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5:1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细则》的决定 附:第三次修正本

2005-5-28 0: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发文单位:青海省人大常委会 文

号: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23号

发布日期:2005-5-28 执行日期:2005-7-1

由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05年5月28日审议通过,现予

公布,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5月28日

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对《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细则》作如下修改:

一、第八条第(十)项修改为:“选举工作结束后,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选举工作报告;有关选举文件、表册分别交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民族乡、镇人民

代表大会存档”。

二、第十七条第三款修改为:“自治州、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牧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如果填的人口较多,农村、牧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同镇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可以小于四比一,直至一比一。”第四款修改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主管的、职工人数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代表名额,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可以少于按人口比例分配的数量。具体名额由县级选举委员会同有关单位协商确定。”

三、第十八条第(三)项修改为:“聚居境内同一少数民族的总人口数不足境内总人口数百分之十五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适当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但不得少于二分之一;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特别少的自治州、自治县,经省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可以少于二分之一。”

四、第二十八条修改为:“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

名单。”

五、第二十九条修改为:“因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案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员,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在被羁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利。”

六、第三十六条第二款修改为:“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由选举委员会将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选民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汇总后,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本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由选举委员会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

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

按姓氏笔划为序公布。”

七、第三十九条修改为:“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区、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八、第四十七条修改为:“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每一选票所选的人数,多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作废,等于或者少于规定应选代表

人数的有效。”

九、第五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对于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五十人以上联名,对于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愿选区选民三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

十、第六十条第一款修改为:“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原选举单位或者原选区一般应当

在一年内补选。”

十一、第六十一条修改为:“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破坏选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

(一)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或者代表,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二)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三)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四)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

复的。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款所列行为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以本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当选的,其当选无效。“

此外,对部分条款的个别文字作了修改。

本决定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细则》

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重新公布。

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细则(第三次修正)

(1983年9月24日青海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1987年1月21日青海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第一次修正 1995年7月29日青海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第二次修正 2005年5月28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第三次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

下简称选举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省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省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自治州、设区的市、海东地区的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

举。

中国人民解放军青海省军区暨驻青部队,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选举出席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第三条 每一选民或者代表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

表的比例。

第二章 选举工作机构

第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本省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第六条 省、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第七条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

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其组成人员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其组成人员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选举委员会由七至十五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选举委员会设办事机构,办理选举工作的具体事务。

第八条 选举委员会的职责:

(一)保证选举法与本细则的遵守和执行,依法解答选举的有关问题;

(二)规定选举日期;

(三)制定选举工作计划,培训选举工作人员,部署和检查选举工作;

(四)编写选举宣传材料,印制选民登记表、选民证、选票、代表当选证和表册;

(五)划分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区,分配备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

(六)进行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颁发选民证,受理对选民名单不同意

见的申诉,并作出决定;

(七)汇总各选区提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名单和各选区酝酿、讨论、协商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和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并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

(八)主持或者委派人员主持选区的选举,监督选举投票,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

选代表名单,颁发代表证书;

(九)编制选举经费预算和决算,由县级财政部门列支;

(十)选举工作结束后,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选举工作报告;有关选举文件、表册分别交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存档;

(十一)受理对选举中违法行为的检举和控告;

(十二)承办选举工作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选举委员会的印章,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发。

第十条 选区设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由选民三至五人组成,设正、副组长各一人,由选区各

单位协商产生,报选举委员会批准。

第十一条 选区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

(一)宣传选举法和本细则;

(二)汇总本选区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并将选民酝酿、讨论、协商代表候选人的意见报

告选举委员会;

(三)办理选民登记、投票选举等事项;

(四)办理选举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二条 在选区内可以本着便于选民活动的原则,划分若干选民小组,由选民推选组长、副组长,开展选举工作。

第三章 代表的名额和分配

第十三条 本省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

定执行。

第十四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基数为三百五十名,每十五万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具

体名额依照选举法的规定确定。

第十五条 自治州、设区的市、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选举法确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选举法确定,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具体规定如下:

(一)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代表名额基数为二百四十名,每二万五千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人口不足三十万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二百四十名;

(二)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代表名额基数为一百二十名,每五千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人口不足五万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一百二十名;

(三)乡、民族乡、镇的代表名额基数为四十名,每一千五百人可以增加一名代表;人口不

足二千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四十名。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总名额经确定后,不再变动。如果由于行政区划变动或者由于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原因造成人口较大变动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总名额依照

选举法的规定重新确定。

第十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牧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设区的市、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牧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多于市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自治州、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牧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如果镇的人口较多,农村、牧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同镇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可以小于四比一,直至一比一。

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主管的、职工人数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代表名额,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可以少于按人口比例分配的数量。具体名额由县级选举委员会同有关单位协商确定。

第十八条 各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按照以下原则分配:

(一)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聚居境内的每一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数量的代

表;

(二)聚居境内同一少数民族的总人口数占境内总人口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相当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三)聚居境内同一少数民族的总人口数不足境内总人口数百分之十五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数可以适当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但是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特别少的自治州、自治县,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可以少

于二分之一;

(四)聚居境内同一少数民族的总人口数占境内总人口数百分之十五以上,不足百分之三十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适当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但是分配给该少数民族的应选代表名额,不得超过代表总名额的百分之三十;

(五)自治州、自治县和有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对于聚居在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代表的选举,适用本条一至四项的规定;

(六)散居的少数民族应选当地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少于当

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七)自治州、自治县和有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对于散居的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代表的选举,适用本条第(六)项的规定。

第十九条 改在乡、民族乡、镇的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领导的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可以只参加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不参加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的选举。

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领导的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组织,所驻在的乡、镇是由自治州直接管辖或者是由自治州的派出机构管辖的,这些单位的职工只参加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

举。

第二十条 各地驻军选举出席地方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驻军所在地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其选举工作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进行。

第四章 选区划分

第二十一条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

额分配到选区,按选区进行选举。

第二十二条 选区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选一至三名代表划分。

第二十三条 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

选举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镇和没有设镇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凡能够产生一名以上代表的单位和居住区,可以单独划分为一个或者几个选区;不能产生一名代表的,可以联合划分选区。农村以一个村或者几个村划为一个选区,牧区根据居住状况和生产单位

划分选区。

选举乡,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以一个村或者几个村划为一个选区;乡、民族乡的直属单位可以单独划分选区,也可以与村联合划为一个选区。

选举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按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单独或者联合划分选区;居民按居民委员会划分选区,居民过少不能产生一名代表的,可以与单位联合划分选区。

第二十四条 选举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分别划分选区。

第二十五条 在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按照当地的民族关系和居住状况划分选区,各少数

民族选民可以单独选举,也可以联合选举。

第五章 选民登记

第二十六条 凡在当地参加选举的年满十八周岁的选民,应当进行登记。计算年满十八周岁的时间,以当地选举日为止。

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应当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或者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应当从选

民名单上除名。

第二十七条 每一选民只能在一个选区进行登记。选民登记要做到不错、不重、不漏,使有选举权的公民都能依法行使选举权利。具体规定如下:

(一)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在校学生在划定的选区登记,城镇居民在户口所在地选区登记,农、牧民在居住地所在选区登记;

(二)临时来本地或者临时到外地劳动、学习、工作的人员,在原工作单位或者户籍所在地

选区登记;

(三)选民实际上已经迁居外地但是没有转出户口的,可以发给选民资格证明,经现居住地

同意后在现居住地的选区登记;

(四)从外地来本地长期居住,但是没有本地正式户口,又不能回原居住地参加选举的,取

得选民资格证明后,在现居住地选区登记。

第二十八条 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第二十九条 因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案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在被羁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利。

第三十条 下列人员准予行使选举权利:

(一)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二)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

权利的;

(三)正在取保候审或者被监视居住的;

(四)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五)正在受行政拘留处罚的。

以上所列人员参加选举,由选举委员会和执行监禁、羁押、拘留或者劳动教养的机关共同决定,可以在流动票箱投票,或者委托有选举权的亲属或者其他选民代为投票。被判处拘役,受行政拘留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人也可以在选举日回原选区参加选举。

第三十一条 旅居国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期间在国内的,可以参加原籍地或者出国前居住地的选举。

第三十二条 选民登记结束后,经选举委员会审查,于选举日的二十日以前公布选民名单;实行凭选民证参加投票选举的,应当发给选民证。对于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选举委员会对申诉意见,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申诉人如果对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在选举日以前作出判决。人民

法院的判决为最后决定。

第三十三条 在投票选举之前,应当对选民进行核实。如有迁入、迁出、死亡等,应当予以登记或者除名;如原定选举日期推迟,对新增加的年满十八周岁的选民应当予以登记。

第六章 代表候选人的提出

第三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候选人,按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产生。

本省、自治州、设区的市或者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具有被选举权的公民,都可以被提名为本省、自治州、设区的市或者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候选人。

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名额,不得超过本选区或者选举单位应选代表的名额。推荐者应当向选举委员会或者大会主席团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

第三十五条 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选民或者代表依法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列入代表候选人名单,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不得调换、增减。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提名、酝酿代表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将依法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印发全体代表,由全体代表酝酿、讨论。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符合本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差额比例,直接进行投票选举。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本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办法根据本细则规定的具体差额比例,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进行投票选举。

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由选举委员会将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选民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汇总后,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本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由选举委员会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按姓氏笔划为序公布。

第三十七条 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代表

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

选人不限于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第三十九条 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选民和代表,可以在选区、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第七章 选举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

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由本

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第四十二条 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选民根据选举委员会的规定,凭身份证或者选民证领取选票。各选区应当根据选民居住状况或者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设立投票站或者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在选民流动性大、分布面广的选区,或者对因病残不能到投票站投票的选民,可以设流动票箱投票。投票选举由选举委员会主持。

代表候选人不得主持本选区的选举,不得担任本选区的选举工作人员。

第四十三条 选举人对于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弃权。

第四十四条 直接选举的投票日期,一般为一日,在流动性大、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地区,可以从选举日起五日以内完成。

直接选举不得在选举日前进行。

第四十五条 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

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

第四十六条 投票结束后,由选民或者代表推选的监票、计票人员和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核对投票人数和票数,作出记录,并由监票人签字。

第四十七条 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每一选票所选的人数,多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作废,等于或者少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有效。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选举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果代表候选人得票数相等,应当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选代表的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根据在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本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差额比例,确定候选人

名单。如果只选一人,候选人应为二人。

依照前款规定另行选举县级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三分之一;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另行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第四十九条 未选足的代表名额,再次进行选举时仍然应当实行差额选举。

第五十条 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票,由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印制。直接选举代表的选票,由本级选举委员会监制。

选票上的代表候选人名单,以姓氏笔划排列。

第五十一条 选举结果由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根据本细则规定确定是否有

效,并予以宣布。

第八章 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

第五十二条 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原选举单位或者选民的监督。选举单位或者选民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第五十三条 对于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五十人以上联名,对于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三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罢

免要求。

罢免要求应当写明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在选民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也可以书

面提出申辩意见。

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将罢免要求和被提出罢免的代表的书面申辩意见印发原

选区选民。

表决罢免要求,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派有关负责人主持。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或者十分之一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案。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组成人员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的罢免案。罢免案应当写明罢免理由。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在主席团会议和大会全体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席团印发会议。罢免案经会议审议后,由主席团提请全体会议表决。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时候,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在主任会议和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印发会议。罢免案经会议审议后,由主任会议提请全体会议表决。

第五十五条 罢免代表采用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

第五十六条 罢免县级和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罢免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须经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过半数的代表通过;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罢免的决议,须报送上一

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五十七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省、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成员的代表职务被罢免的,其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专门委员会成员的职务相应撤销,由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予以公告。

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的代表职务被罢免的,其主席、副主席的职务相

应撤销,由主席团予以公告。

第五十八条 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选举他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书面

提出辞职。

辞职被接受的,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公告。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省、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专门委员会成员,辞去代表职务的请求被接受的,其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成员的职务相应终止,由常务委员会予以公告。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辞去代表职务的请求被接受的,其主席、副

主席的职务相应终止,由主席团予以公告。

第六十条 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原选举单位或者原选区一般应当在一年内补选。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任期内调离或者迁出本行政区域的,其代表资格自行终止,缺

额另行补选。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补选上一

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补选出缺的代表时,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可以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也可以同应选代表的名额相等;补选的方式,可以采用无记名投票,也可以采用举手表决。

第九章 对破坏选举的制裁

第六十一条 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破坏选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或者代表,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二)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三)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四)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

复的。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款所列行为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以本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当选的,其当选无效。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

第二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办发〔2006〕43号 【发布日期】2006-11-08 【生效日期】2006-1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

(鄂办发〔2006〕43号 2006年11月8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32号),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湖北建设,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农村基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意见》,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省农村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有力保证。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贯彻落实《意见》,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全面把握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

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湖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努力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作风明显改进;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基本健全,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具有湖北特色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三、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法纪观念和廉洁意识

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要以乡(镇)、村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为重点,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政策观念、法纪观念和廉洁意识,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艰苦创业,严格按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办事,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计划,注重发挥县、乡党校的作用,注重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注重利用干部身边的正反典型,扎实有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创建形式推进农村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农村基层廉政文化室、廉政文化户的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淳朴的乡风村风民风,形成崇尚清廉的社会风尚。

四、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县(市、区)党政机关要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以点带面,推进工作。乡镇干部要落实包村联户制度,经常走村入户,把主要精力放在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上,放在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要严格执行出勤制度和值班制度,坚守工作岗位、安心基层工作,切实克服“走读”现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委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持做到中央提出的“六要六不要”,具体做到“十不”:一是对党的政策执行不走样;二是对群众要办的事不推诿;三是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不违规擅自处置;四是对支农、惠农款物不贪污、挪用;五是不利用权力刁难群众、吃拿卡要;六是不利用职权借婚丧嫁娶和其他喜庆事宜收钱敛财;七是不参与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八是不优亲厚友谋取不正当利益,或以家族、宗族势力影响决定涉及集体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九是不拉票贿选和在入党、征兵、提职等方面搞权钱交易;十是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党员干部不违规经商办企业、投资入股矿产、参与村(居)土地征用补偿款及其他集体利益分配、承包经营农村集体土地。

五、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权力的制约机制

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积极推行对村干部民主评议和村民询问质询制度。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基层站所事务公开、村务公开,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制度,坚决防止和纠正不公开、假公开、不及时公开等问题。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积极推行村党支部选举“两推一选”制度。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会制度,健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勤廉双述”、任职廉政谈话、诫勉谈话、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

六、深化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要在农村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村级财务预决算管理制度,按照定项限额管理、控制开支项目和标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要求,认真编制财务预算方案。积极推行和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依托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对村级资金、财务实行“委托双代理”。规范村级财务工作流程,完善民主理财运行机制。积极化解乡镇和村级债务。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特别是“城(镇)中村”、“城(镇)郊村”集体资产的清理和规范,积极开展“城(镇)中村”、“城(镇)郊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完善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等管理制度,规范土地、矿产、山林、滩涂、池塘等村集体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公开竞价和招标制度。逐步推进乡镇干部在交通、通讯、接待等方面的职务消费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基层公务接待,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下基层,乡镇实行定点接待和接待费限额管理,村、组实行零接待费制度。

七、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党在农村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围绕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在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用事业改革、国有农场改革过程中搞暗箱操作、弄虚作假等违反纪律的行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资金运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和扶贫、救灾、救助、移民等款物使用发放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涉农资金的专项审计,督促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涉农资金管理规定,确保涉农资金专款专用,确保粮食直补、粮食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助、林业生态效益补偿等惠农政策和各种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加强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情况、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情况的监督检查,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加强对以“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八、维护农民群众利益,切实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

大力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服务农民平台”。认真执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规定,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认真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决纠正农村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问题,防止假劣药品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监测机制,认真落实涉农税费、价格“公示制”,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与监督,坚决纠正在农民建房、用电用水和务工经商等方面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建立和完善农民维权保障机制,坚决纠正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规范征地程序和补偿标准,全面落实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项审计和公开制度,坚决防止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切实纠正和查处拖欠、克扣、挪用、贪污征地补偿费的行为。

九、加强农村基层信访工作,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构建基层信访网络,有条件的乡、村要设立信访接待室、说事室,及时受理群众举报。推行乡镇机关干部下访制度,主动了解和解决农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严格信访责任制,落实首访责任,坚持“谁接访谁负责”的原则,力求首次信访解决问题,严禁简单粗暴、敷衍推诿,避免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群体上访,把问题解决在农村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信访举报工作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处理信访问题公开、公平、公正。建立信访督查和反馈制度,对领导批办和农民群众反映强烈、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要及时办理并回告情况,对署实名信访举报的,要适时向举报人反馈办理情况。

十、严明纪律,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发生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的违法违纪案件。重点查处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支农惠农资金和征地补偿费案件;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案件;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案件;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选举中拉票“贿选”等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参与赌博、大操大办、腐化堕落等案件。要结合农村实际,在法律、纪律和组织原则允许的范围内,整合基层办案力量,改进办案方式。注意把握政策,依法依纪查处农村非党员、非公务员身份的基层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

十一、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全面领导责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重大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县(市、区)是关键,乡镇是基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研究制定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规划,细化制度规定,确定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加强工作指导。乡镇党委、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县(市、区)、乡(镇)党委每年年底要向上级党委和纪委报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

十二、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协调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协助党委、政府制定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实施方案。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纪检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机制,合理配置、使用乡镇纪检监察力量。乡镇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除书记外,可配备专职副书记1名,其他委员可以兼职。村和基层站所党支部应设纪检委员。要加强对农村基层纪检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十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职责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部门分工,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农业、财政、审计、教育、卫生、交通、水利、林业、工商、税务、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确保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级垂直管理单位要结合业务工作加强对下级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垂直管理的乡镇站所的党风廉政建设要接受所在乡镇的监督和检查。

十四、结合实际,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分类指导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要针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和具体要求,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条件,针对乡镇、建制村和基层站所的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和要求措施。要坚持与时俱进,在总结完善以往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依靠群众,不断研究和改进乡镇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各地工作特色,推进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实效。

十五、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奖惩机制

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上级检查考核与本级自查自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或奖励;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责任追究。要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逐步完善村干部报酬待遇、社会保障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民负担几个突出问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办发[1999]36号 【发布日期】1999-08-18 【生效日期】1999-08-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农民负担几个突出问题的整改意见

(鄂办发〔1999〕36号1999年8月18日)

农民负担过重是农村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这次“三讲”教育反映的重点,影响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影响社会稳定,必须以“三讲”教育的要求,用整风的精神、严格的纪律、坚决的态度,花大力气,拿硬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就农民负担几个突出问题提出如下整改意见。

一、一、整改目标

坚决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法规,坚决杜绝农村“三乱”,坚决控制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坚决执行“一定三年不变”政策,全面推进农民负担法制化、规范化进程,确保今年全省农民人均负担比1998年有明显下降。

二、二、整改重点

1、坚决按卡收费。农民合理负担实行定项限额,纳入农民负担监督卡,一定三年不变。坚持“一卡管全年,一卡管全费”,杜绝卡外加码,禁止“二合同”、两本帐,禁止虚报农民收入多提留。

2、坚决纠正“两税”平摊。农业特产税据实依率计征,坚决纠正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重复计征。严格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防止价格垄断和“一把刀”;生猪屠宰税的征收,执行鄂政发〔1995〕5号文件,停止执行鄂政发〔1996〕98号文件,停止由养猪户代征屠宰税的试点工作。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要防止超出生产发展过头征收的现象。

3、严禁强制以资代劳。农村公益事业,应提倡和鼓励企业、业主去办。严格执行中发〔1996〕13号文件的规定,各级各部门不得向乡村下达以资代劳指标。农民的以资代营,必须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由本人申请,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批准后,可由农民自己出资雇请劳力,也可由村管理代劳金,统一雇请劳力完成出工任务。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急需的以资代劳,必须报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省水利厅共同审批后,方可运作。各地不得把代劳金上缴县乡有关部门管理,要专款专用,专项审计,在使用范围内向群众公布。

4、规范农村各类集资尤其是教育集资。对农村的各项集资,要切实加强管理,严格规范。农村教育集资必须依法进行,集资用于学校危房改造和必需的校舍建设,严禁以教育名义进行其他集资。今年,除农村实施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外,其他性质的教育集资停止一年。

5、制止报刊摊订。各级各部门不准向村组下达报刊征订任务,不准将报刊征订作为考核评比依据。村组统一订阅报刊,实行费用限额,最高不得超过当年提留管理费的4%(含党报党刊)。超过限额者,由村组主要负责人个人负担。

6、不准提前收款、强制扣款。农经合同分夏、秋两季结算,夏季结算从6月份开始,可根据夏季收入情况,合理确定结算比例,上交数额不可定得过高,以保农户生产投入;秋季结算从11月份开始,不准提前收取。农副产品收购,一律户卖户结,不准强行扣款。

7、大力减人减费。减负要重点抓简政精员,下决心清理清退乡镇机关超编人员、聘用人员,清退工作不能等,年内各地都要确定精简人员的数量和进度要求。村组干部按规模分类定职数、定报酬,提倡村组干部交叉任职兼职,最大限度地减少补贴干部人数,减少开支。农村中小学校要合理布局,生源少的提倡联村办学;教师按规定的师生比例配备,核编定员,清退超编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

8、清减集体债务。对乡村两级集体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新的不良债务,逐步化解和妥善处理已形成的债务。今后,不准举债垫交税费,更不准高息借贷。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减轻农民直接负担。同时,要加强乡村两级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坚持“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减少不合理支出,堵塞乱用造成的浪费漏洞。

三、三、整改措施

第一,健全减负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减负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最近,国务院办公厅根据落实农村政策、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需要,下发了国办发〔1999〕65号文件,对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作出发具体、严格的规定。各级必须认真传达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减负工作作为考核和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两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县乡两级领导干部要在本辖区内做到,确保不出现提留统筹突破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和超过1997年预算额的村;确保不违反政策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确保不发生因农民负担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各级各部门要以政治纪律和党性原则保证减负政策法规的落实。

第二,对涉及农民的收费项目进行彻底检查清理。这项工作由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和财政、物价部门负责,年内完成。对违反中央规定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取销;对中发〔1996〕13号文件下发后出台的收费项目一律取销;对中央和省政府已取消的收费项目仍在执行或变换名称继续收费的,必须立即停止;能降低收费标准的,应重新核定,降低收费标准。清理后的收费项目和标准,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的一律停收。同时根据中央要求,由组织、人事部门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规定一律取销。

第三,由源头单位牵头整改。这次重点整改的问题,由省级主管部门牵头,明确责任,组织落实。集体债务的清理化解、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及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由省农办、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负责;教育集资问题由省教委负责;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问题分别由省财政厅、省地方税务局负责;报刊征订问题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负责;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以资代劳问题由省水利厅负责;减人减费问题由省编办、省人事厅负责;按卡收费、制止加码和提前收款问题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负责。其他反映出的问题,由相关主管单位和地区负责。

第四,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各级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用宣传说服、示范引导以及法制的办法,教育农民自觉履行应尽义务,杜绝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的作法。如因工作作风恶劣并酿成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的,一经发现,坚决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国家公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办发[1994]62号 【发布日期】1994-12-28 【生效日期】1994-12-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湖北省国家公务员考核试行意见》的通知

(鄂办发[1994]62号1994年12月28日)

现将《湖北省国家公务员考核试行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公务员考核,是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定对公务员进行考核,对于加强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科学管理,正确评价他们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使这一工作收到好的实效。

各级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党的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和各人民团体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各类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要按管理权限报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全省各级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从1994年开始试行。1994的考核工作可结合年终总结评比活动一并展开,主要采取个人述职、民主评议和组织鉴定的方式进行。这一工作在1995年3月底前完成。1994年考核奖金,按鄂人薪[1994]97号文件执行,机关事业单位暂不发放。

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和各人民团体机关可参照本《意见》执行。今后中央如有新的规定,按新的规定执行。

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总结经验,使考核工作逐步完善。

湖北省国家公务员考核试行意见

为加强对国家公务员的科学管理,保障国家公务员的优化、廉洁,提高行政效能,根据《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 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对我省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提出如下试行意见。

一、一、考核目的

考核是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国家公务员履行职位职责和完成所承担工作任务的情况,正确评价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辞退和调整职务、级别、工资提供依据。

二、二、考核对象

全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单位,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均属于考核对象。

三、三、考核内容和标准

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是考核工作实绩。

德,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表现。

能,是指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勤,是指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的表现。

绩,是指工作的数量、质量和贡献。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优秀: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熟悉业务,工作勤奋,有改革创新精神,成绩突出。

称职: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熟悉或比较熟悉业务,工作积极,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不称职:政治、业务素质较差,难以适应工作要求,或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

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要在职位分类的前提下,以其所在职位应履行的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为基本依据,按照各等次的基本标准,结合各自部门的工作特点,对考核内容和标准制定出具体的、便于操作的规定,以便于对不同职级、不同工作特点的人员进行考核。

在实施考核时,要严格坚持标准,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掌握在本部门总人数的10%左右,最多不超过15%。

四、四、考核方法和程序

要坚持客观公正的考核原则,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工作由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必要时部门负责人可以授权同级副职负责。

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考核两种。平时考核和考核要相互联系,考核应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平时考核随时进行,由国家公务员本人按照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将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如实填入工作记录本(工作记录本由省里统一制发),半年交主管领导审阅一次;审阅人要写出评语,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年终考核于每年年末或下年年初进行。结合检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年终工作总结,依据本工作记录,采取国家公务员自评与主管领导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对全体国家公务员进行年终考核,并对每个国家公务员的实绩作出综合评定,评出考核结果。

实施考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调任不满半年的国家公务员、因病休息超过本半年以上的国家公务员、出国探亲超过本半年以上的国家公务员,均不参加本考核。

2、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参加考核,但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考核的情况作为任职定级的依据。

3、受警告处分的国家公务员需参加正常考核,但当年不得定为优秀等次。受其它处分的,在未解除处分的内应参加考核,但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考核的情况作为解除处分的依据;被解除处分的,当年按正常考核对待。

4、转任的国家公务员,由所在单位在征求原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写出评语,确定等次。

考核的基本程序是:

1、个人总结。由国家公务员按照考核的内容,依据平时的工作记录,对照本工作职责,实事求是地对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并填写《国家公务员考核登记表》。

2、主管领导提出考核意见。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平时的考核和个人总结进行综合性评定,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意见,并记入《国家公务员考核登记表》。

考核担任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必要时,可以进行民主评议或民意测验。

3、由考核小组对主管领导提出的考核意见进行审核。考核小组根据国家公务员填写在《国家公务员考核登记表》中的内容和平时考核记录,在主管领导考核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平衡,提出审核意见,然后由部门负责人确定被考核人的等次,并签署审核意见。其中各部门领导成员的考核结果,要按照管理权限,报经有关主管机关审核。

4、书面通知考核结果。考核小组要将考核综合评定意见和考核的等次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人。

国家公务员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以在接到考核结果通知之日起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申请复核。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在接到复核申请的十日内,提出复核意见,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5、归档。考核工作结束后,按照管理权限,将考核结果归入本人档案,作为奖惩和使用的依据。

五、五、考核结果的使用

国家公务员在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等次的,具有晋职、晋级和晋升工资的资格,并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具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1、连续3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5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

2、在现任职务任期内,考核连续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3、依据考核结果,按照规定晋升级别和职务工资档次的,从考核的下一年1月份开始执行。

4、考核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以其本12月份基本工资额为标准,发给1个月的奖金。如国家另有规定,按国家规定执行。

5、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3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

国家公务员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1、当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由任免机关在3个月内予以降职。降职后,其职务工资就近套入新任职务工资档次。其原级别在新任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的,不降低原级别;原级别高于新任职务对应级别的,降到新任职务对应的最高级别,并执行相对应的级别工资。

2、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应在3个月内按规定予以辞退。

考核和奖惩要结合起来。考核结果要按管理权限审批,然后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兑现工作。

六、六、考核机构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按照本试行意见的规定,负责综合管理、组织协调、具体实施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工作。

各部门在考核时可设立非常设性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领导下,负责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考核小组由部门负责人、本部门人事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国家公务员代表组成,一般5至7人。其中,国家公务员代表应由民主推荐产生,人数不少于考核小组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各部门的负责人、主管领导人、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成员,必须严格按规定要求,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考核。对在考核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行为的,必须严肃处理。

本试行意见从下发之日起执行。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附:湖北省国家公务员考核登记表(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纪委、省监察厅《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办发[1997]44号 【发布日期】1997-10-05 【生效日期】1997-10-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鄂办发[1997]44号1997年10月5日)

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的暂行规定》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省纪委 省监察厅关于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的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规范领导干部建房、购房、租房、装修住房的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和中央纪委、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第三条 第三条 减少和消除领导干部住房中以权谋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新的运行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取消单位自筹自建自分住房,向社会化、商品化过渡。

第四条 第四条 领导干部住房中的违纪问题,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和有关行政法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二章 领导干部住房行为规范

第五条 第五条 不准超面积购房、租房。

领导干部购买或租住公有住房,其面积标准,按照鄂清房领发[1996]3号文件第一条控制标准执行。

超过上述规定面积标准购买或租住公有住房的,视为超面购房、租房。超面积部分按同地段商品房的价格购买或市场租金租住。

第六条 第六条 不准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住房。

领导干部住房装修标准,可按1996年清房时的控制标准执行。

第七条 第七条 不准多处购房、租房、占房。

(一)领导干部一户允许购买或租住一处住房。在居住的城镇有私房的,不准再购买或租住公有住房。

(二)领导干部异地调动,其配偶不能随迁的,原住房已按房改政策购买,应保留其产权关系,但不允许在异地再购买公有住房;其配偶随迁本人不愿保留其原产权关系的,可将已购公有住房按房改政策出售给产权单位,在异地再购买公有住房。不允许在两地购买公有住房。

第八条 第八条 不准领导干部在城镇建私房或假借他人名义建私房。

第九条 第九条 不准违反规定集资建房。

(一)已购买公有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或参加集资建房且面积已达到本职级标准的,不得参与集资建房。

(二)在居住的城镇有私房的不得参与集资建房。

第十条 第十条 不准低价购买公有住房和用公款专门为领导干部购买商品房。

(一)领导干部不准低于房改和物价部门规定的售房价格购买公有住房。

(二)禁止用公款专门购买商品房以标准价或成本价出售给领导干部个人。因特殊情况,确需购买商品房的,应由本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集体决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 领导干部住房建设、分配、流通、管理规范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领导干部住房建设,在国家没有新的规定之前,其建设面积标准按照本规定第五条执行。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领导干部住房建设,实行单位申报,房屋主管部门审批,有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运行机制。

(一)住房需求单位根据需要,将本单位拟建住房的建设规模、户型及分户面积标准、装修及设施标准、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售房(分配)方案,向房屋主管部门进行申报,并严格按基建管理程序向计划部门报批。

(二)计划部门根据国家和省审定住宅项目的有关规定,对建设单位申报的住宅项目进行审批。经计划部门批准开工的住宅项目,方可列入基建投资计划,并发放投资许可证。

(三)财政部门负责做好住宅建设工程的预算及资金来源的审查工作。

(四)审计部门负责对住宅建设工程的开工、建设资金、工程预决算的审计。并将审计结论报告房屋主管部门。

(五)建房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施工,特别是在面积、装修标准上必须严格执行本规定。

(六)凡未按规定程序报批的住宅建设项目,一律不准建设。城市规划部门不得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施工执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房屋产权证。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领导干部住房的出售与购买,流通与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领导干部住房建设一律为单元式住宅楼,禁止在城镇为领导干部建单门独户住房。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本规定的贯彻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本规定,并负责抓好主管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贯彻执行。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本规定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领导干部住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检查领导干部执行本规定的情况和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建立领导干部住房审批制度。领导干部建房、购房、租房除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执行外,还要报经房屋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建立领导干部住房档案,加强对领导干部住房的动态管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地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乡(科)级干部的住房问题,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省纪委省监察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