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延安之行社会实践报告-陈晨
延安之行社会实践报告
延安,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党中央、毛主席曾在这里度过了13个春秋。再一次来到延安,踏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感受改革开放给延安带来的全新气息。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们的抗战根据地。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7月的这个不平凡的月里,我有幸参加学院组织的暑假社会活动延安之行。7月3日早上8点,草草吃了点早点,向窗外望去。一马平川的田地里冬小麦吐着绿色,长势喜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汽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忽而穿山洞而过,忽而在平地上飞驰。在下午一点终于到达了延安圣地,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简单的收拾了下行李吃了顿便饭。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参观了延安干部学院、杨家岭、王家平、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枣园等。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把大家的思绪又拉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大家再次感受了延安时期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深刻领略了延安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体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在延安干部学院,在这里我们进入报告厅,观看短片深入了解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和为新中国所做的贡献。在参观学院的教学楼时,大家都感到了窑洞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绝不亚于欧洲的经典建筑。
在这里我们有幸聆听了赵教授的讲座,通过讲座我第一次认真的学习了延安精神,也让我有了一个深切的体会,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经历1935至1948这几年间在延安的考验,也许就没有能力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能力进行现如今的现代化建设,也就没有能力带我我们现如今的幸福生活。
站在干部学院的大门前,看到了沟谷交错的黄土高原,看到了原梁相间的窑洞群落,使延安这片神秘的土地更加让人敬仰。只有真真切切的站在了这片土地上,才能深切的感受到延安的革命精神。于是在窑洞广场前,我们发自内心的交流着,用那一首首陕北民歌表达着。歌声悠扬,传的很远很远,一如陕北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很深很深。
杨家岭,是毛泽东等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所。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里生根、开花;在导游的解说中和崎岖的山路下,我深刻的领略到国家领导人的艰苦朴素,这是我们21世纪青年所或缺的。王家坪,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中央领导的居住地之一。在毛泽东的故居前,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为同学们讲述毛泽东和长子毛爱英的父子情深,令在场的同学们不禁动容,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地道的信天游,看到了精彩的安塞腰鼓,被这种热情吸引,老师和我们一起打起了腰鼓,仿佛又带人回到了战争的年代人们欢聚的情景。为了躲避敌人的袭击,领导人又将住所搬到了枣园。在这里,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
产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毛泽东在这里写了《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文章。看到那些旧的不能在旧的桌椅和被炸毁的窑洞,可以想到当时革命前辈顶着多么大压力工作,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安逸生活。
这些地方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几乎都保持着原来的风貌,看着这些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然而就是在这里他们创造了奇迹的十三年、一个伟大的时代,一段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在这里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这里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诞生,在这里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论持久战》的横空出世,鼓舞起民族的信心和斗志;在这里有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指引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我们肃立在大刀、长矛、土地雷和步炮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战火硝烟,听到了当年的战火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情景。还有那一件件简朴的甚至有些简陋的珍贵历史遗物,一张张黑白的甚至有些残破的照片,一副副泛黄的甚至有些模糊的文字,仿佛无声的历史,向我们倾诉着它们曾经历过的峥嵘岁月,它们所折射出的就是一种被称作延安精神的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没有延安窑洞的灯,哪有祖国东方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当年,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办公桌上,都放着一盏这样的灯。在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卷卷雄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的158篇文章中,有112篇是毛主席在延安和陕北的窑洞里写的。
要了解延安革命精神,最好的是向老一辈红军请教。在八一敬老院中,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当年长征的种种艰辛,她将起爬雪山,过草地,仍心里无尽的感慨,也令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为之动容。我们以最简单的方式关心着这些脆弱的老人,洗洗衣服,剪剪指甲。微不足道,却发人深思,当今社会应该如何善待这些孤寡老人,其实他们并不需要优越的居住环境,也不需要丰厚的金钱回报,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心,世界将变的更加美好。
“为人民服务”张思德一生都在为此奋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在发生崩裂的煤窑中,他舍己为人,将生还的机会让给队友,自己却英勇牺牲,年仅29岁。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就这样靠小米加步枪打赢了这场硬仗。即使现今生活水平又所提高,我们也应该勤俭节约,向老一辈红军战士学习。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战争年代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楷模,像张思德、雷锋等,他们用自身的事迹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这个宗旨,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党总结经验,改变片面的理论错误,联系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而今天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仍然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在学习上也应坚持这种精神,把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也是应该如此,正确的认知,理智的实施,不能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而陷入空虚的错误中。
“延安精神”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与时代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延安精神不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只有从整体上、从联系中辨证地认识和把握延安精神,才能科学理解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它的全部价值。“一种精神力量,惟有强大才会有吸引力,惟有广泛才会有凝聚力,惟有深刻才会有感召力。”精神的力量在成就一项事业中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更是如此。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更是又深刻的教育意义。
时间会带走一些该带走的东西,也会留下一些该留下的东西。历史在延河中转了一个弯,又大步东去,但在延安,杨家岭的灯火和枣园里的灯光,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将永远在中国青年心中闪耀。我们并不需要身临其境,到延安去亲自触摸每一片厚重沉实的黄土,去穿越革命家们的旧居和窑洞,我们需要在延安精神展览现场,走一走,看一看,去感受那改变历史的精神力量,我们更需要在人生事业发展和理想实现的过程中践行延安精神。今天,我们被感动,我们会行动,青春的激情被延安精神所点燃,而延安精神也将在青年心中永放光芒!
第二篇:革命圣地延安之行——社会实践论文
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学生姓名:樊航 学生学号:201197014008
学生系别:体育系 学生年级:2011级 学生班级:体育教育一班
踏寻革命足迹,传承延安精神
摘要: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半个多世纪前,这块孕育中国革命生机的黄土地曾经吸引无数进步青年前往。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从而产生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十三年间,延安在万众瞩目的同时,也使“延安精神”发扬光大,遍地生根。党的建设蓬勃发展,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发扬和传承延安精神,我们踏上了去延安的旅途,亲身去感受延安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字:延安精神 实践 追寻 革命
目 录
一、实践活动的前期工作...........................................................................................4
(一)开营仪式.....................................................................................................4
(二)团队进行分组.............................................................................................4
二、实地参观学习.......................................................................................................4
(一)第一站:相约延安大学,学习延安精神...................................................4
(四)第四站:参观枣园革命旧址,再谈延安精神.........................................6
(五)第五站: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体会革命之艰辛.................................7
(六)第六站:奔赴王家坪,感受革命正气.....................................................7
四、结束语...................................................................................................................9
导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直接参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通过走进命纪念地,参观革命纪念馆,深入革命老区,走访老红军,学习红色革命精神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回顾了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感受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祖国的巨大变化,践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志向,坚定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
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和团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团中央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和中央关于“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成才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基层群众生活,感悟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校团委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2013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实践活动的前期工作
(一)开营仪式
2013年7月13日,由宝鸡文理学院多名师生组成的2013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五位老师的带领下,即将奔赴延安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4日早晨8:00,实践团队在新校区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出征仪式领队老师主持了本次出征仪式,校团委老师参加了此次出征仪式并祝愿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老师作为带队老师代表发言,安排行程,着重强调了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完成了实践前的宣誓,每一字每一句都表达了我们的决心,延安之行,每一个人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团队进行分组
为了方便管理,带队老师将此次赴延安实践的六十五名同学进行了分组。总共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这样的小组模式不仅让带队老师便于管理,也便于大家多多交流,增进团队友谊。
二、实地参观学习
(一)第一站:相约延安大学,学习延安精神 2013年7月14日下午,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延安,并入住延安大学学生宿舍。休息整顿之后,延安大学安排了“延安精神主题报告会”。延大副校长从革命时期多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以及特征等,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了延安革命的历史。这次报告会让我获益匪浅: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时间会带走一些该带走的东西,也会留下一些该留下的东西。历史在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的延河中转了一个弯,又大步东去,但在延安,杨家岭的灯火和枣园里的灯光,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将永远在中国青年心中闪耀。
(二)第二站:初访杨家岭,领略革命氛围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这里有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
我们参观了中央大礼堂,这是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我们还参观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旧居,在这里,毛泽东完成了《新民主主义论》等光辉著作。同时,此地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
在来延安之前,就听说只有在杨家岭,才能看到这闻名中华大地的“安塞腰鼓”,而此次延安之行,杨家岭那浓厚的陕北风情像优美的画卷留在了我的记忆。
通过对杨家岭的参观和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环境,他们的艰苦奋斗让人钦佩不已。
(三)第三站:参观延安大学校史馆以及路遥文学墓
延安大学校史馆浓缩了学校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孕育、发展、壮大与成熟的历史长廊。
延安大学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在中国革命史、党史、现代高等教育史上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成为光明的所在和抗日胜利的希望。1941年至1942年,敌后人民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延安大学便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杰作。
校史馆序厅中的“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大型油画真实再现了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场景。在校史馆精英厅,我了解到,延安大学可谓是战争年代的“龙潭虎穴”,这里走出了千千万万威震敌胆的革命战士和文韬武略的将军!在和平年代,这里是风巢龙渊,莘莘学子来自五湖四海走向四面八方各条建设路线。
如今,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已形成延安大学独特的精神资源和文化特色。
然后我们还祭拜了路遥文学墓,感受了革命时期的慷慨激昂,也让大家来接受文学气息的熏陶。
(四)第四站:参观枣园革命旧址,再谈延安精神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村,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枣园成为中共中央一九四三至一九四七年间的革命驻地,我们一行人先后参观学习了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央医务所、幸福渠等。
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期间,正是土地革命时期向抗日战争的转变时期。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去研究中国的军事学、战争学,他用哲学思维,深刻分析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革命根据地、中日双方进行战争的国情、国共两党军事史等重大问题,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恩来旧居位于任弼时旧居后的山坡上,为两孔石窑洞,左边是办公室,右边是寝室,1944年10月至1947年3月,周恩来就住在这里。看到五大书记当年办公和休息的地方,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更好的体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五)第五站: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体会革命之艰辛
延安革命纪念馆建于1950年1月,整个纪念馆外观朴素大方,结构紧凑,高大宏伟,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
延安革命纪念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展览主要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同时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陕西地区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是一个大型广场,广场正中间巍然耸立的是毛泽东铜像,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历史教材,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在陈列大厅里,展出“延安革命史”和“西北革命斗争简史”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陈列手法,以800余幅照片及千件革命文物及雕塑、油画、图表、场景复原等展品再现了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延安新市场”,真实的再现了当年的景象,有当铺,有理发店,有祖孙同乐,还有打铁的场面,等等,使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人们自力更生的场面,令人感触颇深。
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我对延安精神有了一个更加真切的认知。
(六)第六站:奔赴王家坪,感受革命正气
王家坪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牡丹坪,后因一位王姓人家将多数地方买去,遂改名王家坪。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王家坪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是中共中央领导各抗日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军事建设的军事领导机构,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同志和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所属机关负责同志住过的地方。
走进王家坪旧址大门迎面就是期间高大宽敞、四角翘起的大瓦房,这就是曾举办过抗日战争胜利大会的军委大礼堂。
在王家坪,老一辈革命家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人格魅力和革命情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闪耀出其独特的光芒,将照耀着每一代中华儿女。
三、学习体会
通过几天的实地参观和交流学习,我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相信它对于我们已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大道理,而是鞭策我们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精神动力。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来继承、发展和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从发展的过程来讲,延安精神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他们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的精华和结晶,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之所以变得特别重要,是由延安精神本身即延安精神所具有的当代价值所决定的。
延安精神不是孤立和静止的,它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延安精神以延安命名,但不局限于延安。它是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各解放区的革命精神的总汇。延安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延安精神形成之后不断引领党和人民前进,同时,又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实践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延安精神之后,又有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这些理论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在参观期间,我校的实践团队还与同期在延安进行实践活动的西安文理学院、西安石油大学进行联谊,大家在一起畅谈参观时的感受,交流学习心得,还有一些文艺表演,让这次实践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结束语
在五位带队老师的辛勤付出以及实践成员们的积极配合下,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圆满完成了任务。久远的枪声已歇,而那份历史的沧桑却仍在心中回荡,我们依然会在逝去的岁月里追寻着那无私的延安精神,追寻那红旗飘扬,所向无敌精神的源泉……
毛主席说”我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相信这句话一直鞭策着的延安人民,让他们时时刻刻怀着这样的胸怀去做人,去做事。今天的延安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延安精神在时代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与诠释,我们看到延安人民仍是那么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自力更生。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延安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播到我们的大学校园里,传播到每一个青年学生心中,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世代相传。
第三篇:延安之行体会
让延安精神世代传承——延安之行体会
2010年7月10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加了由学校党委组织的党员红色之旅——延安之行,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陈列馆、杨家岭、枣园、延河和宝塔山等革命圣地, 接受了一次红色圣地的精神洗礼。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大型广场,平坦开阔,绿茵覆盖。该馆陈列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2000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的动态效果,使人身临其境,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陈列空间装置有电子屏幕,播放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一些重要团体、人物在延安参观活动的录像。抚触历史,让人唏嘘。1935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延安,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亿万优秀青年魂牵梦萦的圣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实现第一次国共和作,共同抗日„„延安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中国革命的奇迹,谱写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
在杨家岭旧居、枣园旧址,我被深深地感染和震撼了。在那里我看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居住的窑洞,窑洞内设施极其简单,一张木板单人床,一把椅子,一张办公桌,院子里的手摇纺线车,还有用几块长青石板搭起的桌凳。一间间普通的窑洞,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件件简陋的珍贵历史遗物,仿佛无声的历史,向我们倾诉着它们曾经经历过的峥嵘岁月。这些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
人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我在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如此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开展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在那样艰苦、物资匮乏、战火硝烟的环境下,开展整风运动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睿智让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枣园,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在这里毛主席领导了抗日战争、全党整风运动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现在这里又修建了新的建筑,种植了大量花草树木,环境幽美,身处其中,就像漫步在山城园林。如今的枣园已经被建设的比较现代化,为当地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参观中我们见到了昔日的纺车,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大生产运动。当时,为了战胜解放区财政和经济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贫穷的南泥湾也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良田的沃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大生产运动的口号,这是一种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改变了当时解放区的面貌,克服了根据地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军民的生活,为将来积累了经验。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是延安圣地的标志和象征,战争中由于敌机多次轰炸,要将宝塔炸掉,是毛主席的坚持,才将保塔保留了下来。尽管不能近距离观赏,大家便在远处摄影留念,让宝塔永在身边。延安这片土地上崛起了一代伟人,产生了无数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创造了一个今天的世界强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使人心里充满敬畏。感受着片孕育新中国的土地,感受着新中国开创者的艰辛和无畏。
今天,延安已经成为精神的化身。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灵魂所在。延安精神告诉我们的已经不仅仅是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含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去传承这样一种时代赋予的特殊的精神文明,如何去体现这种精神所在的价值,而不是还仅限于口头上所喊的,“要艰苦奋斗,要吃水不忘挖井人”,由此我觉得,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亲身经历这样一次红色之旅尤为必要。因为,曾历经那峥嵘岁月里遗留下来的因物而起的感触和感悟,不是我们可以从课堂上通过学习而得到。
此行参观革命圣地,对我们来说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对灵魂的净化。虽然当年的峥嵘岁月我们只能从照片和文物中想像,那种艰苦卓绝的生活已经远离我们这幸福的一代。但延安精神——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始终珍藏在我们的心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我将铭记此次延安之行所带来的警示和启迪,为传承延安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延庆县农民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延安之行有感
七一礼赞
——高唱赞歌回延安,满怀激情奔轻发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这个鲜花如海,笑语欢歌,彩旗飘动的七月,伟大而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九十周年华诞。红色教育活动——延安行,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我们党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更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革命传统艰苦朴素和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
一、延安宝塔,巍然屹立
我们一路高唱红歌,来到了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宝塔山下、延水河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艰苦奋斗了13个春秋,他们以坚定不移的崇高信念和勇于开拓的创业实践,使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并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争取人民解放。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这宝塔的壮丽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高大,更重要的是,无数革命前辈的英勇壮举和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铸就了这座宝塔的巍峨和雄伟。
党的光辉形象熠熠生辉,革命传统源远流长。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一个山川秀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延安再次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革命传统,艰苦朴素
走进延安,来到杨家岭,黄土地上的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幅幅发白泛黄的照片和一座座简陋的窑洞,都是最为形象生动的革命教材。访故居,深感伟人情怀;听讲解,追叙过往风云;看实物,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奋起战争的场面历历在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军爱民民拥军,民相拥的的画面栩栩如生。
延安精神,鼓舞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传统要继承,革命精神需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发展新思路,改革新突破,开放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那就应该坚持解放思想,也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更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坚强支柱,也是我们入党积极分子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黄河上下,激情澎湃
我们踏着《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声来到了期待已久的黄河。这熟悉的歌声依然荡气回肠,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九十年的风雨征途。在那个时代,血雨腥风之中倒下了无数的真正英雄,击碎了多少无价的辉煌生命。忆往昔峥嵘岁月,神州大地桑海桑田。中国正走向繁荣富强民族复兴的光辉道路,但是我们没有忘记这其中的曲折与坎坷。除了赞美,还有感恩,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满怀激情,开拓前进的步伐。
四、团结奋进,动力十足
展未来任重道远,作为东风轻发的一员,我要牢记公司党委书记的谆谆教诲——“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保持强烈的责任心,工作上做到“实”,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一是要坚定信念。二是要善学习,钻业务,求进步。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积极进取,三是要敢于担当,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满怀激情地朝着人生目标和方向团结奋进。我要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我们的发动机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起做“清静的汽车动力”的企业使命,以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共同攻克重重难关,为发动机事业取得新一阶段胜利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延安之行思想汇报
延安之行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盛夏六月,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红色之旅,来到了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在我的记忆中代表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1935年到1948年,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工作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做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延安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反而更加鲜亮,宛如一座丰碑久久伫立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如今的延安已经成为旅游圣地,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这里,追随伟人的足迹,重温那段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与洗礼。
在延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杨家岭。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曾在这里居住。在杨家岭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在杨家岭毛主席旧居窑洞里,光线昏暗、阴凉潮湿,简 陋的木桌木椅陈列在窗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人,却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张木桌上,毛主席撰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是在延安的窑洞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如今,见证了中国革命艰苦历程的排排窑洞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它们静静的矗立在那里,犹如一条无声的长河,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所流经的是怎样一段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给后来人以警醒与力量。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此次的延安之行虽短暂,但使我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其留给我的精神财富是难以估量的,在这里,我接受着心灵的洗礼,感受着延安精神的力量,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这是我近段时间来的思想汇报,请党组织予以批评指正。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