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幼儿教育的先驱——陈鹤琴1
幼儿教育中国化的先驱——陈鹤琴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教之父”,他平生奉行着事实求是的科学实验精神,致力于四个方面的研究,即:对儿童心理做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园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科学实验和研究;重视和解决幼儿玩具、教具的科学实验和制造。陈鹤琴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开创了幼儿教育中国化的新局面。
关键词:陈鹤琴;科学实验;研究精神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有中国“幼教之父”之称。1914年,陈鹤琴前往美国留学,于1917年在霍布金斯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知名教授,1918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并转攻心理学博士。适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原东南大学)赴美物色教师,遂应邀于1919年返国。
在美国留学期间,陈鹤琴不仅获取了多种门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吸收了求真求是的科学实验精神。他在《我的半生》中坦承:“霍布金斯的研究精神真是好极了!教授、学生一天到晚,都沉浸在研究精神之中,做研究工作,而没有一点傲慢的神气、自满的心理,总是虚怀若谷、诚恳万分„„以后我回国做点研究工作,未始不是受霍布金斯之所赐呢!我觉得一个留学生去外国留学最重要的不是许许多多死知识,乃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世界上所要知道的知识,实在太多了!怎样可以在短短的五六年的时间都学得到呢?若得到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你就可以回国后自己去研究学术,去获得知识,去探求真理,方法是秘诀、方法是钥匙,得到了钥匙,你就可以任意去开启知识的宝库了。”1总之,正是因为掌握了科学研究这把“钥匙”,陈鹤琴回国后便深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研究儿童,实验课程,创办学校,改革教法,并最终获得了中国幼儿教育先驱的美誉。
1979年陈鹤琴以88岁高龄出席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语重心长地对发展幼儿教育提出四点建议,这四点建议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进行“科学实验”,其具体内容包括:对儿童心理做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园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科学实验和研究;重视和解决幼儿玩具、教具的科学实验和制造。2上述四点意见既是陈鹤琴对新时期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倡议,也是陈鹤琴投身幼儿教育事业的经验总结。正是通过对这四个方面身体力行的科学研究,陈鹤琴开创了幼儿教育中国化的新局面。
一、研究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学是幼儿教育的基础。陈鹤琴指出:“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对于进行幼儿教育是异常重要的。”3
应该如何研究儿童心理学呢?陈鹤琴对此作过精辟的阐述:“儿童心理学究竟要怎样去研究呢?是不是多看几眼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多读几家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就算是研究儿童心理学了呢?自然,读书是必要的,但这是不够的。因为书本上得到的知识,都是间接的知识,它是别人的经验,而并非自己所有的经验,并非直接获得的知识。间接的知识,别人的经验我们固然要学,但是单凭读书所得知识与理论,往往是不够的。研究任何一门学问,我们还应当直接地去调查,去观察与实验,用事实来证验理论,这样的学问,才算是真学问。所以,研究儿童心理学,首先要用辩证唯物的方法,经过调查、观察和实验,来探求儿童心
理发展的规律。”4陈鹤琴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为了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以长子陈一鸣为对象,就儿童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游戏、学习、美感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持续808天的观察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第—手资料。
陈鹤琴将观察所得,参照西方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出版。在书中,他把自己的对长子的观察研究与外国的研究结合起来,在批判性地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例如,在关于儿童模仿发生时间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他先介绍了普莱尔、鲍德温、迪尔博、摩尔的相关实验,然后再陈述了一鸣从小到大的各种模仿行为,说明了自己的实验情况。显然,陈鹤琴并没有轻率地信奉国外理论,他对理论的辨识建立在切身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之上。
陈鹤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个案研究者,他开启了我国学者探索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新时代。陈鹤琴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年龄特征,揭示了儿童形成心理特性和道德品质、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发展智力和体力的心理过程,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为我国儿童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研究家庭教育
陈鹤琴认为,“儿童在没有进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就是父母,父母的动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见习闻的„„讲到儿童教育,根本上还是要从父母教育讲起。”5因此,在研究中国儿童心理的同时,陈鹤琴针对幼儿家庭教育展开了研究。他的同事郑宗海说陈鹤琴深受霍布金斯大学研究精神的影响,“向来喜欢做观察实验功夫,实有科学家的精神”。6自陈鹤琴有了孩子以后,他有了研究的对象,他便将这种观察实验的功夫运用到“人”的研究上去,最后他的研究笔记居然达十余本之多。这样,根据自己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体会和从事家庭教育实践的经验,陈鹤琴于1925年写成了《家庭教育》一书。该书开创了我国现代化的家庭教育的先河。
《家庭教育》全书分十二章,确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儿童心理、儿童学习的性质与原则,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后面的十章以具体的事实来解释101条教育原则的涵义。在这里,儿童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得了充分的讨论。这些讨论对于父母的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极其具体。
郑宗海评价该书“珠玑满幅,美不胜收,有数处神乎其技,已臻乎艺术的范域”。7以下是二则陈鹤琴艺术化家庭教育的实例。
今天下午我手里拿着一只照相机,叫我的妻子把我们的女儿秀霞放在摇椅里。预备要替她拍照的时候,一鸣就捷足先登,爬到椅子里去,也要我替他拍照,我再三劝告他,他总是不肯。后来,我笑嘻嘻地对他说:“一鸣!你听着!我叫一,二,三。我叫三的时候,你就爬出来,爬得愈快愈好。”他看见我同他玩,也很高兴地答应我。歇了一歇,我就“一,二,三”地叫起来,说到“二”的时候,他一只脚踏在椅子的坐板上,两只手挨在椅子的边上,目光闪闪地朝我看着,等到我说到“三”的时候,他就一跃而出,以显示出他敏捷的样子。8
我同一鸣(一岁零十个月)在草地上游戏的时候,他看见一只大蟾蜍就举起手来向后退,并且喊叫说“咬!咬!”我走过去,在地上拾了一根棒头轻轻地去刺着那只蟾蜍说:“蟾蜍你好吗?”后来他拿了我的棒头也去刺刺看,但是一触就缩回,仍显出怕的样子,但比当初好
9得多了。
《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源自陈鹤琴对自己的两个孩子的观察和教育实验。在家庭教育中,陈鹤琴依然坚持实验探索的态度,“凡是一个问题发生,我总是多方去解决,这个方法
不行,便运用另外的方法,直到解决了问题为止。”例如,一鸣的母亲一次在给一鸣洗澡时,洗澡水放得太烫了,从此后,一鸣就不肯洗澡了。开始陈鹤琴打一鸣的屁股,打得一鸣更加不想洗澡了。之后,陈鹤琴把鸭子之类的玩具放在水里让一鸣玩,玩着玩着一鸣就不怕水了,就肯洗澡了。诸如此类通过实验探索而获得的成果自然既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又不乏科学的内核。故而,陶行知称赞《家庭教育》是“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值之著作”,系作者“以科学的头脑和母亲的心肠”做成的,为“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10
三、研究幼儿园教育
19世纪20年代,虽然新学制已经颁布,但官方还没有制定幼稚园课程标准,全国幼稚园的课程非常混乱,存在着“抄袭外国的教法,不问国情和儿童个性”的共同问题。在陈鹤琴看来,当时中国普通的幼稚园大概存在着四种弊病:幼儿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11面对这种现状,陈鹤琴奋起大声疾呼:“幼稚教育抄袭西洋,不切合中华民族性,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使中国儿童适应”,遂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探求幼儿园教育中国化之路。
1923年,陈鹤琴腾出自家客厅招收了12名幼儿,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陈鹤琴创办鼓楼幼稚园,意在通过实验开辟一条既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又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幼儿教育之路。初创时期的鼓楼幼稚园,一切都在实验和探索中进行。陈鹤琴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教材以及教学方法都进行了精心的研究。
1925-1928年间,陈鹤琴与张宗麟等人一起对幼稚园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索与实验。起初,他们拟定了几条极端尊崇儿童自由活动的教育原则,就开始进行实验活动。在这些“粗率”的原则指导下,他们废止了幼稚园的通常课程,教师的工作只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布置环境,从旁指导。实验进行了半年,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是:教师没有教材,缺乏准备,对儿童的各种活动要求“穷于应付”;儿童的活动没有系统的计划与指导,进步缓慢,部分儿童养成了可怕的倔强骄蛮习气,不服从教育等等。根据这些问题,陈鹤琴等人在坚持“以儿童为主”的大原则下,对课程作了改进:先由教师制定一周的活动大纲,再依据大纲讨论细目并决定一周的活动安排,教师按此“安排”一件件去做。实验进行了一段时间,发现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实际上违反了“儿童为主”的原则,“强制了儿童的兴趣”,“蔑视儿童的个性”。于是,他们又开始所谓“中心制期”的实验。其要点是:召开教师会讨论次周儿童活动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活动的大致内容,教师做好详细的准备,并布置适当的环境,12由环境刺激引起儿童活动的兴趣,教师顺着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活动。陈鹤琴将这种“中
心制”的课程实验推广到南京14所幼稚园和晓庄、燕子矾等乡村幼稚园试行,收到了好的效果。课程中心制的单元教学最后成为我国20-40年代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模式,影响遍及全国。陈鹤琴在幼儿园课程上的改革,使中国的幼儿教育从抄袭外国和宗教色彩中解脱出来,进入了一个幼儿园教育趋于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新阶段,缩短了我国与国际幼儿教育的差距。
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十五条,主要内容为: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幼稚园的课程以自然、社会为中心;课程既要事先拟定,又得临时变更;要注意儿童的健康;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要特别注重音乐;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幼稚生的户外活动要多;多采取小团体的教学法;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应当有种种标准,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这十五条主张系统阐明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方向和任务、课程的中心与组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师生关系、家园关系以及环境设备等。13此外,陈鹤琴还制订了《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共139条)。《我们的主张》和《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全面地回答了应当怎样办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园,包括基本原则和具体经验,为办幼稚园提供了可资遵循的标准和依据。
1928年,教育部聘请有关专家11人,由陈鹤琴和胡叔异负责,着手进行幼稚园课程标准草案的拟定工作,该草案就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的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雏形。陈鹤琴所参与草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建立在鼓楼幼稚园的教育研究实践基础之上。该标准对推动我国幼儿教育向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曾起了重要作用。
四、研究幼教玩具、教具
陈鹤琴深知“玩,是小孩子整个的生活。”儿童玩的时候,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许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够满足玩的欲望。比如一个小孩玩骑马游戏,至少要有一条带子或一根竹竿,才好跑来跑去地玩,才能玩得有趣。因此,玩具是儿童游戏不可缺少的伴侣。
从上世纪20年代起,陈鹤琴就开展了有关儿童玩具的研究实验和实践。陈鹤琴成功地把儿童心理研究与儿童教育结合起来,并开创了儿童玩具的科学研究,亲自倡导和设计各种与儿童年龄相适合的玩具、教具和设备。如他认为对出生到十个月左右的婴儿应给各种听声、观看的玩具和握、捏、敲打的玩具,以发展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和动作。他为十个月到一岁半的孩子设计了摇头响鸭、双铃马车等各种拖拉玩具及能推、能拉的学步车等。为一岁半到两岁左右的孩子设计了室内、室外沙箱和玩沙的小桶、小铲、小耙等,让孩子玩沙、玩泥、玩水,接触实物,自由试验物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他认为幼儿应有画图、剪纸、锤击、浇花、穿珠、塑泥、玩积木的机会,这些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与幼儿身心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他为幼儿设计的空心大积木,可以充分启发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可使儿童的大肌肉得到活动,可培养互助合作、服务的良好习惯。他还为儿童设计了各种运动器械,如摇马、摇船、滑梯、攀登架、游戏平台等,为儿童户外活动创设了条件。
陈鹤琴重视我国民间优秀传统玩具,善于向民间艺人学习。例如,他将民间捏面泥引进到幼儿园,成为孩子做泥工的好材料;将街头小贩的转糖盘改造成儿童识数、识字的教育玩具“得赏盘”和“益智盘”;将民间的木偶戏经过改造引进到小学和幼儿园,使之成为教育和娱乐的良好工具。
1927年,陈鹤琴对关系到孩子视力、姿势及身体发育的课桌椅进行研究。分析了当时旧式桌椅的弊病,提出了高度适合、坚固耐用、美观等新式桌椅的十二条标准,并在鼓楼幼稚园制成推广;1940年又提出幼稚园及小学各年级儿童的课桌椅标准尺寸。
1928年陈鹤琴制订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幼稚园的设备表(包括普通设备、生活用品、教育用品、玩具、运动器械等)和一个幼稚园最低限度的设备表,使幼稚园在选用配置玩具、教具、设备上有了科学的标准和依据。
此外,陈鹤琴除了立足于实践,亲自进行玩教具实验研究和设计,还将里特、华特尔等欧美教育家对儿童游戏及玩具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人,为我国儿童玩具的科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鹤琴尊重国外已有的理论研究,但却不被国外的权威学说压迫心智,他既学习先进理论,又坚持亲身实践——研究儿童心理,开办幼儿园,在自己家里实施幼儿教育,引进和研制幼儿玩教具。陈鹤琴正是凭借着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为我国现代儿童教育的中国化和科学化建立了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我国现代幼教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陈鹤琴的著作大部分都是他自身的观察研究的体会和心得,他通俗而平易的叙述风格使人感到特别地亲切。虽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距离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他足履实地的研究态度,扎扎实实的研究成果,与今天的幼儿教育并没有距离。他甚至至今仍是中国幼教队伍的“排头兵”,手执燃烧着科学研究精神的熊熊“火炬”,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幼教人继续前行。陈鹤琴.我的半生.陈鹤琴全集6.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36-537陈鹤琴.切实开展对幼儿教育的科学实验.陈鹤琴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03-506陈鹤琴.切实开展对幼儿教育的科学实验.陈鹤琴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04陈鹤琴.儿童心理学.陈鹤琴全集1.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08陈鹤琴.儿童教育的根本问题.陈鹤琴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47 6 郑宗海.《家庭教育》序.陈鹤琴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11 7郑宗海.《家庭教育》序,陈鹤琴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11陈鹤琴.家庭教育.陈鹤琴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46 9 陈鹤琴.家庭教育.陈鹤琴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89 10 陶行知.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陈鹤琴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08-510 11 陈鹤琴.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陈鹤琴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3 12 陈鹤琴,张宗麟.幼稚园的课程.陈鹤琴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5-112 13 陈鹤琴.我们的主张.陈鹤琴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75-84
第二篇: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琛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创者和改革者,他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之路,形成了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本文着重介绍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产生、发展的过程,并分析其成因。
Mr.Chen Heqin is our country modern preschool education pioneer and innovator, he explores a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meet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oad, forming a unique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and ideological system.In order to inherit,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 Chen Heqin's preschool education though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Chen Heqi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and thought,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causes.[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活教育;教育实验和研究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和“中国的福禄贝尔”。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幼儿教育问题,探索和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在新时期应继承、弘扬和发展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深化幼儿教育改革。
一、开创中国现代幼儿教育(1919—1928年)陈鹤琴先生1919年离美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任教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次年喜得长子陈一鸣,每天对其身心发展进行周密的观察、实验和文字与摄影记录,连续808天,对孩子的身体、动作、模仿、暗示感受性、游戏、好奇心、惧怕、知识、言语、美感、思想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发表了系列关于儿童心理及教育的论文,并于1925年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部著作。其中《家庭教育》一书论述了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和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堪称为一部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家教经典,陶行知先生发表书评《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称著者“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1923年由东南大学教育科支持,办起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适合国情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教育,次年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指出中国普通幼稚园当时大概有四种弊病:一是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二是功课太简单;三是团体动作太多;四是没有具体的目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标。1925年扩建鼓楼幼稚园园舍,邀请东南大学陆志韦等10人成立董事会,筹募资金,该园成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派助教张宗磷协助研究工作,至此我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诞生了。陈鹤琴主持实验幼稚园的课程、故事、读法、设备和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并与张宗麟合写《一年来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概要》一文,由《新教育评论》发表。当年夏,主办东南大学幼稚师范讲习所,编写的讲稿《幼稚教育》围绕“为什么办幼稚园”“幼稚教育的目标、原则、课程”等问题,对办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园作了全面论述。根据自己办幼稚园的理论和实验总结,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幼儿发展特点的15条办园主张,其中涉及到适应国情、家园共育、教育内容、幼稚园课程、教师素养、师幼关系、教法、设备、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这15条信条为当时中国的幼稚教育指明了道路,正如陈鹤琴所言:“我们所主张的15条信条当然不是金科玉律尽善尽美,但从现在中国幼稚教育的情形来看,这15条信条也许是治病良方呢!”1928年,陈鹤琴负责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草拟和制定工作,5月与张宗麟合著《幼稚教育丛刊》,出版《幼稚园的读法》《幼稚园的故事》《幼稚园的课程》和《幼稚园的设备》,同时,反对小学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法,提倡“整个教学法”,主张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该时期丰富了幼儿教育思想的产生,既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原因,也不可忽视陈鹤琴的个人因素。从内因来说,陈鹤琴1914年清华毕业赴美留学,考取的是庚子赔款奖学金,陈鹤琴说:“清华大学经费来自美国退还的庚款,我游学美国也用的是庚款,庚款是什么呢?还不是中国人民的民脂民膏!人民的脂膏栽培了我,我如何不感激呢!如何不思报答呢!”问他在启程去美国之前,原本想学医,在横渡太平洋的邮船上,他改变了注意,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他决定把一生献给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的志向得到同舟赴美的陶行知先生的赞赏,后来两人一起在哥仑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另一主要内因是陈鹤琴对儿童无限的热爱,正如陈先生所言:“我是喜欢儿童的,儿童也是喜欢我的”,他呼吁全社会都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正是陈先生对儿童的这种纯爱,才确定了他献身儿童教育事业的人生志向。
二、广泛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编写各类儿童课本和读物(1928一1939年)经过陈鹤琴和先辈们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幼儿教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此时从教会手中收回教育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陈鹤琴凭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对儿童的热爱,受聘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任处长,为更多的中国儿童办学。在主持教育处工作11年期间,办的6所小学都附设幼稚园,并在小学和幼稚园大力提倡各种教学实验和教学研究活动,仍然关心幼稚教育的发展,编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写了系列适合儿童特点的各类儿童课本和课外读物: 1937年7月,正值卢沟桥事件发生之时,中华儿童教育社在北平举行第7届年会,陈鹤琴参加主席团讨论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坚持到会议结束才带领南方与会同志绕道回沪,可见他对幼儿教育问题的关心和重视。1938年与钟昭华合编出版《南京鼓楼幼稚园儿童生活写真》。陈鹤琴先生认为,要使幼稚教育发展,必须发动和组织更多的人合作来做,他说:“推敲切磋,真理才出;科学进步,端在合作。”“实地研究的人愈多愈好。”网在这一思想主导下,他大力创办儿童教育学术团体和刊物.20年代他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1939年在此基础上创建中华儿童教育社,到30年代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还主编《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等刊物,广泛交流经验,扩大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在战时的发展。
三、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较完整幼稚师范教育(1939--1949年)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上贫穷落后,老百姓一贫如洗,人民生活极其艰难,科学技术极不发达,教育也陷入陈旧腐败、抄袭外国、停止不前的局面,幼儿教育显得尤为突出。对此,陶行知先生曾尖锐地揭露:当时国内的幼稚园害了三种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面对旧教育的全盘西化、脱离实际、死读书本的时弊,也严肃地指出:“今日抄日本,明日抄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陶行知先生曾把旧中国陈旧腐败的教育概括为“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针对当时的这种教育现状,陈鹤琴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他要下决心使这种腐败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陈鹤琴先生青年时期受到欧美新教育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资产阶级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这一进步教育运动抨击当时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反对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和对儿童活动的束缚,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提倡“实验”的精神。陈先生十分赞赏这种观点。他借鉴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正确合理的部分,正如陈鹤琴自己所言:“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1]但是,陈鹤琴的借鉴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国进行幼儿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指出:“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总之,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条件。”[2]另外,陈鹤琴对欧洲11国的教育考察,也促使他下决心在中国实验活教育。1934年7月,陈鹤琴先生开始了长达7个月的欧洲教育考察,他参观了许多新型的实验学校,与各国的教育专家进行了教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育问题的讨论,对各国的教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这使他对“新教育”的源头——欧洲新教育有了真实的感受,从中看到了现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共同特性,认为这是中国教育值得借鉴的。特别是各国教育都注重“做”,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这给了陈鹤琴很大的启发,为他在中国实践活教育指明了方向。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实验过程中,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他特别赞赏和佩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陈鹤琴汲取了杜威的“做中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但是,陈鹤琴和陶行知的思想都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实验本国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从内因来说,陈鹤琴从小就接受私塾教育,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深有体会,即便清王朝被推翻,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教学方法仍很死板,学校活动的中心仍是老师,教材的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生活。陈鹤琴说:“他们机械的、被动的被灌输以有限的所谓知识食粮,而实际上它们却难以消化——没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只要他们读和写,而从不要求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活教育植下种子,生根发芽,开出花朵。”[3]1940年陈鹤琴赴重庆参加国民教育会议,途经桂林时给中山学校题词:“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4]4月谢绝留在重庆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之职,表示“要做事,不做官”,回到江西,邀集一批有志人士在泰和大岭山上以“荒山辟乐园”的精神办起了“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活教育”,实现了由中国人自己培养幼教师资的宏愿。其实,陈鹤琴早在20年代就迫切的感到,要实现幼儿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不能靠外国教会控制幼教师资的训练,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培训师资。早在1928年他就提出《各省师范学校急需设幼稚科案》,建议“就环境适应之地,开设幼稚师范学校,或就各省之师范内,添设幼稚科,以培养专门人才,供给良好师资。”[5]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建就迈出了这第一步。是年,确定并实施活教育的思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即目的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即课程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即方法论。” 1944年在实验活教育筹划会议上,提出“五指活动”方案,由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五个部分组成,五指活动如人的五指,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网,继续实践活教育。1945年10月恢复和重建遭战乱严重破坏的南京鼓楼幼稚园,继续兼任园长,每月去幼稚园指导工作。11月任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校长,确定幼师办学宗旨为:培养优良师资,实验及推行活教育。1947年继续推行活教育,批判传统教育,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战后中国的幼稚教育》,着重讨论了战后中国幼稚教育的发展道路。陈鹤琴说:“战时幼稚教育在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幼稚教育史上还是一个拓展的阶段,而今天我们还没有超越这个阶段,一切的工作也还是继续着战时,来完成幼稚教育在中国的建立。”陈鹤琴分析了战时幼稚教育的不足,并提出战后幼稚教育的五点发展建议,这些思想又将建立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幼儿教育向前推进了一步。同年,陈鹤琴主编的《活教育的理论及实施》一书出版,标志着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1948年,陈先生在上海幼儿专科学校成立儿童研究站,对1.5—3岁的儿童进行身心发展研究和保教工作实验,并作为幼专、幼师学生实习的场所。是年,编写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活教育的创造》两书出版,在《活教育》上发表《活教育的目的论》,提出做“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的现代世界人”,至此,活教育的目的论便发展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可见,陈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思想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陈鹤琴活教育三大目标的提出都是有其独特缘由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是肩负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的,陈鹤琴认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就是中国教育惟一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各国的教育目的。陈鹤琴说:“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做一个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拿目前的情形来说吧!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遇,争取民族独立;对内肃清封建残余,建树科学民主,这便是中国人当前的生活内容与意向,而活教育就是要求做这样的中国人、现代中国人。”“我们要做世界人,便要爱全世界的人类”,“爱那些站在真理一面的人类,真理是不会泯灭的。”[6]陈鹤琴把做人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要追求的目标。活教育的课程论和方法论除了受欧美进步教育思想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影响外,还有一社会现实原因——1940年夏,江西省政府批复建立省幼稚师范学校时,经费严重短缺,由原定的6.5万元减至2.5万元,陈先生就率领师生成立十多个建校小组,开山筑路,建造校舍,边学习、边劳动,提倡“手脑并用,文武合一”,他们建成了实用的教室、宿舍、礼堂、办公室等教学生活设施,“荒山”变成了“活教育”的乐园。这便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教育思想形成不可忽视的原因。活教育理论体系不但指导着旧中国幼稚教育的发展,对建立新中国的幼儿教育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2l世纪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诸多的启发和借鉴。
四、为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鞠躬尽瘁(1949—1982年)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继续高度关注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1949年筹办新中国第一个儿童玩具厂,恢复出版《活教育》,1949年底到1951年初,他相继在《活教育》(1950年更名为《新儿童教育》)上发表《音乐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儿童教育的新动向》《我们今后的工作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方向》《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等系列文章,对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开拓。1951年春,《人民教育》开始了对“活教育”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陈鹤琴仍然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如何使幼稚生适应新环境》《论幼儿园环境布置》《如何利用故事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幼儿教育的新动向》等系列文章。在《幼稚园的课程》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新时期我国幼稚园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是民族的,不是欧美式的;是科学的,不是封建的;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是发展的、连续的,不是孤立的;是配合目前形势和实际需要而不是脱离现实的;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的;培养五爱的国民公德和民主、团结、勇敢、守纪律的优良品质;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情感,要养成儿童能够说话的技能。”在《幼儿教育的新动向》一文中陈鹤琴首次系统地就“体、智、德、美”诸方面提出新中国幼儿教育的四项任务:“保证幼儿的健康和身心的正常发育,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初步的国民道德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其他优良品德,培养幼儿的爱美观念,增进幼儿愉快的精神”,旧此外,还就这四项任务提出了相应的7条教养原则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1979年,陈先生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小组发言中讲到:“这次我借出席五届二次政协会议之机,提出了三点提案:1.在全国各省市恢复或建立幼儿师范学校,以培养幼教师资。2.在全国各省市高等师范学校恢复或建立幼儿园和实验小学,作为进行科学实验取得系统经验的场所。3.设立儿童玩具、教具、设备的研究室和实验工厂。这三点提案,经提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已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办理。”[7]当年11月在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被推选为名誉理事长,并发表讲话,讲话就开展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对于作为幼儿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作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第二,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第三,对幼儿园的教育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科学实验与研究,要办好示范性幼儿园;第四,必须重视和解决幼教玩具、教具的科学实验和制造。这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重大问题。1981年,年近90的陈先生还为“六一”国际儿童节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同年11月,为浙江《幼儿教育》创刊题词:“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这既是对一切从事幼儿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谆谆教诲,也体现了陈鹤琴热爱儿童、关心儿童教育事业的挚热情怀。
纵览陈鹤琴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国儿童教育事业奉献的一生,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尽瘁的一生,继承、弘扬和发展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为新时期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献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1]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六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P295. [2]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二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P110. [3]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六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P297. [4]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陈鹤琴生平年表,P25.
[5]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P256. [6]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五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P63. [7]安徽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编.爱国老教育家陈鹤琴[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第三篇: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
江 苏 大 学 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 文)
论文题目: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学生单位:指导教师:
二○○六年十月
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
思想和实践
摘要
本人按照学院毕业设计(论议)的要求,按照任务书确定的选题,深入地学习了相关著作和文章,作了相应材料的准备,以论文的主题为前提,主要围绕了,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基本内涵和核心,以及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作了一些深入浅出的阐述。在论文的写作中,我努力将陈鹤琴幼儿教育的思想成果与幼儿教育工作基础相结合,使自己能够在优秀的教育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教学水平能不断得到提高。
目录
一、概论
二、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
1、开创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时期。
2、广泛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编写各类儿童课本和读物的时期。
3、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较完整幼稚师范教育体系建立的时期。
4、为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三、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核心。
1、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2、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1)、目的论(2)、方法论(3)、课程论
四、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运用和实践。
1、幼儿园课程的四大目的:(1)、“做怎样的人”
(2)、“应该有怎样的身体”(3)、“怎样培养情绪”
(4)、“应该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
2、注重生活的课程内容。
(1)、让孩子享受真爱。(2)、让孩子喜欢合群。(3)、让孩子学会爱人。
五、总结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2.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陈鹤琴生平年表.3.现代幼儿教育[M].金城出版社,2002年
4.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一、概论
中国的现代幼儿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最早对幼儿心理进行研究的人是谁?
今天幼儿园里的各种教育形式是从哪里来的?请记住陈鹤琴——这个把一生献给了“小孩子们”的教育家。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从二十年代开始,他先后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及江西幼师、上海女师、国立幼专等学校,在我国幼儿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陈鹤琴先生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幼儿教育问题,探索和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特别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家庭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重温陈鹤琴先生有关家庭教育理论的论述并付诸实践,对我们这些当今的幼教工作者来说不无启迪和教育意义。
二、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
陈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和教育相伴的一生的经历是不无关系的,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之路。
一、开创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时期。
陈鹤琴先生1919年离美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任教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次年喜得长子陈一鸣,逐日对其身心发展进行周密的观察、实验和文字与摄影记录,连续808天,对孩子的身体、动作、模仿、暗示感受性、游戏、好奇心、惧怕、知识、言语、美感、思想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发表了系列关于儿童心理及教育的论文,并于1925年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部著作。其中《家庭教育》一书论述了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和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堪称为一部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家教经典
他呼吁全社会都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正是陈先生对儿童的这种纯爱,才确定了他献身儿童教育事业的人生志向。
二、广泛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编写各类儿童课本和读物的时期。
陈先生凭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对儿童的热爱,为更多的中国儿童办学。在主持教育处工作11年期间,办的6所小学都附设幼稚园,并在小学和幼稚园大力提倡各种教学实验和教学研究活动,仍然关心幼稚教育的发展,编写了系列适合儿童特点的各类儿童课本和课外读物。20年代他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在此基础上创建中华儿童教育社,到30年代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还主编《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等刊物,广泛交流经验,扩大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在战时的发展。
三、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较完整幼稚师范教育体系建立的时期。
陈鹤琴先生面对旧教育的全盘西化、脱离实际、死读书本的时弊,也严肃地指出:“今日抄日本,明日抄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陈先生汲取了杜威的“做中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但是,陈鹤琴和陶行知的思想都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实验本国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他确定并实施活教育的思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即目的论;陈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思想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
陈鹤琴活教育三大目标的提出都是有其独特缘由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是肩负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的,陈先生认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就是中国教育惟一的特点活教育理论体系不但指导着旧中国幼稚教育的发展,对建立新中国的幼儿教育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2l世纪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诸多的启发和借鉴。
四、为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解放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继续高度关注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1979年,陈先生提出了三点提案:1.在全国各省市恢复或建立幼儿师范学校,以培养幼教师资。2.在全国各省市高等师范学校恢复或建立幼儿园和实验小学,作为进行科学实验取得系统经验的场所。3.设立儿童玩具、教具、设备的研究室和实验工厂。陈鹤琴先生的三个提案和几点建议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81年,年近90的陈先生还为“六一”国际儿童节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这既是对一切从事幼儿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谆谆教诲,也体现了陈先生热爱儿童、关心儿童教育事业的挚热情怀。
三、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核心
一、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陈鹤琴先生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思想理论体系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为此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陈鹤琴先生认为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幼稚期是奠定人生健全发展的时期,需要适当的环境和优良的养育,以促进民族的新生”。
他揭示了旧中国幼稚教育没有具体的培养目标的弊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他揭示了旧中国幼稚教育成人化的错误儿童观教育观,提出了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他揭示了旧中国幼稚教育设立不普遍的弊端,提出了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还要普及工农幼稚园的主张;
他提出的课程教材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的观点,突破了传统教育中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体系;他大声疾呼,唤起社会重视,并亲自进行实践研究,建立了从婴儿园、幼稚园到中幼师、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等幼儿教育体系;
他针对当时推行的“死教育”,提出“活教育”的主张,写出了《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及其他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文章和专著;
他把“我爱儿童,儿童爱我”作为教师的座右铭,强调教人“做人”,教书育人;他对教育事业的“乐业”、“敬业”、“专业”思想和“创业”精神,正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二、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
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即: “三论”
1、目的论: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教材。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对这三论陈先生都有详细的论述。例如在“目的论”中,他说:“中国的教育和外国的教育有所畛畦(即不同、区别,它自有它的特性。”用现代话说就是要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他接着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就是中国教育惟一的特点。要晓得这一句话就是我们终身治学的目的。我们虽生而为人,生而在中国,生而在现代的中国,可是有几个真正知道做‘人’呢?有几个真正知道做‘中国人’呢?更有几个真正知道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呢?做‘人’不易做,做‘中国人’不易做,做‘现代的中国人’更不易做。你要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一)要有健全的身体。
(二)要有建设的能力。
(三)要有创造的能力。
(四)要能合作。我们中国人个性很强,喜欢各自为政,在团体中常缺乏合作精神。
(五)就是要服务。如果我们训练儿童,熟读各种知识技能,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别人,那这种教育就可以说全无意义。”这就是陈先生所论教育的目的,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目的。
2、课程论:他讲:“要晓得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我们活的书,直接的书。活教育的课程就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陈先生并不是反对书本知识,只是反对死读书本,不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他对编写教材提出了原则和方法,其中他特别强调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兴趣和当地环境的情形。这就是编教材要从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实际、环境的实际、国家的实际出发。
3、方法论:他提出了若干原则,其中特别注重:直接经验,也就是直观性原则和实践原则;目的性原则,就是方法要服从目的,教学方法要使孩子得到“均衡发展”;主动性原则,即让孩子主动去观察、探索、思考、研究他所接触到的客观世界。
四、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运用和实践
当代国内外一些教育家的理论,只要仔细对照一下,大都是与陈鹤琴教育思想相通的。当然,其具体的内容与做法具有时代性,但理念是一致的,而且陈先生的理论内容具体、丰富、符合国情,许多内容特别是方法,教师拿过来就能用。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本质是实践、创新,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只要紧密结合实际,陈鹤琴教育思想就能与时俱进,永不过时。今天我们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不仅仅是总结历史,进一步阐述它的精神内涵,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怎么把陈鹤琴教育思想和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历史使命以及我们现实中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结合起来。
一、幼儿园课程的四大目的。
1、“做怎样的人”,这主要涉及到德育范围,包括;合作的精神;同情心;服务的精神。
2、“应该有怎样的身体”,即强调幼儿要有很强健的体格,训练幼儿养成各种达到强健体格的习惯,这可以分三层来说: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陈先生认为人类的习惯大都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儿时期应当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运动技能,幼稚园必须培养幼儿几种基本的人生运动技能。
3、“应该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即要培养以幼儿为主体的“活”的能力,主要包括:培养研究的态度,激发幼儿探究事物奥秘的兴趣;掌握充分的知识,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指导幼儿掌握各种知识,丰富其经验;获得表意的能力,即逐渐培养幼儿使用简单的语言、叙述简单的故事、画简单的图画、做简单的手工、创作简单的音乐、动作等来表达自己所感。
4、“怎样培养情绪”,幼儿园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学会欣赏,包括欣赏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使幼儿体验快乐情感,教师的人格感化、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在此固然重要,在教导方法上应和儿童的需要、避免将学习对象硬塞给幼儿使之产生厌恶感觉更为重要;打消惧怕,教师要常常带幼儿接触万物,如捉昆虫、玩狗猫、登高等,来避免和消除幼儿的恐惧情绪。
上述说明陈先生早在二十世纪 20年代就已开始体现现在所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程目的思想。这也是全面发展课程目的观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当前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的课程目的观相一致。
二、注重生活的课程内容。
陈先生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切合人生的课程内容应是“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我们知道,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儿童所熟悉时,儿童将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更积极主动地运用其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去寻求对自己所熟悉的世界的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源自儿童真实生活中的课程是不以获取新异的、可资炫耀的知识为目标的,它能够充分揭示儿童日常生活中意义。因此这样的活动必将对幼儿具有更为深刻的价值和趣味。所以,陈先生关于源自生活的课程内容观能够尊重儿童的特点、兴趣、爱好、动机,是建立在儿童真正需要的基础上的,真正体现了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课程内容选取的儿童适合性原则。
1、让孩子享受真爱。什么叫真爱呢?真爱就是 “爱” 与 “严”相结合,严爱相济。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力量,爱是崇高的,无私的,有理智的,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爱不是溺爱,陈鹤琴反对过分溺爱而姑息迁就,他指出姑息足以发展儿童的自私心。如有的父母总是把最好的菜留给孩子吃,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就让他独享。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以为常,把这一切看作是应该的,一旦别人吃了、玩了、碰了他的东西,他就会不高兴,甚至是发脾气。在他心里只有自己,根本不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俗话说: “严是爱,松是害”,这是千古真理,是行之有效的育孩原则。因此,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但是严格不等于严厉,更不等于体罚。陈鹤琴反对处处用成人的意志要求儿童,用成人的道德规范儿童,他指出严管则会摧残儿童一切活动的倾向。如孩子不会念儿歌,老师和父母就大声训斥,甚至数落他,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失去自信心,从而变得孤立封闭。因此,成人必须把握好“爱”与“严”的尺度,真正做到严爱相济,互相结合,让孩子享受到真爱。总之,既要让孩子感到师长的坚强意志,体会到师长所坚持的正确原则,在坚持原则中又亲切又关爱。做到严中有爱,爱中寓严。
2、让孩子喜欢合群。陈鹤琴认为:“凡人都喜欢群居的,幼儿、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了。2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5-6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强了。”既然孩子有这样的心理特点,成人就应创造条件让孩子的乐群心得到发展。《纲要》中也要求幼儿“乐于与人交往”。
要孩子喜欢合群,唯一的办法是给他们创造一个群体环境,让孩子在群体活动中,品尝与玩伴合作的各种滋味。对于2岁以前的孩子,他的玩伴主要是大人。因此,大人应多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玩,做孩子游戏的伙伴。2岁以后,孩子逐渐开始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但是他们都各自玩自己喜爱的游戏,偶而望望别的小朋友,可是还不会一起玩,这是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成人要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引导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到3岁以后,孩子开始喜欢同小伙伴一起玩。4岁以后,孩子之间逐渐形成了小团体,一起玩的能力增强了。到5-6岁,孩子在一起玩的游戏中集体精神加强了,同时也形成了某种固定的交往关系。因此,对于3岁到5、6岁的孩子,成人要采取放手政策,让孩子自己寻找伙伴,并根据孩子的性格,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参与群体活动,尤其是对性格孤僻的孩子更要有目的地鼓励他进入群体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成人不能回避孩子之间的矛盾,要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矛盾。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群体活动中学会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分享,让孩子体验到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促使孩子的乐群心得到发展,成为喜欢合群的孩子。
3、让孩子学会爱人。陈鹤琴指出:“一个成人的情绪表现,有许多都是由他幼小时代情绪生活来决定的。” 因此,从小让孩子学会爱人是非常必要的。爱是一种特殊的内心体验。爱的情感和其它情感一样,都是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要让孩子爱人,首先要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热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抚养者,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历尽艰辛,付出了伟大无私的爱,孩子在这溶溶挚爱当中长大成人,便产生对父母的依恋和热爱。父母可以结合“三八”妇女节,“五一” 劳动节等特殊的节日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劳,强化孩子热爱父母的情感。父母还可以抓住具体事例进行训练,使孩子心中有父母,有他人。比如妈妈生病了,大人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妈妈哪里不舒服,需要些什么帮助,并让他为妈妈做一些小事情。这种训练,可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的病痛冷暖,体会父母的喜怒哀乐。
(2)、要让孩子学会爱人,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要“有同情心”。苏霍姆林斯基说: “只有当孩子不是从理智上,而是从心灵里理解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放心地说,我们在他身上培养起了最重要的情感-----——对人的爱。”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可以通过文艺作品的感染,如让孩子听雷锋小时候的故事,激发他们对雷锋的同情心及敬仰之情;也可以通过孩子在生活中直接的观察和体验,如体验亲人患病时的痛苦,残疾人生活的诸多不便,小昆虫小动物受伤害后的痛苦挣扎等,在这种环境的刺激下,促使孩子出现移情、同情,而后主动地表示爱怜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3)、要让孩子学会爱人,还必须创设良好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教师之间、亲子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要树立情感丰富健康完美的师长形象。陈鹤琴指出:“这个模仿心,青年老年亦有的,不过儿童格外充分一些。儿童学习言语、风俗、技能等等,大大依赖这个模仿心。”所以师长必须以身作则,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爱人。
一个享受真爱,喜欢合群,懂得爱人的孩子是不会自私的,对于自私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教育也一定能得到改善。社会需要不自私的人,因为只有不自私的人才能和睦相处、协手共进,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五、总结
我们逐渐深刻认识到其教育思想是不受时代限制的。最近,对照国内外一些名家的教育学说,更感到陈鹤琴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幼儿教育学。纵览陈鹤琴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国儿童教育事业奉献的一生,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尽瘁的一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的名言将永远激励我们为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奋斗不息!
第四篇:陈鹤琴学前教育1
从近现代学前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谈谈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的特色及价值,并谈谈对学前教育的改革的借鉴意义
自1903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教育家。其中,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三位浙籍教育家无疑是三座丰碑。尽管这三人的经历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三人有相近的文化底色,均矢志于中国化学前教育的探求,由此构成了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阔者和奠基人。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
陈鹤琴认为,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
“ 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 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 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陈鹤琴认为,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他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他又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陈鹤琴指出:“小孩子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去教他。总必定要有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关系。”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天天接触到的,应当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雪门(1891~1973), 浙江鄞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 特别是幼稚园教育。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思想。
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是中国幼稚教育第一代本土化的课程体系,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生活化”、“行为化”、“本土化”。
那什么是课程?行为课程又是呢?
1929年,张雪门在《幼稚园的研究》中就提出:“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同时明确指出:“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这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
在1966年的《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中,他正式提出了行为课程,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因此,行为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就是“生活”,同时张雪门先生所说的“生活”概念不是抽象且不可捉摸的,他把“生活”与“行为”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
从行为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遵从幼儿发展的身心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承认儿童的能力。要求教师在在雨中的主导地位,而并非是权威的。这是一种理想的师幼关系,也是当今的幼儿教育中所一直追求的目标。张宗麟的学前教育思想
张宗麟(1899~1976),浙江绍兴人,我国三十年代的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位当幼儿园教师的男大学生。他在幼儿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张宗麟一生写下了大量的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著作, 其女张沪编为《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由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张宗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他认为,幼稚园课程中应增加“社会”科目,因为幼稚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幼稚园的儿童之间也进行社会性交往。而且,“幼稚园的一切活动,由广义说来,都是‘社会’。其中最有独立性的只有‘自然’,但是幼稚园的‘自然’决不是‘纯粹的的自然研究’,必定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元件。’
在《幼稚园的社会》中,张宗麟认为,社会化的幼儿园课程与社会领域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的。
他指出,幼儿园应该建立社会化的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的一切活动,从广义上讲都是“社会”。他指出,“我们需要的孩子,决不是只会吃,只会个人享受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能为孩子们共同享受,能注意他的四周事物的孩子。为着这种关系,幼稚园里都应该含有‘社会’的意味。” 然而,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应具有“社会”的意味,并不等于要抹杀社会领域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存在的必要性,也无法掩盖社会领域课程的独特性。
那什么是“社会”?
“社会”既指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是指幼儿的社会生活、社会学习或对社会学科的学习。
在《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张宗麟指出,“社会”包括最广,凡历史、地理、家庭、职业、卫生、风俗人情、伟人事迹、各国人的生活等都可在内。幼儿园的一切活动,由广义来说,都是“社会”。
张宗麟对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内涵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儿童“社会性”发展这一心理学范畴,而指向更广阔、更自由的社会生活学习。
关于社会领域课程的价值取向,张宗麟认为,幼儿的自由生活应与成人社会生活的协调统一。
张宗麟倾向于尊重幼儿的自由生活。但他也强调,教育要在尊重儿童自由生活的基础上,帮助儿童适应成人的一些社会生活。因此可以说,张宗麟的思考和探索凸显了儿童本位、个人取向的价值观。但同时,他也很好地处理了儿童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之间的关系,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和互补。
三人在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探索中,所要寻求的是中国化的学前教育之路,在理论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在实质内涵上是相似的。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要求以社会生活中的活材料、活方法,来培养“活学生”。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上,主张以“整个教学法”的思路,按照“五指教学”的模式,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的学前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幼儿的经验“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简言之,行为课程就是要用幼儿的行为、经验来构建幼儿园的课程,这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异曲同工。
张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构建与陈鹤琴的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紧密相联,颇具特色的是他的幼儿“社会教育”思想。
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些思想在幼儿教育之路上始终引领着我们,为我们指明方向。在幼教改革之路上,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学会主编
《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 1987年11月
2、《学前教育研究》 2006年第3期
3、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6.4、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5、《张雪门先生纪念专集),台湾1974年版。
6、张宗麟 《幼稚园的社会》
第五篇:学年论文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学 年 论 文
2015届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 系 教育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6年6月10日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摘 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都主要散见于他的教育论著中,并体现在他亲自创建的幼稚师范学校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先进性等特点,他的“活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 陈鹤琴的生平
陈鹤琴(1892—1982年),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南京师范学院院长,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作为理论研究的实验基地。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1920年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对孩子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实验。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家庭教育》等著作。他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创立的幼儿教育理论至今仍有生命力,对改革当前幼儿教育的弊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2.1 论幼稚教育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意义
孙爱月在《继承与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中提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2.1.1 幼稚教育的对象应从“0”岁开始。因为婴儿出生的第一天,已能感觉和反映外界的刺激了,说明已开始具有学习和教育的条件。他还将“0”岁到入学前的儿童分为初生婴儿期、乳儿期、步儿期、幼儿期四个年龄阶段,同时提出了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重点。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首创的,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
2.1.2 幼稚教育是人生最基础的教育。他在《家庭教育》自序中指出:“幼稚期(自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够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因此要“从小教起”,必须“谨慎学习的初步”。否则第一次学坏了,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了第二天性,长大再教育就要费很大力气,也不易改进。对习惯的养成、思想的形成、能力的培养无不如此。这些论点说明,他将幼稚教育作为人生最基础的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所以,他在1935年发表的《几点宏愿》一文中呼吁:“愿全国儿童„„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的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并亲自实践与研究。
2.1.3 幼稚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集体教养机构进行。因此,他呼吁社会要重视家庭教育,“父母们都要具有教育常识,切实了解儿童的心理和儿童期的价值。”1947年,他针对工农托儿所、幼稚园不发达的情况指出:“托儿所、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其最大的作用,则在于方便工作妇女的从事工作”。因此提出“普遍设立托儿所、幼稚园”,“普及工厂托儿所,普及农村托儿所”。“这样,幼稚教育的工作者,不仅间接地参加了社会的生产,而且,还正在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民族的新生一代,使他们成为国家自救的斗士,个个成为现代中国人”,“为幼稚儿童服务,为工作妇女服务,为民族新生服务。”由此看出,当时他就阐明了幼稚教育不仅具有人生基础教育的性质,而幼稚园、托儿所则更具有双重任务,并指出了发展方向,以及幼稚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是一致的。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他这一主张和理想是不能实现的,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却正在一步步地实现,1990年统计,全国有幼儿园十七万余所,其中农村幼儿园占69%。[5] 2.1.4 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时期,需要有适当的环境与优良的养育;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各种教育要发生深刻的影响;为了减轻工作妇女对养育子女的负担,迫切需要幼稚教育;为了特殊儿童能得到社会的养护。[4]
2.2 论幼儿的教育目标
孙爱月在《继承与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中提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陈鹤琴校长针对当时幼稚园没有具体的教育目标,一味抄袭外国的情况说:这样是弄不出好的教育的,并指出:“‘教育’就是要‘教人做人’,对幼儿的教育提出了一下目标:(1)幼稚园第一要注意儿童的健康。(2)要是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情绪。
(3)要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探索事物的奥妙,丰富知识,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表意的能力和研究探索的态度。(4)要培养孩子欣赏艺术和表现艺术的技能,是儿童爱美的天性得到合理的发展,在艺术中受到教育。
为实现上述目标,他探索了一套课程教材、教育原则、教学步骤以及教师条件、玩具、教具、设备等的一系列论点和具体方法。[5]
2.3 论儿童心理的特点
陈鹤琴认为,对儿童的培养与成人不同,不能给他们成人化的东西,要适应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做到儿童化。儿童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乎儿童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施以适当的教育,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收到优良的教育效果。
陈鹤琴认为儿童具有以下特点。
(1)小孩子好游戏。儿童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他的行为完全为冲动与疼觉所支配。教师与家长要了解好动是儿童突出的特点。
(2)小孩子好模仿。模仿动作,青年老年都有的,不过儿童来得格外充分一些。第一,应正确了解模仿中的感受性。第二,注意儿童在模仿中的感受性。第三,懂的模仿的阶段性。第四,知晓儿童模仿的无善恶性。
(3)小孩子好奇心强。儿童的好奇心是随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4)小孩子喜欢成功。儿童一有成就,就有自信;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强,自信心愈强,愈易成功。学前教育工作者和老师和家长都应懂得这个道理。
(5)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郊游对儿童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良好的影响,大自然、大社会将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课堂,教师应不怕麻烦,多创造外出游玩的良好机会。
(6)小孩子喜欢合群。第一,我们要使他得着良好的小朋友;第二,我们应给他训良的动物做他的伴侣;第三,我们再给他小娃娃之类以聊解他的寂寞。
(7)小孩子喜欢被称赞。儿童喜欢听好话,表扬、鼓励能增加儿童的兴趣和 4
勇气,所以应多采用积极的鼓励措施。
陈鹤琴认为只有依据儿童这些心理特点施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所揭示的儿童心理特点,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
2.4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系统地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教育。“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其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的中国化新教育创造精神。应该肯定,这种精神不仅具有破除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之意义,而且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影响深远。
30年代末,陈鹤琴在《小学教师》发刊词中重述了陶行知十年前对中国传统死教育的描述,“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并提出教师应该“交货数,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应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总结自己以往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基础上,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活教育”主张。2.4.1 活教育思想体系
2.4.1.1“活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作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做“中国人”,“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不同在于,生活在这一国度的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生长在这一个国度的人们,其命运息息相关。做“一个中国人”,并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2.4.1.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既然“活教育”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要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为此,他提出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2.4.1.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地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地暗示胜于交际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
意环境;分组学习;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儿童;精密观察。
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现和批评研讨。
2.5 家庭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特别是现在,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特别是儿童家庭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不仅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起到的作用,而且揭示了家庭教育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的重视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陈鹤琴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中,该书提出了101条原则,实际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此外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还体现在包括三四十年代陈鹤琴所发表的,儿童应有良好的环境》、《怎样做父母》(1935年、1934年、1947年、1948年)以及散见在其他教育主张中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7] 2.5.1
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科学的儿童观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陈鹤琴批判得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科学的儿童观就是要求家庭教育民主化。他认为,做父母的应当同小孩做伴侣的,父母和孩子做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彼此间的感情,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做游戏机会教育孩子,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须的,这充分反映了它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2.5.2 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认真研究和掌握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心理发展规律知识获得的方法以及人格的科学形成,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这就像家里养花养鱼一样,要想养护得好,就必须知道花和鱼的习性,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鱼死网破、劳民伤财的后果。
他认为,家长充分了解了儿童还不行,还应有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他批评 6
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他多次告诫父母:“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
他强调,家庭教育还要遵循“一致”原则。这种一致不仅仅是父母施教方法的一致,而且是指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前后不一致。坚决反对那种在处理同一件事中家长意见不统一,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前后不一致,让孩子产生蔑视父母的想法。
2.5.3 家庭教育功能应渗透到儿童体、智、德、美、劳等活动的各个环节
陈鹤琴认为,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家庭生活的实践等方式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3.1卫生习惯的养成。他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而强健的身体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从吃、喝、拉、撒、睡等方面入手,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2.5.3.2智育方面。他要求家长要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地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
2.5.3.3德育方面。他要求家长要注重儿童的情绪发展,慢慢学会接人待物。成人应为小孩创造活泼、轻松、愉快、有秩序的家庭氛围,反对父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迁移到儿童身上和凭成人的喜怒去责罚小孩。
2.5.3.4美育方面。他要求注重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在剪纸、填图、绘画、音乐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期想象力和创造性,使其自己能够想、自己能做,具有独创精神。[4]
学习、继承和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由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我国实际和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的基础上的,并以长期科学实验为依据,还吸收了先进的思想理论。所以有相当的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广泛性。经过历史的检验,他当时提出的问题和论点,仍是我们当前要继承解决的。目前,许多同志在实践中运用了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体会他能帮助理解和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对转变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方法起了促进作用,并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孩子的发展。所以,学习、运用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形成的主要途径,能促进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有很大借鉴价值。为此,要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5] 7
参考文献:
[1] 严碧芳.陈鹤琴幼儿教师教育思想述略[N].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12-15 [2] 严碧芳.陈鹤琴早期教育思想述略[N].宿州学院学报,2010-01-15 [3] 屠益琼.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思政教育专业 [4] 周玉衡,范喜庆.学前教育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7:70~79 [5]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00周年[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07月,(1):45~46.[6] 张翠芹.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系,2007-4-29 [7]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