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延安之行有感

时间:2019-05-12 12:5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梁家河、延安之行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梁家河、延安之行有感》。

第一篇:梁家河、延安之行有感

心得体会

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一直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延安纪念馆、王家平、杨家岭、枣园、三局旧址,那一串串从小就熟知的地名,如今在我的眼中变得越发清晰而真切。脚踏着结实的黄土,行走在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们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前,闻着细雨轻风送来的高原泥土的气息,听着讲解员仿佛身临其境的讲述,我对“延安精神”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向往,感受到她是那么亲近而自然。

回眸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如果没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党十数年的武装革命斗争,就没有延安精神的孕育与诞生;如果没有我党在延安十三年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就没有延安精神的成熟与发展;如果没有此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也就没有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我党的精神发展史上,前有井冈山精神,后有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神舟飞天精神等,延安精神与她们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延安精神不是起点、更不是终点,她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她从黄土高原的陕甘宁边区走来,却不仅仅属于延安,她早已随着革命的胜利走向全国,她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她从炮火硝烟中历练萌生,却不仅仅适用于革命战争年代,她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

对延安精神最新的阐述来自李铁映同志,他是老一辈革命家李维汉的儿子,1936年9月出生于陕北的保安,幼年时代便是在延安度过的。这位与延安有着深远历史渊源的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对“延安精神”的全面解析是那么得令人信服而富有感情。他说,延安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那么,延安精神为什么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的胜利?她之于当代中国,之于我们所从事的福利彩票事业,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指导意义呢?这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深思。

1、延安精神的胜利首先是政治路线的胜利。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统一了党内的思想,营造出同心同德、团结向上的政治局面,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合力;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并把她写入党章,在其光辉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的成功。新时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凡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我们都应尽全力做实、做好。尤其是在习主席宣布全军训令后,我们更要练好本领,提高战斗力,做好打胜仗的准备。

2、延安精神的胜利同时也是思想路线的胜利。延安时期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和实践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使我们党摆脱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抓住了历史的机遇,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赢得了革命的成功。新时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以人为本的群众观,广纳群贤的人才观,不断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结合到部队工作中,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创新思路,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要敢于并且善于借外脑、开眼界,不断加强学习,持续提高自己,“不惟上、不惟书,只为实”。

3、延安精神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我们党正是因为赢得了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信任与支持,才取得了人民战争的最终胜利,并被历史地推上了领导者的岗位。新时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延安精神的胜利是艰苦奋斗的胜利。《国际歌》中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新时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要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着力解决改革发展当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参观中,我们能够深刻得感受到在当时的战争年代,物资极度匮乏,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报废汽车座椅改制成的“沙发”成了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周总理、朱老总家中朴素得甚至简陋的陈设让人一阵阵地鼻子发酸。毛主席在杨家岭居住的窑洞是那么地低矮,他老人家当年还要亲自动手浇水种菜。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杨家岭的早晨》,说得就是当年毛主席在杨家岭亲自下地劳作的情景。文章结尾的那句话我一直念念不忘—“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我们在延安参观学习的那天,虽然天空下着雨,但我的心中却同样是“一片金色的阳光”。因为,我已深深地懂得:艰苦奋斗不是为了艰苦而艰苦,而是要珍惜今天来之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出干事创业的劲头,奋发有为的动力,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树立环保低碳的意识。如今,我们的物质条件较之从前确实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但要知道这是建国后数十年和平建设的成果啊!而如果没有革命前辈的艰苦奋斗、浴血奋战,哪有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平建设又从何谈起呢?“道不远人”,延安精神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从节约每张纸、每一度电做起,从珍惜每一秒钟的时间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珍惜当下,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前辈,无愧于子孙。

5、延安精神的胜利是爱国主义优秀传统的胜利。在抵御外侮,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华民族迸发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热情是深植于每个华夏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民族魂,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她如宝塔巍巍,耸立云端,她如延河绵绵,源远流长,直到永远。

6、延安精神的胜利是群众路线及思想方法的胜利。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我看到最多的是群众的智慧和群众的参与:建机场、搞支前、驮盐巴、大生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动和组织群众,依靠和为了群众,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程中贯穿始终。在新时期、新阶段,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应发扬光大。

7、延安精神的胜利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胜利。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新时代新的内涵。古人云:人恒过,然后能改。知错必改,善莫大焉。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延安时期,当边区受到国民党的封锁出现粮食短缺时,边区政府不得不加大了粮食的征收量,额度计划从原先的每年不足5万担猛增到20万担,加重了陕甘宁边区百姓的负担,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冲突。开明绅士李鼎铭向我党提出“精兵减政”的建议,引起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分析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我党积极从主观上寻求新的思路和办法,纠正错误,解决难题,决定先将征收任务削减到10万担,同时发动开展了以南泥湾三五九旅为模范典型,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主旨的大生产运动,全党全民参与,终于战胜了困难,度过了难关。这件事在毛主席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人民服务》中也有所体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养,还是一种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态度,这种修养,这个能力,我们的事业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改进,不断进步。“梁家河精神”可谓是延安精神的升华,在这个极度偏远、干旱的小山村里,却留下了习主席的点点滴滴。在村史馆,我们看到很多习主席与村民们、知青们的合影和习主席在离开后给村民们的一封封‘家信’;在知青淤地坝上,我们看到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征山治水、搏击贫困,根据梁家河特殊地形,在沟道中间拦坝蓄水,既保持水土,又增加耕地面积的创举。”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照片,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习主席却总是快乐地笑着。做任何事情,他总是积极乐观,与民同乐,想方设法,为群众改善生活谋福利。习主席真正在基层、在群众中扎下了根,就不会感到孤单,人生有了梦想,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就像习主席讲的:“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延水悠悠,千年不断;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梁家河精神,砥砺前行。有了“精神”这个法宝,人才变得有“精神”,事业才会有“精神”,民族才能更“精神”。此次延安红色教育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实践、发展、弘扬延安精神的历史使命却远未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我们,为了寻找一种精神而来,带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而走,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前行。

第二篇:延安之行有感

七一礼赞

——高唱赞歌回延安,满怀激情奔轻发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这个鲜花如海,笑语欢歌,彩旗飘动的七月,伟大而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九十周年华诞。红色教育活动——延安行,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我们党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更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革命传统艰苦朴素和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

一、延安宝塔,巍然屹立

我们一路高唱红歌,来到了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宝塔山下、延水河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艰苦奋斗了13个春秋,他们以坚定不移的崇高信念和勇于开拓的创业实践,使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并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争取人民解放。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这宝塔的壮丽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高大,更重要的是,无数革命前辈的英勇壮举和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铸就了这座宝塔的巍峨和雄伟。

党的光辉形象熠熠生辉,革命传统源远流长。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一个山川秀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延安再次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革命传统,艰苦朴素

走进延安,来到杨家岭,黄土地上的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幅幅发白泛黄的照片和一座座简陋的窑洞,都是最为形象生动的革命教材。访故居,深感伟人情怀;听讲解,追叙过往风云;看实物,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奋起战争的场面历历在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军爱民民拥军,民相拥的的画面栩栩如生。

延安精神,鼓舞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传统要继承,革命精神需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发展新思路,改革新突破,开放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那就应该坚持解放思想,也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更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坚强支柱,也是我们入党积极分子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黄河上下,激情澎湃

我们踏着《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声来到了期待已久的黄河。这熟悉的歌声依然荡气回肠,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九十年的风雨征途。在那个时代,血雨腥风之中倒下了无数的真正英雄,击碎了多少无价的辉煌生命。忆往昔峥嵘岁月,神州大地桑海桑田。中国正走向繁荣富强民族复兴的光辉道路,但是我们没有忘记这其中的曲折与坎坷。除了赞美,还有感恩,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满怀激情,开拓前进的步伐。

四、团结奋进,动力十足

展未来任重道远,作为东风轻发的一员,我要牢记公司党委书记的谆谆教诲——“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保持强烈的责任心,工作上做到“实”,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一是要坚定信念。二是要善学习,钻业务,求进步。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积极进取,三是要敢于担当,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满怀激情地朝着人生目标和方向团结奋进。我要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我们的发动机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起做“清静的汽车动力”的企业使命,以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共同攻克重重难关,为发动机事业取得新一阶段胜利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学习梁家河有感

学习《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小说是一本纪实文学,是一本真实反映文革时期以延安为代表的陕北农村历史著作,是习总书记在人生关键抉择时刻的真实写照,记录了总书记从到梁家河插队到上学离开时段以及改革开放后对梁家河群众的点点滴滴恩情,是一篇饱含着总书记对贫苦人民群众无限关爱的感人之作。

梁家河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一个小村子,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南麓,山多地少,沟壑连绵,这样的自然条件在上世纪60-70年代必然是一个生活环境恶劣的地方,群众缺衣少食,基本的温饱难以解决。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年轻的习近平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毅然决定去延安插队,这是好多北京知识青年都不愿往的地方,习近平确坚定了决心,他要去最偏远的地方。那时的他仅有15岁,离开了父母,这是他人生重要转折的开始。

到陕北插队后,年轻的习近平刚开始还有些许不适应,毕竟从一个高干家庭到这样一个地方,落差极大。他亲眼观察着父亲曾经革命战斗过的地方,革命圣地,却是如此贫穷,他下定决心,要与乡亲们共同奋斗,战胜一切,实现温饱。

在他插队的这段时期,他同乡亲们一同劳动,吃一样的粮食,住窑洞,参与建设淤地坝,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他带头“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办扫盲班等,极大的改善了乡亲们的生活条件。

在插队期间,习近平始终不忘学习,他在劳动之余以忘我的精神从书籍里汲取营养。除了自己带的书,还到处借书看,听说30里地外的知青有一套《浮士德》,他就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总书记刻苦学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七年的知青岁月结束了,习近平收获了丰富的阅历和精神财富。在他以后的地方从政到现在成为国家领袖,总是念念不忘梁家河的百姓,这里有他同甘共苦的父老乡亲,有他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

今天,我们正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夜以继日的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认真学习《梁家河》,读透、学懂、弄通总书记的农村工作经验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让我们的心灵再进行一次彻底洗礼,激发我们内心战胜一切脱贫攻坚、夺取小康胜利的强大动力。

第四篇:梁家河读后有感

《梁家河》读后有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是一本反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朴实的文字时不时夹杂一些陕北方言,使我这个陕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除了医院组织学习外,我用了两天时间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完了全书,读后深受鼓舞。《梁家河》是一本蕴含着修身立命、理想信念、为民服务、治国兴邦等学问的传记性文学。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1969年1月我们的习总书记当时还不到16岁,就离开北京奔赴陕北的梁家河村,当起了农民,想想我们15-16岁时在干什么?当下15-16岁的孩子在干什么?是啊,这个年龄正是初中刚毕业要上高中的时候,还是不懂事的“娃娃”呀,当时的生活多么艰苦,一个大城市来的不懂事的娃娃要适应陕北的生活习惯、听懂陕北方言并下地干农活,吃的是什么苦呀,“清晨6点就起床上山劳动,爬到山上人已经气喘吁吁了,但还要干活,一直干到晌午吃饭时间,没有歇的时候”,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当年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念。有人干工作挑肥拣瘦,生活上怕吃苦、讲享受,对比习总书记我们应感到惭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忘记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小教会我们的孩子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我们更要学习习总书记的“团结观”,《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习近平写到“他(魏震五)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做每一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只有讲团结才能把自己融入群众。现在好多人只讲个人利益,不看集体利益,看看网上报道的一些搬迁中的“钉子户”,不顾政策不顾大局,随心所欲,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私心更重,侵占集体财务,收受贿赂,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对这些人,群众深恶痛绝,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不讲原则,不讲团结,应该把这些败类清除出干部队伍。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爱读书的好习惯,从北京到陕西梁家河,只带两箱子书,除了看自己带的书,还到处借别人的书看,“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浮士德》、《叶普盖尼.奥涅金》、《当代英雄》、《战争与和平》、《复活》、《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红与黑》、《林海雪原》、《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这些书大家看过几本?我看过五本咱们国家的,有七本听说过没有看过,其他的听都没有听过,不怕大家笑话,下班后的时间大多看了手机,看了电视了。看看周围读书的有谁?去新华书店、图书馆的大多是给孩子找学习资料吧!

我们应该学习习总书记为人民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的实干精神。1973年习近平在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治理神车沟,使赵家河增加近百亩高产田;习近平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为梁家河打造淤地坝;1974年7月建成沼气池,也成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截止1975年8月梁家河共建成34口沼气池,解决了43户社员的点灯做饭问题;又成立铁业社,废除“泛水井”,打造甜水井,组织扫盲班;这让我想起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人就要这样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干一些实事,才不枉来人世一场。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积极上进、不甘平庸的精神。当年习总书记是“黑帮子弟”,想上进想入团比登天还难,但由于不懈努力,第八份入团申请书递上去后终于获得了批准;再看看习总书记的入党过程,还是因为当时的成分问题,一而再,再而三,被拒绝,倔强的性格使他不气馁,直到第十分入党申请书才获得批准。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政治觉悟,努力向党靠拢、积极要求上进,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组织的力量是无穷的。再看习总书记考清华大学的过程,目标很清晰要上清华大学,1973年习总书记参加了考试,但录取方式是考试加推荐,因为“黑帮子弟”清华大学拒绝了他,直到1975年才又有报考机会,“政审关”由于洛阳耐火材料厂的一份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才得以顺利通过。1975年10月7日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去上大学了。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不甘平庸的上进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脚踏实际、勤奋努力,我们总有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工作上如此、社会上更是如此。人类社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进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来吃苦的,但是我们要能吃苦,我们吃苦是为了将来生活的更好,为了我们的后辈生活的比我们幸福!不要求上进,只能原地踏步,就会更贫穷、更落后,如果是一个不求上进的民族,注定要被世界淘汰,如果是一个不求上进的国家,注定要落后挨打遭欺负。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扶危救困的人民公仆精神。“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1969年到1975年七年光阴在陕北度过,随后习近平因职位变动去过好多地方,但一直没有忘了陕北梁家河的父老乡亲,1993年、2009年、2015年习近平回到陕北,在延安、在梁家河作了短时间停留,看看这片曾经养育过他的黄土地,看看这里勤劳朴实的乡亲,问问他们如今过得怎么样?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这就是人民公仆心系人民,心中所思心中所想都是底层人民群众生活过得好不好?不管在浙江、在福建、还是在北京,有乡亲来诉说生活不幸,总书记总伸手帮助,人民群众的困苦就是他的困苦,只有人民群众过好了满意了,总书记才能放下心来。从这里我们也才能理解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思想理念。

《梁家河》读完了,总书记的故事很精彩,也值得我们深深体悟,好好学习,让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紧跟党的步伐为实现宏伟的“中国梦”而努力!

2018.7.4

第五篇: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一书有感

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五月初出版发行,为了一睹为快,接到该书后,加班“一口气”就读完。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详细记录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的再现了总书记从大队知青到党支部书记的历程,也记录了梁家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从习近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求真务实、不畏困苦的优秀品质。

读完《梁家河》一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习近平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习总书记的“实”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当年习总书记打坝淤地的地方,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总书记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工作中更应该体现一个“实”字,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梁家河》就是一面镜子,折射了现在很多的党员干部所不具备的品质,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后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全体教职工,要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积极学习领悟《梁家河》一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若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大力发扬梁家河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为相公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下载梁家河、延安之行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梁家河、延安之行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读完《梁家河》,我心中是不平静的。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那种浓厚的一心为民的情怀,这种情怀让我们肃然起敬,也值得我们学习。情怀是源于内心对......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这个时代的我们对于习主席所经历的的知青岁月其实是知之甚少的,或许从长辈口中听过一二,但却未曾深入了解过,或许总觉得那不过是一段已经远去的历史,或许觉得......

    读梁家河有感范文大全

    读《梁家河》有感 初读《梁家河》时便深深地被习主席那跌沓起伏的人生之路紧紧地吸引住,受时代的影响青年时期便与父母分开,从天之骄子到“黑帮子弟”,从衣食无忧到三餐不保,他......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一个15岁的城市少年,背着行囊,来到了陕北的黄土地上,看到的是与城市不一样的梁梁峁峁,还有那坐落在黄土地腹地的小山村,也许有那么一丁点的好奇,但一个15岁的少......

    读《梁家河》有感

    黄土地的儿子 ——读《梁家河》有感 读完《梁家河》,掩卷沉思,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段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一书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讲述了习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 读完,感触颇深。从书中深刻领会和感受到了习总书记身上那种浓厚的......

    读《梁家河》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梁家河是一本大书,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近日,认真研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感触颇深。《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质朴的语言,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空河》有感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总书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书中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