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阳泉市委办公厅、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1:4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阳泉市委办公厅、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阳泉市委办公厅、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

第一篇:中共阳泉市委办公厅、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

选举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文单位: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

号:哈办发[2005]29号 发布日期:2005-10-10 执行日期:2005-10-10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现将《哈尔滨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5年10月10日

哈尔滨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黑办发[2005]13号)精神,切实做好我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障村民民主政治权利为宗旨,严格执行《黑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坚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和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通过直接选举、普遍选举、差额选举、无记名选举的方式,选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群众拥护的新一届村委会,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方法步骤

(一)准备工作阶段

1、做好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对任期届满的村委会管理的村级财务进行清理和公开,对本届村委会成员进行离任审计,划清责任、保护集体利益。对审计出的问题要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及时作出处理,并将结果在选举前向群众公开。区、县(市)农经管理部门负责对审计的时间、方式及其结果公布进行分类指导,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群众对财务管理意见较大的村,由县级农经管理部门负责审计。

2、搞好选举工作人员培训。要采取分级培训的方式对换届选举工作人员进行普遍培训,培训的重点内容是选举的基本原则、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选举各阶段的具体操作规范,真正做到有关人员学懂弄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练掌握换届选举工作程序和操作规范,切实提高工作人员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能力和执法水平。

3、成立村民选举委员会。村民选举委员会由5至9人组成,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并从中推选1人主持工作。

(1)村民会议推选。召开18周岁以上的村民或户代表参加的村民会议进行表决,获得相对多数的赞成票始得当选;也可以采用流动票箱到各户接受无记名投票,按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

(2)各村民小组推选。根据村民小组的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确定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数量并合理分配到每个村民小组。由村民小组长主持召开18周岁以上村民参加的村民小组会议进行投票表决,获得相对多数的赞成票始得当选本村民小组的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也可以采用流动票箱到各户接受无记名投票,按照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本村民小组的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

4、确定村委会成员职数。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委员共3至7人组成,具体职数设置可以参照以下标准:村人口1500人以下并且只有3个以下自然屯的,设3人;村人口1500人至3000人或者有4至5个自然屯的,可以设5人;村人口3000人以上或者有6个以上自然屯的,可以设7人。

(二)组织实施阶段

1、选民登记。选民登记工作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做到不重登、不错登、不漏登。选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村民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的,可以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3日内做出解释或调整;距选举日不足3日的,应当在选举日以前做出解释或调整。

2、推选和确定候选人。坚持由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引导村民把那些素质好、威信高、能力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办事的人提名为候选人,候选人中应有两名以上女性。提倡以一人一票海选提名的方式确定正式候选人;提倡候选人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提倡候选人年龄在25-55周岁之间;提倡把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按照规定程序推选为村委会成员候选人,通过选举兼任村委会成员;提倡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提倡拟推荐的村级党组织书记人选,先参加村委会的选举,获得群众承认以后,再推荐为村级党组织书记人选;如果选不上村委会主任,就不再推荐为村级党组织书记人选。提倡村委会成员中的党员通过党内选举,兼任村级党组织委员。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5日以前,以姓氏笔画为序张榜公布。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村委会主任正式候选人与村民见面,介绍治村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3、正式选举

(1)时间安排。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正式选举的时间定为2005年10月25日至11月10日。在此期限内,以区、县(市)为单位统一选举投票日。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的10日以前张榜公布选举时间和投票地点。另行选举与补选应当在11月20日之前进行。

(2)委托投票。外出选民由本人申请,经村民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形式委托候选人以外的选民代为投票。每个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1人。办理委托投票必须出具委托人签章的 委托书、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人出具的临时居住地居住证明或工作证明,选举日停止办理委托投票手续。

(3)秘密划票。提供充足规范的秘密写票处,引导选民全部依次到秘密划票处划票,保证选民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划票。

(4)流动票箱。每村可以设立1至2个流动票箱。流动票箱仅限于确实无行走能力不能到选举中心会场或投票站投票的选民使用,由3名以上工作人员到其住所接受投票。使用流动票箱的对象和人数应当在选举日前,由村民选举委员会确定并张榜公布。

(5)公布选举结果。投票结束后,所有票箱应于当日集中,当众同时开箱,公开唱票和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

(6)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推选产生村委会下属的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工作由新一届村委会主持在15日内完成。村委会下属的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成员由村委会提名,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村民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选举产生。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5至15户推选1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的总数不得少于35人。在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5至9人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中推选产生3至5人的民主理财小组。

(7)做好移交工作。新一届村委会选举产生后,上一届村委会应当在10日内交接工作,重点是移交村委会公章、财务帐目、工作档案、债权债务,移交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主持。

(8)颁发当选证书。区、县(市)民政局应在收到各乡(镇)街道选举报告的15日内,向当选的村委会成员颁发全省统一印制的《当选证书》。

(三)检查验收阶段

检查验收的内容是:

1、村委会选举是否依法进行;

2、选举的组织指导是否得力;

3、是否贯彻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是否实行了直接选举、差额选举、秘密划票和无记名投票;

4、村民的民主权利是否得到保障;

5、大多数村民对选出的村委会是否满意;

6、换届选举档案是否完备。

检查的重点是村民通过来信、来访等方式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村。11月11日——11月17日乡镇开展自查;11月18日——11月30日区、县(市)组织检查验收;12月1日起市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抽查,并通报检查验收情况。

三、积极稳妥地进行村委会成员确定职位选举试点工作

承担村委会成员确定职位选举试点工作的区、县(市)要勇于探索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职位设置。村委会成员的具体职位可以参照以下设置(以5人为例):主任、财经委员(即村会计兼文书)、治安调解委员(拟推荐为村民兵连长)、妇女委员兼计划生育委员(女,拟推荐为村妇代会主任)、文教卫生委员(30岁以下,拟推荐为村团组织书记)。村委会成员设置3人或7人的,上述职位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兼职)。

(二)职位选举。实行村委会成员确定职位选举的,每个职位要最终确定2名(或2名以上)正式候选人。竞争上述职位的人选除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候选人一般条件外,还应当具备有关职位规定的特殊条件。

(三)候选人的确定。初步候选人可以采取村民直接提名和本人报名相结合的办法;初步候选人应当经村民选举委员会按照有关职位(如:妇女委员兼计划生育委员、治安调解委员、文教卫生委员)的规定条件进行资格审查,或者由乡镇组织考试(如:村财经委员);经过资格审查或考试符合规定条件的初步候选人经过村民预选,按差额比例确定正式候选人。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认识。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是全市广大农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要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政治权利、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本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要加强党的领导、搞好宣传教育、保证工作经费、监督村级财务清理和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抓好分类指导;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与当前农村工作结合起来,做到统一部署和安排,圆满完成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要抽调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组成督导组,深入乡(镇)和村督导换届选举工作。

(二)发挥村级党组织在换届选举工作中的作用。村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选举前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教育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选举中要加强指导和监督,坚决抵制各种违法行为;选举后要积极支持和保障新一届村委会顺利开展工作。按照省委有关要求,凡今、明两年任期届满的村级党组织,要在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始前,统一组织换届选举。2004年以后换届的村级党组织待任期届满后再进行换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结束后,立即组织好村级党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要全面实行“两推一选”办法,紧紧抓住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有利契机,积极扩大村级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的比例。

(三)妥善处理选举中出现的问题。各区、县(市)和乡(镇)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受理村民上访、申诉工作,尊重村民的申诉权和上访权,及时化解矛盾。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查核实,一旦发现违规操作选举的要坚决推倒重来。建立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对村民上访申诉推诿、敷衍、拖延,激化矛盾、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坚决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对不组织或拖延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要追究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级党组织、村委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要加强对候选人竞争承诺、治村演说内容

的审核,严禁违法违规承诺、人身攻击等行为的发生;一旦发生违法违规承诺、人身攻击等行为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候选人资格。

(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让广大村民充分了解村委会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法规,熟悉选举的各个环节和操作方法。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务公开栏、告村民的一封信、标语等形式向广大村民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和《黑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消除家族、宗族、派别等不良影响,坚持抵制不正当的选举行为,使广大村民按照真实意愿投票,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五)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选举后离开村委会岗位的老村委会成员,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从生活上关心、在政治上关怀,尽力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组织领导

为保证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成立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 颖 市委副书记

副组长:姜 明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许桂芝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桂华 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 利 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王学本 市信访办副主任

李 军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委主任

刘文成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刘志强 市民政局副局长

张伟忠 市司法局副局长

杨国民 团市委副书记

单 云 市妇联副主席

姜 宏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贾建林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司委副主任委员

徐振湖 市民政局局长

高大伟 市财政局副局长

韩博文 市公安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负责选举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徐振湖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刘志强同志兼任,成员由相关人员组成。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第二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的通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河南省选举实施细则》的决定 附:第五次修正本

2005-9-30 0: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发文单位: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号: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7号

发布日期:2005-9-30 执行日期:2006-1-1

经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05年9月30日审议通过,现予

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00五年九月三十日

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对《河南省选举实施细则》作如下

修改:

一、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设区的市、济源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市辖区、县、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二、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省、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省、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立选举工作机构,负责办理选举事宜。”

三、第六条修改为:“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选举委员会由本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人民团体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四人,委员若干人,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选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

责办理选举工作中的具体事宜。”

“乡、民族乡、镇选举委员会由本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和人民团体负责人,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委员若干人,由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选举委员会设立办事机构,办理选举工作的具体事宜。”

四、第八条修改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

定的名额执行。”

五、第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实施细则确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实施细则确定,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备案。”

六、第二十八条修改为:“因危害国家安全案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案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不进行选民登记。”

七、第三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由各选区选民和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提名推荐。选举委员会汇总后,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并交各该

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本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由选举委员会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五

日以前公布。”

八、第三十六条修改为:“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九、第五十八条修改为:“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破坏选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或者代表,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

权的;

(二)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三)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其他违法行为的;

(四)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

复的。“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款所列行为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以本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当选的,其当选无效。“

本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选举实施细则》根据本决定作修改后,重新公布。

河南省选举实施细则(第五次修正)

(1980年10月8日河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根据1983年11月21日河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南省选举实施细则〉的若干规定的决议》第一次修正 根据1986年12月25日河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南省选举实施细则〉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1989年11月8日河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南省选举实施细则〉若干条款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1995年9月6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南省选举实施细则〉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根据2005年9月30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九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南省选举实施细则〉的决定)

第五次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设区的市、济源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市辖区、县、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和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

法办事,切实保障选民和代表的民主权利。

第四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分别列入本级财政开支;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

经费,由省、设区的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章 选举工作机构

第五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省、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立

选举工作机构,负责办理选举事宜。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乡、民族乡、镇选举委员会受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选区设立七至十人组成的选举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选举委员会的派出机构,主持本选区的选举工作。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由选举委员会任命。选区内划分若干选民小组,由选民

推选组长一人,副组长二至三人。

街道办事处和划分两个以上选区的单位,可以成立选举工作指导组,其组成人员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

第六条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选举委员会由本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人民团体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四人,委员若干人,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选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办理选举工作

中的具体事宜。

乡、民族乡、镇选举委员会由本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和人民团体负责人,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委员若干人,由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选举委员会设立办事机构,办理选举工作的具体事宜。

第七条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选举委员会的职权:

(一)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二)制定选举工作方案,部署、检查、指导选举工作;

(三)划分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区,分配各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

(四)进行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印发选民证,受理对于选民名单不同

意见的申诉,并做出决定;

(五)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和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六)规定选举日期;

(七)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八)管理使用选举经费;

(九)选举工作结束后,做好文书、资料的整理归档,并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

出选举工作的总结报告。

第三章 代表名额和分配

第八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的名额执

行。

第九条 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基数为二百四十名,每二万五千人增加一名代表;人口超过一千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六百五十名。

第十条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基数为一百二十名,每五千人增加一名代表;人口超过一百六十五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四百五十名;人口不足五万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一百二十名;深山区的县,代表名额可以适当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得超过应选

代表总数的百分之五。

第十一条 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基数为四十名,每一千五百人增加一名代表;人口超过九万的乡、民族乡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百名;人口超过十三万的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一百三十名;人口不足二千的乡、民族乡、镇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四十名;深山区的乡、镇,代表名额可以适当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得超过应选代表总数的百分之五。

第十二条 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实施细则确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实施细则确定,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总名额经确定后,不再变动。如果由于行政区划变动或者由于重大工程建设等原因造成人口较大变动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总名额依照本实施细则重新

确定。

第十三条 设在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行政区域内的中央、省、设区的市的所属大型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的代表名额分配,原则上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多于本级所属单位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驻乡、镇行政区域内的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的职工,只参

加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第十四条 聚居境内同一少数民族的总人口数占境内总人口数百分之十五以上,不足百分之三十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适当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但分配给该少数民族的应选代表名额不得超过代表总名额的百分之三十;如果占境内总人口数百分之三十以上,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相当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

数。

聚居境内同一少数民族的总人口数不足境内总人口数百分之十五的,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适当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但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第十五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驻豫部队选举出席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进行。

驻当地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分别同省军区、军分区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协商确定。

第十六条 在分配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时,应掌握代表结构的合理比例。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

第四章 选区划分

第十七条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分配到选区,按选区进行选举。选区的大小,按照每选区一至三名代表划分。选区可按居住状况划分,也

可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

第十八条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所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按系统、按行业划分选区。人口多的单位,可以单独划分选区;人口少的单位,可以联合划分选区。城市居民可按街道组织划分,也可以和其他单位划为一个选区。

第十九条 选举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农村以相邻的几个村民委员会划一个选区;人口较多的村民委员会,也可以单独划分一个选区。

选举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般应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划分选区。居住分散,人口较少的山区,也可以由相邻的几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划为一个选区。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

口数应当大体相等。

第二十条 县直属机关所在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和该城镇其他选区每一代表所

代表的人口数大体相等。

第二十一条 中央、省、设区的市和外地驻本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单位,可分级归口,按系统、按行业划分选区或联合选区。领导机关和下属机构分散数地的,应分别参加所在地的选举,不得跨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划分选区。

第五章 选民登记

第二十二条 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

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

第二十三条 选民的年龄计算,应以当地选举日为截止日。以农历计算出生日期的,应按公

历换算准确日期。

第二十四条 选民名单应在选举日的二十日以前公布,实行凭选民证参加投票选举的,并应

当发给选民证。

第二十五条 对于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的,可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选举委员会对申诉意见应在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申诉人如果对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在选举日以前作出判决。人民法院的判决为最后决定。

第二十六条 旅居国(境)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期间在国内的,可以参加原籍地或出国(境)前居住地的选举。

第二十七条 每个选民只能在一个选区进行选民登记。具体规定如下:

(一)农村村民、城镇居民,一般在户口所在地的选区登记。

(二)居住城镇一年以上而户口不在城镇的人员,应取得户口所在地的证明,可在现住地进

行登记。

(三)外出探亲、劳动、经商等在一年以内的人员,均在户口所在地进行登记。

(四)出国(境)探亲、学习、讲学、访问、考察、援外等人员,在选举期间不能回国的,可以委托亲属代为办理登记,没有办理委托手续的,不列入选民名单。

(五)外出一年以上下落不明的人员,暂时不予登记;若在选举日前返回的,应予补办登记

手续。

(六)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在校学生均在所在单位进行登记。离退休干部、职工在现住地进行登记,也可以在户口所在地进行登记。

(七)驻市区的县级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应在县里登记,驻市区的职工家

属,户口在市区的,应在市区登记。

(八)随军家属,在部队营区工作的,参加军队选举。

第二十八条 因危害国家安全案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案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不进行选民登记。

第二十九条 下列人员可以进行选民登记:

(一)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二)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

权利的;

(三)正在取保候审或者被监视居住的;

(四)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五)正在收容教育的;

(六)正在受拘留处罚的。

以上所列人员参加选举,由选举委员会和执行监禁、羁押、拘留或者劳动教养的机关共同决定,可以在流动票箱投票,或者委托有选举权的亲属或者其他选民代为投票。被判处拘役、受拘留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人,也可以在选举日回原选区参加选举。

第三十条 经选举委员会确认的精神病患者和呆傻人员,无法行使选举权利的,不列入选民

名单。但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应予登记。

第三十一条 传染病患者,符合选民条件的,应予登记。

第六章 代表候选人的提出

第三十二条 省、设区的市、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

表候选人,按选区或选举单位提名产生。

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推荐者应向选举委员会或者大会主席团介绍候选人的情况。

第三十三条 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三分之一至一倍;由省、设区的市、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应多于

应选代表名额的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第三十四条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领导干部被提名分配到基层选区参加选举的应和选民见面,参加选区的选举活动。

第三十五条 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由各选区选民和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提名推荐。选举委员会汇总后,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并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本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由选举委员会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五日以前公布。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换届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提名、酝酿代表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将依法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印发全体代表,由全体代表酝酿、讨论。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符合《选举法》规定的差额比例,直接进行投票选举。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超过《选举法》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办法确定的具体差额比例,确定正式候选人名

单,进行投票选举。

第三十六条 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

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但是,在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第七章 投票选举

第三十七条 做好选举的准备工作:

(一)在选举日前五日,各选区应再次公布选举日期、时间、地点。

(二)认真核实选民人数。对选民登记后有迁入、迁出、参军、死亡等变动的,应予补登或除名。如因特殊情况推迟选举日期,而新增加的十八周岁的选民,应予补登。

(三)制作票箱,统一印制选票,布置好投票站或选举大会会场。选票上正式代表候选人的名次排列以姓名笔划为序。

(四)在选举日因故不能参加投票的选民,各选区应事先逐人登记,澄清委托投票人数。

第三十八条 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选民根据选举委员会的规定,凭身份证或者选民证领取选票。各选区应当设立投票站、流动票箱或者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

设立投票站的,应规定投票站地点和范围,以及在本站投票的选民名单;选举办法和监票员、计票员名单提前印发各选民小组讨论通过;由监票员、计票员检查票箱,加封或落锁;讲解投票注意事项,凭身份证或选民证和委托证分发选票;投票结束后,开箱验票确认选举有效后密封送选区计票处。在选区总监票人的监督下,按投票站分别计票,并在当日或次日内公布选区选举结

果。

对不便到场投票的选民,可组织二至三名工作人员带流动票箱,在监票员的监督下登门接受投票。流动票箱投票必须在本选区计票前完成。

召开选举大会选举的,投票选举前,主持投票的人应向到会选民报告登记人数和实到人数,宣布候选人名单,民主通过选举办法和监票员、计票员名单,由监票员当众检查票箱,并讲清投

票的注意事项,而后有秩序地进行投票。

代表候选人不得担任监票员和计票员。

第三十九条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各选区投票时间,应在选举日内进行。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推迟选举的,须经选举委员会批准。

第四十条 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各选区的投票站、选举大会或者流动票箱由选举委员会或者选区的选举工作领导小组主持和组织。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由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

席团主持。

第四十一条 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或者选区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

第四十二条 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

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时,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

第四十三条 选举人对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弃权。

第四十四条 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

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第四十五条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第四十六条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选代表的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根据在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本实施细则规定的差额比例,确定候选人名单。如果只选一人,候选人应为二人。

依照前款规定另行选举县级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三分之一;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另行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第四十七条 投票结束后,由选民或者代表推选的监票、计票人员和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的人员,将投票人数和票数加以核对,作出记录,并由监票人签字。选举结果,由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根据《选举法》和本细则的规定,确定选举是否有效。

当选的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选举委

员会张榜公布当选代表名单。

第四十八条 补选出缺的代表时,代表候选人,可以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也可以同应选代表名额相等。补选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分别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并派人到选区具体组织补选事宜。选区应重新核对选民名单,对变动的进行补正。经选民协商确定的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在选举日的三日以前公布。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第八章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十九条 省、设区的市、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第一次会议,在本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完成后的两个月内,由上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上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召集。

第五十条 省、设区的市、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选举本次会议的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本次会议的议程和其他准备事项的决定。

预备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每届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的预备会议,由上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

省、设区的市、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由主席团主持会议。

第五十一条 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由主席团主持会议,并负责召集下一次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

为主席团成员。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省长、副省长,市长、副市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代表依照《地方组织法》规定联合提名。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十人以上书面联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二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可以提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可以提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人民政府领导人员的候选人。不同选区或者选举单位选出的代表可以共同酝酿、联合提出候选人。

主席团提名的候选人人数,每一代表与其他代表联合提名的候选人人数,均不得超过应选名

额。

提名人应当向代表如实介绍所提名的候选人的情况。

第五十三条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秘书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人民政府正职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数一般应多一人,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的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一人至三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候选人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应选人数在选举办法中规定具体差额数,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数符合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数超过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预选,根据在预选中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进行选举。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提名、酝酿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提名、酝酿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半天。

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代表对于确定的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

选其他任何代表或者选民,也可以弃权。

第五十四条 省、设区的市、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必须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长、副省长,市长、副市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也可以不是本级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

第五十五条 省、设区的市、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上述职务,必须在两个月内辞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务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的职务。

第五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人数超、过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可以根据在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候选人,也可以依照《地方组织法》规定的程序另行提名、确定候选人。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不足的名额的另行选举可以在本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进行,也可以在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进行。

另行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时,依照本实施细则的规定,确定差额数,进行差额选举。如果选举一人,候选人应为二人。

第五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省长、副省长,市长、副市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时,候选人数可以多于应选人数,也可以同应选人数相等。选举办法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第九章 对破坏选举的制裁

第五十八条 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破坏选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或者代表,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二)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三)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其他违法行为的;

(四)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

复的。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款所列行为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以本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当选的,其当选无效。

第五十九条 对于选举中的违法行为,选民可以向本级或者上一级选举委员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检举、控告,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检察院检举、控告。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如有未尽事宜,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补充或

修订。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第三篇: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推荐)

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市委组织部 市人事局 市财政局

《关于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的意见》的通知

厦委办发[2006]39号

各区委、区政府,市直各部、委、办、局,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火炬高新区管委会、象屿保税区管委会,各人民团体,各有关企事业单位:

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关于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的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十三日

主题词:人才政策 实施意见 通知

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

厦门市人事局

厦门市财政局

关于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的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优化我市的人才政策,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厦创业、工作,为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现就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引进人才优惠办法

(一)适用范围

从厦门之外新引进到本市企业和市、区属事业单位工作的,并已按规定办理了人事关系、户籍迁厦手续且符合本意见规定条件的人才,按本意见享受优惠政策。但从驻厦部、省属单位调至本市市、区属单位工作的人员除外。

(二)编制《厦门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由市人事局依据厦门的城市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汇总、整理、分析用人单位对急需紧缺人才的需求,编制目录,经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定。目录每年更新一次,于当向社会公开发布。

(三)引进人才经济补贴办法 对依据目录引进的、个人条件与拟任岗位需要相一致、急需紧缺且在补贴名额内的人才,以人才在厦企事业单位受聘工作时间,按月计发一定数额的引进人才经济补贴(包含安家费用、购房补贴、生活津贴和特殊保障津贴等引进人才财政性补贴),发放期限最长为60个月。原则上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补贴名额,其中企业的补贴名额不少于总名额的70%,企业的补贴名额向本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倾斜。

补贴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每人每月2500元、第二层次每人每月1500元、第三层次每人每月1000元。三个层次补贴人数的比例原则上为2:3:5。

1、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经济补贴

第一层次是符合市重点人才直接确认条件的人才;第二层次是经市人事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评鉴确认的市重点人才、或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或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才;第三层次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具有硕士学位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或中小学引进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特级教师或省级学科带头人。

2、企业引进人才的经济补贴

补贴对象条件:原则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个人条件与岗位需要相一致、具有三年以上与拟任岗位相关工作经历、与企业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岗位薪酬不低于本市上一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三倍,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才:

(1)属电子信息、机械、化工等支柱产业急需紧缺的技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2)属软件、光电、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急需紧缺的技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3)属物流、旅游、商贸、文化、金融、中介、会展等行业急需紧缺的高级人才;

(4)属其他的企业急需紧缺的核心骨干人才。

补贴层次与比例:第一层次是市重点引进人才,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才;第二层次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才,或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第三层次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或具有国家执业资格的高级技师人才。

3、引进人才经济补贴的变更 引进人才在享受经济补贴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自该情形产生的下个月起,由用人单位按原发放渠道报市或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停发补贴:

(1)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

(2)不具备岗位所需工作能力的;

(3)违法违纪正在接受审查的;

(4)应停发补贴的其他情形。

在本市范围内变动工作单位,要继续享受补贴待遇的,由新的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符合当新公布的目录、仍属本市急需紧缺人才的可按规定继续享受,但累计享受补贴的期限不超过60个月。

4、不得重复享受经济补贴的原则

本意见实施后,下列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只能享受其中一项,不得重复享受:

(1)引进人才经济补贴;

(2)根据《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享受留学人员生活津贴;

(3)根据厦卫人[2006]29号文件规定,享受市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岗位津贴;

(4)其它类似的财政性补贴。

5、引进人才经济补贴的其他事项

(1)对于引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其他特别需要、特别紧缺、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补贴标准由市组织、人事、财政部门另行研究,报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定。

(2)引进并落户到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的补贴名额内同层次人才,补贴标准每人每月增加200元。

(3)未享受引进人才经济补贴,引进到经费自给事业单位(含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和财政核拨补助经费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可由用人单位按以下标准发给一次性安家补贴: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或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才,补贴4万元;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具有硕士学位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补贴3万元;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补贴2万元;具有国家执业资格的高级技师,补贴1万元。所需经费,由用人单位自筹。企业单位可根据引进人才的能力、表现和业绩自主决定一次性安家补贴。财政核拨经费单位不实行一次性安家补贴。享受一次性安家补贴的人才,为单位的服务年限不得低于三年,服务年限不满三年离开的,用人单位可按未满服务年限时间所占的比例扣回所发补贴。

(四)引进人才租赁住房办法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房源,由市人事局负责安排给引进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承租使用。引进人才租赁住房的管理由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负责。具体租赁分配及管理办法由市人事局商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研究制定,并报经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后实施。

(五)引进人才配偶就业办法

1、引进人才配偶的工作安排,原则上由用人单位为主帮助解决。

2、符合《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厦门市人事局关于加强国家公务员转任工作的通知》(厦委组【2005】54号)文件规定条件的,转任机关工作的可申请免于考试。

3、引进到企事业单位的享受引进人才经济补贴、个人条件与岗位需要相一致(或受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市重点引进人才、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才、或具有硕士学位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其配偶原属机关事业单位、从外地应聘到本市财政核拨经费事业单位编制内的,暂不纳入本市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退休时按原事业单位退休待遇计发退休费;其配偶应聘到财政核拨补助经费、经费自给事业单位编制内的,按照《厦门市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厦府[2004]178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待遇可按照厦府[2004]178号文件实施前本市事业单位已在编职工的身份办理。上述所列人才,引进到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的,其配偶原属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从外地应聘到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区属事业单位且专业对口(或单位对口)的,可简化招考程序,采用考核等方式聘用。

(六)引进人才子女就学办法

1、继续给予市重点引进人才的子女入学特殊照顾,其子女由异地、境外(国外)转入,就读公办初中、小学、幼儿园的允许择校择园一次,免收择校择园费用;如未享受择校择园照顾的,参加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考试,参照归侨子女享受照顾分待遇。

2、人才引进时人事关系和户口迁入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辖区范围内的,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才,或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才, 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或具有国家执业资格的高级技师人才,凭市人事局出具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区人才子女就学优惠证》,其子女由异地和从思明区、湖里区随迁转学的,属初中、小学或幼儿园的,允许在所在区范围内公办初中、小学或幼儿园择校择园一次,免收择校择园费用;如未享受择校择园照顾的,参加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考试,参照归侨子女享受照顾分待遇。其中在同安、翔安的,自本意见实施之日起三年内择校择园的范围扩大到跨两区辖区范围内的公办初中、小学或幼儿园。

3、进一步办好市国际学校,满足各类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的特殊需要,为引进人才子女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服务。

(七)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的调整。

引进人才的经济补贴等优惠政策,可根据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情况作适当调整,并报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后以适当方式公布。

(八)引进人才经济补贴的资金来源

引进人才经济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分别安排,纳入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部门预算,市级资金统一归入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其中:对企业引进的补贴名额内人才的经济补贴所需的资金,按财政体制规定由市、区两级财政按共享税分成比例分别承担,先由市财政统一支付,年终再由市、区两级财政通过体制进行结算。

(九)引进人才经济补贴的申办

(1)申请引进人才经济补贴的单位应于每年的3月10日前向市人事局申报当的急需紧缺人才需求计划,包括需求的岗位、人数、资格条件等。未及时申报的,原则上不安排引进人才经济补贴名额。(2)市人事局会同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预算安排、单位申报计划情况、人才急需紧缺情况等,商市委人才工作部门综合研究核定补贴名额总数及各行业补贴名额,经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3)用人单位当引进符合本意见第(三)条规定条件的人才的,在人才按规定到单位报到并试用合格后,根据引进人才的数量、人才的能力表现与业绩提出补贴人选。属事业单位的,先送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再按单位的隶属关系向市或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申报;属市集中收入企业的,由用人单位直接向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申报;其它企业应先送相关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再向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申报。申报截止时间:每年12月10日前。

(4)根据用人单位的类型、规模大小、申请补贴人选的条件以及人才急需紧缺情况等,在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和拟定的补贴名额总数限额内确定补贴对象及补贴层次,通过厦门人事网等方式公示后,按财政规定的拨款程序核发。从引进的次年起,原则上于每年的5月和10月各发放一次。

二、优秀人才奖励办法

(十)设立“厦门市杰出人才贡献奖”

市委、市政府设立“厦门市杰出人才贡献奖”,每三年在本市的企业和市、区属事业单位中,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评选名额在10名以内,根据条件按实表彰,获奖者各奖励15万元并授予“厦门市杰出人才”称号。所需资金从市人才发展资金列支。成立“厦门市杰出人才贡献奖”评选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具体的评选组织工作。评选办法另行制定。评选结果经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核,报市委、市政府批准,适时给予表彰奖励。在“厦门市杰出人才贡献奖”评选周期内,“市产业科技功臣”、“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获得者,申报评选的,经审核可授予“厦门市杰出人才”称号,但不占用名额,不再发给奖金。

市直部门确需新设人才奖励项目的,组织实施部门须拟定可行性报告,送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经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审核,报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后实施。各区可参照市级人才奖励规定,设立人才奖励项目和奖励办法,评奖时间原则上与市级人才奖励同步进行,评选方案送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审核。

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办法

(十一)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本市重点发展区域流动

1、鼓励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采取兼职的形式到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辖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服务,兼职的有关待遇等内容由用人单位与人才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2、凡在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辖区范围内的市、区属事业单位工作的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或从外地及本市思明、湖里辖区范围内引进到这四区辖区内市、区属事业单位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单位在首次聘任其专业技术职务时,可申报专项聘任指标。

3、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区属事业单位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具有与岗位需要相一致专业又属急需紧缺专业的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才和急需紧缺的具有本科学历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如单位编制已满的,可予专项批办。

四、人才继续教育办法

(十二)鼓励人才继续学习深造

1、中、高级人才参加与所从事专业有关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所在单位应积极支持。

2、鼓励人才参加在职提高学历教育,并切实落实报销学费等有关规定待遇。

3、市组织、人事部门继续选拔有潜质的公务员公派出国留学。

4、遵循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市组织、人事部门继续组织中高级人才到国内外参加短期培训。

5、加强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有针对性地联合举办急需紧缺人才培训活动。

五、人才公共服务办法

(十三)建立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市属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业绩优异、贡献突出的,不唯学历、资历、论文等条件,以其业绩、能力为主要依据,进行职称的特殊评审。

(十四)开展对外招聘高层次人才服务活动 坚持定期征集重要职位,开展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招聘信息发布等免费服务,所需资金列入市人事局的经费预算。

(十五)高级人才的医疗服务

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条件比较好的医疗服务机构,为高级人才提供特色医疗服务项目,适应高级人才的医疗保健需求。

(十六)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

企事业单位作为用人的主体,应在引才、用才、育才和留才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更新人才观念,加大人才投入,积极主动解决人才的困难和问题,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十七)加强宣传指导,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大力宣传在引才、用才、育才和留才方面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着力宣传人才的突出业绩,在各行各业人才中树立建功立业的典型和标兵。围绕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人才活动。各级新闻单位、各主管部门、人才所在单位应以多种形式及时总结、宣传优秀人才的精神风貌和奋斗业绩。

六、其他事项

(十八)加强监督检查

各相关单位和当事人应如实提供申报材料,如发现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经核实追回有关人才经济补贴或奖励金、撤销荣誉称号、取消相关单位或个人的申报资格,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十九)本意见及未尽事宜由市人事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二十)本意见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以前有关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第四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的意见

哈办发〔2011〕14号

(2011年7月22日)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在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和创新管理服务体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城市基层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但不少社区还存在事务繁杂、机制不顺、管理粗放和为民服务的贴近度、精细度不高等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管理服务工作要求,影响了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意见》(黑发〔2011〕5号)和《中共哈尔滨市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社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哈发〔2010〕13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我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就在全市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届十七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以满足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通过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社区管理资源,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新模式,实行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使社区在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实现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社区服务无缝隙,为现代大都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使居民群众权益得到保障,共享发展成果;坚持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结合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街道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对政府部门下移至社区的职能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经费保障,街道、社区负责人员调配管理和组织落实,增强街道、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承载力、执行力;坚持整合力量、多方参与,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区街职能延伸人员、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各类协管员、社区警务人员、社区志愿者、物业服务企业和驻区单位等各种力量的协同、协作作用,有效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合力;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紧密联系各地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实际,区分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统筹优化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使社区管理服务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主要目标。

2011年8月底,城区所有街道(含辖社区的乡镇,下同)和县(市)城关镇各选择1—2个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服务试点;2011年年底,城区所有社区和县(市)城关镇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服务全覆盖;2012年6月底,县(市)城镇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服务全覆盖。通过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实现“六化”目标,即管理理念人性化,真正把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变成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管理对象多样化,将辖区内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管理队伍多元化,按照共驻共建、整合资源的思路,建立专兼结合、多方参与的网格责任人队伍;管理职责明晰化,明确网格管理服务人员职责,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制,同格同责、同奖同罚;管理手段数字化,依托社区服务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以信息化方式管理;管理方式流程化,建立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保证管理的便捷、精确和高效。

二、主要内容

(一)合理设置网格。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考虑居民的认同度、社区工作人员状况等因素,根据自管小区、物业管小区、单位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多种类型以及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管辖面积等因素,由各地区组织街道(乡镇)合理设置社区网格,对网格内进行综合管理和共同监督。网格划分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区域,不得交叉重叠,区域内所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全部纳入网格,实现全面覆盖。

(二)健全管理队伍。根据中央和省委有关整合基层社区服务资源的要求,按照专干不单干、分工不分家的原则,完善社区各类协管员业务部门和街道社区双重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业务主管部门管业务,街道社区管队伍的“条主业、块用人”的条块结合式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在不影响专职工作的前提下,整合社区各类力量,根据各网格管理服务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网格管理工作人员。网格管理可实行“兼管多格”和“专管一格”相结合的办法运行,工作人员原则上由街道(乡镇)工作人员(可兼管多个网格)、城管及行政执法人员(可兼管多个网格)、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组织专职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各类协管员)、庭院管理委员会主任(楼栋长)、社区民警、物业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监督员、社区卫生工作者及社区志愿者等组成。网格格长一般应由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

(三)明确管理任务。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实行“定人、定位、定责、定时”,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要在做好网格内调查、统计、宣传、调解、信息收集、应急管理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在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协助街道(乡镇)做好网格内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城市管理、环境卫生、文化体育、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全社区;依法依规对网格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单位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监督网格内的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四)划分工作职责。街道(乡镇)工作人员为网格督导员,负责督促、指导、协调网格管理服务工作,每周不少于1次参与网格巡查,并通过实地检查、协调处置等方式,确保网格管理服务作用有效发挥。社区专职工作者为网格管理服务直接责任人,负责了解掌握网格内的情况,具体落实各类基础信息的采集、不和谐因素排查、帮助居民办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社区社会保障协理员设立网格管理AB角,两人负责一个网格,合理调配时间,保障业务和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社区专职工作者既要履行好自身工作职责,又要履行好网格格长职责,两项工作要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

(五)理顺操作程序。根据一般性工作、协调性工作、突发性工作等不同性质的工作类型,由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程序及时进行处置。对专业性较强的业务工作,确保专职专干,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要积极做好配合。建立民情日志制度。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要通过记录社区民情日志的方式及时、准确收集社情民意,反映工作状况。建立分析研判制度。社区每日定时召开民情分析会,对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进行梳理分类,落实责任人办理,确保社区情况当日清、动态准、处理快。街道(乡镇)每周要对社区反映的疑难问题以及在民情接待、走访调查工作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分类处置,确保各类民情意见有效解决。建立民情回应制度。对一些在社区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立即予以处理。对解决难度大或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实行限时办理,由社区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解决。对居民意见比较集中、比较普遍,具有倾向性、全局性的问题,由街道(乡镇)协调解决。办理结果要及时反馈,并收集居民反馈意见。

(六)落实岗位要求。强化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责任意识,要求做到脑勤、腿勤、手勤、嘴勤、笔勤,成为发现、受理、处置、协调、报告“第一人”。推行“错时工作制”,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坚持每天至少到网格巡查1次,在网格时间要达到工作时间三分之一以上。入户调查要合理安排时间,注意方式方法,注重自身形象,对服务管理对象的个人隐私和不便公开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要主动与社区居民交流沟通、增进感情,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认真填写民情日志。

(七)建立考核机制。各地区要完善信息掌握、问题处理、效果考评之间相互制约配套的管理机制,坚持“分级考核、分类考核、定量考核”并行,量化、细化、实化考核指标,明确项目、责任、时效,自查、互查、抽查、检查相结合,年终考评,兑现奖惩。对长期不能适应工作要求的街道、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转岗、辞退、罢免。建立网格管理服务公示制度,在每个网格区域内醒目位置设置网格区域管理图和服务指示牌,公布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内容、监督电话;社区公益服务场所要设置各单位网格区域平面图和网格划分全景图,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将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创建和谐社区、实施惠民工程、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各地区各部门要精心组织、紧密配合,在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组织框架内,共同抓好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各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的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工作;街道(乡镇)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包联社区。职能进社区的市、区县(市)直部门要强化业务指导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主管部门,要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网格和城市管理执法网格与社区网格有效衔接、协同运作。

(二)强化分类指导。已实行网格化管理服务试点的地区要逐步向市里统一模式过渡,进一步理顺组织体系;要认真总结,深入研究,着重在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制度化、人性化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和拓展,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尚未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要统筹安排、全面启动、排出日程,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抓出成效。

(三)强化队伍建设。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以招录政府雇员的方式,招录社区专职工作者,从事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按900户设1个岗位,三年内完成招录工作;工资标准按社区两委副职标准执行,由市、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承担。今年下半年,为8个城区648个社区各招录1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建立社区工作者考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机制。今后,在公务员选拔中,同等条件下,有社区工作经历的优先录用。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研究制订在社区工作者中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的具体办法,适时启动招录工作。

(四)强化宣传培训。实行网格化管理服务是加强社区基层管理的新探索、新举措,关系到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采取向居民和驻区单位发放宣传单和服务联系卡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使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家喻户晓。各地区要编制《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指南》,做到有关人员人手一份、随身携带。以区、县(市)为单位,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对有关人员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五)强化经费保障。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区、县(市),责任在街道(乡镇),落实在社区,社区承担着主要任务。各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社区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将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政府有关工作进社区要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力加强社区公益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聚合基层管理服务资源,建设覆盖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的“网格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公益活动项目补助,对五星级、四星级和谐社区,由市、区两级按1∶1比例给予补助,用于开展公益活动和公益项目建设,五星级社区每年补助5万元,四星级社区每年补助3万元;要按照市里标准足额落实社区工作者报酬和保险待遇;设立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各地区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实施细则,报市民政局备案。

第五篇: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全市村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办〔2008〕4号 【发布日期】2008-01-28 【生效日期】2008-01-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

工作的通知

(穗办〔2008〕4号)

各区、县级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局以上单位:

我市村、社区党组织和第三届村民委员会、第二届社区居民委员会将于2008年上半年任期届满,需要进行换届选举。去年12月21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08年全省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粤办发〔2007〕20号),对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的指导思想、职数配备和任职条件、工作要求、组织领导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市分别召开了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就做好2008年我市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通知如下。

一、换届举行的时间安排

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从2008年1月开始,至2008年6月底结束,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8年1月至2月)。主要开展以下工作: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选举工作方案,落实选举工作经费,培训选举工作人员,做好宣传发动,对村、社区“两委”成员进行民主评议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二)选举实施阶段(2008年3月至5月)。村党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要抓好四个环节: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和确定正式候选人、党内选举;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要抓好四个环节:选举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选民登记和公布、开展竞选活动、组织投票选举。社区党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要抓好四个环节:提名推荐候选人、民主测评、确定候选人、党内选举;社区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要抓好三个环节:选举产生社区选举委员会、选民登记、投票选举。新的村、社区“两委”班子选举产生后,要在7日内完成新老班子交接工作。在此阶段,要一并完成村(居)民小组长和村(居)民代表的换届选举工作。

(三)建章立制阶段(2008年6月)。各区、县级市和各镇、街要指导村、社区“两委”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法规,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完善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以及村、社区“两委”工作制度,用制度规范村(居)干部和村(居)民的行为。

(四)总结、验收阶段(2008年7月至8月)。总结、检查、验收采取自下而上方式进行。各区、县级市要将检查验收的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在7月底之前,以区、县级市党委、政府名义报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

二、成立换届选举工作机构

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市成立广州市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方旋同志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武同志、副市长陈国同志任副组长,组织、宣传、纪委(监察)、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农业工委、市人大常委会选举联络工委、民政、财政、公安、司法、农业、审计、信访、妇联等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办公室,分别设在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其中,市委组织部负责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的日常工作,市民政局负责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日常工作。各区、县级市和各镇、街要相应成立换届选举领导(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从有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三、落实换届选举工作经费

市本级换届选举工作经费纳入市民政局部门预算,由市民政局和市财政局统筹安排。各区、县级市及各镇、街要结合实际安排好本级换届选举工作经费,对困难村和社区给予经费补助,保障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开展。

四、做好换届选举培训工作

市将于2008年2月份举办换届选举工作培训班,培训市本级有关选举工作人员和各区、县级市、镇、街部分换届选举工作人员。各区、县级市也要组织安排好镇、街、村、社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参加换届选举工作的干部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选举工作方法、步骤和规程,以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五、加强换届选举宣传工作

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对换届选举的正面宣传,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有计划地广泛开展村、社区换届选举宣传工作,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集中宣传换届选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各地要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有线广播、标语等,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六、做好民主评议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各区、县级市和镇、街要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村、社区“两委”班子及其成员的民主评议和村、社区班子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村民对审计结果有争议的,要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表决结果需要复审的,可交由区、县级市有关部门进行复审,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复审。

七、高度重视“问题村”的换届选举工作

要切实抓好“问题村”的换届选举工作。注意掌握工作进度,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情况特别复杂的村,要集中力量进行整顿。要落实好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挂点包村等措施,实行“一村一策”,对症施治。要切实把维护城乡基层和谐稳定放在首位,按照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换届选举顺利进行。

八、明确换届选举工作中的几个有关问题

(一)关于委托投票问题。选民在选举期间外出的,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委托投票一般实行以户(户口簿)内委托为主。每一位选民接受委托投票不得超过三人。

(二)关于“村改居”的选举问题。“村改居”后的社区(包括2007年已经村民会议表决同意“村改居”的村),其选举形式由居民代表会议议定后,向社区居民公布,如有五分之一以上的选民提出动议的,须交由居民会议或户代表会议表决;社区居委会与集体经济组织(包括股份制公司)未彻底分离的,实行直接选举。

(三)关于村民委员会不组织村民会议和村民选举委员会不作为的问题。村民委员会要按照换届选举的有关规定,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投票选举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对不按时履行上述职责的,可在区、县级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由镇、街换届选举指导小组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选举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对不依法履行选举职责的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根据民政部有关政策要求,可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取消其选举委员会成员资格,并从选举委员会的选举结果中依次递补。

此外,市林业局流溪河林场所属的谷星村、东升村、温塘肚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由从化市指导开展。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一月二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中共阳泉市委办公厅、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阳泉市委办公厅、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