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
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
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
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
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
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
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
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
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
文变得更精彩。
课后小结:
一、《题西林壁》诗句意思浅显,本诗的重点应放在对诗中所蕴含的道理的感悟上,在解决诗意后,启发引导对诗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明白: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不需全面客观的把握事情,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学生可结合着实际生活来理解,例如:对待学习上、对待考试上等,其次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壮美,激
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游山西村》,学生在自读古诗的基础上,通过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充分体会作者心情,重点是对诗的后两句蕴含的道理的理解,明白:当我们遇到不可解决的事情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思考,问题总能解决。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充分理解,例如:对待数学中的难题时。
第二篇:5古诗两首
浪淘沙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李煜的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人:王维朝代:唐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春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将进酒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三篇: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过程: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配乐)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6、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8、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师检查背诵情况
9、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0、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明理效果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资料准备: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字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字: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三、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四、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第四篇:5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悟出诗中的道理。课前准备:庐山的风景图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了解“题壁诗”。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我们把文章发表于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等上。在古代,印刷能力有限,大量的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把诗题写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板书:题 壁)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游览了庐山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板书补写“西林“)
2、读诗题,说说意思。
二、正确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注意有没有读准字音。
三、读出诗的韵律美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让学生尝试画节奏符号,感受古诗的平仄。提示:这些词组的最后一个字是声调是一声和二声,用“ “表示;如果是三声和四声的用” “表示。
2、学法指导:一声和二声可拉长声音读,三声和四声读短促。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读。
四、教学古诗
(一)教学1、2句诗
师:在没到庐山之前,苏轼曾经写过这样的一句诗:“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意思是说要想认识庐山,就要常来常往,于是,此后十几天里,他“往来于庐山南北十余日”,那么在这十余日里,他所看到的庐山面是怎样的呢?
1、齐读第1、2句。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吗?
3、是啊,同一景物,横看、侧看、高处看、低处看、远一点看、近一点看,都呈现不同的姿态。庐山一年中有一百九十多天有雾,云雾的厚薄也能让山峰呈现不同的姿态。
4、出示庐山云雾中的山峰图片,让学生欣赏美景。
5、有人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描绘庐山云雾中的山峰美景: 雾浓时,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6、齐读
7、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气候看到这不一样的千姿百态的美景,作者在心里不由得发生这样的赞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第3、4句
1、过渡:“往来于庐山南北十余日”,作者每天看到不一样的美景,怎么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这是什么原因呢?
2、齐读第3、4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3、师生对读。
(三)明理
1、齐读全诗。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五、背诵全诗
指名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全诗。
六、课外拓展
介绍有关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等庐山》、《大林寺桃花》。
作业设计:
课外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句,读一读,抄一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悟理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腊、浑浊、豚”3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悟出诗中的道理。课前准备: 了解写诗背景。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
2、了解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
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
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齐读。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
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 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三、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个人——集体。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第五篇:5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至少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 橡皮泥。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吟诵):课件播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生:齐读古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你能试着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生:题目的意思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苏轼写的。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生: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生: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抓字眼,明诗意 师:指名读古诗。
生: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收获。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生:动手操作,捏泥山。
生:比一比谁的作品最近作者的描述。
师: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根据这句诗把你们的作品组合在一起吧。生:小组合作,拼摆。师:巡视,参观,生:小组内互相看一看自己的山,再结合书中的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生:讨论原因。
生: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所以形态会不一样。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生: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师生共同评价。
生:小组合作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生:全班交流。
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生:把自己知道的读出来。
师:指导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生:思考。
师:提示,可以用诗中哪一句来回答? 生:只缘身在此山中。师:(出示小黑板)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四、熟诵读,悟诗情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生:作者喜爱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生:讨论交流。
生: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五、写字指导:
自主写字,教师有针对性指导。
六、作
业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生自读古诗提出学习目标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明确把古诗读通顺,画出诗的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能抓住重点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意义等。)
2.展示学习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基础知识展示)1.生字词展示
指名汇报生字:莫、腊、浑,开展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的活动,小组合作流利地朗读古诗。
2.学文悟情展示 学生按节奏读古诗,(1)悟文本
生1:我知道“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他们全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的客人。
生2:我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座村庄。
(2)悟写法
我知道是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是抑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扬的写法。
(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3.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感受
(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读诗感受,可以使自己懂得的道理或者是语文学习上的收获等或者联想起诗人陆游写的其它诗予以展示。)
2、生自由展示心得体会。
四、知识拓展,深化感情
1.口语训练:结合你的生活事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2.生齐背此诗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上课时,我让学生自读古诗,说说古诗从哪些方面来写山西村的,之后以“山西村美吗”这个大问题为主导,引领全诗的教学,所有小问题都围绕这个大问题收放,为这个大问题服务,在引导学生理解山西村不但景美,而且人美的过程中,渗透听说读写训练。学生最初讲的是第三四句,体现景美。还从哪个词看出山西村的美?“柳暗花明”让学生感受山西村的美,体会诗人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两句诗。两句优美的诗,既写出了乡村的美,又写出了诗人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心理变化。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以为无望,但经过努力,又重现生机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就能举出类似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