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商贸服务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文标题: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商贸服务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文文号: 杭政办[2011]5号
发文部门: 杭州市人民政府
发文时间: 2011-3-28 编辑时间: 2011-4-1 实施时间: 2011-4-27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所属区域: 杭州
发文内容: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部署,促进市区与县(市)商贸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建立全市城乡一体商贸流通格局,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提高消费水平,经市政府同意,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为核心,以促进消费为重心,以保障民生为根本,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把握市场走势,抓住发展机遇,加速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切实推进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根据各县(市)区位优势、产业特性、资源特点和商贸基础,建立各地商贸经济新格局。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加快实现市、县(市)消费市场的联动发展,努力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的消费比重。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五县(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亿以上,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
三、主要任务
(一)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实现市区与县(市)消费品市场协调发展。
1.深化农村“千万工程”,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在全市乡(镇)、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全覆盖的基础上,在五县(市)的县城各培育发展1个集购物、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小型摩尔”,在20个中心镇建设20个农村“小型商贸综合体”,在五县(市)的200个中心村建设200个“农家小型标准超市”。
2.深化商贸品牌、特色企业的培育与发展。组织引导市区商贸品牌企业、特色企业到县(市)乡镇开设网点,建立五县(市)商贸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库和对接服务信息平台。
3.深化县(市)农产品流通,加强农商、农超对接。鼓励支持市区大型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在农村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配送基地。积极举办五县(市)优秀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4.深化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推广市区商业特色街区建设经验,指导各县(市)城镇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建设1-2条各具特色的商贸旅游特色街区。
5.深化夜市整治。结合各县(市)实际,推动“夜间经济”向县城和中心乡镇发展,促进全市城乡“夜间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推动公共服务、民生工程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1.实现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城乡联动。推广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经验和成果,通过2-3年的时间,全面改造、提升县城农贸市场,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2.实现再生资源回收整治城乡联动。通过1-2年的努力,在各县(市)建设与市区相衔接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分拣中心,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3.实现生猪定点屠宰场(厂)改造、提升城乡联动。通过2年左右的努力,全面改造、提升全市现有的96家屠宰场,在各县(市)共撤销不符合规划和卫生要求的屠宰场70家、新建和改造屠宰场33家。
4.实现便民便利社区服务城乡联动。推进社区便民便利、家政服务、放心粮油、放心早点向县(市)城镇社区延伸,支持示范企业到县(市)城镇社区设立网点,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方便农村居民生活。
5.实现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城乡联动。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成城乡统筹的肉类、蔬菜索证索票、电子台帐、来源追溯等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政府要把商贸流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机构设置,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管理服务;要把推进商贸城乡统筹发展的各项任务纳入政府的考核内容,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突出规划引领。围绕商贸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农村商业服务网点布局,提升品位。
(三)优化商贸政策。修订杭州商贸服务业发展政策,加大对县(市)重点商贸企业和重点商贸发展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县(市)商贸大企业、大集团发展。
(四)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完善商务执法“12312”投诉举报服务中心,并在各县(市)设立分中心或建立工作网络,推进城乡市场有序发展。
(五)强化行业管理。指导市级行业协会发展,并在县(市)商贸服务行业建立对口行业分会,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独立行业协会,实现市、县(市)商贸行业管理的同步推进。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文标题: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文文号: 杭政办[2011]3号
发文部门: 杭州市人民政府
发文时间: 2011-3-28 编辑时间: 2011-4-1 实施时间: 2011-4-27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旅游业
所属区域: 杭州
发文内容: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深化旅游西进战略,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进一步加强我市西部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富阳市、临安市[以下简称五县(市)]旅游业与杭州市区旅游业的合作互动,根据《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17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旅游西进、旅游全域化战略,将五县(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激发市场潜能,做大做强五县(市)旅游产业,加快形成大杭州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五县(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杭州市区的增长幅度。其中,旅游接待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人次的比重从“十一五”期末的31%提升到“十二五”期末的36%,旅游总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从“十一五”期末的20%提升到“十二五”期末的24%;游客在五县(市)的逗留时间明显延长。
三、主要内容
(一)统筹旅游产业规划。
1.实施杭州市旅游“十二五”规划。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理念统领杭州市旅游休闲业“十二五”规划,将旅游国际化和旅游全域化作为我市“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的“双核”战略。要重点加强对五县(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引导五县(市)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打造核心旅游产品;要把《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提出的构建“旅游中心地(城镇)体系”的思路,与“统筹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规划建设”的要求相呼应、相融合;要结合浙江省“旅游十百千工程”、杭州市“风情小镇”建设,统筹完善和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增强旅游特色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2.加强对五县(市)旅游规划的指导。指导县(市)旅游规划与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杭州市旅游“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利用信息、人才优势,建立全市统一的旅游综合体规划策划平台,全程参与、指导五县(市)编制高质量的旅游综合体规划;鼓励和支持全市特别是五县(市)编制特色镇、特色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规划。
3.实施《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强化“两江一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充实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改善“三江两岸”生态环境;指导五县(市)完善“两江一湖”风景区分区规划并加快报批工作;加大千岛湖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维护“千岛秀水”品牌。
(二)统筹旅游项目建设。
1.加快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桐庐分水江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富阳东洲岛城市“大阳台”综合体、临安天目山生态旅游综合体、建德新安江温泉度假风情小镇、淳安千岛湖国际商务度假中心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千岛湖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助推高尔夫、温泉、滑雪、游艇、直升机观光、大型科技旅游等高端、新型休闲业态和旅游产品落户五县(市);鼓励和指导五县(市)发展特色餐饮、旅游购物,打造商业特色街,建设“杭州市休闲基地”、“风情小镇”;根据五县(市)产业发展实际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形成符合实际的特色潜力行业分布格局,推动特色潜力行业转化为旅游产品。
2.打造“三江两岸”水陆观光游览线。挖掘和整理“三江两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江南小三峡”和“三江两岸”文化长廊的知名度;规划建设“三江两岸”风景游步道,打通富春江水库大坝过船通道瓶颈,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整合包装“三江两岸”旅游产品与城区“五水共导”水上黄金旅游线,推出全新的水陆观光游览线路。
3.提升改造老景区。实施旅游景区三年提升计划,改造提升五县(市)旅游景区,促进老景区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丰富休闲旅游内容,增强景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五县(市)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的指导,到“十二五”期末,五县(市)新增A级景区10家以上,全市A级景区总数达到40家;积极开展“杭州市最佳旅游景区”、“杭州市休闲基地”评选活动,打造一批精品休闲旅游景区。
4、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五县(市)乡村旅游,继续扶持有资源条件的乡村特别是地处偏远但生态环境优越的乡村,充分利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成果,因地制宜改善基础设施,开发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规范管理,做到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形成规模;推进“风情小镇”建设,充分保护并合理利用特色风景、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特色建筑等资源,走旅游特色化发展道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加强乡村旅游营销宣传,提升我市乡村旅游在长三角区域的知名度。
(三)统筹旅游市场营销。
1.建设大杭州旅游品牌体系。以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整体形象品牌为主导,指导五县(市)提升自身形象,打响富阳“运动休闲之城”、建德“清凉世界新安江”、淳安“心灵的绿洲”、桐庐“潇洒桐庐”、临安“森林世界大树王国”等旅游子品牌,形成主品牌统领、子品牌支撑的大杭州旅游品牌体系;加强杭州旅游各品牌间的协同宣传,扩大杭州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市区要帮助五县(市)开展重点节庆活动,指导五县(市)引进有影响力的商务会奖旅游项目。
2.统筹大杭州市场营销。继续强化市级旅游部门牵头,各区、县(市)积极参与、共同营销的大杭州市场营销工作机制。五县(市)要完善政策、落实资金,积极推进旅游营销。市级旅游部门在旅游宣传、营销渠道等方面对五县(市)予以支持;在国内市场重点推广五县(市)旅游资源,在国际市场有选择地组合、推广县(市)旅游资源,引导客源向五县(市)分流。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五县(市)旅游资源的网络营销。
3.实施旅游大线路整合。以杭黄高铁、千黄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利用杭徽、“两江一湖”两条重要交通通道和旅游通道,打造“名城—名湖—名山”黄金旅游线,加快形成“杭州—天目山—黄山”和“杭州—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黄山”两条黄金旅游走廊,推动五县(市)旅游发展;整合各区、县(市)旅游资源,推出优势互补的复合型、特色化旅游线路和产品;指导五县(市)挖掘、整理文化资源,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有当地特色、有影响力、有市场的节庆活动;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大力推广乡村旅游特色线路;进一步指导五县(市)推进社会资源访问点建设,形成城乡两级社会资源访问点体系。
4.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充分利用五县(市)的生态环境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加大五县(市)在长三角区域的旅游宣传力度;继续打造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圈,推进杭州衢州“山海合作工程”、“浙西旅游合作区”建设,加强旅游合作;五县(市)之间以及五县(市)与相邻的黄山、金华、衢州、江西等地区之间,要加强合作、互送客源,实现双赢;加强宣传引导,鼓励黄金周、节假日杭州市区居民“上山下乡”到五县(市)旅游休闲。
(四)统筹旅游企业发展。
1.积极打造大企业大集团。完善旅游政策法规,减轻企业负担,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完善考核评价激励体系,形成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机制;鼓励酒店集团在五县(市)投资建设高星级酒店或开展连锁经营;鼓励五县(市)旅行社和市区旅行社双向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旅游企业兼并重组,支持旅游企业上市,全力打造旅游大企业大集团。
2.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按照“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市场共育、经验共享,信息互通、发展共赢”的要求,根据区、县(市)旅游企业之间的业务关联程度,分别组成合作小组,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五县(市)旅游企业的发展壮大;市区A级景区要向郊县景区输送先进的景区建设管理经验,带动五县(市)景区提升旅游品质;酒店之间要加强信息互通和业务交流,互相学习管理经验,互送客源;区、县(市)旅行社之间,旅行社与全市酒店、景区之间要加强业务联系,整合资源,推进合作,实现行业内的良性互动。
3.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加强行业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市、区(县、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有关行业协会的指导,支持行业协会为杭州市区品牌规模企业进驻五县(市)搭建平台;鼓励五县(市)旅游企业积极加入市、区(县、市)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饭店协会、特色潜力行业协会等;促进市、区(县、市)协会之间,以及市区协会会员与五县(市)协会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统筹旅游人才培养。
1.完善全市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旅游人才工作调研,分析旅游人才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旅游人才培养政策;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的旅游人才培育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干部交流、院校培养、企业培训多位一体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逐步规范上岗资格证制度和用人合同制度,引导企业合理用人。
2.加大政府培训力度。市、区(县、市)两级每年均安排一定的旅游培训资金,用于对各级领导干部、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重点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旅游一线员工的业务培训;继续推进外地导游转入培训、导游员年审培训、景区导游员资格培训等工作。
3.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市区与五县(市)旅游部门之间通过干部下派、上挂等形式加强业务交流,培养五县(市)旅游管理人才;发挥市级旅游部门的协调职能和在杭高校的旅游师资优势,每年举办五县(市)旅游人才培训班,并在师资、教材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六)统筹旅游公共服务。
1.构建杭州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全市,以现场、电话、网络三种咨询方式为重点的杭州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统一全市旅游咨询服务、投诉电话(96123),准确、及时、全面地为杭州市民和来杭游客提供旅游信息服务。完善杭州旅游网,充分发挥其信息咨询、旅游预订、投诉受理等功能;五县(市)均建立具有独立域名的旅游网站,实现杭州旅游网与五县(市)旅游网站相互链接、信息共享;增加五县(市)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点,基本形成“一体双翼、两大功能、三种方式、多个中心、广布点”的咨询服务体系格局。
2.加强旅游集散网络建设。建设和完善五县(市)旅游集散中心,实现杭州旅游集散中心与五县(市)旅游集散中心线路互通、客源互送、业务互联;实现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与交通客运站紧密关联、互为促进;在全市的机场、火车站、汽车站、主要景区、主要饭店前台等处设立代售旅游票务服务点,方便游客到五县(市)休闲旅游。
3.完善旅游标志系统。将五县(市)旅游交通指引标志作为全市旅游交通指引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统一标准、同步规划、相互衔接;协调并规范跨区域旅游交通指引标志、乡村公路旅游交通指引标志的设置;加强旅游景区多语种标识系统的管理,开展全市旅游景区外文翻译规范化专项检查行动,提升全市景区外文翻译质量。
(七)统筹旅游目的地管理。
1.推动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五县(市)旅游执法质监队伍的业务指导,加大对旅游执法人员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加强信息互通,不断完善监管手段,形成全市统一的旅游目的地管理格局。
2.加强旅游质监网络建设。深化旅游行业质监网络建设,扩大旅游质监服务在五县(市)的覆盖面;完善旅游投诉体系建设,构建市、区(县、市)协同一体的投诉处理服务平台,规范旅游行业服务,方便游客反映意见,提高五县(市)旅游目的地游客的满意度。
3.加强旅游行业诚信建设。利用网络和新闻媒体等平台,建设旅游服务诚信公示系统;通过发放旅游服务质量跟踪卡、聘用旅游行风监督员、争创“青年文明号”等活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净化旅游市场。
(八)统筹旅游政策保障。
1.实现政策保障一体化。完善《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杭州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2008]4号),以适应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修订《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旅行社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办[2009]9号)和《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旅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旅行社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市委办发[2010]1号),鼓励、奖励外地组团社向杭州输送客源、各组团社向五县(市)输送客源,引导游客向五县(市)转移;出台鼓励发展会奖旅游业的奖励办法,积极发展会奖旅游;加大对旅游人才、新型旅游业态、节能减排等政策的研究力度,提升五县(市)旅游产业。
2.加大旅游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市本级财政旅游专项资金对五县(市)的扶持力度,五县(市)也要逐年增加旅游营销经费;加大旅游西进专项资金对五县(市)的倾斜力度,重点扶持以旅游综合体为核心的重大旅游项目和乡村旅游规划项目建设,加强“三江两岸”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项目的资金保障,对五县(市)旅游咨询、交通标志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给予补助;五县(市)旅行社参与全市统一旅游促销活动的,促销费用由市财政补贴50%;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资金要重点对五县(市)特色潜力行业中休闲要素集聚、休闲功能完善、休闲街区提升、休闲产品构建等重点项目进行扶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区(县、市)要建立加快旅游产业城乡统筹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工作人员、保障工作经费;要深入研究,建立和完善加快旅游产业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市级部门要加强对区、县(市)有关城乡统筹机构和合作小组旅游合作工作的指导;市、区(县、市)旅游部门间要建立协商机制、互助机构,定期开展旅游交流合作活动,共同促进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
在全市各级旅游部门、旅游企业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xxx省、市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决策部署和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加大对旅游企业和广大旅游工作者的组织、动员、指导力度,增强主体意识,营造全行业参与和支持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落实目标责任。
各级旅游部门要把旅游产业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纳入重点工作,并制定旅游产业城乡统筹发展工作行动计划。各牵头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产业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考核,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实绩评价体系,完善相应的统计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督促各有关部门和旅游企业扎实开展旅游产业城乡一体化工作。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深入推进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2012〕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1〕119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规范管理,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
经过3年多的试点,我市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有序扩大,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时,小额贷款公司作为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民间资本服务当地实体经济,缓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促进自主创业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以及规范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深入推进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明确发展目标。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按照“只贷不存、小额分散、规范经营、防范风险”的原则,逐步做精、做专、做大、做强小额贷款业务,把主城区小额贷款公司重点培育成为支持导向型产业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性贷款公司,把萧山区、—1— 余杭区和五县(市)小额贷款公司重点培育成为支持“三农”及小微企业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力争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在贷款规模、合规经营、业务创新、风险防控、促进转型升级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二)统筹规划布局。根据省金融办下达的杭州市小额贷款公司新增指标数,由市金融办结合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各区、县(市)实际,牵头拟订全市新增指标分配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下达。新增指标的分配要向中心镇倾斜。各区、县(市)申请新增指标要符合以下条件:
1.辖区范围内的“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需求较大,民间融资活跃;
2.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已认真落实;
3.现有小额贷款公司运行良好、经营规范、风险可控;
4.获批新增指标的小额贷款公司筹建工作已完成;
5.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已明确。
(三)公开择优选择主发起人。各区、县(市)政府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标或政府会议集体决策等程序,择优选择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防止暗箱操作。主发起人应是当地管理规范、信用优良、资金实力雄厚、符合产业政策、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骨干企业,上市公司可予优先考虑。对已有3家以上小额贷款公司的区、县(市),要适当提高新增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规模、主发起人的质量(净资产、资产负债率、盈利水平、实际纳税额等)及经营团队素质等条件。
三、进一步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发展
(一)放宽发展条件。将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及其关联股东首次入股比例上限扩大至30%,但不得再参股本地区其他小额贷款公司。对新设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现有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金额不再设上限。鼓励经营层和业务骨干入股小额贷款公司。允许符合条件
—2— 的企业到本市欠发达县作为主发起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在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二)适当扩大服务范围。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经营。其中,小额贷款公司在属地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需报经当地小额贷款公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设在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杭州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主城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如在主城区范围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需报经市金融办审批同意;小额贷款公司跨市域到省内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在本市范围内跨地域设立分支机构[包括萧山区、余杭区和五县(市)小额贷款公司到主城区或相互设立分支机构,以及主城区小额贷款公司到萧山区、余杭区和五县(市)设立分支机构],需报经省金融办审批同意。具体申报条件、方式及分支机构的管理等,按照省金融办《关于印发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操作细则的通知》(浙金融办〔2012〕21号)执行。
(三)适当扩大融资的比例和渠道。对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且合规经营、风险控制严格、利率水平合理的小额贷款公司,其融资比例可放宽到资本净额的100%。资金除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外,还可向主要法人股东定向借款及向本市范围内其他小额贷款公司调剂拆借资金。其中向股东定向借款及向其他小额贷款公司调剂拆借资金,需事先报经市金融办审查同意,具体按照省金融办《关于印发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向主要法人股东定向借款操作细则的通知》(浙金融办〔2012〕19号)及《关于印发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同业调剂拆借资金操作细则的通知》(浙金融办〔2012〕20号)执行。
连续两年考评优秀的小额贷款公司可向省金融办申请开展资产转让等业务(其中回购式资产转让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
—3— 净额的50%)。支持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四)增加服务方式。鼓励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保险代理、租赁代理、基金代理、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业务,扩大服务领域,提高中间业务收入,逐步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四、进一步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市)政府作为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门的管理部门,配强管理力量,切实履行风险管理和处置职责,确保小额贷款公司规范经营。各地小额贷款公司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将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经营、增资扩股、股权变更、高管变更等情况报市金融办备案。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要进一步健全机制,加强对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指导和风险研判,推动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二)督促规范经营。小额贷款公司管理部门要指导小额贷款公司坚持“小额、分散”的业务特色,积极开发小微客户群体,与银行业金融机构错位、互补发展,严格做到“四不得、四严禁”,即单户10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及种植业、养殖业等纯农业贷款余额占比不得低于70%,不得将大额贷款拆分或变相拆分成小额贷款,贷款期限在2个月以上的经营性贷款余额占比不得低于70%,不得在贷款利息之外以任何名义向贷款客户收取与利息挂钩的手续费、咨询费;严禁变相提高贷款利率,严禁账外经营,严禁贷款资金流向泡沫产业和民间借贷市场,严禁向股东发放贷款或通过给股东担保、向股东员工及股东控股关联企业放贷等形式变相贷款给股东。
小额贷款公司提取的风险准备金规模应在逾期贷款1.5倍以上,—4— 提取逾期贷款1.5倍以内的风险准备金不得用于发放贷款。
(三)强化外部监督。充分发挥外部审计、信用评级对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作用。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审计时,应聘请有资质和金融企业审计相关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各地小额贷款公司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审计单位的指导,明确审计的重点和内容,切实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审计质量。积极引进信用评级机构,大力推进全市小额贷款公司信用评级工作,逐步建立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按信用等级分类管理的制度。
(四)建立退出机制。对审计、考核和日常监管中发现小额贷款公司有非法吸收公众资金、发放高利贷或变相超额提高贷款利率、账外经营、违规融资、违规放贷等重大违纪违规行为,或出现重大经营风险的,区、县(市)政府要及时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严肃查处,并责令其停业整顿。对存在经营不善、风险较大、严重影响金融秩序、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等问题的小额贷款公司,当地政府应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其实施关闭清算等市场退出措施,或由实力强、经营规范的优秀小额贷款公司实施收购兼并,确保风险可控。
五、努力营造小额贷款公司良好发展环境
(一)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各区、县(市)政府要认真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09〕71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通知》(杭政办函〔2010〕211号)等规定,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设有专业特色小额贷款公司的区、县(市),当地政府应研究出台专门的扶持发展政策,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本地特色行业发展。对经营业务优良,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成效突出的小额贷款公司,其营业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原定由同级财政全额补助3年的政策执行期满后,有条件的区、县(市)
—5— 可顺延3年执行文件规定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补助政策。小额贷款公司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规定执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可参照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执行。
(二)大力支持业务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小额贷款公司办理工商登记、土地房产抵押及动产和其他权利质押等相关事务时,应参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待。房管部门在办理小额贷款公司房产抵押贷款手续需确认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辖区范围时,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符合以下要求的客户资料即可办理:
1.单位客户的营业执照注册地在辖区范围内;
2.个人客户的身份证、户口本、暂住证、工作单位或其开办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一人有限公司营业执照等的地址中有1项在辖区范围内。
(三)加强行业自律。尽快组建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建立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宣传国家、省、市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反映试点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开展信息交流和业务培训,总结推广新经验,推动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健康规范发展。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由市金融办负责牵头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6—
第四篇:XX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
XX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X届X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跻身全国两百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深入实施XXXX战略,全面推进XX产业工程,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XX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衢州市委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统筹协调,构建和谐社会。到XX年跻身全国两百强,到XX年,在破除城乡体制政策障碍、统筹空间布局规划、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就业保障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生态环境同步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基本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体系和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农村基层建设不断加强,全市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
要响应城乡经济不断融洽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疑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三次异地的发展。一是要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以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以XXX产业带总体布局和XX市“XX”产业规划为导向,加强空间规划和要素整合,打造“一核两区”的产业发展布局。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优化水泥、化工两大传统产业,到XX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XX万吨,建设成为XXX省乃至XX地区重要水泥生产基地,化工产业实现产值XX亿元。坚定不移地推进XX特色产业,到XX年,总产值力争达到XX亿元。三是要坚持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工业化。按照工业化的理念,大力发展以食用菌、蜂产品、畜禽、森林食品、种子种苗等为重点的绿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和提升一批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到XXX年,全市农产品主导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XX,农产品加工率达到XX,农产品商品率达到XX,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XX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XX家。四是要构筑大旅游框架,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整个XX开发建设一个大景点,把周边区域的XXXXXXXX等重要景点纳入我市旅游圈,使我市成为XXXXX省际的旅游集散地,力争到XX年,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商品市场建设,继续发展金融保障、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产业,引导基地产业陆续健康发展,争取到XX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XX以上。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社区建设。
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统盘谋划垃圾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一是要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重点实施好XX高速公路、XX铁路电气化改造、XX国道延伸和XX省道东移等重大项目建设,构筑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到XX年,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XXX、路面硬化率达XX,所有乡镇、中心村都能通公交车。二是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和千万农民饮用水、千库保安、千里清水河道建设,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和垃圾、污水处理等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到XX年,基本形成以城市为核心、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基本联接点、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全市集中供水率达到。三是要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质量。推进中心村建设,围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到中心村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到XXX年,建设X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XX个环境整治村,使万饮水有困难的农民喝上清洁水,XX的村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XX、中心村大于XX。
(三)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人口布局。
坚持把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来抓。一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打破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素质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竞争力,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年平均以3以上的速度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要加快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科学规划县域空间布局,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进一步繁荣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吸纳更多的人到城市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确保农村人口年均以X以上的速度向城镇集聚,到X年,城市化水
第五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企业职工培训的实施意见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企业职工培训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2011〕10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提升劳动者素质,创建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充分就业城市,根据《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充分就业城市的若干意见》(市委〔2010〕12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的,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要求,创新培训运行机制,运用多种培训方式,形成面向全体劳动者、富有实效的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推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及管理机构的职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充分就业城市服务。
(二)实施目标。
充分调动劳动者和企业的积极性,深入推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争取全市企业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的人数在“十二五”期间达到50万人(次),使企业职工培训的数量、规模和层次上新台阶,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得到新提升。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三)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由市劳动保障局牵头负责,市发改委、经委、建委、旅委、贸易局、总工会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其他有关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企业职工培训工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明确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具体目标,加强自律管理,对行业内企业提出持证上岗的要求,并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企业职工中所占比重作为企业资质认定和行业先进评选的基本条件。
(四)企业要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培训活动。建立技术工人业务进修培训制度和技能等级考核晋升制度,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加快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使在技能岗位上工作的人才获得与其劳动贡献相符的报酬,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五)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各区、县(市)劳动保障部门要设立专门机构,街道(乡镇)和社区(村)要确定专人负责本辖区的职工职业能力建设工作。
(六)建立街道(乡镇)和社区(村)联系辖区企业制度。通过街道(乡镇)、社区(村)与辖区内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劳动者的信息互动,做好培训岗位对接和就业推荐工作。
三、实施企业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七)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培训运行机制等方式,不断推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企业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组织实施岗前培训、在岗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与攻关等活动,提升职工的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着力增加中级工的数量,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营造企业职工积极学习技能、立足岗位成才的氛围,力争到2015年年底,我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4%。
(八)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以在职职工培训为重点,以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主要方式,切实加强企业职工职业能力建设。引导和鼓励各类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及其他社会培训力量参与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壮大培训力量。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力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积极开展对技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培训,帮助技师提升职业能力,以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探索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在晋升职业等级及评选推荐时对技师研修合格人员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九)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与作用,帮助各类劳动者提升职业能力。加快各类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努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市场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改革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各类实用型技能人才。
(十)各区、县(市)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及时了解企业需求情况,加强供需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培训项目。根据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实际,大力开发符合区块经济特点的培训项目。积极组织培训机构参加辖区内各类人力资源交流大会、人才招聘会等,现场开展培训咨询和招生报名服务。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十一)把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作为技能鉴定的重点,完善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加快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改革步伐,制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办法,不断扩大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范围。推行贴近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评价方式,通过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等办法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创新工作机制,打破年龄、资历、身份、学历等限制,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独立解决关键性操作技术难题和生产工艺难题、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方面业绩突出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可放宽职业技能鉴定申报条件。
(十二)对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有绝招绝活、业绩突出、贡献较大,被行业或企业公认达到高级工、技师水平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可由企业推荐直接认定为高级工或技师。市劳动保障部门今年要制定出台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办法,并在大中型企业中逐步开展直接认定工作。
(十三)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开发相应的培训鉴定项目,不断拓展培训鉴定工种范围,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要为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提供标准、教材、试题、证书等服务,做好技术层面的支持保障;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实用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比武活动;要加强对公共实训基地的运作与管理,为社会公众的培训、鉴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四)多渠道筹措企业职工培训资金。企业应依法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制定和完善职工教育经费使用办法,并将经费重点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培训。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相关规定提取职工技术培训经费,重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应从市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企业职工培训;市委人才办每年应安排人才专项资金重点保证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应从本部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相关行业、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市财政、审计、劳动保障、工会等部门和单位应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
(十五)落实鼓励企业职工培训有关政策。对企业职工个人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培训鉴定费用50%的补贴;取得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培训鉴定费用80%的补贴,其中培训职业(工种)属当年杭州市紧缺职业(工种)的,给予培训鉴定费用全额补贴。对中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每晋升一个等级,均给予一次性补贴。
(十六)扩大企业职工培训补贴奖励范围。企业招用员工并组织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的,按照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上岗证书的人数,给予企业培训鉴定(考核)费用全额补贴;按照取得劳动保障部门认可的其他证书的人数,给予企业每人200元的补贴。企业开展职工在岗、转岗技能培训或经市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按照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限国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市劳动保障局核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给予企业每人300元的补贴,其中,取得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照取得证书人数给予企业每人600元的补贴。企业组织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包括企业内技能人才评价)的,按照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含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人数给予企业每人50元的奖励。具体培训补贴奖励政策由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另行制定下发。
六、建立评选奖励制度
(十七)继续做好优秀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工作。市总工会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技能带头人”的选拔聘用工作;市委人才办、市人事局等部门在组织评选各类人才奖项时要充分考虑高技能人才的特殊作用。
(十八)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情况作为各类奖项评选的基本条件。市总工会、科技局、发改委、经委、贸易局等部门在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创新型企业及示范(品牌)企业评选等活动时,要将企业职工培训情况作为参评要素。
七、加强宣传引导
(十九)加大企业职工培训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好动员引导工作,使企业真正认识到职业培训对提高职工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主动开展职工培训。各级各有关部门应通过典型引导、工作研讨、政策宣讲等手段加强政策宣传,经常性地与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听取意见建议,支持、帮助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
(二十)企业职工培训所需补贴奖励资金从市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其中涉及高技能人才的相关费用从市人才专项资金中列支。资金的使用、监督、检查和管理均按照相关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
萧山区、余杭区及五县(市)可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政策。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