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鄂州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鄂州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09年5月27日)
鄂办发〔2009〕33号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支持鄂州市做好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快全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把握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统筹理念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互动融合,用城市理念改造农村,用居民理念转化农民,以推进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城乡公共服务,增强城乡发展活力,大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循序渐进。从武汉城市圈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对接武汉,整合资源。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坚持市场运作,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职能,立足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的有机结合。
——坚持城乡联动,双向推进。按照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要求,一方面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实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宗旨,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1年,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合理布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乡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到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1%,人均GDP达到32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左右。
——到2016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和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区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农村经济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7%,人均GDP达到56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00元左右,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目标。
二、明确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空间布局
按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要求,谋划城乡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三座新城(葛华科技新城、红莲湖旅游新城、花湖工贸新城)为依托、十个特色中心镇为节点、其他建制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城乡空间格局。主城区以突出沿江的产业、物流、生态空间布局为重心,形成“一体两翼、四大片区”的主城区空间格局,实施“重心南移、东西拓展”战略,加快完善城市景观和配套市政设施,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加强城南新区功能性公共服务项目布局和建设,形成主城区的综合功能新区;加快城西新区(鄂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启动城东新区(鄂城新区)建设,形成大城市框架,提升核心辐射功能。三座新城以对接武汉、黄石为重点,发挥地域优势,壮大新城实力,形成产业集聚的优势区域,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中心镇建设,以推进十个特色镇为重点,建成一批工业带动、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旅游度假等特色突出、各具优势、设施良好、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体;村庄改造,以科学规划村落分布为重点,引导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建设一批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有序、乡风文明的农村新型社区。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武汉城市圈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壮大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鄂州“百湖之市”的水资源优势和地处“武汉城市圈”腹地的区位优势,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结合于一体,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
——着力推进优势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支持鄂钢、鄂州电厂、世纪新峰、顾地、鄂重、多佳等一批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带动支柱产业整体提升素质。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船舶工业等产业加速发展。构建工业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非金属加工、纺织服装集群,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模具材料集群,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电子信息、石化、建材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能源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冶金产业集群。
——着力发展服务业,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重点支持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一都两湖”,打造三国吴都文化游、梁子湖休闲度假游、红莲湖运动健身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业。加快房地产业发展步伐。
——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打造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减排工作机制,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重点支持鄂钢钢渣深加工等10家循环型企业以及球团厂、鸿泰钢铁等10家企业建成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以申报“青-阳-鄂”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契机,加快鄂州经济开发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乡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构建对接武汉城市圈周边城市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以城区为中心,通达区、乡(镇)、村的区域交通“1小时经济圈”。到2010年,市境重要出口路和通达开发区(新城)的公路达到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标准,通达中心镇的公路基本达到二级公路标准,通村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或四级公路标准,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交通现代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
——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电、给排水、供气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推进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梁子湖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洋澜湖、花马湖、三山湖水网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快农村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推进荒山荒滩、农村公路绿化,完成长江岸线的全面绿化,加快创建现代园林生态城市。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城乡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的权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不断提高农民“参合率”,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繁荣城乡文体事业,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丰富服务城乡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和综合信息,使广播电视网络真正成为城乡居民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综合信息平台,成为“三网融合”和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加快建设三国吴都博物馆、综合体育馆、图书馆、鄂州体育艺术职业学校、文化中心、体育产业培训中心等城市文体设施。尽快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推动农民健身工程向社区和自然村延伸。扶持重点艺术院团发展和文艺精品生产,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加快推进户籍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机制;加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建立适应劳动力在城际间、城乡间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绿色通道。按照统一经办机构、统一服务流程、统一网络平台的要求,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落实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平安计划”。落实失业人员保险待遇。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制度,全面启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帮助农村特困家庭改造危房、新建住房,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善城乡一体的“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大力加强福利院建设。继续开展市、区机关事业单位与乡镇之间的人才交流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和“乡土人才”工程。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加强村(社区)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三年内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探索建立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并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六)统筹城乡市场体系
重点建设贯通城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做大做强鄂州蟠龙大市场,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形成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以二级批发市场为辐射点,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零售经营门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城乡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物流配送、便民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推进零售业城乡连锁化。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协会,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七)统筹城乡基层党建
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趋势,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创新,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着力构建起分布广泛、完善严密、坚强有力的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体系,配置科学、双向互动的城乡干部和人才工作体系,以城带乡、互帮互助的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体系,有机衔接、强化服务的城乡党员动态管理体系,集约利用、成果共享的城乡党建资源整合体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城乡基层党建责任体系。通过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相互融合、协调推进,党建工作效益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切实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功能作用明显发挥;城乡党员干部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充分体现。
三、创新城乡统筹工作的体制机制
(一)创新统筹城乡管理体制。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城乡一体的大部门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使政府对城市和农村的管理统一起来。支持具备条件的乡撤乡并镇,推进具备条件的城郊乡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城郊村改设社区居委会。
(二)创新以城带乡发展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推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引导科技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转移。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三)创新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将各项资金统筹整合、相互配套,突出重点、打捆使用,形成涉农资金合力。鼓励农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将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纳入全省试点范围。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管理。支持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扩大“三农”贷款。
(四)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合理安排和调控城乡用地布局,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大力开展国土整理和低丘岗地开发。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方式进行流转。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探索实施农民宅基地和住房有偿退出办法,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认真实施农民新社区建设规划,采取统一规划、统建或农民自建的方式,完善各项配套设施。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
(五)创新劳动就业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竞争、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给予政策支持。通过实施财政补助、小额贷款等政策,支持农民兴办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就业。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劳务合作机制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
(六)创新改革试验推进机制。发挥先行先试优势,积极开展各项改革试点: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城乡建设空间布局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交通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教育文化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用地开发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试点。对改革试验实行项目化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和纠错机制,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引导改革试验积极稳妥推进。
四、加大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政策支持
(一)扶持产业发展壮大。支持培育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金刚石刀具产业集群等五大产业集群。支持鄂州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港口物流和船舶工业等新兴产业,对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在省级财政安排的产业发展资金、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中给予支持。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在省级安排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改贴息资金中给予倾斜。充分发挥鄂州在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和武汉新港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将港口布局与产业布局、物流园区和新城区建设通盘考虑,把鄂州三江港区打造成为武汉新港长江南岸的核心港区。积极向国家申报“青-阳-鄂”国家级循环经济高技术开发区示范区,支持鄂州加速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支持鄂州发展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狠抓种植业板块、水产片带、养殖小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确保农产品稳定均衡供应,确保质量安全。重点抓好优质水稻、油菜、蔬菜、畜禽、水产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一体化。探索涉农资金、项目整合体制机制,基础建设项目管理运行机制模式,支农资金补贴使用模式机制,不断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支持武昌鱼集团、嘉禾粮油、凤凰薯业、梁子岛食品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涵闸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将长港、新港、薛家沟港、高河桥港和花马湖港小流域治理纳入国家建设规划,完成磨刀矶节制闸整险加固工程。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抓好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重点放在农村。加快武汉左岭至鄂州花湖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干线一级公路和县乡二级公路建设;争取3年完成县乡等级公路建设,实现乡乡通等级沥青(水泥)路。完成从主城区到各区政府所在地及通往全市各旅游景点的公交化改造;启动主城区通达偏远乡镇的公交化改造。努力打造“网络城镇、通村达组、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公路交通环境。加强统筹协调,按照国家“一城一网”政策,省、市相关部门和武钢、鄂钢等相关单位加强统筹协调,将鄂钢有线网络与鄂州市网络联为一体。加强村庄整治,选择100个村纳入全省村庄整治试点。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繁荣城乡文体事业。加大对鄂州市教育事业支持力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将鄂州市纳入国家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覆盖范围,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在鄂州市探索建立集教学生活设施、实习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技术服务市场、就业服务市场于一体的职教园区,着力加强鄂州市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加大对鄂州职业大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协调一所在汉部属高校对口支持鄂州职业大学,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支持鄂州加快建设三国吴都博物馆、综合体育馆、图书馆、鄂州体育艺术职业学校、文化中心、体育产业培训中心等城市文体设施,尽快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全面优化和完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实施有线电视通村入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达到房屋、设备、人员、管理和环境五配套,提高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和对旧住宅区环境整治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和救助体系建设,在鄂州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五)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建立科技与企业投资结合的机制,加大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支持力度。推进葛店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发展葛华科技新城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重型数控装备、模具产业、金刚石等产业的支持。以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切入点,重点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及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的开发应用与示范。深入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营造集聚人才、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
(六)推进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把蟠龙农产品物流中心升级改造建设项目纳入全省现代物流重大项目库,加快建设一批鲜活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鼓励支持中商、武商、中百集团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到农村建设分店、农家店,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标准化农家店向行政村延伸,提高连锁经营覆盖率。鼓励金融机构在鄂州发展业务,积极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在鄂州市积极稳妥开展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试点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和回归创业,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给予政策支持。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生物质气化工程和固化碳化成型燃料厂建设,探索大中型沼气商业供气的经营运行模式;控制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乡村清洁家园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加强生态修复及保护,将鄂州市“百里长港水生态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列入武汉城市圈示范项目。加强水网改造,对洋澜湖、花马湖、三山湖进行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启动梁子湖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梁子湖湿地保护。推广应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建设“四节一环保”示范工程(项目),支持建设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示范推广项目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在防护林、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工程安排上向鄂州倾斜。
五、强化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指导协调。省委、省政府建立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统一协调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协商解决重大政策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有关情况。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省直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抓紧研究制定并认真落实支持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各部门要各尽其责,加大力度,形成整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鄂州市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推进力度,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通过建立示范区,先行先试,推动试点工作尽快取得进展。要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建立健全改革创新的程序性规范及推进机制。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对重大改革试验实行项目化管理,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引导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三)全面落实各项任务。鄂州市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承担起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历史使命,集中领导力量和工作精力,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善于统筹、勇于创新,围绕城乡一体化试点目标任务,制定阶段性行动计划,完善相关政策。要把各项任务分解到有关地方和部门,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切实把试点工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要定期总结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确保城乡一体化试点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相关消息
第二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办发〔2006〕43号 【发布日期】2006-11-08 【生效日期】2006-1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
(鄂办发〔2006〕43号 2006年11月8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32号),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湖北建设,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农村基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意见》,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省农村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有力保证。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贯彻落实《意见》,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全面把握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
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湖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努力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作风明显改进;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基本健全,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具有湖北特色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三、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法纪观念和廉洁意识
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要以乡(镇)、村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为重点,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政策观念、法纪观念和廉洁意识,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艰苦创业,严格按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办事,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计划,注重发挥县、乡党校的作用,注重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注重利用干部身边的正反典型,扎实有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创建形式推进农村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农村基层廉政文化室、廉政文化户的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淳朴的乡风村风民风,形成崇尚清廉的社会风尚。
四、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县(市、区)党政机关要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以点带面,推进工作。乡镇干部要落实包村联户制度,经常走村入户,把主要精力放在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上,放在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要严格执行出勤制度和值班制度,坚守工作岗位、安心基层工作,切实克服“走读”现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委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持做到中央提出的“六要六不要”,具体做到“十不”:一是对党的政策执行不走样;二是对群众要办的事不推诿;三是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不违规擅自处置;四是对支农、惠农款物不贪污、挪用;五是不利用权力刁难群众、吃拿卡要;六是不利用职权借婚丧嫁娶和其他喜庆事宜收钱敛财;七是不参与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八是不优亲厚友谋取不正当利益,或以家族、宗族势力影响决定涉及集体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九是不拉票贿选和在入党、征兵、提职等方面搞权钱交易;十是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党员干部不违规经商办企业、投资入股矿产、参与村(居)土地征用补偿款及其他集体利益分配、承包经营农村集体土地。
五、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权力的制约机制
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积极推行对村干部民主评议和村民询问质询制度。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基层站所事务公开、村务公开,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制度,坚决防止和纠正不公开、假公开、不及时公开等问题。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积极推行村党支部选举“两推一选”制度。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会制度,健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勤廉双述”、任职廉政谈话、诫勉谈话、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
六、深化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要在农村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村级财务预决算管理制度,按照定项限额管理、控制开支项目和标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要求,认真编制财务预算方案。积极推行和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依托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对村级资金、财务实行“委托双代理”。规范村级财务工作流程,完善民主理财运行机制。积极化解乡镇和村级债务。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特别是“城(镇)中村”、“城(镇)郊村”集体资产的清理和规范,积极开展“城(镇)中村”、“城(镇)郊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完善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等管理制度,规范土地、矿产、山林、滩涂、池塘等村集体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公开竞价和招标制度。逐步推进乡镇干部在交通、通讯、接待等方面的职务消费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基层公务接待,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下基层,乡镇实行定点接待和接待费限额管理,村、组实行零接待费制度。
七、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党在农村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围绕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在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用事业改革、国有农场改革过程中搞暗箱操作、弄虚作假等违反纪律的行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资金运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和扶贫、救灾、救助、移民等款物使用发放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涉农资金的专项审计,督促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涉农资金管理规定,确保涉农资金专款专用,确保粮食直补、粮食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助、林业生态效益补偿等惠农政策和各种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加强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情况、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情况的监督检查,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加强对以“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八、维护农民群众利益,切实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
大力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服务农民平台”。认真执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规定,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认真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决纠正农村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问题,防止假劣药品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监测机制,认真落实涉农税费、价格“公示制”,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与监督,坚决纠正在农民建房、用电用水和务工经商等方面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建立和完善农民维权保障机制,坚决纠正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规范征地程序和补偿标准,全面落实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项审计和公开制度,坚决防止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切实纠正和查处拖欠、克扣、挪用、贪污征地补偿费的行为。
九、加强农村基层信访工作,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构建基层信访网络,有条件的乡、村要设立信访接待室、说事室,及时受理群众举报。推行乡镇机关干部下访制度,主动了解和解决农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严格信访责任制,落实首访责任,坚持“谁接访谁负责”的原则,力求首次信访解决问题,严禁简单粗暴、敷衍推诿,避免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群体上访,把问题解决在农村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信访举报工作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处理信访问题公开、公平、公正。建立信访督查和反馈制度,对领导批办和农民群众反映强烈、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要及时办理并回告情况,对署实名信访举报的,要适时向举报人反馈办理情况。
十、严明纪律,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发生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的违法违纪案件。重点查处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支农惠农资金和征地补偿费案件;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案件;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案件;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选举中拉票“贿选”等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参与赌博、大操大办、腐化堕落等案件。要结合农村实际,在法律、纪律和组织原则允许的范围内,整合基层办案力量,改进办案方式。注意把握政策,依法依纪查处农村非党员、非公务员身份的基层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
十一、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全面领导责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重大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县(市、区)是关键,乡镇是基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研究制定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规划,细化制度规定,确定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加强工作指导。乡镇党委、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县(市、区)、乡(镇)党委每年年底要向上级党委和纪委报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
十二、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协调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协助党委、政府制定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实施方案。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纪检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机制,合理配置、使用乡镇纪检监察力量。乡镇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除书记外,可配备专职副书记1名,其他委员可以兼职。村和基层站所党支部应设纪检委员。要加强对农村基层纪检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十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职责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部门分工,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农业、财政、审计、教育、卫生、交通、水利、林业、工商、税务、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确保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级垂直管理单位要结合业务工作加强对下级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垂直管理的乡镇站所的党风廉政建设要接受所在乡镇的监督和检查。
十四、结合实际,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分类指导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要针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和具体要求,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条件,针对乡镇、建制村和基层站所的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和要求措施。要坚持与时俱进,在总结完善以往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依靠群众,不断研究和改进乡镇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各地工作特色,推进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实效。
十五、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奖惩机制
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上级检查考核与本级自查自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或奖励;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责任追究。要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逐步完善村干部报酬待遇、社会保障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民负担几个突出问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办发[1999]36号 【发布日期】1999-08-18 【生效日期】1999-08-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农民负担几个突出问题的整改意见
(鄂办发〔1999〕36号1999年8月18日)
农民负担过重是农村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这次“三讲”教育反映的重点,影响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影响社会稳定,必须以“三讲”教育的要求,用整风的精神、严格的纪律、坚决的态度,花大力气,拿硬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就农民负担几个突出问题提出如下整改意见。
一、一、整改目标
坚决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法规,坚决杜绝农村“三乱”,坚决控制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坚决执行“一定三年不变”政策,全面推进农民负担法制化、规范化进程,确保今年全省农民人均负担比1998年有明显下降。
二、二、整改重点
1、坚决按卡收费。农民合理负担实行定项限额,纳入农民负担监督卡,一定三年不变。坚持“一卡管全年,一卡管全费”,杜绝卡外加码,禁止“二合同”、两本帐,禁止虚报农民收入多提留。
2、坚决纠正“两税”平摊。农业特产税据实依率计征,坚决纠正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重复计征。严格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防止价格垄断和“一把刀”;生猪屠宰税的征收,执行鄂政发〔1995〕5号文件,停止执行鄂政发〔1996〕98号文件,停止由养猪户代征屠宰税的试点工作。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要防止超出生产发展过头征收的现象。
3、严禁强制以资代劳。农村公益事业,应提倡和鼓励企业、业主去办。严格执行中发〔1996〕13号文件的规定,各级各部门不得向乡村下达以资代劳指标。农民的以资代营,必须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由本人申请,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批准后,可由农民自己出资雇请劳力,也可由村管理代劳金,统一雇请劳力完成出工任务。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急需的以资代劳,必须报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省水利厅共同审批后,方可运作。各地不得把代劳金上缴县乡有关部门管理,要专款专用,专项审计,在使用范围内向群众公布。
4、规范农村各类集资尤其是教育集资。对农村的各项集资,要切实加强管理,严格规范。农村教育集资必须依法进行,集资用于学校危房改造和必需的校舍建设,严禁以教育名义进行其他集资。今年,除农村实施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外,其他性质的教育集资停止一年。
5、制止报刊摊订。各级各部门不准向村组下达报刊征订任务,不准将报刊征订作为考核评比依据。村组统一订阅报刊,实行费用限额,最高不得超过当年提留管理费的4%(含党报党刊)。超过限额者,由村组主要负责人个人负担。
6、不准提前收款、强制扣款。农经合同分夏、秋两季结算,夏季结算从6月份开始,可根据夏季收入情况,合理确定结算比例,上交数额不可定得过高,以保农户生产投入;秋季结算从11月份开始,不准提前收取。农副产品收购,一律户卖户结,不准强行扣款。
7、大力减人减费。减负要重点抓简政精员,下决心清理清退乡镇机关超编人员、聘用人员,清退工作不能等,年内各地都要确定精简人员的数量和进度要求。村组干部按规模分类定职数、定报酬,提倡村组干部交叉任职兼职,最大限度地减少补贴干部人数,减少开支。农村中小学校要合理布局,生源少的提倡联村办学;教师按规定的师生比例配备,核编定员,清退超编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
8、清减集体债务。对乡村两级集体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新的不良债务,逐步化解和妥善处理已形成的债务。今后,不准举债垫交税费,更不准高息借贷。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减轻农民直接负担。同时,要加强乡村两级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坚持“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减少不合理支出,堵塞乱用造成的浪费漏洞。
三、三、整改措施
第一,健全减负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减负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最近,国务院办公厅根据落实农村政策、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需要,下发了国办发〔1999〕65号文件,对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作出发具体、严格的规定。各级必须认真传达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减负工作作为考核和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两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县乡两级领导干部要在本辖区内做到,确保不出现提留统筹突破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和超过1997年预算额的村;确保不违反政策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确保不发生因农民负担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各级各部门要以政治纪律和党性原则保证减负政策法规的落实。
第二,对涉及农民的收费项目进行彻底检查清理。这项工作由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和财政、物价部门负责,年内完成。对违反中央规定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取销;对中发〔1996〕13号文件下发后出台的收费项目一律取销;对中央和省政府已取消的收费项目仍在执行或变换名称继续收费的,必须立即停止;能降低收费标准的,应重新核定,降低收费标准。清理后的收费项目和标准,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的一律停收。同时根据中央要求,由组织、人事部门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规定一律取销。
第三,由源头单位牵头整改。这次重点整改的问题,由省级主管部门牵头,明确责任,组织落实。集体债务的清理化解、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及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由省农办、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负责;教育集资问题由省教委负责;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问题分别由省财政厅、省地方税务局负责;报刊征订问题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负责;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以资代劳问题由省水利厅负责;减人减费问题由省编办、省人事厅负责;按卡收费、制止加码和提前收款问题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负责。其他反映出的问题,由相关主管单位和地区负责。
第四,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各级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用宣传说服、示范引导以及法制的办法,教育农民自觉履行应尽义务,杜绝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的作法。如因工作作风恶劣并酿成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的,一经发现,坚决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国家公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办发[1994]62号 【发布日期】1994-12-28 【生效日期】1994-12-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湖北省国家公务员考核试行意见》的通知
(鄂办发[1994]62号1994年12月28日)
现将《湖北省国家公务员考核试行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公务员考核,是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定对公务员进行考核,对于加强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科学管理,正确评价他们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使这一工作收到好的实效。
各级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党的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和各人民团体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各类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要按管理权限报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全省各级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从1994年开始试行。1994的考核工作可结合年终总结评比活动一并展开,主要采取个人述职、民主评议和组织鉴定的方式进行。这一工作在1995年3月底前完成。1994年考核奖金,按鄂人薪[1994]97号文件执行,机关事业单位暂不发放。
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和各人民团体机关可参照本《意见》执行。今后中央如有新的规定,按新的规定执行。
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总结经验,使考核工作逐步完善。
湖北省国家公务员考核试行意见
为加强对国家公务员的科学管理,保障国家公务员的优化、廉洁,提高行政效能,根据《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 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对我省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提出如下试行意见。
一、一、考核目的
考核是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国家公务员履行职位职责和完成所承担工作任务的情况,正确评价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辞退和调整职务、级别、工资提供依据。
二、二、考核对象
全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单位,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均属于考核对象。
三、三、考核内容和标准
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是考核工作实绩。
德,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表现。
能,是指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勤,是指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的表现。
绩,是指工作的数量、质量和贡献。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优秀: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熟悉业务,工作勤奋,有改革创新精神,成绩突出。
称职: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熟悉或比较熟悉业务,工作积极,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不称职:政治、业务素质较差,难以适应工作要求,或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
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要在职位分类的前提下,以其所在职位应履行的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为基本依据,按照各等次的基本标准,结合各自部门的工作特点,对考核内容和标准制定出具体的、便于操作的规定,以便于对不同职级、不同工作特点的人员进行考核。
在实施考核时,要严格坚持标准,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掌握在本部门总人数的10%左右,最多不超过15%。
四、四、考核方法和程序
要坚持客观公正的考核原则,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工作由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必要时部门负责人可以授权同级副职负责。
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考核两种。平时考核和考核要相互联系,考核应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平时考核随时进行,由国家公务员本人按照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将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如实填入工作记录本(工作记录本由省里统一制发),半年交主管领导审阅一次;审阅人要写出评语,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年终考核于每年年末或下年年初进行。结合检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年终工作总结,依据本工作记录,采取国家公务员自评与主管领导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对全体国家公务员进行年终考核,并对每个国家公务员的实绩作出综合评定,评出考核结果。
实施考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调任不满半年的国家公务员、因病休息超过本半年以上的国家公务员、出国探亲超过本半年以上的国家公务员,均不参加本考核。
2、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参加考核,但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考核的情况作为任职定级的依据。
3、受警告处分的国家公务员需参加正常考核,但当年不得定为优秀等次。受其它处分的,在未解除处分的内应参加考核,但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考核的情况作为解除处分的依据;被解除处分的,当年按正常考核对待。
4、转任的国家公务员,由所在单位在征求原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写出评语,确定等次。
考核的基本程序是:
1、个人总结。由国家公务员按照考核的内容,依据平时的工作记录,对照本工作职责,实事求是地对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并填写《国家公务员考核登记表》。
2、主管领导提出考核意见。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平时的考核和个人总结进行综合性评定,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意见,并记入《国家公务员考核登记表》。
考核担任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必要时,可以进行民主评议或民意测验。
3、由考核小组对主管领导提出的考核意见进行审核。考核小组根据国家公务员填写在《国家公务员考核登记表》中的内容和平时考核记录,在主管领导考核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平衡,提出审核意见,然后由部门负责人确定被考核人的等次,并签署审核意见。其中各部门领导成员的考核结果,要按照管理权限,报经有关主管机关审核。
4、书面通知考核结果。考核小组要将考核综合评定意见和考核的等次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人。
国家公务员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以在接到考核结果通知之日起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申请复核。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在接到复核申请的十日内,提出复核意见,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5、归档。考核工作结束后,按照管理权限,将考核结果归入本人档案,作为奖惩和使用的依据。
五、五、考核结果的使用
国家公务员在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等次的,具有晋职、晋级和晋升工资的资格,并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具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1、连续3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5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
2、在现任职务任期内,考核连续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3、依据考核结果,按照规定晋升级别和职务工资档次的,从考核的下一年1月份开始执行。
4、考核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以其本12月份基本工资额为标准,发给1个月的奖金。如国家另有规定,按国家规定执行。
5、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3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
国家公务员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1、当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由任免机关在3个月内予以降职。降职后,其职务工资就近套入新任职务工资档次。其原级别在新任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的,不降低原级别;原级别高于新任职务对应级别的,降到新任职务对应的最高级别,并执行相对应的级别工资。
2、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应在3个月内按规定予以辞退。
考核和奖惩要结合起来。考核结果要按管理权限审批,然后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兑现工作。
六、六、考核机构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按照本试行意见的规定,负责综合管理、组织协调、具体实施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工作。
各部门在考核时可设立非常设性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领导下,负责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考核小组由部门负责人、本部门人事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国家公务员代表组成,一般5至7人。其中,国家公务员代表应由民主推荐产生,人数不少于考核小组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各部门的负责人、主管领导人、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成员,必须严格按规定要求,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考核。对在考核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行为的,必须严肃处理。
本试行意见从下发之日起执行。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附:湖北省国家公务员考核登记表(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纪委、省监察厅《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办发[1997]44号 【发布日期】1997-10-05 【生效日期】1997-10-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鄂办发[1997]44号1997年10月5日)
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的暂行规定》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省纪委 省监察厅关于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的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规范领导干部建房、购房、租房、装修住房的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和中央纪委、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第三条 第三条 减少和消除领导干部住房中以权谋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新的运行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取消单位自筹自建自分住房,向社会化、商品化过渡。
第四条 第四条 领导干部住房中的违纪问题,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和有关行政法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二章 领导干部住房行为规范
第五条 第五条 不准超面积购房、租房。
领导干部购买或租住公有住房,其面积标准,按照鄂清房领发[1996]3号文件第一条控制标准执行。
超过上述规定面积标准购买或租住公有住房的,视为超面购房、租房。超面积部分按同地段商品房的价格购买或市场租金租住。
第六条 第六条 不准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住房。
领导干部住房装修标准,可按1996年清房时的控制标准执行。
第七条 第七条 不准多处购房、租房、占房。
(一)领导干部一户允许购买或租住一处住房。在居住的城镇有私房的,不准再购买或租住公有住房。
(二)领导干部异地调动,其配偶不能随迁的,原住房已按房改政策购买,应保留其产权关系,但不允许在异地再购买公有住房;其配偶随迁本人不愿保留其原产权关系的,可将已购公有住房按房改政策出售给产权单位,在异地再购买公有住房。不允许在两地购买公有住房。
第八条 第八条 不准领导干部在城镇建私房或假借他人名义建私房。
第九条 第九条 不准违反规定集资建房。
(一)已购买公有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或参加集资建房且面积已达到本职级标准的,不得参与集资建房。
(二)在居住的城镇有私房的不得参与集资建房。
第十条 第十条 不准低价购买公有住房和用公款专门为领导干部购买商品房。
(一)领导干部不准低于房改和物价部门规定的售房价格购买公有住房。
(二)禁止用公款专门购买商品房以标准价或成本价出售给领导干部个人。因特殊情况,确需购买商品房的,应由本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集体决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 领导干部住房建设、分配、流通、管理规范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领导干部住房建设,在国家没有新的规定之前,其建设面积标准按照本规定第五条执行。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领导干部住房建设,实行单位申报,房屋主管部门审批,有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运行机制。
(一)住房需求单位根据需要,将本单位拟建住房的建设规模、户型及分户面积标准、装修及设施标准、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售房(分配)方案,向房屋主管部门进行申报,并严格按基建管理程序向计划部门报批。
(二)计划部门根据国家和省审定住宅项目的有关规定,对建设单位申报的住宅项目进行审批。经计划部门批准开工的住宅项目,方可列入基建投资计划,并发放投资许可证。
(三)财政部门负责做好住宅建设工程的预算及资金来源的审查工作。
(四)审计部门负责对住宅建设工程的开工、建设资金、工程预决算的审计。并将审计结论报告房屋主管部门。
(五)建房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施工,特别是在面积、装修标准上必须严格执行本规定。
(六)凡未按规定程序报批的住宅建设项目,一律不准建设。城市规划部门不得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施工执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房屋产权证。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领导干部住房的出售与购买,流通与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领导干部住房建设一律为单元式住宅楼,禁止在城镇为领导干部建单门独户住房。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本规定的贯彻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本规定,并负责抓好主管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贯彻执行。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本规定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领导干部住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检查领导干部执行本规定的情况和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建立领导干部住房审批制度。领导干部建房、购房、租房除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执行外,还要报经房屋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建立领导干部住房档案,加强对领导干部住房的动态管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地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乡(科)级干部的住房问题,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省纪委省监察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