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时间:2019-05-12 18:0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第一篇: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摘要:核桃举肢蛾主要危害果实,经2007年4月—2010年10月在翼城县王庄乡弃里村详细观察后,发现该虫在翼城一年一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幼虫严重危害期,采用清除黑果、耕翻土壤,药剂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收到良好效果,有效率达85%以上。

关键词: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

核桃举肢蛾俗称核桃黑,主要危害果实,是降低核桃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害虫,发生严重时,使核桃果实大量脱落变黑,影响产量可达40%左右。经几年实地观察调查,并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1、危害症状

幼虫在青果内蛀食多条隧道,并充满虫粪,被害处青皮变黑,危害早者种仁干缩、早落;危害晚者种仁瘦瘪变黑。被害后30天内可在果中剥出幼虫,有时1个果内有十几条幼虫。

2、形态特征:

2.1成虫:为小型黑色蛾子,翅长13-15毫米,翅狭长,翅缘毛长于翅宽。后足特长,左右上举翅于体侧,常前后摆动,状如划船。

2.2卵:圆形,长约0.4毫米,初产时呈乳白色,孵化前为红褐色。

2.3幼虫:老熟时体长7-9毫米,头褐色,体淡黄色,每节均有白色刚毛。

2.4蛹:纺锤形,长4-7毫米,黄褐色,蛹外有褐色茧,常黏附草末及细土粒。

3生活习性:该虫在翼城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1-2厘米深的土中越产。翌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化蛹,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幼虫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危害,7月危害最严重。成虫在相邻两果之间的缝隙处产卵,一处产卵3-4粒。4-5天后孵化,幼虫蛀果后有汁液流出,呈水珠状。1个果内有5-7头幼虫,最多可达30余头。幼虫在果内危害30-45天,老熟后从果中脱出,落地入土结茧越冬。

4、发病规律

该虫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随海拔高度与气候条件不同而异。高海拔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低海拔地区每年两代。一般多雨年份比干旱年份危害重,荒坡地比间作地危害重,深山的沟顶及阴坡比阳坡及沟口开阔平地危害严重。

5、防治技术

核桃举肢蛾发生主要是因为发展核桃的地方不适宜,核桃管理粗放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因此控制核桃举肢蛾危害应从适地适树,加强综合管理,增强树势,促进核桃树健壮生长,提高抗虫为中心,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清除虫果等综合措施,逐步实现控制虫灾。

5.1翻耕土壤,清除虫果

土壤封冻前,彻底清除树冠下部枯枝落叶和杂草,刮掉树干基部老皮,集中烧毁。翻耕树下土壤,可消灭大部分越冬幼虫。在受害幼

果脱落前,及时剪、摘深埋,以减少翌年的虫口密度。

5.2生物防治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在6月每亩释放赤眼蜂30万头,可有效控制举肢蛾的危害。

5.3化学防治

5.3.1成虫羽化期(6月上旬-7月上旬),树盘覆土2-4厘米厚,或地面撒药,每亩撒杀螟松粉2-3千克,或每株树冠下撒25%西维因粉0.1-0.2千克.5.3.2幼虫孵化期(6月中旬-7月中旬)是药剂防治的重点,分3次进行树冠喷药,每次喷药间隔期10天,药剂有25%灭幼脲3号胶悬剂,2.5%溴氧菊脂2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北京林学院主编《森林昆虫学》1990.11375-376

魏玉君罗秀钧 主编《优质高档核桃生产技术》2003.1151-153 姓名:李红娟

性别:女

参加工作时间:1996年9月

最高学历: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工作单位:翼城县林业局

联系方式:0357-4922***808

第二篇:核桃病虫害防治技术

核桃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核桃根象

核桃根象又名横沟象。在四川核桃产区均有发生,在广元市和巴中市特别严重。以坡底沟洼和村旁土质肥沃的地方及生长旺盛的核桃树上危害较重。由于该虫在核桃根颈部皮层中串食,破坏了树体输导组织,阻碍水分和养分的正常运输,致使树势衰弱,轻者减产,重者引起树株死亡。受害症状是幼虫刚开始危害时,根颈皮层不开裂,无虫粪及树液流出,根颈部有大豆粒大小的成虫羽化孔。当受害严重时,皮层内多数虫道相连,充满黑褐色粪粒及木屑,被害树皮层纵裂,并流出褐色汗液。该虫在四川、陕西均为2年发生1代,前后经历3年的时间,以成虫和幼虫在根皮层中越冬。3月下旬到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叶片、嫩枝补充虫体营养。5-10月为产卵期,90%的幼虫集中在表土下5-20厘米深的根皮层中危害,个别幼虫危害深度可达主根45-60厘米,侧根距主干140-200厘米处也有危害。幼虫危害期长,每年3-11月均能蛀食,12月至翌年2月为越冬期。幼虫白色,无足,稍弯曲。

防治方法是在4-6月,挖开根茎部泥土,用斧头每隔10厘米左右砍破皮层,用核桃保果灵I 号涂刷受害部位,然后复土,可杀死根部幼虫;立冬前彻底清除树冠下部枯枝落叶和杂草,刮掉树干基部老皮,集中烧毁。翻耕树下土壤,可消灭大部分越冬幼虫。春季,在受害幼果脱落前,及时剪、摘深埋,以减少翌年的虫口密度。

二、核桃天牛 云斑天牛学名云斑白条天牛,又叫铁固牛、铁炮虫。在四川的核桃产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枝干,为害严重的地区受害株率达95%。受害树有的主枝死亡,有的主干因受害而整株死亡。

受害症状是被害部位皮层稍开裂,从虫孔排出大量粪屑。危害后皮层开裂,木质部中的虫道比木蠹蛾少。成虫羽化孔多在上部,呈一大圆孔。云斑天牛发生世代数因地而异,越冬虫态也有不同。一般2年发生1代,跨3个。以成虫或幼虫在树干内越冬,4月下旬开始活动,5月份为成虫羽化盛期,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幼虫淡黄色,无足。成虫黑褐色或赤褐色,有假死和趋光习性。

防治方法是在冬季或产卵期前,用核桃保果灵I 号涂刷树干;在有虫眼的地方用铁丝将虫眼内木屑清除干净再用注射器将核桃保果灵I 号原药注入虫孔用泥土封死孔口。杀虫效果良好;利用成虫趋光和假死习性,晚上用灯光引诱到树下捕杀。白天经常观察树叶、嫩枝,发现有小嫩枝被咬破且呈新鲜状时,在附近即可捕捉到成虫。成虫产卵后,经常检查,发现有产卵破口刻槽,用锤敲击,可消灭虫卵和初孵幼虫。当幼虫蛀入树干后,可以虫粪为标志,用细铁丝将尖端制成小钩,从虫孔插入,钩杀幼虫。

三、核桃叶甲

该虫主要危害核桃枝叶,是核桃叶部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幼虫取食叶肉,危害状成网状或缺刻,有时全叶食光,仅留叶脉。该虫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地被物或树干基部皮缝内越冬。来年4月上、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常集群在叶上取食危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交尾产卵,卵成块状产在叶背面,每块约20-30粒。5月中旬孵化出幼虫,初孵幼虫群集取食,被害叶呈一片枯黄,2龄以后分散到全树危害。5月下旬老熟幼虫尾端粘附在叶背面,脱皮化蛹,蛹的腹末又粘附在于幼虫的蜕皮上,倒悬在叶的背面,触动时能曲伸活动。蛹期4-5天,羽化出成虫,经短期取食下树,潜伏越冬。5-6月是越冬成虫及幼虫同时出现危害的盛期,大发生时,将全树叶片吃光,似火烧。连续2-3年受害,会引起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是在4月下旬和5月上旬结合防治核桃果象,用核桃保果灵稀释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大量发生期,用堆火或黑光灯诱杀。利用其假死习性,人工震落捕杀。

四、核桃枝枯病

该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枝干,造成枝干枯死。一般植株受害率20%左右,重者可达90%,该病主要影响树势生长和产量。

病害症状是1-2年生枝梢或侧枝受害后,从顶端向主干逐渐干枯,叶片黄化脱落。枯枝上产生密集小黑点,湿度大时,流出粘液,并形成黑色瘤状突起。病菌在病枝上越冬,通过伤口侵入,该病只危害弱树。

防治方法是清除病枝,集中烧毁;防治时间和使用的药剂同核桃炭疽病的防治。

1、山核桃花蕾蛆:山核桃花蕾蛆又称山核桃瘿蚊,花苞虫,蛆虫。主要以幼虫(蛆虫)为害山核桃花蕾。

形态特征:成虫似小蚊子,幼虫体长0.3—0.8mm,椭圆形,乳白色。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早在表土中越冬,4月中、下旬在山核桃雄花序和雌花花蕾初开时,老熟幼虫先后羽化出土,成早初羽化时飞翔力较弱,先在地表飞绕交配,然后飞上树,产卵于雄花序和雌花蕾中顾委。一般在阴山、山岙沟边湿度大的林地,适宜幼虫生存和成早羽化。幼早异常活跃,有弹跳力,幼虫在花蕾内吸取营养,成熟后随枯萎花蕾凋谢或弹跳出蕾落地入土越冬。

受害特征:雄花序受害部位弯曲、膨大、变色,雌花蕾受害部门膨肿,变褐色、枯萎。一个被害花蕾内有幼虫2—8头。

防治方法:(1)地面喷药:①在4月初用地乐灵1:500倍液在地面喷施或用细沙拌入化肥施于林地。②4月中、下旬山核桃雄花序和雌花蕾初开时,可用50%已酰甲胺磷1:1500倍液在林地内喷施,因成虫羽化时间不一,必须间隔3—4天喷施一次,可有效控制成虫飞上树危害。

(2)树冠喷雾:有20%速灭杀丁或18%水剂杀虫双1:800—1000倍液或50%已酰甲胺磷1:2000倍液,杀虫双或敌杀死1:600—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2、眼斑钩蛾:又称小毛虫,以幼早为害,被害严重时幼虫可将整株树叶吃光,形似火烧。

形态特征:成虫体白灰色,前翅端正有明显眼斑钩状,幼虫体棕红色与棕褐包,腹部二侧各生12撮黑毛,尾端有一根臀刺。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四代,以蛹在地表土杂草下越冬,5月下旬羽化,初羽化成虫白天隐伏在林地杂草上或在地面飞绕,并停留在杂草叶上交配,卵产在山核桃树叶边缘锯齿上,成为有较强趋光性。幼虫有叶丝下垂习性,幼虫为害期分别为:6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9月下旬老熟幼虫挂丝下垂在地表土中化蛹越冬。成虫出现期为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

防治方法:(1)地面喷药:利用成虫在地面停留交配时,可用20%速灭杀丁或50%乙酰甲胺磷1:1500倍液进行喷杀。

(2)灯光诱杀:放间可安装黑光灯进行诱杀蛾子,必须掌握在天黑时开灯,天亮前关灯处理掉诱到的蛾子。

(3)树冠喷药:用20%速灭杀丁或2.5%溴氰菊酯1: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可利用幼虫在早上7—8点钟挂丝下垂时进行喷杀。

3、山核桃山社蛾:又称山核桃青虫,以幼虫为害,发生严重的林子“上午一片青,下午一片黄”。危害极大。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25cm,前翅暗红褐色掺有灰白和黄绿色鳞片;后翅灰褐色,触角羽化状,端部丝状,幼虫青绿色、黄绿色,头部粉绿色,上有白色小点料,头胸间有黄色环一条,背部有一条明显的红色或紫红色线。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在地表土中化蛹越冬,来年4月中旬羽化成虫。幼虫为害期分别为: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旬—7月一旬;8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上旬—10月上旬。成虫有较强趋光性,各代成虫出现在4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

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在第一代卵盛期释放赤眼峰或在幼虫期喷施白僵菌。

(2)灯光诱杀:在各代成虫期夜间可安装黑光灯进行诱杀。(3)树冠喷药:E和20%速灭杀丁或2.5%溴氰菊酯1:2000—3000倍液喷雾除治幼虫。

(4)蛹期可采取人工挖蛹,以减少成虫羽化。

4、胡桃豹夜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mm左右,翅展32—40。头部及胸部白色,颈板翅基片及前后胸有桔黄斑;腹部黄白色,背部微带褐色;前翅桔黄色,有许多白色多边形斑,外线为完整的曲折白带,顶角一大白斑,中有四个黑小斑,外缘后半部有三个黑点,后翅白色微带淡褐色,触角丝状,上萼须明显向上伸出。

此虫一年四代,在山核桃枯枝落叶工草丛上结茧化蛹过冬,翌年5月中旬成虫羽化。四代幼虫危害期分别是:5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中旬;10月上旬—10月中旬。成虫羽化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

防治方法:用杀灭菊酯3000倍液向树冠喷雾或喷施白僵菌。成虫期可用灯光诱杀。

5、山核桃蚜虫:在各山核桃产区常年发生,若蚜群聚在山核桃幼牙、幼叶和嫩梢上刺吸汁液。使芽叶萎缩,雄花枯死,雌花不开,树势衰弱。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四代,10月下旬至11月初以蛹在山核桃芽、叶痕及枝条破损裂缝里越冬。1月下旬至2月下旬(少数3月初)孵化为第一代小蚜,3月下旬至多月初产生第二代小蚜,4月上中旬产生第三代小蚜,蚜虫经过三代繁殖、虫口剧增、世代重叠、竞相刺吸为害,进入为害盛期。以4月下旬,第三代小蚜开始形成翅蚜,产下非常微小的第四代小曝于山核桃叶背,一只有翅蚜能生出小蚜85—90只。第四代蚜虫至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发育分化为无翅蚜与雄蚜交配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用40%康福多原液在树干上进行注药或用50%吡虫啉3000倍液进行树冠喷治。

6、摹螳秦蜢:一年一代,以卵在表土中越冬,于翌年5月中旬卵孵化出若虫,孵化盛大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上旬成虫羽化,8月下旬交配产卵,10月下旬成虫死亡。

一龄若虫在表活动危害小灌木和杂草;二龄若虫起上树危害山核桃叶子。成虫进行性成熟纷纷下树到地面,交配产卵。新鲜人粪尿水对成虫有一种特殊的引诱力。

防治方法:(1)幼龄若虫期防治:和1:1500—2000倍液的速灭杀丁地面喷雾。

(2)成虫期防治:①用浸透含90%晶体敌百虫尿水药液的稻草堆进行诱杀。②7—8月份蝗虫大批下树交配而未产卵时,用1500倍液的速灭杀丁喷雾。

7、绿腿复露蝗:该虫一年一代,以卵在表土中越冬,初孵若虫出现在4月中旬。7月上旬成虫羽化,7月中旬开始交配产卵,8月下旬成虫开始死亡。

初孵若虫以地面禾本科和豆科等植物为食米,二龄起上树危害山核桃叶子,新鲜人粪尿水对成虫也有一种特殊引诱力,成虫进入性成熟期纷纷从树上飞到地面、路旁杂草产卵。

防治方法:(1)地面喷雾法:4月下旬卵孵化盛期用速灭杀丁1500—2000倍液地面喷杀。(2)7月份用诱杀堆诱杀成虫。

8、桑天牛:幼虫蛀食枝干,致使树势衰弱,影响材质和果品产量,严重为害时整株枯死。成虫补充营养时啃食新枝嫩梢,造成枝梢萎枯。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50mm,体和前翅面黑色,宇航局被黄褐色短毛。头部中央有一纵沟。前胸近方形,背面有多条横皱纹,具侧刺突。鞘翅基部密生黑色颗料状突起。幼虫体长50—70mm,乳白色,圆筒形前胸背板后半部密生放射状褐色颗粒状小突起,其中有3对尖叶形白纹。

发生规律:2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蛀道内越冬。第3年6月幼虫在蛀道内化蛹,6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期长达2—3月。卵多产于1年生枝条分叉处的上方。产卵痕“U”形,每痕内产卵1粒。每雌产卵100余粒。7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景入木质部,向下蛀食,形成往下直行蛀道,每隔一定距离向外咬1个圆形排泄孔,排出细分状湿润虫粪,蛀道向下可达根部。老熟幼虫向上移10cm左右,以木屑堵塞两端作蛹室化蛹,蛹期20天左右。防治方法:(1)在6—8月人工捕杀成虫。

(2)找到最新排粪孔,用钢丝钩刺杀蛀道内幼虫或塞入毒竹签。(3)未孵化的卵,多为啮小蜂寄生,应加以保护。(4)及时处理有虫枝和被害枯死株。(5)成虫期可用杀虫灯进行诱杀。

9、梨园蚧:梨园蚧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果树害虫,属国内重要检疫对象。该虫寄主范围广,传播蔓延快,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在果树枝干、叶柄上刺吸危害,轻者造成树势衰弱,树叶失绿,重得整株枯死。发生规律:该虫一年发生3代,以二龄若虫附着在枝条上越冬。翌年初春树液流动后开始活动,蜕皮为3龄,雌雄分化。4月中、下旬雄虫羽化。雄成虫飞雌成虫介壳旁与之交尾。雌虫交配后开始胎生若虫并继续危害。各代若虫危害期为:第1者代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三代八月中旬至9月中旬。

防治方法:(1)越冬期防治:3月中、下旬当山核桃树开始萌动时,用3—5度石硫合剂或0.3—0.5%五氯酚钠溶液喷治。

(2)若虫期防治:因该虫生活不整齐,以防治第1代若虫为主。树干喷药,用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使用时加入0.3—0.5%柴油乳剂,对开始分泌蜡丝的若虫有较好效果。

(3)成虫期防治:E和24¥蚧壳速杀或40%速扑杀700—1000倍液对已形成介壳的梨园蚧进行树干喷治。

10、山核桃枝枯病:山核桃枝枯病是山核桃的重要病害,它为害1年生枝梢和2年生侧枝,并向下蔓延,引起大枝枯死,削弱树势,降低产量。

该病始发于8月中下旬,盛发于10—11月,3月上旬到8月上旬不见有新的病害发生,所见枯枝都是上年遗留下来的老病枯枝。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有病枯枝上过冬。分生孢子在4月—5月和9月—10月间在发病内传播,风雨是传播的媒介。

防治方法:(1)5月间往树枝上喷洒70%甲基托布津500—700倍液,或1%波尔多液,15天1次,连喷3次。

(2)春夏季节剪除枯枝,防止病害秋季向下蔓延和减少病菌来源

第三篇:柑橘苗木潜叶蛾防治技术

柑橘苗木潜叶蛾防治技术

柑橘潜叶蛾是柑橘苗木繁育中的一种重要害虫之一,它以幼虫为害柑橘苗木的新梢嫩叶、嫩枝,潜入表皮下蛀食,它所食的路径似弯曲不规则的隧道,故又名绘图虫等。该虫若防治不力,则影响苗木的生长势和质量,甚至不能按正常时间出圃,因此,加强对柑橘潜叶蛾的防治是柑橘嫁接苗繁育的重要技术之一。

1、人工控梢

在面积不大,或者人工富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即去早留齐,去零留整,使抽梢—致。时间大概在5月底到6上旬进行,然后在整齐发芽后喷药保护。当然,这也要根据具体地区、具体的天气和具体的品种而定。

2、注意观察、提前预防

潜叶蛾一旦进入了叶片,则难以用化学农药将其杀死。所以应该采取的是预防,柑橘潜叶蛾一般为害夏、秋梢、晚秋梢,一般在6月开始发生,所以在6月15日左右,夏梢抽发整齐时喷药—次,以后每隔5天再喷一次,连续3—4次。从夏梢开始,多数幼芽在l厘米时开始喷药,三次梢要同样方法加以预防。同时,对未嫁接砧木,尤其是枳橙也应该全面喷药加以预防,否则,会严重影响砧木苗的生长势,嫁接时间推后,最终导致苗木不能按正常时间出圃。

3、注意天气、抓紧时间

由于6—9月有萌发的新梢较多,如遇多雨水年份给喷药防治带来困难,要在抢时间喷药,采取挑治,先喷嫩梢多的,再喷嫩梢较少的,建议最好用机动喷雾器在较短时间内喷完,喷后2—3个小时不下雨就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4、药剂选择

防治柑橘苗木潜叶蛾所选用的农有2%阿维菌素乳油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使用机动喷雾器,应适当加大农药的浓度。气温较高,在30℃以上时用阿维菌素3000倍液,30℃以下则用阿维菌素2500倍液。一般都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对于杂柑天草则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药害,其药害状为嫩叶叶尖坏死,黑褐色,叶片大量扭曲,甚至梢尖坏死。天草用吡虫啉防治,则没有出现药害。因此对天草防治只选用了吡虫啉,而对园内的其它品种则采取阿维菌素和吡虫啉交替使用。另外,也可使用3%的啶虫脒1000倍、20%甲铱菊酯2000倍、5%卡死克2000倍、5%农梦特1000倍等,7—10天一次,连续1—2次。

5、其他途径

采用摘心、保护天敌、加强肥水管理等都能对防治潜叶蛾起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篇:池杉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要点

池杉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要点

何跃发

摘要:该文介绍了池杉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要点。主要包括:选择林地、科学整地、选择苗木、适时造林、加强管理等。关键词:池杉;特性;造林技术 池杉生物学特性

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最早产于北美东南部,属于落叶乔木,树木可高达25米。池杉主干挺直,树干基部膨大,枝条向上生长形成狭窄的树冠,树尖呈塔形,十分优美;树叶成钻形,在枝条上呈螺旋式伸展;池杉结果呈圆球形。池杉属于强阳性的树种,不喜阴,喜欢温暖和湿润的环境,耐寒能力较弱,池杉的木材性质跟落羽杉相近,耐腐蚀能力都较强,通常用于造船和建筑。池杉有很多变型,根据池杉叶片的形态以及小枝着生的情况可以分为线叶池杉、锥叶池杉以及羽叶池杉。池杉造林技术要点

2.1 池杉造林前准备

2.1.1 选择林地 池杉造林应选择海拔低、土壤湿润、肥沃、深厚、呈中性或是酸性的地区,如河流和湖泊两岸、水库以及水渠道周围、丘陵洼地和谷地等。

2.1.2 科学整地 池杉造林整地要遵循“夏季规划——秋季整地——冬季造林”的原则,根据池杉的生物学性质科学选择造林基地,然后在秋季进行全面性的整地。首先要平整土地,深耕1-2次,接着放线挖穴,穴的规格为1x1x1(单位:米),表层土壤跟底层土壤要分开堆放。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提前整地池杉的成活率较高,缓苗时期短,而且生长较快。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的是一年生的苗木进行造林,就可以如上述步骤进行全面整地,如果选择的是两年及其以上的苗木进行造林,就需要进行穴状整地。

2.1.3 选择苗木 池杉苗木质量好坏对池杉造林的成活率、缓苗期以及生长情况都有较大影响。选择苗木粗壮、分枝较多、冠幅较大、根系较好的,进行造林时其缓苗期较短、成活率高、生长十分旺盛;反之,造林时缓苗期就长且慢、池杉成活率低、生长更是缓慢不良。因此,池杉造林苗木的选择标准应为:苗木高,分枝多、冠幅大、根系好[1]。此外,如果过量施肥,池杉苗木旺长,那么苗木就难以充分木质化,苗木的皮就会呈现出淡黄色且十分光滑,用这种苗木进行造林,不管栽植时间早或是晚,到了冬季基本上地上部分的苗木都会焦梢死亡。

2.2 造林技术

2.2.1 适时造林 池杉造林的时间在晚秋至初春的季节都可以,但最好是在冬末造林。冬末造林起苗时受到损伤的根系恢复起来很快,种植后成活率也较高。因池杉根部萌动比较早,最好在池杉苗木地上部分萌动前的30-40天进行栽植。池杉大苗的种植时间要比小苗种植时间早一点,但坚决不能在土壤冻结的时候种植。这样不仅种植困难,池杉苗木的成活率也会大大降低。

2.2.2 密度合理 鉴于池杉具有生长速度快、喜欢光照、顶端优势比较强等特点,在进行造林的时候密度不能过大。通常来说,植株距离在2米以内的池杉林场,池杉生长3-5年之后就会显得比较密集,使得植株的生长受到阻碍,旁边侧枝大部分枯死。为此,池杉造林的植株距离可以为2-3米,每亩大约种植110株。池杉生长到第10年和第15年的时候要进行一次间伐,将植株间的距离控制在3x4米或4x6米。

2.2.3 科学种植 在种植池杉前,要把土打碎回填到穴内40厘米左右深;每个穴要施用磷肥0.5千克,并且要与土壤拌匀;苗木种植的深度约为40厘米[2]。种植时,先把苗木放进穴里,纵横对直后,再封湿碎表土20厘米,接着再稍微向上提一下苗木,让苗木的根系更加舒展;苗木栽植好之后就要将土壤踩实,并浇透水,接着再封土直至穴满,然后再踩实,确保苗木根系跟土壤之间能够密结;最后还要在苗木的周围封上一层虚土,且成丘形,避免出现干裂。

2.2.4 加强管理(1)幼林的抚育管理。强化抚育管理确保池杉成活率的同时也能促进池杉的快速生长。造林时要确保水分充足,4-5月间要再一次灌溉,这对于池杉能否成活十分重要;每年要进行2-3次的除草松土,确保池杉幼林顺利生长;造林2年后,要在春季池杉发芽前施一次肥,在池杉生长旺盛前施2次追肥,这对池杉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有干旱情况就要及时灌溉;前五年至少要耕除草2-3次;初植1-3年的池杉幼林,在每年的五月底还要对每株苗木进行环状埋施碳铵,施用量为0.25千克。此外,还可以在幼林地里间种粮油作物,一来可以增加收入,二来可以促进池杉林木的生长。

(2)修枝处理。鉴于池杉休眠芽生活力通常只能保持2-3年,所以在池杉成林之前不用修枝,成林以后修枝也要把握好度。通常来说,池杉树高6-10米的时候修枝高度要控制在池杉树高的1/4-1/3;池杉树高10-15米时修枝高度要控制在池杉树高的1/3-1/2。就拿池杉生长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双梢来说,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并剪除其中生长较弱的梢头,留下一个主梢继续生长;对于池杉苗木下部生长不好的侧枝和树冠里对主干生长期情况有较大影响的侧枝都要及时剪除,确保池杉林木生长质量和效率。

(3)病虫害防治。池杉通常有茎腐病,主要在1-4年的苗木以及幼树中出现,可强化管理与养护、减少病原菌、使用生物或是药剂进行防治。参考文献

[1]万丽英.池杉造林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2010(09):17-17.[2]刘同云.池杉育苗及造林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06(z1):41-41.

第五篇:石蛙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2004-2-23 11:11:33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具有17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南方诸省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如果没有把其根本点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为了不使更多的养殖户劳民伤财,特将石蛙的养殖技术介绍给大家。

一、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克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2、生活习性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6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二、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文章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三、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1、养殖场址的选择 / 6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2、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1)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2)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蝌蚪池

面积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4)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四、石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1、种蛙的选择 / 6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2、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米,面积4-10平方米。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厘米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3、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4、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毫米,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 6

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厘米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

五、石蛙蝌蚪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部长0.6-0.8厘米,尾长1厘米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1)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厘米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厘米。/ 6

(2)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厘米,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厘米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3)生长中期(20-50天)。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4)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厘米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厘米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蝌蚪应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期孵化的蝌蚪应加强饲养,促其当年变态;晚期孵化的蝌蚪应合理控制饲喂量,不使其当年变态,让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生长发育后,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4-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6

下载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石蛙的生物学特性及规模化繁养技术(共5篇)

    石蛙的生物学特性及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丁德明 ( 通联:长沙市开福区双河路728号邮政编码410153) 摘要 介绍了石蛙的生物学特性、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