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订废止有关文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办发〔2009〕18号 【发布日期】2009-05-25 【生效日期】2009-05-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订废止有关文件的通知
(哈办发〔2009〕18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管理工作的意见》(哈政发〔2007〕22号)精神,进一步规范我市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管理,维护法规和政策的严肃性,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我市与国办发〔2006〕100号文件和哈政发〔2007〕22号文件精神不一致的有关文件进行修订或废止。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对与国企改革有关文件的修订
《中共哈尔滨市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哈发〔1999〕11号)、《中共哈尔滨市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哈发〔2001〕8号)、《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贯彻落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的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哈办发〔2001〕31号)、《中共哈尔滨市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意见》(哈发〔2003〕24号)等涉及我市现行国企改革改制工作的文件,其政策规定与国办发〔2006〕100号文件要求不符的,按国办发〔2006〕100号文件精神执行。
二、对部分文件具体条款的修订
(一)《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哈政发〔2004〕14号)中,不再执行第二条第四款关于“集体土地征用后出让土地使用权,确需由土地使用者自行支付征地各项费用的,在评估确认地价中扣除征地各项费用(不含新菜田建设基金、耕地开垦费)后,余额低于评估确认地价30%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按评估确认地价30%收取;余额高于评估确认地价30%的按余额收取”的规定;不再执行第三条第一款关于“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时不改变原批准用途的,按评估确认地价的75%(工业用途按30%)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改变原批准用途的,按新规划用途与原用途评估确认地价差值加上原用途评估确认地价的75%(工业用途按30%)之和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规定;不再执行第四条第二款关于“企业因实施„退城进郊‟计划搬迁后腾出的原址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收回,公开竞价出让。收益可以部分或全部返还给企业,支持企业发展”的规定;不再执行第四条第三款关于“在原划拨用地范围内进行建设,不改变原批准用途的,工业项目按评估确认地价的30%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其他项目按评估确认地价的75%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改变原批准用途的,按新规划用途与原用途评估确认地价差值加上原用途评估确认地价的75%(工业用途按30%)之和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规定;不再执行第四条第四款关于“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使用者申请补办出让手续时,工业用途的按评估确认地价30%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其他用途的按评估确认地价的75%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规定。
(二)《中共哈尔滨市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哈发〔2004〕4号)中,不再执行第三条关于“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自认定之日起三年内,涉及新增用地指标内土地出让金的政府收益部分,将作为政府扶持资金,用于该项目发展”的规定。
(三)《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开发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哈政发〔2005〕13号)中,不再执行第四条关于“一般工业项目用地,可采取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供地,土地出让金按所在地块级别基准地价的70%收取。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土地出让金的市政府纯收益部分,作为政府扶持资金用于项目发展。在法定最高出让年期范围内,可以调整出让年期”的规定。
(四)市委11届第18次常委办公会议纪要中,不再执行原则同意将哈电集团自有生活区改造项目土地出让金实际收取数额的40%,作为市政府对哈电集团自有生活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的规定。
三、废止执行的文件
(一)废止执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暂行办法〉的通知》(哈政发法字〔2006〕6号),相关工作参照2008年8月出台的《哈尔滨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83号)执行。
(二)废止执行《中共哈尔滨市委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哈尔滨市小巨人发展计划工作推进组办公室关于联合印发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市金融等单位扶持我市小巨人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的通知》(哈改办发、哈小巨人办发〔2001〕1号),相关工作参照市小巨人办与市改善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为小巨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服务措施〉的通知》(哈小巨人办联发〔2004〕1号)规定执行。
(三)废止执行《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意见》(哈社保组发〔2004〕3号)。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5月25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厅字〔2008〕14号 【发布日期】2008-06-02 【生效日期】2008-06-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
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
(哈厅字〔2008〕14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市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个别地区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擅自增设机构、超编进人,职能交叉、权责不清,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以及不切实际地要求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和增配领导职数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通知精神,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行政机构编制管理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的机构设立和调整,要在中央和省、市规定的机构限额内,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其机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必须由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提出方案,经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其中,市直副局级以上机构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报省审批;区、县(市)副科级以上机构报市审批;乡(镇)机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后,履行区、县(市)审批程序;街道办事处机构调整由区机构编制部门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合署办公机构设置和机构加挂牌子的审批程序,也按上述规定办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和审批程序设置机构,不得随意调整和擅自越权设立行政机构;不得擅自提高机构规格、变更机构性质或名称,不得擅自将事业单位变更为行政机构。今后,除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外,编制部门不再受理、审批设置合署办公机构和加挂牌子机构。各地区要自行清理和消化未按管理权限批准、在机构限额外增加的各种机构。
严格控制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的设立。认真贯彻落实《哈尔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管理工作暂行规则〉的通知》(哈编字〔2008〕44号)精神,能由现有部门承担职能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问题,以及能通过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解决问题的,不再设议事协调机构或临时机构。确因工作需要设置的,必须由依托部门或机构按相关规定提出书面请示,并按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报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需由本级党委领导同志担任主要负责人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由本级党委组织部门审批。对于为完成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要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除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相关部门和机构承担。
严格控制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工作部门、部门管理机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内设机构的设置数额。其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增挂牌子、合署办公或变更规格、名称,必须由其主管部门提出书面请示,按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报批。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置内设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因职能增加、转变或工作任务变化确需设立新的内设机构,要积极通过部门或内部整合,按照“撤一增一”的原则办理。
严格行政编制管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在国家和省核定下达的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总额内,对市和区、县(市)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的调整与分配。行政编制只能用于在限额内按管理权限批准设置的党委工作部门、人大机关、政府工作部门、政协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有关群众团体机关。除国家和省机构编制部门明确规定外,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不单独确定编制,所需编制由承担具体工作的有关部门或机构解决。政法专项编制只能用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安全、司法系统。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不得擅自改变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的使用范围;不得擅自对不同层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进行调整;不得在省核定的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外越权审批行政编制或自行确定用于党政群机关、政法机关的编制;不得把事业编制用于党政机关,不得把事业编制与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混合使用;不得超编制进人和超职数、超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今后一律不再核定工勤编制。继续贯彻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市直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哈编〔2005〕113号)精神,对现有工勤编制和人员按照“空一减
一、走一收一”的办法逐步消化,各区、县(市)要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严格控制乡镇机构编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转变职能,及时消化和解决富余人员,做到乡镇政府不设专门的执法机构和队伍,不在编制控制总额外招收公务员,不再增加工勤岗位和人员,确保乡镇机构编制(包括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在“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按照《黑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完善我省乡镇编制使用办法的通知》(黑编办〔2007〕28号)要求,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补充人员必须在本乡镇和所在区县(市)乡镇总体行政、事业编制均有空余的前提下,由各区、县(市)机构编制部门将所属乡镇编制使用计划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汇总后,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
二、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
严格控制事业机构的增设。市副局级、县(市)副处级以上,涉及财政拨款和补助的事业机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区科级以上涉及财政拨款和补助的事业机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县(市)副科级以上涉及财政拨款和补助的事业机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备案;乡镇事业单位确需调整的,应在省规定的限额内,由区、县(市)机构编制部门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后,履行区、县(市)审批程序,并报省、市机构编制部门备案;上述以外的其他事业机构由本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报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除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外,不得将行政职能转由事业单位承担;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公益服务事业发展需要新设事业机构的,应在现有总量中进行调整;确需增设的,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加强和规范事业编制管理。市和区、县(市)机构编制部门根据省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事业编制的总量和结构,负责本级事业编制的核定,并可根据工作需要,在核定的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范围内进行调整。市需要调整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的,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意见,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区、县(市)需要调整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的,由本级机构编制部门提出意见,经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在省各级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核定的管理办法出台前,冻结全市各级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事业编制只能用于按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设置的事业单位。
三、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制度和程序,凡涉及职能、机构、编制调整和领导职数增减的事项,要按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申报,提出专题请示,分别主送市和区、县(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由机构编制部门受理。凡是向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会议提交审定(议)事项中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的,要事先与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沟通,由机构编制部门提出意见,再提报审定(议)。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职能、机构、人员编制和处、科级领导职数事项。除机构编制专项法律、法规外,各地区、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以及各部门拟订法规、规章草案,不得就机构编制事项作出具体规定。除专门的机构编制工作文件和会议外,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制定规范性文件和起草领导同志讲话时,原则上不应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确需涉及的必须事先征求本级机构编制部门意见。确需增加和调整机构编制的,必须按规定权限和审批程序由机构编制部门专项受理。
各业务部门不得以检查、评比、达标等任何形式和手段干预下级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不得要求下级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或提高机构规格,不得要求为其业务对口的机构配备或增加编制。未经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同意,各业务部门对下级部门机构编制事宜提出的任何要求及制定的行业标准,一律不得作为审批机构编制的依据。下级部门和单位也不得以上级业务部门给予资金、项目支持及应对各种检查为由,要求增加机构编制。
四、加快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严格执行《哈尔滨市行政职责争议协调暂行办法》(哈政办发〔2007〕22号),加大行政职责分工协调力度;完善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在明确各部门职能的同时必须逐项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并增强其规范性、可操作性和严肃性。
不断探索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全面实行入编审核和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健全机构编制管理台账,强化对各地区、各部门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动态监管,不断完善管理手段,推动管理创新。全市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必须先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编制,经确认后,由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事业单位均必须实行定编定员,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符合规定的人员结构比例,并实行与人员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人数相对应的实名制。加强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全市机构编制信息库,并逐步实现联网。完善机构编制统计和报告制度,确保统计数据和《机构编制管理证》信息准确、及时、全面。
建立机构编制预审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在请示机构编制事项前,要先将请示的理由及相关材料报本级机构编制部门进行前置审核。对国家和省有明确要求的,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确属新增工作任务或有利于解决职责交叉等问题的,符合审批权限范围和程序的,符合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和总量控制要求的机构编制事项进行初审和登记,允许其向机构编制部门正式提出请示。对于未经初审的各种请示事项,机构编制部门一律不予受理。
建立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目标体系。坚持实行机构编制目标管理,在不突破省下达的行政、事业编制总额及不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相关规定的原则下,各地区、各部门分别建立编制、人员数据库,并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编制的余额比例,鼓励实行日常精简人员编制(含自然减员)的预留机制,增加人员编制存量。除国家、省政策安置等特殊情况外,一律按照“加一减
一、加减平衡”的原则使用编制。今后凡需新增编制的,一律在本地区、本部门编制限额内调剂解决。
五、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
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综合约束机制。进一步探索和推进机构编制实施联动管理的办法和途径,继续按照《关于市直事业单位实施联动管理暂行办法》(哈编办联字〔2004〕185号)有关规定,由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对市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管理、经费预算和社会保障等实施联动管理。各区、县(市)要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推进机构编制的联动管理,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范围内,组织、人事部门方可安排新增人员计划;机关、事业单位增加人员,须凭组织、人事部门核发的增人计划办理有关手续;财政部门要把机构编制和人事部门核定的人员数量,作为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对超编制进人和擅自增加的人员,组织、人事、教育、劳动保障和民政等部门不予办理录(聘)用、调配、毕业生就业、工资核定、社会保障、退役士兵安置等手续,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核拨经费。
六、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编委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促进监督检查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社会监督,认真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机构编制、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协调机制,切实做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加大机构编制专项督查力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对贯彻落实《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有关规定的情况,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问题的查处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纠正并通报批评。对于需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按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上级业务部门以下发文件、批资金、上项目、搞评比、打招呼等方式干预下级部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的,要严肃查处。
七、切实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认真抓好机构编制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要加强机构编制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支持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为机构编制工作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原则,严格管理,搞好协调,强化监督,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8年6月2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哈尔滨市范文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厅字[2007]15号 【发布日期】2007-05-23 【生效日期】2007-05-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哈尔滨市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
体性事件联席会议组成人员的通知
(哈厅字[2007]15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根据工作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市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组成人员。调整后的市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组成人员如下:
召集人 王 颖 市委副书记
? 姜 明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 王世华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 王大伟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 聂云凌 市委常委、秘书长
? 丛国章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 王维绪 市政府副市长
?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 由立都 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 付智君 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 边洪霄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 毕德昌 市政府副秘书长、驻京办主任
? 吕桂华 市总工会副主席
? 曲维嵩 市建委副主任
? 朱 海 市国资委主任
? 邬家连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 刘玉润 市纪委副书记
? 齐佳民 市司法局局长
? 孙智力 市发改委主任 ? 杨洪坡 市政府法制办主任
? 杨靖武 市农委主任
? 佟 彦 市政协秘书长
? 张力斌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 张基春 市信访办主任
? 季卫国 市房产住宅局局长
? 查世纯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 俞滨洋 市城市规划局局长
? 夏秀成 市人事局局长
? 徐振湖 市民政局局长
? 高迎祥 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 席长青 市财政局局长
? 展来印 市委副秘书长
? 韩博文 市公安局副局长
? 傅 强 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 潘洪仁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
各区、县(市)政府主要领导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7年5月23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哈尔滨市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办发[2004]40号 【发布日期】2009-09-02 【生效日期】2009-09-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哈尔滨市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
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哈办发[2004]40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针对当前我市信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的趋势,为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根据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
负责了解、掌握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情况和动态;分析、研判社会稳定形势,针对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提出对策建议;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处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总结交流有关方面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成功经验,推动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和单位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联席会议的工作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实行严格的责任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工作职责。
(二)加强对基层基础工作的指导,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力求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办事,把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做好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好思想问题。
(五)搞好各有关方面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整体合力。
三、联席会议的组成人员
召集人:王颖(市委副书记)
方世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朴逸(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张桂华(市政府副市长)
成员:王世华(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陆文君(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
聂云凌(市政府副市长)
丛国章(市政府副市长)
展来印(市委副秘书长)
孙克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厅主任)
张福庆(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范德武(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主任)
高迎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建委主任)
李军(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委主任)
毕德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驻京办主任)
陆兵(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市国资委主任)
卢国惠(市政府副秘书长)
曲 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办主任)
宋建滨(市政协秘书长)
佟彦(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
贺晔(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刘文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丁坚(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维稳办主任)
王克伦(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傅强(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王维绪(市公安局局长)
吕玲义(市监察局副局长)
王国铮(市民政局副局长)
傅琛清(市司法局局长)
朱守东(市财政局副局长)
梁三基(市人事局局长)
李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边洪霄(市房产住宅局局长)
杨学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杨洪坡(市法制办公室主任)
徐涛(市国资委党委书记)
方春梅(市总工会副主席)各区、县(市)政府主要领导
四、联席会议的工作机构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信访办),具体承担日常工作,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展来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毕德昌、曲磊(常务)、纪春林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下设劝返协调组、综合组和案件督办组。
根据全国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 体性事件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我市成立五个专项工作小组,即农村土地征用问题工作小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委主任李军同志任组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杨学春同志 任副组长;城镇房屋拆迁问题工作小组,由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建委主任高迎祥同志任组长,市房产住宅局局长边洪霄同志任副组长;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工作小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陆兵同志任组长,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徐涛同志任副组长;涉法涉诉问题工作小组,由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丁坚同志任组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邬家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由立都同志任副组长;企业军转干部问题工作小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卢国惠同志任组长,市人事局局长梁三基同志任副组长。
五个专项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由联席会议办公室统一协调,五个小组的在京工作人员由市驻京工作组统一指挥。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4年9月2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松花江水污染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办秘〔2005〕32号 【发布日期】2005-11-24 【生效日期】2005-11-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应对处置工作领导
小组及工作机构职责的通知?
(哈办秘〔2005〕32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由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水体已经受到污染,为确保全市人民饮用水安全、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哈尔滨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工作机构职责通知如下:?
组 长:杜宇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石忠信(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副组长:史文清(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王 颖(市委副书记)?
邹新生(市委副书记)?
姜 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王世华(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朴 逸(市委常委、秘书长)?
张少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陆文君(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王大伟(市政府副市长)?
张桂华(市政府副市长)?
丛国章(市政府副市长)?
范德武(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成 员: 孙克非(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陈新华(市政府副秘书长)?
石永明(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教育局局长)
李春元(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正邦(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行政审批中心主任)
刘文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徐 涛(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市经委副主任)
魏 伟(市建委主任)?
王维绪(市公安局局长)?
李凯英(市科技局局长)?
席长青(市财政局局长)?
谷 励(市卫生局局长)?
毕林涛(市环保局局长)?
王春莉(市广电局局长)?
史呈越(市农委副主任)?
蔺相才(市物价局局长)?
徐振湖(市民政局局长)?
王 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王长斌(市交通局局长)?
边洪霄(市房产住宅局局长)?
滕茂行(市工商局局长)?
柳昌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程云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喻 达(市信息产业局局长)?
陈玉岭(市畜牧局局长)?
韩 韧(市外事侨务办主任)?
杜传东(市旅游局局长)?
朱绍清(市商务局局长)?
马 彬(市城管局局长)?
赵清礼(市水务局副局长)?
魏亚伦(市安全办主任、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刘玉润(市供排水集团董事长)?
张国栋(市供热办主任)?
张贵明(市燃气化工总公司董事长)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领导、组织、协调、指挥我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联络组、水资源调配组、市场保障组、水质监测组、社会稳定组、安全生产组、宣传报道组。?
一、综合联络组?
组 长:王正邦(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行政审批中心主任)
副组长:常 海(市政府研究室主任)?
李纪元(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王纯祉(市政府办公厅助理巡视员)
成员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研究室、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供排水集团、市建委(12319服务热线)。?
主要职责:?
(一)负责及时掌握防治污染的整体工作情况,负责起草有关政府公告、汇总起草各类综合材料。?
(二)负责综合协调、督办检查和沟通联络工作。?
(三)负责领导小组会议的通知、记录工作,以及整理和印发会议纪要。?
(四)负责编辑和印发简报和信息专报。?
(五)负责各类文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二、水资源调配组?
组 长:卢国惠(市政府副秘书长)?
副组长:刘玉润(市供排水集团董事长)
赵清礼(市水务局副局长)
成员单位:市农委、市水务局、市供排水集团、市供热办、市卫生局、市城管局、市公安消防支队。?
主要职责:?
(一)迅速启动全市所有地下水井,在紧急情况下,首先保障居民使用。?
(二)及时掌握水情、急需用水情况,科学调配急需用水。?
(三)及时组织审批开凿地下水井,保证居民用水安全。?
(四)组织有关部门严格水行政执法,加强水行政执法力度。
三、市场保障组?
组 长:李春元(市政府副秘书长)?
副组长:刘其林(市商务局副局长)?
姜一明(市工商局副局长)?
王 钦(市物价局副局长)
成员单位: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物价局、市公安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交通局。?
主要职责:?
(一)组织协调本地商品水生产企业满负荷生产,加大市场投放量,全力保障商品水市场供应。?
(二)组织域外各地供水货源与各区衔接、监督交接,掌握各区需求,平衡供需矛盾。?
(三)组织食品、副食品生产企业按市场需求加大生产,组织商业企业抓好生活必需品货源,保证市场平稳。?
(四)加强市场监测,随时掌握市场信息,落实市政府市场调控决策。?
(五)积极做好市场稳定工作。针对当前我市商品水市场出现的波动,组织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各类违法经营活动,确保市场稳定运行。?
四、水质监测组?
组 长:毕林涛(市环保局局长)?
副组长:刘明烈(市卫生局副局长)?
王铭和(市供排水集团副总经理)
成员单位: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供排水集团。?
主要职责:?
(一)市环保局负责对松花江哈尔滨干流段水质实施预警监测,提前发布准确的水质监测信息。?
(二)市供排水集团负责供水厂关停前及供水后的水质连续监测工作。?
(三)市卫生局负责对自备水源和新启用的地下水井水质进行监测,加强市政供水出厂水、末梢水、二次加压水监督监测工作,加强停水期间消防车辆临时供水交通工具的卫生监督工作。?
五、社会稳定组?
组 长:王维绪(市公安局局长)?
副组长:肖景林(市司法局副局长)?
王宝库(市民政局副局级)?
戴伟元(市委政法委维稳办副主任)
成员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
主要职责:?
(一)加强治安管理,对沿江地带加大巡查力度,制止居民到松花江取水和捕捞。?
(二)严厉打击造谣、破坏、趁火打劫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三)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要设施和重要物资,特别是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的警卫及防范保护。?
(四)负责低保人群生活用水等方面的救助。?
六、安全生产组?
组 长:徐 涛(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市经委副主任)
副组长:张国栋(市供热办主任)?
张国贵(市安全办副主任、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成员单位:市经委、市供热办、市房产住宅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燃气化工总公司、各区政府。?
主要职责:?
(一)负责组织监控、协调掌握生产企业用水情况,切实保障企业正常生产。
(二)负责组织调查、处理水污染事故工作。?
(三)负责组织保障居民小区供热用水、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安全工作。?
七、宣传报道组?
组 长:刘文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副组长:周林波(市环保局助理巡视员)?
王亚平(哈尔滨电视台副台长)?
徐民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