在那时,郭世英出现在他的生命中,并影响了他的精神追求。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周国平大多的时间是在读书,写作,满足于自己一个人的内心的家园。对于内心,我偏向于用“家园”一词形容而不是“世界”,因为我发觉家园的温馨更能体现心灵的丰富和敏锐。其实,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对人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冲击,即使旁人观之鸡毛蒜皮,在其本人却惊涛骇浪。然而无论在怎样的处境中,周国平都安静地守着自己的内心的家园。就是在他的作品之中,也有一部命名为《安静》。安静!安静!可知有多少人祈求一世而不可得,而周国平却似信手拈来当作了自己的书名。这是与他的心灵境界有关的。

关于人生性情:我从小不留恋闹市尘嚣,心中怕得不是寂寞,而是自己被贫乏的环境同化……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倘若任何外部活动没有一种精神的追求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我最渴求的是书与人,我对人生的要求只剩下这两样,只要有充足的书籍和才智相当的同伴,我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可是在这里两者皆缺,我担心长此以往,没有精神上的激励,既没有作用力也没有反作用力,我会变得平庸而愚笨。一些在基层的大学生的确如此,人类广阔的生活世界和知识领域都永远与他们无关了,他们只想像眼前这样生活下去。希望,然后失望,然后希望,最后连曾经有过的失望也忘掉了,麻木的度过余生,这岂不是许多人的生活轨迹?这对于我是一个警告,我不能容忍寂寞,但更不能容忍庸俗。我对自己说,可怕的不是呆在小地方,而是以小地方标准要求自己。

关于人格灵魂:人必须有人格上独立。你必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的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生命的土壤中扎根。你要在自己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极其美好的事物,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得内在空虚,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风浪,就会一蹶不振到精神崩溃爱默生“他早已是一只漂流的破船,后来起的这一阵风不过向他自己暴露出他流浪的状态”。“一颗清明宁静而非常关切的灵魂”,即使我在世上遭遇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我识得返回它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任何风雨都侵袭不到也损坏不了的家园,使我在最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也不致无家可归。真正的救世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便是那个清明宁静的自我。这个自我即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只要我们能守住它,就差不多可以说上帝与我们同在了。受不住它,一味沉沦于世界,我们便会浑浑噩噩,世界也将沸沸扬扬,永不得救的希望。一个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人格和灵魂独立,内心足够强大才能更好的自渡和拥有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把生活中复杂的问题浅显话,同时又能教会我们更清新明朗的看待生活中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切迷惑回归简单。

5.《狼图腾》有感

《狼图腾》向我们展示了曾经漂亮的蒙古大草原和草原人、草原狼艰难、丰富而又让我们觉得新奇的生活。让我了解到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差异,在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之间似乎存在着追求关注和焦点。

阅读此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关于狼图腾的精神盛宴。因为它的厚重,因为它的不可再现。因为任由蒙古铁骑和蒙古狼群纵横驰骋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经消失,所有那些有关狼的传说和故事正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退化,而取而代之的则是人们对狼的误解。

这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的小说,给我们展示了在宽广、辽阔、深沉、静谧的蒙古大草原上,蒙古游牧民族对狼图腾的崇拜,演绎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也从新的角度给我们探讨了狼性和羊性以至国民性的深刻哲理。

在环环相扣的“狼故事”的紧张氛围中,蒙古狼卓越的智慧、机警的作战、坚强的意志、忘我的忠义、浓厚的亲情历历在目,还有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也是文明悠长。主人公陈阵养的小狼活灵活现,把狼性的热爱生命与顽强的忍耐力更刻画的栩栩如生:在对待食物上,小狼对喜爱的食物居然可以先观察在偷袭;对烈日的暴晒,小狼能想出用挖洞的方法隐藏身体;对脱离家园的迁移小狼可以一次次宁死不屈的和牛马车抗争也不妥协。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把工作做好的。所以我们得像狼一样有团队意识,充分的信任工作伙伴,各司其职而又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在我看来,我们人类应该将狼性与羊性很好的结合才能够在有限的能力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准。所以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千万要记得不能像羊一样任人宰割,也不能像狼一样贪得无厌,我们要学会羊一样平和稳定的性格,也要学会狼一样积极拼搏,团结合作的行为方式。将二者好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功

从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成功的策略:

首先熟悉自己的四周环境。只有像狼一样熟悉草原,熟悉草原的声音,才能因势利导地运用各种战术来捕捉自己的猎物,躲避敌人的攻击。狼能利用大雪窝围捕黄羊群,能借白毛风的势全歼军马群,能利用地形给小狼崽选择最安全的洞穴,这些无不是建立在它们对草原环境极其熟悉的基础上。而做事情也必须先沉下心来好好熟悉自己的四周环境,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假如对工作环境都不熟悉,那即使你能力再强,也只能“龙游浅滩遭虾戏”了。

其次讲究策略。《狼图腾》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狼丰富多彩的杀敌方法。开篇就是一个草原狼围捕黄羊的大战争,波澜壮阔,纵横捭阖,动静结合,一气呵成。真正的作战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但作战前狼群耐心的伏击、精妙的设围、细致的观察,营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紧张而又亢奋的氛围;而作战时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还有战斗力的黄羊而击其余部的聪明、颇有些卑鄙却极其实用的狼抓黄羊的绝招,又让我们拍案叫绝,赞叹不已。这动静之间,却将草原狼卓越的聪明、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人不是狼,狼的种种策略也是在艰苦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狼身上借鉴很多东西,但学习草原狼也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战术,而是要锻炼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应用策略的能力。主动的去观察和学习,积极的思考,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实战中磨炼自己。

再者危机意识。狼的本领狼的聪明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也是在几千年艰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变幻莫测的草原气候、恶劣的草原环境、各种动物的逃生本能还有来自人的巨大威胁,使得狼始终生活在险境之中,随时都处在被饿死、冻死、打死的境遇中。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只要你有丝毫的放松,就可能会被社会淘汰,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残忍。所以我们也得有狼的危机意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给自己加压,正如张瑞敏所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不利的形势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正是这个道理。

最后是勇气和血性。当狼逃生时,它甚至可以咬断伤腿,刮骨疗毒是治伤,而狼是自伤,颇有壮士断腕的壮烈。当狼袭击马群时,它甚至可以选择最残忍的自杀式打法。当搬迁时,小狼宁愿被勒死也不屈从,让人感慨训老虎易,训小狼难。狼与生俱来的血性和傲气,帮助它们在恶劣的草原环境中生存下来。

《狼图腾》借狼告知了人们生态学与生存学的道理,而草原人与狼的关系不过是人类与自然、人类与自身关系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狼图腾》将这些关系说得真切,说得生动,说得深刻,说得催人泪下,说得令人警醒。

6.《白鹿原》有感

此书讲述了发生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从清朝末年到解放后很多年的许多沧桑沉浮,讲述了白、鹿这两大原上实力派家族的世故变迁,更讲述了白、鹿两家的弟子们各自不同的人生沉浮。

《白鹿原》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莫过于作者对于小说中人物生命轨迹的塑造。一个堂堂的白家长子、族长继承人可以变为一个频临死亡的乞丐,又可以起死回生般的成为国民党的县保安团营长,并出任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首任县长;而一个放牛娃,可以加入共产党搞‘农协’,亦可以变为土匪抢恩主,但同时他也可以成为为一名读书人搞起义当副县长,而最终却被枪毙。生命的轨迹在陈忠实的笔下显得是那样的捉摸不定,以至于谁都无法预知一个“烂人”在今后是会继续腐烂还是会有机会发达,谁也都无法知晓一个好人最终是否会得到好的结局。白氏家族在白嘉轩的操掌下秉持着“耕读传家”的家训,因此总是顺利的逃过一劫又一劫,并最终在白鹿精灵的辟佑下得到了圆满;而鹿子霖的小花招和小动作太多了,因此终落得门庭冷落,自己也疯颠而死;朱先生心怀天下,悲悯苍生,因此在仙逝后送葬队伍能够绵延五十里。所有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

最难忘的是白嘉轩豁达的心胸和以德报怨的行为,以及他那处变不惊的从容与镇静。最难忘的是田小娥那么漂亮的女人死后却化为一股恶臭,人人难以接受。最难忘的是朱先生对鹿兆谦说过的一段话:“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世;不修身不正己而去正人正世者,无一不是盗名欺世;你把念过的书能用上十之一二,就是很了不得的人了。白鹿村,这个以白、鹿两姓为主的村庄,历经北伐、国共合作、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面还稍带提了下文革时期。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人的那些本性,那些人性深处的东西,不管过了多久,不管是怎样的时代变化,全都不变。许多人为爱而疯狂,许多人为面子拼了个你死我活,许多人为了钱财走火入魔。报复心、嫉妒心、贪心,这些似乎真的成了全人类的枷锁,却不知道到底如何才能做到解放全人类。”

《白鹿原》中不得不提的是白家族长的姐夫,朱先生。此人精通文史,儒学高深,是当地的名人,对于历史能有所总结的人总是更具成熟的思考,长远的目光,闪现理性的光辉。“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要是能够实现,对老百姓都是好事。”一语直击要害,说出这样的话是达到认识上的高峰,他已经脱离了纯粹的主义问题,而是把目光投向社会最本质的基础。当人们高喊口号的同时,不要忘了做些基础的,实际的事。对于百姓来说,哪里能过好日子,哪里才是好地方

现在想想,人这一辈子,特别是平民百姓,忙忙碌碌一生是为了什么呢?大多父母,但凡有条件的,不仅想将子女安排好,甚至连孙字辈的也想安排好,穷尽一生为家族做贡献。美国人每一代都忙着照顾自己;中国人每一代都忙着照顾下一代,不管哪种,都是社会总体平衡。如此看来,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加强责任教育。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吁感恩。

白鹿原》的内容在我读来,它主要是叙述了宗法制乡村社会如何在20世纪的革命历程中一步步风雨飘摇直至土崩瓦解,真可谓波澜壮阔。宗法制乡土社会的恬静、有序、德、义、礼,乃至文化,通过书中的族长白嘉轩、文人朱先生极为精准地再现。小说的一条明线是白鹿两家三代人的明争暗斗,鹿子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果套用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我觉得可以不大精准的描述为,这是一个“世俗人”的代表。而他的对手,白嘉轩,一个遵循儒家教义维护社会秩序的长者,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乡绅的一切道德、礼教、尊严、责任的美好和不美好形象。鹿白二人的较劲,跌宕起伏,很有点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世俗社会与宗教社会的对抗较量的意味。

对宗法制乡土社会的缅怀几乎是《白鹿原》的一种情感基调。小说绝大多数篇幅都在讲述革命,无论这革命是姓国还是姓共,虽然最后尘埃落定步入了正统。但在革命的交错并行中,我分明只看到了一条线,那便是革命对宗法制乡土社会的摧古拉朽式扫荡,无论是哪家的革命。革命渗入乡村,并不仅仅只是打垮几个地主、平均田地这样的形式冲击,它的魔力直接渗入人心。于是神圣庄严的宗族祠堂变成了杀人竞技场,何以仁义礼智孝的乡民,眨眼间变得如此的疯狂与魔障?

《白鹿原》之轰轰烈烈,如此恢宏壮阔的历史画面,读完全书,我始终感觉小说在内在里,欠缺了那么一点点心灵内部的东西,或者说,人性深处的关照。它固然是写出了我们民族的诸如文化、道德、社会秩序、形态等等方方面面。

时代是车轮,有的人被碾得粉碎,有的人却登上了舞台,更有人爬到了顶峰。人要做命运的强者。即便一个人被疾病与贫穷缠身,仍应不失希望。书中有很多人沉沉浮浮,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命运,学会生活,使生命放出光彩。

7.《流血的仕途—— 李斯与秦帝国》有感

曹昇所著的长篇《流血的仕途—— 李斯与秦帝国》一书,讲述了李斯的故事。李斯的一生,从战国末年延续至秦帝国。这一时代,上接春秋,下开汉唐,是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期。

李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幕后推手,千古第一丞相,彻底破除封建社会,进而配合始皇帝缔造了一个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从他的时代一直到公元1911年,在这两千多年的时空中,后世的那些所谓的雄主猛臣,无非是在李斯和赢政划的圈子里修修补补而已,多么伟大的千古一相!

最先接触李斯,是历史教科书里面的他的形象,那是一副画像,容颜坚硬,沧桑严肃,一看注解,法家的代表人物,秦朝第一丞相!再看那画像,那么严肃的面孔,还真象是严酷的法家。那以后对李斯逐渐了解的多了,但是却从来没有一篇文章,一本书能象曹三公子的书这般刻画李斯,这般的深入李斯的精神世界,深入一个从小人物到大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仓鼠到厕鼠,有的人为此得出李斯心理阴暗的结论,但是曹三公子却让我从这开始,对李斯的形象大为赞叹:人,难道不就是要和命运抗争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口号太过激情,而生活版的激进不就是仓鼠和厕鼠的境遇么?

在书的开头部分,我甚至不觉得那是在为李斯写传记,而是在为每一个读此书的人进行人生择业指南,这个择业指南,非为具体的从事某一个职业,而是曹三公子用清晰的文字激荡我们心中的那颗或许沉睡,又或许半醒的脆弱的心灵。

向李斯学习,象英雄的李斯学习,靠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大丈夫立于时间,有两个问题必须要问自己:活着时怎样站着,死去时怎样躺着?”我未曾想过我怎样躺着死,甚至连怎样站着活也忘记了想,读书,就业,工作,按部就班,死气沉沉。读到曹三这样的语句,无异平地起惊雷,惊得我学习李斯的生气!

“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去试一试,就算我不能证明我可以,那也要证明我不可以。”多么质朴无华的话,但是我却喜欢。

一直看到书的结尾,李斯都是用别人的鲜血在为他自的仕途铺路。一个小人物,凭借过人的才华,依靠坚强的精神,无所不能,战无不胜,一个精神强大到已经完全脱离肉体的时候,我不知道有什么不能战胜的。

事实上,无论是看帖子,还是看出版的书,我都有这样的一个感受,那就是这本书其实是两个部分,其一是李斯的奋斗,其二是情感的蹂躏。按说,李斯这样的男人,有的是妻子对自己死心塌地的爱,过的是平淡的日子,感受的是平淡的夫妻感情。那些花儿一般艳丽的情感,和李斯是扯不上关系的,既然扯不上关系,那么硬要在李斯的传记里增添感情的场景,那应该是不伦不类的,可是当我再一次读完〈流血的仕途〉的时候,我却没有那样的感受,相反我甚至觉得感情的色彩在这书千万不能少,一点都不能少。

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短暂得如同你我的初恋,开放于刹那,凋谢于无涯。”在这个书里,我看见了一个个和肉欲交织在一起的情感,那些情感是真挚的吗?哪怕那些情感是交易,是勾当,是在最黑暗的角落里呜咽之后的表达,但是作者却总能在污浊的纷繁芜杂的男女关系之中向我们展现男女之间的藕断丝连,表达男人和女人之间最惬意又是最真挚的情怀,每当我读到这样的地方的时候,我总有个感觉,那就是作者不仅仅是在写书的人物,而是在书写自己的情感,也许,曾几何时,又或者……因为,那是一些怎样撼动我们心灵的句子啊?“我们彼此经过,又互相折磨,往事种种,或快乐或痛苦,且一笑而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世事皆如此,爱情何得脱?天地犹在,与君永绝。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却已是最终的结局。虽然你已不在意,然后我还是要选择忘记。人生何事不可怜,更哪堪回首,当日初见。”

“究竟,我们有多少情感遗忘在路上,我们有多少心绪丢弃于时光?”

我不相信书里的那些人物在对情爱的时候会做出如此的绝妙感慨,而只有当写书的人,经历过,痛过,甚至哭过,才能写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话语来。而为什么我,以及看书的我们会这么喜欢这些句子,我决不相信是因为这是每日一句,而是因为作者写到我们心里去了,而是因为作者的语句触动了我们内心的某根弦!

在历史中徜徉,看懂了李斯,也读懂了在中国历史中很重要的这段时期,通过读这本书的阅读可以领悟很多,在我们的工作中也会遇到困难,也会遇到瓶颈,我们很多人选择了逃避,而李斯永远都有选择面对,因为他心中有梦,有正确的方向,有着极强的信念,“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仓鼠哲学之下,是一颗志向远大的勃勃雄心。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也有自己的一个梦想,或许也曾努力过却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依然要心存致远,做追梦的人,做一直努力的人!

8.《用好时间做对事》有感

《用好时间做对事》这本书突破传统模式,首次明确指出时间管理的根本就是对价值观的管理、对状态的管理和对习惯的管理,并创造性地将时间管理上升到生命管理的高度,很好地阐述了“用好时间”和“做对事”之间的关系。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没有明确的价值观,传统的时间管理几乎毫无价值。很多人耗尽毕生的时间,每天忙忙碌碌,而忘记了停下脚步,认真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研究发现,约93%的人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忙来忙去究竟要到哪里去,如同水面上的浮萍,糊里糊涂地过了一生。这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忙、盲、茫”,这些人忘记了真正该怎样去活。这本书让我真正意识到了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人生。管理时间,就是管理自己的人生。明确了人生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时间的管理,才能不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获得时间管理的最佳状态。由此,我想到,不管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学校、一个企业,缺乏了对未来愿景的规划,没有清晰的奋斗目标,时间管理就是一纸空文,永远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其次,这本书教给了我管理时间、管理生命的方法,这也是这本书最值得一读的地方。1.管理自己的心理状态。许多人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也知道有很多事情要做,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心情低落、身心疲惫、提不起劲,什么都不想去做,只能对着一大堆事望而兴叹。而时间就在你身心疲惫和惶惶终日中悄悄溜走……怎么办?《用好时间做对事》这本书介绍了三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改变储存资料法、假装法和提问法。这三种方法能尽快的转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由沮丧不堪立刻变得生龙活虎、精神抖擞、活力四射、心智敏锐。这样的你将无所不能。

2.循序渐进,持续改善。大家都曾经惊讶于二战后的“日本奇迹”。这归功于戴明博士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这套制度的核心就是:要想让产品占领市场,企业必须要每天都致力于品质的持续不断的改善。难能可贵的是日本企业完全深信此观念并彻底实行。他们经常把“改善”挂在嘴边:他们在业务方面改善,在生产方面改善,在管理方面改善,在教育方面改善,力求每天都有进步,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正是这小小的“改善”,创造了“日本奇迹”。这也印证了中国人的那句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贵在持之以恒。由此我想到了沈阳虹桥中学的“每天比自己多做好一点点”,想到我们四十四中,三年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在遵循这个成功法则,相信我们按着自己的信念持续不断地努力下去,更大的成功就一定会向我们招手。书中还介绍了一个简单易行但威力巨大的方法:你只要付出0.5%,就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力量。意思是每天拿出时间的0.5%,也就是5分钟,用在你需要改善的领域上,每周5天,只需一年,你就会取得300%的进步。这个方法产生巨大威力的关键是坚持,再坚持。

3.永久消除拖延。很多人都知道青蛙效应。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关于拖延及其危害的例子。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拖延不是好习惯,可大家依然在拖延,就是不知如何改变。本书在分析造成拖延的原因后,给我们提供了消除拖延的绝好办法——“痛苦—快乐”原则。这来源于弗洛伊德提出的“痛苦—快乐”理论。他指出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主要的推动力量,这就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追求快乐或逃避痛苦。所以,我们要根除某些坏习惯,就要把坏习惯的不改变和痛苦连接起来,把坏习惯的改变和快乐连接起来。想想拖延在工作、家人、人际关系、健康、收入等方面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你就会严肃地对待拖延,从即刻,马上改变。做到这个原则,我们就能永久消除拖延这个无形杀手。

4.消除压力。在当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压力。对压力的疏于管理带来的精神、生理、人际关系、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已经是困扰许多人的严重问题。这本书通过分析高压下的情绪和行为信号,告诉我们首先要了解压力,觉察超负荷压力的外在表现,而后提出正确的问题帮助我们将压力源视为挑战。实现了这个重要的心理转变,压力就成了帮助你达成目标的朋友。还要通过调整睡眠、运动、饮食等生活方式,学会几种简单有趣的放松方法,释放压力,形成习惯,从而快速恢复自己的状态,充分运用时间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5.预设地图。经常听到某人这样说:“真后悔开始的时候没有怎样怎样,要是再来一次……”这就是所谓的“后悔”吧。针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作者精辟的给出一个结论:“没有计划就是在计划失败”。可见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制定一个非常好的实施计划,是多么重要。使用“预设地图”,是一个简便易行的计划工具。审慎地预设地图可以有效地避免后悔,实现时间管理的价值最大化。最后,作者还给我们推荐了成功案例——“迪斯尼法”。

读完这本书,我彻底明白了 “知识并非是力量,只有被应用时才是力量”这句话。这本书的珍贵就在于它不只是说教,作者还把时间管理、改变习惯、改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融为一体,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重在实践,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9.《孙子兵法》有感

《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书中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在后世被应用被实践,并且让实践者获得成功。在《孙子兵法》出现过后的几千年中,历史历经了多少场战争,又有多少猛将锐兵借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古人用之于战,现代人亦可用之,用之于生活。

何为道?道乃明政。古时的战争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应当同民众一样有必胜的目标,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意志统一,共同生死。古之用兵需要有严明的政治,今之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却又灾难。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需要“道”的存在。这不禁又将我的记忆带回那段痛苦的时光,那段自豪的时光。我们,经历了雪灾地震。但是种种不幸并没有打到我们,我们的领导人和祖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灾的场景令人感动。这样的上下一心不就是兵法中“道”最好的体现吗?或许那段往事不堪回首,但是那段往事让人难忘。

何为天,何为地?天乃天时,地乃地利。古时用兵作战不仅要靠军队实力,除了之前所说“道”之所用带来的人和之外,还需依靠天时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雾弥漫,或许诸葛亮便会因为自己定下的三天之内造十万支军箭的军令状而丧命了吧;如若不是东南风的吹拂,或许火烧赤壁中周瑜只会烧伤自己了吧;如若荆州不是军事要地,又怎会成就其兵家必争的美名呢。天时地利在战时很重要,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同样很重要。为什么商人会在情人节将玫瑰花精美包装然后卖出,为什么大雨天总会有人撑着一把伞外出卖伞,为什么经营者会挑选店面位置?这些不都是人们在生存和竞争中对天时地利理解过后的运用和实践吗?

何为将?将乃明将。战时拥有一个贤明的大将是福,现在拥有一个贤明的领导人同样是福。我们同样期盼自己的领导富有才华,赏罚有信,对下属关爱有加;我们也同样期待着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勇敢果断受人尊重的领导。《孙子兵法》中的“将”告诉了我们领导之方,告诉了我们成功管理的方法。

何为法?法乃军法。古时战争中军法严明是众所周知的,只有拥有严明的纪律才会有严明的军队,只有严明的军队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古之军法,现之律法。在现代这样一个法治社会,我们需要懂法更需要守法。只有在有规有矩的社会中,我们才能够自由发展,良好发展。试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将会是怎样,那将会是没有管制,没有保护,没有人权的混乱世界。

另外关于此书还有:

首先,孙子兵法提出的是:慎战,其中对于析战分析很多如:道,天,地,将,法。对于必要性的考虑,我觉得很有道理,包括与人的建交,交往,应酬,以及其他许多许多,尤其是与人过过招,切磋切磋,这里很有必要分析他的必要性,因为须知玩火者弄不好要引火烧身,这就是江湖传说的玩火自焚也。

再次,对于慎战还有一个解读,那就是对与战事的算计,实力,资源的调用与利用。

当然,这里还有一样东西,就是情报,这不仅仅是战前才使用的,对于和平时期也要注意收集。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知天地者博”知人很多时候靠的就是情报。

其次,孙子兵法提出了:战时

战时,他的第一个观点是:凡善战者,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这里不可胜的是条件,可胜(等待)的是时机,战机。(这个观点在文中多次被提到)战时他提出的另一个观点是:以战养战,取粮于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也就是博弈论里提出的:为对手做减法,为自己做加法!所以他后面提出的优待战俘也有这里的因素。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观点: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对于伐谋我一直不太明白,伐交倒是有些理解:政治高压,经济制裁,甚至还有舆论攻势。伐兵是怎么回事也不太明白,攻城还可以理解。

另外,他也提出了一些诸如:地形,变!等等 ;孙子兵法提出了一个观点: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他的意思就是说:用政治思想教育士卒,用法令来约束士兵,这种观点在毛主席时期的解放中国是运用的最为贴切,设立的政委就是负责“令之以文”。现在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另外,孙子兵法提出: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在孙子兵法中多次提到治,法。《孙子兵法》是兵书,指导军队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孙子兵法》也是生存指南之书,指引我们在生活中走向成功。

10.《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红的发紫,书中阐明了一个国人都知道的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可为何要人手一本,奉之为经典,值得思考。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不敢怠慢,买来捧读,觉得很不划算,随便一本劣等的硕士论文也差不多有4万字。但又觉得划算,中国人此时此刻确实需要放慢脚步,让自己的感官清醒一点,深悟并掌握书中的道理,拿镀过金的“国粹”当鞭子抽自己一个激灵,从东方一直抽到西方。概括起来,书中不厌其烦、罗哩罗嗦阐明的,无外乎四点:第一,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面对变化时要积极行动,不能坐以待毙;第三,手里有“奶酪”的时候,对未来的环境变化(或没有“奶酪”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预见性,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第四,面对或追求变化时要克服恐惧感,一是对未知领域的恐惧,二是对放弃已有习惯的恐惧。

这本书以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揭示了要想吃到属于自己的奶酪,必须先学会寻找奶酪这一深刻的道理,教育了人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变化的的事物。在奶酪区里,嗅嗅、匆匆、哼哼、唧唧一出发去寻找奶酪,当他们在奶酪C站找到自己需要的奶酪后便在那里定居下来,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奶酪也逐渐被他们消耗光。嗅嗅、匆匆这两只小老鼠早已察觉到他们的食物已经为数不多了,便开始每天在奶酪区继续寻找吃喝。直到有一天,唧唧提出再去寻找奶酪,可被哼哼回绝了。唧唧只有单枪匹马独自去寻找奶酪了。当他在奶酪N站找到奶酪时,两只小老鼠早已在那儿定居了,而哼哼仍旧没有来。

奶酪”和“迷宫”在这里自然是个比喻,它们分别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以是好成绩、好工作,也可以是好人缘、好心情等等。迷宫就是自己所处的环境,可以是学校、工作单位,也可以是家庭、社区等。

非常喜欢里面的一句话:“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突然有种想要把它当做座右铭的冲动,于是在心里默念了好几遍。是啊,变化总是不断发生的,这是我们无法预料也很难去控制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冷静下来,学会去找出变化的根源,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惊慌失措和悲天悯人。只是,找到根源就算了么?别忘了,我们要做的是迅速地改变自己来适应种种变化。

生活真的像个迷宫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各自的“奶酪”。当然了,这里的“奶酪”并不是我们平时想奢侈的时候吃的那种东东,它就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代表了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有实质的一份工作或者金钱,也有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经营的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奶酪”其实就在就在前方,你是否用心去发现了?即使是发现了,你是否努力去得到?若是得到了,你是否正在美滋滋地享用?倘若享用完了,我们又该怎么办?突然觉得,自己也是那害怕改变而否认和拒绝变化的“哼哼”,思维老是停滞不前,遇到困难总是选择逃避。然而,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如果依旧不懂得改变自己的话总有一天会被社会淘汰。是时候学学那些懂得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唧唧”了,相信自己,也相信大家都可以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一个人不能总坐在井底,不能只看到头上的一点天空!知识如同海洋一般无边无际,要想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就必须开的更高更远!要给自己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更好。不断变化,你才能取得跟高的成绩!要相信自己,变化会使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我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听天由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力量”再去变动和追寻。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不承认它的变化属性,无论是精神层面的情感,还是物质层面的哲理。有句歌词这么唱: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然而,出于人的本性,我们都渴望能永远生活在安逸、温暖的环境里,没有风吹草动的惊吓,没有辛苦劳顿的痛楚,这样,我们就会少些感受世事无常、生离死别的折磨,但问题是,事物总是在或明或暗地发生着变化。有了变化,我们知道父母会老而尽孝,知道亲情、友情和成功需要付出汗水来培植,知道要取得自己所要的成绩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11.《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今天,我读了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读完之后,沉默良久、回味良久、反思良久。

来到这里,一切都没准备好、什么都没考虑到就匆匆忙忙踏上了征途,而生命中某些不可或缺的东西却仿佛一点一点从脑海中淡出了······

翻者一张又一张的书页,读着作者朗朗上口的观点,感受着他那不可获得的风趣幽默,你会发现大学的生活是如此的复杂,它的每一道工序像是上天特意安排的,但又是变幻莫测的.大学的每一个角落都沉淀着不同的心境,或稍纵即逝,或天长地久,但无论如何,我们的愿望是相同的,那就是把握现在,不断探索,让梦寐以求的理想绽放幸福之花.幽静的校园里一对对情侣亲密的牵手走过,喧闹的网吧中一只只网虫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空荡的教室里总会有孤单苦读的身影,寂静的图书馆中总是座无虚席,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大学究竟会教会我们什么?

走进大学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开始,我们虽然成为了大学生,但还只是复杂多变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如果颓废的度过四年,一样会被社会抛弃,在走出校门后一无所有,草木可以在校园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只有永不懈怠的学习才会无愧于那些逝去的青春,只有目标坚定的努力才会为日后的辉煌奠定基础!

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们该如何抉择!该怎样规划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大学不是技校,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专业,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我们不能再拘泥书本,而是要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才会不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与非大学生区别开来,才不愧为一名大学生!

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确实学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也许我们只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但我们一样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喜欢、热爱这个专业,一样可以让它成为你成功的桥梁!

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堕落,明明在午夜梦回时空虚得无以复加,却还是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带上面具开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们能够依赖父母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如此单纯平静地生活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日不多了······当我们收拾行装准备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我们是否能够在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的翱翔。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如同商品,从幼儿园开始生产,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这商品早就已经坏掉了。你以为中国男足换个教练就能够将乾坤扭转吗?不可能了,同学们······”下面哄堂大笑——我笑不出来,我想哭,我觉得,我也坏掉了。

如果我用寂寞难耐来形容大学生活的话可能不太现实,但大学是无聊的下身、相信不少同学都会认同.大学的无聊促使了许多学生逃课,这一点作者也作了一定的阐述,他认为“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但逃课是有选择的,自己不感兴趣的课是可以逃的,但假如逃课是为了上网打游戏,或是只专注于勤工检学的话,那还是不逃的好吧.我想网络并不是游戏一种功能吧,勤工检学也不是开源节流,自食其力的唯一方法吧.用逃出来的时间不断为自己充电,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何乐而不为呢? 爱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制造,越是寂寞,越要警惕爱情,因为它可能是摧毁你一生的致命杀手.在大学里谈恋爱已成家常便饭,有些人会信手拈来.的确,爱情不是虚荣的象征,但理性的爱情是难能可贵的,但又有几个呢?假如我们把谈恋爱的时间放在做人上,把人脉决定胜败做为自身信念,去开拓自己的交际圈.,我想我们收获的远比爱情多的多吧.在大学里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要羡慕他人的富贵,那不过是在父母庇护下昙花一现的幸福,不要盲目的追随他人的步伐,也许考研并不是我们的出路,走自己的路,在不懈的努力中,在孤单的拼搏中,我们终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读大学,要读出一种气质,塑造适于自己的性格!读大学,要读出一种气度,打造忠于自己的人气!读大学,要读出一种气概,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大一的生活也许有些新奇,但我们已懂得四年应如何度过;也许有些忙碌,但我们已懂得在大学应学些什么;也许还不太适应,但我们已懂得应如何对待生活!

读大学,要读出的内涵很多!让我们在书中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读大学,要读出其中的真谛!让我们在书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12.《鬼谷子》有感

《鬼谷子》是一部研究古代社会政治斗争谋略与权术的经典之作。其实我本来对它也不怎么了解,但我在书店一看到这本书就让我感到与众不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让我爱不释手。

其中最让我深受感发的就是第二篇《反应术》。“未见形圆以道之,即见形方见事之。”这句话最让我映象深刻。

鬼谷分为 捭阖

反应 内楗 抵戏 飞箝 忤合 揣篇 摩篇 权篇 谋篇 决篇 符言 转丸(缺)却乱(缺)由于后两章的缺失,我们就没能一睹完整的鬼谷风采了。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乃先秦诸子之一,有《鬼谷子》一书传世。据传,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庞涓,外交家苏秦、张仪等皆出自鬼谷子门下。接下来我就谈谈这位伟大着作吧。

捭阖,就是开与闭,这样说让人很不解。但其实它就是指事物都有两方面,正与反,张与弛,阴与阳……捭阖,只是一种乏称,它在不同的事情、事物上有不同的意义,如一件事情有好与坏之分,天地有阴阳之分,别人的话也有真与假之分……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人世间最大事情莫过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鬼谷子-王诩参透了人与人之间关联的真谛,化学上有化学键,原子之间的联系也是依靠键的力量来建立平衡,人与人之间也有“内楗”。这个“楗”是木头的“楗”,不是强力结合的金属键,在五行中属于“木”。“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上述的结合都是“楗”处理好楗的问题,就可以达到“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的人生最高的境界了。处理不好的原因是对“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

还有这部书中比较详细的分析了各个学家流派的思想和主张,让我对这个时代的流行学识有了一个总括 的了解。但是就个人的情感而言,我特别喜欢的人有:商鞅,庞涓(这个我确实还是蛮喜欢的),孙膑,张仪,申不害(韩国的20年变法和后来新郑的守城之战,和庞涓僵持了近三月,死保了韩国,真是看的叫人心惊胆战确又感叹之至,当初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灭国之战,又能再得20年的太平空间,焉知韩国后来不能与秦国一争高下),荀况(这人的出场不多,不过两次出场都让我觉得这人着实可爱的紧)对于鬼谷子,我一直是很羡慕的,在乱世独创一派,又教导出颇多厉害的弟子,可以说是个全才,我还不是太懂,如果有机会,我会再去仔细的研读的。

鬼谷子的弟子中,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徐福等春秋战国的旷世奇才,学成后走出云梦山,或成为率领千军万马的军事家,或成为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或成为合纵连横的外交家,在动荡不迭的大舞台上斗智斗勇,共同演绎了“鬼谷三卷隐匡天下,兵家七国才出一门”的历史话剧。相传鬼谷子门下弟子最多时达到3000人。

战国军庠设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自然有姜太公兵法、孙武子兵法。军校姓军,习武为本,但鬼谷子并非只囿于此,还开设了周易学和纵横学。鬼谷子在对《周易》进行了深入探讨后,活学活用了其宇宙观、方法论,创立了“捭阂”论,主要强调用捭(分开)阂(关闭)方法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状况,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进而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古以来,军事并不孤立存在,它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战略相关性和互相依存性是十分紧密的。鬼谷子似乎早就敏锐地发现和把握了这个问题,从他安排的教学内容看,重点在于军事和外交,纵横术即兴于此。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教育思想的精髓。

13.《百年孤独》有感

《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者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苏娜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尸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亚第二像奥雷良诺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良诺第二则像霍·布恩蒂亚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难道名字一定要和性格一样吗?这是一个深深的讽刺。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这个家族的循环的命运再一次显露了出来。

然而依然有人逃脱了这个命运那就是俏姑娘蕾麦戴丝。她长得漂亮但这漂亮并没有让她沦为男人的玩物;她接受了所有的命运因此命运没有愚弄她。她会满不在乎的穿着宽大的袍子在家里走来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顶偷看她洗澡她的态度也不卑不亢。最后作者给她安排了一个近乎神话的结局——她牵着白色的床单飘向天空。白色的床单也许象征着高尚的灵魂。她摆脱了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而莫名其妙的“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丽而又纯洁的圣女在现实世界的尘世间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部描写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这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而《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

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马贡多小镇。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亚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本来马贡多是个幸福的村庄“至今还没死过人”是他们骄傲的宣言。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士兵为非作歹学生向往战场。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又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的繁华并且迅速地在这泡沫经济中衰败。

《百年孤独》是让你意识到人性孤独的宿命。

无论是在战斗中情绪激烈的狂热首领还是沉沦于淫靡的声色之徒;无论是执迷科学文明探索的学者还是勤勉安分生活的妇人;无论是为娶世上最优雅女子的跋山涉水者还是对世事不屑一顾的最美女人;无论是为爱情牺牲生命,不择手断者还是无情无义的走马观花者等等,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地位,无论什么欲望追求,原来,尘埃落定都难逃孤独二字。

《百年孤独》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一种人生的代表。

结尾处,面对飓风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过的痕迹,画音静止,无声无息地消散,承载太多重量的历史灰飞烟灭。那种心境不是武侠世界高手谢幕时的荡气回肠,不是穆斯林葬礼孑然身影的喟然叹息,也不是余秋雨笔下历史文迹毁失时的憾恨。而是对理应如此,也只有如此这样时的平静,是如果再重来一次,也改变不了的结局。

怪不得古时会有“誓为知已者死”,能够驱逐心之孤独,是何等巨大的解救力量。

那么,遇到知音,孤独就可以用来享受,是这样吗?加西亚,是这样吗?子期伯牙,是这样吗?郎情妾意的人们,是这样吗?

人类的所有追求,最终都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悲观时,我曾经戏谑地对朋友说,将来教育子女,一定不会让其读太多的古典唯美作品。好像唯美的东西少一点,现实的东西就多一点,精神的洁癖就少一点,知音的可能也就多了一点。不追求完美,就容易满足。

所以追求完美的人都是不易相处的,甚至有名记就告诫过无论何时都要离追求完美的人一米开外。

14.《瓦尔登湖》有感

人们常以为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是寂寞的。然而,他却从不觉得寂寞,也一点也不受寂寞之感的压迫。相反地,他却因为这一份寂寞,享受着陶醉于大自然的乐趣,获得了诚恳的生活态度,并满足了他对于思想的热爱,当然,也在这寂寞的生活中写下了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瓦尔登湖》,为世人留下了纯净的精神礼物。我欣赏他,因为,寂寞,在人们眼中似乎并不是件好事,似乎没有人不怕寂寞,但在梭罗的心里,一个人的生活却是种享受,在这种享受中达到精神和心灵的升华。他的生活信条是人们应当尽可能的降低物质欲望,而将精神追求作为第一要义。甚至人们因此将他奉为“隐者”,然而,我不认为称他为“隐者”是恰当的,因为他仅仅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罢了,而这恰恰又是人们所做不到的,也便成了“稀奇”。难道这种坦然不羁的生活态度不值得被称为幸福的寂寞吗?

梭罗说:“什么也不能正当地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我愣了愣,却想到自己并不单纯,也不勇敢。尽管自己并没有那般高尚,但只要浸润在大自然的恩泽下,眼中心中全是美的享受,即使一个人,又怎样?寂寞也是种幸福啊!想象同梭罗一样,自己的地平线全给森林包围起来,专供自己享受,拥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我的世界。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活在都市里的我们,不正是日夜想着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田地吗?我们在这充满是非的社会里摸爬滚打,不就是为了追寻那个心中的理想世界吗?我羡慕梭罗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并且可以那样地确信自己对这种生活的热爱。我向往他的这一份寂寞。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人,从没有一个人在夜里叩响他的门,难道这是可悲的吗,我不以为然,就好像这世界的开端或终结,多么神圣啊,而我就仿佛正是这个幸运的人,见证着这一切,这份寂寞对于我来说就是种幸福。而梭罗,应当就是那个敢于选择生活的第一人,他的寂寞孤独,我不能想象,但我想当他得知因为自己而有更多人敢于面对自己的生活时,他应当是倍感幸福的吧!

一个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么?有人抱怨买不起房子,梭罗用28美元盖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决不了温饱,梭罗每周用少量时间种植农作物,既填饱肚子有补贴家用。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获得。人类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却没有变化。食物只要填饱肚子,房子只要让人栖息。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已经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了,他为了更舒适地生活,换一栋别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却了身边美好的事物,这不是因小失大吗?有些人是金钱的奴隶,天天守着它,为它工作,金钱不成了他的累赘了吗?这些人在社会中占了大多数,他们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有了还想要。他们一辈子都被欲望指使,生活在种种劳苦与不幸之中,他死后,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相反,抛开这些名利,脱去这些华丽的外衣,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无忧无虑,尽情地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无知的人们,快点觉醒吧!你现在做的,就是自掘坟墓,抛开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找到最真实自己,让城市不在被继续污染,使它变得干净而又美好。让自己丢掉种种负担,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才是真!

当下的社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快节奏、物质化的趋势,空气中的浮躁,使得我们往往不能心平气和。郁闷、烦恼、焦虑等负面情绪阻碍了心灵的交流。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很多,我们只需要一颗质朴纯真的心——梭罗的《瓦尔登湖》恰好告诉了我们这些。

“一个人的富裕程度如何,就看他能放得开多少东西。”梭罗隐居瓦尔登湖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很多人正在金钱的旋涡中挣扎。而他却抽身离去,哼着小调,拿着斧子,在瓦尔登湖畔建起了自己隐居的小木屋,在那儿幽居了三年光阴。渔猎、耕耘、沉思、写作,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怡然自得。他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拼命地赚钱,聚敛财富。因为他们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赚钱的工具,成了金钱的奴隶。但是,金钱真的能买来幸福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和速度日新月异,但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随之增加。梭罗在书中写道:“不要给我爱,不要给我钱,不要给我名誉,给我真实就行了。”梭罗用朴素的文字向金钱社会进行讨伐,呼吁人们追求自然平和的生活。《瓦尔登湖》宣扬的是一种平和、自然、真实、心灵。这恰恰是很多人所缺少的。

在那片湛蓝的湖水中,梭罗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他沉思并发现着,他发现周遭的社会中“大多数人过着忍气吞声的绝望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无非就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绝望”,“甚至在人类所谓游戏和消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模式化而不为人所察觉的绝望。在这类游戏中无娱乐可言”,他明确表示“须知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特征”,他提出“到底什么是人的主要目标”。其实,梭罗的本质主要还不在其对“返归自然”的倡导,而在其对“人的完整性”的崇尚。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大多整天忙于奔波,却无暇顾及自己真实的需求,往往觉得身心疲惫。所以在这个物质和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更需要静谧、平和的心灵。

“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瓦尔登湖带给梭罗更为强壮的体魄,更为健全的思想,它同样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每每读它,总会让我的心沉静下来,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我想,尽管我们不可能像梭罗一样隐居山间,但这并不防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湛蓝色的清水,纯净而透澈。(彭宇灏)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读者无尽的想像和羡慕。张爱玲曾经在介绍梭罗的生平与作品时说,梭罗所以在瓦尔登湖进行经济实验,是要证明一项理论:人可以活地更简单,更从容,不必为着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兽为邻”,在“豆田”耕种,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结尾,为我们开启了崭新生活的篇章。梭罗的目的达到了,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到:“我很高兴认识了我的方位……”。梭罗的散文清新淡雅,像春天吹过的清风,拂绿了我们干渴的心田。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遭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个特殊的意义上说,他们(渔夫、猎人还有其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农事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湖”时这样写到:“湖是一道风景中最美丽、最富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中。湖边长在水中的树木犹如纤细的睫毛,是湖岸的饰边。而四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悬崖是他垂悬的眉毛。”如此富有诗意和浪漫的描述,令我们读者也情不自禁地喜爱上了瓦尔登湖。

徐迟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让我们暂且避开闹市、远离尘嚣,追随着梭罗的足迹,去品位寂寞,感受恬静,聆听大师的哲音。

1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米兰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现代主义的三维立体图画:破败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缠绵的肉体、忧伤的眼神……这一切杂乱地交织重叠成灰色的梦境,而这一切梦境的背后,则隐约可见无比温馨静谧的遥远的山村图景,那里斜阳暖暖,牧歌悠然。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以我浅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笔触,如果勉强能触摸到它的三两片辉煌的树叶,也算很侥幸的了!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作家在小说开头第一章,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关于重和轻的凝重思索。

“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是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变得自由而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到底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

是的,究竟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直到小说结尾,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或许这是个连作家本身也尚未找到答案的人生谜题吧?我只能试图从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寻找作者思想的蛛丝马迹。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正确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的生命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吧。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凉从遥远的天际袭来。

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生命之画图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那一笔。也许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区别,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那或许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我们总是会在一个地方反复犯着相同的错误,反复重演着同样的悲剧,我们正是从这反复重演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潦草画图,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它无关道德,只来自人心。

第五篇: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

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了这篇文章,是的,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 爱每一个孩子,是幼儿群体特性对幼儿教师的客观要求。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所幼儿园,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个孩子。在这些孩子中,由于受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形成许多差异:容貌有俊有丑,智商有高有低,气质有动有静,性格有活不呆,动作有灵有拙,语言有多有寡,感情有热有冷,习惯有良有莠……这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差异,呈现出幼儿群体特性的客观存在。对此,幼儿教师应有足够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一视同仁,公平施爱,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厚此薄彼。否则,一些孩子得到偏爱,一些孩子受到冷落,就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后果:得到偏爱的孩子容易形成处处不同于他人的优越感,助长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受到冷落的孩子往往会灰心泄气,感到失望,无助和自卑,致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难以摆脱的阴影。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个孩子漂亮活泼,老师们都特别喜欢她。对她又是亲又是抱,处处关心照顾她,结果使她一度变得任性、高傲和无礼,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另有一个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老师对他关爱较少。有段时间他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自己什么事也不如别人。这使我深深认识到:对幼儿的偏爱和冷落,会带来不少负而影响。正确的态度是,力戒偏向,充满热情地去爱每一个幼儿。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位教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匪浅。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2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3

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感触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 环境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则改变了一切!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这份每个家长必做的家庭作业。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得借鉴——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总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要做到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谢《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启迪。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为家庭教育的首任优秀教师,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4

“用一对很冷的眼辨别是非,一双很勤的手应对工作,两条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 这里讲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客观、冷静;这里讲的是一种工作方法――努力、勤恳;这里讲的是一种奋进方式――勇往直前;…… 不论怎样去品味这段话,我都觉得哲理很深。这段话是摘自台湾著名作家――刘墉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

《靠自己成功》是刘墉作为一位成功父亲,为女儿走今后的人生之路提的一个警醒,这是对女儿的期盼;是对女儿的鼓励;更是对女儿的谆谆教诲…… 我也为人女,看了这本书,我对我的人生路有了新的规划,对我崇敬的作家――刘墉有了新的认识。

刘墉,说他是画家,他有近三十多部中外广大读者所痴迷的文学作品问世;说他是作家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各国展出,受到世界的瞩目。于是,“作家”、“画家”、“艺术家”的头衔接踵而至。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人们对于刘墉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我眼中,他同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请注意,在上文中,我在“教育家”的上方加了一对引号,这表明,这里所指的教育家并非是在教育机构里的精英,而另有他意。 刘墉的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曾出版四本书;他的女儿刘倚帆擅长绘画、小提琴,曾获得“布什总统奖”。

可见,刘墉在家庭教育方面卓有成效,他同样是位资深“家庭教育家”。在这方面他也一定怀揣绝技。 《靠自己去成功》一书正是从侧面揭开了这“绝招“的神秘面纱…… 本书中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出更深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 刘墉懂得“避而后谈”。

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但是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

刘墉懂得“换位思考”。 父女之间存在的所谓的“代沟”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生活背景的迥异造成的。然而在“谈穿着”里,作者并为因“代沟”而与儿女发生口角。无论是女儿的“露脐装”,还是儿子的“耳环”,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细品读,在这玩笑中也蕴涵着作父亲的一种态度。这样的玩笑不会激起儿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如此以来,本来的一场“代沟战”就覆灭在愉悦的气氛中了。

文中,作者曾站在儿女的角度分析“潮流”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静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决了关键问题。“换位思考”帮助他了解儿女、走近儿女。 …… 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家长的艺术。

他也是用《靠自己去成功》一书将自己的“教育家”天赋公之于众,更是用这本书唤醒了那些为教育儿女而彷徨无助的家长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们,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是长有两只翅膀的天使,可以自己飞翔、靠自己成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5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一名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6

我相信,每个在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坦然的,自信满满的,胸有成竹的。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能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发展。而这一切,最基础的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丰富的教育理念,而读书就是获得教育理念最好的方法。

黄爱华老师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里的所为和所在不为。记得石校长在大会上经常要求教师们、特别是年青教师应珍惜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多读书,为自己的教育生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那时我就决定要多读些教育类的书,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说来惭愧,这几年来,书是看了一些,但大多是看教育杂志方面的书,而真正的教育理论的书看得很少。但通过阅读教育类书籍,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些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多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有人说:读书就是在和大师们对话。确实是这样的,多读书,特别是读一些教学设计方面的书,就常常会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印象最深的是有幸听了黄爱华老师的《比较数的大小》,华应龙老师和张奇华老师的《圆的认识》,被他们的教学智慧深深的吸引住了,之后花许多时间去看他们的教学设计,寻找他们的教学视频,经常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我怎么没想到呢”。所以经常去读些书,在教学实践中思路会更宽,更具有创新性,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二、多读书有利于更深入地钻研教材

多读教育书籍,有了更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对我们教学实践中分析教材是很有帮助的。刚开始教学时,拿到教材不会分析或者分析地很浅,不会自己深入研究。慢慢地,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就知道为什么教材上这样设计,为什么又要这样处理,遵循的是什么教育规律等等,知道了这些在教学时就能更好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质量。也就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变和重组。教材能研究透了,相信课堂质量肯定是高水平的。

三、多读书会促进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关注课堂细节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之一。而会不会反思,对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问题。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应该及时地记录下来。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因此,我们要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才能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

阅读教育书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更加关注课堂的细节。多读书的老师经常会从书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缺点,而这些缺点更多的是一些细节方面。比如说:上课过程中没有关注全体学生,课堂上对学困生的关爱不够了,某些方面没有让学生养成习惯了,忽视了一些教学中重要的隐性问题了等等。而当你关注这些细节后,你的课堂将更加精彩。

四、多读书会提升教师气质,伸展教师个性

既然新课程理念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那么首先我们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我们经常备专家们的的教学智慧深深折服。我想,正是他们对书的热爱,阅读大量的书籍,才慢慢形成了大气的风格。我们每个人也应具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前提是要多读书,从书中慢慢积累,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书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就让我们在百忙之中抽点时间来好好读点书,边读边思,与思考结伴,为自己的成长之路打下扎实的基础吧。

下载策划类书籍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策划类书籍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告类书籍推荐(精选5篇)

    PART 1 广告专业书籍 《大创意》作者 :乔治 路易斯 评语 :旧版译名《蔚蓝诡计》,一个传奇创意人的思维方式,有许多至今仍然通用的大想法。 《如何激发大创意》作者:Jack Foster......

    关于教育类书籍读后感[大全]

    关于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精选8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励志类书籍(精选11篇)

    写写帮会员为你精心整理了11篇《 励志类书籍》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篇一:励志类书籍1、《超越平凡自我的力量》本书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并以多年来临......

    经济管理类书籍(5篇)

    经济管理类书籍 影响巨大的经济管理类书籍,传播经典著作。可了解经济学所探讨问题在经济学体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之认识框架。知识庞杂,有一体系框架,则适......

    经管类书籍推荐(最新)五篇

    《浮沉》 《应该读点经济学》 《中国式管理》 《买单我们到底消费的是什么》 《如何掌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曼昆经济学》 (经济知识的基础入门读物) ~有信用卡就是方便等钱......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 “用一对很冷的眼辨别是非,一双很勤的手应对工作,两条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 这里讲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客观、......

    营销类书籍推荐5篇范文

    营销界必读八本书 1、《营销管理》 作者:菲利浦•科特勒 国际公认的营销学圣经,也是国内引进的最高水平的营销学经典教材。营销需要管理,营销人同样需要《营销管理》,在经济全......

    励志类书籍(含5篇)

    励志类书籍与前一阵子人头攒动的情景相比,近来,励志类书籍柜台前只有三三两两的翻阅者,或许显得冷清了些。这是否暗示着某种趋势:读者们对的购买渐归理性?评论界对于励志图书,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