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南宁五象新区核心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南宁五象新区核心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
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7年10月31日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发〔2007〕35号)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及“紧紧围绕区域性国际城市目标,实施重点向南发展战略,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的战略决策,结合新区开发建设实际,现就南宁五象新区核心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统筹、整合和充分利用五象新区核心区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彻底改变农村居住条件,营造城乡一体化的和谐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市化步伐,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五象新区核心区建设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城市新区,为把南宁打造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核心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尊重实际,以人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统筹建设新农村,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坚持勇于创新,大胆改革的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三)坚持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的原则。以规划统筹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四)坚持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坚持依法办事,维护稳定的原则。严格依法办事,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主要内容
(一)统筹发展规划。以推进五象新区核心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对核心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农民新区、产业用地等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使核心区建设成为人气兴旺、经济繁荣、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二)统筹土地利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对核心区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统筹利用。实施城市建设项目以前,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和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与村、组(队)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统筹土地协议,约定统筹土地利用、农民新区建设和补偿安置等事宜,为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根据建设需要,在城市建设项目计划批准后,依法分期办理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要制定核心区统筹土地和农民新区建设的具体办法。
(三)统筹产业发展。科学规划五象新区产业发展布局,通过核心区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走现代化产业发展新路子。通过政策推动,引导农民集中土地、集约经营、规模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效益。建立新区农民新经济合作组织,利用产业用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使之与核心区产业发展相协调,让农民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得到实惠,彻底解决农民长远的生活出路。
(四)统筹农民安置。引导农民彻底转变居住观念,一律停止“占天占地、单家独院”的建房方式,推行农民公寓建设。引导农民“出村进城,退宅住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统一管理的原则,建设农民多层住宅楼,使农民新区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和谐发展。
(五)统筹项目建设。以营造环境、聚集人气为目标,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在抓好农民新区项目建设的同时,全面统筹推进核心区项目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和完善投融资体制,实现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核心区基础设施和农民新区配套设施建设,力争以较快的时间完成道路、桥梁、给排水、排污、供电、供气、市政、环卫、通讯等工程项目,逐步完善核心区和农民新区城市配套功能。
(六)统筹公共事业。紧紧围绕核心区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统筹推进学校、医院、公园、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邮政、银行、公交、停车场等公共社会事业建设,切实解决与新区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七)统筹社会保障。按照“低门槛、广覆盖、整体纳入”的原则,优先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积极稳妥地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同时,通过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被征地农民尽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八)统筹体制改革。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不断适应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新要求,统筹改革镇、村行政管理体制,适时推进撤镇建街和撤村建居工作,理顺城乡管理体制,加快城市化步伐。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全力支持五象新区核心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狠抓落实。
(二)明确职责。市发改、财政、国土、建委、规划、市政、劳动保障、交通、农业、公安、环保、林业等职能部门和城区党委、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定部署,按照各自职责,全力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三)广泛宣传。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动员,使五象新区核心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督查。要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督查通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二篇:中共新乡市委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新乡市委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实施“构建我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特色鲜明的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发展框架和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现实选择,对实现新乡在中原城市群中率先崛起具有重大意义。“十一五”时期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三位一体”统筹规划,一并推进,构筑农村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的载体,逐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聚集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六新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培育新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建设新生活;以素质工程为依托,培养新农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先导,倡导新风尚;以乡村整治改造为抓手,塑造新风貌;以创建平安和谐乡村为目标,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
二、指导原则
——突出生产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发挥优势,找准突破口,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财力支持,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引导农民自愿投资投劳,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
——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之中,通盘谋划全市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新农村空间布局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以规划引领建设。遵循发展规律,近期目标与远景规划相结合,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消除制度性障碍,打破城乡分割和政策壁垒,整合使用城乡资源,发挥强大的体制政策和资源合力,使更多的农民感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共享改革发展的实惠。
——试点示范,分类指导。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着力规划建设一批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建设试点。要依据客观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三、主要任务
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科学谋划城乡统筹的产业布局,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优质粮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优质种子繁育基地和沿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黄河滩区绿色奶业养殖带和环城近郊奶源基地、沿黄绿色养殖带、京广铁路沿线优质生猪和畜禽养殖带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加快各类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太行山前林果带和各类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培育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依托省农科院(原阳)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新乡农业科技推广园区。2010年,全面建成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区60个,各类养殖小区达到500个,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00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环保电池、化纤纺织、食品加工、林浆造纸、汽车配件、机械装备、新型建材、医用卫材等县域经济支柱和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依托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加快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外部增收渠道。2010年劳务输出达到100万人。积极发展农村流通服务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重点建设新乡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原阳大米、辉县药材、封丘金银花等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它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规范旅游市场,增强旅游综合服务能力。2007年实现村村有便民超市,2010年建成20个特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统筹谋划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快城乡一体的交通公路网、公交服务网、供水排污网、有线电视网、电信通讯网、信息传播网和环卫设施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城乡对接和共享,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问题,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十一五”期间,着力办好“四件实事”: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广播电视、解决近100万人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提高沼气入户率。建设“九大惠民设施”:每个县(市)建立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每个乡镇建设一个便民服务中心、每个村建设一个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中心)、一个文化大院、一个便民超市、一个卫生室、一个党员远程教育室、一个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一个通信“三通”(通电话、通光缆、通宽带)工程。对于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37个产业聚集区以及规划的中心村,要在落实上述政策的基础上,整合政府资源予以重点支持,着力完善道路、电力、信息、供气、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八大功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和层次,促进产业、人口、生产要素聚集。加强村庄环
境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以村镇规划建设为龙头,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四清五改一建”(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清广告,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工程为切入点,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逐步实现“五化一配套”(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目标。同时,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规划和实施好“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改造,把“城中村”直接改造建设成为城市新社区。2007年全面完成乡村道路村村通工程,2010年高标准建设100个新农村示范村,60%的村达到村庄整治标准,70%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60%。
3、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社会进步一体化。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全面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到2010年全市累计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以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城镇(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以市、县中心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中心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优势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繁荣发展城乡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图书阅览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到2010年实现县(市、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农户、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接受现代文明,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实现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4、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逐步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拓宽城乡就业渠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对接收本地农村劳动力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给予小额贷款和税费减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灾民救助体系,加快乡村养老院建设。逐步建立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范围,2010年参保率达到95%以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老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对缺乏生存条件的山区独散居户3600户1.3万人实施易地扶贫。
5、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一体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强化水源保护,限制过度开采地下水,搞好重点河道水污染处理,保证城乡用水安全。积极探索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生活
环境。营造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新乡,着力打造延津林业产业化县和沿黄生态林带、黄河故道生态林带、太行山生态林带及凤凰山省级森林公园。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
四、主要措施
1、健全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发挥规划先导作用。要按照“规划中心村,抓好示范村,控制一般村”的建设思路和“政府引导扶持、群众自主选择,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稳步推进”的建设原则,以及“集体统一建、群众自己建、招商开发建”的建设方式,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建设工作。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当前要着力编制好新农村建设 “三个规划”:体现城乡一体的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与都市区建设规划相衔接,以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为核心,科学规划,形成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聚集;依据最终实现城市化,确定长期保留的中心村,形成“中心城市新乡市—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中心村”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架构。同时要科学确定其功能定位,编制好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等详规。没有纳入城乡一体规划的村,也要明确控制性建设意见。体现现代文明的乡村住宅社区规划。按照农村住宅社区的要求和适应小康社会生活的标准,以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进行村庄住宅社区的规划,包括上下水、垃圾污水处理、节能环保等问题,防止农村无序盖房,乱占耕地。凡没有进行村镇规划的村一律冻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建设规划。规划要体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内容。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和执法体系,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市要规划到镇,县要规划到村,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所覆盖农村要形成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聚集。中心村只规划住宅,不规划产业,逐步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的农村新社区。村庄规划还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乡村特色。市里将出台村镇规划实施意见,并负责免费向农民提供住宅图样。2006年6月份以前,各县(市、区)、乡镇要完成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12月底,要完成住宅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等详细规划,形成全市完整的规划网络。2007年6月底以前,中心村要完成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
2、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土地依法流转机制,推进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认真研究解决农村土地整理、宅基地异地置换、“一户多宅”、空置住宅、闲置宅基地以及“空心村”问题,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充分发挥重点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促进部门工作重心向农村延伸,强化农村各项社会服务。深化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3、整合城乡各类资金,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要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规划编制和纳入总体规划内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协调职能部门围绕新农村建设安排资金项目计划,形成合力。要建立健全政府资源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的政策体系,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饮水、行路、就医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实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家园。善于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到农村设厂办企业,加快农村产业开发,活跃农村经济,同时要借力发展,吸引更多的外来项目资金落户新乡,共同推进新乡城乡一体化建设。
4、完善城乡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着力完善“七大体系”:即农村教育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农民培训与劳务输出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农村社会管理体系,通过城乡一体的完整的政策体系,推进产业、人口、生产要素的聚集。对纳入规划的村实行政策、资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户籍管理、建房补助、宅基管理等政策,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与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向产业聚集区、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未纳入规划的村要实行宅基地控制,凡民房拆旧建新的农户,原则上要教育引导到小城镇和中心村居住;凡不到中心村居住的,只能在原址上限制性建设,一律不再审批新的宅基地。
5、实行分类指导,突出示范带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重点抓好新乡县和卫辉市唐庄镇新农村建设,新乡县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唐庄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整体推进。同时,在全市选择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予以重点扶持,高标准建设。县(市、区)也要优先确定一部分试点村摸索经验、示范带动。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镇,要高标准的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庄上。经济条件一般的村镇,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上。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优先解决农民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上,积极培育新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逐步加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投入。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强化统筹。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真正把认识统一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上来,坚持党政领导亲自抓。为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市里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与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一套班子、两套人马。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办,负责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综合协调与督促指导。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要与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推进,工作各有侧重,强调协调合作,有序推进工作。2、转变作风,狠抓落实。要正确处理好急与缓的关系。既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推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又要尊重规律,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不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增加农民负担。要正确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既要着眼长远目标,统筹兼顾,搞好整体规划,又要立足当前,制定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既要量力而行,不搞过度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尽力而为,积极组织实施一批影响长远的重点项目。要正确处理好尊重群众意愿和政府引导的关系。既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又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一些落后的生活习俗和不符合长远发展的利益诉求,要从群众长久利益出发,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敢于触及矛盾,敢于解决问题,大胆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方式方法。
3、强化基层,夯实基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创业氛围、一套好的扶持政策)和“三级联创”活动,加快实施“村干部大学生计划”,发挥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提高基层干部加快发展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以“四民主、两公开”(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的农村、社区自治工作,促进村民自治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依法治市,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围绕建设“平安新乡”,着力打造“平安乡村”,构建和谐社会。4、营造氛围,形成合力。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组织动员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大专院校和中央、省驻新单位开展“结对帮建”活动,并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指导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力量配置,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自觉地把各项工作融入到城乡一体化的大战略中去,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
5、落实责任,加强考核。把新农村建设列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和责任体系,落实各部门责任,明确考核办法,严格激励奖惩,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各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市直单位结对帮建和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们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设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2006年经济工作的第一位的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仅仅20个字,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含义。
一、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进而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根本的是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指农业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这是我国农业实现由速度、数量型增长向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并重型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农业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业化初期,基本特点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现在工业发展到中期阶段,基本特点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生产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是解决农村当前矛盾和促进农村长远发展的结合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是提高“四个能力”,完善“七个体系”。提高“四个能力”即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和农业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完善“七个体系”即搞好种养良种 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是农村生产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为此,一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二要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尊重和保障农户拥有承包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权利,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三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四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克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的现象,积极推广土配方施肥,加强耕地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加快实施“沃土工程”。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调整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调整的目标是,通过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
1增收渠道。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现代化。一些农村的成功经验,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是提高科技推广实际效果的好形式。据专家研究测定,使用现有玉米品种,只要科技真正入户,让农户掌握良种配良法的技术,即可使玉米增产20%。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要围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未来的农业发展将突出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生基础。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直接目的。在20多年改革开放中,最先开始改革的是农村,贡献最大的是农民,但目前最困难的仍然是农民。中国贫穷人口的大头在农村,是农民。中国除了象北京、上海、广州那样的繁华城市之外,还有更广大的贫穷落后的农村。一个外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官员曾经讲过:在中国可以同时看到欧洲和非洲,现代化的火车头后面挂着的是长长的牛车。发展农村生产就必须让农民增收。
二、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现在农村中的很多家庭本来家境还不错,但只要有个病人,就会因病致贫;只要有个学生,就会因学致贫。这些问题又是造成农民生活水平不能提高或不能明显提高的关键所在。
-----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必须统筹城乡地展。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这说明农村发展滞后很突出的一个表现就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服务相对不足。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
-----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实行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惠农的投资机制。如小型道路,小型水利、小型水库、小型电力、小型沼气,让农民摸得着,看得见,直接受惠。
-----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努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一要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二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四要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公益化建设。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托儿、托老等公共产品设施的政府投入。
-----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最基础和根本的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在我国传统中,有许多纯朴而文明的乡风。如: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实正直等。同时要建立学科技用科技、学法律用法律的时代新乡风,抑制一些封建迷信、赌博偷盗等不良现象。
第一,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文艺队伍,创办藏书室、阅览室、娱乐室,广播室、科技培训室、文艺辅导室等。
第三,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
四、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在反映。“村容整洁”,一般说来应包括道路硬化率、安全饮水、排水,清洁能源户使用率,垃圾收集处理,农村改厕,公共照明,绿地率等项内容。村
容整洁的目的是为农村办实事、办好事。
------实现村容整洁,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农村街道是村容的一个重要标志。
------实现村容整洁,要大力发展各种农村社会组织。除正规的党支部、村委会外。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图书室、演出队等。
------实现村容整洁,要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有重“三化(硬化道路、净化街道、绿化村庄)”建设,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应按照“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要求做好。
------实现村容整洁,要重点解决当前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现在,许多农村造成村容不整的突出表现就是脏、乱,而造成脏乱的基本原因就是,垃圾到处扔,柴草到处堆,猪牛羊满街跑,不论是 街道和家庭院落,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倒乱泼,乱贴乱画等。要开展一个大检查活动,拆除违章建筑,清除卫生死角,开展家庭大扫除,保持村容村貌整洁,做 到道路畅通,农居清洁,院落整齐,圈厕卫生。同时,要对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主要道路两侧环境卫生进行整治。
------实现村容整洁,要发挥村委会以及县乡(镇)政府的作用。在政府的主导和必要的支持下,使村委会更好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实现村容整洁,要抓好试点,稳妥推进。县、乡(镇)、村都应抓好试点。重点确定村容整洁的内容和目标,如村庄内部道路,村庄排水设施,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点,村内乱搭滥建,人畜混杂居住,村庄废旧坑塘与河渠水道,村容村貌整洁,村民活动场所,古村落与古建筑的保护等。
五、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奋斗目标。加强农村民主管理,首先,实现农村民主管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其次,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第三,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
农村民主管理的宏观内容和任务是:
1、坚持把党支部的领导、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相结合。
2、对村级重大事务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3、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4、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农村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农民群众谋利益。
5、对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知识的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素质。
农村民主管理的微观内容和任务,关键是做 好村民自治,即由农民群众对村里的重大事务实施民主管理。作为农村民主管理的基本前提----村务公开。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是:
------政务公开。主要是涉及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级政府布置的有关任务,以及村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等事项的公开。
------事务公开。主要是涉及村内日常事务的管理等事项的公开。
------财务公开。主要是对村内公共财务的收支,如农民负担集体企业经营,日常开支等情况的公开。
第四篇: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
(2007年12月24日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发〔2007〕45号)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开放南宁和谐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桂发〔2007〕18号)精神,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合作战略,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承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为目标,以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建设为保障,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加快产业承接,推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推进全方位开放原则。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主动承接国内外各地区的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对内对外开放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结构优化原则。推进全方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承接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以企业自愿为主,政府推动为辅,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资源、能源、劳动力、土地等优势,促进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区域、产业合作的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积极承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推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确保可持续发展。——扩大就业原则。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
(三)扩大产业转移来源。既要主动承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也要主动承接我国中西部地区需要在沿海发展的产业转移,不断扩大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当前要把承接产业的重点放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域,综合采取合资、新建、并购、重组、股权转让、境外上市、转让经营权、设立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这些区域内发展程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和加工贸易型企业来我市投资。进一步扩大与东盟、港澳台地区等区域的产业合作,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CEPA等机遇,不断扩大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来我市投资的领域、规模和水平。拓展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四)合理布局,发挥优势,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根据南宁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产业发展需要和南宁市环境质量要求,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选准产业的承接点,注重承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以工业化为核心,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构建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具有南宁特色的工业产业体系。要围绕铝深加工产业、电子IT产业、机械汽配产业、消费品工
业、食品加工产业、服装加工产业、家具制造产业七个重点产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促进形成产业集群。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推进商贸、物流、信息、金融、旅游、会展、房地产、教育等产业转移。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的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企业及跨国公司进驻并设立地区性总部,引进更多的研发中心、分销服务中心和投资性公司。建设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结合本地农副产品资源,通过承接农副产品加工相关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三、大力培育承接产业转移载体
(五)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要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开发区的品牌优势、基础设施优势,调整产业规划,建立特色园区;各县区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县区工业集中区建设,迅速扩充产业承载空间,努力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基地,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规划建设电子产业园区,积极引进电子产业,加快电子产业发展。积极培育风景名胜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力承接服务业的转移。
(六)加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要根据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解决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继续通过政府扶持、园区融资、社会资本介入等方式,多渠道、多层面筹措资金,加快完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有条件的园区,可以按市场运作方式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开发公司,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进园区上规模、上等级、上水平,提高园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的入园道路主干道项目,可列入城市(城镇)市政道路建设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规划或大石山区道路建设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标准厂房集中区域,为转移工业企业落地建设搭建有效平台。
(七)创新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进一步完善现有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机构职能,确保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权责分明,服务到位。自治区级以上开发区继续执行南发〔2001〕54号和南发〔2001〕55号文件规定的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保持开发区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相对独立性,保证开发区行政管理格局及管理权限不变,继续采取政府职能部门授权方式,开发区根据授权行使相关行政审批、经济社会协调与管理等职能。县区管理的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在所属县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理顺管理体制,根据授权行使经济社会协调与管理等职能。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行园区公共设施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积极与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强联系与合作,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按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引资在市内异地园区创办企业,积极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实现优势互补,集聚发展,互利双赢。
(八)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园区招商和企业招商相结合、主动招商和以商招商相结合、自行招商和委托招商相结合、传统招商和网上招商相结合,积极构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网络。推动更多的企业成为招商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充实招商引资客商库,充实完善“南宁市招商网”;发挥侨办、侨联、商会、协会的作用,加强与港澳台同胞、侨胞的联络,加强与国内外中介机构的沟通与合作,鼓励开展委托招商。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推动和领导
作用,组织好综合主题招商和专业化招商活动,大力推介南宁的产业、项目、品牌、资源、环境、政策、人文优势等,为企业组织客户、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做好项目跟踪落实,争取项目落户。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加强项目编制、招商、协调和推进工作,建立项目储备库,加快招商引资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包装推介,扩大对内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开发的范围和领域,切实提高项目吸引力和招商引资成功率。
四、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九)用好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用好商务部、海关总署出台的惠及中西部加工贸易的新政策。根据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2007年第44号公告,从2007年8月23日起,对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A类和B类企业缴纳50%的保证金;C类企业缴纳按全部保税进口料件应缴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之和100%计征保证金。经营企业及其加工企业同时属中西部地区的,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A、B类企业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空转”管理,C类企业实行台账100%实转管理。要积极利用这一有利政策,抓住机遇,与东部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对接,主动迎接产业转移。
把握国家出台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新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我市作为西部地区,可继续执行国家已确定的其他鼓励类企业(即西部大开发地区的鼓励类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即到2010年仍可享受鼓励类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新的所得税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的企业,依照现有的沿海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可以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享受过渡照顾。我市要抓住新的所得税法出台以后东部地区所得税优惠政策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仍可享受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方式,积极探索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新路子,为转移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建立健全南宁市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快南宁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与配合,尽快出台南宁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办法、企业信用信息评估评价办法等有关政策文件,积极帮助转移企业资信评估,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对转移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南宁市创业投资,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动员和引导创业投资资本投向符合条件、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转移企业,为转移企业和项目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十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担保机构的市场引导和管理,尽快出台《南宁市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规范担保行业管理,引导和鼓励包括民营担保公司在内的驻邕担保机构对产业转移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充分发挥国有担保机构的骨干作用,多渠道筹资,继续增加南宁市南方担保公司的资本规模,不断增强其融资担保能力。对有融资担保需求的转移企业项目,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召开驻邕金融和担保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其融资担保问题。
(十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转移。统筹本级安排的工业结构调整资金、开发区建设资金、土地出让金收益、税收优惠等,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专项资金),每年根据财力状况按一定比例增长,专项用于支持承接包括加工贸易在内的产业转移项目。属“飞地工业”引进企业的,三年内由转出方和企业落户地政府确定分成比例。其他税收优惠政策按国家、自治区、南宁市制定的相关政策执行。
2007-2010年,每年从市财政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重点安排用于符合条件的鼓励类转移项目贷款的财政贴息和支持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按1:1以上的比例配套。
(十三)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对于转移项目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实行相应的减免政策。对重点工业项目实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对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国家和自治区另有规定外的属于本级收入的行政性收费给予减征、免收、缓征。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中介服务收费和经营性收费,规定有上下限标准的,按最低限标准收取。对初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的中小企业,在我市办理有关注册登记手续,一次性免收登记注册等有关行政性收费。环保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归口管理的相关中介评价评审机构的监督管理,对转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评价等费用,严格按照自治区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按最低限收费。
(十四)鼓励投资兴建工业标准厂房。对投资建设工业标准厂房的,给予与投资建设廉价房同等的优惠待遇,免收城市市政建设配套费和人防工程使用费。“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根据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计划建设具体情况,每年在市财政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中,对当年竣工的标准厂房按竣工面积给予投资者一次性建设补贴,第一层按10元/平方米的标准补贴,第二层按15元/平方米的标准补贴,第三层及以上按20元/平方米的标准补贴。实行标准厂房建设规费减免,标准厂房第二层起免征基础设施配套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要加强对本区域内标准厂房的管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鼓励企业购买或租用标准厂房。
(十五)保障项目用地。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用地进行统筹安排,项目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预留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址,避免占用基本农田。积极争取上级国土管理部门的支持,争取自治区给南宁市更多的农转用指标。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安排上,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确保产业转移项目建设用地需要。在自治区下达给南宁市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划出35%以上比例专项用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机动指标,以保证我市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和工业结构调整企业搬迁改造项目的用地需要。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每年安排工业土地储备资金3亿元。要开辟土地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做好产业转移项目用地预审、建设用地报批和供地审批等各项工作,实行限时办结。各县区、开发区要结合发展需要,大力做好土地储备工作,改善用地与投资环境。
(十六)放宽转移企业的市场准入。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投资领域外均对包括加工贸易在内的转移产业开放。放宽转移企业在企业名称、集团登记的条件。
(十七)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激励机制。
投资奖励。从市财政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中安排投资补助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转移项目,按实际到位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属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以商招商的龙头企业,奖励标准可适当上浮。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转移企业在园区内进行二次投资的,由同级财政从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中安排奖励或补助资金,但不超过三年内企业上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
引资奖励。对成功引进产业转移项目的公民、社会团体或组织,统一纳入招商引资奖励范围,按照《南宁市招商引资社会引资者奖励实施细则》(南府办[2006]170号)的规定从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中给予奖励。
五、提高对承接产业的服务水平
(十八)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深化行政管理、城市管理、投融资、财税、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政务环境。加大对投资
投诉案件的协调查处力度,对推诿扯皮、故意刁难及吃、拿、卡、要等影响投资环境的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加快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推进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等建设进程,提高政府效率,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营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十九)营造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推进建立国际规范的口岸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保障口岸运行资金,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步伐,为企业进出口提供优质高效的通关服务。积极推进本区域内的口岸通关一体化(大通关)建设项目的实施,建立口岸申报平台,推行“口岸一体、统一平台、多点报关、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使转移企业的产品在区域间实现快速通关或转关。
(二十)营造良好的交通物流环境。加快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构建路、空、水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航空班线开通,新开或增开南宁飞往国内和东南亚主要城市的航空航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和供应链管理中心,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二十一)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产业转移企业发展提供技术研发、产品研发服务。加强科技合作,支持产业转移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速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能力。转出地资格直接确认,对在转出地已获得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等资格,转移到我市后不需重新评审,直接予以办理确认。
(二十二)加强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投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信用评价、人才培训、法律服务、就业服务、行业协会(商会)等体系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高效便捷的中介服务。
(二十三)为转移企业提供用工和人才服务。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重点抓好乡镇一级劳动力市场建设,搭建村级就业工作平台,不断延伸就业服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加大市场调节就业的力度,积极为转移企业和劳动者搭建双向选择、洽谈招聘的服务平台。加强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力度,围绕转移企业的用工需求,制定鼓励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各类专场招聘会,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到转移企业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农村就业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品牌培训基地、见习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引导、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机构面向转移企业培养和组织输送农村劳动力和技能劳动者。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训制度,引导各类职业院校和民办技能培训学校转变办学思路,大力实施“校企结合”,及时拓展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开展订单和定向培训。继续实施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为转移企业提供数量充足、技能熟练的人才。人事部门优先为转移企业办理人才引进手续,提供档案管理、职称评定、出境审核等人事代理服务。
(二十四)营造投资者创业、生活的良好环境。努力构建重商、亲商、助商、护商的良好环境,保证外来投资者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权益上有保障。对转移到我市的重点纳税大户,符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条件要求的,可以优先推荐参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贡献突出的外来投资者授予“荣誉市民”等称号;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急需的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非本市户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携带科技成果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生产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以及具有学士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其本人可申请在南宁落户或办理居住证,在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对申请落户的人员,其配偶及子女也可以随迁落户。对来我市投资的国内外重点客户
和研究开发机构,在用地、税收和各种配套费等方面,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六、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加挂南宁市加工贸易工作领导小组牌子),由市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负责承接产业转移的日常工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及时协商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重大项目重点、难点问题。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协调制度,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防止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对重大项目实行市领导负责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做好项目服务工作,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相应机制,切实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领导。建立我市与粤、港、澳、台交流合作机制,主动加强与东部省市和港、澳、台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企业到我市投资发展。
(二十六)严格考核,强化工作奖惩。把产业转移工作的实绩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开拓创新、大胆决策、绩效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对工作推进不力、办事拖拉、作风漂浮、以部门利益损害投资环境的干部予以问责。对敢于创造性地为投资者解决实际问题、勇于承担风险的领导和干部,要给予保护。市人民政府每年表彰一批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并优先推荐其参加全国、自治区和南宁市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的评选。
(二十七)加强监督,健全责任制度。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把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要明确责任,抓紧组织编制承接产业转移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尽快制定出台贯彻落实本实施意见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细则。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本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和工作分工密切配合,建立健全相互支持、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形成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大合力。
(二十八)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切实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宣传工作,通过集中宣传、系列宣传、重点宣传、专题宣传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我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招商引资项目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信用体系建设的决定
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信用体系建设的决定
(2006年1月6日中共南宁市委南发〔2006〕2号)
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现就加快南宁市信用体系建设做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目标,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以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企业为支撑,以政府信用为主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建立比较完善的适应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需要的覆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科学、公正、权威、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总体目标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三大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健全保障系统,打造信用南宁。“三大体系”即政府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即加快建立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管理机制,使之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健全保障系统”即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保障平台,通过组织、政策法规、资金、人才和技术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信用水平。“打造信用南宁”即通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树立南宁市的信用品牌,使之成为我市全方位开放,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三)原则一是政府推进,市场运作。按照“信用南宁”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信用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同时发挥市场力量,通过市场运作,依法建立开放的征信体系,培育有序的信用市场。二是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要贯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周密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分阶段稳妥推进。三是应用先导,社会参与。要设定信用使用范围和标准,使守信行为成为一种获得利益和需求的必备条 件,从而引导全社会信用风尚的形成。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与我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建设有机结合,推动信用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共同推进。
二、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政府信用在社会中具有示范效应。要进一步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信用程度。
(一)政府服务信用建设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各级公务员中树立起为民服务的从政观念,努力搞好各类政务工作;简化公共服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公共服务成本;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依法设定行政许可项目,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改革行政许可方式;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期限,公开办事结果,加强效能建设,完善便民服务制度,逐步建立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信用机制。
(二)政府决策信用建设一是健全行政决策机制,科学、合理地界定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二是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行政决策社会听证制度,对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当征询包括专家在内的社会公众意见,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做到承诺有度。三是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做到承诺兑现,取信于民,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实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统一。四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部门行政工作规范;建立和完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定期清理的工作制度。
(三)政府执行信用建设一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
法体制。二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实行告知制度。三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对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应当立卷归案。四要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对没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者,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五要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度和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制。
(四)政府监督信用建设一是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二是接受人民法院依法实施的监督。三是加强对政府出台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四是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五是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探索在行政赔偿程序中引入听证、协商及和解制度。六是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七是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地严格执行有关的监督决定。八是强化社会监督,广开监督渠道。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违法行为和信访投诉制度。九是健全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及时纠正和处理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纠正行政性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不正之风。十是强化政府信用资金的监督管理,建立举债责任制和监督机制。
(五)政务信息公开信用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快政务信息网建设,推动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做到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要健全和完善政府决策的公示制、预告制和通报制,推动政府采购、行政审批、行政管理、政策宣传等全面信息化,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便捷、公平、高效、低成本的信息服务。
(六)政府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建立政府信用调查和报告制度,完善统一的政府信用管理档案。通过政府信用调查和报告制度建立起对政府信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从建立信用记录卡入手,建立相关系统联网的部门、个人信用信息库,形成部门、行业间的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跨系统信息共享。二是建立科学的政府信用评估体系。在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调查制度的同时,应建立起规范化、标准化的政府信用评级体系。运用信用调查机构和服务对象提供的部门或个人信用资料,以个人办事能力和信用记录为核心,建立一套量化指标,以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定部门、个人信用等级。尽快制定与政府信用制度有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信息的收集、提供、使用和管理,保证政府信用信息的客观、公正和正确。三是建立政府信用信息化管理制度,实现信用调查和信用评级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建立健全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教育,重点突出职业品德教育;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岗位技术培训;开展争做诚信公仆活动,促进机关作风的根本好转。
三、加强企业信用建设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是“信用南宁”建设的重点,也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内部信用建设推动各类企业建立健全资信调查和评估、债权保障、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等制度,加强内部信用管理,全面改善企业生产、流通、税务、信贷、财务、统计、劳动用工等环节的信用状况。督促企业加强财务信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自觉杜绝各种虚假财务会计信息。积极推动企业抓紧建立健全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当前重点要推动企业产品质量信用建设,广泛开展争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活动,全面提高我市产品质量。各类企业要严格遵守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争创“消费者信得过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二)强化对企业的资信管理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建立健全信用中介机构依法依规进行评估、行业协会动态监督的办法,引导信用中介机构科学严谨地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各行政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审批、企业资质等级评定等工作中,应按照授权查阅企业信用信息的记录,作为依法管理的依据或者参考。银行、税务、工商、质监、建设、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对信用优良的企业在信贷、担保、工商注册、年检、税务、劳动用工等方面,给予优先或一定形式的奖励。同时,要加大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制假售假、有意不履行合同、恶意逃废债务、财务报表不真实、偷税等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要建立“黑名单”制度,面向社会公告,并通过行政及法律等手段进行惩罚。
(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信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推进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形成有利于强化企业信用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指导,帮助其改进管理,提高市场信用度。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和市场信用缺失的深层次问题。
(四)促进社会中介机构信用的规范发展,加强信用监督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快推进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保证社会中介组织的独立性。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调查认证、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维护和促进市场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引导中介组织恪守职业道德,完善自律机制,维护社会中介秩序。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信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机构和违法违规的中介活动,对蓄意、合谋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评估报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的中介机构,要从严惩处。制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社会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失信惩戒机制,加强从业管理和信用记录制度建设,促进全市社会中介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五)构建企业联合征信系统依托政务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两大网络系统,通过该平台进一步整合工商、税务、质监、公安、金融、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由信用中介机构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最后形成企业信用报告,提供企业信用档案数据的交换和信息查询服务。同时,要建立联合征信制度。企业信用征信是收集整理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信誉状况、失信记录及违法行为等情况的复杂工作,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协作。经贸、财政、金融、税务、工商、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质量技术监督、公安、外汇管理、海关等部门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为联合征信部门(市信用信息中心)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信用资料。
四、加强公民个人信用建设公民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基础,只有社会公众都树立了信用意识,全市信用水平才能提高。
(一)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系列宣传活动,强化诚实守信观念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在全社会全面进行信用道德教育,并从中小学抓起,培养信用意识。深入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新风尚,通过道德培育和法律制约,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信用素质。
(二)制订公民诚实守信行为守则,规范公民行为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突出倡导诚实守信这个重点,立足现实,推陈出新,提出一套反映时代特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道德伦理规范,建立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准则,完善全民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机制。
(三)试行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营造信用社会氛围借鉴国内外的有效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包括数据采集、披露、评估、使用、保护、监管等方面的个人信用联合征集制度,将银行、税务、保险、公安等有关部门掌握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加以收集整理并不断完善,健全个人信用记录和个人信息档案。在经营者、科技人员、公务员、教师等社会阶层,开展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试点工作,不断完善、规范操作程序,促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健康发展。加大对个人信用信息违法性失真的处罚力度,营造个人信用健康的良好环境。
五、完善社会信用管理机制加快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统一
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最终形成以政府、行业、中介机构为基础,实现信用信息的联合征集、专业评估和信用公示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机制信用信息公开是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首要环节。社会信用体系的各个主体,都要依法依规,以不同的形式公开在行政管理和业务活动中掌握的信用信息。在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市信用信息中心,由该中心具体运作,依托市政府网站,建立 “南宁现代信用网”,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储存,使工商部门采集的企业登记注册、重合同守信用情况,银行采集的可以公开的贷款偿还、风险记录、抵押或担保情况,质监部门采集的质量检验、行政处罚记录等部门采集的信用信息定期向市信用信息中心报送,并对所提供的信息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使“南宁现代信用网”成为全市信息数据和信息权威机构。信用信息公开必须在依法保护国家秘密、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进行。
(二)建立信用产品供求机制按照“特许经营、市场运作、专业服务”的思路,建立规范的信用行业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独立、公正、高效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社会信用服务专业机构的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和面向国内外引入有资质的征信公司、大型评级公司、企事业信用服务和消费者信用服务中介等。依法招标成立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征信实体或授权具有良好资质的信用专业机构,作为全市信用数据建设营运主体。要对社会信用信息服务中介行业进行科学管理,促进信用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和行业的健康发展。信用行业要依法自主组建信用行业协会,逐步实现行业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积极培育信用产品市场。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科学划分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客观地发布企业信用信息,带头积极利用信用评级、信用报告等信息,优先采购信用优秀企业的产品。有关领域要实施信用准入制,首先在银行同业市场、商品交易市场、证券期货交易市场等方面建立信用准入制度,逐步扩大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由各类市场主体依照自身信用水平参与市场交易,规避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事业及相关人员自觉守信,诚信经营。从而形成、培育和扩大信用产品的需求,刺激信用产品的供给,促进信用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在物质、精神方面建立长效的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以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社会局面。要通过信用分类管理,严格监控有失信记录的市场主体,实行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治。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得不偿失。凡有失信行为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和公民,应将其列入警示系统,加以警示,并通过“南宁现代信用网”适时向社会公众公布。凡被纳入警示系统并予以警示的失信企业,行政执法机关要视情节轻重依法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建立被吊销执照企业的“死亡档案”,防止这些企业再次在社会上搞信用欺诈。对守法守信、诚信经营、信用状况好的企业和公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在工商年检、纳税服务、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对守信企业和个人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或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利用信用信息,给守信者以更多的优惠。通过逐步规范社会信用行为,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理念。
(四)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信用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信用建设工作,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制定措施,监督到位。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实行信用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并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和行政效能建设中统一考评。三是要加强对信用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督办,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积极主动,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五)建立宣传舆论机制加强现代信用观念教育,强化信用意识,是加快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在全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有效措施和可靠保障。要结合全市的主题教育,利
用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在全市大张旗鼓地开展“信用南宁”系列教育活动,并把它作为我市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设的中心工作。要将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把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诚信宣传活动加以整合,集中声势和力量,全面、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倡导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思想和意识,增强人们的信用理念,关心和支持我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重点加强对经济主体开展“诚信兴业”为内容的诚信教育,引导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树立、实践诚信理念。我市新闻媒体要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用道德资源,深入、持久地在全体公民和企业中进行道德思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大力宣传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
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系统
(一)组织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社会各层面和不同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在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指导下,加快构建全市统一、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间信用监管、服务的协调事宜,制定信用制度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接受社会公众对相关部门、单位的投诉等。各县区、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制定方案、抓紧落实。尤其是工商、税务、质监、物价、卫生、农业、商务、食品药品、交通、房产、建设、银行、海关、公安、司法等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搞好协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切实抓好本县区、本部门的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服务和配合全市信用体系建设,确保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顺利开展。
(二)政策法律保障要围绕规范信用秩序,尽快研究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企业征信、个人征信的统一标准和方法;规定社会信用信息的采集方式、范围以及涉及国家机密、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处理;社会信用信息资料的分析、整理、披露和使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承担;提供信用失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制定信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市场准入、信用征集、信用记录与移交、信用等级评定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建立健全“信用南宁”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三)资金和人才保障为保证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县区、本部门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和方案,出台相应政策认真组织落实。同时,要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为该项工作正常推进提供必要的资源保证。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确需由政府承担的支出,应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并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投入到位。要大力培养信用体系建设所需的专门人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做好信用体系建设专门人才的培养计划,做好培训工作。要合理地使用好专门人才。
(四)技术保障加强信用信息的安全防护和保障,严格依法进行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和使用相关信用产品,确保公民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确保政府政务机密、企业商务机密及其他相关信用信息不被随意泄露。
1.整合行政资源,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改变部门、行业和区域对数据的封锁与分割状况,把分散在政府、行业等各方面的企事业和个人信用数据资料进行归集整合,实现全市信用信息的交换与互通,提高信用信息的利用水平。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按照标准建立分类的基础数据库,鼓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建立数据库,开发适合我市市场主体特点的评估模型,设计各具特色的征信产品,培养信用中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2.有序开放信用信息数据库。各方面建立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载体,要实行分类管理,同时,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规范的信息使用制度,有的要免费向社会提供,有的可以实行有偿服务。
3.从技术运用各环节确保系统安全。对涉及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查询公示的信用公共网络平台,要实行安全的身份认证,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确保数据传输和信息运用的安全;在信
用公共网络平台与政府职能部门或信用中介机构的信用专门网络平台之间,实现物理隔离,各自独立运转,确保系统安全。采用专门的设备进行两网之间的沟通联络,定期交换数据和发布信息。
4.积极推进信用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充分发挥信用专业机构的技术优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数据库建设标准化体系,对数据库结构和标准信用数据格式、内容指标和标识标准,以及数据库技术支持软件等实现通用或相互兼容,保证部门、地区、企事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互联互通,促进资源交换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