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型政府案例分析报告
行政管理原理与案例分析报告
—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本文以成都市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为案例,结合行政管理相关理论,分析成都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过程,探究适合在全国推广实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模式。
一、成都市开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1、导火索:时任成都市市长的李春城来到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调研情况,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厂长张志荣向他倾诉了繁琐而漫长的审批程序带的痛苦和烦恼。李春城随后派法制办进行专门调查,结果发现当时在成都一个非政府投资的国家非限制类项目,要通过34个单位的审批,平均要盖94个章,要花11个月,如果是政府投资的项目,盖的章还要多,时间还要长。对此,李春城表示:“必须得改,必须得积极主动地改,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2、发展:四川大学等4所高校对当时成都市各个部门进行调研,提出建设企业型政府。李春城认为该理念有一些合理的因素,但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要实现本土化和中国化,提出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主张。
3、政府权责不清。存在政府责任交叉,多头监管,多头审批现象。这就造成了政府工作流程周期的无限延长,办事拖沓。比如个人报批某一事项,可能需要通过多个部门的审核、批准。
4、政府运行机制不畅。部门和部门之间协调成本非常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这是成都市政府开展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现实原因。
(二)深层次原因。
1、社会公共事务急剧增长,对政府服务提出了现实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公共事务急剧增多,而这些公共事务中存在很多社会本身无法或难以解决的,这就需要政府能够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
2、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上的缺失和职能上的缺位和越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实挑战。政府的职能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稳定和公共服务。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向重要职责,成都市政府实行“服务型”政府,也正是对政府这一职能的重视。是政府对于自身重新定位后,做出的职能性调整。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节供求,优化结构的作用已为人们所认同。但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却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两种改革的不配套、不协调已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纵深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因此,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需要。
4、是政府管理理论发展的现实实践。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后,企业家政府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开展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公民本位”、“服务本位”等思想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政府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举措
1、削减审批程序。2001年12月,在李春城主持下砍掉了各个部门近一半的冗余的审批事项。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部门通过分解、分细,将一个事项变成多个事项上报,导致审批项目反而增多。
2、公示审批目录。针对部门多报事项的情况,李春城提出建立全市统一的审批收费目录本,向全社会公布,没有进入目录的就不准收费。
3、成立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办公室。统一筹划全市各区各部门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工作。
4、建立市一级和各个区域的政府服务中心。2003年开始,成都市政府实行集中办公,各个部门统一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各部门派代表于大厅坐台服务,实行首席代表负责制,方便市民和企业咨询和办理业务。
5、建立了统一的服务标准。第一,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要全部公开透明,窗口工作人员要一次把办事流程介绍清楚;第二,严格规定办事时间,超过规定时限要追究工作人员责任;第三,每个部门窗口要设立首席代表,他有权力当场签字审批,不用再让办事人等时间。
6、聘任33名市民代表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监督员。这些监督员遍布各个角落,有效地起到了监督作用。此外,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信息公开规定》,向社会公布各项政府工作事务。制定了《成都市国家公务员行政过错行政处分暂行规定》《成都市国家公务员行政效能投诉和告诫暂行办法》和《成都市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初步建立起一套行政效能监督机制。
7、流程再造推动政府组织改造。通过对政府部门工作流程进行基本的再思考和较为彻底的再设计,重新定位目标、实施绩效评估与反馈,推动政府部门机构的重组改造,提高行政效率。如,金牛区将审批权集中在一个部门,成立了注册局,工商局第二个新的部门——公平交易执法局等。
8、2004年4月起,开展政府干部问责制,集中整治干部作风,在此过程中,先是连续免去十多名各级主要干部的职务,随后又有11名各个级别的一把手被撤职。
9、在郊区和农村等地区强化公共服务的提供、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物资用于郊区和农村地区的小学、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建了近
400所设施齐全、高质量的小学。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
1、目前成都市所有区县都建立了政务服务大厅,乡镇和街道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各个村和村委会建立了便民服务站,由电脑网络实现了四级服务机构的协调联动信息共享,构建了一个政府服务的四级网络体系。
2、政府行政办事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过程序缩减、流程再造和组织再造,很多不必要的程序和部门被砍掉,加之变线性序列式工作方式为并联式,使得以前需要几天、几十天才能办成的事在几小时、几天内就能办成。而且也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成本、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3、市民对政府的印象得到了极大改善。记者在采访群众的过程中,得到的最多的回答是如今的政府与之前的形象不可同日而语,办事快、态度好。
4、在整个政府部门基本上树立了“服务型”政府的工作理念。从2001年至2005年,经过近5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在全市动员的实践中,“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政府与民众之间形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的机制,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已走入正轨。
5、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浪潮,推动了全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一次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并概括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路。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报告中阐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方针。这一时期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以青岛、深圳、焦作、海口等为代表。
四、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2001年12月,成都市政府提出要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以此来推进政府的全面改革。但是完全没有先例可循,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其主要依据来源于四川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报告中关于“企业型政府”、“新公共理论”,李春城将这些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际上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2、建设过程中内部协调存在很大的阻碍。成都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的第一刀是砍向审批制度的,是对政府部门审批权发出的挑战。而审批权又是政府部门获取利益的极佳手段,在利益的驱动下,各部门耍花样,不配合工作。甚至由于某些部门领导的不配合,还被撤掉了十多人。
3、改革过分依赖于某个人的力量。可以说成都市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任成都市市长的李春城的发起和坚持。面对内外部双重的压力,李春城始终坚持“要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样虽说能有效推动改革的进行,但是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一旦某个人物出现状况,那么对于建设实践的继续无疑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4、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实践缺乏长远计划。从缩减审批项目,到公示审批目录、再到政务服务中心建设、部门再造等,每一项动作都是现时提出的,在此之前并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计划。改革实践是名副其实的“摸着石子过河”。
5、对于服务型政府的认识不足,因此改革停留于表面。成都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方便民众和企业的业务办理上。而对于更深层次的观念上、制度上、机制上的改革显得不足。
五、启示
1、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须以理论建设为基础。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整合“服务型”政府发展模式,从而寻求一条最适合当地和本组织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之路。在发展型、保障型、参与型、竞争型等之间做出权衡。在此之前要加强对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探索,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展理论建设。
2、“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长时间的过程。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探索自2001年至2005年,历经了近五年的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建设的权衡。通过“自上而下”进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利于集中力量,并且缩短建设的过程;“自下而上”则能够更为全面的进行建设,使转变更为彻底。但是两者都具有其固有的缺陷,因此需要做好这两方面的权衡,以求更有效地实现变革。
4、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深入观念和体制。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核心是观念的转变,根本是制度的重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强调政府的价值取向,即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取向。政府人员需要转变以往“官本位”和统治论的思想,树立“服务”的意识和“顾客导向”观念。在制度上要建立起高效、责任型的机制,并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管理。
5、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有长远的规划。这里的“长远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必须超前、长远;而是在具体的实践上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一步步推进建设。
6、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在成都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李春城表示:“我们的政府就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管制的。前面加规范化则是因为政府的服务不是随意的,它一定是依法来进行的,必须是规范的。”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一方面需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合法性建设。
第二篇: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任务之一。指遵循社会公正和民主,按公共参与和共同治理的法定机制和程序而组建起来的,为公民提供满意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由西方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在“新公共管理”运动背景下首先提出。在我国,温家宝2004年2月21日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主张,并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要求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 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服务型政府由四方面基本关系决定:(1)普遍公民主权基础上的民主与宪政关系: 决定了国家权力的公共性质和政府为公民服务的地位;(2)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主体,政府为市场经济服务;(3)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为公民社会服务;(4)直接公共服务与间接公共服务的关系: 前者是满足公民的直接需求;后者是通过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满足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基本特点是:(1)以民为本的政府;(2)职能有限政府;(3)法治政府;(4)信用政府;(5)廉价政府;(6)民主参与政府;(7)不断自我完善和创新的政府。
(上述辞条引自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三篇:服务型政府
1、公共服务的定义: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
2、加深理解:
(1)全能型、管制型、低效率政府模式——服务型、高效率的政府模式的转变: 全能型政府的职能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
管制型政府的特点在于:命令式、一统化、,人情、经验、弱则行政,导致失去监督、专权、全能型政府无限扩展。
(2)服务向政府的定位:
公共服务是政府主要职能之一。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职能、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和提供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3)政府职能的有限性:
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有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4)服务型政府:
是在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将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5)服务型政府的工作特点:
①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真正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
②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乎千家万户生活命脉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劳动力失业和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和秩序等,作为公共财政和预算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导向。
③合理分权是完善政府治理、优化政府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问责制政府,实现合理权限划分、权利下放,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负担。
④强调法制,依法办事。
⑤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
(6)服务型政府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①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
②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
③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
④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
第四篇: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性政府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框架内,把公共服务作为社会治理价值核心与政府职能结构重心的一种政府模式或政府形态。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介绍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特征,二是描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三是分析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现路径。关键词服务性政府;价值取向;路径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服务行政慨念,2001年上海市率先提出建立一个高效、精干的服务型政府。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的政府发展理念(闰艺馨,2013)。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权威表述,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落脚点放置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之上。2008年,十七届二中全会专门研究行政体制改革问题,通过了枟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枠,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2012 年,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并首次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概括为十六个字,即“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孔新峰,2013)。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特征
服务型政府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理解。一是从政府宗旨维 度来看,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产生和运转的基本宗旨,是政府存在的根本性规定。服务型政府从产生来看,是经人民代表大会授权组建,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从政府的目标来看,服务型政府受人民委托,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通过对社会生活进行依法、规范、公正、高效的管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祉。二是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维度来看,服务型政府秉承“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为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创造宽松优越的环境,积极扶持社会组织在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然,社会组织在成立和运转的同时要接受政府的监督,政府通过备案、年检、拨款等方式确保社会组织依法、依规正常活动。三是从政府职能的维度来看,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众客观需要为尺度,努力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责不在经济领域,而是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尤其是民生领域。政府的工作重点不是计划、组织和指挥经济活动,而是创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王方东,2012)。
特征: 第一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在我国,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即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第二是法治和有效的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必然是有效政府, 其核心是政府必须尊重宪法精神, 按照宪法原则办事。第三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核心是关注老百姓的利益。为此, 政府必须把钱投到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劳动力失业和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和秩序等方面来。第四是合理分权的政府。分权的基本内容包括: 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合理分权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①。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在行政管理体制的各个层面进行创新。在内容广泛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有一个核心需要牢牢把握,那就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
1、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 一切为了人的利益, 强调人是政策思考的逻辑起点的一种社会价值体系, 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人本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 是中国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不论是《党章》里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还是服务行政的提出, 落脚点都在为“人”服务上, 实质就是人本主义的施政理念。制度建设作为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理应体现“人本”的理念。
2、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
任何政府都应该重视弱势群体改变自己命运的诉求, 并担负起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的责任,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面对所有的保障对象, 要一视同仁,同等地对待。
3.服务型政府应当是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党”与“服务型政府”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时期的丰富与发展。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党既是“学习型”、“创新型”,也是“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的政府理应建成“服务型”的政府。但是,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而其机构、编制、职能及行使职能的权力、手段则应是有限的。与民争利的政府、走全能主义回头路的政府,决不是服务型政府。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孔新峰,2013)。
4、依法治国的行为准则。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依法治国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下,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依法行政。政府部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行使权力时,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办事,不能做一些违背法律与公众意愿的事。二是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这就要求① 报刊文章,《服务型政府有嘟些特征》,湖北,贾云娥
在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司法机关把公平、公正作为首要权衡点,秉承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孙海平,20123)。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分析
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更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与新时期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仍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仍然没有完全理顺;政府公共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教育、医疗资源紧张,就业难、住房难、社会保障跟不上、环境保护压力巨大问题突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向纵深发展。
1、加快政府管理职能的根本性转变
改变政府直接经营企业的体制,将本应由企业经营的事务交由企业经营。经济发展的主题是企业,国有经济不应该战线太长,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要着眼于为产业群提供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要及时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中的地方产业群,研究分析产业群需要的条件,为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的产品而服务;各级政府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减少对经济事务的直接管理,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力事效率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闫艺馨,2013)。
2、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支出,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首先要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税收返还和财政补助政策,为公共服务探索财政制度的基础,逐渐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扩大其覆盖面。既要保障新增财力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也要对“存量”财力的投入比重做适当调整,适当缩小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比重,增加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有必要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GDP的比重,其中公共教育支出、研究与开发支出中的政府支 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尤其应当加大;将目前以部门事业费为基础的部门预算改变为以实际功能为基础的法定预算,将政府支出细化到款项细目,并全部向社会公开;明确各类权力的运行流程与运行规范,推进行政管理的标准化、现代化与流程化。
第二要通过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等多种途径实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积极探索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的途径和方法,允许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人的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方法,实现以法律手段为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第三要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民主参与机制和公众监督机制。公共服务的供给要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完善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如听证会等,以此来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的信息需求,使公众的利益需求真正能够体现在公共政策之中,提高他们参与政府管理和监督的能力。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政府在确定服务项目及价格、制定监管规则、市场采购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裁量权,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制度配套,就很容易发生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行为。除了要实行公共服务过程的公开,还要畅通投诉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公共服务要以结果为导向。政府不应只重视公共服务运作的过程而忽视公共服务的结果,必须以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果为导向对其公共服务职能进行有
效行。政府要明确可能影响公共服务最终效果的各种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实施可量化的测量和评价,同时也要注意收集公众尤其是具体公共服务项目的目标群体对公共服务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信息,形成畅通的公共服务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文晓莉,2013)。
3、加强公民参与机制的建设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为全体公众服务,这种服务的对象是公众,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所谓的服务是不成立的,没有公众的参与,政府的服务就是无的之失。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公民的参与是必需的,对此要加强政府公开建设,使公众对政府有动态的了解,并拓展公民参与政务的渠道,真正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而不是空头文件,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建设,为公众参与机制的运行供法律保障(闫艺馨,2013)。
4、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廉洁、透明、高效、诚信的政府。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处理问题,不失职、不越权,把政府各项行政行为纳人到法制化轨道。深人推进政务公开,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行政透明度。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想你系反馈和评估机制,大力推进廉政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服务需要责任、诚信,不负责任,没有诚信的服务不是真正的为人民眼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建设诚信政府,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做到守信用,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赖(闫艺馨,2013)。
参考文献:
[1] 闰艺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探析[J].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13(3)
[2] 王方东.试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模式转换[J].行政与法,2013(1)
[3]孔新峰.深入领会十八大精神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J].实事求是,2013(1)
[4]孙晓莉.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J].实践与思考,2013(3)
[5]孙海平.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若干思考[J].当代经济,2013(3)
第五篇::服务型政府
申论范文:雇员制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政府
深圳市正式开始实施的政府雇员制,为人们对政府有没有必要实行雇员制的争论提供了新的参照系,但不管深圳的政府雇员制会走多远,其实施过程以及实践结果都无疑会左右今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会左右以后政府内部改革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不管深圳的实践结果是成还是败,都不足以掩盖雇员制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保证等政府职能发挥中的优势,在此不做细表,而即使是失败,也不能排除是实施过程中思维观念、私人利益等非积极性因素的影响。从有利于政府实现由“行政干预型”到“管理服务型”的转变方面来说,“政府雇员制”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现行的公务员制度实际上就几乎为公务员终身制打了包票,只要你不犯大错误、只要你愿意那么你就可以毫不担心地一干到底,这恰恰也成了“论资排辈”的沃土,并且正因为这种“稳定的不变性”,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利益联盟”、“关系网络”,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级别的观念相当浓重并且十分清晰,普通公务员不得不用他一辈子的时间一级级的往上爬,获得更高“级别”被很多人看成是自己的价值体现和奋斗目标,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借助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岗位作用的职能被大大削弱,“管理”也简单异变为“管人”。很多工作的开展,也就都脱不开“行政性干预”的痕迹,而在这种“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的机制下,打造完全的“服务型”政府的速度以及所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如果实行政府雇员制,首先公务系统内固有的级别观念会被削弱、关系裙带网络会被打破,结合雇员的专业优势,公务员的岗位职能作用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加强。然后是行政干预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政府的服务意识增强。因为,在非终身的雇员制度下,之所以雇用你,就是因为看中了的专业优势,看中了你能为政府为国家所能提供的服务,没有服务就没有报酬,你提供了多少服务,相应的就完全反映在你的报酬上,这反过来又会激励你提供更多的服务,并借此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一个政府雇员的报酬与提供的服务挂钩而不是与行政级别挂钩,这最大程度的削弱了行政级别的影响,而最大程度的强化了“服务”、强调了“服务的内容”,这是个体,不能改变政府的总体表现,但是,如果让这种个体增多并形成规模,那么,这种个体的表现就会凝聚强大起来形成有规模的力量,而这种“服务”的规模一旦形成,就会形成裂变式的连锁反应,就足以影响政府的总体表现,进而改变政府的外在表现,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当然,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一句话,政府在实施“雇员制”之前结合各个行业特征是否作了充分客观的论证,是否形成完备科学的实施细则,是保证这种制度能否遵循它固有优势顺利发展下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