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新乡市委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新乡市委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实施“构建我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特色鲜明的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发展框架和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现实选择,对实现新乡在中原城市群中率先崛起具有重大意义。“十一五”时期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三位一体”统筹规划,一并推进,构筑农村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的载体,逐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聚集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六新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培育新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建设新生活;以素质工程为依托,培养新农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先导,倡导新风尚;以乡村整治改造为抓手,塑造新风貌;以创建平安和谐乡村为目标,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
二、指导原则
——突出生产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发挥优势,找准突破口,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财力支持,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引导农民自愿投资投劳,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
——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之中,通盘谋划全市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新农村空间布局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以规划引领建设。遵循发展规律,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相结合,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消除制度性障碍,打破城乡分割和政策壁垒,整合使用城乡资源,发挥强大的体制政策和资源合力,使更多的农民感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共享改革发展的实惠。
——试点示范,分类指导。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着力规划建设一批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建设试点。要依据客观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三、主要任务
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科学谋划城乡统筹的产业布局,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优质粮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优质种子繁育基地和沿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黄河滩区绿色奶业养殖带和环城近郊奶源基地、沿黄绿色养殖带、京广铁路沿线优质生猪和畜禽养殖带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加快各类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太行山前林果带和各类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培育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依托省农科院(原阳)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新乡农业科技推广园区。2010年,全面建成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区60个,各类养殖小区达到500个,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00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环保电池、化纤纺织、食品加工、林浆造纸、汽车配件、机械装备、新型建材、医用卫材等县域经济支柱和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依托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加快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外部增收渠道。2010年劳务输出达到100万人。积极发展农村流通服务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重点建设新乡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原阳大米、辉县药材、封丘金银花等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它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规范旅游市场,增强旅游综合服务能力。2007年实现村村有便民超市,2010年建成20个特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统筹谋划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快城乡一体的交通公路网、公交服务网、供水排污网、有线电视网、电信通讯网、信息传播网和环卫设施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城乡对接和共享,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问题,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十一五”期间,着力办好“四件实事”: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广播电视、解决近100万人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提高沼气入户率。建设“九大惠民设施”:每个县(市)建立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每个乡镇建设一个便民服务中心、每个村建设一个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中心)、一个文化大院、一个便民超市、一个卫生室、一个党员远程教育室、一个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一个通信“三通”(通电话、通光缆、通宽带)工程。对于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37个产业聚集区以及规划的中心村,要在落实上述政策的基础上,整合政府资源予以重点支持,着力完善道路、电力、信息、供气、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八大功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和层次,促进产业、人口、生产要素聚集。加强村庄环
境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以村镇规划建设为龙头,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四清五改一建”(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清广告,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工程为切入点,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逐步实现“五化一配套”(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目标。同时,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规划和实施好“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改造,把“城中村”直接改造建设成为城市新社区。2007年全面完成乡村道路村村通工程,2010年高标准建设100个新农村示范村,60%的村达到村庄整治标准,70%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60%。
3、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社会进步一体化。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全面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到2010年全市累计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以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城镇(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以市、县中心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中心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优势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繁荣发展城乡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图书阅览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到2010年实现县(市、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农户、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接受现代文明,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实现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4、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逐步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拓宽城乡就业渠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对接收本地农村劳动力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给予小额贷款和税费减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灾民救助体系,加快乡村养老院建设。逐步建立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范围,2010年参保率达到95%以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老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对缺乏生存条件的山区独散居户3600户1.3万人实施易地扶贫。
5、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一体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强化水源保护,限制过度开采地下水,搞好重点河道水污染处理,保证城乡用水安全。积极探索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生活
环境。营造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新乡,着力打造延津林业产业化县和沿黄生态林带、黄河故道生态林带、太行山生态林带及凤凰山省级森林公园。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
四、主要措施
1、健全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发挥规划先导作用。要按照“规划中心村,抓好示范村,控制一般村”的建设思路和“政府引导扶持、群众自主选择,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稳步推进”的建设原则,以及“集体统一建、群众自己建、招商开发建”的建设方式,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建设工作。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当前要着力编制好新农村建设 “三个规划”:体现城乡一体的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与都市区建设规划相衔接,以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为核心,科学规划,形成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聚集;依据最终实现城市化,确定长期保留的中心村,形成“中心城市新乡市—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中心村”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架构。同时要科学确定其功能定位,编制好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等详规。没有纳入城乡一体规划的村,也要明确控制性建设意见。体现现代文明的乡村住宅社区规划。按照农村住宅社区的要求和适应小康社会生活的标准,以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进行村庄住宅社区的规划,包括上下水、垃圾污水处理、节能环保等问题,防止农村无序盖房,乱占耕地。凡没有进行村镇规划的村一律冻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建设规划。规划要体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内容。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和执法体系,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市要规划到镇,县要规划到村,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所覆盖农村要形成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聚集。中心村只规划住宅,不规划产业,逐步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的农村新社区。村庄规划还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乡村特色。市里将出台村镇规划实施意见,并负责免费向农民提供住宅图样。2006年6月份以前,各县(市、区)、乡镇要完成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12月底,要完成住宅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等详细规划,形成全市完整的规划网络。2007年6月底以前,中心村要完成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
2、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土地依法流转机制,推进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认真研究解决农村土地整理、宅基地异地置换、“一户多宅”、空置住宅、闲置宅基地以及“空心村”问题,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充分发挥重点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促进部门工作重心向农村延伸,强化农村各项社会服务。深化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3、整合城乡各类资金,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要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规划编制和纳入总体规划内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协调职能部门围绕新农村建设安排年度资金项目计划,形成合力。要建立健全政府资源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的政策体系,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饮水、行路、就医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实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家园。善于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到农村设厂办企业,加快农村产业开发,活跃农村经济,同时要借力发展,吸引更多的外来项目资金落户新乡,共同推进新乡城乡一体化建设。
4、完善城乡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着力完善“七大体系”:即农村教育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农民培训与劳务输出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农村社会管理体系,通过城乡一体的完整的政策体系,推进产业、人口、生产要素的聚集。对纳入规划的村实行政策、资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户籍管理、建房补助、宅基管理等政策,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与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向产业聚集区、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未纳入规划的村要实行宅基地控制,凡民房拆旧建新的农户,原则上要教育引导到小城镇和中心村居住;凡不到中心村居住的,只能在原址上限制性建设,一律不再审批新的宅基地。
5、实行分类指导,突出示范带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重点抓好新乡县和卫辉市唐庄镇新农村建设,新乡县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唐庄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整体推进。同时,在全市选择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予以重点扶持,高标准建设。县(市、区)也要优先确定一部分试点村摸索经验、示范带动。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镇,要高标准的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庄上。经济条件一般的村镇,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上。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优先解决农民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上,积极培育新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逐步加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投入。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强化统筹。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真正把认识统一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上来,坚持党政领导亲自抓。为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市里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与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一套班子、两套人马。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办,负责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综合协调与督促指导。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要与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推进,工作各有侧重,强调协调合作,有序推进工作。2、转变作风,狠抓落实。要正确处理好急与缓的关系。既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推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又要尊重规律,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不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增加农民负担。要正确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既要着眼长远目标,统筹兼顾,搞好整体规划,又要立足当前,制定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既要量力而行,不搞过度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尽力而为,积极组织实施一批影响长远的重点项目。要正确处理好尊重群众意愿和政府引导的关系。既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又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一些落后的生活习俗和不符合长远发展的利益诉求,要从群众长久利益出发,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敢于触及矛盾,敢于解决问题,大胆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方式方法。
3、强化基层,夯实基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创业氛围、一套好的扶持政策)和“三级联创”活动,加快实施“村干部大学生计划”,发挥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提高基层干部加快发展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以“四民主、两公开”(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的农村、社区自治工作,促进村民自治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依法治市,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围绕建设“平安新乡”,着力打造“平安乡村”,构建和谐社会。4、营造氛围,形成合力。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组织动员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大专院校和中央、省驻新单位开展“结对帮建”活动,并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指导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力量配置,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自觉地把各项工作融入到城乡一体化的大战略中去,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
5、落实责任,加强考核。把新农村建设列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和责任体系,落实各部门责任,明确考核办法,严格激励奖惩,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各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市直单位结对帮建和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们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设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2006年经济工作的第一位的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仅仅20个字,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含义。
一、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进而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根本的是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指农业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这是我国农业实现由速度、数量型增长向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并重型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农业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业化初期,基本特点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现在工业发展到中期阶段,基本特点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生产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是解决农村当前矛盾和促进农村长远发展的结合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是提高“四个能力”,完善“七个体系”。提高“四个能力”即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和农业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完善“七个体系”即搞好种养良种 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是农村生产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为此,一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二要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尊重和保障农户拥有承包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权利,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三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四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克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的现象,积极推广土配方施肥,加强耕地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加快实施“沃土工程”。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调整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调整的目标是,通过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
1增收渠道。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现代化。一些农村的成功经验,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是提高科技推广实际效果的好形式。据专家研究测定,使用现有玉米品种,只要科技真正入户,让农户掌握良种配良法的技术,即可使玉米增产20%。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要围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未来的农业发展将突出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生基础。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直接目的。在20多年改革开放中,最先开始改革的是农村,贡献最大的是农民,但目前最困难的仍然是农民。中国贫穷人口的大头在农村,是农民。中国除了象北京、上海、广州那样的繁华城市之外,还有更广大的贫穷落后的农村。一个外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官员曾经讲过:在中国可以同时看到欧洲和非洲,现代化的火车头后面挂着的是长长的牛车。发展农村生产就必须让农民增收。
二、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现在农村中的很多家庭本来家境还不错,但只要有个病人,就会因病致贫;只要有个学生,就会因学致贫。这些问题又是造成农民生活水平不能提高或不能明显提高的关键所在。
-----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必须统筹城乡地展。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这说明农村发展滞后很突出的一个表现就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服务相对不足。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
-----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实行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惠农的投资机制。如小型道路,小型水利、小型水库、小型电力、小型沼气,让农民摸得着,看得见,直接受惠。
-----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努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一要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二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四要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公益化建设。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托儿、托老等公共产品设施的政府投入。
-----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最基础和根本的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在我国传统中,有许多纯朴而文明的乡风。如: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实正直等。同时要建立学科技用科技、学法律用法律的时代新乡风,抑制一些封建迷信、赌博偷盗等不良现象。
第一,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文艺队伍,创办藏书室、阅览室、娱乐室,广播室、科技培训室、文艺辅导室等。
第三,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
四、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在反映。“村容整洁”,一般说来应包括道路硬化率、安全饮水、排水,清洁能源户使用率,垃圾收集处理,农村改厕,公共照明,绿地率等项内容。村
容整洁的目的是为农村办实事、办好事。
------实现村容整洁,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农村街道是村容的一个重要标志。
------实现村容整洁,要大力发展各种农村社会组织。除正规的党支部、村委会外。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图书室、演出队等。
------实现村容整洁,要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有重“三化(硬化道路、净化街道、绿化村庄)”建设,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应按照“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要求做好。
------实现村容整洁,要重点解决当前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现在,许多农村造成村容不整的突出表现就是脏、乱,而造成脏乱的基本原因就是,垃圾到处扔,柴草到处堆,猪牛羊满街跑,不论是 街道和家庭院落,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倒乱泼,乱贴乱画等。要开展一个大检查活动,拆除违章建筑,清除卫生死角,开展家庭大扫除,保持村容村貌整洁,做 到道路畅通,农居清洁,院落整齐,圈厕卫生。同时,要对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主要道路两侧环境卫生进行整治。
------实现村容整洁,要发挥村委会以及县乡(镇)政府的作用。在政府的主导和必要的支持下,使村委会更好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实现村容整洁,要抓好试点,稳妥推进。县、乡(镇)、村都应抓好试点。重点确定村容整洁的内容和目标,如村庄内部道路,村庄排水设施,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点,村内乱搭滥建,人畜混杂居住,村庄废旧坑塘与河渠水道,村容村貌整洁,村民活动场所,古村落与古建筑的保护等。
五、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奋斗目标。加强农村民主管理,首先,实现农村民主管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其次,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第三,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
农村民主管理的宏观内容和任务是:
1、坚持把党支部的领导、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相结合。
2、对村级重大事务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3、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4、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农村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农民群众谋利益。
5、对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知识的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素质。
农村民主管理的微观内容和任务,关键是做 好村民自治,即由农民群众对村里的重大事务实施民主管理。作为农村民主管理的基本前提----村务公开。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是:
------政务公开。主要是涉及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级政府布置的有关任务,以及村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等事项的公开。
------事务公开。主要是涉及村内日常事务的管理等事项的公开。
------财务公开。主要是对村内公共财务的收支,如农民负担集体企业经营,日常开支等情况的公开。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市作为全省重工业城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是当前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建设新农村,重在实践,贵在创新,关键在人,应从市情出发,因地制宜,扎实稳妥地搞好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推进新农村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规划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等,体现特色,注重实效。要避免就农村论农村的旧模式、旧框框;避免一哄而起、政府大包大揽;避免脱离实际,盲目攀比。要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具体讲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将全市农村分成好、中、差三类,分步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不要走过去村镇建设一哄而起,采取行政命令,统一规划,难以实施,劳命丧财的老路。更不要将全市新农村建设局限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千篇一律,象火柴盒的堆积物,失去本地特色。建设新农村因地制宜地搞一些窑洞式建筑也未偿不可。
二、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
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自己说话,从而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在的自信、决心和创造性、主动性。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繁荣”的前提是“放活”。“放活”就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破除束缚农民自主创业的各种思想的、体制的障碍,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氛围,从而激活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不竭动力。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改造、村居环境的改善等,都应当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小区的模式去套。新农村建设干什么,不干什么应同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来决定,让农民成为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并不是意味着政府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在推进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指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力度,从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要统筹城乡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进步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谋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统筹安排的本质是让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享受现代化成果;统筹的重点是统筹各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包括财力分配、信贷投放、资源利用、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市场开发等;统筹的关键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此,应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重大调整,较大幅度地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更多地滋润农业,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让公共财政的支出更多地惠及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关键是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应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视同常住人口对待,应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四、要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应建立五大机制。一是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投资渠道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各种渠道的金融资金;二是要建立党政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要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长效激励机制;四是要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参与机制;五是要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长效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投入和农民投入相结合。新农村建设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政府财政投入的增长,是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的重要内容。由于目前我们还处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初始阶段,政府财政的投入还不大,而且从功能上看,主要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私人产品主要靠农民自己投入。即使在公共产品领域,在现有条件下,也得把财政投入为主同社会资金的筹措、农民自愿的投工投劳结合起来。因此,只有以政府为主导,几个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大业。
五、要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当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总体上看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穷二白。“穷”就是缺钱,“白”就是发展不够。因为发展不够,所以缺钱。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是一项发展的工程,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靠正确思想来指导,要靠科学规划来引导,要靠生产发展来主导,要靠科学文化来教导,要靠坚强班子来领导,还要靠严格监管来督导。其任务十分重大,工作十分艰巨,既要高度重视,积极工作,又要脚踏实地,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要抓好典型示范,用典型带动和促进全市的新农村建设。要集中财力、整合资源、抓点带面,重点选择公路沿线、城镇四周、基础条件好的村先行示范,分期分批逐步推进,把工作重点放在各类典型的培养推广上,通过点上的示范建设和面上的广泛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六、要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进入21世纪,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要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主线,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十一五”时期,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要求。同时要着力培养和建立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五支”队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在此基础上,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建设新农村的征程中阔步前进。
七、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一要把班子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龙头,选优配强党组织一把手,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坚持以发展论英雄,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导向,大胆把那些带头致富能力强、奉献意识强和公道正派的党员、群众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村干部在各自岗位上积极进取,努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要多层次、多渠道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锻炼,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要在农村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认真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抓推进;要科学合理制定可操作的目标考核体系,强化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督查,重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内容的考核,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从而不断加快建设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毛嘴镇委毛嘴镇人民政府
近两年来,我们抢抓省、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域仙桃的总体发展规划,壮产业、兴水利、建社区、抓统筹,实现了强农惠农政策大落实,镇域经济实力大提升,镇村面貌大变化,农民收入大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大改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构建新农村建设强力支撑
一是抓大园区建设,实行规模化生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推动养殖户向小区集中。建成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的养猪小区8个,年出笼肉鸡5万只的养鸡小区10个,年养鸭2万只的小区6个。2011年全镇生猪出栏30万头、养鸡120万只、养鸭80万只。
二是抓标准化养殖,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镇畜禽养殖过程全程可控,养殖产品流向可追溯。目前,全镇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了自繁自养,良种率达到了70%以上。建成了杨岭、伍家场等8个“150”模式养猪场,建标准化猪舍500多栋。建成了紫荆、古垸等5个微生态发酵床养鸭基地。
三是抓品牌化营销,推进产业升级。以毛嘴卤鸡为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进入猪、鸡、鸭产品深加 1
工领域,2011年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产值2个亿。目前正在与广东千腊食品、武汉精武鸭脖等公司洽谈合作事宜,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将我镇打造成为“中国卤味之都”。
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载体,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目前,全镇村庄布局总体规划已全部完成,水、电、绿化等细节规划也配套到位。严把村民建房关口,房在哪里建,建成什么样子,一律按照规划来。
二是创新思路,和谐推进。全镇设立了5个新型农村社区,镇内不划一个民户台,镇规委会统一审批建设,引导农户到小区居住。政府在规划设计、用地指标、基础配套、搬迁奖励等方面让利群众,引进开发商统一规划建设,打造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目前以文庙社区、珠玑社区等为集聚点,建设了5处400多户高标准、高质量的农村新区。
三是城乡联动,共治共建。我们立足镇情,以大企业、大市场、大社区为依托,提高城镇的承载吸纳能力,使农民进得来、稳得住。新增工业用地1800亩,就地转移吸收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建设镇区大社区5个,开发住宅25万平方米,吸纳农民进城1500户。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三、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保障
一是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春季抓收官、夏季找问题、秋季穿插战、冬季大会战。采取“推磨转圈”的方式,镇统筹投
入资金100多万元,高标准对全镇200多公里的大沟大渠、支沟支渠进行清洗疏挖,全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抓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路网、电网、供排水网、互联网等向农村延伸、覆盖。共硬化通村组公路近200公里,先后建成了珠玑中心水厂、紫荆中心水厂等水厂,实现了有线电视全覆盖,建成日处理4000吨污水处理厂,建立了全镇垃圾集中处理和墓园集中管理机制。
三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推进卫生、教育、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新转移劳动力2210人,培训农民工人1700多人次; 2011年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新农保全面实施;全面实行了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进一步培植农业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民生保障的同时,突出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配套,打造一流中心社区,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
累了很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矛盾是城乡矛盾。这些矛盾是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矛盾多发性所决定,是中国制度改革滞后导致了矛盾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实施的是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导致了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城市是发展中的赢家,享受了发展中的绝大部分成果;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财政等优质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使各类社会问题在乡村中不断积累。在城市化的时代,乡村的问题反过来又限制了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以城市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必须改革发展方式,将乡村发展统一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框架,谋求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农村和城市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把城市的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转移到农村,就是要借助城市的力量带动农村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发展的孪生姐妹,统筹城乡发展是手段,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的农村经济,缩小城乡产业效率差距;二是社会一体化——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三是制度一体化——为农村地区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四是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淡化与消除。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也和全国一样,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县城得到发展的同时,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没有取得更大的进步,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群众的整体素质严重滞后,特别是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没有达到全县经济增长水平。所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全县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实施“四步走”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城石碌人口不足四万,二十多年来全县农村人口快速向县城转移,目前达到了七万人,说明解决人口流动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实施“四步走”战略:
第一,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扩大就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发展空间,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流”的问题,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起点。
第二,通过城市的户籍制度创新和改革,使进入城市的人口及其家属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解决富余劳动力如何“留”的问题,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
第三,“三个集中”谋求规模经济效益,解决全县富余劳动力及乡村入口往“哪里流”的问题,这是统筹城乡高效有序发展的关键。
第四,为全县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解决“不流入城市留在乡村”的居民的发展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落脚点。
“四步走”战略,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使统筹城乡发展进入到一个很好的循环,我们需要把这4个环节有机串联,成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三、构建新型健康的人口管理制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既是城乡发展的动力,也是城乡差距的矛盾所在。所以,统筹城乡发展不能就农村论农村,一定要将城市的发展、以及建立城乡之间开放的人口流动制度纳入框架之下。
现存人口管理制度与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大制度障碍。例如,我县城市居民贫困补助是每月440元,高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城市医疗补贴、教育资源远好于乡村。这就决定了城市户口还不能完全放开,全县乡村人口只能有条件向县城迁移。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构建新型户籍改革模式。新型户籍改革模式是:就业+社会保障+健康合法住宅=户籍。
这个城市户籍管理改革模式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门槛,农村要向县城石碌流动,必须满足新型健康户籍的三个条件:就业、社会保障、健康合法住宅。我们要构建新型户籍改革模式,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努力创造条件:一是扩大就业。要完善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和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流动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要完善企业职业培训制度,将全体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纳入常态管理,保障将新增城市人口及时培训为合格的现代产业工人,减少失业。要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创造财富,为未来社会积累财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考虑企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问题,减少低效的经济增长,构建健康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构建全县统一的跨区域、行业、单位的转移制度框架与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三是自建、购买、租赁健康合法住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1)政府规划住宅小区,储备建房用地,出售给进城农民,用于自建住房;(2)政府可以通过行业规范认定、引导民间提供低价格合法健康住宅;(3)满足“就业+保障”条件达到特定年限的人及其家属可以申请公共住宅;(4)建设以普通住宅为主的住宅体系,努力开拓城市房屋租赁市场,建立规范的租赁、进退机制;(5)政府与民间合作发展公共住宅。特别是在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借助郊区民间力量合作发展公共住宅租赁产业。
四.大力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村人口在城市的良性管理
市场规模及其和专业化水平是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市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具有较低的技术门槛和投资门槛,但由于其不可运输性和不可储存性,只是其需要较高的本地化市场门槛。鉴于××的情况,我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四大市场:(1)为钢铁、水泥等制造业发展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如运输、建筑等;(2)居民提供的生活性服务业市场,如宾馆,为企业职工提供食品等;(3)中心城市功能提供的综合性高层次服务业市场,如金融、保险等;(4)服务于基本民生的公共服务业市场。当市场规模充分大的时候,就发生细分的市场,城市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变得更加昂贵,效率也更高。通过做细、做好、做高,促进服务业做大做强。
五、推动公共政策向农村的转型,构建城乡均等公共服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的公共政策,在过去长时间里和很大程度上傾向城市,忽视了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推动公共政策向农村的转型,将乡村发展规划统一纳入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框架下。
(一)调整公共政策,构建城市与乡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建设。一要全县各级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农村的优惠的公共政策,加大实施力度。二要不断丰富农村优惠政策的内容,加大经济社会规划及其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将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建设作为乡村地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实现以下的农村公共体系:
(二)逐步构建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地区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全县性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迫在眉睫。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向农村转移支付的政策,使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要发挥地方财力,发挥财政良好的优势,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大力对农村的投入。政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第一主体,各级政府对乡村的经济关系实现由“取”到“予”的转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通过财政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体系将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有可为。
消除城乡差距,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其主体是农村,但更需要借助城市的优势资源和经济力量,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