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03-02 【生效日期】1999-03-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
(1999年3月2日)
各地、市、县委,各地区行署和各市、县政府,省委和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最近,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当作关系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切实抓好。为此,现就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问题作如下通知:
一、一、充分认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农民负担反弹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农民负担重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在一些地方还有继续加重的趋势。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三令五申,要求把过高的农民负担切实减下来。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置中央和省上的要求于不顾,巧立名目,肆意加重农民负担,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有的擅自出台新的收费集资项目,盲目举债,向农民转嫁债务负担;有的违反规定乱摊税赋,按地亩或人头分摊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生猪屠宰税等;部分干部党性观念、法制观念、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甚至违法施政,动辄使用专政工具收取税费,严重地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挫伤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引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子是各级、各部门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全体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民负担重,已成为影响我省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如不坚决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实现收入增加、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极为不利;将影响基层政权的巩固,危及农村的长治久安。全党务必从政治、全局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从维护全党工作大局的需要出发,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地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决不允许在执行过程中走样。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真正把减轻农民负担当作大事、要事、急事来抓,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基层干部在收取税费时要用说服教育、典型引路的方法,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耐心向农民讲清道理和政策,严格依法行政。中央和省上明令取消的涉及农民负担的项目,任何地方和部门都无权恢复;省委、省政府决定,除“三提五统”和法律法规规定的税费外,不准再向农民群众收取任何费用。这要作为一条政治纪律,违者必须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二、二、集中抓好农民群众反映突出的四项工作
减轻农民负担,必须从治本抓起。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我省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今年全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集中抓好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的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行农民负担专项治理部门负责制,从源头上清理农民负担项目,不再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和项目;二是全面落实村提留乡统筹费定项限额“一定三年不变”的制度。1998年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费的绝对额,必须控制在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而且不得超过1997年的预算额。以此为基数,定项限额到户,1998、1999、2000年三年不变。5月底前向农民发放明白卡。三是下决心精简乡(镇)不在编人员。上半年,抓好试点,制定方案,下半年在全省推开,年内完成。四是规范税费征收行为,积极推广礼泉、洛川等县农业特产税据实征收的办法,切实做到税赋合理、公平负担。这四项工作,特别是从主管部门抓起清理负担项目和精减乡(镇)不在编人员,难度较大。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抓住不放,克服困难,排除阻力,深入调查研究,做过细的工作,逐项落实,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抓好上述四项工作的同时,要抓好探索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三、三、认真清理农民负担项目
全省清理农民负担项目工作从3月初开始,主要抓好教育、计划生育、财政、公安、民政、交通、卫生、水利、农电、人民武装等部门向农民收取税费项目的清理工作,先由各部门按照中发〔1996〕13号,中办发〔1998〕18号等文件要求自查自纠,在此基础上,由各级党委、政府农村工作部门组织力量进行检查。省级各部门的清理工作,由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力量、集中时间、逐部门进行检查。各部门要主动提供有关收费的文件依据,自觉摆脱部门利益的驱指,逐项进行审核,对有法律法规和中央文件依据的,严格按规定收取,但不得提高标准;没有依据的,分别情况进行处理,新闻单位随时报道检查清理情况。今后,省级各部门凡出台或请求省委、省政府转发的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必须报省减负办审核,经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否则一律不准出台。
四、四、加强领导,建立监控联系点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地要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要认真学习中发〔1996〕13号、中办发〔1998〕18号文件精神,通过“四教育”,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要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制度。全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在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各地、市、县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哪里落实不好,哪里出了问题,就追究那里党政一把手的责任。要加大监管力度,保证落实兑现,从根本上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为此,省上确定汉阴、宝鸡、子洲三县为减轻农民负担监控工作联系点,各地、市也要确定本地的联系点。各联系点要及时反馈村提留乡统筹费、“两工”的提取和管理以及农业税金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基金、罚没款等负担情况。要认真做好农民负担信访接待处理工作,化解矛盾,防止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恶性案件,及时处理农民反映的违法侵权事件。要加强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法律监督。年内省上将组织两次包括邀请新闻单位参加的全省性的巡视督查,到每个县随机检查,查出一件,曝光一件,处理一件。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
《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的通知
陕办发【2009】12号
各市委、市政府,省委和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5月9日
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陕西创业、工作、服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百人计划”围绕我省发展战略目标,从2009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200名高层次人才来陕西创新创业。
第三条 实施“百人计划”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围绕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开展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
(二)使用为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事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
(三)特事特办。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政策措施,特别优秀和急需的可“因人设岗”、“一人一策”。
(四)统筹兼顾。坚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引进人才,既重视引进人才的服务工作,也重视做好现有人才的服务工作。
第二章 引才标准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高层次人才,是指经认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真才实学,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国(境)外引进人才每年在我省工作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国内引进人才不少于9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或国内重点高校、科研单位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近5年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国际、国内重要科技奖励,掌握重要实验方法或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的专家、学者;
(二)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拥有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或熟悉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规则,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资本运作和项目规划管理经验,在业界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良好经营业绩的管理人才;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承担过相关领域的重大项目,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或在相关产业领域能够解决关键技术或工艺性难题,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能进行产业化生产,自有资金(含技术入股)或海外、省外跟进的风险投资占创业投资的30%以上,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
(四)我省急需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三章 事业平台与生活待遇
第五条 进入“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作为特聘专家,为其提供相应的事业平台与工作条件:(一)可担任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金融机构中级以上的领导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可推荐担任国家重大专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负责人;可担任省重大专项负责人。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实施重大专项任务的需要,在科研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等方面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保障。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研究内容或技术路线进行调整;有权决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包括用于人力成本投入;有权决定团队成员的聘任,所聘人员可采取协议工资制。
(三)可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用于在本省开展科学研究或生产经营活动。有关部门要简化手续,优先办理。必要时,有关部门应以特别项目形式给予支持。
(四)用人单位应结合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工作机制,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保障。为引进人才提供必需的办公和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启动经费,在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第六条 进入“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作为特聘专家,享受为其提供相应的生活待遇:
(一)引进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在省外国专家局为其办理《外国专家证》后,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本人及其外国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相关签证/居留许可手续。符合规定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可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对引进的尚未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及其外国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需多次临时出入境的,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在受理申请5日内,为其办理2—5年有效的多次往返签证。
(二)引进的具有中国国籍(国内)的高层次人才,不受出国、来陕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可选择在省内任一城市落户。公安机关要简化程序,予以优先办理。3 对于愿意放弃外国国籍而申请加入或恢复中国国籍的,公安机关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有关规定优先办理。
(三)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可参加国内各项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缴费年限以实际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年限为准。参保缴费办法、在国内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办法等,与中国公民有相同权利。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办理各项社会保险的基础上,为引进人才购买商业补充保险。
(四)引进人才单独来陕工作的,用人单位要为其租用100平米左右的住房或提供相应的租房补贴;引进人才及其配偶子女一同来陕工作的,用人单位要为其租用150平米左右的住房或提供相应的租房补贴。
(五)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5年内境内工资收入中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等,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六)引进人才的配偶一同来陕并愿意就业的,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其工作;暂时无法安排的,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协调安置。
(七)引进人才的报酬和待遇,应与其能力、贡献挂钩,并随其贡献大小调整。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薪酬,由用人单位参照引进人才回国前的收入水平,一并考虑应为其支付的住房(租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配偶生活补贴等,协商确定合理薪酬。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的薪酬,由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协商确定。
(八)引进人才的子女可选择省内公办学校,或选择国际学校就读的,由工作所在地或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协调优先办理入、转学手续,合理收取费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中国籍子女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入学考试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外国籍子女报考高等院校的,按照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有关规定优先录取。
(九)进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引进人才和进入省“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由省财政分别给予每人100万元和5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资助(视同政府 4 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可配套其他资金,用于改善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四章 工作体制与程序
第七条 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负责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小组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省金融办和省委统战部、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外国专家局、团省委、省科协等单位分管领导组成。
在省委组织部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办”),作为工作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八条 工作小组负责审定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制定和落实特殊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引进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专项办负责“百人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各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牵头组织单位负责组织实施。高等院校人才引进工作由省教育厅牵头;科研机构(含国家和省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实验室)人才引进工作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属国有企业人才引进工作由省国资委牵头;省属金融机构人才引进工作由省金融办牵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含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工业园)人才引进工作由省科技厅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科技成果产业化、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航空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重大建设项目人才引进工作由省发改委牵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牵头。
各牵头组织单位要明确专门机构,负责实施人才引进工作。主要职责:组织制定本领域项目、学科、实验室等人才引进目录和人才引进计划;组织专家对推荐进入“百人计划”人选进行评审遴选,提出建议名单;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和配套条件。
第九条
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和涉及人才引进工作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落实有关政策、建设人才信息库、实施跟踪计划、提供窗口服务等工作。
第十条
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包括提出人才需求、推荐拟引进人选、建设工作平台、安排岗位职务、落实配套政策等。
第十一条
专项办综合有关地区和部门的意见,汇总形成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报工作小组审定后发布执行。
人才引进目录主要内容为,各领域今后5—10年的人才需求,用于引进人才的重要岗位、重点项目及经费支持计划等。
工作计划根据人才引进目录制定。主要内容是,各领域每年的人才引进规模、提供的主要岗位和项目、事业平台建设意见等。
第十二条
推荐进入“百人计划”的人选,按下列程序审批:
(一)用人单位根据需求物色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并达成引进意向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人才引进申报书,报牵头组织单位。
(二)牵头组织单位组织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评审和遴选,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引进人才建议名单和综合评审意见报专项办。
(三)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后,报工作小组审批。经工作小组批准的引进人才名单,由专项办通知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政策。
(四)用人单位根据批复意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在30个工作日内与引进人才签订工作合同,协助办理有关手续,落实相关政策和其他配套支持条件,保证引进人才如期到岗工作。
第十三条
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以自荐或推荐的方式直接向专项办申报。通过自荐、其他渠道推荐,或需要以特殊方式引进的人才,由专项办商有关部门按程序个案处理。
第五章 条件保障与日常服务
第十四条
设立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专款,用于高层次人才来陕创业、服务的资助和有关补贴。
第十五条
建立5个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将其列入省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给予一定支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创业机制,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
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者,直接纳入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第十六条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建立专门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落实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政策。
第十七条
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由专项办牵头,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发改委、财政、国资委、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参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八条
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人才引进提供支持。专项办协调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国资委、省发改委、省金融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外专局等单位,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海内外留学人员团体及留学人员的联系,及时推荐优秀人才。
充分发挥有关学会、协会和省海外联谊会、省留学人员联谊会等社会团体和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为他们来陕工作、服务牵线搭桥。
第十九条
进入“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列入省委联系的专家范围。专项办为引进人才建立档案,制定日常联系和服务办法,建立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引进人才工作和生活的相关信息,促进人才供需双方的沟通联系。每年底,由专项办组织对引进人才工作进行评估,总结人才引进工作,向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第二十条
根据引进人才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性质,实行弹性考核制度,避免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具体考核工作由牵头组织单位会同用人单位组织实施,并将考核情况报专项办备案。
第二十一条
建立后期评估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引进人才:
(一)可实施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方式。
(二)给予本人工资10倍以内的特聘岗位津贴。
(三)省委、省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二条
引进人才因个人原因未履行合同,由牵头组织单位提出意见,经工作小组批准,取消其享受的相关待遇。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各地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研究制定实施本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有条件的地区要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推出一批特色项目,大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陕西创业、服务。
第二十四条
省级有关部门、市(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符合标准的,经有关部门评审后,可纳入“百人计划”,享受相关待遇。
本省进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享受本办法规定的相关待遇。
对在本办法实施前引进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陕西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民负担几个突出问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办发[1999]36号 【发布日期】1999-08-18 【生效日期】1999-08-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农民负担几个突出问题的整改意见
(鄂办发〔1999〕36号1999年8月18日)
农民负担过重是农村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这次“三讲”教育反映的重点,影响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影响社会稳定,必须以“三讲”教育的要求,用整风的精神、严格的纪律、坚决的态度,花大力气,拿硬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就农民负担几个突出问题提出如下整改意见。
一、一、整改目标
坚决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法规,坚决杜绝农村“三乱”,坚决控制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坚决执行“一定三年不变”政策,全面推进农民负担法制化、规范化进程,确保今年全省农民人均负担比1998年有明显下降。
二、二、整改重点
1、坚决按卡收费。农民合理负担实行定项限额,纳入农民负担监督卡,一定三年不变。坚持“一卡管全年,一卡管全费”,杜绝卡外加码,禁止“二合同”、两本帐,禁止虚报农民收入多提留。
2、坚决纠正“两税”平摊。农业特产税据实依率计征,坚决纠正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重复计征。严格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防止价格垄断和“一把刀”;生猪屠宰税的征收,执行鄂政发〔1995〕5号文件,停止执行鄂政发〔1996〕98号文件,停止由养猪户代征屠宰税的试点工作。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要防止超出生产发展过头征收的现象。
3、严禁强制以资代劳。农村公益事业,应提倡和鼓励企业、业主去办。严格执行中发〔1996〕13号文件的规定,各级各部门不得向乡村下达以资代劳指标。农民的以资代营,必须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由本人申请,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批准后,可由农民自己出资雇请劳力,也可由村管理代劳金,统一雇请劳力完成出工任务。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急需的以资代劳,必须报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省水利厅共同审批后,方可运作。各地不得把代劳金上缴县乡有关部门管理,要专款专用,专项审计,在使用范围内向群众公布。
4、规范农村各类集资尤其是教育集资。对农村的各项集资,要切实加强管理,严格规范。农村教育集资必须依法进行,集资用于学校危房改造和必需的校舍建设,严禁以教育名义进行其他集资。今年,除农村实施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外,其他性质的教育集资停止一年。
5、制止报刊摊订。各级各部门不准向村组下达报刊征订任务,不准将报刊征订作为考核评比依据。村组统一订阅报刊,实行费用限额,最高不得超过当年提留管理费的4%(含党报党刊)。超过限额者,由村组主要负责人个人负担。
6、不准提前收款、强制扣款。农经合同分夏、秋两季结算,夏季结算从6月份开始,可根据夏季收入情况,合理确定结算比例,上交数额不可定得过高,以保农户生产投入;秋季结算从11月份开始,不准提前收取。农副产品收购,一律户卖户结,不准强行扣款。
7、大力减人减费。减负要重点抓简政精员,下决心清理清退乡镇机关超编人员、聘用人员,清退工作不能等,年内各地都要确定精简人员的数量和进度要求。村组干部按规模分类定职数、定报酬,提倡村组干部交叉任职兼职,最大限度地减少补贴干部人数,减少开支。农村中小学校要合理布局,生源少的提倡联村办学;教师按规定的师生比例配备,核编定员,清退超编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
8、清减集体债务。对乡村两级集体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新的不良债务,逐步化解和妥善处理已形成的债务。今后,不准举债垫交税费,更不准高息借贷。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减轻农民直接负担。同时,要加强乡村两级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坚持“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减少不合理支出,堵塞乱用造成的浪费漏洞。
三、三、整改措施
第一,健全减负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减负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最近,国务院办公厅根据落实农村政策、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需要,下发了国办发〔1999〕65号文件,对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作出发具体、严格的规定。各级必须认真传达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减负工作作为考核和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两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县乡两级领导干部要在本辖区内做到,确保不出现提留统筹突破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和超过1997年预算额的村;确保不违反政策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确保不发生因农民负担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各级各部门要以政治纪律和党性原则保证减负政策法规的落实。
第二,对涉及农民的收费项目进行彻底检查清理。这项工作由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和财政、物价部门负责,年内完成。对违反中央规定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取销;对中发〔1996〕13号文件下发后出台的收费项目一律取销;对中央和省政府已取消的收费项目仍在执行或变换名称继续收费的,必须立即停止;能降低收费标准的,应重新核定,降低收费标准。清理后的收费项目和标准,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的一律停收。同时根据中央要求,由组织、人事部门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规定一律取销。
第三,由源头单位牵头整改。这次重点整改的问题,由省级主管部门牵头,明确责任,组织落实。集体债务的清理化解、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及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由省农办、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负责;教育集资问题由省教委负责;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问题分别由省财政厅、省地方税务局负责;报刊征订问题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负责;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以资代劳问题由省水利厅负责;减人减费问题由省编办、省人事厅负责;按卡收费、制止加码和提前收款问题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负责。其他反映出的问题,由相关主管单位和地区负责。
第四,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各级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用宣传说服、示范引导以及法制的办法,教育农民自觉履行应尽义务,杜绝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的作法。如因工作作风恶劣并酿成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的,一经发现,坚决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6〕77号 【发布日期】2006-11-14 【生效日期】2006-11-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2006〕77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48号)转发给你们,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结合广东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完善机制,不断深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当前,广东省农民负担状况虽然有了根本好转,各地仍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部门责任制,健全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强化法律、舆论、群众和党纪政纪的监督,不断完善新形势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机构的正常运转,推动减轻农民负担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巩固已取得的工作成果。
二、加强监管,依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要切实加强对直接针对农民收费项目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乱收费、乱摊派以及截留、挪用、私分农民款物的行为。重点抓好以下监管工作:一是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二是农业生产性费用和村集体的各项收费,包括向农民收取的供水供电、生产资料、生产性费用以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方面的集资和收费;三是对农民补贴补偿和对村级财政性的补助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情况;四是农民及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征用的各项补偿费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费用的落实和使用情况。
三、强化措施,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各项制度。进一步清理整顿涉农收费项目,全面落实涉农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广东省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管理实施办法》,防止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变成固定收费项目;坚决制止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后出现的乱收费和用各种行政手段摊派报刊征订任务的行为;进一步落实涉农收费工作部门考核制度和涉农负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成效作为相关部门领导班子业绩评定和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依据。
四、突出重点,及时解决农民反映的各种问题。要通过自查、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民负担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强化对农民负担信访案件的督查督办力度,对问题较多的地区要专项督查督办,综合治理。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而在农村引发恶性和群体性事件的,要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请省政府纠风办和省减轻农民负担管理办公室于2006年年底前对各地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上报省政府。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负担已得到明显减轻。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也由重点“治重”、“治乱”转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有效防止反弹的新阶段。但是,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干部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思想,放松了对农民负担的监管;有的地方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以及各种集资、摊派现象有所抬头;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征地和安置补偿过程中,损害农民权益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为切实做好当前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不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总体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澄清和消除各种模糊认识及盲目乐观情绪,准确把握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总体要求,强化监管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标本兼治。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治本工作力度,逐步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又要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控制农民负担增加。二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中,既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项目出资出劳,把国家投入与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要防止超越农民承受能力,违背农民意愿,加重农民负担。三是坚持推进基层民主。通过逐步规范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强化民主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四是坚持预防与查处相结合。要加强教育,着力构筑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思想和工作防线,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二、进一步明确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重点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继续坚持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中心,适时调整监督管理工作范围。当前,要重点做好五方面的监管工作:一是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二是加强对农业生产性费用和村集体收费的监管。对农民反应强烈的农业灌溉水费电费、排涝排渍收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实行重点监管。同时,要将与农民负担有关的承包土地、“册外地”、草地等方面的不合理收费纳入监管范围。三是强化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管。要纠正违背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和强行以资代劳等问题,防止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变成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口子。同时,加强对筹集的资金、劳务和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四是开展对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的监管,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五是做好对农民补贴补偿和对村级财政性补助资金的监管,并将农民反应强烈的征地补偿等涉及农民权益的问题纳入监管范围。
三、认真落实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四项制度”
各地要进一步落实和健全涉农税收、价格及收费“公示制”,适时更新公示内容,创新公示形式,除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统一公示外,涉农收费单位要在收费现场进行公示。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对实行免学杂费的地区,除按“一费制”规定的额度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学生住宿费外,学校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费用;对享受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学生,不再收取课本费。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要严格执行“限额制”,坚持自愿订阅原则,严禁摊派发行。继续深入贯彻执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坚持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进行通报,进一步完善预防和处置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的有效机制。
四、重点治理农民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建房、农村土地、殡葬、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的专项治理。农村中小学校向学生提供服务,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非盈利原则,不得强制服务和强制收费,不得向学生收费统一购买教学辅导材料和学具,不得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校服、卧具。严禁向农民家庭承包的土地收取土地承包费。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抓好农民普遍反应强烈的农业灌溉水费电费问题的专项治理。继续选择农民负担重的县(市、区)进行综合治理,实行检查、处理、整改全程监督。
五、严格规范村级组织收费
开展对村级组织乱收费行为的专项治理,严禁有关部门或单位委托村级组织向农民收取税费,违反规定的要坚决纠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村级组织协助开展工作的,要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严禁将部门或单位经费的缺口转嫁给村级组织。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村级组织运转资金补助力度,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五保户供养、村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等方面的支出。村级补助资金要专款专用,确定到县、控制到乡、落实到村,防止“跑冒滴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进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必须量力而行,不准向村级组织摊派、集资或强制要求村级配套。严禁村级组织擅自设立项目向农民收费,严禁用押金、违约金、罚款等不合法方式来约束村民、管理村务。
六、健全以“一事一议”为主要形式的村民民主议事机制
各地要认真总结经验,按照群众急需、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的原则,进一步规范议事程序、范围和标准,逐步建立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筹补结合的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引导农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在推进“一事一议”中,各地要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新途径。所议事项要符合大多数农民的需要,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议事过程要坚持民主程序,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实施过程和结果要让群众全程参与监督,筹资筹劳的使用情况要透明公开。强化财政投入与农民投入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
七、完善农民负担日常监督管理机制
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卡、项目审核与监测等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与农村土地承包、农村集体财务和农村审计等管理紧密结合,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强化农民负担信访管理,畅通涉及农民负担的信访渠道,建立健全信访受理、督办、处理和反馈制度,做到受理及时、督办得力、处理到位。强化农民负担检查,实行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检查与回访、明察与暗访、检查与处理相结合,不断提高检查效果。强化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重点查处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截留平调挪用农民的各种补贴补偿款以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事)件。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对涉及农民负担的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办法。
八、强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层层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继续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专项治理部门责任制,强化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对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到依法监督管理农民负担。各地要制定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考核办法,逐步形成制度,重点对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涉农收费监管、农民权益维护、制度建设、案件查处等方面进行考核。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成绩突出的,要进行表彰。对农民负担问题较多的地方或单位,要实行重点监控,限期整改,确保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皖办发„2010‟1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主线,进一步推动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
1、实行对口扶持制度。省民委委员单位要认真落实《省民委委员单位对口扶持民族乡村方案》,帮助民族乡、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帮助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经济,发展公共事业。辖有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负起责任,实行分类指导。建立市、县(市、区)直相关部门对口扶持民族乡村制度,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口援助工作,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编制专项规划。要把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省发改委和省民委要认真编制《安徽省“十二五”少数民族和民族聚
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辖有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较多的市、县(市、区)也要把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和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当地“十二五”规划之中。同时,结合实际编制民族乡村发展专项规划,并与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相衔接。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省财政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市、县(市、区)财政根据本地少数民族人口总数情况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县(市、区)应当设立扶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并随着财力增长逐年增加。
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4、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办发„2009‟3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带头进行民族团结宣讲。中小学要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相关课程,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中充实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面向基层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大力宣传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成就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舆论氛围。
5、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在全省城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和谐民族乡、村”、“和谐民族社区”创建等活动。开展创建活动要与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与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结合起来,与排查化解不安定因素结合起来。对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
6、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做好清真食品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特需用品的生产和供应工作,保障和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需要。对实行土葬民族的非经营性公墓用地,要本着节约够用的原则,实行划拨供地。
7、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对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能把与民族问题无关的问题归入民族问题。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要采取教育、疏导、化解的办法来解决。同时,要有效防范和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
三、切实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
8、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县(市、区)两
级都要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进一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族工作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各级政府要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9、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发„2005‟16号)的要求,切实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工作。加强民族乡村领导班子建设,注重选好“一把手”。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有计划地选派机关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采取各种途径,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跟党走、群众中有威望、工作上有实绩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
10、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建设。要适应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注重选拔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充实民族工作部门。继续执行《关于县(市、区)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机构设置问题的通知》(皖编办„2007‟248号),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帮助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和广大民族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维护团结稳定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